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泉漳集》有感
读《泉漳集》有感
11旅游管理 1112000641 符汉超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闽南历史文化的书籍——《泉漳集》,读完后感触颇深,我认为这是一部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难得佳作。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一、一拿起《泉漳集》,尚未拜读其高论,对该著作即有珠联璧合之感。
书名“泉漳集”三字,乃著名历史学家、百岁老人叶国庆先生(漳州人)题写,两篇《序言》则分别为泉州市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吴幼雄先生和漳州市历史学会会长郑镛先生撰写。叶国庆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教授顾颉刚先生的高足、厦门大学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早期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叶先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即开始对福建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以闽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为丰硕,其“早年发表的《福建民族起源的神话》、《福建的婚俗》、《平南十八洞研究》等,被学术界誉为富有开拓性的研究。”两位为《泉漳集》撰写序言的先生,对《泉漳集》作者的学术成就,均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其行文较能体现著作序言之旨趣。吴幼雄先生与陈自强先生私交甚深,而且两家是世交,其父乃闻名中外的宗教石刻研究专家吴文良先生。吴幼雄先生秉承家学,是研究泉州及闽南历史文化的著名学者,任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原历史系主任和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郑镛先生亦是研究漳州及闽南历史文化的名学者,长期在我们学校(闽南师范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历史系和《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的主任,是漳州地区历史学界的挂帅人物,与陈自强先生为忘年知交,被陈自强先生视为“挚友”。
二、之所以称“本书是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高质量论文集”,笔者认为其主要理由之一应是《泉漳集》的作者准确地抓住了闽南文化特色的亮点,即闽南文化的海洋文化内涵。
吴幼雄先生在《泉漳集·序》中对本书的内容作了扼要的归纳:在本书收录的40多篇论文(仅是先生从事闽南历史文化研究丰硕成果的一部分)中,其内容的分类,可包括泉州海外交通史、泉州回族史、赵宋南外宗正司史;漳州海外交通史(特别是月港史);泉州、漳州历史人物;厦、漳、泉民间信仰;近现代反侵略战争和革命斗争史等几个方面。全书内容丰富,但又有所侧重,如以宋元泉州港和明代漳州月港为中心课题的闽南海外交通贸易史方面的论文就占了20多篇,这显示了作者20多年来研究的主攻方向及其学术水平。目前,闽南文化研究的形势大好,成果累累,研究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与中原的农耕文化相比较,闽南文化的特色应是海洋文化,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如厦门大学的何乃川教授在泉州市第八期“刺桐论坛”——“泉州学”研讨会的大会发言时即认为:“海交的发展影响了整个泉州,乃至整个闽南文化,这甚至也是„闽南学‟的核心文化问题,因为刺桐港─—月港─—厦门港的闽南格局就是一条海交文化的路线,这几个港口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局面,这就跟海交史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说,社会方方面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都跟海交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跟台湾的交往也是海交的一部分。而且海交发达,地方的经济就上来了,海交一蔫,地方的经济就衰退,现代的繁荣就是因为继承了古代海交文
化的创新精神。”收入《泉漳集》的40多篇论文,在“目录”中又按相关内容归类,分为六辑,其第一辑的11篇文章基本上可视为“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史”专辑(只有《略论施琅治台方略之得失》一文离本辑的中心课题远些),第二辑的14篇文章都与“漳州海外交通贸易史”的中心课题有关,且以论述漳州月港为主。陈自强先生治学科学严谨,立论言必有据,其所发表的泉州、漳州海外交通贸易史的论文,多有独到之处。例如,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蒲寿庚之事迹》一书中,根据《宋史》“寿庚提举泉州市舶司,擅蕃舶利三十年”的记载,断定“蒲寿庚为提举市舶三十载”。我国史学界也从未有人提出疑问,《辞海·历史分册》“蒲寿庚”条亦记蒲氏“宋末任提举市舶三十年”。陈自强先生根据九日山现存几段宋代祈风石刻的记载,并参照其它有关文献资料,在学术界首次论断“蒲寿庚任提举市舶前后仅七个月”,被视为“对宋元鼎革之际重要人物蒲寿庚研究的一个突破”。又如关于明代漳州月港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内外学者胡寄馨、菲律乔治等人已有撰文论述。其后史学界几乎无人问津。直至八十年代初,月港才重新进入史学界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的热点之一,“陈自强先生从中所起的鼓动、联络、组织作用当然功不可没”。而陈自强先生对明代漳州月港研究的更大功劳,则在于他以翔实、可靠资料为依据而作出的令人信服的论断:在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漳州月港“取代泉州港、福州港,发展成福建最大的海外贸易港”,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港”,“担负着国际航运的使命”。因此,漳州市历史学会会长郑镛先生指出:“就凭月港研究的成果,陈自强先生已让学界对漳州的文史研究刮目相看”。
