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不筑长城缘由 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3 23:3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代不筑长城缘由 哲学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代不筑长城缘由 哲学毕业论文》。

第一篇:唐代不筑长城缘由 哲学毕业论文

唐代不筑长城缘由——借鉴隋亡教训 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唐帝国肇造.继续沿袭隋朝一系列完整的国家军事防务制度,但在对长城修筑的态度上却采取了与隋迥异的政策。原因何在?从根本上说,唐王朝之所以停止修筑长城,是在吸取隋朝长城政策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唐代前期有利的政治、军事形势,由统治者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李密在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中,曾将隋代长城的修筑作为其主要的暴政之一。他指责大隋筑长城的暴政劳民伤财:“长城之役,战国所为,乃是狙诈之风,非关稽古之法。而追踪秦代,板筑更兴,袭其基墟,延袤万里,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田啤-喀观而言,农民起义领袖对隋朝筑长城作出如此消极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确实给当时的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隋建国之后,曾先后7次修缮长城,如隋炀帝就曾经“兴众百万,北筑长城,西拒榆林,东至紫河,绵亘千余里,死者太半。”此滥用民力。大规模修筑长城,是造成隋末大乱的重要因素。殷鉴不远。唐帝国开基,就重视体恤民力。不愿进行如此浩大的工程。加之经过隋末的大乱,唐初十余年的统一战争,生灵涂炭。至统一大业稳定,其时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因此,唐统治者即使此时有心修筑长城,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关于隋代长城的作用.有学者指出:“综观有隋一朝,长城的修缮和建设在国家整个防边的战略举措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特别是与以耗费著称的杨广大肆兴建比较起来,修缮长城所动用的人、物、财力远不及其他工程和项目。仔细分析。隋朝从文帝起,接受长孙晟等部下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军事方针有效地分化和瓦解了突厥的势力.这种政策的效果比长城本身来得更明显。”

正是基于对隋代防务政策的深刻反思,唐建国初年更为倚重军队的机动力量,将精兵良将视为国家的真正“长城”,故“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唐太宗)日:„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太宗也曾多次对近臣表示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勐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这些记载无不表明唐太宗因借鉴隋朝长城政策的经验和教训。重国之干臣而轻防务型长城。

第二篇:毕业论文--浅谈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浅谈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定稿)

济宁电大齐鲁班 年级:2007(春)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4 页

关键词„„„„„„„„„„„„„„„„„„„„ 4 页

一、初唐田园诗的特点„„„„„„„„„„„„„ 4 页

二、盛唐田园诗的特点„„„„„„„„„„„„„ 6 页

三、中晚唐田园诗的特点„„„„„„„„„„„„ 8页

参考文献„„„„„„„„„„„„„„„„„„„11页

浅谈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

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后,它的创作在唐朝前后达到了高峰。在唐代三百多年中,山水田园诗也和唐代的国势一样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初唐时,齐梁华靡的宫体诗仍风行一时,但新时代的气息也开始在诗歌中展现出来。最早体现出这一改变的是王绩的田园诗《野望》,诗中反映出了新时代里和平安宁的生活气氛。诗里朴素清新的风格也为盛唐田园诗开了先路。其后,陈子昂的山水诗也以自拔于时代之外的气骨风力为盛唐诗歌作者示范。盛唐是一个强盛时代,更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特色被形象的总结为“盛唐气象”,而山水田园则是这时期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真实的反映了大唐王朝开平盛世的安宁祥和。但田园诗到了中晚唐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渐渐失去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失去了田园生活的和美,失去了田园中人们之间情感的淳美,开始转向对田园生活辛劳的描绘,转向对乡村民生疾苦的关注,转向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

关键词: 田园诗

特点

初唐

盛唐

中晚唐

提起田园,总让我们想到了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小村庄,想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农家院落,想到桑麻茁壮、开满鲜花的广阔田野,„„当然也有或因战乱、或因自然灾害的摧残而变得惨淡的荒原、变得凄凉的村落、变得残破的农舍。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在我国的诗歌天地里,古往今来都是诗人们辛勤耕耘的一个领域,而且代有收获,硕果累累。唐代田园诗虽然是在陶渊明的影响之下,它毕竟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诗人众多,佳作丰富,成就突出。

