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
徐晨光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和着眼点,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都一直在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首先提出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课题,并提出“统筹兼顾”等战略思想,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执政理念,规划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90年代以来,江泽民先后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概括和提升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表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全面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富有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根本问题,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全球发展理论演变的逻辑旨归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党的发展观经历了几个阶段。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是粗放的发展观。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是革命的发展观。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是超常规和非均衡的发展观。这一时期我们党采取了超常规、非均衡的发展观,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正是采用超常规、非均衡的发展手段,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是科学的发展观。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这个阶段是全面发展观。这个阶段我们提出了“全面协调的发展”,提出了“五个统筹”。在这种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评判方面告诫人们,应当深刻反思近代工业文明的利和弊,重新检讨现实社会发展中沿袭已久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得与失。科学发展观比我们历史上的各种发展观更有科学性,对新的实践更有指导性。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吸纳了全球发展理论的成果,是全球发展理论演变的逻辑旨归。站在全球发展的平台审视发展理念,早期现代化发展观主要是各种经济增长理论与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集中体现,其特点是将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但缺陷十分明显,它强调的是西方中心论与西方价值观;它将发展等同于增长,见物不见人,用经济增长指标来取代社会全面发展指标,忽视发展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是片面的和有害的,实践上也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挫折与损失。正是在吸取全球发展理论的得失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中国的国情特点为出发点,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迎接全球化机遇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因为我们不能重复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无法支撑起那种高能耗、高消费、低效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可能重蹈以量取胜的复辙,只能走资源节约型、适度消费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道路;我们的发展目标是要把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结合起来,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又指导新的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开创新的发展时代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指导新的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开创新的发展时代的行动指南。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和中国的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人口、资源、环境等客观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家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也在逐渐发生重大变化。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也是顺应国际社会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历史潮流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融理论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是有效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行动纲领。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能够很快得到党内外的广泛赞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既是理论,又是政策;既是一种理论指导,又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既有完整科学的理论阐述,又有系统全面的政策配套,还有中央领导的身体力行带头示范。这种理论性与政策性的结合,使这种新思想、新理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指针,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新的行动纲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四、科学发展观赋予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新的内涵、新的标准和新的布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但首要条件还是经济基础、物质条件。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共产党不能不讲根本利益,不能不讲长远利益,但如果忽视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导思想前面一连讲“四个坚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存在着的问题,实际上强调的是同一个内容,即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科学发展观真正要义还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当中的“人”,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前提、基础和途径。明确了这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就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后劲。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同时又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不仅突出经济指标,而且注重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
科学发展观的突出贡献就是把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由“三位一体”变为“四位一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上,邓小平率先提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提出“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胡锦涛在2005年2月19日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理论阐释的过程中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目标。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点的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使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更全面、更清晰、更有时代特征、更加鼓舞人心。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特征是和平发展。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要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是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中国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即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自己,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条件、环境和指向是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一个努力推进和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过程。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条件、环境和指向必然是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不断追求和谐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探索和认识自身、社会、自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调整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不断改善和完善自身、社会、自然的关系的过程,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原载《理论动态》1704期)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摘要: 科学 发展 观,是以比较完整的 理论 形态提出了当代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的新发展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 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前进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前进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过程。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 规律 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个“发展点”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百废待兴、百业重建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国 现代 化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毛泽东用“向 自然 界开战”的语言表达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需要转移的思想;提出要以苏为鉴,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提出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 方法 是统筹兼顾、统筹安排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开始初步探索和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后来在发展方向上走了弯路,但它毕竟是特定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并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思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 总结 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适应 时代 要求和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 问题 和基本规律,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 内容,主要包括: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指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 经济 相结合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等;指出要充分利用“和平与发展”国际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化等重要思想。这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而且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展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探索,主要包括: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思想,从而把我们党的发展观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对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 分析 了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江泽民“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是:它们都必须以中国工人阶级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只能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而实现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像“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一样,“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4]就会变形走样。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高度凝炼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发展认识的思想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入了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中国需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走向新阶段。
二、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宝贵经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世界风云变幻和国内发生困难的考验面前,继续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辉煌成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其实质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核心理念、发展的重要原则、发展的根本途径,使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形态转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王 真
2007年11月05日13:57 来源:辽宁日报
□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承”就“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进”就“进”在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
□ 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根源于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统一,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
□ 理论的战略地位,指其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凸现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迄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传承关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意义的最完整的表述,是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科学界定。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必然有其特定的理论地位。审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就是要看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特别是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不仅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范畴中的科学理论,而且将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序列和递进关系。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承”就“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的理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它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阐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研究发展问题,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研究发展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社会主义形态演进上研究发展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规律。发展问题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阐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主要就是讲生产力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到主要议程上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系统阐发了“发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思想,强化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的主题,也就是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从而实现了在发展这个主题上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个“进”就“进”在它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新的称谓。它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思想。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回答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并由此奠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开创新事业的法宝,强调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从而更加集中而又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形成了关于发展的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系统化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形成了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指导性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是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指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界定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源于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科学发展既为理论形态,又为实践形态,是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列宁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就是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一方面,它必须也必然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性要求。科学发展观既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在当代中国具体化,又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就是紧扣着时代脉搏,紧贴着实践发展,不断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又不断指导我国发展实践,而形成和确立的科学发展理论,是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又用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晶。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根源于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统一,根源于它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表现为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进“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发展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又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上。方针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体现其理念的方针政策来实现。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十七大报告不仅集中阐发了这些方针政策,又作出许多新的战略部署。比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方面的转变;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等等。这些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还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要求上。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条要求,这四条要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并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它与基本路线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而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理论的战略地位,是指其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凸现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指导意义。
从理论根源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就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它用新的科学范畴概括了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发展阶段,已经上升为一个体系性概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上看,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进程中,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这个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决定科学发展观战略地位的历史因素。同时,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战略思想,经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战略思想体系。它内含着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要素,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个方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着全局性的战略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十七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按照这5条新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贯穿这5条新要求和“五个成为”的,正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对未来五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包括: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战略部署,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化。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还表现在十七大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统一起来。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十七大关于“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论断,关于“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要求,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进一步凸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一)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 √ A 一个中心
B 两个基本点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2.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是: √ A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B 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C 以上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 √ A 四项基本原则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改革开放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4.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 A 四项基本原则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改革开放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发展: √ A 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B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 改革
B 发展
C 创新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B 7.下列哪些战略是我们需要实施和发展的: √ 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人才强国战略
C 可持续发展战略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8.党的根本宗旨是: √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A 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 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 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0.关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展为了人民
B 发展依靠人民
C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1.国际社会主要有哪几种发展观: √ A 传统发展观
B 增长极限
C 可持续的发展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 全面
B 持续
C 可协调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协调发展指的是哪些方面需要协调: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C 以上说法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14.全球性问题包括: √ A 环境污染
B 资源枯竭
C 粮食短缺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5.关于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展为了人民
B 发展依靠人民
C 发展成果由执政党独享
D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正确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