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美国白蛾等杨树食叶害虫
防治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突发性强、危害重、损失大、防治难。去年我市局部路段和地块出现叶片被食光现象,对林业生态安全和森林景观造成了较大危害。近期气温不断升高,杨树食叶害虫危害呈加重趋势,极有可能暴发成灾。为贯彻落实好梁卫国副省长2014年1月在全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做好美国白蛾等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确保防治成效。按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属地管理、政府主导”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各级防治指挥部定期会商调度,紧紧抓住虫龄整齐、危害较轻的有利节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及时组织集中防治。同时,要加大防治经费投入,保障防治工作需要。全椒县、明光市要在诱捕到美国白蛾成虫监测点区域,按照防治方案,加强监测普查,科学开展防治,确保防治成效。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依法推进防治。各地要认真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政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广泛组织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要
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强化防治责任意识,把防治任务落实到各林权单位和个人。对杨树食叶害虫严重发生的区域,要适时向林木所有者和经营者发出“限期除治通知书”,依法督促其开展有效防治。
三要严格督促检查,落实责任制度。各地要充分认识到防治工作重要性,加强指挥协调,层层落实责任,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认真落实重点地段和重要部位防治责任人制,在防治过程中,对因防治不力造成重大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附:2014年滁州市各县(市、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点地段和重要部位责任人名单。
2014年5月27日
第二篇: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
本方案中的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指发生普遍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
蛾、杨尺蠖、舞毒蛾和杨毒蛾。目的是对主要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提出指导意见,相关种类的防治可参照进行。
一、防治规划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结合本地杨树食叶害虫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县为施工设计的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害虫种类、危害情况(危害程度、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对相关内容要附有说明。
二、虫情监测预报
在发生区以县为单位设立中心测报点,做到一县一点,固定1—2名专职或兼职测报员,在重点发生的乡(镇)、林场设立监测点,对辖区内不同类型的杨树林地开展虫情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虫情预报。
(一)虫情监测/ 61、踏查法在上一年(代)虫情的基础上,通过检查虫态、危害状、虫粪等方法,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2、灯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杨树食叶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于18:00—24:00在林缘适当地点悬挂黑光灯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3、性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活体雌虫或性诱剂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县乡测报点都要进行监测,发现杨树食叶害虫在当地已经发生,要及时报告上级森防机构,组织力量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确定虫情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二)虫情预报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规模大、费用高,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和防治范围非常必要。因此,必须抓住幼虫期虫情预报,其它虫态的预报以定性为主。县级中心测报点从每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进行系统虫情调查,确定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立地条件相同时,对四旁树和农田防护林,按5%的比例选择标准株;对片林和海防林,采用设标准地的方法,按每400亩林地设一块2亩标准地,标准地内的标准树不少于20株。调查时,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样树5株,设样株按东、西、南、北随机抽取50cm标准枝1枝,每2日观察一次,记载杨