一、初唐田园诗的特点

初唐诗坛上,可以说是“田园”荒芜,禾苗稀疏,草木丛生。但王绩的一首《野望》以朴素清新的风格为盛唐田园诗开了先路。初唐田园诗特色和地位可以用袁行霈先生对王绩田园诗《野望》的评价来概括:“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是一位由隋入唐的诗人,他的诗歌质朴清新,在当时的诗坛上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不染梁、陈、华、靡华丽旧习,独树一帜。他的田园诗描写田园生活的惬意、田园风景的优美。《野望》中写道:“东皋薄暮望,徒依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洛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讲的是秋天的傍晚,薄暮暝瞑,行走在乡间的原野上,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秋色,落日的余晖给周围的环境涂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冷色。牧人驱赶着成群的牛犊从野外放牧返回,猎人的马上带着猎获的兽禽满载而归。这情景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情景何等相似。在《春日还庄》中写的全是农事:移草石,种稻梁,滋兰畹,造茅屋,温织室以浴蚕,暖蜜房以分蜂;而“竹密连阶暗,花飞满宅香”则展现给人们的是多么温馨的农家小院。又如《食后》诗曰:“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菜剪三秋绿,飧炊白日黄。胡麻山耖样,楚豆野鹿方。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农家吃自己菜园子里种的新鲜蔬菜,“三秋绿”和“百日黄”真是绝妙,色彩鲜明,指代有趣。芝麻饭作干粮,楚豆的滋味可以与野麋的肉香相比,新鲜的松皮脯,刚采来的杜若浆,也只有山野中才能享用到。用葛花来解酒,以茱萸花作香羹,如此美味,乘兴而食,其乐何及!在他的五绝小诗《秋夜喜遇王处士》中写道:“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干罢农活,荷锄归来,与乡间老友不期而遇,自然十分高兴,此时一轮秋月朗照,清光洒满了乡村,周围流萤点点,闪烁飘飞。给人万物自得、宁静安谧的感觉。诗人将自己的怡然之情融入了静美之景,如盐着水,浑然无迹。

初唐田园诗较著名的还有王勃的《春庄》:“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描写了一派醉人的美妙春光,沉醉其中不知不觉中把一切俗事抛开。《春园》:“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春天的田园里一片生机勃勃,诗人心情愉快,与友人一醉春光。两首诗描述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田园春光图啊!

另有宋之问的《蓝天山庄》:“辋川朝代木,蓝水暮浇田。独与秦山老,相欢 5 春酒前。”前一句写田园的劳作后一句写与秦地老人欢饮春酒,其乐融融。这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的情景十分相似。

二、盛唐田园诗的特点

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盎然。明显的受为田园诗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奠定基础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的影响。盛唐田园诗的创作主要以王维的、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田园诗除了对优美的山野风光的欣赏之外,还包括了对温馨平和的人际关系、单纯快乐的劳动生活、甚至是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留恋和回归。其中,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而孟浩然的田园诗有着“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色和魅力,内容上有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有对田园生活的关切,有情感真挚、意蕴醇厚的田园交往。当然,盛唐还有许多有成就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都反映了盛唐时期农村生活的富裕和祥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真诚情感。

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妙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中描绘了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图画打下了一个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雊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已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之以诗人的感慨。又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首诗主要是写景:广阔的原野上,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农田里白水清流,农田边碧峰静立,生动的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结尾透露出诗人对农家的关切之情。

如孟浩然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田园作》)等。对田园生活的关切:“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殷殷雷声作,声声雨足垂。6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夫,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田家元日》)等。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无禄尚忧农”的情怀,使得诗人与田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因而在诗中留下了情感真挚、意蕴醇厚的田园交往诗。如《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这首诗是写故人来访,故人虽然不是田家农夫,但因为是在农村款待,环境在村庄,所饮是农家浊酒,所食是农家鸡黍,所以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孟浩然还有一首自己去农家做客的《过故人庄》“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堪称他田园诗中的代表作。第一句写自己应邀到田家做客。杀一只鸡,煮上黄米饭,这已经是农家接待贵客的丰盛佳肴了,可是诗人被待若上宾,自然要欣然前往。第二句写来到了故人的村庄,但见近处是葱茏的绿树将村庄亲切的环抱,远处隐隐的青山深情的伫立在村郭之外。“绿树”、“青山”,色彩鲜明,显示了蓬勃生机。若改为“大树”、“高山”,情景就令人索然了。第三句换了一个角度来写拜访宴饮的内容: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话的主题不离开桑麻农事。在这样一个淳朴的农家小院里,面对着淳朴的农家故人,话题自然不是诗书仕宦,功名利禄,而只能是五谷民势如何?桑麻收成怎样?最后一句写欢会结束,即将分手,诗人没有写自己如何道谢、主人如何挽留双方如何依依惜别,而是说再到重阳日时还要来。结尾含义丰富、内涵深刻:一是对这次聚会十分满意,我还要再来;二是与故人友谊深厚,以至于在刚分手时就盼望再次重逢;三是这次是应邀而来,下次则是不邀自来;四是预约了下次聚会的内容是赏菊花,可是诗人不说“赏菊花”,而说“就菊花”,“就”过来欣赏菊花,表现出对故人的依恋之情。这首诗最能体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色和魅力,正如清人黄生所评:“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并烹炼之迹俱化矣。”

