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王 真
2007年11月05日13:57 来源:辽宁日报
□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承”就“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进”就“进”在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
□ 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根源于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统一,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
□ 理论的战略地位,指其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凸现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迄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传承关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意义的最完整的表述,是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科学界定。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必然有其特定的理论地位。审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就是要看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特别是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不仅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范畴中的科学理论,而且将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序列和递进关系。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承”就“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的理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它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阐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研究发展问题,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研究发展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社会主义形态演进上研究发展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规律。发展问题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阐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主要就是讲生产力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到主要议程上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系统阐发了“发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思想,强化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的主题,也就是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从而实现了在发展这个主题上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个“进”就“进”在它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新的称谓。它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思想。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回答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并由此奠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开创新事业的法宝,强调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从而更加集中而又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形成了关于发展的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系统化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形成了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指导性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是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指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界定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源于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科学发展既为理论形态,又为实践形态,是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列宁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就是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一方面,它必须也必然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性要求。科学发展观既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在当代中国具体化,又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就是紧扣着时代脉搏,紧贴着实践发展,不断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又不断指导我国发展实践,而形成和确立的科学发展理论,是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又用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晶。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根源于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统一,根源于它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表现为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进“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发展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又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上。方针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体现其理念的方针政策来实现。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十七大报告不仅集中阐发了这些方针政策,又作出许多新的战略部署。比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方面的转变;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等等。这些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还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要求上。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条要求,这四条要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并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它与基本路线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而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理论的战略地位,是指其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凸现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指导意义。
从理论根源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就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它用新的科学范畴概括了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发展阶段,已经上升为一个体系性概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上看,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进程中,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这个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决定科学发展观战略地位的历史因素。同时,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战略思想,经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战略思想体系。它内含着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要素,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个方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着全局性的战略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十七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按照这5条新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贯穿这5条新要求和“五个成为”的,正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对未来五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包括: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战略部署,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化。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还表现在十七大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统一起来。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十七大关于“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论断,关于“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要求,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进一步凸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摘要: 科学 发展 观,是以比较完整的 理论 形态提出了当代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的新发展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 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前进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前进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过程。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 规律 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个“发展点”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百废待兴、百业重建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国 现代 化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毛泽东用“向 自然 界开战”的语言表达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需要转移的思想;提出要以苏为鉴,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提出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 方法 是统筹兼顾、统筹安排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开始初步探索和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后来在发展方向上走了弯路,但它毕竟是特定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并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思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 总结 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适应 时代 要求和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 问题 和基本规律,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 内容,主要包括: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指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 经济 相结合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等;指出要充分利用“和平与发展”国际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化等重要思想。这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而且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展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探索,主要包括: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思想,从而把我们党的发展观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对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 分析 了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江泽民“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是:它们都必须以中国工人阶级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只能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而实现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像“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一样,“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4]就会变形走样。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高度凝炼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发展认识的思想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入了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中国需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走向新阶段。
