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基米德能举起地球吗
阿基米德能举起地球吗?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相传这是古代发现杠杆原理的力学家阿基米德说的话。我们在波卢塔克的书里读到:“有一次,阿基米德写了一封信给叙拉古国王希伦,他同这位国王既是亲戚,又是朋友。信里说,一定大小的力可以移动任何重量(1)。他喜欢引用有力的证明,补充说:如果还有另一个地球的话,他就能到上面去,把我们的地球移动。”阿基米德知道,如果利用杠杆,就能用一个最小的力,把不论怎样重的东西举起来:只要把这个力放在杠杆的长臂上,而让短臂对重物起作用。因此,他又想到,如果用力压一根非常长的杠杆臂,他的手就可以举起质量等于地球的重物(2)。?
然而如果这个古代伟大力学家知道地球的质量是多么大,他也许就不会这样夸口了。让我们设想阿基米德真的找到了另一个地球做支点,再设想他也做成了一根够长的杠杆。你知道他得用多少时间才能把质量等于地球的一个重物,哪怕只举起1厘米呢?至少要?30万亿年!地球的质量天文学家是知道的。质量这样大的物体,如果把它拿到地球上来称的话,它的重力大约是:6×1019吨如果一个人只能直接举起60千克的重物,那么他要“举起地球”,就得把自己的手放在一根这样长的杠杆上,它的长臂应当等于它的短臂的1×1023倍简单地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在短臂的那一头举高1厘米,就得把长臂这一头在宇宙空间里画一个大弧形,弧的长度大约是1×1018公里这就是说,阿基米德如果要把地球举起1厘米,他那扶着杠杆的手就得移动大到这样不可想象的一个距离!那么他要用多少时间才能做完这件事呢?如果我们认为阿基米德能在1秒钟里把60千克的重物举高1米,那么,他要把地球举起1厘米,就得用去1×1021秒即30万亿年!可见阿基米德就是用一辈子时间按着杠杆,也不能把地球举起极小的一段距离。?不管这位天才的发明家怎样聪明,他也没法显著地缩短这段时间的。
“力学的黄金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机器,如果在力上占了便宜,在位置移动的距离上,也就是在时间上一定要吃亏。即使阿基米德的手能够运动得和自然界最大的速度——光速(300?000公里每秒)——一样快,他也只能在做了十几万年的工作以后,才能把地球举起1厘米。这就是说,阿基米德如果要把地球举起1厘米,他那扶着杠杆的手就得移动大到这样不可想象的一个距离!那么他要用多少时间才能做完这件事呢?如果我们认为阿基米德能在1秒钟里把60千克的重物举高1米,那么,他要把地球举起1厘米,就得用去1×1021秒即30万亿年!可见阿基米德就是用一辈子时间按着杠杆,也不能把地球举起极小的一段距离。不管这位天才的发明家怎样聪明,他也没法显著地缩短这段时间的。
“力学的黄金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机器,如果在力上占了便宜,在位置移动的距离上,也就是在时间上一定要吃亏。即使阿基米德的手能够运动得和自然界最大的速度——光速(300?000公里每秒)——一样快,他也只能在做了十几万年的工作以后,才能把地球举起1厘米。
(1)在物理学中,重量概念已取消,应为重力。
(2)“举起地球”这句话,我们指的是,在地球表面上举起一个质量等于地球的重物。?
第二篇:阿基米德名人名言
阿基米德名人名言
1、“Eureka!尤里卡!”(意思是“我找到啦!”)——阿基米德的名言
2、不要动我的图!——阿基米德的名言
3、即使对于君主,研究学问的道路也是没有捷径的。——阿基米德的名言
4、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名言
第三篇:科学家阿基米德(推荐)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反思
自从学校开展新教育以来,我认真的学习新教育的理念,尽量做到少讲多练,精讲多学。但是总觉得讲的少了,怕学生理解不了,但是今天这节课我完全贯彻新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到了精讲多练。
《科学家阿基米德》这一课通过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利用太阳光反射原理打败敌人和罗马士兵残忍杀害阿基米德的故事,学习科学家那种爱动脑筋、沉着冷静和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本课故事情节很强,由两个故事组成,也非常容易理解,我通过读一读,讲一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过仔细琢磨,提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首先,我让学生搜集阿基米德的资料,初步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由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导入课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鼓励热爱科学,遇事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课文通过两个典型事件展现阿基米德的优点,于是我围绕两件事展开分析,分别采用读一读、分角色朗读然后复述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一个环节,我紧扣着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为主线,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想象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本节课我没做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理解的很好,对知识掌握 很牢固。
《清炒小螺蛳》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8课《清炒小螺蛳》,本文是一篇散文,借对清炒小螺蛳这道菜的喜爱,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课文语言质朴,结构紧凑。为了这次讲课,我多次认真修改自己的教案,结合本课内容运用学校提出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请学校校长、老师听课,希望能完善自己的课。但是没有一堂课是无懈可击的,整堂课下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反思。
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的词句理解上,与字里行间去触摸作者的心灵,内化情感。教学是一个让学生发展语言,积淀情感的过程,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去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体现在指导孩子自学的环节中,其实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边读边体会,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总是不敢放手,总以为他们不理解,不厌其烦地讲了又讲,我恰恰忽略了学生的智慧和他们的生活经验。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收获。尽管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我仍觉得收获很大,最起码,它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大有益处。
《乡土画家》教学反思
昨天,带领同学们学习了《乡土画家》一课,讲的是齐白石老先生的故事,因为我也比较喜欢画画,所以,对老先生充满了敬意。
课文中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可见,老先生阅历之丰富,心胸之开阔!“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老先生的童年中,没有师从谁,这使他有了足够的空间去观察他所喜爱的世界,去为他所喜爱的万花百鸟写照传神!