三、之所以称《泉漳集》是“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难得佳作”,笔者认为除了是因为“本书是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高质量论文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与作者个人不同一般的生活工作经历及其学术素养和学术视野有关。
据《泉漳集》一书扉页的“作者简介”,我们获知陈自强先生是泉州市鲤城区人(吴幼雄先生的《序》说的更具体:“世居泉州城南德济门外贸易古街─—聚宝街”),1952-1958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后分配到漳州一中任教至退休。从70年代末起进行闽南历史文化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1988年评为历史科高级教师,1994年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在学术兼职方面,曾任福建省历史学会理事、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理事、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漳州市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等。现任漳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泉州市历史研究会理事。应该说,在上述兼任的学术职务中,泉州市历史研究会理事一职“最小”,但先生却看得很重,特地要在“作者简介”中写上,这显然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虑。笔者之所以要在这里引述“作者简介”中的有关内容,是因为有感于今天像有先生这样生活和工作经历的闽南历史文化研究者格外难得。闽南师范大学汤漳平教授在《关于闽南文化与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闽南文化中不同区域的次元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彼此之间有何异同?”是今天有待我们去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对此颇有同感。了解闽南文化圈中不同区域的次元文化彼此之间的大同小异及其相互影响与交融,无疑是可以进一步深化闽南文化的研究。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学者在研究闽南文化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扫门前雪”的状况,往往表现出“各美其美”有余,而“美人之美”不足(甚至于出现不愿承认客观存在的他“人之美”的个别现象),因此就难以达到“美美与共”的思想境界,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我们正视的问题。陈自强先生出生于泉州,所以我们称他为泉州人;先生大学毕业后,至今已在漳州工作、生活了近50年,所以我们也不妨称他为漳州人;先生青少年时代还曾在厦门求学与生活过,与厦门亦有缘分。因此,陈自强先生对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都很有感情,从而在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术活动中
较不易为地方观念所囿,有利于在学术研究中提出持平之论。例如,作为一位泉州人(是时其父陈盛明先生住在家乡泉州,是该地区文史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参与了成立于1978年8月的泉州历史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并长期担任该会副会长),先生在《泉漳集》的《略论明代漳州月港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充分肯定漳州月港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中心,以及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即从中国经马尼拉到美洲)的启航港,同时又进一步指出:“但至今国内某些历史著作在论及明代中后期的海外贸易时,福建只提泉州、福州,而不提漳州月港。这种反常现象令人遗憾”;“有的史家在论述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时,把它的启航港定在泉州,是不妥的”。又如,先生在《泉漳集》的《就泉、漳的差异性谈漳州名城的规划》一文中,对闽南地区的泉州与漳州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进行比较时指出:“泉州是中世纪举世闻名的国际海上贸易港……。正因为如此,泉州至今仍然吸引着外国的学者、宗教界人士和许许多多旅游者。应该承认,漳州历史上不曾有过这般举世瞩目的„光圈‟。但是,漳州却不必为没有历史性的„光圈‟而自卑(有人认为“漳州与泉州相比,算不了什么历史文化名城”);如果认真考察漳州的历史进程与文人遗存,可以发现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闽台关系史、华侨史诸方面,漳州都有值得夸耀的„这一个‟,都有令人注目的„光点‟”。如此等等,皆为公允之论。综观目前的闽南文化研究现状,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具有像陈自强先生这样学术素养和学术视野的学者。