二、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宝贵经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世界风云变幻和国内发生困难的考验面前,继续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辉煌成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其实质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核心理念、发展的重要原则、发展的根本途径,使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形态转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
韩 旭
(作者系中组部组织局副局级巡视员)
稿件来源: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 :2008-01-03/1601期、03-07/1617期、04-24/1631期
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并提出‚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此,我们如何理解和学习贯彻呢?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组织工作和党的建设的同志来说,常常会习惯于从领导班子建设、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等具体的工作层面去理解和学习贯彻,这是对的,也应该如此。然而,作为一名长期在组织战线工作的‚老兵‛,笔者深切感到,我们必须跳出‚就党建论党建‛的局限,学会从更宽广和更长远的历史层面、从更深刻的理论层面去思考问题。否则,我们就会很被动,难以很好地承担我们的神圣职责,难以尽到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卫士的作用。下面,本文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看看她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和信心,并希冀对组织战线的同志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解决好领导发展的本领的科学性问题,以及如何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努力也就都会归于失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之前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所有实践基础之上的,它的历史起点毫无疑问应该是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搞早了,是先天不足的‚早产儿‛,我们应该回过头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对这种观点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因为它涉及到的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我们对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甚至加以否定的话,那就会在我国社会上助长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和蔓延,动摇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最终必然会危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也许持‚早产论‛观点的人会说:讲社会主义的出现是‚早产‛并没有否定它的合理性。分歧的焦点恰恰就在这里!有人说社会主义的出现是‚早产‛的,不就是因为它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吗?按照他们的观点,怎样才算不‚早产‛呢?那就是社会主义应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才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的,换句话说,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应该等几百年以后生产力高度发达了才来进行,才算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讲‚早产‛,实际上就等于变相否定了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在20世纪初期那个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承认‚早产‛,实际上就等于变相承认了十月革命、中国革命是不合时宜的或者是失败的。马克思曾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一般的规律,它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这两句话用来作为判断十月革命、中国革命胜利是否合适的标准。一是我们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坚持,但一定要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个别论断。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革命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今天我们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但已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们无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发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尽管当时俄国、中国的生产力很不发达,但两国的资本主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最关键的是,当时俄国、中国的反动统治十分黑暗,人民受压迫、受剥削最烈,苦难深重,腐朽的生产关系成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发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愿望,是把社会生产力从黑暗腐朽的生产关系下面解放出来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的、紧迫的需要。三是当时的俄国、中国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发生和最终取得胜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果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发生在帝国主义统治势力最强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四是当时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已经分别有了坚强领导核心即俄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因此,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产生决不是什么‚早产‛,而是适时的、必然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与‚早产论‛一样,还有一种‚补课论‛,即认为由于是‚先天不足‛所以我们今天必须‚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从实践来看,十月革命胜利的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已失败了,这是‚先天不足‛的缘故,所以很难存活、必然夭折;再从中国的情况来说,也是由于‚先天不足‛,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也是经历了波波折折、很不顺利,所以没有办法,我们今天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在重新回过头去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决不是十月革命的失败,而是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我们今天发展私营经济、搞股份制以及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并没有、也不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尽管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但在性质上它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它与资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一是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资产阶级政党尽管也注意调节贫富差距,但它们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并且受到少数财团左右的。二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没有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像资本主义制度那样用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浸润整个社会。三是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没有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基本实行私有化。虽然在我国,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多元投资的股份制经济这种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重要资源和国民经济命脉仍然掌握在国家手里。四是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搞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竞争‛、‚议会民主‛及‚三权鼎立‛。在这些根本问题上,我们党是清醒的,决不动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更好地维护广大普通人民群众利益、缩小贫富地区差距、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进一步表明我们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决不会搞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总是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总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进行理论创新和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如此,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着眼于解决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来的。29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伟大意义,今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从那时起,我们党一直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想发展,谋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发挥,全国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你追我赶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我国社会取得了连续保持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好成绩,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等都大大提高。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实就是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决定和影响我们的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思想道德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关键性因素。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也是中国社会各方面的面貌之所以发生令人赞叹的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它就是紧紧围绕着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最根本的最核心的问题来做文章和加以阐述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就是因为它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社会制度最终都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正确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发展的强烈愿望的表达与承接。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虽然在改革开放和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初期和一定的时段内,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粗放型经济;比如,利用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把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采取依靠多增加投入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等等,这是难以避免的;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和为了调动积极性,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上述发展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新问题。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不但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而且也极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各种迹象表明,如果我们现在不切实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不但难以保持长期较快的、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发展的好局面就有可能毁于一旦。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果我们现在不及时防止、纠正和克服的话,将会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赖以依存的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拉大,将会严重影响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和造成整体发展效益的降低。社会上一部分人收入很高、很富有而另一部分人收入很低、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的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并且还有扩大之势,将会使我们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和要求逐渐落空。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形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遭到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淡漠。由于把注意力片面地集中在经济发展上,因而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上学、养老、保险、就业等问题就关注得不够、解决得不好,形成经济建设‚一条腿长‛而社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另一条腿短‛的局面,致使一些地方党组织的威信在群众心目中下降了。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啊!