盛唐田园诗颇有成就的也有储光羲,他的田园诗数量很多,有《同十三淮偶然作十首》,其中有句曰:“田家惜功力,把锄来东皋。顾望浮云阴,往往误伤苗”,“不复问乡墟,相见但依然。腹中无一物高话羲皇年”等;有《田家东兴八 7 首》,其中有句曰:“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亩。闲时相顾美,喜悦好禾黍”、“满园植芙蓉,绕屋树桑榆。禽鸟知我闲,翔集依我庐”、“秋至黍禾黄,无人可刈获。稚子朝未饭,把竿逐鸟雀”等,皆清新自然,生动传神。特别是第八首,全面描绘了田家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的快乐,无忧无虑,天伦相亲,反映了盛唐时期农村生活的富裕和祥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态逼真,栩栩如生,真像一幅田园生活的风俗画。

此外,大诗人杜甫晚年也曾写过不少乡村田园诗。如描绘自己田园生活的《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水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为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又如描写与农夫亲切交往的《寒食》所写,不但诗人与田家关系融恰,两相交欢就连两家的鸡犬也相亲相近,不忍回来。另有他写过的一首长达三十二句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表现出了与老农之间真挚坦率的情谊。泥饮就是死缠着强行劝酒:“田翁逼射日,邀我尝春酒”,田翁“叫妇大开瓶,盆中为我取”,而且“自卯将及酉”,从早晨一直饮到傍晚,盛情难却,无法拒绝,“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最后因为喝的过量,醉中动作便难免粗鲁不讲礼貌起来,诗人对此非但不责怪,反而说“指挥过无礼,来觉村野丑”。只这十个字,便将诗人对待劳动人民的真诚情感和盘托出,表露无遗。

三、中晚唐田园诗特点

田园诗到了中、晚唐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渐渐失去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失去了田园生活的和美,失去了田园中人们之间情感的淳美。开始转向对田园生活辛劳的描绘,转向对乡村中民生疾苦的关注,转向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晚唐时国运衰微,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田园荒芜,而诗坛上也是秋风飒飒,夕照昏昏。田园诗领域虽然诗人不少,但总体上是沿着中唐田园诗的路子,只是通过田园生活凄苦的描绘,对社会现实的抨击格外直露、强烈。

如中唐诗人元结的《贫妇词》:“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译,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何之啼。”写出了农村贫苦妇女内心痛苦,自己怀抱中的小儿,还不如山下的小鹿,因为无法交纳租税,恶吏每天来催逼,将庭前的田地都踩出了一条小路。还有他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都表现了诗 8 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又如中唐诗人戴叔伦的《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姐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舍花发尽,馀芳泪满衣。”诗人以沉痛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即男丁都到前方去打仗了,姐妹俩刀耕荒垄,苦不堪言。通过这样个别事例来反映社会的一般,显示了农村民生凋敝的普遍情景。还有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人以满腔的同情,描写一年到头“田家几日闲”,一家老少都到田里干活,早出晚归,“饥劬不自苦”,到头来收到的粮食都被官家掠去,自己家却“仓廪无宿储”,而且还有没完没了的徭役。最后诗人自惭不耕而禄,其禄正是老百姓的血汗。全诗感情真诚,表达了对劳动民众辛劳耕作的关怀。