第二篇:厦漳泉实习日记
1月9日天气晴
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离开校园,开始了为期5天的厦漳泉之旅。我们所到的第一站是泉州的聚龙小镇。
聚龙小镇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境内风景秀丽的聚龙山麓,规划控制面积上万亩,园区全部利用改造荒山坡地及未利用地,总体规划形成“一心”——以聚龙湖为内核形成景观核心区,建设湖滨景观休闲公园,形成具有600亩水面和30万平方米的湖滨观光园;“一轴”——生态人文景观轴,以入园口区-景观大道-海拔505米的聚龙山为纽带,建设各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设施,培植植被,配置四季观赏花卉,建设惠安传统石雕艺术博览园和自然森林观光园;“三环”——环山自然森林带、环湖养生居住生活带、环湖运动休闲带;“五区”——养生养老服务区、休闲文化运动区、原生态森林体验区、文教图书博览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成集养生、运动、休闲、文教、商务为一体的宜居城乡综合体。
规划建设聚龙湖公园、聚龙山森林公园、现代农业体验园、运动公园、高尔夫公园、湿地花海园等主题休闲、运动性公园,并配套建设有商业中心、酒店、医疗保健中心、教育与艺术中心等综合配套体系。园区背靠绵绵数万亩自然森林,栽植有数千类奇花异木,下午我们参观了崇武古城。崇武古城地处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在崇武古城中,我们参观了园中的各个石雕像,《红楼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重新了经典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的各路英雄活灵活现,仿佛重新了当年梁山好汉的英姿。园中还有许多有石雕刻成的预言故事,传承着古人的不朽智慧。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显示崇武古城独特的魅力。
古城周围海遗留着大片的古城墙,古城下的几代军民,凭借着天然屏障和牢固的石城,一次次抵御倭寇的进攻。石墙上的遗留着炮击损坏的印记,诉述这古城历史。美丽的大海,沧桑的古城,给人一不同的感受。
晚上,我们留宿泉州市区,参观了涂门街以及位于涂门街上的关岳庙、清真寺、文庙。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涂门街将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与现代建筑有机的结合,使涂门街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文庙是涂门街一处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的休憩场所,在文庙内,有四个石刻盘龙柱,气势规模宏大。它让工作疲惫的人们在此找到了一份难得的舒心和恬静。如今的文庙,不再是当年书声琅琅的“夫子庙堂”,而成了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休闲场地达到1.5万平方米。市民们在晚上都会在广场前舞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即将文化遗产很好的利用。
1月10日天气晴
今天我们首先到了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听了一场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为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部分城建重点项目的简介。
泉州从1300多年前的丰州古都,到唐末五代宋元时期的“刺桐城”,再到元代以后的“鲤鱼城”,以及当前的组团式格局,都依江靠海。现如今,泉州城镇发展战略为:强化中心城市、构建都市区、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发展。交通规划为“三纵一横四支”,加强铁路与港口联动和对内陆辐射,形成海西经济区重要铁路枢纽。建设“一环两纵三横五连”的市域高速公路网。规划构建“一湾两翼三带”的规划区总体空间结构。以各级中心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形成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体系;逐步引导二、三产业向“一区两翼”多极集聚,在此之外,形成开阔的一产发展空间。
接着参观了泉州开元寺。泉州开元寺,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大雄宝殿是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大殿正中供奉的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大雄宝殿设立86根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东西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下午我们参观了闽台缘博物馆,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建筑设计上,闽台缘博
物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四道斜阶斜穿屋面,不仅很好地凸显设计理念,而且成为主建筑“天圆”的馆顶到“地方”馆底平滑的过渡,达到了建筑美学的曲线美,成为该馆最鲜亮的“外衣”,非常抢眼。每道斜阶有108个台阶,可以直通馆顶的观景天台,纵览泉州市区全景。整座建筑充分利用红砖、白石,出色地体现人文精神和闽台特色,成为泉州标志性的建筑。
