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卢龙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卢龙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卢龙中学尤骥
一、调查目的:
卢龙,历史悠久,古文化积淀深厚,成语典故“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古老的卢龙境内。古代时曾隶属于孤竹国、肥子国、辽西郡、平洲、北平郡、永平路、和永平府。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名卢龙。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在这里流传。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作为卢龙儿女,为了更好的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卢龙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初期,我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卢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
三、初步调查成果:
在卢龙境内,现有国家、省、市、县各级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共13处,【国家级的有】:
1、陀罗尼经幢;
【省级的有】:
1、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
2、白衣庵;
3、明代长城;
【市级的有】:
1、夷齐读书处;
2、元代码头遗址;
3、永平教区主教府修道院;
4、龙虎寺殷商遗址;
5、武山卡特溶洞;
【县级的有】:
1、卢龙古城遗址;
2、重庆砖塔;
3、郎廷佐墓;
4、辽代古井;
1、陀罗尼经幢: 位于卢龙县城南门里十字路口处,经幢始建于唐·仪凤年间,高10.35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经幢为八棱多层式石质建筑,共七节,各节之间有华盖、幢檐、仰莲等石雕装饰构件,下有须弥座,上有莲花宝珠式幢刹,第一节的石柱上刻金大定11年(公元1171年)《平州石幢记》,第二节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第三节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第四节刻明·万历28年(公元1061年)《重修北平石幢记》,第五、六节上的各个立面雕刻有浮雕佛造像;其余部分皆浮雕佛教人物造像、经变故事,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早在1956年,就被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经幢高峻挺拔,造型别致,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华美,形象生动活泼,集佛教内容与建筑、雕刻艺术为一体,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宝贵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2、明代长城: 长城是我国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卢龙境内,现有明代长城22.3公里,东起燕河营镇的白家坊,西至刘家营乡的下庄。有
敌楼86座,由东向西,有重峪口、桃林口、刘家口三个关口。早在1956年,就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现存的长城碑刻记载,卢龙境内的刘家口——桃林口一带的长城及敌台,多是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卢龙境内的长城中,以刘家口关的关楼最为高大雄伟,关楼内的墙壁上嵌有明·万历六年的重建刘家口关碑记。在卢龙境内的明长城中,石墙多于砖墙,毁坏的多于完好,多数是自然损坏。在卢龙境内的长城周围,我们先后发现有石炮、铁炮、石弹丸、铁弹丸、雷石、铁蒺藜、各种箭头、陷马陶筒等多种长城的防御武器和长城碑刻若干,其中1989年发现出土的陷马陶筒,在以往各时期的资料中都没有过记载,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因此,陷马陶筒的发现,可以说在长城兵器种类上填补了一项小小的空白。为了使长城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在县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共聘用了长城保护员13名,建立了以乡镇领导为带头的长城沿线的长城保护组织,使长城的安全保护有了相对可靠的保障。
3、红山长城采石场: 在卢龙北部的重峪口长城以南九公里的红山上,有“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一处,该采石场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在当年为修建卢龙一带的长城提供长城基石。想当年,红山的表面有大量的裸露在外的巨大山石,极易开采加工,而不用到山体内部采挖;再就是红山的石质学名叫底部砾岩,颜色暗红,没有自然的纹理,很容易被加工成各种形状。现在遗址内的许多巨大岩石上,仍然保存有当年开山劈石的凿痕,遗址内的很多地方还遗留有长条状的长城基石毛料。该遗址的发现与保护,对于长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86年11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该遗址已经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白衣庵: 卢龙县桃林口村北旧有白衣庵正殿三间,据考证始建于明代早期,距今已六百余载,传因供奉白衣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此正殿为秦皇岛市仅存的明代单体建筑,1986年11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衣庵由于年久失修,几近坍毁。考其旧宇,当知曾经香火旺盛,名贯四方。为保护文物传承不泯,经省文物局批准,省文物局、秦皇岛市政府出资,秦皇岛市文物处筹资承办,于2002年9月将白衣庵正殿落架修补,2003年11月依原状重修竣工,庄重典雅,焕然一新。
5、夷齐读书处: 位于石门镇高各庄村西山,原有清代寺庙一座,名为“云居寺”,这里背风向阳,古时林木茂密,水草丰盛,环境及其幽雅、静谧,因常有云雾出其间,故名云居寺,可以说是“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传说,商周时期的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年少时曾经在这里读书学习,故又称夷齐读书处,伯夷、叔齐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士,被历代的君王、大臣和文人学士所敬仰,后人在该遗址的西山石壁上雕刻了“夷齐读书处”五个大字,以示纪念。现在该遗址内,主要是“云居寺”的庙址遗存,尚存有古井