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提出来的。但它又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而是着眼于从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规律性问题上去开拓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丰富实践。正因为科学发展观回答的是极其重大的问题:即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在取得这种成功的同时又出现了发展方式上的新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以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句话,科学发展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推进到一定阶段,如何通过科学发展使社会主义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大优势的问题。而对于这个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没有具体回答过。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应该说,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开始,就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不现实的,因为当时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不同。如果当时不把人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展经济,不采取一切灵活的政策和措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和先富裕起来,不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发展,怎么会迅速改变‚文革‛所造成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和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而取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效呢?因为,当时的实践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但是,在改革开放进行了29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再不突出强调注重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使我们的主观认识脱离现实的客观实际,跟不上或者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前进步伐,不觉察、不愿意、不敢于、不能够回答实践发展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总是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总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进行理论创新和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如此,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二
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促进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不同文明的共存发展,消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强制推行西方民主模式、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所带来的种种使世界不得安宁的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和创造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有利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充分考虑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所发生了的新变化的。一是,当今世界在追求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所忧虑。与此同时,世界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因开采过度也将面临枯竭的危险。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历史进程走到今天,确实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浪费,如果再不加以切实纠正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生态,不仅前所未有地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经济问题,而且前所未有地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政治问题。这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世界形势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会造福于中国人民、世界人民。
二是,当今世界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和“一体化”加快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巨大的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贸易、金融、投资、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中成为最大的赢家,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和富有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和基础的薄弱以及受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利影响,在全球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中成为最大的输家,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少,越来越贫困化。世界上不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现象十分突出,即使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每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之间,贫富差距都在明显扩大,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近几十年来公平正义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得到合理的解决,反而普遍地被忽视了。这是世界上之所以发生许多冲突的深刻根源。由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公平正义缺乏等因素,所导致的世界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一些国家对另一些国家、一种宗教对另一种宗教、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冲突、对抗、矛盾和仇恨越来越多,并且以许多过去不曾遇到过的新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世界形势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十分有利于减少世界上各种冲突的因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的。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无疑将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对世界作出贡献,同时为各国做出示范。
三是,当今世界在追求和大力推进民主化与政治文明,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在某些国家强制推行西方所谓民主模式的严重问题。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多极化和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不同民主形式相互共存、包容发展的趋势正在明显增强,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促进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不同文明的共存发展,消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强行推行西方民主模式、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的内政所带来的种种使世界不得安宁的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和创造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有利国际环境。最终,经过世界多极化和不同社会制度共存发展这个特殊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狭隘利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自私的、盲目的、混乱的、破坏的本性及特征与人类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必定要取代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必定能够实现。
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和照亮了思想理论和思想意识的天空,一扫思想理论和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积弊。