树食叶害虫发育进度和发生数量。具体预报按国家和地方发布的预报方法执行。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统计标准为:
发生面积:平均50 cm标准枝2条幼虫;危害程度:轻度为50 cm标准枝2—5条幼虫,中度为6—8条幼虫,重度为9条幼虫以上。
三、防治
(一)防治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分,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根本的措施是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
(二)防治措施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2、Bt等生物防治
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hm2。
3、仿生等药剂防治
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注药防治
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5、毒环和毒绳防治
有上下树干和越冬后上树习性的害虫,可利用将药剂在树干涂环或绑扎毒绳的方法防治。在幼虫上树前,用10ml 2.5%溴氰菊酯+10 ml氧化乐果+1kg废机油混合,在树干上涂3-5cm宽的闭合环。2.5%溴氰菊酯与废柴油1:10混合,浸泡包装用纸绳制成毒绳。在树胸径绑缚2周。
四、效果调查及评价
对幼虫期采用生物制剂或仿生农药防治的杨树林分,于防治后的5-10天调查防治效果。利用化学农药注干防治的林分,于防治后2-3天调查防治效果。以虫口下降率作为防治效果调查指标。天敌防治可在防治20天后调查寄生率或捕食率。对当年利用天敌防治的杨树片林和防护林,要连续跟踪调查寄生率和捕食率,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种群趋势预测,确定杨树食叶害虫能否再次造成危害。如果预
计危害程度在中度以下,则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反之则根据危害程度确定防治方法和防治面积的大小。
第三篇:甘薯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tcs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XX/ XXXXX—XXXX
甘薯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sweetpotato to leaf-feeding insect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文稿版次选择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XX/ XXXXX—XXXX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人工接虫鉴定......................................................................1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2 5 评价规范..........................................................................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甘薯主要食叶性害虫识别特征......................................4
DBXX/ XXXXX—XXXX II 前言 本标准按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英娟、徐雪亮、刘子荣、王奋山、范琳娟、吴彩云。
DBXX/ XXXXX—XXXX 1 甘薯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人工接虫鉴定、田间自然发虫鉴定和评价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甘薯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鉴定。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甘薯麦蛾(Brachmia macroscopa Meyrick)鳞翅目,麦蛾科。
2.2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 鳞翅目,夜蛾科。
2.3 烦夜蛾(Anophia leucomelas Linnaeus)鳞翅目,夜蛾科。
