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论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一、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主要内容及意义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理论,思
想解放、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邓小平简介以及他的高尚人格
邓小平是中国革命的领军人,也是治国安邦的能手,是拥有
坚定改革信念的伟人,没有他便没有共和国的今天。
三、邓小平能够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原因
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的经历和人格相符合。
三、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
邓小平理论是一盏屹立不倒的灯塔,是人民的财富,需要长
期坚持。
一、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主要内容及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告别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坎坷,开始走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在这个辞旧迎新、万物勃发的年代,孕育了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伟大的里程碑。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内容主要包括: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带领中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全新阶段。
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现“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目的和深层动力所在。它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它诞生的年代我们刚刚经历了探索和发展的误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误区让中国人民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茫,曾经的喜悦和希望被残酷的现实狠狠的摔倒了地上,而邓小平理论就像是迎接新时代的一声惊雷,对中国当时处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着清楚的认识,拨开了迷雾,为中国人民指出的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邓小平简介以及他的高尚人格
说到邓小平理论就不得不提到邓小平。邓小平与孙中山、毛泽东并列,是20世纪站在中国历史潮头领导中国人民进步的三位伟人之
一。他是一个个子不高却憨厚亲切的四川汉子,一个爱抽烟爱打牌的慈祥老人,坚强隐忍的个性使他经历滚滚战火依然屹立不倒,曲折的革命和政治生涯中有过的三起三伏把他书写成一个了传奇。他集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于一身,他是身经百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领军人,他也是治国安邦的能手、巧舌如簧的外交高手、解决各种历史难题和政治难题的大师以及前无古人的伟大改革旗手。
邓小平在十年文革后领导中国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靠的是他刚强无畏、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他对祖国人民的赤胆忠诚。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硬汉,是个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的斗士,他在文革中也经历个严酷的批斗和误解,但是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提倡恢复高考,告诉人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他实行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走出国门,并同时吸收世界经济文化的精髓来发展自己。他费尽心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让香港和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还有植树节、教师节也是在这位伟大老人的倡导下形成的。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5周年。当我们把这两个光荣的纪念联系在一起时,便想起了这样一句古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的,真是这样。如果没有毛泽东,便没有人民共和国;但如果没有邓小平,便没有共和国的今天。
三、邓小平能够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原因
每一个时代都注定会有一个伟大的人,带着他自己的梦想和坚持引导人民走向幸福。而邓小平所经历的人生和他的性格便注定了他会是继毛泽东之后让中国又一次走向辉煌的人。邓小平理论似乎是对邓小平自身人格的完美诠释。因为他的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才有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使他在文革时期曾因为自己的改革思想受到了批判,但是他依然不屈不挠,不断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因为他善于汲取精华,懂得交流的个性,才让我们迎来了全面的改革开放。也是因为他永不放弃的人生信仰,即使遇到挫折也不退让的性格才让他赢得了撒切尔夫人的尊重,为中国赢得了在世界政坛的一席之地,让我们离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又进了一步。
四、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这条步伐艰辛却永远满载着希望的神圣征途中,邓小平的生平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所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成为了一盏屹立不倒的指路灯塔。也许如今的国际形势同当年相比有了些许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已经在改革开放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和一次次的飞跃中获得了最好的证明,它为我们确立的指导思想仍然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党和国家应该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更需要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去从中获益,并且将其发扬光大。而邓小平面
对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看待人生高尚无谓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永远的传承下去。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邓小平同志留给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世界历史意义
八队九八级研究生邓 博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的现代理论形态。这一理论的形成和成功实践,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繁荣,而且必将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深远的影响。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经过邓小平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并加以揭示;以超人胆略,伟人的气魄,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得出来的。
(一)回顾历史,对社会主义的问题重新认识
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我们尽管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味按照我们原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进行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因此,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另一方面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历史和现实实践,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弄清楚。就是这样,邓小平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同时抓住了其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实践探索,对社会主义的内涵具体界定
科学的认识来自于丰富的实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刻也没有脱离过活生生的实践。他总结经验、大胆探索,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肯定的角度和立足于批判性地反思、深刻总结经验从否定的角度两方面提出我们过去所坚持的许多观念不是社会主义,并具体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是提出了几个著名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长期贫穷的状况,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富裕而不是贫穷,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状况,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国家的力量比较强大,而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就这样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根本的特征和属性,对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具体性界定,对新时期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特征进行了明确论证,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三)继承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提出
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基本目标等进行了总体性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贫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5页)“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2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这些论断涉及了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方面和最实质性的内容,已经形成了关于
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这表明他已提出了一种新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之上,他在南巡讲话时完整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个概括,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作了最简明的阐述,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最集中的表述。
