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

时间:2019-05-14 00:4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

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

韩 旭

(作者系中组部组织局副局级巡视员)

稿件来源: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 :2008-01-03/1601期、03-07/1617期、04-24/1631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并提出‚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此,我们如何理解和学习贯彻呢?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组织工作和党的建设的同志来说,常常会习惯于从领导班子建设、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等具体的工作层面去理解和学习贯彻,这是对的,也应该如此。然而,作为一名长期在组织战线工作的‚老兵‛,笔者深切感到,我们必须跳出‚就党建论党建‛的局限,学会从更宽广和更长远的历史层面、从更深刻的理论层面去思考问题。否则,我们就会很被动,难以很好地承担我们的神圣职责,难以尽到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卫士的作用。下面,本文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看看她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和信心,并希冀对组织战线的同志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解决好领导发展的本领的科学性问题,以及如何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努力也就都会归于失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之前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所有实践基础之上的,它的历史起点毫无疑问应该是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搞早了,是先天不足的‚早产儿‛,我们应该回过头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对这种观点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因为它涉及到的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我们对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甚至加以否定的话,那就会在我国社会上助长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和蔓延,动摇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最终必然会危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也许持‚早产论‛观点的人会说:讲社会主义的出现是‚早产‛并没有否定它的合理性。分歧的焦点恰恰就在这里!有人说社会主义的出现是‚早产‛的,不就是因为它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吗?按照他们的观点,怎样才算不‚早产‛呢?那就是社会主义应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才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的,换句话说,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应该等几百年以后生产力高度发达了才来进行,才算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讲‚早产‛,实际上就等于变相否定了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在20世纪初期那个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承认‚早产‛,实际上就等于变相承认了十月革命、中国革命是不合时宜的或者是失败的。马克思曾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一般的规律,它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这两句话用来作为判断十月革命、中国革命胜利是否合适的标准。一是我们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坚持,但一定要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个别论断。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革命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今天我们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但已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们无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发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尽管当时俄国、中国的生产力很不发达,但两国的资本主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最关键的是,当时俄国、中国的反动统治十分黑暗,人民受压迫、受剥削最烈,苦难深重,腐朽的生产关系成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发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愿望,是把社会生产力从黑暗腐朽的生产关系下面解放出来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的、紧迫的需要。三是当时的俄国、中国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发生和最终取得胜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果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发生在帝国主义统治势力最强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四是当时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已经分别有了坚强领导核心即俄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因此,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产生决不是什么‚早产‛,而是适时的、必然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与‚早产论‛一样,还有一种‚补课论‛,即认为由于是‚先天不足‛所以我们今天必须‚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从实践来看,十月革命胜利的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已失败了,这是‚先天不足‛的缘故,所以很难存活、必然夭折;再从中国的情况来说,也是由于‚先天不足‛,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也是经历了波波折折、很不顺利,所以没有办法,我们今天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在重新回过头去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决不是十月革命的失败,而是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我们今天发展私营经济、搞股份制以及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并没有、也不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尽管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但在性质上它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它与资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一是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资产阶级政党尽管也注意调节贫富差距,但它们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并且受到少数财团左右的。二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没有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像资本主义制度那样用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浸润整个社会。三是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没有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基本实行私有化。虽然在我国,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多元投资的股份制经济这种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重要资源和国民经济命脉仍然掌握在国家手里。四是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搞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竞争‛、‚议会民主‛及‚三权鼎立‛。在这些根本问题上,我们党是清醒的,决不动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更好地维护广大普通人民群众利益、缩小贫富地区差距、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进一步表明我们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决不会搞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总是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总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进行理论创新和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如此,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着眼于解决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来的。29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伟大意义,今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从那时起,我们党一直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想发展,谋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发挥,全国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你追我赶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我国社会取得了连续保持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好成绩,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等都大大提高。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实就是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决定和影响我们的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思想道德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关键性因素。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也是中国社会各方面的面貌之所以发生令人赞叹的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它就是紧紧围绕着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最根本的最核心的问题来做文章和加以阐述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就是因为它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社会制度最终都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正确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发展的强烈愿望的表达与承接。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虽然在改革开放和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初期和一定的时段内,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粗放型经济;比如,利用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把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采取依靠多增加投入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等等,这是难以避免的;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和为了调动积极性,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上述发展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新问题。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不但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而且也极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各种迹象表明,如果我们现在不切实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不但难以保持长期较快的、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发展的好局面就有可能毁于一旦。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果我们现在不及时防止、纠正和克服的话,将会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赖以依存的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拉大,将会严重影响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和造成整体发展效益的降低。社会上一部分人收入很高、很富有而另一部分人收入很低、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的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并且还有扩大之势,将会使我们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和要求逐渐落空。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形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遭到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淡漠。由于把注意力片面地集中在经济发展上,因而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上学、养老、保险、就业等问题就关注得不够、解决得不好,形成经济建设‚一条腿长‛而社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另一条腿短‛的局面,致使一些地方党组织的威信在群众心目中下降了。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啊!