2.4 卷叶类害虫 害虫幼虫吐丝将甘薯叶片卷折,幼虫隐匿在卷叶内危害的一类害虫。如:甘薯麦蛾。
2.5 暴食类害虫 害虫幼虫取食量大,可将甘薯叶片取食殆尽的一类害虫。如:斜纹夜蛾、烦夜蛾。
2.6 人工接虫鉴定 人工将食叶性害虫接到甘薯叶片上,通过甘薯叶片受害情况,测试不同甘薯品种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水平。
2.7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将甘薯种植于大田中,通过田间自然发虫鉴定,测试不同甘薯品种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水平。人工接虫鉴定 3.1 虫源准备 取2~3龄幼虫作为试虫,备用。
DBXX/ XXXXX—XXXX 2 3.2 供试甘薯准备 采用塑料盆钵种植供试品种,每品种设3次重复,每重复10株。正常肥水管理。
3.3 接虫 在分枝结薯期,甘薯麦蛾每株接入2~3龄幼虫10头,斜纹夜蛾或烦夜蛾每株接入2~3龄幼虫5头,接到主枝基部。
3.4 接虫后管理 甘薯苗接虫后,罩上80目尼龙网罩。正常水肥管理。
3.5 抗性调查 当甘薯麦蛾为5~6龄幼虫,斜纹夜蛾、烦夜蛾为4~5龄时,调查测试甘薯品种的抗性结果。
每株调查2~4根薯藤,每根薯藤从生长端开始调查5~10片完全张开的叶片,每株共调查10片叶。
卷叶类害虫根据每株甘薯所调查叶片的卷叶数量,计算单株卷叶率,评定每株抗性级别。暴食类害虫根据每株甘薯调查叶片的取食面积目测取食比例,计算单株平均取食比例,评定每株抗性级别。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4.1 实验田选择 在甘薯害虫常发区,宜选择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田块。
4.2 播种及秧苗移栽 供试甘薯品种4月-6月均可播种,2个月后扦插。试验设3次重复,各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22 m 2(7 m长×3.2 m宽),共种植4行,行距约80 cm,株距约23 cm,共种植120株。小区边缘留1行保护行。
4.3 试验田管理 正常水肥管理,整个生长期不施用杀虫剂防治害虫。
4.4 抗性调查 当甘薯在分枝结薯期,甘薯麦蛾主要为5~6龄幼虫,斜纹夜蛾、烦夜蛾主要为4~5龄幼虫时,调查田间抗性结果。
每个小区共隔行调查2行。每行从第3株开始,每隔1株调查1株,每行共调查10株,即每小区共调查20株。
每株调查2~4根薯藤,每根薯藤从生长端开始调查5~10片完全张开的叶片,每株共调查10片叶。
卷叶类害虫根据每株甘薯调查叶片的卷叶数量,计算单株卷叶率,评定每株抗性级别。暴食类害虫根据每株甘薯调查叶片的取食面积目测取食比例,计算单株平均取食比例,评定每株抗性级别。评价规范 5.1 卷叶类害虫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供试甘薯植株受害情况评价抗性,分级规范见表 1:
DBXX/ XXXXX—XXXX 3 表1 卷叶类害虫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5.2 暴食类害虫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结薯期叶片被食面积评价抗性,分级规范见表2:
表2 暴食性害虫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5.3 相对抗性差异比较 虫情指数=∑[各被害分级代表值×各被害级别株数] /(最高被害级别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100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虫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品种间的相对抗性差异。分别以P<0.05、P<0.01代表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单株被害级别(值)
甘薯植株被害状 0 未发现卷叶症状 1 轻微卷叶症状,即卷叶率为 0-20% 3 中度卷叶症状,卷叶率约为 20-40% 5 严重卷叶症状,卷叶率大于 40%-60% 7 卷叶症状极其严重,卷叶率大于 60% 9 卷叶率大于 80% 单株被害级别(值)
甘薯植株被害状 0 0 级表示未发现缺刻症状 1 有轻度危害,叶片取食面积约为 0~20% 3 中度危害,叶片取食面积约为 20~40% 5 严重危害,叶片取食面积约为 40~60% 7 极其严重,叶片取食面积大于 60~80% 9 叶片基本被取食殆尽,取食面积大于 80%
DBXX/ XXXXX—XXXX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
甘薯主要食叶性害虫识别特征 1.甘薯麦蛾
甘薯麦蛾又称甘薯卷叶蛾、甘薯卷叶虫,属鳞翅目,麦蛾科。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1.1 卵
甘薯麦蛾雌虫羽化后 1-5 天开始产卵,卵单粒散产于甘薯嫩叶正面或背面中脉间或叶脉交叉处,产于叶正面的卵与产于叶背的卵几乎相等,少数卵产于新芽和嫩茎上。卵椭圆形,长约 0.6mm。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褐色,表面有网状纹。
1.2 幼虫