在过去的一千年当中,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但人类活动的空间扩大了、生活的水平提高了、拥有的财富增多了,而且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和取得的思想理论成果也是非常丰富的。在当代更是如此。当我们思考人类的经济为什么会增长和发展、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时候,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成就基本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最早的经济学揭示了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因素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后来的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起到‚倍增‛的作用。再后来,管理、信息、创新等因素也被研究发现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那么,通过什么机制把这些单个的因素串联起来、使它们结合起来很好地发挥作用呢?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对经济资源和要素起到自动的、有效的、基础性的调节和配臵作用,同时还发现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可以对经济资源和要素起到有计划的、按比例的、超前的、十分重要的调节和配臵作用。这些理论成就,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奇葩,它们揭开了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奥秘。但是,它们太过于侧重从技术层面、具体层面、经济层面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没有能够从更开阔、更宏观的视野和从世界观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因此它们的局限是容易使我们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只知道经济何以会增长和发展,而不知道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只看到经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而看不到经济事物和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体的运动和变化;只看到历史发展的某一侧面,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全貌,洞察不到整个历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在人类社会前进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什么方式把众多的人群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稳定的社会的问题,必然会遇到利益分配、权力分配、法律、国家、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社会的公平公正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应该说,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后不久,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们就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如,‚自然法原则‛,他们认为,自然法是人的理性的表现,具有合理性、普遍性和永恒性。在自然法则下,人人都是自由的,‚想做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但所做之事不能对别人的自由造成妨碍和破坏,因此确切说是自由地做法律许可之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无论是贫还是富、无论是有权贵的人还是没有权贵的人都平等地享受自然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和本位,享有充分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国家要按照多数人的意志来行事。这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是人类思想政治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政治思想和理论也有很大的缺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它们实际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狭隘的阶级局限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少数有钱的人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而对于大多数贫苦的人来说只是名义上的或者是不完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家们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本质,实际上只是有钱人的自由、有钱人的民主、有钱人的平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当代,西方的一些哲学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弊端。他们指出,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人性的迷失和道德的沦丧,资本主义制度确实有它虚伪和黑暗的一面。因此他们提出要把人当成最终发展的目的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资本的奴隶和技术的奴隶。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着眼点和基本价值取向是唯心主义的,其目的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修补和完善,而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合理性。因而,在根本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这些理论它们的许多内容是很难行得通的,最终只能是空想。概括起来说,迄今为止西方学者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丰富的,其中的许多精华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但是,这些思想理论成就有几个特点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注意:一是它们日益精细化、专业化、技术化。学科越分越细,每一种学科里面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更细小的学科;理论越搞越多,每一个理论命题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多元化的、流派林立的理论观点。二是它们当中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呈相互分离的态势。经济问题就只是在经济的范围内解决,而不注意或者说轻视从政治和哲学方面去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过来说,研究政治问题和哲学问题往往又过于抽象地在‚纯政治‛和‚纯哲学‛的范畴内兜圈子,看不到或者说忽略了经济问题和物质财富的生产对政治问题和哲学问题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决定性影响、决定性联系。为什么当今世界人们在实践中会产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公平正义缺乏、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由这种片面的、孤立的思想认识方法所导致的。三是它们当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日益盛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和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客观物质世界的对与错,过份相信人的‚自我‛的力量、似乎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自己不能办和办不了的。而在我国,有些人由于受到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甚至有一些相当级别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不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信眼前的实惠。这是十分令人堪忧的。四是它们当中许多内容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这些西方思想理论钻了我们改革开放的空子,一直在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争锋和较量,企图占领我们意识形态的制高点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并且也确实占领了我们一部分同志的思想和心灵。
针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的局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和照亮了思想理论和思想意识的天空,一扫思想理论和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积弊。
科学发展观把日益分离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有机地联结起来了,它实际上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发展观把人们从过去曾经一度在突出重点的幌子下容易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以及在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幌子下容易把视野搞得很狭窄,容易只关注局部问题、个体问题、战术问题这样的思想束缚中重新解放出来了,而代之以注重用统筹的、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注重从全局上、整体上、战略上、根本上看待和分析问题,它实际上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极大丰富发展,在新的时代强有力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发展观揭开了西方思想理论的面罩和伪装,揭露其抽象谈论民主、自由、人权等等对人们的欺骗性,旗臶鲜明地强调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服务,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解决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问题之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以及社会各构成要素是如何运行的呢?它们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它们巨大的优越性、巨大的活力、巨大的创造力、巨大的发展后劲究竟体现在哪里?