中唐诗人张籍也在《野老歌》中写到:“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老农辛苦一年,收的粮食却“输入官仓化为土”,自己只能带着孩子到山上去采摘橡树的果实来充饥;而富商们却生活奢侈无度,就连船中养的狗也经常吃肉。对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进行了抨击。

晚唐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抨击更强烈了。如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被战争夺去丈夫的寡妇用麻苎做的衣衫难以遮蔽身体,食不果腹,鬓角的头发焦了,虽然逃到了深山最深处,但是也没有办法逃避官府的征徭。如此深刻的揭露已经到了字字带血,声声带泪的愤怒控诉的地步了。

又如皮日休的《橡媪叹》:“秋深橡子熟,撒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 9 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讷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狡吏部位刑,贪官不必賍。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这首诗以拾橡子的老妇人的口吻,诉说了官府将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以大斗量进的鄙劣手段,全部收刮干净了。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以橡实充饥,勉强活下来。而官吏们横征暴敛,贪赃枉法,明目张胆的掠夺民脂民膏,赤裸裸的连一点假仁假义都不讲。这里的橡媪形象和他的不幸遭遇,正是封建社会里广大农民悲惨命运的缩影,具有十分深刻的典型意义。

总之,唐代的田园诗一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整个唐诗中一点儿也不亚于其他题材领域的诗歌,而且基本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另一方面,田园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尽相同,所呈现出的特色也各不相重。但这些田园诗,都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聚在唐诗的灿烂银河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3.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4.唐诗三百首.山东教育出版社.5.中华诗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6.古今诗文选.7.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

第三篇:富国强军 共筑长城

富国强军 共筑长城

通信工程系 游戏软件二班

11730230 徐宁宁

富国强军 共筑长城

千年尘埃,皆是过眼云烟;百年烽火,亦是弹指挥间。当你漫步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时,当你沉迷灯红酒绿酒肉池林的生活时,当你热衷哈日哈韩极力追捧日韩明星时,你可曾遗忘了什么?

在这繁华如梦的今天,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近代史,你真的忘得了吗?你忘得了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任人欺侮,随意践踏;你忘得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让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之珠瞬间失去光彩,破败不堪;你忘得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因此走上异常艰难的抗战征程吗?对于这些,你都能一笑而过,淡然置之吗?

不,我们当然不可能忘记,我们也不可以忘记。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那段艰难的岁月,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但凡他们所到之处,便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只留下成千上万流离失所的无辜百姓以及被鲜血染成猩红色的土地。如今看来,二战的湮灭,离我们并不遥远,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也仿佛近在咫尺。八年的抗战已成为我国最痛苦的历史回忆,把仇恨和耻辱牢牢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中,就算海枯石烂,天荒地老,宇宙毁灭,还是无法把它从心中抹去。回忆起民族危亡,百年来的屈辱岁月,终究还是令人无法释怀。

事实证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个落后的民族,只有任人宰割,任人欺压的命运,却无还手的能力。虽然百余年来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尽,但历史不能忘记,这段充斥着血与泪屈辱史时刻警示着我们:国防应巩固,民族当自强!中国自1840年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这段历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永远的悲痛,是永远的国耻,是永远的警钟。我们不要战争,我们只要和平。但一个国家若想对战争say no,就必须要以强大的实力做后盾,不管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必须强大起来。因此,拒绝战争的最好方法,便是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个强大的国防。可以说,国防是我们安居乐业的最佳保障,富国强军才能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尽管我们已经远离了战火的摧残,尽管我们已经用不着以血肉之躯来抵挡帝国主义的侵略,尽管我们已经意气风发地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可我们还是要勿忘国耻,富国强军。纵观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成为现代战争和世界不稳定的根源,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依旧存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综合国力也随之增强,不少对我国存有异心的国家又蠢蠢欲动起来,破坏我国的安定,阻碍我国的发展。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扣押中国人民;美国支持台独,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韩国又来文化侵略,在韩国钱币上印上浑天仪。而我国又有新疆的敌对分子闹着独立,同时藏独势力也毫不减弱。这样看来,我国可算是内忧外患,仍然不能放松警惕,自得自满。为此,我们更要富国强国,振兴中华,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兴国安邦,武备至要。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有所作为,繁荣富强的朝代,军事力量一定强大。一个军事经济强国,则必受到别国善待,而一个军事经济弱国,则必会遭到他国欺侮。中国这近百年来的屈辱史时时刻刻警示着我们要加强武备,巩固国防。当然,对于现在的中国,除了要富国强兵之外,居安思危也是很重要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忧。中国历史上许多强盛一时的王朝,都由盛及衰,最终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不与他们的放松警惕,思想麻痹,自傲自大有莫大关系。《论语》中也曾提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亦是如此,一个国家若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则必定成为一大强国,至少不会被他国嘲笑。因此,中国更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民国防观念,强兵强军,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强军之要,首在富国。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经济发展为国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放眼全球,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后盾。中国亦应借鉴他国发展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此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经济若能够得到大力发展,则必将为中国的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能够更新武器装备,改善国防设施,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由此看来,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富国不忘强军,强军首在富国,两者必须协调发展,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唯有做到如此,中国才能傲然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回忆过去,痛苦的岁月忘不了;细看今天,阳光依然明媚,微风依旧吹拂着我们的脸庞,屈辱和不幸已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展望未来,我们仍要铭记:富国强军,共筑长城!