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提出来的。但它又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而是着眼于从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规律性问题上去开拓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丰富实践。正因为科学发展观回答的是极其重大的问题:即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在取得这种成功的同时又出现了发展方式上的新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以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句话,科学发展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推进到一定阶段,如何通过科学发展使社会主义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大优势的问题。而对于这个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没有具体回答过。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应该说,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开始,就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不现实的,因为当时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不同。如果当时不把人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展经济,不采取一切灵活的政策和措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和先富裕起来,不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发展,怎么会迅速改变‚文革‛所造成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和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而取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效呢?因为,当时的实践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但是,在改革开放进行了29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再不突出强调注重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使我们的主观认识脱离现实的客观实际,跟不上或者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前进步伐,不觉察、不愿意、不敢于、不能够回答实践发展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总是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总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进行理论创新和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如此,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促进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不同文明的共存发展,消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强制推行西方民主模式、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所带来的种种使世界不得安宁的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和创造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有利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充分考虑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所发生了的新变化的。一是,当今世界在追求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所忧虑。与此同时,世界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因开采过度也将面临枯竭的危险。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历史进程走到今天,确实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浪费,如果再不加以切实纠正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生态,不仅前所未有地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经济问题,而且前所未有地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政治问题。这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世界形势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会造福于中国人民、世界人民。

二是,当今世界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和“一体化”加快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巨大的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贸易、金融、投资、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中成为最大的赢家,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和富有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和基础的薄弱以及受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利影响,在全球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中成为最大的输家,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少,越来越贫困化。世界上不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现象十分突出,即使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每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之间,贫富差距都在明显扩大,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近几十年来公平正义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得到合理的解决,反而普遍地被忽视了。这是世界上之所以发生许多冲突的深刻根源。由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公平正义缺乏等因素,所导致的世界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一些国家对另一些国家、一种宗教对另一种宗教、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冲突、对抗、矛盾和仇恨越来越多,并且以许多过去不曾遇到过的新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世界形势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十分有利于减少世界上各种冲突的因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的。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无疑将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对世界作出贡献,同时为各国做出示范。

三是,当今世界在追求和大力推进民主化与政治文明,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在某些国家强制推行西方所谓民主模式的严重问题。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多极化和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不同民主形式相互共存、包容发展的趋势正在明显增强,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促进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不同文明的共存发展,消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强行推行西方民主模式、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的内政所带来的种种使世界不得安宁的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和创造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有利国际环境。最终,经过世界多极化和不同社会制度共存发展这个特殊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狭隘利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自私的、盲目的、混乱的、破坏的本性及特征与人类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必定要取代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必定能够实现。

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和照亮了思想理论和思想意识的天空,一扫思想理论和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积弊。

