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和反思
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林云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研究使用杠杠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研究使用杠杠的原理。
【教学难点】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使用杠杠的规律。【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找找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复习上节课如何使用杠杠尺,如何使杠杠尺保持平衡的。
3、师演示杠杠尺平衡的例子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那么右边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有哪些情况呢?当两边的钩码数一样说明使用杠杠有什么作用?当阻力点的钩码比用力点的钩码多说明杠杠有什么作用?当阻力点的钩码比用力点少说明了杠杠有什么作用?所以使用杠杠有可能会省力,也有可能不省力不费力,也有时会费力。
5、(师边演示边提要求和提示)杠杠尺的中间为支点,统一右边挂钩码的点为阻力点,钩码的数量为为阻力,左边挂钩码的点为用力点,不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移动阻力点和用力点的位置,就是改变支点到力点和阻力点的距离。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记录单上。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5、交流汇报: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6、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使用杠杠有什么规律?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观察思考,拓展交流
1、引导学生认识杠杠并分析这些杠杠的原理:例子:钳子、起钉子锤撬钉子、钓鱼竿钓鱼、裁缝剪刀、剪刀
2、从人体中找杠杠、机器人中找杠杠。
六、阅读拓展: 阿基米德的“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的大话,“一只手推动三桅货船”的故事。
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从教学开始,把如何帮助老师把讲台桌抬起来作为引入,既能挑战学生好胜的心理,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2、探究过程中扶放结合:虽然学生在上节课学过《制造平衡》,认识了杠杠尺,并已经有用杠杠尺做过平衡的实验,也研究了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杠尺处于平衡状态,找出其中的规律。但对杠杠作用的原理还是不清楚,如果一下子放手让他们研究就会比较盲目。因此在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后,我还是先演示:“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那么右边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有哪些情况呢?当两边的钩码数一样说明使用杠杠有什么作用?当阻力点的钩码比用力点的钩码多说明杠杠有什么作用?当阻力点的钩码比用力点少说明了杠杠有什么作用?”认识到使用杠杠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在力上不同有什么不同作用,为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做了铺垫,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增强探究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在教学中,扶于实验记录单,学生把实验过程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实验后引导学生对收集数据进行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让学生充分交流小组在收集数据的方法并发表意见,对学习过程数据的收集进行反思,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碰到类似的探究如何采用有效和合理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说出什么是杠杆。
2、能辨认杠杆的三个点:支点、重点、力点。
3、能描述杠杆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
2、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研究使用杠杠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能借助起钉锤、钳子等工具体会杠杆给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重点:
用杠杆尺做实验、,研究使用杠杠的原理。教学难点:
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使用杠杠的规律。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杠杆尺1个、钩码1盒、重物(三个钩码)、起钉锤、镊子、钳子。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杠杆尺1个、钩码1盒、重物(三个钩码、两个钩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分钟)出示课件:跷跷板 师:这是什么?
师:喜欢玩吗?看“探探”和“究究”也和你们一样想玩跷跷板,“探探”重,“究究”轻,试猜:谁会被撬起来呢?(“究究” 被撬起来)
师: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课件:(“探探” 被撬起来)
师:看到结果了吗?有疑问吗?(为什么“探探” 被撬起来)
师:问题提得真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杠杆(板书:杠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特殊的跷跷板游戏,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
积极性。学生通过观察,产生了疑问,引出了“杠杠”)
二、认识杠杆。(分钟)
1、出示课件:介绍杠杆
师:什么是杠杆?(指着课件)像这样用一根棍子撬起重物或拉起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杆杠有三个点:(语速稍慢)杠杆围绕转动的点叫做支点,我们用力的点是力点,重物所在的点是重点。
2、师:老师这里有一根儿木棍(出示木棍)它是杠杆么?为什么?
小结:一根木棍我们给它一个支点时,(画)它就成为了----杠杆,这是它的„„(支点),假如这边有一重物,这儿就是„„(重点),在这边用力,这儿就是„„(力点)(板书: 支点
力点
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理解了杠杆的概念,通过实物木板在黑板画图,加深了对杠杆的认识,为突破在探究杠杆的原理时对杠杆尺上支点、重点、力点的清醒认识奠定了基础。)
三、猜想及活动体验。(分钟)
1、猜想杆杠的原理
师:我们已认识了杠杆,那猜想一下用杠杆搬东西会是怎样的呢? 生:我猜想会省力„„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实验!