让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来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工作。生产和工作,基本上囊括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等。其中一部分人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用生产来描述比较贴切一些;另一部分人如党政机关干部和管理者用工作来描述比较贴切一些,当然生产也是工作,工作也是生产,两者的本质都是劳动,只不过特点各有所不同而已。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社会产品等或者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无一例外是由生产和工作所创造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分工是科学的、合理的。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上层建筑;既有物质生产部门和领域,又有非物质生产部门和领域;既有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又有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以及其它社会产业。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之间、各个产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甚至每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和单位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大体均衡的、有一定合理比例的,同时是充满活力的。这里最关键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我们知道,私有制的小生产也包括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盲目性。资本主义生产所具有的唯利是图而不顾一切的性质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资本家实际上为资本所奴役,为了追逐利润什么都敢干。尽管有市场机制的引导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但由于资本家‚人为财死‛的自私性和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利润就敢于铤而走险的本性,以及私有制赋予资本家‚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神通和个人掌握生产资料之后实际上拥有的无限权力,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会是混乱的、盲目的、不协调的,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必然会对广大生产者造成压迫和剥削。这是不可避免的。今天我们有的同志看不到或不愿承认马克思、恩格斯所揭露的资本主义存在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对立、广大生产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好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就证明了资本家和工人不再对立,甚至两者是平等的了。这种看法是幼稚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满足包括生产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这种生产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进行。由于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摆在首要位臵上,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极其广大的,生产是充满蓬勃生机的。不但生产资料这一大部类的生产很旺盛,而且消费资料这另一大部类的生产也很旺盛。只要市场需要,什么东西都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之高、生产的产品之丰富是令人惊叹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之后,她的生产的速度和规模就一直比资本主义要快得多和大得多。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如此,改革开放后的30年更是如此。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把每个人从自然和资本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具有更为强烈和更为紧迫的历史责任感。社会主义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为着实现共产主义而存在和发展的。按照这种模式,社会主义愈发达,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的程度就将愈高,社会亦愈和谐。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占有的公有和社会性质不再是对立的状态,整个社会的生产更加有计划和更加协调按比例地向前发展,广大生产者不再受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本所有者的奴役,不再受单一生产分工的奴役,甚至不再受生产本身的奴役。越来越多的人将可以按其所长自由地变换生产岗位,越来越多的人将从生产领域转移出来从事其他的社会工作。无论是从事生产还是从事工作的人们都以积极的、主动的、光荣的、愉快的心情和态度,而不是以消极的、被动的、屈辱的、苦闷的心情和态度从事着劳动。所有的人将有更多和更充分的闲暇时间来放松自己和休养生息。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发展将是协调一致、相互适应的,不平衡和对立的成份已基本消除,甚至已是融为一体的了。
三
从现实来看,不能忘记我们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工作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呢?它有哪些应该让我们明白、让我们搞清楚和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特点呢?
1、生产和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虽然其程度没有那么高,但是这种生产和工作确实是在向着社会主义阶段比较先进、比较高级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往后倒退的。由于这个阶段的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因此这种生产和工作要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历史和现实的需要性就更强、更紧迫。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和工作的目的所决定的,也是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的生产是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
执政党和国家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并且是执政为民的,这就避免了因执政党频繁变动所造成的短期行为以及执政党受到少数经济利益集团所左右的弊端,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完全有能力、也有办法保证全社会生产的长期稳定协调和快速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和盲目性。这种长远性是能够实现的,而只有长久保持才是最有价值、最为牢靠的。在农业生产方面,通过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就可以使中国的农业实现由粗放向现代集约的转变、由单一初级农产品加工向产供销一体化的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的转变、由分散向规模化和组织化的转变,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可以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和解决如此众多的人民吃饭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生物能源和生物技术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转移后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问题等等,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工业生产方面,通过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就可以不断改善工业产品的结构使之门类更加齐全和质量更加优良,就可以禁止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和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可以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污量,可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地区生产方面,通过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就可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实现全国性的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各个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就可以禁止或限制一些地区的开发(如果这会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鼓励和重点支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的开发;就可以使我们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使我们的中部崛起计划、东北振兴计划、西部大开发计划等都能得到卓有成效的实施。同时,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生产资源的能力就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这一切,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是办不到的。中国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全社会的生产之所以具有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其道理就在这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贯彻得越深入,党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就越大,计划性、指导性、综合协调性就越强,社会主义生产的前景就越美好。
