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5.19济南清源心理:双相障碍的心理分析
济南清源心理:双相障碍的心理分析我们首先看一下有关双相障碍的案例:
一名双相障碍患者来到咨询室寻求咨询师的帮助,患者描述自己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找的不顺利出现心情差,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整日愁眉不展,对家人说干什么都没有兴趣,有入睡困难,早醒症状。家人当时未予重视,在家休息半年左右患者病情好转,渐认为自己能力还可以,可以出去找工作,心情如常。几个月后,患者渐出现说话多,精力旺盛,睡眠需要减少,夜里起来不睡觉找家人聊天,称可以实现家里人的愿望,对家人说自己能力很强,将来可以赚大钱,要给家人买别墅,买汽车。白天活动多,不回家,找人吃饭,喝酒,主动帮助人。在大街上见到乞丐给人家100元,称看着别人吃苦自己受不了。随后又出现心情烦闷,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想死,一段时间以后又开始精力旺盛。患者来时已经在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而挖掘自己犯病的人格基础、努力改变性格中的不利因素、纠正病态思维方式才能断根。咨询师根据其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正确的咨询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咨询后,这位双相障碍患者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清源心理专家: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其最大特点就是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双相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双相障碍的病因至今未具体确定,发病原因涉及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济南清源为您解读的关于双相障碍的案例分析,如您有这方面困惑可以联系济南清源心理,将有多位你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为您提供帮助。
第二篇:2014.05.24济南清源心理:自恋型人格障碍
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怎么办呢?清源心理给您建议!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共感性。
他们会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
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然而,在实际中,自恋者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自恋者容易幻
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但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会产
生强烈嫉妒心。自恋者的自尊心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对批评会感到愤怒和羞耻,但外表却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
饰。通常不能够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因此人际关系常常出现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怎么办呢?清源专家给您建议:
第一,解除自我中心观。要常常告诉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第二,学会爱别人。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
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
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
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以上是清源心理为您带来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部分介绍,如果您有什么心理
困惑,我们有多位专业的咨询师为您提供帮助。
第三篇:2014.7.10清源心理看沟通
清源心理看沟通: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呵呵”,这两个字,被一个网络调查评为“2013最伤人聊天词汇”。
“哦”,则被另一个类似网络调查中摘得桂冠。
“哦”的伤害力有多大?网友“叶呆呆”深有体会。她和男友是异地恋,十一假期,她想去见男友,在QQ告诉他,男友只回了一个“哦”,她大怒,提出分手,虽然被男友极力挽回,但从此“哦”成了他们网聊的禁语。
“呵呵”与“哦”等类似词汇,为何会如此伤人?因为,它们不是一个真正的回应。
你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你如何回应别人向你发出的声音?这是沟通能力的基本。
很多成年人感觉到,若对方没有回应或不及时回应,自己的情绪会产生巨大波动。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许多客体关系心理学家们都讲到一点: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并且,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不仅要回应,而且回应要及时。最新研究发现,若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而妈妈能在七秒内给出准确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过七秒,受挫感就会生出。若总是受挫,甚至总是彻底受挫——妈妈基本不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减少甚至再也不向妈妈发出呼应。严重的宅,极可能都有这样的背景。这样说,可能会让人感觉到很大压力。其实,准确回应并不是特别难。一个网友讲到她的故事:
儿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脸。他疯得很高兴,突然跑来说:妈妈,妈妈。我对他说:嗯,妈妈在洗脸。我突然意识到他是想告诉我他很高兴。我说:你是不是很高兴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开了。很多哲学家表达过这一观点: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放到这个故事中,其意思即,妈妈回应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确认了,于是存在了,因为妈妈在这一刻是存在的,孩子也有了存在感。如总是有精准而及时,甚至是同时的回应,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电影《铁甲钢拳》,对这一渴望进行了最迷人的刻画。十一岁的男孩麦克斯,找到了一个镜像拳击机器人亚当,最终在拳击界创造了一系列奇迹。这个机器人,有一个特点,即百分百地,按照镜像的方式,精准地回应麦克斯的动作,这给了麦克斯巨大的快乐。
若孩子总处于无回应的绝境,那长大后会衍生出很多有问题的沟通方式。
一女子和父亲吵架,愤怒之下回到房间,将门猛力带上。父亲叩门,她就是不开,并且心里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们很少回应我,让你们尝尝没有回应的感觉!她的描绘,让我瞬间理解了我的一位亲人。他不能和别人好好打招呼,别人对他说“你好”,他只是“嗯”一声,我们提醒过他多次,都没用。原来他的心理很可能是这样的——让你们也尝尝没有回应的滋味。这是报复。关于这种报复心,电影《杀死比尔》中有刻画:白眉道长给少林寺方丈打招呼,但没得到回应,而后白眉灭了少林。睚眦必报,总是因太可望获得所有人无时不可的爱与认可。
幼时总是生活在无回应之绝境的人,甚至会形成这种心理:精准的回应,会让他有被瓦解感。因为,幼时总处于匮乏回应的状态下,他早已弃绝了对回应的渴望,并在极有限的回应和孤独中形成了一个脆弱自我。这个脆弱自我,只有在基本孤独偶尔有回应的状态下,才能保持一种惯性的平衡,但精准的回应,带着深切共情的理解,会瞬间穿透他的自我,唤起他对回应的强烈渴望与恐惧,这强烈的情绪几乎要冲毁他的自我之壳。这样的人,他们都会成为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每个人,他能共情别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够多且好的回应。那些安静又孤独的人,其安静即,不向别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求别人回应。同样,他们也很难回应别人。一位看上去超安静的女子说,她封闭自己,不求别人关心,也不关心别人。关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记忆是,妈妈痛苦,她逗妈妈,但妈妈板着脸没做任何回应。