晚上我们参观了漳州的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位于唐宋漳州古城城市发展轴上,作为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街区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3大类古民居建筑,在这里,我们吃了漳州特色小吃卤面,三色蛋等等。这里拥有这浓厚的漳州地域特色。
1月11日天气晴
今天我们首先到了漳州市我们到了“荣昌花园”或“天利仁和”居住小区参观。荣昌花园占地约286.2亩,总建筑面积达34.4万平方米,是漳州市龙文区首个大规模高尚住宅小区。规模化开发的荣昌花园。区内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设计上充分体现其生态理念,以满足居住者的多方面需求。会所、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娱乐中心,让每一位业主都能真正享受到尊荣的高贵生活;区内幼儿园、周边相应的高素质教育基地及小区周围各专业市场等配套设施齐全。“天利仁和” 是一个集绿色、环保、生态、智能化为一体的高尚人文生态社区。该社区东望规划中的市政广场,西接浦头港景观休闲带。小区内部地下停车场通特殊的设计对外采光,是新鲜空间进入地下停车场,改善停车场空气不好,也节约了能源。但小区内部的消防通道不够明确,这存在安全隐患。
下午我们到了漳州云洞岩游玩。云洞岩风景区位于漳州市龙文区东部,东起江东桥,西至长山水库,绵延十几公里,方圆二十二平方公里。由云洞岩、江东桥、邺山讲堂(、瑞竹岩、石室岩、聚奎岩和万松关等组成。景点山多、石奇、林茂、洞幽、泉丰。九龙江西溪和北溪环抱着景区,山光水色,绮丽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俱佳。
云洞岩拥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历代摩崖石刻150多处。从五代到清道光年末,不少名人都在此留下了翰墨,有行书、楷书,又有草书,篆书,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如宋代朱熹,明代丰熙,考功林达,方伯周瑛,尚书陆完,郡守张鹏,古文学家王慎中,会元陈常夏,状元马负书等,都在此留下题刻,行、楷、草、篆诸体皆备,琳琅满目。这里山岩突兀,名胜集中,月峡是由几块巨石垒成的石洞,左右相通,洞内一泓寒泉,洞顶豁开咫尺。一线天十分狭窄,只容一人侧身而过。登上山顶,漳州市一览无余,山风阵阵,引人无限遐想。
接着我们来到了厦门青礁慈济宫,了解青礁慈济宫,了解了“保生大帝”。青礁慈济宫又称东宫,位于厦门海沧镇青礁村崎山东南麓,四周地域辽阔,景色秀丽。青礁慈济宫由一系列造型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飞檐交错的宫殿群落组成。主殿有石柱,其中有十二根盘龙柱,二根花瓶形柱,还有二十根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对联大石柱,雕刻着历史典故,东宫史实和吴真人的伟绩,工艺精美,瑰丽多姿的石雕,木刻,彩画,无不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博物馆中,我们了解到了请神的整个过程,了解了闽南独特的历史文化。
1月12日天气阴
今天我们首先到了厦门市新城指挥部(中科院)听讲座。了解了集美新城的建设情况。集美新城位于厦门城市的几何中心,是进出厦门的交通门户,将打造成文化品位高尚,人居环境优美,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集美新城总规划用地面积44.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8万人。其中核心区用地6平方公里,三面环水,与园博苑隔水相望。规划“三纵三横”的市政道路。
厦门集美共同管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共同沟,亦称为综合管沟或地下管廊,它是一个地下空间,将多种管线几种布置于其中,构成了一共同沟为平台的市政管线敷设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集美新城在核心区建设共同沟提升了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和科技含量。管线综合管理,有利于道路通行,避免出行因修管线而封闭道路的情况。
稍后,我们参观了厦门园博苑。厦门园博苑的地址选在“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中洲岛。园博园规划片区总面积6.76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3.03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园博园主展区、生态湿地公园、水景及水上运动、温泉度假村等商业配套设施。园博园片区规划以半岛、岛屿的形式进行总体布局,由九个岛屿和两个半岛组成。其中五个为展园岛屿,四个小岛为生态景
观岛。以“和谐共存·传承发展”为主题,将打造一个集园林展示、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教育生活为一体的主题公园。为居民的日常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接着我们参观了厦门高崎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位于美丽的海上花园——厦门岛的东北端,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三面临海,环境优美,净空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于1983年10月22日建成通航,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80年代的建筑,至今仍不见落后,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远见。
