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初探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初探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农村集体化运动中诞生的,伴随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不断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还在孩提时代就经常听父母亲经常性说:“唉,今年又欠了集体…钱,得想办法还呀…”,农村集体经济在笔者脑海了打下深深的烙印,毕业分配时笔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农村工作岗位。在基层近20年的工作中发现,随着农户家庭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渐被大部分农民淡忘。当前较大比例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履行,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成后期管护措施、资金严重缺失,影响了村级基础设施的有效使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乡、村之间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尤其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村级组织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笔者认为,面对新形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实所迫,发展所需,既势在必行,又大有可为,妥善解决好眼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刻不容缓。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北省乃至全国各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可喜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快速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化解村级债务、兴办公益事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湖北省2009年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近15亿元,占锁定债务的8.85%。这里面除国家政策支持化债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农经局统计,2009年全区182个村中,当年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56个,占30.77%,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51个,占28.02%,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10万元的村16个,占8.8%,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50万元的村44个,占24.18%,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100万元的村14个,占7.69%,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100万元的村1个,0.54%。从相关部门、乡镇获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主要分布在小溪塔、樟村坪、乐天溪、龙泉、鸦鹊岭等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区平均数以上,这类村组织健全,能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执政能力强,村支部凝集力、战斗力强,发展空间大,赢得村民的衷心拥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主要分布在小溪塔、龙泉、邓村、太平溪、乐天溪、三斗坪等乡镇柑橘、茶叶、桑蚕多经主导产业、商贸物流业发展较好的村,这类村干部稳定性差,班子履职难,百姓要求多,社会矛盾多,维稳压力大,发展空间不足;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区平均数以下,主要分布在黄花、分乡、邓村、下堡坪、三斗坪以及雾渡河、樟村坪镇部分地方,这类村级组织有“软、散、瘫”的情况,集体经济力量十分单薄,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严重影响到村级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村级组织凝集力、号召力严重缺失,农民倾巢外出打工,老、少留守人员剧增,农村事业发展止步不前。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偏差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呈现出实力逐步增强、资产不断提升、贡献日益明显的可喜变化。但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村均积累、村均收入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集体经济“空壳村”仍占一定比例,负债在不同村仍然存在。1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有一些偏差。有的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纷纷改制的大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同样应让位于民营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势必会不断衰退直至消灭;有的认为,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公共财政将全面覆盖农村,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不再需要村级集体经济的投入;有的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中比重很小,无碍大局,不必提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环保等多重约束。尤其是在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土地和山林已全部确权到户,没有预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和空间,现在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还有的认为,移民村前些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办工厂、上项目、找贷款”,结果大多数村办企业办跨了,给村集体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人为地制造不必要的遗留和问题,埋下了较大的社会隐患,现在再搞无疑会重韬覆辙,等等。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乡镇党委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农户个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有效扶持,而且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经管合为一家,工作职责各有侧重,农经人员应履行职能部分或没有到位,对村集体经济的“双代管”、村财会人员考核监管流于形式,错误地认为村级没有多少资金,只要分好村级资金蛋糕,无扯皮上访就成,这样一来,村级发展意识、积累意识会逐渐丧失。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成因分析
就夷陵区而言,村级集体经济在近十年来之所以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不仅有宏观、客观的原因,也有微观、主观方面的因素。
一是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90年代后期以来,我区全面推行了镇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镇村企业基本上都进行了改制。改制后,使得曾作为村集体收入主体的经营性收入严重萎缩。同时,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村集体收入大幅度减少,政策性收入仅剩各级财政转移支付、经营性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补助收入、其它收入等,村级组织在短期内未能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拿出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不宽。在一些经济薄弱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畏难情绪大,自身挖掘不够,不懂得如何更为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发展对策,自我发展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
三是上级扶持力度不够。上级机关部门在帮扶过程中往往注重农户个体,而忽视了村集体。不少帮扶部门只是在年初“千名干部万户行”活动期间、逢年过节对村上老党员、贫困群众搞搞慰问,送点物资,送点钱;有的虽然注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对壮大村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认识不足,只重视“输血”而忽略了村集体“造血”功能的建立完善。就夷陵区三斗坪镇的秋千坪村来说,从2003年开始,区政协、区财政局就相继对其实施对口扶持,7年来,共为该村投入各类资金近400余万元,虽然该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村集体经济仍是一片空白。
四是各项公益事业使得村级经济不堪重负。村级组织是各项政策和工作的最终落实者,对于没有“造血”功能的经济薄弱村来说,各项公益事业建设也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道路硬化工程省里虽有一定数量的补助资金,仍有相当大的资金缺口,建成后为确保延长其有效使用年限,村不得已只有花钱雇人维护、保养,这样一来,三斗坪镇秋千坪村又不得不承担起近60万元的经济包袱。
五、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能力严重不足。从夷陵区三斗坪镇19个村现任村干