在过去的一千年当中,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但人类活动的空间扩大了、生活的水平提高了、拥有的财富增多了,而且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和取得的思想理论成果也是非常丰富的。在当代更是如此。当我们思考人类的经济为什么会增长和发展、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时候,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成就基本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最早的经济学揭示了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因素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后来的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起到‚倍增‛的作用。再后来,管理、信息、创新等因素也被研究发现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那么,通过什么机制把这些单个的因素串联起来、使它们结合起来很好地发挥作用呢?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对经济资源和要素起到自动的、有效的、基础性的调节和配臵作用,同时还发现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可以对经济资源和要素起到有计划的、按比例的、超前的、十分重要的调节和配臵作用。这些理论成就,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奇葩,它们揭开了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奥秘。但是,它们太过于侧重从技术层面、具体层面、经济层面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没有能够从更开阔、更宏观的视野和从世界观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因此它们的局限是容易使我们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只知道经济何以会增长和发展,而不知道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只看到经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而看不到经济事物和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体的运动和变化;只看到历史发展的某一侧面,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全貌,洞察不到整个历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在人类社会前进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什么方式把众多的人群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稳定的社会的问题,必然会遇到利益分配、权力分配、法律、国家、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社会的公平公正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应该说,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后不久,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们就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如,‚自然法原则‛,他们认为,自然法是人的理性的表现,具有合理性、普遍性和永恒性。在自然法则下,人人都是自由的,‚想做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但所做之事不能对别人的自由造成妨碍和破坏,因此确切说是自由地做法律许可之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无论是贫还是富、无论是有权贵的人还是没有权贵的人都平等地享受自然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和本位,享有充分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国家要按照多数人的意志来行事。这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是人类思想政治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政治思想和理论也有很大的缺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它们实际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狭隘的阶级局限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少数有钱的人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而对于大多数贫苦的人来说只是名义上的或者是不完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家们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本质,实际上只是有钱人的自由、有钱人的民主、有钱人的平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当代,西方的一些哲学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弊端。他们指出,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人性的迷失和道德的沦丧,资本主义制度确实有它虚伪和黑暗的一面。因此他们提出要把人当成最终发展的目的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资本的奴隶和技术的奴隶。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着眼点和基本价值取向是唯心主义的,其目的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修补和完善,而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合理性。因而,在根本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这些理论它们的许多内容是很难行得通的,最终只能是空想。概括起来说,迄今为止西方学者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丰富的,其中的许多精华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但是,这些思想理论成就有几个特点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注意:一是它们日益精细化、专业化、技术化。学科越分越细,每一种学科里面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更细小的学科;理论越搞越多,每一个理论命题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多元化的、流派林立的理论观点。二是它们当中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呈相互分离的态势。经济问题就只是在经济的范围内解决,而不注意或者说轻视从政治和哲学方面去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过来说,研究政治问题和哲学问题往往又过于抽象地在‚纯政治‛和‚纯哲学‛的范畴内兜圈子,看不到或者说忽略了经济问题和物质财富的生产对政治问题和哲学问题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决定性影响、决定性联系。为什么当今世界人们在实践中会产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公平正义缺乏、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由这种片面的、孤立的思想认识方法所导致的。三是它们当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日益盛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和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客观物质世界的对与错,过份相信人的‚自我‛的力量、似乎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自己不能办和办不了的。而在我国,有些人由于受到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甚至有一些相当级别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不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信眼前的实惠。这是十分令人堪忧的。四是它们当中许多内容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这些西方思想理论钻了我们改革开放的空子,一直在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争锋和较量,企图占领我们意识形态的制高点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并且也确实占领了我们一部分同志的思想和心灵。

针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的局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和照亮了思想理论和思想意识的天空,一扫思想理论和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积弊。

科学发展观把日益分离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有机地联结起来了,它实际上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发展观把人们从过去曾经一度在突出重点的幌子下容易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以及在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幌子下容易把视野搞得很狭窄,容易只关注局部问题、个体问题、战术问题这样的思想束缚中重新解放出来了,而代之以注重用统筹的、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注重从全局上、整体上、战略上、根本上看待和分析问题,它实际上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极大丰富发展,在新的时代强有力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发展观揭开了西方思想理论的面罩和伪装,揭露其抽象谈论民主、自由、人权等等对人们的欺骗性,旗臶鲜明地强调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服务,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解决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问题之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以及社会各构成要素是如何运行的呢?它们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它们巨大的优越性、巨大的活力、巨大的创造力、巨大的发展后劲究竟体现在哪里?