一眼、石碾一具、石碑一块、西山石壁上雕刻“夷齐读书处”一处和一些寺庙的建筑遗迹,1986年11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元代码头遗址: 位于县城西门外,距城墙10米。该码头始建于元·大德5年(公元1301年),又称西堤,南北方向,长500米。早年的青龙河水面宽广,沿西城南下汇入滦河。后因水患侵城,于是便修建了东西二堤,以护城池,使青龙河水能沿西堤而下,船只得以傍岸,俗称“泊岸”。西堤以长方形巨石砌筑,巨石之间用生铁连接,非常坚固,是研究卢龙古城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的码头遗址已经是损坏十分严重,小西门以北的一段保存的较好。1986年11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永平教区主教府修道院: 卢龙天主教小修道院位于卢龙县城县委、县政府院内,县政协、人大办公楼正东。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1901年)。天主教小修道院建筑群的所有房屋,均为木架砖石结构,硬山尖顶、顶部铺波纹型镀锌薄铁瓦,铁瓦表面遍涂黑色防腐蚀材料,百余年来,完好如初;房屋内全部铺设纯木质地板,既显得高档又可增加保温性。该四合院建筑群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皆有房屋,总计58间,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占地面积2968平方米。现存的天主教小修道院,属于卢龙天主教堂的附属建筑物,是原天主教内部培养传教士神父的场所。从外观造型样式上看,具有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那就是房屋高、房顶尖、窗口高而窄、多直线条,竖直感强。在少量的窗户上还依然保存有原来的带有彩花图案的窗玻璃。整座建筑经过精心设计,造型紧凑、整洁美观,施工精确,质量上乘,可以称得上是近现代建筑中的精品,是比较完美的建筑艺术品,有许多地方很值得当今建筑人认真参考、学习,是研究外域宗教建筑科学、艺术的珍贵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看,卢龙天主教小修道院建筑群,他不仅是一件建筑精品,同时也是外强侵略中国的真实物证。2004年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龙虎寺殷商遗址: 位于潘庄镇沈庄村南山,原有寺庙一座,名为“龙虎寺”,寺庙早废,遗址长150米,宽100米,文化层厚约1.8米,从该遗址处曾发现、采集有石斧、陶片、陶鬲足、贝壳、骨骼等商代时期遗物,对研究卢龙一带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86年11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武山卡特溶洞: 位于卢龙县武山石矿的武山北坡,七十年代在武山石矿开山采石过程中被发现,原是一个溶岩洞,洞内曾经发现过兽骨化石、粪便化石、烧结土和灰烬,经河北省专业考古人员的考古调查,初步认为有可能在这里发现古人类的遗迹。现在溶洞已经不复存在,只存留一大部分的洞内堆积的土石,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986年11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卢龙古城遗址: 据《水经注》记载:“卢龙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12年(公元207年),魏武征踏顿所筑城池”,始为土城,后经多次拓建。在古代,卢龙一带的地理位置显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故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卢龙古城为永平府治,应兵事之
需,由指挥费遇将原来的“月牙城”向东拓建新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三长,内充夯土,外砌砖石,雄伟之势,数倍于前。因地形地势的缘故,又经多次拓建,所以就形成了“三山不显,四门不对”的建筑格局。东门曰迎旭;南门曰德胜;西门曰望京;北门曰拱辰;并有“东门金鸡叫”、“南门推车换伞”、“西门牛虎斗”、“北门铁棒槌”的美妙的传说。卢龙古城自明·景泰年间至民国19年,上下五百年间,历经修葺,始终保持完整坚壁,有“京东第一府”的美誉。1985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重庆砖塔: 位于刘田庄镇塔上村,塔为砖砌,觚棱八面,塔身已不完整,现存五级,残高6米,塔身南向正中嵌石额一方,刻“重庆宝塔”四字,塔身的八面各有砖雕的门窗造型,和按后天八卦方位顺序排列的八卦符号,当时有到教渊源的塔式建筑,经鉴定为清代建筑。1985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2、郎廷佐墓: 位于原大刘庄乡土山村北1.5公里处,墓主郎廷佐,字一柱,祖籍广宁,其父熙载为明时诸生,后归降清廷,隶属汉军镶黄旗;史称郎廷佐“性行纯良,才能敏练”。生前任江西巡抚,江南江西总督,福建总督之要职。清·康熙16年(公元1677年)葬于该处,因其生前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较大贡献,康熙特命礼部给予御祭的殊荣,以示褒奖。当地称之为郎家坟。墓区南北长165米,东西宽100米,原墓冢高约5米,直径约20米,墓冢前有汉白玉雕制的墓碑四块和供桌供具俱全,墓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叙墓主郎廷佐生前所任官品职位及人格赞词;墓区内的石碑已经被推倒,有的已经被砸坏,散落在农田当中;墓区南端的东西两面,各有一个汉白玉雕刻的望柱,通高7米,东面的早年就已经到地,西面的依然耸立;如今,整个墓区内是一片农田。1985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3、辽代古井: 在陈官屯乡陈官屯村的西北处,有古井一眼,井口为方形,用条石砌成,在井口的南侧一长条石上,刻有“大安元年(公元1085年)二月十三日造井”等字,井壁用杂石垒砌,八十年代还保持完好,后来当地居民不再使用该井之水了,该井便被废弃,由于井北面的水沟中雨水的冲刷,九十年代后期,该井北面的井壁已经倒塌,实是可惜。该井对研究卢龙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85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收获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对家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历史再添光彩!
同时,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⒈有些部门对古迹的保护不够。
有的古迹虽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却管理不善。有的古迹甚至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只有无奈地任凭雨打风吹去。
⒉政府对古迹的宣传和开发利用不够。
