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时间:2019-05-15 09:0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第一篇: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新一轮高速增长暴露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宏观调控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不稳、工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稳定农业,必须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做强工业,必须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同时,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完善产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就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必须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三是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人口转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使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建立在人口、经济、城镇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革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扩大我国的资源配置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好的发展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并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要消除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等。只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才能有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去年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为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篇: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赵存生

2008-9-8 13:31:2

5来源: 人民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它的提出,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行了系统、精辟的阐述。

首先,报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方面的地位及其理论意义。对于这个层面的概括,报告又分为三个角度:一是从发展思想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样概括,深刻具体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与这个理论体系中其他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其次,报告从实践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方面的地位及其实践价值。报告先是指明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然后扩展开来,进一步指明了它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概括言简意明,准确到位,含义深刻,我们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以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初步学习,我对这四句话试作如下解读。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其第一要义或者说是首要含义就是发展。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对这个“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在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而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

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都不能含糊。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要求,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的发展。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把这个方法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和精辟的阐述。

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全局,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思想和布局,就是统筹兼顾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得出的结果。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新的和更加深入的阐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以上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涵盖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治保证、社会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扎实推进。

第三篇: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

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

许晓东

“科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主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这样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其二,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江泽民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密切相关。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的重要性,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

核心是以人为本,至少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那种以透支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GDP的增长的做法,充其量只能称作是数字上的一种增长而已,不能算是发展,更谈不上是科学发展,这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推动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作为价格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积极探索如何充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供领导参考,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对本职工作的要求。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保持旺盛的工作斗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不求名利、不求得失、不计报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 √ A 一个中心

B 两个基本点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2.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是: √ A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B 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C 以上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 √ A 四项基本原则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改革开放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4.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 A 四项基本原则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改革开放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发展: √ A 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B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 改革

B 发展

C 创新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B 7.下列哪些战略是我们需要实施和发展的: √ 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人才强国战略

C 可持续发展战略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8.党的根本宗旨是: √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A 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 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 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0.关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展为了人民

B 发展依靠人民

C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1.国际社会主要有哪几种发展观: √ A 传统发展观

B 增长极限

C 可持续的发展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 全面

B 持续

C 可协调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协调发展指的是哪些方面需要协调: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C 以上说法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14.全球性问题包括: √ A 环境污染

B 资源枯竭

C 粮食短缺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5.关于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展为了人民

B 发展依靠人民

C 发展成果由执政党独享

D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正确答案: C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时候,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伟大的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理论。8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和带领全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指导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并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传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并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发展思想,吸收了国外发展观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据我们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中,既包含着实践上的历史联系,又包含着思想脉络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体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趋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它们都以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又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以科学发展观为例,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和超越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来贯通、解读和整合。因此,尊重和珍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这种独特的历史地位,才能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思想精髓,从而自觉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夺取新胜利。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统领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因而也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理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邓小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从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贯彻十六大确立的主题,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包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主题,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这一探索主题,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并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格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邓小平说过:“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项长久性的主题。对它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思想,成于邓小平理论,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且还要我们一代一代延续和发展下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着力回答了关于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既体现在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又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当之无愧地赢得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这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荣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力状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下载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党和人民......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 冷 溶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3日 06 版) 编辑出版《胡锦涛文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历史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理......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进一步......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机械103班 袁强(08030510314) 指导老师:肖蓉 摘要:明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把握十七大精神、推进当代......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摘要: 科学 发展 观,是以比较完整的 理论 形态提出了当代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的新发展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 进程中,在中国特......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王 真 2007年11月05日13:57 来源:辽宁日报 □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从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从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