让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来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工作。生产和工作,基本上囊括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等。其中一部分人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用生产来描述比较贴切一些;另一部分人如党政机关干部和管理者用工作来描述比较贴切一些,当然生产也是工作,工作也是生产,两者的本质都是劳动,只不过特点各有所不同而已。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社会产品等或者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无一例外是由生产和工作所创造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分工是科学的、合理的。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上层建筑;既有物质生产部门和领域,又有非物质生产部门和领域;既有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又有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以及其它社会产业。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之间、各个产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甚至每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和单位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大体均衡的、有一定合理比例的,同时是充满活力的。这里最关键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我们知道,私有制的小生产也包括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盲目性。资本主义生产所具有的唯利是图而不顾一切的性质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资本家实际上为资本所奴役,为了追逐利润什么都敢干。尽管有市场机制的引导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但由于资本家‚人为财死‛的自私性和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利润就敢于铤而走险的本性,以及私有制赋予资本家‚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神通和个人掌握生产资料之后实际上拥有的无限权力,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会是混乱的、盲目的、不协调的,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必然会对广大生产者造成压迫和剥削。这是不可避免的。今天我们有的同志看不到或不愿承认马克思、恩格斯所揭露的资本主义存在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对立、广大生产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好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就证明了资本家和工人不再对立,甚至两者是平等的了。这种看法是幼稚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满足包括生产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这种生产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进行。由于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摆在首要位臵上,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极其广大的,生产是充满蓬勃生机的。不但生产资料这一大部类的生产很旺盛,而且消费资料这另一大部类的生产也很旺盛。只要市场需要,什么东西都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之高、生产的产品之丰富是令人惊叹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之后,她的生产的速度和规模就一直比资本主义要快得多和大得多。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如此,改革开放后的30年更是如此。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把每个人从自然和资本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具有更为强烈和更为紧迫的历史责任感。社会主义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为着实现共产主义而存在和发展的。按照这种模式,社会主义愈发达,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的程度就将愈高,社会亦愈和谐。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占有的公有和社会性质不再是对立的状态,整个社会的生产更加有计划和更加协调按比例地向前发展,广大生产者不再受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本所有者的奴役,不再受单一生产分工的奴役,甚至不再受生产本身的奴役。越来越多的人将可以按其所长自由地变换生产岗位,越来越多的人将从生产领域转移出来从事其他的社会工作。无论是从事生产还是从事工作的人们都以积极的、主动的、光荣的、愉快的心情和态度,而不是以消极的、被动的、屈辱的、苦闷的心情和态度从事着劳动。所有的人将有更多和更充分的闲暇时间来放松自己和休养生息。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发展将是协调一致、相互适应的,不平衡和对立的成份已基本消除,甚至已是融为一体的了。

从现实来看,不能忘记我们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工作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呢?它有哪些应该让我们明白、让我们搞清楚和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特点呢?

1、生产和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虽然其程度没有那么高,但是这种生产和工作确实是在向着社会主义阶段比较先进、比较高级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往后倒退的。由于这个阶段的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因此这种生产和工作要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历史和现实的需要性就更强、更紧迫。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和工作的目的所决定的,也是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的生产是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

执政党和国家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并且是执政为民的,这就避免了因执政党频繁变动所造成的短期行为以及执政党受到少数经济利益集团所左右的弊端,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完全有能力、也有办法保证全社会生产的长期稳定协调和快速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和盲目性。这种长远性是能够实现的,而只有长久保持才是最有价值、最为牢靠的。在农业生产方面,通过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就可以使中国的农业实现由粗放向现代集约的转变、由单一初级农产品加工向产供销一体化的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的转变、由分散向规模化和组织化的转变,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可以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和解决如此众多的人民吃饭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生物能源和生物技术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转移后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问题等等,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工业生产方面,通过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就可以不断改善工业产品的结构使之门类更加齐全和质量更加优良,就可以禁止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和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可以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污量,可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地区生产方面,通过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就可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实现全国性的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各个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就可以禁止或限制一些地区的开发(如果这会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鼓励和重点支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的开发;就可以使我们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使我们的中部崛起计划、东北振兴计划、西部大开发计划等都能得到卓有成效的实施。同时,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生产资源的能力就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这一切,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是办不到的。中国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全社会的生产之所以具有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其道理就在这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贯彻得越深入,党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就越大,计划性、指导性、综合协调性就越强,社会主义生产的前景就越美好。

3、社会主义的生产是讲求效率和富有活力的

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市场机制的魅力很大,竞争性和灵活性很强,效率很高。社会主义生产者(包括企业和个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效果如何,都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这一方面会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生产活力,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不断地涌现出众多的生产者,比如,仅仅一个汽车零配件市场就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生产厂家和个人在进行着生产,这是自发的,因为有利润可赚,生产者会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又会促使社会主义的生产者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好和尽可能多的产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打败和不遭致淘汰。我们说社会主义的生产之所以具有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很好地运用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市场机制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好,社会主义的生产会更有活力。