共 6 龄。纺锤形,老熟幼虫体长 15-18mm,头部稍扁,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两侧暗褐色,暗褐色部分呈倒八字形。中胸至第 2 腹节背面漆黑色,中、后胸前缘及第 1-2 腹节前方为白色,第3 腹节以后各节底色为乳白色,亚背线黑色,第 3-6 腹节各节有一条从亚背线分出的向后斜伸的黑色纹。腹足细长,白色。全体生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漆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
1.3 蛹
纺锤形,头钝尾尖,长 8mm左右。化蛹初期淡白色略带红色,其后逐渐变为黄褐色。表面散生细毛。腹部前 4 节背面节间有深黄色胶状物,第 4-7 节背面近后缘处有深黄褐色短小刺毛群,腹末有钩刺 8 个,环状排列。
1.4 成虫
黑褐色小型蛾。体长 6-8mm,翅展 15mm左右。头胸部暗褐色。前翅狭长,暗褐色或锈褐色。前翅中央有 2 个眼状纹,外部灰白色,内部黑褐色,沿外缘有 1 列小黑点。后翅菜刀状,淡灰色或淡灰褐色,外缘和内缘的缘毛长。
2.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称斜纹夜盗蛾、莲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2.1 卵
卵块大多数产于寄主植物的叶片背面,叶片正面、叶柄、茎秆上着卵极少。块产,表面密被雌蛾的灰黄色体毛。每一块卵由 1-4 层卵粒组成,多数为 2-3 层,每一层卵排列整齐。初产卵黄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色。每一块卵平均有卵 300 粒,最少 20 粒,最多 700 多粒。卵粒近扁圆形,与基质接触的一面比反面更扁平。卵孔透明易见,成一黑点。花冠 2-3 层,第一层菊花瓣形,9-10 瓣。第二层略宽,不规则,16-17 瓣。第三层不规则,与纵棱相连接,11-16 瓣。纵棱从上部直达底部,中部共有 36-39条。横道下陷,低于格面,格为横长方形,较平坦而略凸出,几与纵棱同高。
2.2 幼虫
共 6-8 龄,以 6 龄居多。老熟幼虫体长 39-43mm。体色变化大,大发生时幼虫密度高,体色多为黑褐色或暗褐色;发生少时幼虫密度小,体色多为淡灰绿色。头部、前胸及末节硬皮板均为黑褐色,背线、亚背线黄色。沿亚背线上缘每节两侧各有一半月形黑斑。腹部第一节的黑斑大,近于菱形,两个几相连,第七、八节黑斑为新月形,也较大。中、后胸及腹部第 2-7 节半月形斑的下方有橙黄色圆点,以中、后胸的最为明显。气门线暗褐色,气门椭圆形、黑色,其上侧有黑点,下侧有白点。气门下线由污黄色或灰白斑组成。腹部腹面暗绿色或灰黄色,其上散布白色斑点。胸足胫节内侧无明显的泡突,跗
DBXX/ XXXXX—XXXX 5 节内侧刚毛不膨大。腹足俱全,但第 1 龄和第 2 龄幼虫缺前两对腹足,趾钩单序,第 1 对腹足趾钩 23-27个,第 2-4 对腹足趾钩各 26-30 个,臀足趾钩 31-35 个。
2.3 蛹
体长 18-20mm。圆筒形,末端细小。蛹体暗红棕色。头部略向腹面倾斜。唇基侧片缺如。下唇须细长,纺锤形。下颚末端达前翅芽末端前方。前足腿节、转节可见,前足的长度为下颚的 1/2 以上。中足不与腹眼相接,末端达下颚末端的前方。后足在下颚末端微露出一部分。前翅芽达第 4 腹节后缘。腹部第 4-7 节各节背面前缘及第 5-7 节腹面前缘有密而细的圆形或半圆形刻点,尤以 5-7 节背面刻点最为明显。臀刺短,末端着生刺一对,刺的基部分开,尖端不呈钩状。中胸气门不显著,腹部气门椭圆形,向后倾斜,气门片深褐色,前缘很宽,在气门之后有凹陷的空腔,空腔比气门小。
2.4 成虫
体长 14-16mm,翅展 33-35mm。头部和胸部灰褐色,额有黑褐斑。颈板有黑褐色横纹,下唇须灰褐色,各节端部有暗褐色斑。胸部背面灰褐色,具鳞片及少数毛,翅基片褐色,边缘灰黄色。前翅褐色,但雄蛾翅色较深,基线不明显,内线灰黄色、波浪状,在臀脉之后向内弯曲,中线不甚明显,外线灰色、波浪状,在第二肘脉后方向外弯曲,亚端线和端线褐色,近于平行,末端略向内弯,环纹不明显,自环纹处向后至后缘为一褐灰色斑纹,肾纹黑褐色,内侧灰黄色,外侧上角前方有一桔黄色斑,环纹和肾纹之间有一斜纹,由 3 条黄白色线组成,中室M-cu脉黄白色,将斜纹横切,内线与基线之间棕褐色间蓝灰色,除边缘处为黄色条纹外,其后有一叉形纹,外线的外方,从翅尖起迄后缘,有灰蓝色斑,向后形成一弯曲内凹的宽带(雌蛾色灰黄),端线内各纵脉间有黑色小点,缘毛黑褐色与白色相间。后翅银白色,半透明、闪紫光,翅脉及外缘淡褐色,横纹不明显,横脉黄白色,缘毛白色。足褐色,各足胫节有灰色毛,均无刺,各节末端灰色。腹部背面灰褐色,第 1-3 节背面有褐色毛簇。
3.烦夜蛾
烦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3.1 卵
田间卵多产在枯草等植物上,单粒散生。半球形,直径 0.74-0.81mm,表面有放射状纵隆线,线条与横隆线相交成许多方格。卵初产乳白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3.2 幼虫
共 6 龄,老熟幼虫体长 36-45mm。头部黄色,有黑点。体色灰色至黄绿色,背部桔黄色,较宽,背线黄色,第八腹节背面中断,而第八腹节背面有一灰白色的斑块,边缘有 8 个褐色小斑块。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亚腹线呈黄色。腹面有黑色斑块。胸足和腹足灰色,外侧有小黑点。气门上线桔黄色。
3.3 蛹
体长 14-19mm,化蛹初期黄绿色,其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腹部第 5-7 腹节的腹面中间及腹侧分别有反弧状和倒八字形斑纹,末端有臀棘 3 对。
3.4 成虫