部情况来看,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三斗坪镇中堡、高家冲、东岳庙、石板、秋千坪、园艺等移民村,在三峡大移民期间,挪用、挤占移民资金兴办企业,因市场行情变化、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纷纷倒闭,给村带来了灾难性打击,造成原有集体资产严重流失,积累锐减,乃至沦为“空壳村”。现在,提起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类村村干部、群众头皮发麻,谈虎色变。笔者看到,有的村干部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心不在焉,怕失败、怕担风险,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有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家庭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还很穷,没有精力顾及集体经济发展,加之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劳务输出产业进一步发展等原因,造成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奇缺,农村“能人”留不住,大部分外出务工,这些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对策初探
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站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扎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深化改革,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
(一)、积极探索,拓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1、拓宽思路,挖掘增收潜力
(1)抢抓项目机遇。鼓励村集体结合退耕还林、扶贫搬迁与开发、库区后期扶持等相关政策,争取土地整理、水土保持、低丘岗地改造、低产田改造、生态公益林补偿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以项目建设代替传统的资金扶持,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集中力量促使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利用特色资源。鼓励村集体依托柑桔、茶叶、桑蚕、生猪等农业资源优势,采取入股、租赁等形式,带动农户或联动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鼓励村集体依托山水、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文化有效对接。鼓励村集体依托矿山资源,发展矿石产业深加工,延伸其产业链,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3)发挥区位优势。鼓励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用足用好留用地政策,发挥征地补偿费资金优势,依托城镇及园区兴办标准厂房、仓储、市场、民工公寓等二、三产业载体,筑巢引凤,吸引外来投资,开展物业租赁经营,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公路沿线村借助交通优势,充分利用已形成的特色产业带,开发专业市场,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租赁经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鼓励集镇所在地和商贸发达的村,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增加集体积累。
(4)推动服务创收。鼓励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户提供生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商标使用、信息提供等服务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知识产权参股由能人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分配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组建劳务输出、保洁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获取服务性收入。鼓励村集体依托省、市、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在为企业、农户提供服务中获取收益。
(5)发展乡脉经济。鼓励村集体加强与本村、本镇外出工作的国家、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华人华侨的密切联系,共同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蓝图、破解发展难题。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引导农村外出经商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带经验回村创办、领办集体经济实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6)引导异地开发。鼓励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的村,采取资金入股、异地投资等形式,与其它村或单位合股合作,按股分红,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无资源、缺资金、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村“走出去”,争取结对帮扶单位、强企的援助资金,在集镇、城区繁华地段建设商业门面或购置其他经营性资产,通过租赁、合股、经营获取稳定收入。
2、盘活要素,培植发展后劲
(1)整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的办公楼、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要积极整合,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
(2)增加存款收益。对于村集体闲置货币资金数额较大的村,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与开户银行通过协议存款形式,适当上浮集体货币资产利率。也可采取适度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或与经营稳定、信誉度高的资信企业融资获息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资金收益。
(3)开发“四荒”资源。对于村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可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或采取反租承包、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也可由村集体统一牵头,招商引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创办农业基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4)提高经营性资产效益。不断完善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确保村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对村集体统一经营或临时发包的集贸市场、采石场、沙场、经济林、水面等经营性资产,未承包的,可依托乡镇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公开招投标实行多种方式经营,不提倡采取买断经营权和长期承包不变的简单做法;已承包的,要严格履行合同,及时结账兑现。
3、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1)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新。要按照村民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职能相分离、村企分开的原则,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重点,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努力把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实现集体收益。
(2)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将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实行共同共有产权制度的传统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实行按份共有产权制度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保值增值。
(3)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创新。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和管理,逐村建立“三资”台帐。依托乡镇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健全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的服务和动态监管,坚决制止和查处平调集体资产行为。集体资源发包出租,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实现收益最大化。
(二)、落实政策,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1、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
2、落实政策扶持。认真落实湖北省委关于村集体新办企业三年内的所得税区、乡留成部分的全部及村集体企业新增税金区、乡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村集体等一系列税收减免返还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为村集体企业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对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结对村社会事业的捐赠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对已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区委、区政府采取不同形式给予奖励。
