北师大版第十册《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23:3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第十册《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第十册《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

第一篇:北师大版第十册《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十册《地球上的红飘带 》教学设计

学校:福建省光泽县文昌小学姓名:郭兰英

邮编:354100联系电话:***E-mail:gly168@sina.com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红飘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中的第三课《光辉的历程》的第三节内容,这是一篇介绍历史知识的课文。一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形象直观地反映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光辉历程,它犹如一条鲜艳的红色丝带飘扬在祖国的版图上。本课的主旨在于通过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历经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学习和发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最终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促进自身的成长。

【学情分析】:

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对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所感悟。但这段历史毕竟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对长征的真实情况了解得很少,只是纸上谈兵,而且学生自身的生活条件优越,很难真切感受到长征的艰辛。要让长征精神扎根学生内心,光靠照本宣读是起不了作用的,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我非常重视课前准备工作,让学生人人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图片、影像资料等等,以调动参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知识的积累和感悟。课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加强体验探究,以增强学习效果。

【设计思路】:

这节课故事性较强,从课文提供的内容到学生知道的长征故事,学生在故事中明理,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我将采用激发情感、比较体验和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来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红军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的故事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层层质疑、层层析疑、层层释疑中加深了对道德认知的理解、对长征中英雄事迹的了解、对长征精神的向往。

此外,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长征中的英雄事迹,体验长征胜利来之不易,我准备了“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过草地”三个影片片断,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景中去体验、去感悟,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更清楚地感悟到了红军战士团结互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此时,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过程,再引导学生交流观后感想和长征故事,学生定能畅所欲言。最后一个环节,师生齐诵诗歌,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献给长征英雄给整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了解有关长征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录象、照片等,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讲述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并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积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培养学生学习搜集、处理和利用资料,提高使用地图的能力;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与探究,体会千千万万的红军为了祖国、为了下一代,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感激、崇敬之情,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长征事迹,体会红军的坚强勇敢,学习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从1934年到1936年,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板书课题)投影,它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跨过二十四条大河,翻过十八座山脉,绵延二万五千余里啊,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悲壮、最英勇的一次进军,它是由几十万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足迹和鲜血构成的,它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长征”。这节课就让我们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看看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

2、出示长征线路图,交流:对于长征,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可引导学生围绕学过的课文和收集的资料作简要交流,并质疑问难。

二、学习课文,了解内容,获得知识:

1、了解长征的原因:教师叙述长征原因,知道红军由于错误领导导致兵力严重损失。师导: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2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师叙述: 从图上找一找“瑞金”,这里是革命红军的圣地。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八万多人就是在这里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只剩下三万人辗转来到了贵州遵义城,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及时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会议——遵义会议。

2、了解遵义会议及意义:不但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谁能给大家讲讲遵义会议的有关情况? 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师补充。

3、了解长征的艰苦历程:

师导:遵义会议是一次关键的会议,他的召开坚定了我军必胜的信念。红军又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几天之前老师就布置大家上网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形式不限,可以是故事、图片、文字、小报„„现在把你的资料跟你小组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然后一组派一到两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合作学习后汇报交流(形式不限),老师随机点拨指导,适时补充,配以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根据地胜利会师的片段,指导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1)四渡赤水:(结合路线图和相关资料讲解)

(2)飞夺泸定桥:(结合阅读课文《大渡河上的史诗》,录像)

(3)翻越大雪山:(讲故事《丰碑》,录像)

(4)过草地:(讲故事《金色的鱼钩》,录像)

师小结:一路艰险一路激战,红军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又在会宁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艰苦历程和其间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红军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它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开展活动,查查算算,探究体验:

师导学:通过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交流,大家对长征的情况有所了解,请大家从地图上找一找红军长征翻越了哪些高山?渡过了哪些大河?红军开始长征时的人数是多少,到达陕北后的人数是多少?

1、小组自主选择题目。

2、小组合作完成。

3、组长汇报。(同学们做得真快,我们请小组长来介绍)

(1)在地图上画出红军长征的路线,标出经过了哪些省份。(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宁夏、西康共11个省)

(2)从地图上找到红军长征翻过了的大山。(有18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岭、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

(3)从地图上找到红军长征渡过了的主要河流。(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4)用尺子量一量地图上的距离,算一算它大约等于的实际距离是多少。你计算出的距离和人们常说的距离一样吗?

(5)查一查红军开始长征时的人数是多少,到达陕北以后的人数是多少。(8.6万减少

到3万)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从8.6万减少到3万,减少的人到哪去了?牺牲了多少人?

4、小结:通过小组学习,汇报交流我们知道了红军长征中走过了11个省市,翻过了24座人迹罕见的大山,渡过了18条河流,三次走过荒芜人烟的草地,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甘肃、陕西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四、提炼精神,升华情感,指导实践

1、同学们,红军以不怕艰难、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克服了万难,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再来看看,红军走过的线路,是不是很像地球上的红飘带?

