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陶渊明集》有感
读《陶渊明集》有感
读陶渊明的诗作,都会为其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和所体现的自然情趣陶醉,陶渊明在他的诗作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自然的世界,在这个纯自然的世界里,远离一切黑暗和污浊,只剩纯真和本性。
在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官场生涯,陶渊明终于决定归隐了,在农村,在乡下,他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切的环境描写在陶渊明的笔下都显得如此清新、自然,如随手拈来。陶渊明是以山水诗闻名,在他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好像有了生命,与世俗绝尘。因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因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他远离了官场,走进了农村,从此与山水为伴,与酒菊为友。他所描写农村不仅是天然存在的农村,是他的避难所,还是一个让他与世隔绝,纵情山水的世外桃源。在他的《桃花源记并诗》更是直接的写出了这个天外之界。
读过《桃花源记并诗》之后会为之向往,就像处于封建社会会向往资本主义,处于资本主义会向往社会主义,而处于社会主义会向往共产主义,当我们不满足于现在的社会,对社会有抱怨的时候就会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的意义不是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逃避战争、苛税、徭役的自由世界,更是在于它给人们带来一个希望,即使身处最黑暗的社会,也能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可以让人们寻找,为了找寻这样一个梦想,许多人都为之努力,即使它不存在,也会有人去创造这样一个桃源,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希望,一个梦想。陶渊明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天外飞仙,明知这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后人还是为了这个不存在的世界前赴后继,只想把这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吸引着后人为之努力,可见,梦想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陶渊明创造了一个纯自然的梦外桃源,同时融入其所创造的境界中,与自然合为一体,即庄子所谓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王国维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自陶渊明归隐之后,他过着自立自生的生活,即使“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或是“晨希理荒废,带月荷锄归”,他也怡然自乐。他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把理想融入其中,他是带着一个纯朴的心在过日子,也因此,他笔下的景物皆着他之色彩,让人看不出“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读陶渊明的作品,得到的不仅是自然感受,还有生活享受。
被囚于官场十三年,终于回归田园,其中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明的,他在田园中所感受到的一
切都是清新自然的,与他之前所处的污浊的官场形成强烈对比,这也是他之所以创造一个世外桃源的原因。在乱世中,功名利禄已不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保住性命也不见得是首要的,在陶渊明的心中,重回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看着日升日沉、花开花落,生命的节奏、轮回就像生与死一样自然。在汲汲于功名的背后,一切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功成名就,妻妾成群?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只不过所有的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陶渊明的一生也在追求,一开始他跟普通士大夫一样,渴望在官场上有所成就,但他不肯为了名利而放弃自己的自尊,于是他三仕三隐,当他最后扔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他就彻底与那个黑暗的官场切断,投奔大自然的怀抱了。
在他决心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想过重返,一心一意的过他的农村生活,在他自己构筑的小世界里,了却尘缘,与自然为伍。他的作品,一方面能够真实的写出自然景物,表现农村生活,另一方面,也把自己的理想感情融入其中,阐明自己的志趣,升华诗歌的主题。
陶渊明在他所构筑的世外桃源里,与酒为伴,面对南山,悠然赏菊。
第二篇:读陶渊明有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陶渊明有感
齐小鹿
其实相比与“陶渊明”这个正气凛然的名字,他的另一个名字——陶潜,简直就是他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虽然为了家族为了妻儿,他也不得己几次步入仕途,但是他在历史上的留名,还是个伟大的田园派诗人。
来,先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五十多年后东晋亡,立了南朝。陶渊明一生处于战乱时期,因此对军阀豪族这类避之惟恐不及。可能这就是他日后“性本爱丘山”的起源吧。
陶渊明的家族当时都是当官的。从曾祖父到祖父,族里人都是各种武将太守。在家族门第观念深入血液的魏晋,即使陶渊明想逃避,迫于家族迫于生活也得妥协。
其实陶渊明日常生活随意的很,看不惯官场污浊干脆就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苏东坡最钦佩陶渊明的地方,因为苏东坡做不到啊!别说苏东坡了,中国文学历史名人这么多,即便是李白杜甫,写了那么多名山大川,却也只是接近陶诗的境界而已。王国维不是说了嘛,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而陶渊明,堪称“无我境界”第一人。
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就是他拍屁股走人后留下的。当时上级领导来视察,吃吃喝喝不说,还摆谱。一个小官竟要求陶渊明用非常正式高级的礼节去迎接他。刚好前段时间跟陶渊明感情深厚的妹妹去世了,本来陶渊明心情就不好,领导这么一刺激,陶渊明干脆回老家了。
《归去来兮辞》还是很长的,这里就不贴了。单单贴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大家感悟吧!