3、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各市、(县)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它配套设施。
4、支持存量盘活。对因招商引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山林,村集体留用部分的补偿费、协调费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促使集体土地资产获取更大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归村集体管理使用。村庄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和获得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征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按一定比例将批准的建设用地留村集体按城镇规划依法发展非农生产和经营。
5、落实资金保障。三年内,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扶持基金。对当年新发展达到5万元以上稳定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给予扶持3-5万元,具体由村、镇申报,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农经局等部门考核复查,一次兑现到村、到项目。各乡镇也量力而行,落实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专项资金,扶持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三)、规范管理,完善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1、不断强化村级民主管理。按照“五议五公开”(村民建议、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提议事项公开、审议程序公开、决议结果公开、实施方案公开、办理结果公开)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经营方式,签订经济合同。村集体以“三资”入股的,必须把好折股量化关、制定章程关、收益分配方案关、集体“三资”监管关。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必须明确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推行资产抵押和经济担保制度,依法签订经济合同,并严格兑现合同,确保集体收益权。
2、逐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落实村企分开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村级独立兴办或参股的经济实体必须独立建账、独立核算,防止新增村级债务。村级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建账建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完善村级资金财务“双代管”制度,规范“双代管”操作程序,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村级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
3、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全面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和担保,对不良债务要通过收欠还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冲债、减息止债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化解。对村过去在办企业中与金融机构发生的债务,要按《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破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向有关机构申请办理豁免,金融机构要按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给予豁免。对垫付的农业税和特产税尾欠要严格按税法规定清缴,增加集体收入,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村提留和乡镇统筹尾欠根据数额大小和农民承受能力,制定还款计划,采取说服教育和法律的手段进行依法清收,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对村级债务达到一定规模的村,要实行动态监测,落实化解村级债务的目标责任制。村级各类组织不得擅自出借资金,不得为外单位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严禁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四)、加强领导,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由夷陵区委统一指导、乡镇(街办、开发区、发展大道新区)统一组织、村集体具体实施。区委、区政府成立全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强化领导及工作协调、督办落
实、信息综合、推进整项工作扎实开展。各乡、村相应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加强部门配合。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提供一切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的便利条件。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和督导职责。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发展新区)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逐村建立资源库、项目库、信息库,制订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提出发展模式和思路,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协作,寻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突破口,协助解决土地、规划、资金等问题,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提供有益指导和有效服务。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浓厚氛围。
3、强化基层基础。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要求,切实夯实农村基层基础,着力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从区、乡(镇)两级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和“一村一名大学生”的长效机制。加强村干部选拔培养工作,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村级组织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大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法规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
4、强化激励考核。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乡镇(街办、开发区、发展大道新区)、村干部年度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当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能按时结帐兑现的,乡镇(街办、开发区、发展大道新区)、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不得评优,村党组织不得推荐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双十强”(经济总量“十强”村、发展增量“十强”村)年度评选表彰活动。按照年初申报、跟踪督办、年终考评、集中公示等程序,评选出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十强”村和发展增量“十强”村,并从区发展奖励扶持基金中给予资金奖励。对行动不力、效果不佳的村及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可从其新增的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村干部交通补贴费、奖励资金的落实,具体考核兑现办法由乡镇酌情制定。总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委、区政府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过5万元的村达到95%以上,集体经济“空壳村”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壮大,整体水平取得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日益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不断满足农村基层建设、服务与管理的支出需要。
