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后池上阅读答案
雨后池上 阅读答案
答案](1)(4分)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7分)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第二篇:雨后池上原文,翻译,赏析
雨后池上原文,翻译,赏析3篇
雨后池上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译文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注释
1、池上:池塘。
2、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3、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
4、明镜:如同明镜。
5、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6、舞:飘动。
7、更作:化作。
8、荷心:荷花。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赏析二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只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余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余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雨后池上原文,翻译,赏析2作品原文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作品注释
1、池上:池塘。
2、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3、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
4、明镜:如同明镜。
5、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6、舞:飘动。
7、更作:化作。
8、荷心:荷花。
作品译文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只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余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余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大臣。字贡父,号公非,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庆历六年(1046年),与其兄刘敞同时考中进士,先是做了二十多年的州县地方官,后升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熙宁初因反对新法出为地方官。坐任京东转运使时职事废弛,贬监衡州盐仓。元祐时起为中书舍人。刘攽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曾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负责该书的汉代部分。他独立完成的《东汉刊误》一书,尤为时人所称道。另有《彭城集》、《中山诗话》传世。为人不修边幅,喜欢开玩笑,并因此得罪了一些人,终不能改。
雨后池上原文,翻译,赏析3雨后池上
作者:刘攽
朝代:清朝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译文一
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译文二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明净的水面就像轻轻磨过的镜子映照着岸边房屋的倒影。忽然一阵东风吹起,长长的柳条随着清风袅娜起舞,树上的积雨被风摇落,洒向池塘,荷叶上发出了噼里啪啦的万点响声
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檐楹(yán 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2)垂杨:杨柳。(3)荷:荷叶。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第三篇:雨后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雨后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雨后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译文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注释
1、池上:池塘。
2、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3、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
4、明镜:如同明镜。
5、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6、舞:飘动。
7、更作:化作。
8、荷心:荷花。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赏析二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只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余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余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雨后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翻译
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明净的水面就像轻轻磨过的镜子映照着岸边房屋的倒影。忽然一阵东风吹起,长长的柳条随着清风袅娜起舞,树上的积雨被风摇落,洒向池塘,荷叶上发出了噼里啪啦的万点响声
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檐楹(yán 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2)垂杨:杨柳。
(3)荷:荷叶。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第四篇:池上教案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这两首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在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 会童真童趣
难点: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遥” “应”、“解”等字词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小池》这首诗吗?谁能背 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古诗也讲了夏日池塘上发 生的趣事。2.板书课题:池上 3.简介白居易。(1)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其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3.了解
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2)你们学过白居易的诗吗?(《江南好《草》等)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如: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借助图片理解词义(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浮萍随着水波荡开来。
一.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么,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旁,树叶吐出了嫩芽,泉水叮咚,万物复苏,在这美丽的景色下你想到了什么诗呢。
出示《春晓》图带诗,生背诵。