3、社会主义的生产是讲求效率和富有活力的
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市场机制的魅力很大,竞争性和灵活性很强,效率很高。社会主义生产者(包括企业和个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效果如何,都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这一方面会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生产活力,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不断地涌现出众多的生产者,比如,仅仅一个汽车零配件市场就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生产厂家和个人在进行着生产,这是自发的,因为有利润可赚,生产者会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又会促使社会主义的生产者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好和尽可能多的产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打败和不遭致淘汰。我们说社会主义的生产之所以具有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很好地运用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市场机制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好,社会主义的生产会更有活力。
4、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那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就当然没有社会主义,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命脉,如土地、矿山、铁路、银行、航天航空、石油、天然气、电力、水源等等,都主要是由公有制经济掌握和生产的。二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绝对控股企业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它们的规模大、影响大、生产的产值和利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们的生产能力、科研能力、销售能力、管理能力、职工人数以及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等等,都是其它所有制企业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机械等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等方面它们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可以说,这些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控制力、带动力、引导力是很大的,并且它们当之无愧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对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组织重大生产活动的‚国家队‛和中坚力量。三是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或持大股的多元投资的股份制企业(这也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涉及的生产领域越来越广,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社会主义生产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公有制经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5、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因其明确的责任权利体系、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其它固有的优点而在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客观来说,这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具有两重性质。一重性是指它首先是处在社会主义生产范畴中的。它是在社会主义的大前提、大框架、大环境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这种生产必须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它生产的产品和上交的利税是直接为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因此这种生产明显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内的生产。我们决不能对它采取歧视、排斥、拒绝的态度或把它打入另册。另一重性是指它确实又是具有某些资本主义的特性的。毕竟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它是属于私人占有的,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它身上也或多或少、程度不等地存在着。比如,有些企业为了赚钱和追求资本的扩张而不顾一切,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当有的企业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要牺牲后者而自保;‚老板‛与‚打工者‛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关系,等等。现在,我们来谈谈剥削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中究竟存在不存在剥削?这是一个各方面争论比较大、许多人心里想搞清楚而至今仍然没有搞清楚的十分敏感的问题。但是随着形势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它作出回答,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体现。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同样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它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资本主义私有的特性这一面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存在剥削的。因为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的真正所有者并不是广大的员工,而是私营企业主(这是有明确法律界定和受法律保护的),因此也只有私营企业主才能够真正自由处臵和支配这些生产资料和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所形成的产品,企业的普通员工是没有这个权利的。那么,私营企业中的普通员工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打工者‛真正拥有和能够支配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存在于他们身上的能够进行劳动的能力(体力和脑力,即劳动力),并且这种劳动力要与企业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这些员工进行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以维持、补充和发展继续劳动的能力(这部分就是私营企业主发给员工的工资),另一部分是企业的利润(剩余价值),为私营企业主所占有。如果员工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低于员工个人消费的那部分或者私营企业主把它们全部变成工资发给员工,那么企业就没有利润、私营企业主就没有钱赚了,企业也就办不下去了。所以,这是不可能的。而企业中一定要存在这一部分剩余价值。问题的全部关节点就在这部分剩余价值身上。
国有企业也是存在这部分剩余价值的,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不是属于私人占有的,而是属于包括企业广大职工在内的全民所有(由国家或集体作为其代表者),因此严格来说,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也是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所获得的产品的主人,他们所创造的价值除了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归自己消费之外,另一部分剩余价值实际上也是归他们所拥有的(只不过这部分剩余价值要上交国家或集体,然后再由国家或集体以各种方式用之于他们身上)。由于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广大职工创造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是不可以也不能够由某个私人所无偿占有的,因此,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剥削。
但是,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情况就不同了,私营企业广大员工创造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是由私营企业主所拥有、支配和消费的,当然他要把这部分剩余价值中的一小部分作为税收上交给国家,剩下的则归他个人所占有了。由于这部分剩余价值是企业广大员工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凝结着他们心血和汗水的生产劳动成果而又无偿被私营企业主所占有,因此严格来说,这就是剥削。特别是当一些私营企业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特性这一面表现得越充分的时候(比如,在初次分配中给员工的很少,随意克扣或拼命压低员工的工资,经常让员工加班加点和超负荷劳动,员工的休息和健康得不到保证,他们的福利待遇和居住、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以及私营企业主把他占有的这部分剩余价值任意挥霍浪费或用之于对社会、他人、国家造成损害的不光彩地方,等等),这种剥削的性质就越明显。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时至今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负责任地、有勇气地承认它,以便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交待并且也便于正确引导、合理规范和逐步解决。