第二篇:浅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补助及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无其他收入来源而无法进行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并如何解决?近期,市综改办对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建议,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现将该文予以印发,供大家学习。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深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面貌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在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中逐步富裕起来,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因受政策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由“强”变“弱”,呈“下滑”趋势,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缺乏为村民办事的“钱”和“米”。村级组织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靠山,一旦没有了经济实力,就会导致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下降,严重时会影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同时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稳定和建立和谐社会产生障碍。为切实改变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状况,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结合本市调查情况就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作一些初探。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18313万元,村平144.2万元。其中,村级集体企业共有57家,资产总额为6018万元,村级房屋资产3989万元,其他资产8306万元。全市村级集体共有经济林基地25014亩,村平197亩。其中,茶园10959亩,柑桔园2568亩,果园528亩,其它10959亩。通过调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村级财力构成来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仍有“一席之地”。2007年,全市村级收入10295万元,其中:村级集体经营发包收入834.2万元,占总收入的8.1%,上级补助等其它收入9460.8万元,占总收入的91.9%。
(二)从村级支出去向来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支出为主。2007年,全市村级公益事业支出6848万元、化解村级债务465万元,其中来源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和村级债务化解资金分别为273.11万元、165.3万元,分别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32.74%和19.82%。
(三)从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来看,以发包租赁管理为主。全市村级集体资产18313万元,其中,用于发包租赁8302万元,占资产总额的45.3%;村委会办公用资产2919万元,占16%;村委会直接经营377万元,占2%;村闲置资产2043万元,占11.2%;其他管理形态资产4672万元,占25.5%。
(四)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来看,地域差距、区位优势明显。全市127个村(含村改居)中,有76个村年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有32个村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主要分
1布在沿江乡镇;集体收入在2-5万元的有34个村;有17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在2万元以下,有8个村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分布在山区乡镇。在同一个乡镇,这种差距也非常明显,如红花套镇南桥村年集体收入近10万元,而吴家岗村年集体收入不到1万元。
(五)从村级集体经济运行质量来看,呈萎缩衰退趋势。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47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314万元。到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4亿元,而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834.2万元,前两项指标分别增长94.1%和54.1%,而第三项却下降了63.9%。
二、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条件,不利发展。一是自然条件较差。我市属山区县市,70%的村地处山区。从调查情况看,凡是山区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为“空壳”村。二是管理人才缺乏。调查显示,集体经济较薄弱的村,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文化、年龄结构欠佳。另外,由于财政转移支付村干部工资每年只有4000元,去年我市农村人平纯收入为4860元,给村干部报酬相对偏低,一些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不愿意当村干部。三是村级历史遗留沉重。突出表现在村级债务上,至2007年底,全市村级债务余额仍有2911万元,村平达22.9万元,其中欠农户债务338万元。全市只有32个村实现村级零债务,87个村实现欠农户零债务。沉重的村级债务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观念陈旧,束缚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当部分村干部认为,现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能够确保村干部工资发放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没有必要下大力气再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一些村民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认为发展村级经济就是村干部发财,而村干部则怕招来不廉之嫌,认为不必发展;二是畏惧发展的思想。认为现在这么多国有企业都举步维艰,更何况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认为好不容易把村级债务降下来了,加上政策规定又不准新增村级债务,怕担风险,怕失败,不敢发展;三是依赖的思想。一些村干部认为每届任期只有三年,现在与其辛辛苦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不如和上面搞好关系争取资金来得快,于是众人眼睛一致向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不想发展。
(三)管理单一,阻碍发展。我市现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租赁承包管理,这也是目前最适合于村级资产现状的一种管理方式。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也阻碍了一些有潜力的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由于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产价值缩水严重。另外,短期行为的存在或者是迫于化解村级债务的压力,一些村级优质资产相继被拍卖,致使村级集体资产越来越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无后续力量。
(四)政策因素,限制发展。据调查,我市村办企业多为粗放型的作坊型实体,它们不仅难以抗拒市场风险的冲击,更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限制。如原先红火一时的土纸制造业,由于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相继关闭停业。又如村办砖厂,由于国家政策限制,将面临两年后停产的命运。一些村办矿山也因国家矿山安全政策而停产整顿。所有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强化发展意识。实践证明,虽然我市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长,但公共财政还不可能对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大包大揽,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在工作上精心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制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指导各乡镇、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优化发展措施。一是在开发利用村集体资源中促进增收。做好村集体增收工作,应将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村集体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各村应对可供开发的集体资源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家底,并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拿出应对之策,最大限度地加以盘活利用。二是在服务农民增收中促进增收。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村集体自身的增收。三是在创新优化经营机制中促进增收。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鼓励集体和农户以资源、土地、资金等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多法并举,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三)创新管理机制。一是要创新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在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规范各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运行、加强乡镇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的同时,建立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健全定期审计制度,突出抓好村办实体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确保村办实体账目清晰。二是加强村务民主管理。继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制度,将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交由村民自己决定。三是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要结合村务民主管理,健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要加大对村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提高村级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创新村级重点项目支出管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要协助村级建立村级化债资金和兴办公益事业资金专用帐户,将村级取得的集体经济收入,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合理的比例,纳入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使用效益。