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我们有了更多可以在户外进行的游戏。
怎么玩的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坐上时空穿梭列车,穿越时空,去瞧瞧他们的课外生活吧!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1、时空穿梭列车载着我们回到了清代,看,在一片树林里,一个可爱的牧童正骑在牛背上高兴地唱歌,突然,他发现了树上的鸣蝉,他想要捉蝉,所以赶紧闭住了唱歌的嘴巴。诗人袁枚看到这一幕,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孩子们记得这首诗吗?一起读一读。多么有意思的画面,原来这里的孩子以捕蝉为乐。出示《所见》诗带图
2、告别可爱的牧童, 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又进入我们的视野,看,他们沐浴着春风,放飞着一只只漂亮的风筝,他们是多么的快乐。连诗人高鼎也被他们的快乐感染,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名篇。你能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吗?原来这里的孩子以放风筝为乐。出示《村居》诗带图。
3、坐上时空穿梭列车,咱们继续前进。哟,这次列车载着我们回到了唐代
咱们会来什么地方呢?看!这一次咱们来到美丽的荷花池,在这个地方又有什么童年趣事发生呢?诗人白居易同样用一首优美的五言绝句告诉了我们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池上》。(板题)
(三)孩子们,关于诗人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很容易读懂。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了解了诗人,诗中的生字宝宝想和大家做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我们的生字宝宝吧。
(老师提要求):
1、自由读诗,圈出生字宝宝。
2、拼读生字音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找到朋友的可以用坐姿告诉老师。3.梳理生字,认读.4.同学们交到了生字朋友,生字娃娃想和大家玩捉迷藏,它们都躲进了诗里,看孩子们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熟读古诗。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教师范读
齐读古诗。
1、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还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师示范拍手读。
2、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男女赛读.……
3.小结:孩子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这样读诗真有趣啊!汇报交流:
来回到美丽的荷花池吧。看,盛夏的荷塘里,荷花摇曳多姿,空气中弥漫着莲子的芳香。在这空无一人的池塘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悄悄地采白莲。小娃悄悄采了白莲却又不想被人发现,心情会怎样呀?(紧张、害怕)带着你的体会一起读一读。生读,师评价。(虽然紧张害怕,可是马上就能吃到香甜的莲子了,小娃心情又会怎样呢?(高兴、兴奋)请你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指导朗读)
孩子们,带又高兴又紧张的心情再读诗句。小娃不知道隐藏自己采莲的踪迹,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道浮 萍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情。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五、练习背诵。
1、唱诗。诗不仅能读,还能唱呢!通过吟唱,咱们可以把诗记得更牢……(播放音乐)孩子们,咱们跟着唱一唱吧。
2、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了。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3、愿意轻松一下,和老师玩个游戏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卡片拼诗。这首诗里的字娃娃呀,都藏到孩子们的书箱里了,赶快把他们找出来,举给老师看看。等一会儿,找到卡片的孩子就把字娃娃们送到黑板上,拼成一首诗,其它的孩子就唱唱诗给他们加加油吧。(卡片贴黑板,齐读)
三、品诗。
1、师:《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天真无邪、调皮活泼)
5、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6、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7、师: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想象画面,试背。
8、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2、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去读、去画、去悟、去唱。
(1)首先抓住“偷采”一词理解、体会
“偷”在字典中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解释,即“私自拿别人的财物 据为己有”和“瞒着他人,悄悄地做”,你觉得这儿应该选用哪种解释 更合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小娃 的无邪、可爱、纯真。(补充讲读《社戏》片断一一偷豆)(2)其次,抓住“不解”进行感悟: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 很机密,很隐蔽,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 的“偷采”之事!由此可看出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3.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描画出了一个天真无 ,体会意境邪、活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
样的情感呢?(对小姓的喜爱之情)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及诗人对他 的喜爱之情。(指名读,评议,齐读)
八、结束语
孩子们,今天咱们穿越了时空,到经典诗词所展现的画面里走了一遭。咱们了解到了古时候小朋友的生活,他们有的放风筝,有的捕蝉,有的采莲…诗人把这些精彩的画面浓缩在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孩子们,热爱这些经典诗词吧,多去诵读,去吟唱,让经典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附板书: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课后反思:
第五篇:池上教案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两首儿歌通俗易懂,除了几个不常见的词语的理解需要提供帮助外,诗歌的意思、诗歌所表达的主题等学生理解都没有太大的难度。如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落实朗读、背诵、理解诗意,并能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中国古诗词凝练中见丰富内涵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中国古诗词叙事的生动。3.对比阅读,体会中国古诗词的凝练与丰富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使用教材及自学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小池》,现代故事与古诗第一轮PK 1.出示小故事一则,指名学生朗读。
艳阳当空,暑气还没有散尽。池塘里荷花有的开得正艳,有的已经完全凋谢,正变成了一个个饱满的莲蓬,在阳光下灿烂地笑着。挤挤挨挨的荷叶下面,飘动着挤挤挨挨的浮萍。好大一片绿色的池塘啊!