晚上,我们参观了厦门大学与中山路。厦门大学有着“海上花园学府,中国南方之强”之称,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包括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三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建筑组群。这种风格前后经历了全面西方样式向富有闽南特色地域建筑样式的转变,直至形成不土不洋、中西混合的独特、新奇的建筑形态。这就是注重闽南式大屋顶与外廊建筑式样西式的巧妙结合,以斜屋面、红瓦、拱门、圆柱、连廊、大台阶为基本特征。厦门中山路历史风貌区建于1926年,是以骑楼商业建筑为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街区,为延续城市肌理,继承和保护中山路历史街区传统骑楼建筑特色,中山路片区规划为一旅游为主的商业区。在这里,我们吃力厦门特色小吃沙茶面,烧肉粽,冻笋等等。这里拥有这浓厚的厦门地域特色。
1月13日天气小雨
今天我们首先到了厦门市规划局参观城市规划展示馆。厦门是美丽的滨海城市,是遐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城在海中,海在城中,城景相依,城景相融。城市结构以厦门岛为中心,幅身四周的卫星城镇,形成众星拱月,中心辐射的空间结构。城市总体规划结构为“多核单中心组团式”模式,有片区和组团两个层次构成,共分成四大片区。城市结构框架以自然生态保护,蓝色的海。绿色的山渗透在城市之中为原则。城市交通近期一西海域为增长环,辐射厦门岛。集美。杏林。海沧,远期拓展至浔江湾大环型室内交通,辐射整个厦门的道路网络。规划建构边界的步行路径与网络,一早舒适宜人的步行设施与环境其中集美新城规划用地面积44.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用地6平方公里,三面环水,与园博苑隔水相望。规划“三纵三横”的市政道路。“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方,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古希腊的三大柱式陶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罗马式的圆柱,哥特式的尖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的浮雕,门楼壁炉、阳台、钩栏、突拱窗。争相斗妍,异彩纷呈,洋溢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历史让鼓浪屿上的建筑显得沧桑却更有魅力。这里的一些特色建筑曾经都是外国的领事馆,其中十大领事馆分别是:英,法,美,德,日,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丹麦,奥地利的领事馆。游览这些建筑的时候,可能因为风蚀日化的缘故,有些建筑已经有点自然破损,但这更让我们领略到历史的变迁,流年的运转。房子虽然有点旧了,但依旧掩饰不了昔日的辉煌。如果此时闭上眼睛,仿佛能聆听到它们的声音。我想,这大概就是建筑的魅力所在吧„„
很快,厦漳泉之路已进入了尾声,在分别的路口,我们恋恋不舍,在这次旅程中,我不仅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美丽的景点,还通过此次实习,了解了闽南文化,通过近距离的实习,加深了对城市规划原理的许多相关知识的理解,也让自己在实习中开拓了视野。为以后学习城市规划打下了更牢固的基础。
第三篇:读钟启泉有感[小编推荐]
读钟启泉《读懂课堂》有感
暑假里,我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该书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主阵地,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学生的故事围绕读懂孩子进而读懂课堂谈一点粗浅体会。
学生的故事
开心的事
w最开心的事就是拉着y的衣角,像开小火车一样,绕来绕去,嘴里喊着,“小马驹,小马驹”,从办公室大门跑进,绕一圈,又从大门溜出。如果有老师说:“你们把办公室当什么啦?游乐场啊?”w就摸摸头,满脸带笑地朝你眨眨眼,喊着“小马驹,小马驹”欢快地跑出去。
烦恼的事
铅笔断了,是他烦恼的事之一。如果在他急需用铅笔的时候,发生了“铅笔断了”这样“悲惨”的事,他会在瞬间,把他的哭声爆发出来。不管是不是在上课。班里的同学早已习以为常,冷淡地或表示理解地笑笑,继续做自己的作业。哭了好一会儿的w就自动地将放声大哭,转为低声哽咽,直至郁闷地趴在桌上。
不过,他最烦恼的事,还是外婆不来或者晚来接他。每天放学时间,是他的坐姿最标准的时候。因为按照班里的排队规则,最安静,坐得最好的同学,最早排队。有一次是他做值日班长,他因为坐得最好,已经早早地排在了队伍的最前面。这时,一位眼尖的同学发现了他,一把把他拉出队伍,大声说:“今天你是值日班长,要管值日的。”他一听,一下就变脸了,号啕大哭起来,“外婆说过了啦,晚出校门,就要让我睡马路啦!”一边哭着,一边反反复复说着这些话,直到同学答应给他的外婆带口信。他又恢复了平静。
动脑筋的事
学《地球爷爷的手》这一课课堂教学时,有一个诗歌创作的环节,一般,小朋友都这样写:
我有一双有力的手,能拉住高山,大河。
我有一双有力的手,能粘住城市,村庄。w是这样写的,我有一双有力的手,能牵住月亮,星星。不写地球上存在的,而写球外的星体。有情趣的事
一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在写对观察叶子的习作。w趴在桌上,紧锁着眉头,比较痛苦的样子。我走过去,习惯性地问:“铅笔断了?”又想没见他哭,估计不是这个原因,发现他的桌上,没放着叶子,想想该是这个缘故了。就从邻桌借了一片看起来还有些特点的叶子给他。谁知他还是,拧着眉毛,丝毫没有动笔的意思。是不是,不是自己捡的叶子就不要写呢?我轻声地问了问他,他含着手指头,有点开心,有点害羞地点点头。没等我答应,他就快乐地跑了出去,在楼下的草坛边寻寻觅觅起来。偶而会捡起一枚,又嫌弃似的甩掉。忽然,蹦蹦跳跳地朝一个方向跑过去,捡起了一枚叶子,那快乐的神情,我隔那么远,也仿佛能感受到。等他跑近时,我见他双手抱在胸前,手里紧紧地捏着叶子,像捏着宝贝。我瞥了一眼,他的叶子,绿得发亮,叶边有些翘。这个季节,这样的翠嫩的叶子可不多见,不过,还真有点像他本人。
有些天真,有些聪明,有些独特,有些任性的w。是谁给了他现在的模样,是妈妈百依百顺的宠爱,是外婆的威吓?作为老师的我,怎样做是最好?