(四)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从政策上加大帮扶力度。当前,各级制定的惠农政策很多,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得到了发展,然而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很少,现在是“和尚”富了,“庙”却成了危房。因此要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可以从支农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对村级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降低创业门槛。对于新办村级经济实体,鼓励从税收留成中按一定比例返还到村,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二是要加大“智力扶持”力度。要不断丰富帮扶形式,充分发挥各方面在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同时,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状况。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等方面的奖励政策,激发社会各界为集体经济发展出力。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成效,纳入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并与个人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
(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主要是对一无资源优势二无区位优势三无发展空间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维护和稳定边穷山区基层政权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市综改办 艾华善曹中友)
第三篇:浅谈如何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昌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浅析
[提要]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地区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和农民思想意识、生活水平是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实施后,昌宁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各个乡(镇)村(社区)依托自有优势,围绕土地、林地、畜牧养殖、劳务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但在集体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全县乡镇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客观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发展模式,困难问题,措施建议
一、目前发展模式
从调研情况看,全县有经营性收入的村(社区)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土地出租型。部分社区结合土地性质为国有的实际,通过土地出租,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资源开发型。充分利用该村生态资源优势。以租赁的形式发展生态养殖,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三是项目兴办型。通过争取上级部门的扶持、村级入股等方式,筹措资金种植甘蔗、坚果,从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四是资产运营型。结合社区地处集镇区域实际,在不影响办公的情况下,将房屋改造为商铺出租,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租赁村办红砖厂经营管理权的方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五是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如: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实
─1─ 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六是股份合作经济型。如:将集体自有的果松的经营管理权作价入股中药材商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七是发展旅游型。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村(社区)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
截至目前,全县还有部分村(社区)无经营性收入,没有实现“脱壳”。在这些村(社区)干部中,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的村(社区)干部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和短视行为,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困难重重,还担心为了发展集体经而背上债务包袱,畏难情绪严重;其次是方向不明,措施不力。有的村(社区)干部眼界不够开阔,创新意识不强,对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力、不知从何入手。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基础条件,起步困难 一是部分村(社区)没有可支配的资产资源,缺乏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部分村(社区)虽然有少量的集体资产,但大多数都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长期出租或一次性转让,虽然经过这几年的恢复性发展,但数量少、规模小;三是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资本金,启动难度大。
(三)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
资源资产好、发展环境好、发展思路清晰、项目选择准确、各级扶持力度大的村(社区)发展要快一些,相反则要慢一些,─2─ 还有个别村(社区)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集体经济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背上了债务包袱。
(四)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
一是村财乡管的制度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全县一直在执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管理模式,但执行情况不理想,大部分乡镇尚未承担起村级财务收支管理、核算的职能。二是乡镇监管不到位。由于当前乡镇农经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指导不到位,部分村(社区)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
三、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是各乡镇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按照县委、政府目标任务,结合乡镇实际,切实抓好本乡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以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社区)班子,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社区)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村(社区)集体经济能力。三是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建议采用组织村级干部集中学习培训、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切实提高村(社区)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直接参与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解决村(社区)干部因受任期顾虑而不用心用力的问题。
(二)因地制宜,选准路子
一要在资源利用上下功夫。发挥土地、水源、林木等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经济潜力,因地制宜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二要在资
─3─ 产经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规划的优势,通过盘活闲臵土地、闲臵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经营,实现资产增值。三要在产业服务上下功夫。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本地特色农业、土特产品等优势,组建专业公司、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农民专业合社+农户”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单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以有偿服务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四要在项目开发上下功夫。积极引进项目开发,扩大集体经营规模,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加强管理,规范运营