由此,我想到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现象,各种学习班风起云涌,如雨后春笋般。舞蹈班、画画班、书法班、乒乓球班......各种学习班掏空了家长的腰包,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孩子连快乐都丢了,何谈创造!连生活都没了,何谈灵感!孩子们在学习班倒是痛苦的学会了画法,但如果孩子真的不是喜欢画画的话,那么,一味的模仿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他也永远可能不会成为画家!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他成为画家,而是让他拥有一种特长,这种想法的家长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说的是,要建立在孩子想学的基础上!至于那些为了让辅导班代他们看孩子、为了让孩子在高考的时候能另辟幽径的家长,我提醒你们:孩子要有创造力,真的离不开生活,请不要把孩子的创造力扼杀在萌芽阶段!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第四篇:举起收来影评
举起收来
当美丽的晚霞映满了整片天空,当太阳渐渐向西落下时,在天的那边突然传来一声:“举起手来!”在山的顶端,有个人缓缓举起手来。这时,《举起手来》也将至结束,我却还沉浸在其中,不仅是这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带有浓厚的喜剧风味,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抗日战士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靠智慧和团结在一起的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精彩的每一幕,都深深的扎进我心里,难以平复。
女大学生为了保护日本鬼子留下的关于细菌战的图纸,阴差阳错的踏上火车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却又赶上鬼子企图抢占国宝,于是她和国宝一起上演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却又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看这部电影,我会想起学过的一篇叫《生畜林》的课文,相似的地点,相似的故事情节,同样的一波三折,同样的令人捧腹。
影片从女大学生,到普通农民,再到儿童,都在积极的抗日,连母猪“花姑娘”和那头驴。似乎都干劲十足。而《生畜林》则描写了一个不会瞄准的农民朱阿和村庄里的动物以及德国兵之间的故事,更多的强调了人与动物生命平等的主题,最后由一只野猫与德国兵滚下悬崖同归于尽而告终,告诉我们善良将永存,而邪恶与邪恶终将灭亡,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碰到。
而《举起手来》则更多的演示了一系列的巧合和一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情节。
被机关枪打落的飞机,藏在西瓜里的炸弹,误将猪食当面条盛给日本鬼子吃的女大学生,见了红布就激动的老牛,还有用一泡尿熄灭了炸弹导火索的驴,傻呆呆的罗圈腿的日本鬼子,尽倒霉的汉奸,可爱勇敢又机智的儿童团,还有最勇敢最关键的郭大叔等等,这一切,都组成了影片的看点。
一环连一环的情节,都表现的很真实,又充满了幽默。一般的战争片题材电影,都是以悲剧来写,而冯小宁导演的这部影片,将原本沉闷、沉重的战争片化成一部喜剧,将任务刻画的活灵活现,让人过目不忘。影片所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对日本鬼子和汉奸的憎恶,和他们坚决抗战却又乐观积极的精神。
《举起手来》就是这样一部简单低成本而又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战争题材的喜剧电影。它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看电影时的欢声笑语,还有背后更深一层的体会,面对鬼子的侵略,我们不能低头,不能当亡国奴,拿起手中的武器,也要向鬼子命令“举起手来”!
第五篇: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根河一中
【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3.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 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课: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如何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师:以上求浮力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节我们学习一种普遍而常用的方法————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生阅读课本53页小故事,并回答出阿基米德的灵感。回顾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换用阿基米德的灵感来描述。猜想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学生实验:实验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②按本节课文实验的说明,参照多媒体图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课本的表中,并写出实验结论。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出示 例1和 例2,例2是本节课本中的例题。提醒学生注意:(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3)解题过程要规范。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六、板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的灵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排开液体的重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
2.数学表达式:F浮=G排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F浮= G排= m排g= r液 gV排 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三例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