读懂孩子,进而读懂课堂。我想:真正的教育不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发展。教育要发展学生的智慧,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注重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
第四篇:弱者当自强 读《羊泉村》有感
07级西语1班 窦玉冰 0071106051
弱者当自强
——品读《羊泉村》有感
引言:
十六世纪的下半叶,正值西班牙经济日益衰落、民生凋敝的时候,可此时却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涌现出来,共同开创了西班牙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今天我要讨论的洛佩· 德·维加就是这些光辉的文化大师中的一位,而这部名为《羊泉村》的历史喜剧,则更是作为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名垂青史,让后人为之倾倒赞叹。
之所以选择维加的作品,不仅是因为他是西班牙迄今为止戏剧创作领域的巅峰人物,让人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也是因为在讲到他的那节文学史课上我因故未到,觉得非常遗憾,于是便借此机会悉心拜读一下他的这部作品。虽然它篇幅相对比较短小,人物也并不是十分众多,情节更没有非常复杂,但作为西班牙古典戏剧集大成者维加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是精华作品,它已经足以让我为之折服,希望我能借此窥一斑而见全豹,领略一下维加大师语言的风采,创作的魅力。
㈠ 作品赏析
首先,来谈谈作品本身。
这部剧目创作于十七世纪初期(约1613年),那时正值世纪之交,西班牙尚处于封建无政府状态,费尔南多与伊莎贝尔这一对“Reyes Católicas”与葡萄牙国王阿尔丰索及其扶持的胡安娜公主正在争权逐利。因此国家局势非常不稳定,在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某些庄园上频频生发着农民暴动,这就是维加创作此剧的大时代背景和直接取材源泉。而此剧的情节,也是有史可考的,即1476年4月23日在位于科尔多瓦西北部一个叫羊泉村的地方的一场农民起义。当地农民因不堪忍受骑士团队长费尔南· 戈麦斯· 德·古兹曼的残暴统治,将其杀死,羊泉村复归科尔多瓦当地政府管辖,恢复了平静。
此剧的主要情节则和史实非常相像,即领主费尔南· 戈麦斯· 德·古兹曼在他的领地专横跋扈、胡作非为,并对羊泉村的诸多妇女进行霸占骚扰。他指使卡拉特拉瓦骑士团团长,一道勾结葡萄牙,攻占重镇雷阿尔,企图阻止西班牙国家统一。村民们终因不堪暴虐,于是一呼百应,揭竿而起。武装农民们高呼着口号,冲进领主府邸,消灭了费尔南及其骑士团。当国王派钦差前来调查时,人们众口一词,团结一致,都将罪过指为“羊泉村”所犯,而不是某一个人。国王经过调查也终于了解了实情,赦免了村民,并将费尔南的领地收归国有。除了这一条线索之外,维加在其中增加了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劳伦霞和弗隆多索的爱情故事,这是写给新时代价值观和爱情观的一曲赞歌。他们彼此有情,真诚的相爱,没有门第之间,不受利益约束。但万恶的费尔南也悄悄盯上了劳伦霞。经过重重阻力和多次坎坷之后,费尔南被忍无可忍的村民们举剑杀死,劳伦霞和弗隆多索的爱情也得以完美地告终。
07级西语1班 窦玉冰 0071106051 连为高潮,而留下了古兹曼如何报复不服从者以及劳伦霞和弗隆多索的爱情如何结局作为悬念。然后,在第三幕中,维加把前两幕留下的悬念一一解开,并据此慢慢推动了最后全剧高潮的到来。正如维加本人所讲,“第一幕把问题确定下来。第二幕把各项事件交织在一起,要安排地如此巧妙,使观众到了第三幕中间,还难以猜透它的结果。”总之,作者维加对情节设置的手段之高超、心思之巧妙可谓十分绝妙,让读者在赏心悦目品味作品之魅力的同时,也对维加的文学修养、生花妙笔钦佩地五体投地。
除了不遵守原来的三一律、将剧目情节的安排推陈出新以外,维加对普通人物的刻画也没有因循守旧,而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他在此剧中塑造的门戈这一形象,乍看来戏语频出、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营救弱女子路见不平、舍身相救的铁骨硬汉,在这点上,也许维加有受到前辈塞万提斯的“桑丘”启发吧。他从原来的“应声虫”配角仆从的定位发展成了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而不再仅仅是主人公之一弗隆多索的陪衬。在整个剧目中也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剧目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丰满,剧目本身也因他的出现而更加有真实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和戏谑之趣,并因此栩栩如生。在这点上,本剧也由此弥补了传统戏剧对人物性格、特点的丰满程度的相对忽视。