完善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实行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委托代理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收入预算、支出审批、现金管理、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离任审计等制度,完善民主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等有效机制。严格实行村级举债申报审批制度,举债必须在确保还债资金有来源的前提下,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四)摸清底子,稳步发展
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到2016年末全面实现消除无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的“空壳村”、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万元及以上的村达50%(62个)的目标任务,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结合村情和群众意愿,科学制定并分期组织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尽快消除“空壳村”,另一方面要引导已有经营性收入的村(社区)逐 ─4─ 步做大做强,确保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1]张文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5.[2]周国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2007.5.[3]朱洪恩.农村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5─
第四篇:**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简阳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把培育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作为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关键举措,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使支部更有凝聚力,乡村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归属感。
一、基本情况
简阳市共有22个镇(街道),262个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2597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总农户数24万户,乡村人口76.8万人,农村劳动力44.36万个,耕地117.58万亩,人均耕地1.53亩。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1.3亿元,其中经营收入仅2000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5%。预计2021年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亿元,同比增长23%,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0%。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定位
自2018年以来,我市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份量化、登记赋码等关键性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尊重历史,全面清理集体家底,全市清理核实村集体各类资产53.89亿元,资源177.89万亩,二是稳慎界定既然经济组织成员,赋予村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8万户,92.58万人。三是落实资产股份权利,全面将农村集体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量化集体资产股份9258万股。四是依法确立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发放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262个,颁证率100%。并在村党组织领导下,进一步明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能关系,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定位。
(二)纵深推进“四合一”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增收路径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通过“四合一”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改革,全面搭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集体经营开发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合一”经营平台。一是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262个,覆盖100%的村和涉农社区,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统领的功能;二是成立集体资产经营开发公司66个,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防火墙,降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风险,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000余万元。三是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189个,通过自主经营或合作开发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营效益,带动集体增收1500万元。四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128个,树立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集体经济增收500余万元。2020年全市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303%。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村,其中10万以上的村达85个,100万以上的村27个,200万以上的村13个。土地规模经营率增长到65%,获得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成都市体现城市新发展理念改革先进区(市)县、成都市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市)县等改革方面的荣誉称号。
(三)积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
制定我市《“四合一”模式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实施方案》,建立各类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用地保障机制,优先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所需用地,大力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和省农担公司业务范畴,对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信贷支持。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缴纳的各类税费符合减免条件的,按政策规定适用减免。四是探索以用好现有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探索以财政补助改股份、基金、购买服务、农业担保、贴息分险的“五补五改”方式支持集体经济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是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少数村虽然有一定的集体资产资源,但由于综合条件差,开发利用价值不大,难以给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
加上由于历史原因,集体经济组织对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不规范,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资源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较长时间的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二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目前村干部懂经济、会管理的人少,履行经济职责能力低。
加上村(居)干部日常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缺乏精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并且我市职业经理人发展较晚,目前全市取得职业经理人资格的仅有120人,且多数为初级资格,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高。三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闲置集体资产、帮扶资金和剩余劳动力的整合能力还有待加强,未能实现闲散集体资产的集中统一和高效利用和更好地发挥资产潜在效益。
四是市场化竞争力不强,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停留在党支部、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事务的阶段,未能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还存在市场化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不强,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四、下步措施
一是切实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赋能。
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回头看回头查”,全部将“三类资产”所有权确权给集体经济组织,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运营,切实为集体经济组织赋能。同时,各级财政投入建设在村形成的国有资产,也可以依法依规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管护和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二是做好发展集体经济的人才培育。