2、思考讨论:看到这条红飘带,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2、重温红色之旅,你想对长征英雄们说些什么?

3、欣赏歌曲七律《长征》,再次配合播放录像。

4、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把它献给长征中的英雄们。

五、自主选择,完成作业,深化认知:

1、自由合作出主题手抄报《地球上的红飘带》。

2、观看《红军长征》的电影,或者观看崔永元主持的大型电视纪实栏目《我的长征》,并写观后感。

3、课外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诗歌或故事读读。

4、试写一首赞颂红军长征的诗歌,为共和国六十周岁献礼。

5、班级开展歌咏活动,人人都唱长征歌。

【作者简介】:

郭兰英,1988年8月参加工作,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从教二十年来,能认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探讨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的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所写论文多次获得国家、市、县级奖项。教学以引导孩子主动探究、重情感体验为特色,关爱学生,教学中奉行“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宗旨。多年来,获得乡镇、县级“优秀教师”五次。

【简评】

南平市光泽县文昌小学教导主任陈碧芳: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四大关注,两个倡导”。四大关注:一是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二是关注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三是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协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四是关注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两个倡导:一是倡导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二是倡导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整个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理,在故事中感悟,在故事中升华情感,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篇:读地球上的红飘带有感

读《地球上的红飘带》有感

艰苦的长征就像那鲜艳的红飘带一般,悬挂在历史长河中那样闪耀,引人注目。就像魏巍所著的那一本《地球上的红飘带》在我的脑海中总是那样特别。

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是魏巍在这本书中题写的卷首语。没有那些长征途中的烈士们,哪有现今的中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这些革命英雄们用鲜血捍卫了我们的祖国。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着。好不容易走到泸定桥的他们却不料敌军已做好埋伏,将桥上的木板抽掉,只剩下铁链,想要阻止我军北上。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他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不料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就在这最后关头,我军的勇士们鼓起勇气,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我军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才能够完成。长征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那十万红军用生命和鲜血立下的里程碑,闪烁震撼灵魂的光辉,一股强悍的力量在我的血液中流淌,鼓舞我前进。

长征留给后世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中国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受的艰难困苦,是人间罕见的;他们所显示的勇敢和坚毅,是人类美好品质最辉煌的范例。也许现在的我们不会遇到长征那样的艰辛,但红军长征的精神值得我们牢记,去学习。

《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本书让我又进一步了解了长征历史,铭记了那些烈士们决定性的历史故事。让长征精神在我们的心中开花、结果,共同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地球的红飘带读后感

《地球的红飘带》读后感

《地球的红飘带》是一本描述红军长征的故事集,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民的史诗。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本书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的感人、有人震撼、有的心酸、有的鼓舞;有些让人潸然泪下、有些使人精神振奋。

其中读到“在莽苍苍的烟雨中,行进着一致特殊的联队。几位共产党老人各有风采。毛泽东在路边久久等着产后的妻子,这次匆匆会面也不尽是酸楚。”一节。描述很平,大多是平实的对话。说到好多琐碎的小事,平凡的对话彰显出老一辈革命家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乐观的革命态度和信仰。长征途中,徐老常常利用行军路上和宿营间隙,教战士们识字读书,在异常艰难的行军途中,带给战士们知识的营养和学习的乐趣。徐老年龄最大,但他很少骑马,总把马让给体弱生病的战士和女同志。谢觉哉参加长征,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随身带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他认为,印章是红色政权的象征,不管前途多么艰难,将来总还用得着。过草地时,他把唯一御寒的毯子也扔掉了,但印章却保存着。董必武老先生在长征期间身为妇女队长的董必武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照顾好保护好30位女红军。这些女红军大都比较弱小,有的女同志还遇到怀孕、生孩子这样令人棘手的困难,董必武将这一特殊问题处理得既周到又圆满。长征是特别艰苦的,期间毛主席的爱人怀孕生子,无奈在艰苦的环境下只得将孩子寄托给当地居民。

看过这些细微的描写,我们赞叹老一辈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艰苦的环境不当不畏惧,反而更加乐观,更有追求,他们是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第四篇:《地球的红飘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地球的红飘带—湘江之战

几架飞机已擦着地皮猛袭过来。“轰”、“轰”几声巨响,浮桥两侧的江水里,立刻腾起高高的水柱。桥上顿时人喊马嘶,乱成一片。

敌人的轰炸不断,弄得红军只能“挨打”。这使得红军很危险那!