陶渊明再一篇名作,就是《桃花源记》了。当时五十八岁的陶渊明,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之中,政治黑暗百姓遭难。陶渊明无力改变,只能在文章中寻找精神寄托。
可惜的是,陶渊明给了大家一个“桃花源”,可自己却被现实折磨的一年不如一年。穷到别人请他喝酒,他光着脚包着头巾就去了,因此同一张桌子上那些当官的都看不起他。
陶渊明晚年时又有人别有用心地请他出山做官,即使五个孩子眼巴巴地瞅着那人送来的米和肉,陶渊明还是拒绝了。他说:我还不够贤士的资格呢,我不去。你把东西拿走吧,我还饿不死。
次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渊明死于贫病交困。
一代田园诗人就这样走了。他的躯体托付给永远沉默的山丘,只要山丘在,陶渊明就还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最后贴一句陶渊明生前写给自己的挽诗做结束吧!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第三篇:《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集》收录诗文辞赋等作品共l42篇,以诗歌为主。陶诗以五言诗为佳,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传统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其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有晚年归田以后写的《杂诗》、《饮酒》、《咏贫士》等抒情言志之作。其田园诗包括中年出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后改为潜,因家中长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星子)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对于陶渊明,我们知晓最多的非他的田园诗词莫属,他开创了田园诗词的先河,那种淡泊,那份飘然,远远地脱离出了但是那个昏乱的世道,我觉得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他隐世避居之后的田园诗词,经历了世事的变故,在世俗中的游历,感悟,才有了那样一份飘然于世的情怀.《陶渊明集》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让其有了现在的丰富程度,让我们有幸了解更多,更深刻的陶渊明这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集总计七卷,其中搜录了陶渊明一生创作的大部分存世的诗词,赋,散文,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继承了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艺术传统,以质朴、精炼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形成淡远淳厚的意境,具有平淡自然、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但是陶渊明的思想是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他思想中消极的东西也不少。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及时行乐的思想,如(《归园田居》其四)中“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虚无主义思想等等,都是值得考究的,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心理弱点,陶渊明这种避世,隐世的心理随着他的年岁的增长也越来越明显。又如中他对于那种避世而居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的向往被表现的淋漓极致,这篇文章完全的写出了他的心声,对于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隐逸独处的生活,是他心理最美好的想象,从他写渔夫再度去寻找而不得其踪的描写可知.他也知道这样虚无缥缈的地方并不存在,以上种种缘由也是他“田园诗人”之称的可考来源之一吧。
《陶渊明集》收录诗文辞赋等作品共l42篇,以诗歌为主,还有散文等。陶渊明的诗词中五言诗是最出色的,最具欣赏价值,而且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五言诗也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传统的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有晚年归田以后写的《杂诗》、《饮酒》、《咏贫士》等抒情言志之作;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这类诗以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描绘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理想境界,因而他竭力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人生人格理想对象化,使田园与自我精神融汇为一。其咏怀诗其田园诗包括中年出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
中文092方晓旭
0901051022
第四篇:陶渊明集读后感
田园之乐,乐在其中
——读《陶渊明集》有感
陶潜,字陶渊明,东晋末年大文学家。他的诗文不华丽,不矫情,仿佛山野里的一片野菊,不抢眼,却开得烂漫肆意,生机盎然。捧读陶诗,如登高山,如临深溪,如掬清泉,如品香茗,说不尽那份清悠雅淡,浸润心田。
陶渊明的诗文纯真质朴,清新自然。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评价极为中肯。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对陶渊明的文采也是推崇备至。陶诗艺术手法的活用和自然真淳的风格,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如“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叠字的运用,使得诗句音韵和谐;比兴的手法,令诗篇更具情趣。在陶诗中,还能读出“庄子”的味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种豁达开朗、超脱物我的大气令人颇受感染。最令人赞叹的是陶渊明在诗文中“无痕”的表现手法。虽用典,却似自家话语,与上下诗文皆能贯通,浑然一体;看似在状写景物,实则将内心所感一并融入,写景、抒情、议论并无严格的界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似写“人境”,实写心境——诗人那远离喧嚣、淡然沉静的内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正道出了诗人对于出道为官的自责自悔以及重返田园的暗自欣慰。
读《陶渊明集》,对陶公的为人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陶渊明自幼家贫,却能饱读诗书,思想中受到儒家、道家两派学说的濡染。他胸怀远志,却恰逢乱世,报国无门。在他的诗文中,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诗句俯拾皆是。如“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描写了自己少年时宏伟的抱负。“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抒发了诗人怀志奋起的心意。有些文学评论说陶渊明“消极避世”,我并不赞同这一说法。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恰逢东晋与南北朝的交替时期,连年战争、时局动荡,陶渊明苦于出身庶族,不受重用,只能做做“参军”、“祭酒”这样的小官,眼看军阀割据、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却无力改变,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最终选择避离乱世,这实是无奈之举。辞官归田后陶公的选择是自食其力,用现在的话说,他做到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如此勤劳务实,怎能说他消极?即使深受老庄的影响,倡导顺应自然与天命,他也并不迷信于黄老之术。诗云“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表明了他对“长生不老”的否定;“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现了他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最为难得的是,陶渊明能够荷锄躬耕,安享田园之乐。他不仅树立榜样——“舜既躬耕,禹亦稼穑”,以圣人之举劝人务农,还亲身参加实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提起其中的乐趣,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苏轼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我觉得这番话对陶公的评价极为妥当,陶公为人真诚、坦荡、不虚伪、爱憎分明,其人品的核心词不正是一个“真”字吗?想来,也只有这样自然真率的人才能写出那样清新质朴的诗吧。