4、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那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就当然没有社会主义,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命脉,如土地、矿山、铁路、银行、航天航空、石油、天然气、电力、水源等等,都主要是由公有制经济掌握和生产的。二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绝对控股企业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它们的规模大、影响大、生产的产值和利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们的生产能力、科研能力、销售能力、管理能力、职工人数以及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等等,都是其它所有制企业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机械等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等方面它们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可以说,这些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控制力、带动力、引导力是很大的,并且它们当之无愧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对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组织重大生产活动的‚国家队‛和中坚力量。三是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或持大股的多元投资的股份制企业(这也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涉及的生产领域越来越广,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社会主义生产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公有制经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5、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因其明确的责任权利体系、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其它固有的优点而在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客观来说,这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具有两重性质。一重性是指它首先是处在社会主义生产范畴中的。它是在社会主义的大前提、大框架、大环境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这种生产必须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它生产的产品和上交的利税是直接为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因此这种生产明显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内的生产。我们决不能对它采取歧视、排斥、拒绝的态度或把它打入另册。另一重性是指它确实又是具有某些资本主义的特性的。毕竟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它是属于私人占有的,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它身上也或多或少、程度不等地存在着。比如,有些企业为了赚钱和追求资本的扩张而不顾一切,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当有的企业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要牺牲后者而自保;‚老板‛与‚打工者‛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关系,等等。现在,我们来谈谈剥削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中究竟存在不存在剥削?这是一个各方面争论比较大、许多人心里想搞清楚而至今仍然没有搞清楚的十分敏感的问题。但是随着形势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它作出回答,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体现。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同样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它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资本主义私有的特性这一面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存在剥削的。因为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的真正所有者并不是广大的员工,而是私营企业主(这是有明确法律界定和受法律保护的),因此也只有私营企业主才能够真正自由处臵和支配这些生产资料和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所形成的产品,企业的普通员工是没有这个权利的。那么,私营企业中的普通员工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打工者‛真正拥有和能够支配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存在于他们身上的能够进行劳动的能力(体力和脑力,即劳动力),并且这种劳动力要与企业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这些员工进行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以维持、补充和发展继续劳动的能力(这部分就是私营企业主发给员工的工资),另一部分是企业的利润(剩余价值),为私营企业主所占有。如果员工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低于员工个人消费的那部分或者私营企业主把它们全部变成工资发给员工,那么企业就没有利润、私营企业主就没有钱赚了,企业也就办不下去了。所以,这是不可能的。而企业中一定要存在这一部分剩余价值。问题的全部关节点就在这部分剩余价值身上。

国有企业也是存在这部分剩余价值的,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不是属于私人占有的,而是属于包括企业广大职工在内的全民所有(由国家或集体作为其代表者),因此严格来说,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也是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所获得的产品的主人,他们所创造的价值除了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归自己消费之外,另一部分剩余价值实际上也是归他们所拥有的(只不过这部分剩余价值要上交国家或集体,然后再由国家或集体以各种方式用之于他们身上)。由于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广大职工创造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是不可以也不能够由某个私人所无偿占有的,因此,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剥削。