你看在那片荷塘中间,有个可爱的小娃娃,大约七八岁吧,胆子可真不小!只见他头顶荷叶,笑容灿烂,双手滑动船桨,贼头贼脑地从池塘深处轻快地窜了出来。你看那船舷上大大小小的莲蓬,有没有王者归来的感觉?小船经过的地方,水面上的浮萍被“呼啦啦”迅速分开,一道白花花晃动着的小小银河,久久没有合拢。2.多种方式朗读《小池》,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故事。3.讨论交流: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
(二)学习古诗《小儿垂钓》,现代故事与古诗第二轮PK 1.出示古诗《小儿垂钓》,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好节奏,读出韵味。2.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蓬头【
】学垂纶,侧坐莓苔【
】。路人【
】遥招手。怕得鱼惊【
】。蓬头【
】学【】,侧坐【
】【
】。路人【
】遥【】。怕得【
】【
】。蓬头【
】,侧坐【
】。路人【
】。怕得【
】。【
】,【
】。【
】。【
】。
3.自由朗读注释,借助注释说诗意。4.出示由此诗改写的一首现代儿童诗。5.现代儿童诗与古诗对比朗读。
6.讨论交流:现代儿童诗与中国古诗在表达上有何不同?
(三)儿童古诗主题阅读
1.出示《池上》《小儿垂钓》等多首儿童古诗,全班集体朗读。
《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2.讨论与交流:你又有何新的发现?
(四)总结交流:今天有何收获?
古诗两首
一、导入
跟你们第一次见面,给大家带了礼物,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长安百米贵,久居
实不易》(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的诗歌特点介绍,重点诗句介绍,诗人介绍。带来一首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作,——上课
二、《小池》:看大屏幕,一幅画,里面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 小故事。
在一片荷花开得正旺的池塘里,一个可爱的小娃娃撑着小船。他不时环顾四周,生怕被人发现,因为他是偷偷溜出来采莲蓬的,正急着往回赶呢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偷采白莲蓬还要隐藏自己行走的踪迹。你看,小船划开铺满睡眠的浮萍,浮萍久久难以合拢,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早就把他的行迹给暴露了!哈哈!
1、多种方式朗读故事(自由读,每人一段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2、请你把这首诗歌都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相纠正字音,3、再读一篇,还是读给同桌听,读出节奏。
4、检查检查,指名读。(多位同学)
5、这样可以读吗?去掉其中的字填空读。
6、读书最高的境界,心到,读书有三到„„现在如果你们就是白居易,看到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那么你想怎么读一读它呢?指名读。
假如白居易在做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胡子一大把,七八十岁的时候,这首诗应该怎么读?指导读。你看,这位老爷爷满是对小孩的喜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引导读。
可以用不同的年龄来感受诗句,大家以后在读书时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7、请女同学读一句古诗,男生读一段古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了吗? 生:一段话就是一句诗的意思 生:我发现古诗就是故事的缩写。
师:古诗是故事的缩写,故事是古诗的扩展,二十多字,一百多字,从数字上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呢?
引导概括古诗的特点:用极少的字能概括非常多的内容,这叫凝练,这是中国古诗的一大魅力。
三、古诗《小儿垂钓》——还有一位诗人,看到白居易这么厉害,他也想试试,于是他
前思后想,左思右想,朝思暮想,想来想去,哈哈,有天他终于,还是没想出来,不过他把一个小故事写成了二十八个字,出示故事《小儿垂钓》。
1、自由读。
2、好了吗?自信满满,找个人试试。指名读。他把古诗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你来试试。真好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教教你,“稚子” 哎呀,咱们班的同学,不行,我不服气,咱们男女生同学比赛,PK一下。
(去掉其中部分词语)女生读,男生读。括号里填的是?(再去掉一些词语)女生读,括号里填?
(又去掉一些)现在更难了,男同学还敢吗?有勇气!男生读。括号里填?