当然,维加在创作作品时也受到了其它剧作家(如比鲁埃斯等)的影响,他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后者的经验,并将其加工改良,成功地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将这些经验手法借他的作品流传后世、发扬光大。我想,除了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创新之外,能虚心揣摩并借鉴他人的优点并为己所用,也是一个作家作品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维加或通过剧中人物之口、或在陈述描写的字里行间中,表达着自己的观念思想。比如,“¡Viva el rey Fernando!¡Mueran los malos cristianos!”就能侧面表现出他对王权的忠贞和对宗教的信仰之坚定。除此之外,维加在这部戏中着重刻画的一场是:剧中双方激烈地矛盾冲突时,国王最终指派一名法官对此事进行裁决,因此法官掌握着全村人的生死大权。而当他刑讯逼供却始终无果后,全体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站在国王面前,阐明整个事件的起因结果,并说出了要求归顺国王的请求。此时的国王的确显示出非同常人的宽容和睿智,寥寥数语就将矛盾全部化解。羊泉村保住了,忠实于国王的羊泉村村民的生命也因之得以保全。剧目的最终结局,说明作者维加对国王还是十分信任,并将其置于一个很崇高不可侵犯的几乎万能的位置上的。这也是他性格观念中坚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的保守一面的表现。一方面他仍然抱着西班牙“黄金时期”“日不落帝国”的滔天大梦,对王权的永久持续性抱有幻想,认为君主制度是最好的国家制度,(这点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谁都对国王及其王权尊崇之至、无半点怀疑的态度看出);另一方面,他又对平民们打破等级制度、奋起反抗压迫者的这种起义斗争进行歌颂和赞美,对恋人们不怕权贵阻挠、在爱情面前不分贵贱人人平等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赞颂并给予美好的结局和祝福,这又显示了维加有些许布尔乔亚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说,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这也许是由于创作此剧时他接连在生活上遭受打击、对生活失去信心所致,但更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思想观念的大环境所致。
另外,维加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劳伦霞,是一个性格刚强,坚贞不屈的烈女子,当她从古兹曼的魔掌中逃出来时,她向正在参加会议的人控诉了他的罪恶,狠下决心要“向暴君讨还荣誉,想叛逆索还血债”,此时的她心中满腔怒火、义愤难填,颇有几分“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的气魄,节选如下几句:“Si no dar su
07级西语1班 窦玉冰 0071106051 真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当然,如今是文明法制的社会,自然不会有那么多像《羊泉村》中描写的“强抢民女、夺财占地、打人杀人”等血影刀光的暴力事件发生,但是还是会有些事情让人胆寒心更寒。比如近来发生的富士康“十三跳”事件,“穷二代”农民工不堪忍受企业盘剥、得不到接济缓解,在无奈和绝望下选择走上不归路;再比如这几年频频发生的躲猫猫、噩梦死、洗澡死等几十例非正常死亡事件;佘祥林、赵作海等冤假错案事件,也是某些公安部门刑讯逼供下的恶果;还有城管部门对小商小贩有时暴力执法、城建部门暴力拆迁的种种事件这些都是相对弱势群体受到伤害后无力回击不能反抗,只能独自吞咽苦果的例证,和《羊泉村》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令人深思。然而,他们又有着不同之处。因为在《羊泉村》时期,法制基本无从可考,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而现在我们处于法治社会之中,有法律和政府在,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护。比如,在今年年初发生的香港高铁拆迁事件中,经过菜园村村民倔强的抗争,政府最终还是增加了对被占地者的补偿金额,也许这就可以作为一个法治社会中依法反抗权威的例证。同《羊泉村》中的结局一样,最终老百姓们取得了胜利。也就是说,有压迫就可能有反抗,有反抗就可能有胜利。
总之,在发生矛盾时,我们对待弱势群体时要由己及人、体谅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但对待恃强凌弱的强势群体时,我们就要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据理力争,为自己应得的权利辩护,坚信胜利最终会站在正义和真理的一边,坚信弱者当自强!