2、活动:能把书抬起来吗
师:好!我们来做一下实验。把尺子的一端放在一书的下面,把一枝铅笔放在尺子下面作为支点。向下压尺子的另一端,能把书抬起来吗?移动支点,再试一试,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通过实验,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能把书抬起来。移动支点我们发现支点离书近,压起来省力;支点离书远,压起来费力;支点在中间不省力也不费力)(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支点离书近,压起来省力;支点离书远,压起来费力;支点在中间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实验探究。(分钟)
师:这些是你们的猜想和感受,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搜集数据验证一下。
1、介绍实验材料
要做这个实验,需要用什么器材?(杠杆尺、钩码)。
老师已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杠杆,(出示杠杆尺和支架),它的支点在„„(生回答),还需要什么?(生答:重物)我们把它当做重物。(出示实物:钩码),对照刚才的体验活动,假如我把重物挂在右边的第二格上,我们需要在杠杆尺哪边用力?(生:左边)
师:也就是说现在支点(用手指着)的左边是重点,右边是力点。用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钩码数量表示。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前建议 课件出示实验前建议:
(1)、各组分工明确,合作进行,做好实验记录。(2)、左边看成拉力,右边看成重力。(3)、可以移动拉力和重力的位置。
(4)、完成实验后,收拾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学生能够对实验的目的、步骤、材料和怎样做有一个清醒的思路,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同时提高了计划组织能力和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5、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数据?在这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小组1:我们组的实验结果是杠杆省力„„ 小组2:我们组的实验结果是杠杆费力„„
小组3:我们组的实验结果是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小结:你们真棒!不仅发现了杠杆省力,而且还发现了杠杆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秘密,这就是杠杆原理。
(课件出示杠杆原理: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
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设计意图:学生的交流汇报展示了其实验过程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明白了杠杆的原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做科学研究就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
五、联系生活,拓展运用(分钟)
师:再来看看这个跷跷板(课件出示:让学生观察),说说为什么很轻的女生能把比她重很多的男生给撬起来?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已经能把今天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了。如果老师给你一块石头,你能利用杠杆用很小的力把它翘起来么?如果物体特别特别重呢?如果这个物体是地球呢?(我能撬起地球,板书)“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就是他最先发现了杠杆原理(出示阿基米德像)。
(设计意图:将探究的知识引入到生活中,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恰当、适时地揭示课题)
师:杠杆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瞧:这是什么?它是一个杠杆吗?(生答:是、不是)你们看这个钉子,用手能拔出来吗?用它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钉子拔出来,(拔)(让学生找找起钉时的支点、力点及重点)谁还想来试试?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找几个孩子试试并问问感受)
这是可以剪断非常坚硬的东西的钳子(出示实物,学生体验。)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杠杆,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过这样的物品吗?谁来说一说?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老师希望你们到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用你们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跷跷板游戏的疑问,学生可以把课堂上研究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体会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运用起钉锤、指甲刀之后体会到杠杆能给生活带来方便,切实体验到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
第三篇:(《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
我 能 翘 起 地 球
郑州市二七区建新街小学
田振卿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能撬起地球》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根据本单元目标,本节课设计了 “认识杠杆”、“感受杠杆”、“探究杠杆原理”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构建杠杆的概念模型,初步建立对杠杆的认识,探究杠杆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学情分析:
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屡见不鲜,但学生对它的工作原理却知道的较少。对于杠杆的认识,学生可能感觉不难,但在探究杠杆原理的过程中对杠杆三个点(支点、重点、力点)学生容易弄混,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注意适当加以引导,突破难点。设计意图:
本课通过学生在“玩”杠杆模型的过程中产生的猜想,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设计实验计划,并按照实验计划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对实验时产生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实验过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明白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这个道理,并通过钳子、起钉锤的运用体会到杠杆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切实体验到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深切领会“阿基米德大话”的真正含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说出什么是杠杆。
2、能辨认杠杆的三个点:支点、重点、力点。
3、能描述杠杆的工作原理。
科学探究能力:
1、通过对杠杆模型的体验会推测出杠杆省力的条件。
2、能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3、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与交流。
2、能借助起钉锤、钳子等工具体会杠杆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学习重点:
通过设计实验,搜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杠杆省力的条件。学习难点:
明确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材料准备:
演示材料:跷跷板、杠杆尺1个、钩码1盒、重物(三个钩码)、起钉锤、钳子。
分组体验材料:(每组)自制杠杆1个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杠杆尺1个、钩码1盒、重物(三个钩码、两个钩码)各3组
教学过程:
一、模型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模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跷跷板(教师举起展示),谁想来玩一玩?(指定两位学生上前体验。一位是班里最轻的女生,一位是最重的男生。)
师: 你认为谁能把谁给翘起来?(重的能把轻的压起来。)师:真是这样么?我们一起来看。
2、学生体验活动
(学生活动)(轻女生把重男生给翘起来了)
师:看到现在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轻女生会把重男生给翘起来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杠杆(板书杠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感受特殊的跷跷板,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体验、观察,产生了疑问,引出了本课课题)
二、认识杠杆。(2分钟)
1、出示课件:介绍杠杆
师:什么是杠杆?(指着课件)像这样围绕一个固定的点将重物撬起的简单机械就叫做杠杆。(语速稍慢)杠杆围绕转动的点叫做支点,我们用