至此,邓小平理论已经确立。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一理论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进入了现代理论形态之中。
二、邓小平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首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解决跨世纪中国的发展问题而提出来的。然而,在地理、政治以及文化上,中国是个“大国”,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邓小平理论又是在借鉴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任何方面的成就和每一步成功,“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8页)
(一)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的现代理论形态
邓小平理论对世界的历史意义首先表现在它代表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现代形态。
(1)历史赋予邓小平理论为社会主义的现代理论形态
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基本问题,是依据时代的新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情况,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进行反思,赋予社会主义以现代形态,使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胜利,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敏锐地观察时代的新特点,指出时代已从过去的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革与开放的时代,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做出新回答,引出新结论,实现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现代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理论形态上的现代思维方法和思维特色及社会主义现代理论形态的基本理论内容
如前所述,邓小平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以及“怎样搞社会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的。邓小平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时,始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开放的态度和方法,从时代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命运;坚持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明确区分目的与手段,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坚持生产力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摒弃离开生产力水平去谈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与种种空想倾向。这鲜明地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统一,并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现代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方法论和“现代社会主义论”。而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则构成了他所实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的基本理论内容。
(二)邓小平理论对世界的历史贡献
布热津斯基这位西方政治家、思想家曾对邓小平理论作过这样评价,“中国以其10亿多人口,能够成功地建成一个政治上可行从全社会来看又比较富足的国家它必然日益成为全球注意的焦点。”(《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不仅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的稳定,社会主义运动等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1)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稳定
大规模的贫困,不仅意味着众多人的不幸,而且影响着世界的安宁与和平。改革之初,中国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因此,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如何消除贫困使全体人民富裕起来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改革开放20年,使中国经济获得空前迅速蓬勃的发展,使中国在反贫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大家知道,卢旺达这样一个小国的难民问题已经搅得世界无宁日。如果中国这二十年,经济不发展或发展较慢,如果即使发展了而不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那后果不仅是中国的灾难,贫穷中国涌出的难民潮也使整个世界的和平安宁遭殃。同时,一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意味着和平与稳定的力量的增强,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发挥更大作用。
(2)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重塑了社会主义形象
迄今为止,有人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们一提社会主义就联想到苏东剧变。诚然,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蒙上了阴影。但是,坦率地说,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意味着“家长制”及其僵化、保守、霸权等本身就已不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已失去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而邓小平理论既从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又面向世界,洋溢着时代的精神,与原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不同,不再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与时代发展的人类愿望相一致的本质内涵等留存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而是将它体现贯穿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时邓小平理论还勇于迎接随时代和新技术革命出现的一系列挑战,以深入改革开放和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充分利用,作为实现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手段。邓小平理论实践的成功不但给世界的社会主义树立了榜样,更重要的是向人类展示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形象。
(3)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实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页)邓小平理论以坚持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理解为前提,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基本标准,主张大胆吸收和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突破意识形态上的一些僵化窘境,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这些作为对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内部规律与外部环境,及其相互之间关系认识的思想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坚持和把握这些理论必将从以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生机勃勃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三篇:论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
论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
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受了三大历史关头的考验。第一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政治、思想及其混乱,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拒绝了“文化大革命”的老路,又反对否定社会主义、主张资本主义的思潮,拒绝了以纠正“文化大革命”为借口否定社会主义的邪路,勇敢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肯定成绩,重新奋起,开辟了一条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外的政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极清醒的头脑,领导我们党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新路不动摇。第三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是从十五大前后开始。邓小平逝世后中国的转向一时间议论纷纷,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知道意义、理论精髓和根本问题、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并进一步展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邓小平突破了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从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这一传统观念。邓小平不仅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提出了建立新体制的许多重要原则和构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并对建立这个新体制作了深入的论述和全面部署。
(一)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考过程
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的思考过程:
1、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多国的失败,足以说明必须对该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2、社会主义各国对新的道路的探索都指向了市场经济,引起了邓小平对人类已形成的关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的反思,他认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一家独有,而是有很强的兼容性,能为社会主义所用;
3、基于对我国改革在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上的多重任务之间相互关系的战略性思考,邓小平认为用市场经济来统领这三方面的改革,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因而较容易形成改革的良性推进;