通信工程系--游戏软件二班

11730230 徐宁宁 2011-11-11

第四篇:富国强军共筑长城

富国强军共筑长城

加强国防教育,不仅是和平建设时期巩固国防、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感到,抓好新形势下的全民国防教育要注重在强化“五个力”上下功夫,才能保持国防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要坚持各级联动开展教育,增强教育普及力。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政、军、民、学等各个层面和多个领域,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整体抓国防教育的良好局面,构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高效运作的国防教育网络体系。在教育中,既要坚持全民教育,又要注重抓重点推普及。在重点抓好党政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国防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防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普及力。要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教育,增强教育影响力。利用元旦、春节、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全民国防教育日、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纪念等重大节日,组织社会各界祭扫烈士陵园,走访慰问军人军属,举办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会,组织领导干部过“军事日”,开展军民联欢、军地共建和拥军优属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军地沟通,促进军民感情,不断扩大教育影响力。

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增强教育辐射力。充分发挥我区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戚继光纪念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大陈岛青少年宫、武警支队等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资源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参观、瞻仰和“军营体验日”等活动,让人们在亲身感悟、潜移默化中接受国防知识教育和革命传统熏陶,磨练精神意志,增强教育辐射力。要利用灵活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增强教育吸引力。把国防教育融入到群众性、经常性文化活动之中,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组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如:请老战士讲战斗故事,请英模人物作先进事迹报告,在全区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比赛,在机关举办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在广场组织国防知识有奖竞猜,在社区组织国防教育板报展评等,不断吸引群众参与,增强教育效果。

要利用现代传媒开展教育,增强教育渗透力。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发表国教委领导动员讲话,刊登国防教育活动启事,播放国防教育宣传口号和经典爱国主义影片。通过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国防宣传短信,普及国防法律法规,让群众随时随地接受国防教育,增强教育渗透力。

追忆历史,伟大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

那曾是一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魔爪,疯狂地伸向华夏大地,中华民族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危机;那曾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六年的局部抗战加上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以巨大的民族牺牲谱写了一曲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英雄赞歌;那曾是一刻令人屏息的历史,65年前,当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下投降书的一刻,一段屈辱的历史就此终结,一个伟大的民族浴火重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忘记历史则是一种背叛,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不能忘记曾经的屈辱,尤其不能忘记那些在抗日战争的血火淬炼中,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无数中华儿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回望抗战,从杨靖宇、赵尚志、左权、马本斋,到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谢晋元……再到数不清的无名英雄,但凡有丝毫民族血性的人,皆担负起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如此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如此壮怀激烈的赴死决心,如此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此团结一致的顽强意志,唤起了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融汇成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人民抗暴御侮的力量源泉,这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锋利武器,这是历史与先烈留给后来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珍爱和平,历史的警示教训永不忘记。