一个“哦”之所以险些制造了一起分手,是因女方火焰般的热情,如同叩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只得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回响。许多人,可以为恋人做一切奉献,却给不出情感回应,因他们是在无回应之地长大。你讲话的声音如何?这也关乎回应的质量。如我自己,声音一直偏低沉,这种低沉,是在压抑自己的声音。我若压抑自己,对你的听见,一样会打折扣,因最好的回应是活生生的我遇见你。
我曾见过多人,他们说话时,每句话的后几个字,音调会突然下降,变得如蚊子呻吟般难以听见,于是,和他们对话就变得太累,因你忍不住要去听到他的声音。这种回应程度,也反映了他曾获得的回
应质量。
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别人,这不容易做到,不过,比这一点更关键的,是我们首先得意识到,我们那些关于互动的人格特征,并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变。
这是清源心理为您带来的关于沟通的部分介绍,如果您有什么心理困惑,我们将有多位咨询师为您提供帮助。
第四篇:2014.6.14清源心理:高考后的心理调节
清源心理:高考后的心理调节
高考过后,有的考生放纵狂欢,有的考生郁郁寡欢,如何度过高考后的日子,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清源心理专家提醒学生和家长:高考过后,考生应调整好心理状态,当心考后综合征。
考后综合征表现为悲观、失眠、厌食、呕吐、胃痉挛,严重时会产生精神分裂和轻生倾向。一般有三类考生易患考后综合征:“得意忘形”型:考生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极度放松,彻夜上网、唱歌,打乱了日常生活节奏;”自怨自悲“型:考生考得不理想,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不愿与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逃避现实;“耿耿于怀”型:考生明明发挥得不错,却对自己要求过高,一直纠结于考试中的某个小错误,担心因为这个小错误导致高考失利。
家长应积极帮孩子减压。正因为高考后考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作为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情绪,想办法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给予一些鼓励,跟孩子一起来制定一些生活娱乐计划,看看这段时间该如何分配。考生自己也要学会心理调节,一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去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比如学习一项技能,还可以去找一些暑假工,实习一下,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积极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旅游、听音乐会、与同学聚会等,可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但是也要本着“放松莫放纵”的原则,安排好度过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暑假。
以上是清源心理为您带来的如何做好高考后的心理调节的小建议,如果您有什么心理困惑,清源愿为您保驾护航!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择业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题目: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姓名:薛小明
身份证号:62010519720050
所在省市:甘肃省兰州市所在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薛小明①
[摘要]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和转折点。对和大学生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择业时经常出现的心理不适作指导调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择业心理分析心理障碍
择业,就是选择工作目标的过程,即个体将准备从事一项什么样的职业。大学生在选择高等院校,填报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将来准备从事的职业方向。但目前各高校招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在报考学校选择专业时,除了进行文化考试外,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能力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试,而且学生对所选报的专业性质、特点、学习内容、发展方向一般是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盲目性。因此,对于那些专业已经确定,面临毕业的学生来讲,要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现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就需要在准备踏入职场的第一步时就应努力寻求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以少走弯路,增加成功的机率。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职业选择
(一)择业观与职业选择
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择业矛盾,主要表现在择业要求过高,盲目攀比严重;择业目标不稳定,“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鱼”和“熊掌”两者都想兼得;择业取向不明确,多向性地进行求职应聘。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有的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人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盲目攀比,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的目标,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择业时犹豫不决。
毕业生择业中的矛盾,一方面对自己的就业不利,使其择业时或左顾右盼,摇摆不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择业目标脱离实际而使自己要么“低就”,要么“高攀”,难以顺利择业。其次,对用人单位也不利,毕业生择业时的反反复复,① 薛小明,男,教育学硕士,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同时,也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
职业能力决定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验证职业能力。大学生只有选准了与自己职业能力倾向相匹配的职业才能如鱼得水,否则,就会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甚至使职业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个体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重点考虑自身的能力水平是否与将要从事的工作要求相适应,有关研究表明,每一项工作或职业都有一定的能力范围,属于该能力范围的人就能做好该项工作,心理上也能得到满足。倘若某人的能力水平超过工作要求,不仅是一种人才浪费,而且本人也有一种压抑的挫折感,工作效果就差。相反,某人的能力低于工作要求的水平,就会使其不能胜任而高度紧张,甚至厌烦工作,工作效果更差。其次,应考虑自身的能力类型是否与工作性质相一致。不同性质的工作,需要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才去做。而从人的能力类型来看,差异性很大。在选择职业的同时,应考虑自身能力类型上的侧重性,比如,作为管理者,应具备决策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技术业务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而作为一般岗位的技术人员,除了专业技术水平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三)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