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个问题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剥削又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两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特别是当它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面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剥削的成分就是很小或者说是可以接受的了。只要我们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只要我们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工会等群众组织、工商联和社会各方面包括企业中的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对私营企业的积极引导和对广大员工权利的切实维护,只要越来越多的优秀私营企业家把办企业作为事业来追求,立志产业报国,能够自觉把剩余价值更多地用之于企业和员工以及回报社会,实现企业有活力地、和谐地更大更强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非公有制企业中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发展广大员工的利益,非公有制经济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面会进一步得到弘扬,而它的资本主义特性那一面会逐步减少。这样,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会更好、更大。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6、社会主义的工作对生产具有巨大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各级党政机关干部以及其它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非生产领域的同志,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和谐地从事着光荣而神圣的工作。尽管这些工作不是直接的生产,但意义同样十分重大。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组织的广大干部、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理论宣传和新闻文化工作者等等,作为党和政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以自己的智慧、才华、才干和辛勤工作维系着党和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着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才有了根本保证和巨大的动力来源。那么,这种保证和动力是如何实现的呢?一是他们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钻研中国的现实问题、钻研国际上的问题,始终从思想理论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前进的大方向,保证了社会主义的生产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二是他们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对社会主义生产的各种情况和现象、成绩和问题进行概括分析与总结提炼,科学地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社会主义生产正常有序、统筹协调地不断向前发展。三是他们为培养和选拔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领导者和各方面人才兢兢业业、严谨细致、开拓创新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也是出生产力的,是从非常关键的、非常重要的位臵上去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四是他们维护、整顿、规范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和防止垄断以及不正当的竞争,大力帮助建立和发挥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积极为国内生产和贸易与国外生产和贸易的对接提供服务。他们的工作搞得越好,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就发展得越好。五是他们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和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激发干劲,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和动力,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毫无疑问,能够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六是他们通过办报纸、杂志、出版书籍和其它新闻媒体,源源不断地为整个社会主义的生产提供丰富的、强大的智力支持。他们不愧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事业的卓越的‚思想库‛、‚智囊团‛。七是他们围绕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中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骨干力量进行攻关、开展义务劳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他们的社会主义工作的理念和追求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他们为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会搞得更好,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会空前地迸发出来,社会主义的工作对生产将会起到更加巨大的促进和保证作用。总之,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特点,最根本的是它从总体上摆脱了生产资料与人相分离的状态,克服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对立,逐步使人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总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真正优势所在。我们之所以要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有客观依据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立足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基础极为坚实。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越来越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越来越向着更高级、更发达、更先进的阶段和方向前进,生产的社会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性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体现得越来越充分,这是必然的。(未完待续)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一)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 √ A 一个中心
B 两个基本点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2.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是: √ A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B 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C 以上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 √ A 四项基本原则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改革开放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4.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 A 四项基本原则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改革开放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发展: √ A 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B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 改革
B 发展
C 创新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B 7.下列哪些战略是我们需要实施和发展的: √ 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人才强国战略
C 可持续发展战略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8.党的根本宗旨是: √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A 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 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 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0.关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展为了人民
B 发展依靠人民
C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1.国际社会主要有哪几种发展观: √ A 传统发展观
B 增长极限
C 可持续的发展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 全面
B 持续
C 可协调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协调发展指的是哪些方面需要协调: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C 以上说法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14.全球性问题包括: √ A 环境污染
B 资源枯竭
C 粮食短缺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5.关于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展为了人民
B 发展依靠人民
C 发展成果由执政党独享
D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正确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