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时间:2019-05-13 21:2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一篇: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先后在党章和宪法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我们重温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体制改革;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

伟大的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理论。八十多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在三大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居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殊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和带领全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指导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并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在新中国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1956年,毛泽东同志把中国“取得革命的胜利”归结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成功地实现了结合,并进而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当然伟大而不易,但要进而把她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更艰难、更伟大。毛泽东同志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驱,而指导和带领全党实现“第二次结合”的重任,却历史地落在了邓小平同志的肩上。

邓小平同志既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传奇般的革命经历、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崇高的政治声望,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毛泽东思想和功业的继承人与发扬光大者。在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

继邓小平同志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据我们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工人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三大理论成果中,既包含着实践上的历史联系,又包含着思想脉络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体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趋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它们都以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又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像“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2],就会变形走样。其中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之中,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并处于居间的枢纽地位。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需要通过邓小平理论来贯通、解读和整合。尊重和珍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这种独特的历史地位,才能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完整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思想精髓,从而自觉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夺取新胜利。

二、邓小平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适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主题,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结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探索和解决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用革命手段改造旧中国,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取代反动政权,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剥削制度。

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主题,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以体制改革作为社会发展动力,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加快发展生产力,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邓

小平同志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和社会全面进步。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体制改革,使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的最具标志性的创新和突破。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叫“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是其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邓小平理论根据中国实际所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形态。它包含一系列重要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理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努力运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等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认为,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原有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情决定的、在发展水平上不发达和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说是“事实上不够格”[5]的社会主义。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能从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起步。根据中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总体不发达的状况,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邓小平理论把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规定为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相应地,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改革中,邓小平理论既主张放开、搞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同时,它又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6]这样,既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又体现了它对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包容性和整合性。

按照邓小平理论的战略思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既要对内充分利用证券、股市、期货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等经济手段,来搞活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对外还要尽可能地多引进一点国外的资金、资源、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

在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巩固与发展,并运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主导作用,以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与此同时,又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努力把一切可能的中性的、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包含和整合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体制的框架之中为我所用,也可以利用一些资本主义的经济因素,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样,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就发挥着支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上的这种包容性和整合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

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8]这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项长久性的主题。对它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思想,成于邓小平理论,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还要一代代延续和发展下去。这中间,邓小平理论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开创这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光荣。邓小平同志奠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永远不朽的历史丰碑。

三、邓小平理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自从1943年共产国际在完成了历史使命而自行解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改变了自己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自此,各国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完全由本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团结和领导本国人民去不断探索、争取本国革命的进展和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也据此制定了同各国兄弟共产党、工人阶级政党发展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四条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国际工人阶级团结奋斗方式的这种改变,是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的表现和必然要求。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动,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方针,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不当头,不引火烧身。在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同时,既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的内政,我们中国也决不干预别国内政。邓小平同志说过,“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我们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9]。也就是要集中精力实行改革开放,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邓小平理论及其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国际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就与日俱增。

(一),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和成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间发生的奇迹,是邓小平理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人类社会在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苏联在20-30年代的兴起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衰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曾经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而74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共败亡给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政治上的冲击,也是极其严重的。然而,就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此步入低潮的时候,却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奇迹。在由邓小平理论指导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神奇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经济由此连续获得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和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中国欣欣向荣、兴旺发达,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在苏联解体的前两年,即1989年,邓小平同志就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全局上看到了中国改革和建设成功的国际意义。他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他强调,“只要中国不垮”、“旗帜不倒”,“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10]。我们应当站在这种政治高度,来看待邓小平理论和它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二),当今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并开始真正富强起来,这使中国正在产生示范效应,从而使邓小平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世界资本主义如果从十四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和十六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即使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当然,它在给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特别是给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带来种种苦难和浩劫的同时,也开创了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在其数百年间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只是造就了为数不多的极少数富裕和强盛的国家。在当今世界的190多的国家中,其现代化发展得比较充分、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只有22个[11],而且其核心仅是西方“七国集团”。其余的绝大多数国家,至今仍然位居发展中国家之列。资本主义带给我们世界的,并不是遍地鲜花,而是日趋严重的两极分化、南北差距不断拉大、世界战乱频繁。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统治体系内,看不到发展和富强的真正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这个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又有近13亿人口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能够按照邓小平理论所确定的发展道路和战略步骤,通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比较快地富强起来。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对全世界劳动人民的鼓舞作用、对人类进步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自明、难以估量的。邓小平理论由此享有的世界历史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即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下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前进中所占有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