职业兴趣是择业者力求认识、掌握某一职业,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择业者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其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因此,职业兴趣是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心理因素。
职业兴趣在择业者的择业活动中具有积极作用。职业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择业活动中可影响人们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开发人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造力,并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有关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疲劳、厌倦。兴趣还是成功的起点。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往往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经过探索、追求而取得成功的。
(三)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
气质,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具有某种气质特征的人,常常在不同内容的活动中,都表现出同样方式的心理活动特点。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是十分重要的。了解了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气质倾向。应该看到,某些气质特征往往为一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如要求做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动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则较难适应。
大学生的职业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关系密切。不同的职业对人的气质要求不同。根据国外职业分类规范和国内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职业气质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型。即变化型、重复型、服从型、独立型、协作型、孤独型、劝服型、机智型、经验决策型、事实决策型、自我表现型和严谨型等十二种。
(四)性格特征与职业选择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相对稳定的人格。性格和职业的关系是一种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选择职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但是,不能一味地强调性格不适应,因为性格是后天因素为主形成的,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断完善的,不能以某一种工作不适应某一从业者性格品质为由而刻板化择业。
二、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障碍调适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精神负担,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
(一)动机冲突
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大学生经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业可供选择,但不能同时实现,出现了双趋式或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因此迷失了职业选择的立场与追求,在职业方向感不明晰的情况下迈出的职业生涯第一步难免有些草率。面临动机冲突,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调适,第一步是结合自身条件问问自己能要什么,想要什么,还缺什么。第二步是从资源积累的角度考虑,咨询专家或者业内人士,未来的工作应该具备什么资源。第三步是学会掌握克服干扰的方法,很多时候动机冲突是因为外界因素干扰,面对干扰应该学会从理性角度考虑问题。
(二)压力过大
对于面临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大学生来说,出于不自信、不了解或者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常常会出现压力过大的现象,导致身体处于一种长期的应激反应状态,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能,也损害了身体健康。对于这种心理障碍的调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好迎接压力、拥抱压力的准备。
2、改变某些容易产生压力感的个性因素,如敏感、自卑、胆小、逃避等特点,从而减缓压力。
3、建立积极的人际支持网络。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
4、锻炼自己的身体,可以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压力的能力增强,减少或消除一些压力的生理影响。
(三)自卑怯懦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多为怯懦胆小。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沉沦。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过低地估价自己,缺乏勇气,畏首畏尾,自己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产生歪曲的知觉,导致在择业的失败。调适的办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
2、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
3、尝试用较小的成功体验来强化自信心,弱化自卑感。
(四)焦虑烦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烦躁。这种烦躁心理,往往使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紧张,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等不良后果。调适这一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有:
1、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
2、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加强交流与沟通。
3、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只有先有目标,才有成功的希望,才有前进的方向。选择一份理想的,切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职业也是一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调适,进行心理锻炼,排除心理障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做好择业准备,保
证求职活动顺利开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培校:成教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成人教育 2005.11
[2]赵立卫: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运用 [J]教学研究2005.02
[3]沈雪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2005.02
[4]柳婷: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综 [J] 现代科学管理2006.07
[5]赵平:大学生择业决策问题与对策 [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6]黄国英: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调适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