积极培育干部队伍。大规模开展镇(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提升镇(乡)村干部领导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水平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培育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经济发展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以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为原则,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人群中,将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主任。注重优化班子结构,选拔优秀、有干劲的年轻干部,形成阅历和激情优化搭配,知识互补、性格相容、事业心强的村级领导班子,提高班子整体水平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培养骨干农民,大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程,实施青年骨干农民“三向递进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青年骨干农民队伍。三是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指导。
指导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整合聚集集体机动地、农户承包地等资源要素,重点发展以订单生产、订制模式为主的现代农业种植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或符合项目规定要求的各类扶持发展资金,通过合同约定,投资入股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持续经营能力较强、市场发展潜力可预期的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实行按股分红。鼓励集体经济承接耕种防收、农机农技、劳务用工等服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以农业为本底,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指导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产品产地储藏保鲜、仓储中心、烘干设施等物业项目,获得租赁收入。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出租、入股分红、联合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村级建制调整后闲置的原村活动阵地、办公用房、设施设备等,兴办幼儿园、乡村酒店、仓储中心、农村公益用房等业态,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行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定位。
第五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 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 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不住地方政府逼迫商业银行扩大投资的冲动。因此,中国现在非常强调,要把稳定币值放在货币政策的首位。
(三)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2003年为4.3%,虽然在理论上判定可以属于充分就业的范畴(失业率不超过6%),但若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则2003年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8%左右,大大超出了充分就业所限定的失业率水平。若进一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则中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人,其中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1亿人进城打工,其余2.6亿人务农,即从事第一产业。但按人均经营1公顷地计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高达1.4亿人,约占第一产业劳动力总量的28.6%,即农村隐蔽性失业率高达28.6%。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失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3年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商品进出口额都是逆差,累计逆差总额为112亿美元。..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由5.7∶1降低到现在的8.28∶1,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使商品贸易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2年 中国商品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进口额为2952亿美元,顺差为304亿美元。..200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顺差为255亿美元,比2002年顺差减少49亿美元。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2003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都有上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约有150亿美元的逆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大量吸引外资,1979~2002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3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463亿美元。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高达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35亿美元。与量利用外资的情况相反,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额却很少,到2003年底累计对外投资额不足1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2003年底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二位。2003年中国外债规模为1936亿美元,除长短期外债比例指标为39.8%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外债风险指标皆在安全线以内。中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汇率波动幅度现在仅为±0.3%,但中国汇率近几年来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态势。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值为8.62∶1,2003年就提高到8.28∶1。中国现在准备扩大 汇率波动的幅度,改变汇率形成机制,实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积极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有片面认识,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看法值得探讨。因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形成主要是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国外资企业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02年已高达52.2%,中国劳动力成本现在仅相当于日本的3%,故不存在所谓低价产品“倾销”的问题。总之,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突出和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下面就简要分析这三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或失衡问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集中体 现出来:
1.产业结构。2003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为14.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52.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32.3%。这种产业构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太“重”,第三产业的比例太“轻”。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第三产业就业量仅占劳动力总量的近30%,这更能说明第一产业太重、第三产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2.投资与消费结构。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构成中,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8.2%,资本形成率却高达39.4%;2003年按生产法的估算,中国最终消费率约为52%,资本形成率约为48%,这说明中国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
3.城乡结构。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反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8%,这说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之间存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1 ∶1,2003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扩大到3.2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34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3 ∶1,这个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大,说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水平太低。