力的点是力点,重物所在的点是重点。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儿木棍(出示木棍)它是杠杆么?为什么?(小结并板书:)一根木棍我们给它一个支点时,(画)它就成为了----杠杆,这是它的„„(支点),假如这边有一重物,这儿就是„„(重点),在这边用力,这儿就是„„(力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理解了杠杆的概念,通过实物木板在黑板画图,加深了对杠杆的认识,为突破在探究杠杆的原理时对杠杆尺上支点、重点、力点的清醒认识这个难点奠定了基础。)
三、活动体验,做出猜想。(6分钟)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杠杆,(手拿实物:杠杆)下面我们就来玩一玩,感受一下杠杆的奇妙之处。
1、体验活动
师:玩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片)第一,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力气最大的同学用力按住杠杆红色的一端当作重物,另外一位同学分别去按杠杆另一端的不同位置。第二,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思考:手在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第三,每位同学都要亲自体验一次。
看明白了么?请每个小组的材料员来领取杠杆吧。(学生上台领取杠杆。)
开始体验吧!(学生体验活动,教师巡视辅导。)(3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在“玩”杠杆的过程中,体验手在不同的位置所用的力不同,也就是说,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不同,体验到使用杠杆有时省力,有时费力。)
2、交流体验感受
请每个小组的材料员把杠杆收起来。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感受?请两位学生到前面边演示杠杆边汇报。(至少请两人)
当你(问其中一人)用手在不同位置按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谁还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进行分享?(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3、启发学生猜想。
课件演示:一个同学用力按住木板的左端(红色一端)作为重点,另一个同学在蓝色一端用力的点就是力点。越往蓝色一端头儿按的时候用的力越小,也就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猜想: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四、实验探究。(18分钟)
师:这些是你们的猜想和感受,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需要用„„(生:实验)的方法来搜集数据验证一下。
1、介绍实验材料
要想验证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你们认为首先需要用什么器材?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杠杆尺。
结合杠杆尺,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所需的材料及使用方法。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杠杆,(出示杠杆尺和支架),它的支点在„„(生回答),还需要什么?(生答:重物)我们把它当做重物。(出示实物:钩码),对照刚才的体验活动,假如我把重物挂在左边的第二格上,我们需要在杠杆尺哪边用力?(生:右边)
师:也就是说现在支点(用手指着)的左边是重点,右边是力点。用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钩码数量表示。
现在,我在左边第二格上挂上2个钩码,根据刚才我们的猜想,你认为在右边第1格上至少挂几个钩码才能将重物敲起来使它平衡?(指定学生说,教师挂)第二格呢?应该比第1格多还是少?下面请每个小组把你认为在右端不同位置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所需要的钩码个数画在实验计划表上。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时交流实验方法。(结合图表指定1-2组学生上台汇报实验方法)(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学生能够对实验的目的、步骤、材料和怎样做有一个清醒的思路,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同时加强了计划组织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3、实验(7分钟)
师: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实验方案,下面,我们准备开始实验,在实验以前,老师提出几点要求。出示课件:实验建议 指定一名学生读实验建议。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完成实验的小组,收拾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按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既可以使实验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又可以检测计划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可以加深对杠杆工作原理的理解,真正认识到使用杠杆有时省力有时费力,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五、汇报交流(5分钟)
1、请2—3组学生上前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数据?(一个汇报,一个操作)在这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问:其他小组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你认为他们组做的哪点好?哪点需要改进?(学生互评)
2、分析学生实验数据。
师:我们来看这一组实验数据,重物挂在杠杆尺左边第三格固定不动,看杠杆尺的右边:第一次第1格挂6个钩码,第二次第2格挂3个钩码,第三次第3个挂2个钩码,第四次第6格挂一个钩码,力点离支点越来越远,所用钩码的数量越来越少,钩码越少说明越省力。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设计意图:学生的交流汇报展示了其实验过程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明白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这个道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做科学研究就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
六、联系生活,拓展运用(5分钟)
师:再来看看老师这个跷跷板(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说说为什么很轻的女生能把比她重很多的男生给撬起来?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已经能把今天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了。如果老师给你一块石头,你能利用杠杆用很小的力把它翘起来么?如果物体特别特别重呢?如果这个物体是地球呢?(我能撬起地球,板书)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杠杆(延长杠杆图)!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就是他最先发现了杠杆原理(出示阿基米德像)。
(设计意图:将探究的知识引入到生活中,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恰当、适时地揭示课题)
师:杠杆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瞧:这是什么?它是一个杠杆吗?(生答:是、不是)你们看这个钉子,用手能拔出来吗?用它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钉子拔出来,(拔)(让学生找找起钉时的支点、力点及重点)谁还想来试试?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找几个孩子试试并问问感受)
这是可以剪断非常坚硬的东西的钳子(出示实物,学生体验。)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杠杆,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过这样的物品吗?谁来说一说?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老师希望你们到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用你们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跷跷板的再次使用,学生可以把课堂上研究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检验,去体会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运用起钉锤、钳子之后体会到杠杆能给生活带来方便,切实体验到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
第四篇: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杠杆原理,做好实验记录。
2、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3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想与思考活动引入。“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原理研究后的“大话”,它能引起学生的多种猜想。想办法搬运石头和一个人提起两头牛的问题设计,意在指导学生了解杠杆的作用在古代就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此基础,认识杠杆这个简单机械及三点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大胆猜想与思考:“用高杠杆会怎么样呢?”