后记:
回到作品本身,《羊泉村》作为维加众多璀璨夺目的剧作中异常耀眼的一部,以其跌宕的故事情节,丰富的历史背景、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它所折射的思想寓意,让我在漫若星河的西班牙文学圣殿中偶得一隅、静心品读,在领略大师的魅力、品味名著的风采之余,也多了份自己的对生命、对生活更深邃的理解和更成熟的感悟。
我想,在细细读过这部作品之后,我对西班牙文学世界也将更多了一份憧憬和期待。“吾生也有涯,但知也无涯”,以我的有涯之生追求浩瀚如星空的西语文学世界,我相信一定不会像老子所说的那样“殆已”,而是“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
关键词:《羊泉村》、洛佩· 德·维加、作品赏析、感想
参考书目:Fuenteovejuna Autor:Lope de Vega ISBN:84-667-1689-0 《维加戏剧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朱葆光译 书号:10188·356
第五篇:读《陶渊明集》有感
读《陶渊明集》有感
读陶渊明的诗作,都会为其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和所体现的自然情趣陶醉,陶渊明在他的诗作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自然的世界,在这个纯自然的世界里,远离一切黑暗和污浊,只剩纯真和本性。
在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官场生涯,陶渊明终于决定归隐了,在农村,在乡下,他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切的环境描写在陶渊明的笔下都显得如此清新、自然,如随手拈来。陶渊明是以山水诗闻名,在他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好像有了生命,与世俗绝尘。因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因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他远离了官场,走进了农村,从此与山水为伴,与酒菊为友。他所描写农村不仅是天然存在的农村,是他的避难所,还是一个让他与世隔绝,纵情山水的世外桃源。在他的《桃花源记并诗》更是直接的写出了这个天外之界。
读过《桃花源记并诗》之后会为之向往,就像处于封建社会会向往资本主义,处于资本主义会向往社会主义,而处于社会主义会向往共产主义,当我们不满足于现在的社会,对社会有抱怨的时候就会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的意义不是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逃避战争、苛税、徭役的自由世界,更是在于它给人们带来一个希望,即使身处最黑暗的社会,也能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可以让人们寻找,为了找寻这样一个梦想,许多人都为之努力,即使它不存在,也会有人去创造这样一个桃源,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希望,一个梦想。陶渊明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天外飞仙,明知这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后人还是为了这个不存在的世界前赴后继,只想把这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吸引着后人为之努力,可见,梦想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陶渊明创造了一个纯自然的梦外桃源,同时融入其所创造的境界中,与自然合为一体,即庄子所谓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王国维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自陶渊明归隐之后,他过着自立自生的生活,即使“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或是“晨希理荒废,带月荷锄归”,他也怡然自乐。他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把理想融入其中,他是带着一个纯朴的心在过日子,也因此,他笔下的景物皆着他之色彩,让人看不出“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读陶渊明的作品,得到的不仅是自然感受,还有生活享受。
被囚于官场十三年,终于回归田园,其中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明的,他在田园中所感受到的一
切都是清新自然的,与他之前所处的污浊的官场形成强烈对比,这也是他之所以创造一个世外桃源的原因。在乱世中,功名利禄已不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保住性命也不见得是首要的,在陶渊明的心中,重回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看着日升日沉、花开花落,生命的节奏、轮回就像生与死一样自然。在汲汲于功名的背后,一切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功成名就,妻妾成群?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只不过所有的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陶渊明的一生也在追求,一开始他跟普通士大夫一样,渴望在官场上有所成就,但他不肯为了名利而放弃自己的自尊,于是他三仕三隐,当他最后扔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他就彻底与那个黑暗的官场切断,投奔大自然的怀抱了。
在他决心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想过重返,一心一意的过他的农村生活,在他自己构筑的小世界里,了却尘缘,与自然为伍。他的作品,一方面能够真实的写出自然景物,表现农村生活,另一方面,也把自己的理想感情融入其中,阐明自己的志趣,升华诗歌的主题。
陶渊明在他所构筑的世外桃源里,与酒为伴,面对南山,悠然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