[1]、《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4]、同上书,第63页,[5]、同上书,第225页,[6]、同上书,第142页,[7]、同上书,第373页,[8]、同上书,第379-380页,[9]同上书,第320、321页,[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321页,[11]《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142页,

第二篇: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首先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8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性成果。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是第一次飞跃。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是第二次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次。

(2)在100多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三次历史巨变的第三次飞跃性成果。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又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谋求完成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消灭了旧封建制度,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民族民主革命之门,这是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第一方面的历史任务,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完成第二方面的历史任务的新时代,实现了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

(3)在150多年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性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经历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科学、从理论变现实、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的三次飞跃。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中最伟大的成果。

其次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提出的新观点,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要求人们在新形势下,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要求人们依据世界的变化,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也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不仅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成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成为实现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篇: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现实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着先导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特别是革命导师思考社会主义的方法,都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依据。邓小平正是抓住了革命导师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发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论述,结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除了上述之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一国两制,国防建设等。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 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在于:

一、它是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旗帜。

四、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

六、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走向21世纪的时代精神,国胆民魂。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一、它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之探索达到成熟的标志。

二、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成长道路上达到成熟的标志。

三、邓小平理论初步结束了“左”的思想路线对我党事业的干扰和侵害。

四、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彻底否定了唯上唯书唯形式主义而不唯实的学风。

五、邓小平理论对于传统文化、民族特性的改造与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六、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国际共运的新时代。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这里,路线是关键,理论是根本。理论和路线是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 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A.和平与发展B.战争与革命

C.社会主义建设实践D.第三世界兴起

2.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是()。

A.继承和发展关系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D.发展关系

3.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人宪法是在()。

A.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B.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C.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4.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D.“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

5.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定为()。

A.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B.最低理想

C.一般理想D.个别理想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

C.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D.邓小平理论无需向前发展了

7.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是()。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

C.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特别是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败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苏东剧变的认识

C.建国29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干和失误总结与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原理的继承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

D.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经验的总结

9.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

A.1956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B.1975年主持国务院工作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D.1987年党的十三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是()。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B.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D.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E.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2.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B.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C.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D.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E.邓小平个人为我们创造的宝贵财富

3.邓小平理论是一个()。

A.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B.开放的理论体系

C.指导当今世界发展的理论体系

D.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理论体系

E.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表现在()。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E.改革开放

5.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

A.它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

B.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C.它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D.它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E.它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

6.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A.邓小平南方谈话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D.《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发表

7.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极左路线的破产

C.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正确总结D.苏东剧变的警示

8.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即()。

A.一条是老路,就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错误的“两个凡是”的路

B.一条是邪路,就是以借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路

C.一条是新路,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反对否定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

D.一条是西路,就是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西化”

三、判断题

1.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十四大。()

2.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

3.“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

四、简答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时代主题转换有什么关系?

五、论述题

试述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D4.B5.A

6.B7.C8.C9.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3.ABE4.ABCD5.ACD

6.AB7.AC8.ABC

三、判断题

1.×2.√3.√

四、简答题

答:(1)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时代主题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生活要提高,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和普遍要求。在时代主题发生转换的同时,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世界范围的竞争,从过去的军事较量转向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时代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

(2)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对之作出科学的分析,正确地回应了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都和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正确判断有关。

五、论述题

【要点】(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当代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时代主题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时代的变化,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邓小平理论还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这样论述的: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九七八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

下载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革命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1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 重要意义问题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汽车服务专业2008级2班 指导老师:余尔亮 内容摘要: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 的指导......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1. 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毛的基本原理 (3)历史根据——对......

    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试题: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答:(一)......

    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

    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 摘要:19世纪 4 0年代 ,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具有特定......

    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5篇)

    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集中概括,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中国历史与现实,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三个方面来深刻认识邓小平理......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大全5篇]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问题答案)(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摘要: 科学 发展 观,是以比较完整的 理论 形态提出了当代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的新发展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 进程中,在中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