由于有关部门的疏忽,古迹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游客数量越来越少。我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令人吃惊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还有这些文化遗迹。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些古迹的宣传、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投入资金太少。这不仅会直接导致游客减少,旅游业衰落,甚至会使一些古迹彻底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将来如何向后人交代!
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卢龙地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并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修整;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使它重新焕发光彩,为卢龙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第二篇: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范文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中四班赵曦公劲哲王耀王斐亚
李阿茜申翔周洁
指导教师刘建尧
摘要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传遍淮河两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作为淮河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有责任宣传它,并使之重新焕发光彩,为蚌埠的腾飞作出贡献。关键词蚌埠历史文化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地属中原腹地,也是联结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枢纽,交通十分便利。蚌埠虽是个新兴城市,但这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蚌埠市的中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蚌埠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不但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初期,我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
三、调查研究过程:
⒈第一阶段(2001年10月):
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如:《中国文化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安徽风光•皖北风光》。通过网络查寻。相关网址:历史博物馆(http:///travel/)。
通过查阅,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区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有关情况,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线索。⒉第二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2月):
实地考察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以验证所查资料的真实性,了解这些古迹的现状。重点考察对象:
①禹王宫(蚌埠与怀远交界处的涂山上)
②白乳泉、卞和洞(怀远荆山上)
③汤和墓(蚌埠东郊龙子湖畔)
④明中都皇城、明皇陵(凤阳县境内)
⒊第三阶段(2002年2月):
筛选、整理资料、图片,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反复修改,打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新兴城市。最初是一个小渔村,因盛产河蚌而得名。古书有云,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变为凤阳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发展成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为祖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
蚌埠城市的历史虽然不长,可这一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至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过足迹,并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经历,创业的艰难;„„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摸着历史的脉搏,开始了调查。
⒈禹王宫
禹王宫地处蚌埠与怀远交界处,位于涂山之上,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
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所建。涂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与荆山相峙,相传
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和会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启的诞生地。涂山
古称涂山氏国,并留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涂、荆
二山原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峡谷,并使之分
离,今二山间尚有断梅谷遗迹。涂山顶建有禹王庙,始建年代不晚于唐代。
庙有禹王殿、启母殿。两侧厢房陈列历代修建的碑刻。庭内有一株古银杏
树,曾被雷火击伤,树中长出两株桃树,蔚为奇观,人称“树中树”,有
诗赞曰:“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庙西南有一石矗立,极
目远眺,宛如妇人正襟危坐,人称启母石,又称望夫石。相传大禹治水,终年奔波在外,其妻涂山氏女(启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为石。
山上还有圣泉、灵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点。山下有禹会村、防风冢等