二、活动体验,感知杠杆的作用。“能把书抬起来吗”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杠杆的作用。自由移动支点后,则会出现杠杠的支点在重点与力点的正中间,此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支点至重点的距离大于支点至力点的距离,此时会出现费力状况。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试一试亲自体验。
三、实验验证,用实验数据说明杠杆的作用。“杠杆省力吗?”这一活动,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看法,在第二部分体验感知杠杆是否省力的基础上,利用杠杆、钩码这些实验仪器,准确记录杠杆省力与否的实验数据,分析找到杠杆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三种规律。表中的记录再次为学生提供了例证。
四、阅读“阿基米德的大话”。
五、观察思考,拓展交流。
六、作业。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3 我能撬起地球-大象版
我能撬起地球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生活的现象,创设直奔主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科学。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方法比结论更重要的思想,也体现了新课程中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思想,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对科学问题重证据、大胆尝试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
2、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
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情感价值: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教学准备:支架、钩码、杠杆尺等器材,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猜想与游戏,激发探究兴趣。
1、设置问题悬念。
师: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他的话你相信吗?
(信与不信,说出理由。)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的猜想,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猜想与假设,但仅有猜想是不够的,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课件展示。
师:人们是怎样把这块巨石从山上移到公园里的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生活中的很多难题都可以借助先进的机械来解决,但是在没有先进机械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撬石头和提起两头牛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古人图片,强调棍子的作用,引出杠杆的概念。板书“杠杆”,课件出示概念。
(学生齐读。)
同时提出疑问:仅有这根棍子行吗?
(学生回答。)
师:适时引出杠杆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先课件演示告知,然后板书学
生说出“三点”,从而记住这几个科学术语。
二、组织活动与实验,开展探究。
1、图片展示,巩固认知。
师: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要看它具不具备这三个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一,小组讨论,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如果是,请在图上标出它们的三点,如果对哪个工具有争议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小组汇报)
师:从古人移动重物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什么的作用?
(省力)
师:那么杠杆是不是一定省力呢?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测,到底正不正确,我们要用事实说话,要用实验来证明,接下来我们一起借助杠杆尺来探究杠杆的秘密?
2、实验探究,掌握原理。
师:实验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杠杆尺。(课件展示杠杆尺的结构和功能)
师:下面我们看实验要求:
○1、小组内做好分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2.每一边只能挂一串钩码;
○3、找到杠杆的平衡情况,先记录到实验记录表中,再找更多的平衡情况;
○4、做好实验记录。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做杠杆尺的相关实验时,第一步应该是把杠杆尺调节成平衡状态,现在你们桌上的杠杆尺老师已经提前调好了,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请不要随意转动两边的平衡螺母,否则得出的实验数据就不准确了。为了更好地找到杠杆的秘密,我们在实验时,统一在左边第二格挂两个钩码作为重点,则右边作为力点有几种不同的挂法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每次平衡情况记录下来。
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师:组长汇报实验的结果。
师: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通过课件把大家的探究结果演示一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杠杆的三种类型。
三、运用知识,指导生活。
师:正因为杠杆有这些原理,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我们来判断下面这两种工具分别属于哪种杠杆?说明理由。
(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有些工具要做成省力杠杆,有些却需要做成费力杠杆?使用费力杠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生讨论交流。)
四、总结收获,消除疑团。
1、学生总结。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多少算多少。)
2、消除课前疑问。
师:阿基米德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现在大家相信了吗?
(学生能说出再给一根足够长的合适的棍子,就一定能撬起地球。)
五、课堂检测,课外拓展,教师总结
1、课件出示检测题
(生集体回答)
2、课外延伸:调查生活中有哪些杠杆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
3、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勤于动手探究,用你们学到的科学知识来改变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