掩卷遐思,陶渊明的诗品与人品都给了我诸多启示:做人贵求真,教书务求实。生活可以忙碌、可以喧嚣,但自己的内心一定要沉静;世界那样繁华、那样精彩,但自己可以放慢脚步、品味多样人生。都说校园是一方净土,那么每一个班级就是一小块田园吧,只要在这块小小的园地里躬耕忙碌,不必等到秋天,其实每一天都能收获喜悦。
做一个踏实的园丁,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素朴的心;做一个勤劳的园丁,在自己的“园地”里播种、收获;做一个幸福的园丁,分享小花小草成长的快乐„„
第五篇:《陶渊明集》读书笔记
《陶渊明集》读书笔记
1、简介
《陶渊明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
2、目录
卷一 诗四言
卷二 诗五言
卷三 诗五言
卷四 诗五言
卷五 杂文
卷六 赋
卷七 疏祭文
3、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为家居读书时期,29岁至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41岁至63岁为隐居不仕时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在当时人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而其诗文则不甚有名。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并作序之 后,他的诗文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越到后来影响越大。他可以说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书本开头便是萧统所著的一篇序言,其中一句:“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由此可见,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评价是“贤人”,“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更加鲜明地表明作者对陶渊明的钟爱。
陶渊明今存诗歌凡120多篇,辞赋、散文凡11篇。他虽写过一些脍炙人口、久诵不衰的辞赋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他历来都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赠别,如《与殷敬安
别》、《赠羊长史》等;家训,如《命子》、《责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例如《归园田居》其一:“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当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二)对自己劳动生产的体验:例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是反映他特别强调劳动对人生、对自己坚持隐居的重大意义。倡导自食其力
(三)、闲居交游、读书饮酒:例如《和郭主簿》:“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描写了他闲居时的生活状况。
(四)、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可以说是在上述各类田园诗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其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这种景象正是他诗中经常出现的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的概括。它所表现的是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这样安详和谐的理想社会恰恰与污浊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同样面对尘世的厌恶。
陶渊明的咏怀诗中一些作品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 掷人
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里就表现出了一种孤独、悲愤的心境。
陶渊明的咏史诗中颇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写荆轲刺秦王之事,极其慷慨悲壮。《读山海经》歌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明陶渊明并不是一位缺少斗争精神的人。
1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创作题材,并将对社会、人生陶诗的艺术特色:○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兼有 ○3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洁的理想渗入诗中 ○
4善于捕捉能表现自我、表现个性的景物来增强诗的内涵 ○5风格:以平净 ○
淡自然为主,但也时露慷慨豪放之情
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人品和精神风貌为后世所钦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穷困也不肯屈事权贵的精神在当时就已为人所称道。陶渊明的真率性格对士大夫也影响极大,他那种不拘形式上的礼仪、讲求真情实感的生活作风常成为后世士大夫效法的榜样。这种真率性格表现
2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就是一种豪放超迈的风格。
(二)陶渊明的隐逸之路对后人的感召:陶渊明以其一生的探索与实践为后人指出了一条艺术化的隐逸之路。在陶渊明艺术化的隐逸之路的感召下,后世出现了很多风流清高,追求隐逸生活的人物。
(三)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后人的影响: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也就是说陶渊明是文学史上隐逸诗派的创始人,是田园诗的开派者。他以大量的反映田园风物、劳动生活及乡间情趣的作品,感召着后世作者,使他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采纳田园题材,以质朴自然的笔锋写出了大量陶
渊明式的田园诗。
(四)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陶渊明,他理想做一个自由之子,一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自由之子。于是,他避开了混浊的世事,息志于尘间,纵浪于大化,隐于酒,隐于松,隐于菊,隐于田园,隐于妩媚桃花一梦。为了自由,他将自己性格中峥嵘的一面压抑到无意识状态,自食其力躬耕大野,忍饥挨饿乐在陋巷。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与清风共舞的高流大隐,是与明月嬉戏的田园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