遗址。历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览,留下大量诗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纪念夏禹诞辰,当地均举行盛大庙会,延续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怀远县荆山东北麓。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玉归隐之处,唐代诗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国,风疑古所闻。良宝终风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咏其事。石洞由巨岩覆盖,天然巧成。洞内宽阔如屋,可容数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帐”四字。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古人有“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洞口有亭,匾题“抱璞岩”,建于明万历年间。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龟泉,位于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因传说泉内有白龟而
得名。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偕子出游至此,见泉水浓白似乳,四时不竭,水满杯而不溢,颇为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荆山碧相照,楚
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诗句,后人遂改名白乳泉。
经水质分析,泉水富含矿物质,表面张力大,故能满出杯口而不溢。泉左
侧有望淮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楼内四壁镶挂历代名流书写的楹联。泉
右侧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侧有亭,名为半山亭。白乳泉现已辟为“乳泉公园”,成为
蚌埠地区主要名胜之一。
⒋汤和墓
汤和(1326 ~1395)是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汤和墓位于龙子湖畔,地处曹山之上,坐北朝南。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马、石羊若干,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陵道尽头立一祠堂。祠堂内供有汤和灵位,下通汤和墓地宫。地宫石门前卧有墓志铭和汤和将印碑刻。石门内即主墓室,正中为汤和灵柩。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于灵柩四周。主室旁有一侧室,陪葬一童女。墓内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后因墓室被盗,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价值的文物,如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全国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墓室因年代久远和盗墓破坏而塌陷,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
⒌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凤凰山之南,这里三山相连,向阳高亢,淮水萦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他的发祥地临濠(今凤阳)建中都。中都皇城具有我国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围25公里;第二道砖城为皇城,城围7.5公里;内城为紫禁城,城围3公里,四周设午门、玄武、东华、西华四门。主要建筑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楼台。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渊殿等散布其间,此外皇城内还有太庙、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筑,整个建筑成为后来北京故宫的蓝本,后历经沧桑,殿宇宫阙尽毁。现仅存残破的午门和西华门一段城墙。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凤阳县西南7公里的太平乡,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个哥哥、三个嫂子、两个侄子的坟墓。皇陵陵势若岗阜,列以石人石兽,气势雄伟。主要建筑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内有正殿、金门、碑亭、华表、石人石兽36对,神路,宫厅等建筑。现仅存墓冢、华表、《皇陵碑》等。虽残缺断裂,仍巍然屹立。特别是神道两侧的石雕群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寝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艺术珍品。《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皇陵石刻与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收获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对家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从夏朝之前的禹王宫到明朝开国皇帝的中都城,从春秋时楚国的卞和隐居之处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价值的人文景观。面对着我们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历史再添光彩!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⒈有些部门对古迹的保护不够。
有的古迹虽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却管理不善。如:凤阳明中都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损坏严重,甚至遗失。有的古迹甚至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只有无奈地任凭雨打风吹去。如:汤和墓孤零零地“废弃”在龙子湖畔,上层墓室破损严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游客已根本无法了解有关汤和的经历。
⒉政府对古迹的宣传和开发利用不够。
由于有关部门的疏忽,古迹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游客数量越来越少。我们在市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令人吃惊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还有这些文化遗迹。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些古迹的宣传、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投入资金太少。这不仅会直接导致游客减少,旅游业衰落,甚至会使一些古迹彻底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将来如何向后人交代!