抗战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也早已尘埃落定,和平与发展,这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对于饱经战争创伤的中华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和平更珍贵的了,然而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懂得反省的民族,十四年抗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国耻,永远的警钟,永远的反省,它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国力落后就要挨打,放松警惕就要挨打,武备松弛就要挨打!发生战争的危险时刻存在,它警示人们,对和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珍爱和平,希望化剑为犁。但是,为了和平,必须铸剑;为了和平,必须做好战争的准备。“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不珍爱和平是可悲的,但认识不到为了和平必须做好战争的准备更是不可原谅。在这个世界上,和平是强者的和平,是实力、力量的均衡。一个国家要对战争说不,必须要以强大的实力作后盾,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任何期望通过祈求来实现和平的想法,都是迂阔之见,都是天真的幻想。能战方能言和。在战争没有彻底消亡之前,只要战争的根源还在,战争的策源地还在,对军队来说,只有善于辨析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刻准备战争,才是对和平的真正保护,也才是对和平的真正珍爱。这也是抗日战争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牢记使命,浓烈的爱国热情化作精武动力。

在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作为军人,应当牢记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品质修养,努力提高爱军习武的职业道德水平。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绩。这种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崇高精神,来自于广大官兵始终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把英勇抗敌、浴血奋战作为革命军人的崇高职责,牢固确立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汹涌逼人,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紧迫而繁重。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要不断激发官兵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克服长期和平环境下形成的当“和平兵”思想,坚持爱军习武、爱岗敬业,深化我军根本职能教育,培育过硬的战斗精神,明确爱国必须爱军,爱军必须习武的基本道理,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在部队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打赢的浓厚氛围。同时,还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求实进取的创新活力。爱国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热情的层面,而是要内化为过硬的能力、素质和作风,体现在扎扎实实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行动上。要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推动爱国热情从感性向理性转化、从自发向自觉转化、从思想向行动转化,始

终保持昂扬向上、发愤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使抗战精神发扬光大,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不竭动力。

第五篇: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2、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三、课堂导入:

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能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歌曲,(国歌),这首歌曲告诉我们,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面对日本的侵略,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血肉长城,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那个灾难沉重、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起去感受那条血筑的长城。(PPT展示第16课血肉筑长城)

四、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1、抗战爆发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什么战役吗?而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又是哪一次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在哪里?作战双方是谁?概况如何?

2、百团大战是谁指挥的?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目标又是什么?请说说战役的简单经过。

3、中共七大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其主要任务是什么?作出了什么重要的决定?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4、“八年浴血战,今日奏凯歌。”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战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会怎样呢?

五、合作探究:

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1、“八年浴血战,今日奏凯歌。”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战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会怎样呢?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六、精讲点拨: [板书]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平型关大捷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挂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略)从中找出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军事行动。然后看课本第一段的描述。

[学生看书]„„ [投影显示](或用挂图)

[教师讲述]八路军改编后,各师即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总指挥部率领下,先后由陕西韩城县和潼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西进而进行的一次伏击战。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已前进到广灵、灵丘、涞源一带,正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尔后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固守平型关正面的战斗,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9月24日夜,第一一五师三个团冒雨进入指定位置设伏(另一个团和骑兵营已于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间活动,箝制敌人,保证全师侧翼安全)。拂晓后,敌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以百余辆汽车、两百多辆马车和火炮等组成的行军纵队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间发起猛攻。敌遭意外打击,不知所措。被击毁的马车、汽车充塞道路,敌行军纵队顿时瘫痪。八路军战士勇猛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一部分战士冲过公路,抢占老爷庙制高点,居高临下,对敌人形成夹击,将敌长蛇阵斩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激战至午后,小塞村、老爷庙、辛庄一线山谷中的敌人全部被歼。随后,八路军继向东跑池发动进攻,因在此部署的国民党军队未能密切协同,致使敌人夺 2 路而逃。这次作战,充分发挥了八路军善于近战和山地战的特点,保持了战斗的突然性,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火车两百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我刚才讲述的平型关大捷中,你们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回答]回答一: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它鼓舞了全国的抗战士气。

回答二: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回答三: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提高了八路军在全国的威望。回答四:证明只要有八路军在,中国就不会亡。„„

[教师过渡]继八路军在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后,李宗仁在1938年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又一次大的军事胜利。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2.台儿庄战役 [投影显示](或者用挂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看课本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内容。对整个战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复述台儿庄战役的过程。

[学生复述]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发起全面反攻。日军腹背遭到打击,狼狈向北败退。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再参照“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说出徐州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地图来猜想日军的战略意图。[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日军的作战意图是日军坂垣第五师团和矾谷第十师团企图与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

(接着,播放有关这场战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讲一讲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人奋起反击的表现。真正理解“血肉筑长城”的含义。