4.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为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以北京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为例,2002年北京人均GDP为27746元人民币,重庆为6353元人民币;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852元人民币,重庆为10960元人民币;北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99元人民币,重庆为2098元人民币;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2亿元人民币,重庆为736亿元人民币;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34亿元人民币,重庆为126亿元人民币;北京进出口商品额为267亿美元,重庆为20亿美元。
5.产品技术结构。目前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只能在生产中获取低廉的劳务费。6.国际收支结构。2003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即商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高达60.7%,这说明中国对利用外资和对商品进出口的依赖性过大。因此,中国必须下决心扩大对外投资和拉动内需,这是调节国际收支结构的根本性措施。(二)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测算,在2000~2005年中国按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量)为0.14计算,中国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而实际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下岗职工)每年约为2300~2400万人,就业岗位缺口为1500~1600万个。可见,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
年为36%,2001年为30%,2002年为26%。
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2003年中国有9820万农民进城务工,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处于半失业状态。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现实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而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即所谓粗放型的。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各国GDP总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钢材2.6亿吨,占全球钢材总产量的25%;消耗了原煤15亿吨,占全球原煤总产量的30%;消耗了水泥8.2亿吨,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消耗了石油2.5亿吨,日均消耗石油占世界日均消耗石油的7%;耗用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0%。现在中国每万元(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除了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之外,中国现实的增长模式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政府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增长牺牲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基本对策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即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以妥善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一)投资政策。
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都需要投资拉动。政府的投资往往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即使在公共领域的投资,政府一方面应明确产权和事权,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广场、大马路,重复建设和工程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着眼于扩大就业,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使之成为“第一基本建设”。
(二)财政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要点:一是扩大财政购买支出,包括搞基础设施建设和给公务员长工资;二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支出;三是增加税收。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只体现于支出方面,并在实践中引发了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的问题。2003年中国财政部国债发行总额为40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为5.5%,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不超过3%的安全线。因此,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能长期化,而且必须加以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一是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调整税种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
(三)货币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要点:一是降低利率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增加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和汽车贷款;三是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但在实践中,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解决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仍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助学贷款太少、就业贷款难搞、房地产贷款泡沫化程度高等问题较为突
出。因此,要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自由浮动,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
建立创业板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为有效抑制通胀,中央银行必须完善基础货币的调控机制和传导机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四)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中国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科教产业、信息化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为先导,有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的跨跃式发展,并最终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绿色的)的比重。不仅要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商务、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宾馆饭店等行业。同时,中国应在第三产业中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 性工作制,并对在职职工过多兼职问题和超法定劳动时间问题进行有效限制。中国应有效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可采取“西民东移”的办法,鼓励西部的农民向东部大城市转移。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竞争意识及其行为方式。中国应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长期坚持发挥各地优势的原则,坚决打破区域经济的封锁与垄断,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间的自由流动。中国应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外资外贸政策。
中国应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鼓励内资企业到国外就地生产与销售,并实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有效减缓外贸摩擦。同时,中国应放弃在国内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真正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应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 基础上,加快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同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的合作,积 极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