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蚌埠地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并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修整;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使它重新焕发光彩,为蚌埠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六、备注:
由于本次活动时间紧迫,我们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学期完成。在此,我们对为我们的研究活动提供帮助的刘建尧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三篇:锦州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锦州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锦州的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1处。
1.笔架山
“笔架山风景区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大致分为岛上游览、海上观光、岸边娱乐、沙滩海浴和度假修养五个区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8平方公里。这里山水秀丽,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交通便利。自然景点密集,有马鞍桥、一线天、神龟出海、石猴泅渡、虎陷洞、梦兰湾等。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万佛堂、龙王庙、三清阁等。
笔架山天桥:从海岸到笔架山岛有一条长1620米,高出海滩的砂石路,人曰“天桥”,天桥平坦径直,把海岸和山岛连在一起,象一条蛟龙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神奇绝妙,堪称“天下一绝”。
2.义县奉国寺
辽代皇家寺院·佛祖道场——义县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是辽朝自称释迦牟尼转世的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
奉国寺遗存有中国古代佛教寺院最古老最大的大雄宝殿,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提名,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供奉着七尊巨佛,面目相同,手势各异,释迦牟尼行列第七,国内唯一。
3.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今称闾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四大镇山”的“北镇”,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闾山,四千年的文化积淀。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碑刻摩崖;烟云缭绕的古刹殿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4.青岩寺
关外多山,以闾山居首;闾山多寿,以青岩寺为寿。青岩寺位于辽宁省锦州北宁市常兴店镇西部之闾山深处,其建筑位置险要,结构布局奇特。更与层峦翠
嶂,古木幽林掩映成趣,成为闾山的著名旅游胜地之一。
5.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978年10月叶剑英题写馆名。新馆于1988年10月31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新馆坐落在锦州火车站东侧铁路桥的北面。开馆14年后,2002年底闭馆开始改陈改造,2004年11月2日改陈改造工程胜利竣工并重新开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游人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辽沈战役纪念馆攻克锦州全景画,中国最大。辽沈战役纪念馆已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锦州已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6.古塔公园
古塔公园位于锦州市古塔区,该园以千年辽塔为中心制高点,以大广济寺古建筑群为借景,建设中坚持体现锦州古城历史文脉和现代园林风光理念相结合的特点,使之成为富有辽西区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休闲场所。
7.北普陀山
北普陀山位于锦州市西北郊7公里处,开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邃丰厚,它与南普陀山,遥遥相望,被誉为“关外第一佛山”。
北普陀山,占地数万顷。集奇奇洞、妙佛、圣泉、宝树于一体。南望沧海,北观太极,紫气东来,福荫无边。它是观音菩萨显化的道场,实为洞天福地,人间圣境。她共有九大景区五十多处景点,被定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人达百万人次。
8翠岩山 位于锦州市区西北17公里处,在平坦大地的尽头,一组群峰拔地而起,石壁如刀峭,嵯岈嶙峋,陡峭秀丽,好似一个由大自然用鬼神神功特意制作的大盆景。翠岩山石呈褐绿色,夏秋之季,青苔密布,峰峦苍翠,景色如画。翠岩山原名嵯岈山,俗称丫巴石,海拔210米。
锦州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九年三班
褚优
2010年2月27日
第四篇:和谐卢龙
和谐卢龙
创建和谐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
蔚蓝蔚蓝的大海,因为有了浪花的点缀,才显得浪漫神秘;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与馨香;挺拔的大树,因为有了茂盛的枝叶,才显得高大挺拔。而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会因为相互的关爱,相互的依存,而持发展,而共同进步,这样才能展现和谐之美。