但是,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情况就不同了,私营企业广大员工创造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是由私营企业主所拥有、支配和消费的,当然他要把这部分剩余价值中的一小部分作为税收上交给国家,剩下的则归他个人所占有了。由于这部分剩余价值是企业广大员工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凝结着他们心血和汗水的生产劳动成果而又无偿被私营企业主所占有,因此严格来说,这就是剥削。特别是当一些私营企业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特性这一面表现得越充分的时候(比如,在初次分配中给员工的很少,随意克扣或拼命压低员工的工资,经常让员工加班加点和超负荷劳动,员工的休息和健康得不到保证,他们的福利待遇和居住、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以及私营企业主把他占有的这部分剩余价值任意挥霍浪费或用之于对社会、他人、国家造成损害的不光彩地方,等等),这种剥削的性质就越明显。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时至今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负责任地、有勇气地承认它,以便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交待并且也便于正确引导、合理规范和逐步解决。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个问题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剥削又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两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特别是当它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面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剥削的成分就是很小或者说是可以接受的了。只要我们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只要我们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工会等群众组织、工商联和社会各方面包括企业中的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对私营企业的积极引导和对广大员工权利的切实维护,只要越来越多的优秀私营企业家把办企业作为事业来追求,立志产业报国,能够自觉把剩余价值更多地用之于企业和员工以及回报社会,实现企业有活力地、和谐地更大更强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非公有制企业中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发展广大员工的利益,非公有制经济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面会进一步得到弘扬,而它的资本主义特性那一面会逐步减少。这样,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会更好、更大。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6、社会主义的工作对生产具有巨大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各级党政机关干部以及其它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非生产领域的同志,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和谐地从事着光荣而神圣的工作。尽管这些工作不是直接的生产,但意义同样十分重大。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组织的广大干部、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理论宣传和新闻文化工作者等等,作为党和政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以自己的智慧、才华、才干和辛勤工作维系着党和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着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才有了根本保证和巨大的动力来源。那么,这种保证和动力是如何实现的呢?一是他们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钻研中国的现实问题、钻研国际上的问题,始终从思想理论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前进的大方向,保证了社会主义的生产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二是他们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对社会主义生产的各种情况和现象、成绩和问题进行概括分析与总结提炼,科学地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社会主义生产正常有序、统筹协调地不断向前发展。三是他们为培养和选拔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领导者和各方面人才兢兢业业、严谨细致、开拓创新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也是出生产力的,是从非常关键的、非常重要的位臵上去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四是他们维护、整顿、规范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和防止垄断以及不正当的竞争,大力帮助建立和发挥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积极为国内生产和贸易与国外生产和贸易的对接提供服务。他们的工作搞得越好,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就发展得越好。五是他们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和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激发干劲,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和动力,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毫无疑问,能够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六是他们通过办报纸、杂志、出版书籍和其它新闻媒体,源源不断地为整个社会主义的生产提供丰富的、强大的智力支持。他们不愧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事业的卓越的‚思想库‛、‚智囊团‛。七是他们围绕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中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骨干力量进行攻关、开展义务劳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他们的社会主义工作的理念和追求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他们为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会搞得更好,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会空前地迸发出来,社会主义的工作对生产将会起到更加巨大的促进和保证作用。总之,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特点,最根本的是它从总体上摆脱了生产资料与人相分离的状态,克服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对立,逐步使人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总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真正优势所在。我们之所以要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有客观依据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立足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基础极为坚实。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越来越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越来越向着更高级、更发达、更先进的阶段和方向前进,生产的社会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性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体现得越来越充分,这是必然的。(未完待续)

第二篇: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历史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成渊源深厚,概括全面,因而,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应该溯本求源,以史为证。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意义。

引言: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根本原因。发展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发展观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起到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社会形态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发展观的多样性。同时,发展观又将作用于社会形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指南针。

一、改变中国的两个发展战略和带来的思考

1、毛泽东时期的大发展战略

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自1847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产生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整整一百年里,中国始终没有出现倾全国之力开发电力、石油、煤炭、钢铁中的任何一项的举动,这些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工业发展,而工业的发展程度往往决定了经济的发达程度。在这一百年里,虽然对资源有小规模的开采,但中国的民族资本家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力进行影响和推动国民经济的投入和开发,这就是中国国力一直都不

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要想改变旧中国的贫穷面貌,就得尽快摆脱100年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对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加之列强的封锁战略,让依靠国外力量的想法落空,中国的发展只有靠自己。面对这样的局面,唯有倾举国之力来进行这场极其艰苦的伟大创业。这才有了举国上下的全民大炼钢之类的大跃进式的发展。当时国家的困难我们也许难以体会,可以用个小故事来说明。坊间传闻,是有科学家在路上突然被人带走,从此人间蒸发,杳无音讯。干什么去了呢?在找那些工业发展需要的资源。正是由于几代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版图上才多了一个又一个资源标识图标。毛泽东时代倾注全国之力,孤注一掷的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旧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实现了中国工业众多的零突破,但如此巨大的代价,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值得付出。而在当代其应该得到符合时代的诠释。

2、邓小平时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研究如何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区域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以便能够在一国或一个地区内形成聚集与分散相结合,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的地区优势,又能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体系。

针对建国初几十年中为了达到一种均衡发展而牺牲效率的状况,效率优先导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提出并施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以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符合当时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它的具体实

施,扭转了改革前的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率发展局面。总体上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中国的经济,新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作为一种针对区域比较优势区别对待的经济指导思想,非均衡发展战略没有兼顾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而也产生了相应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导致了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东西差距的迅速扩大不仅在经济方面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约束,而且也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于政治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小觑,处理不好,将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不同的社会形态与不同的发展观