了不起,女同学,认输吗?女生,预备起。
3、了不起,男生你们服吗?不服你自己站起来跟女同学单挑一下。(男女生指名赛读)
师评价:哎呦,不光背出来了,好像从一年前穿越过来了。
4、好孩子,我感觉你们都背下来了,拿出你最饱满的声音,我们一起背一下,预备起。
5、孩子们,不要小看这二十八个字,虽然比白居易的《小池》多八个字,但是这里面有人物,有„„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当当小演员,把胡令能的故事演一演。
(1)大屏幕出示主要情节展示,小组合作填一填,商量一下怎么演。一个【
】的小孩在池边【
】。
他【
】坐在【
】,茂密的草丛掩映着他的身体。一个过路人【
】,小孩只远远地跟路人招手。因为【
】,鱼儿再也不上钩了,所以不应答。(2)指名填读。
商量好了吗?找个小导演解读一下这个剧本。
再找一个同学读一下,边读边注意括号里需要填的词,一会儿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最后找一名导演解读一下。
(3)好了孩子们,现在明白了吗?谁愿意来演一演。
你们怎么分角色的?谁是小孩?谁是路人?找准位置了吗?《小儿垂钓》一分钟剧场海选演员现在开始。
评价:他们演得这么有趣,跟剧本一样吗?哪里演得不准确?(交流)
师指导:垂钓的小孩有没有告诉路人怎么走?(指名交流)一起读古诗的第三句——
遥是什么意思?招手是什么意思?请看老师的动作,(拜拜,打招呼等)招手应该怎么做?这是摆手,招手怎么做?(向自己这边招手)如果他不想告诉路人,他为什么招手?招手是什么意思?(让路人走过来然后告诉路人)(4)另一组同学来演。演完后评价,掌声欢送。
6、孩子们,演完这个小故事,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古诗,请男同学读一句古诗,女同学读一段故事。
四、1、屏幕出示: 【唐】胡令能 《小儿垂钓》 4句28字 1个故事
【唐】白居易 《池上》 4句20个字 1个故事
师: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吗? 生:它们都是写小孩的 生:都是写小孩天真活泼的 生:都是二十几个字写一个故事 生:都是四句
生:简短也对,这叫凝练 大屏幕出示相同之处—— 同朝代作者 同为儿童诗 同叙述故事 同是
绝句 同语言凝练
3、大屏幕出示:合作讲一讲这个小故事,看清楚每一段前面的提示 老师:一天,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外出游玩。他看到:
第1组:在一片荷花开得正旺的池塘里,一个可爱的小娃娃撑着小船。
第2组:他不时地环顾四周,生怕被人发现。因为他是偷偷溜出来采莲蓬的,正着急地往回赶呢。
第3组: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偷采白莲还要隐藏自己行走的踪迹。第4组:你看,小船划开铺满水面的浮萍,浮萍久久难以合拢,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早就把他的行迹给暴露了!哈哈!老师:看到这情景,白居易先生乐了,吟诗一首:
全班齐读:
【
】【
】 【
】【
】 看到这情景,齐读——
4、屏幕出示,师生合作:
老师:没想到,胡令能当时也在池塘附近,他听到语言这样直白,又通俗易懂的诗,心中料想吟诗之人肯定是白居易。于是上前拜访,对白居易说:
男同学:“闻得此诗具有语言直白,通俗易懂的特点,想必您就是白居易吧。无独有偶,我也曾见过一个如此幼稚可爱的小孩。” 老师:白居易听胡令能这么一说,兴趣大增,问道: 男同学:“此话怎讲?道来听听。” 老师:胡令能脱口而出:
女同学:【
】【
】【
】【
】 男同学:“哈哈哈„„哈哈哈„„好句好句!”
老师:微风阵阵,笑语阵阵,两位诗人完全陶醉在赏景、吟诗当中啦。
师:吟读古诗结束了,课下可以读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