[学生讲述]„„

[教师讲解]日军占领南京后,部队分为华北、华东两大块,为沟通南北,协同作战,日军统帅部决定南北两路沿津浦线对进,战略目标即是徐州。

中国广大官兵在台儿庄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拼杀,台儿庄会战以中国方面的胜利而告结束,战后台儿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台儿庄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军民共同奋战的结果,它鼓舞着抗战军民去进行新的战斗。用李宗仁的话来说,就是“台儿庄捷报传出之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透露出一线曙光。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乃至世界各国同情我国抗战的人士,拍致我军的贺电如雪片飞来。前来参观战绩的中外记者和慰劳团也大批涌到。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颓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所说的一段话可以用投影打出)

[教师过渡]同学们,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以来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与此同时,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在不断开辟,有力地配合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抗日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百团大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板书]

二、百团大战 1.背景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看小字内容里关于“囚笼”政策的含义。并了解百团大战在军事上的直接目的就是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

[学生看书]„„

[板书]2.“囚笼”政策和百团大战 [教师提问]什么叫“囚笼”政策?

[学生回答]日军在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时,他们修筑了无数的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和公路,把根据地包围起来,这就叫“囚笼”政策。

[教师引导]请找出课本上最后一段内容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①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②时间:1940年8月开始。③规模:一百多个团,两千多公里长的战线。④指挥员:彭德怀。⑤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⑥特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战役。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回答二: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嚣张气焰。回答三: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振奋了抗日士气。回答四: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回答五: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锻炼了部队。回答六:给国民党的投降、妥协活动以沉重打击。

到1945年春夏之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大反攻的前夜,这时,在中国人民面前明显展示着两条道路、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一个是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即光明的道路,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光明的前途;一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旧中国,即黑暗的道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及黑暗的前途。这两个中国之命运和前途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中共“七大”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召开的。

[板书]

三、中共七大 1.背景;2.内容;3.意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叙述和我刚才讲解,概括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学生概括]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两种前途。

[教师引导]由此可推知,中共七大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

[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教师提问]“七大”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回答]中共七大提出了中国的两个前途问题,要争取光明的前途。从党制定的政治路线中可以看得出来。

[教师引导]请把其思路讲清楚。

[学生回答]①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③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讨论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中共七大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所以,它的召开必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回答二:从中共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中,可以看出七大不仅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将来打败蒋介石奠定了基础。

回答三:中共七大给党和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必胜的信心。[教师小结]总之,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中国实现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教师过渡]中共七大召开以后,中国的抗日战争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也迅速接近尾声。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完全胜利。

[板书]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沉重打击,陷入困境。→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③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给日本以很大震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的关东军予以歼灭性打击;同时,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④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教师引导]请大家想一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回答一: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进行抗战。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抗战。

回答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击。回答三:世界人民和广大爱国华侨的有力支援。回答四: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配合。●板书设计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

(一)平型关大捷 

(二)台儿庄战役 

二、百团大战 

(一)百团大战的背景 

(二)百团大战的经过 

(三)百团大战的意义 

三、中共七大 

(一)背景 

(二)内容 

(三)意义 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一)抗战胜利的意义

(二)抗战胜利的原因

下载唐代不筑长城缘由 哲学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代不筑长城缘由 哲学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6课血肉筑长城[合集五篇]

    潜江市积玉口中学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学案八上第四单元八上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知识梳理1、平型关大捷①时间:。②战况: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

    牢筑信念的长城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牢筑信念的长城》。长城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因为它凝聚着这个民族几千年的精髓,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信念。信念的长城是无......

    柜员演讲稿《牢筑信念的长城》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牢筑信念的长城》。 长城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因为它凝聚着这个民族几千年的精髓,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信念。信念的长城是......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教学设计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青春共筑防疫长城》最新征文[五篇材料]

    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着他们早日归来阖家团圆,一起走上街头,繁花与共!一起来看看《青春共筑防疫长城》最新征文5篇大全,欢迎查阅!《青春共筑防疫长城》......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掌握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识图列表复......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毕业论......

    职场哲学为人处事的“十不”原则

    职场哲学:为人处事的“十不”原则《职业经理人周刊》来源:大连博科人才 作者:马媛婷2011-2-28 1、 不要忽略细微小事。 擦去玻璃上的污迹或为同事打来一壶热水,这些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