1、发展观是一个国家的指南针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社会形态,主要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发展观的多样性。同时,发展观又会作用于社会形态。这也决定了发展观将伴随各国经济社会的演变进程而不断完善。因此,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指南针。现阶段,可以笼统的把发展观概括为西方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2、西方发展观

对于西方发展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释,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其最根本的发展观是“丛林法则”,即“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变而来,强调大自然中最根本的法则。其次,二次大战结束后西方发展观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由以单一经济增长为目标,到注重社会的综合发展,再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再次,就是1972年,在人类第一次环境大会上,《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西方发展观才有了新的发展。西方发展观在漫长的工业化进程中艰难的前进着,虽然经历了从追求单一经济利益到综合考虑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但在西方诸强的字典里,“丛林法则”依旧是其赖以发展并且坚持百年不动摇的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历史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4、科学发展观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在积极借鉴西方发展观的有益成果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主要表现在: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不但扬弃了西方传统发展观的“物本”思想,而且以其人民性而在发展目的和发展动力上超越了西方当代发展观的“人本”思想;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不但扬弃了西方传统发展观的“经济增长论”,而且以其系统性而在发展内涵和发展方法上超越了西方当代发展观的“综合发展观”和“整体发展观”;三,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但扬弃了西方传统发展观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以其和谐性而在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上超越了西方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所回答的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是对世界上各种发展观的一次新概括和新总结。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发展观所回答和解决的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回答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人类诸多矛盾、缔造一个和谐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西方迄今所实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的超越。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都仅仅只是“观点”。毛泽东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无的放矢”,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说“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如何避免成为古董鉴赏家,而浪费了科学发展观这支利箭呢?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就先得把握其脉络,理解其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首先,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次,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发展的各个要素,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内容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和谐中国、和谐周边、和谐世界。最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几项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做到发展的统筹兼顾。

结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有所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日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和谐社会正

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康庄大道,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必将富强,中华必将复兴!

参考文献:

[1] 《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 2010 李曙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2] 《中国和西方发展观问题之比较》 2009-05-18 青岛新闻网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2007 高新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党和人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卓有成效的创造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实践昭示我们,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时候,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伟大的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理论。8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和带领全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指导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并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传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并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发展思想,吸收了国外发展观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据我们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中,既包含着实践上的历史联系,又包含着思想脉络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体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趋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它们都以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又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以科学发展观为例,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和超越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来贯通、解读和整合。因此,尊重和珍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这种独特的历史地位,才能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思想精髓,从而自觉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夺取新胜利。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统领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因而也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理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邓小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从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贯彻十六大确立的主题,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包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主题,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这一探索主题,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并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格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邓小平说过:“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项长久性的主题。对它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思想,成于邓小平理论,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且还要我们一代一代延续和发展下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着力回答了关于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既体现在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又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当之无愧地赢得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这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荣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力状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第五篇: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

冷 溶

《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23日 06 版)

编辑出版《胡锦涛文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阐述和高度评价,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是党的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创立者。《胡锦涛文选》的出版,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最好的教材。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文选》全面展示了这一科学理论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篇布局就是从这个宏伟目标开始的。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肩负的历史任务。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003年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新的实践要求,迫切需要作出新的理论回答。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们党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根本问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指明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胡锦涛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要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等作了深入阐述。

总结党的十六大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的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同志指出,胡锦涛同志“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胡锦涛文选》集中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动教材。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奋斗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既坚持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锦涛文选》集中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继承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形成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比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等。科学发展观的这一系列独具创新性的思想观点,集中概括和反映在《胡锦涛文选》的全部内容中。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重大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起来,同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起来,体现到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实践中,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文选》的第二、三卷,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经历的重大事件和作出的重大决策。

回顾这十年,我们取得巨大发展成就,走过很不平坦的道路。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我们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而努力工作。

及时编辑出版党的重要文献,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胡锦涛文选》是继《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之后,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又一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集,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重要教材。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一)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

    2012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指......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摘要: 科学 发展 观,是以比较完整的 理论 形态提出了当代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的新发展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 进程中,在中国特......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王 真 2007年11月05日13:57 来源:辽宁日报 □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首先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8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性成果。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征文-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建设 的重大指导意义 清溪镇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

    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党的集体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这样论述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