4、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选用了市场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邓小平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还考虑到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伟大理论的产生,都是创造者对世界某一事物长期观察并思考的结果。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时,邓小平创立该理论与他一生的种种经历有关,如留法勤工俭学、莫斯科的大学系统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等,从而大大拓宽了对该理论的研究空间。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从提出、充实到完善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
2、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第一阶段邓小平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在结合中应以计划经济为主,并在第二阶段强调以计划经济为主逐步转变为强调以市场经济为主。
三、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我们党顺应世界历史潮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开放性特征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代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是开放的世界或开放的经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实
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自给自足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中,经济交往的规模和程度十分有限,交换在经济生活中还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才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
会分工的扩大,进而形成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又加深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世界市场;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资本的国际化。如同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联系。
(二)根据经济体制创新的需要,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任务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企业的财产制度和组织形式,从而以规范化的公司制形式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根本性的改造,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实现企业改革的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对内对外开放,逐步地拆除地区间和国际间的各种市场藩篱和贸易壁垒,促使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促进企业进入市场尤其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按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的战略部署,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行一系列更为开放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面临着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产品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指导,以积极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四、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祖国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伟大的科学构想,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国”,“两制”则是要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一国”,没有“一国”,“两制”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两制”,“一国”就无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一国”与“两制”是一个整体,是并行不悖的。否定了“一国”,国家就会走向分裂;否定了“两制”,国家就会导致战争。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一种新思维,旨在把台港澳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把国际上通用的“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国内。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对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新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第四篇: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时代特征 主观条件 历史意义
摘要: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一系列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下形成了科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知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伟大思想——邓小平理论。
关键词 : 邓小平理论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主观条件 历史意义
正文
一、邓小平理论的概述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于人类历史上的崭新实践。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邓小平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中国跨世纪的目标、纲领等作了深入论述,从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的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
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邓小平从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之一。邓小平为什么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首先,在邓小平的一生中,其个人的经历与努力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他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邓小平的一生有着“三起三落”的独特的实践经历,邓小平年轻时代留学法国和苏联,既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和交往,也亲身感受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和进步,既掌握了“工业化道路”的初步知识,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既培养了宽广胸怀和世界眼光,又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以及用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的决心。
第二,从少年时代离家外出求学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参加过“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过广西百色起义,参加过红七军、红八军的创建,经
历过的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指挥过一个方面军以及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斗、战役和决战,他出任过西南局书记,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主持过中央日常工作等。他活动工作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党建、外交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直到去世,几乎党成立以来所有的重大事件,他都经历过。
第三,从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经历了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磨炼。第一次“落”是在 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瑞金,第一次“起”是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第二次“落”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第二次“起”是在林彪事件发生后不久。第三次“落”是在1976年5月,第三次“起”是在“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不乏“落”了又“起”,“起”了又“落”的人,但像邓小平这样“三落三起”实属少见。更为少见也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的每次“落”都不是因为他确实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意见而受到错误的处理。因此,当他的正确意见被实践证明和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错误的处理就不得不撤销或改正,邓小平也就必然地由“落”再“起”。这样,“三落三起”不仅使邓小平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使邓小平在逆境的磨炼中形成了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养成了不信邪、不怕“鬼”、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形成了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思考未来、规划发展的思维方式,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党对时代主题的转变没有能及时的把握,党的指导思想迟迟没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机遇。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的对时代的主题做出了新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另一个是经济建设问题或者是发展问题。他再三强调“世界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变”。邓小平高瞻远瞩,对世界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是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些因素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邓小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
总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形成的主观条件。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
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高举伟大的邓小平理论旗帜,努力学习,大胆创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