体长25-27mm,翅展33-35mm,喙发达。下唇须向上伸,头部及胸部黑棕色,颈部有一黑线。胸部被鳞毛,后胸有明显的毛簇。前翅长,翅尖较钝,棕黑色,基线黑色,内线双线,波浪形外弯,环纹灰黑色,边缘黑色,肾状纹较大而弯,两侧带白色,外侧中部及前后端各有一白点,中线黑色。后翅白色,基部与后缘黑色,外缘有一黑色宽带,近顶角及亚中褶处白色,缘毛亦白色,其余为黑色。前翅反面白色,中室端部有一长方形黑斑。后翅中室端部有一黑纹,外缘近顶角及亚中褶处各有一白纹,前后翅外缘有一黑色宽带。雄蛾腹部细长,向后端渐宽,臀毛簇长,腹部第二节有一对向上弯曲的侧毛簇,腹部背面基部四节有明显的毛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有关杨树病虫无公害防治论文
论文关键词杨树;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阐述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杨树烂皮病与杨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杨树产业发展。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
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2)刺吸类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叶蝉、红蜘蛛、日本龟蜡蚧等。这类害虫早春上树吸取树木嫩芽、嫩枝的汁液,常造成整株枯死。可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设置20cm宽的隔离带,并辅助人工扑杀。化学防治,在树干1m以下用废机油加有机磷农药涂成10cm宽的药环,以阻止草履蚧上树。在害虫上树后可用内吸性农药喷雾防治。
(3)钻蛀类害虫。主要有桑天牛、光肩星天牛、云斑天牛等。7~8月为危害盛期,在主干上有明显的排泄孔,有木屑外露。可查找新鲜的排泄孔,向孔内注入敌敌畏原液和柴油的混合液,并用湿泥堵塞孔口。在育苗圃,用有机磷农药喷干防治幼龄幼虫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通过调整林种结构防治该类害虫,如不与桑树混交等。
冬季树体耐药性较强,而害虫栖息场所又较固定,便于彻底集中消灭。应加强冬季管护工作,清除枯枝落叶,中耕除草,进行树干涂白等。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确保我乡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继续巩固我县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杜绝或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结合我乡实际,特将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项强调如下: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地灾防治工作意识。
1、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实际出发,从发展大局出发,从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2、组织广大干群学习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通过召开会议、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灾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干群地灾防治意识,提高广大干群地灾防范能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3、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劳动安全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二、开展地灾评估,健全地灾防治监测机制。
1、开展地灾情况调查评估工作。
2、制定地灾防治预案和突发性地灾应急预案。
3、建立健全地灾监测网络,落实地灾汛期值班、速报、巡视、检查等各项规章制度。
4、重要地灾要设置警示牌。
三、加大防范力度,严禁人为诱发地灾行为。
1、组织地灾危险点的广大干群开展地灾防治的可行性治理工作。
2、严禁在地灾危险区内进行爆破、削坡或其它危险性的建设施工。
3、严禁无合法手续开采矿产等违法开采行为。
4、严禁持有合法开采手续的违规开采行为。
四、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各村、各单位一把手对本地的地灾防治工作负总责,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地灾防治工作担负直接责任。
2、要站在“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人命关天”的高度,切实把地灾监测机制、地灾预防措施以及地灾防治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层层要有责任人。
3、确保通信畅通,各村、各单位一把手和蹲村领导干部在汛期要保持通信工具24小时畅通。
4、开展经常性的地灾监测、巡查及其督查工作,做到及时发现灾情、研究灾情和排除灾情,防患未然,切实把地灾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建立过错追究制度,对因地灾防治工作抓得不力、不实而导致人民生命遭受重大伤亡或人民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