我们要学会感恩,这样会使社会文明更加进步。当我们心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便能更好的升温人与人间的关系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建交关系,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时,我们就能靠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使人人拥有感恩的心。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便可以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我们就能拥有和谐之美,学会感恩,我们便能使更多人拥有和谐。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宽容是人类情感中的种子,她能在人类的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再爱的保护下茁壮的成长。宽容之心是多么伟大的,她能够熄灭怒火,她能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够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她让我们享受阳光一般的温暖。雨珠一般的滋润——宽容之和谐,竟妙不可言。
和谐之美绝不容忍名利所缚,只有淡泊名利才可以称为和谐之美。老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无限的天空赐予了它自由快乐的空间;风帆只为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而不是夸耀自己的樯桅。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它豪壮宽阔的乐园。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看待,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群!现在经济发达了,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马路越来越拥挤,致使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每年,有多少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去亲人。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它就像埋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炸弹,只要一时大意,就会显示它十足的威力,炸得家庭破碎,炸得人心悲苦。所以安全交通重于泰山。
黄金珠宝虽然珍贵,但这些都是有价的,而生命是无价的。我们的生命不但属于自己,还联系着父母心,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交通事故的发生使一个个家庭在遭受巨大精神伤害,使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亲人悲痛不已。他们的父母为失去了亲爱的儿女悲痛欲绝,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人间一大悲剧啊!所以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因为一时的方便造成一世的不便!只要我们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国家就不会出现这么多车祸,不会造成那么都得人失去亲人了。
让我们一起遵守交通规则,共创美好卢龙,和谐卢龙
第五篇:常州名胜古迹蓖箕巷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常州名胜古迹
调查对象:蓖箕巷及其维护
调查途径和方法:上网查资料
蓖箕巷相关资料:
地理位置:
蓖萁巷位于城西古运河北岸,常州西自街,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起,毗陵驿即设于此。简介:
古时巷内兼售宫花、梳蓖,原称花市街,后因清乾隆皇帝来此微服察访,发现遍街多为蓖箕作坊,认为应叫做蓖箕巷,因而沿称至今。巷内有大码头、皇华 亭、毗陵驿碑、梳蓖楼、“蓖梁灯火”大牌坊、近水阁茶馆、穿月楼酒家、文亨桥等古迹,沿巷商店鳞次柿比,满街建筑古色古香,临巷运河景色迷人,小说 《红楼梦》120回描述此处为贾政与宝玉最后见面处,是集古迹、风光、都市 为一处的旅游胜地。1992年,约有30万中外宾客前往参观游览。
由来 :
清朝辰光,大运河由西向东,从常州城的西门、南门到东门。绕城而过。近城的沿河西岸。自然而然便形成了热闹的街市。老西门旁边有个大水关,大水关里面是城里的内河,大水关外面便是大运河。这里有一座高大的石拱桥——新桥,再往西就是怀德桥。新桥到怀德桥这一段大运河的北岸沿河滩,那时已经是非常热闹的花市街了。花市街在乾隆年间改名为蓖箕巷。
主要建筑:
毗陵驿:蓖箕巷口有一个高大牌坊,上书三个红色大字“大码头”,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大码头所在地。从明朝正德十四年起,毗陵驿就设于此巷。毗陵驿又称皇华馆,因此大码头旁也就有了皇华亭,亭内有一碑刻毗陵驿,由大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书。
文亨桥:文亨阁旁的古桥,他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在清乾隆三十三年时重新修建。每当皓月当空,清风徐来的夜晚,宝镜高悬,清辉四溢,俯视桥下,微波荡漾,象要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冲涤穿桥而去。所以“文亨穿月”就成了常州西郊八景之一。
文亨阁:巷尾那临水楼阁称为近水阁,因其东有文亨桥,所以以前也曾叫“文亨阁”。因为常州文气很盛,因此客船一到这时就好象就入人文之都,拒说乾隆也曾登上此阁。如今她已是市民们消遣的好去处,楼内可品茶,更可欣赏苏州抨弹和常州滩簧,还可吃到好多小吃,隔窗可见枕河古屋和往来窗帆,真如仙境!
篦梁灯火:从“老卜恒顺梳篦店”出来,大家看到的是“篦梁灯火”双檐牌楼。篦梁灯火是常州古时西郊八景之一。相传在明代,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几乎家家户户世世代代从事梳篦生产。从事者成千上万。清乾隆年间《常州赋》即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载。慕名前来常州购买梳篦的人络绎不绝,就连反映明朝断案的著名昆剧《十五贯》也是以熊友兰从苏州携带十五贯钱来常州买梳篦为主经线索来展开的。特别是毗陵译一带,生意特别兴隆,而且夜晚人流不息买卖不断。当时古巷的店面都是骑楼式建筑,挑梁伸出巷道,梁下挂着一盏宫灯,落日西斜时,家家户户灯光闪耀。灯火常常彻夜不灭。
维护措施建议:
1、常州市政府可以加大保护名胜古迹的力度,加强规划合理性,杜绝随意拆除古巷,也不得以任意理由进行修改、扩建、迁移中国传统古巷,更不能进行强拆。一切以保护古迹为第一宗旨,并且应派专人专项进行保护,以杜绝破坏行为;
2、蓖箕巷的管理者应该尽到保护古巷的职责,认识到古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因此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有关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此向职业兢兢业业,对于政府的拆迁规划,要积极与其交涉,以最大限度保护文化遗产;
3、所有常州市民要提高知识素质,自觉保护常州的古巷,对于违规者应该及时揭发举报,严惩不贷。还可以积极宣传相关知识,使全市人民一起保护古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