彭德怀指挥隐伏在江岸上的轻机关枪向敌机猛烈的射击,敌机被迫飞高了。渡江的红军更加沉着地向前行进。

老革命家的临危不乱使得战士信心百倍。

地球的红飘带—飞夺泸定桥

其余的人,有的抓着一边的铁索攀缘前进,有的伏下身子,骑着两根光溜溜的铁索,两只手抓着向前移动。敌人的子弹从对面噼啪扫过来,人们显得顾不上它,因为比子弹更摄人心魂得倒是下面震耳欲聋的激流。

这里体现出红军过泸定桥时的艰难。只要稍不留神,就会从上面掉入湍急的泸定河中。

读后感

这本书令我感触万千,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最终因付出重大代价,才换来了长征后的胜利。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途中是崎岖的山路、陡峭的山崖、冰封的雪山、茫茫的草地,还有湍急的河流〃〃〃〃〃〃在这严酷的环境中,红军战士在党的领导下,冒着生命的危险,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爬雪山,过草地,用双脚走的道路开创了革命的新天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国民党的军队把桥上大部分的板子都拆掉了,一人只有一块板子,只要稍不留神,就回掉到泸定河中,但是红军过去了,这是敌人万万想不到的。可是,那时有多少红军战士的鲜血流入河中!

这条“红飘带”带我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它领这我走了一次“长征”路。

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学会了面对挫折,不怕困难。从中我懂得了凡事都要有毅力;从中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从中我懂得了对待学习要刻苦农力,坚持不懈。

我认为,一个人就应该有像红军一样无坚不捶的精神。《地球的红飘带》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他让我了解了长征,了解了红军,还有他们的精神。

第五篇:魏巍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本报通讯员 夏静虹 本报记者 梁捷采访整理 发布时间: 2006-10-18 04:10 来源:光明日报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简介:

《地球的红飘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作品从湘江之役写起,描绘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作者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使诗与史融 为一体。

作品着重从敌我双方的最高层活动反映其长征壮举。四渡赤水,占遵义,逼昆明,渡金沙江,夺泸定桥以及翻雪山、过草地等峻险危急却又精彩绝伦的历史生活场景,在小说中化为鲜活生动的艺术情节,震撼人心,不仅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千难万险的真实情景,而且揭示了红军内部的激烈斗争,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

我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参军的,当时部队里有很多走过长征的老红军,我和他们朝夕相处,知道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这一段历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写聂帅(聂荣臻)回忆录时,我担任传记组组长,又从他口中听到很多相关故事,对那一段历史越发敬佩、仰慕。

长征其意义远远超过民族范围。中华民族有独一无二的两个“万”--万里长城和万里长征。万里长征体现了人类克服困难的最高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没有红军长征胜利留下的火种,也

就没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更没有新中国。

这样一段伟大的历史在艺术上不能空白,众多艺术工作者纷纷用各种形式将其记录下来。陈其通著有话剧《万水千山》,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李伯钊同志创作了歌剧《长征》,也搬上了舞台。但是始终没有相关小说作品。我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觉得感慨,作为文艺工作者,不写下这段历史就等于失职,就对不起牺牲的战士,对不起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尽管这样,我还是迟迟不敢动笔,因为这个题材太大了,我怕驾驭不了这段了不起的历史。直到晚年,想写的欲望越来越大,终于在67岁时完成这部长篇,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之前,为了搜集资料,我曾两次重走长征路。第一次走到天全县时脚受了伤,只好返回。重走长征路的收获不小,对长征又有了感性认识,沿途村庄有许多当年失散的老红军,我曾经见过一个回民装束的老太太,她当时是个连长,被敌人俘获后卖到过很多地方,现在头上还有许多伤疤。可见我们的革命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对于小说的题目,我在创作时也作了很多思考,有人提议取名为《千难万险》。《地球的红飘带》这个名字是有深意的。我们的长征长达二万五千里,相当于跨过了半个地球。在地图上看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互相交织,就像一条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远征史诗。在长征中,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和

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我们的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已经达到了人类精神的极致。著名诗人艾青曾经称赞这个名字起得好。

《地球的红飘带》是一部长征史,但不是史学意义上的历史,而是艺术的历史。一般的历史著作只要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就行了,而小说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艺术与史实的关系。一番考虑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对史实进行艺术剪裁,有史笔,更有诗笔,将生活诗化。作品从湘江战役写起,一开始就进入高潮,最后以蒋介石的一声长叹结束。

长征给人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长征作为中国人民壮丽的诗篇,作为人类英雄的赞歌,是永远不会被后人忘记的。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对后世永远有鼓舞意义。

述说者:魏巍,当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37年秋奔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团政委,解放军总政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等职。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作品有:《魏巍文集》,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壮行集》、《魏巍杂文集》、《魏巍散文选》等;诗集《两年》、《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

诗选》;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完]

下载北师大版第十册《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第十册《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教......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 黄松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淡水资源十分匮乏。 3.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有害。......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李亚敏 课标要求: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标......

    《地球上的人们》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人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三种基本人种,初步了解语言的种类和作用,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与尊重。 2、知道世界上的国家、我国的邻国,初步了......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3、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自身有害。 过程与方法 1.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2.了......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水资源问题对大自然和人......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3、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