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科学含义具体有两方面阐释: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决定了
我们的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
这个阶段。这致命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是
不发达、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至少需要
100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
1.现代化发展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产业结构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较量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第二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它包括了两个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在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话,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建立在“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上,因而必然具有不发达的特征。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的阶段。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篇:“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3 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再起航的第一年。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过程中,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号召。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曾经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这个梦想其实是凝聚着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伟大梦想,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期盼。他表示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中国大地一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二)当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
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就曾经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梦‛的提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可以追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是一个近代中国的伟大梦想。正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撰文 所指出的,在分析‚中国梦‛的提出背景时曾经鲜明指出,‚中国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了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内部涌动着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进步思潮的要求,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当代中国的追求和未来中国的走向,是连接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
从‚康乾盛世‛这一落日的辉煌中,中华民族因夜郎自大而错失工业化的机遇,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因落后而挨打后,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丧失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开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不渝地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圆梦之路无比艰辛,无比漫长。由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要解决的是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的梦想也就包括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和‚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两大梦想。如果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算起,到 2050 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长达 200 多年。
第一个 100 年,是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为了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先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都是为了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得 ‚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足足奋斗了一个多世纪,才圆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第二个 100 年,是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创设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社会前提。但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之梦如果实现不了,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我们仍然会被‚开除球籍‛。因此,只有实现了这个梦想,才能最后实现民族复兴这一 ‚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经过 7 年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站起来的中国人就已经踏上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但由于我们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真正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三)当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在全面阐述‚中国梦‛的内涵,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就精辟地揭示了‚中国梦‛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意义,展示了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族‛和‚人民‛这两个范畴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意义所在:强调‚民族‛的意义,实现‚中国梦‛不仅在于我们将完成历代志士仁人的民族振兴愿望,而且将造福于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强调‚人民‛的意义在于,‚中国梦‛是造福于人民的,同每一个人的个人理想息息相关,同时要靠人民来实现。因此,提出‚中国梦‛,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更好地坚守‚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我们的一切。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做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在演讲词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中国梦的基本维度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的。
(四)当代‚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1.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首先,‚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保有的自强之梦,复兴之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底蕴。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为了顺利地实现中国梦,达成每一个个体的心目中的美好的‚中国梦‛,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事实上,不论从哪种意义和程度来上说,‚中国梦‛都绝对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2.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中国梦 ‛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里所讲的‚人民‛,既是整体的‚人民‛,也是个体的‚人‛,即每一个中国人。事实上,‚中国梦‛不仅是整个国家的富强之梦,而且是同国人的住房梦、就业梦、社会保障梦、生活环境优美梦等个人愿望直接相联系的,是中国人的总体追求与每个人的个体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憧憬和企盼。所以,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对‚人民的梦‛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二是‚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3.战略性和阶段性的结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关于‚紧紧抓住 21 世纪头 20 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一战略决策,今天,我们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大历史使命———到建党 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到建国 100 年的时候,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圆梦,就是要圆这‚两个一百年‛之梦,这其中生动地体现了战略性和阶段性有机结合的重要特征。
第四篇: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列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其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时代性:一是近代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需求,这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运用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感到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希望,而对俄国革命的胜利受到了启示,这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运用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直接传播;再一个原因可以认为是毛泽东的自身原因,毛泽东富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并执着追求马列主义。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的,也是历史必然的。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并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哲学方法论原则很好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毛泽东《实践论》的产生,正是注重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体现。归纳起来,毛泽东思想由六个部分组成,即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光辉。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这一概括具体地理解就是,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诚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是毛泽东,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创立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重大的和主要的作用,因此,这个思想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可以理解的。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毛泽东思想是一项理论成果,是一个基本原则,它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或其错误的理论指导,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因为那是非主流的、非本质的、非本原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纳入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不仅不能使毛泽东思想上升成为科学理论成果,更谈不上其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代表人民和党的思想。从来源来看,他是对党和人民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没有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创造,没有党和人民的具体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从形成过程看,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策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一些理论工作者的论证等,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五篇: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薛瑞
思政3班 *** 摘 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一,它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本文重在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阐述作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以期读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 非公有制
从“三大改造”的完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到了国民经济的99%,这种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也不符合中国生产力落后,物质文化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我国经济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并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与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重要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有制经济存在于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二是公有制经济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这说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它与搞单一的公有制是有根本区别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不等于搞私有化。私有化指的是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向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其实质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检验是否私有化的标准,关键是看哪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没有导致私有化,反而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向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基础领域和具有竞争领域集中,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确立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这集中表现在它的四大功能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功能、宏观调控功能、分配机制功能、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垄断的功能。
第二,从历史原因来看,我们党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完成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提供了历史根据。从现实实践来看,公有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动力。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主体地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由于经验不足,走过一些弯路,遭受一些挫折。但我国国民经济仍得到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制改革证明,只有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在生产力层次众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可以共存于同一个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并分别服务于与自身相对应的各个生产力层次。
第三,这是由我国国内实际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生产力发展呈现多层次,既有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甚至还保留着手工劳动和畜力劳动的生产。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本和技术的快速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是各国经济不可阻挡的大趋势。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决策自主、运行灵活等特点,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天然吻合。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有助于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还可以增加就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为了提高综合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不仅合理使用国内资源,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存在和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而不是削弱或损害社会主义。
3.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首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具体说来:
一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些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要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优势,说到底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关系在整个社会范围占优势。
三要保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确保主导作用的发挥。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四要促进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如推进集体企业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五要积极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以大胆利用。
其次,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关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一是要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歧视。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等。
二是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更要防止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转化。
参考文献:
1.田克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燕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再考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3.查朱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