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4 00:3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第一篇: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从《荷塘月色》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姓名:赵 丹 妮

准考证号:011003100117

指导教师:杨 乐 生

写作时间:二〇一三年八月

联系方式:***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 ***

所在院(系)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

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 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

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开题人(签名):***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与义

姓名:朱世建 学号: 201107011007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工作单位:诸城市昌城镇小学

内容摘要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他勇武超群、人品出众、义薄云天。他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 :关羽 ; 忠 ;义; 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许多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 1

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 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

(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 “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

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

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1罗贯中 《三国演义》 巴蜀书社 1998《<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1991 巴蜀书社,.《三国演义学刊》 1986年第二期陈寿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59.毛宗岗 《三国志读法》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6周思源 《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 中华书局 2006年8

7陈寿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年版陈寿 《三国志•关羽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年版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作者:赵航

准考证号:100109195045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0 年 10 月

目 录

论文提纲·····················3 内容提要·····················4 正文: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5 内容摘要和绪论··················5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5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6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8 注释·······················9 参考文献·····················9

-2--2-

论文提纲

一、序论 1.内容提要 2.绪论

二、本论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三、结论

四、注释和参考文献

-3---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她就是妙玉。妙玉与林黛玉不同,二人虽都是痛失双亲,才华馥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她却是身陷佛门,带着无数的枷锁和羁绊。同时,妙玉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那么,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她呢?这个人物身上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妙玉的性格特征,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探讨,以对妙玉这个人物及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地位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

-4--4-

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古殿青灯旁的一枝寒梅——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

绪论: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她就是妙玉。妙玉与林黛玉不同,二人虽都是痛失双亲,才华馥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她却是身陷佛门,带着无数的枷锁和羁绊。同时,妙玉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那么,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她呢?这个人物身上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妙玉的性格特征,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探讨,以对妙玉这个人物及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地位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中专论妙玉的那支《世难容》的曲子: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脓,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⑴作者以“世难容”三字来评述这只曲子,这三字不仅概括了妙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也道出了她曲折独特的一生。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内容,熔铸着耐人寻味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锋芒所向,遍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涉及到上层建筑之一的宗教。书中描绘了大量的宗教仪式,道观寺院,僧尼道士,妙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妙玉是一个介于幽尼与闺女之间的尴尬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教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也体会出了妙玉这个介于“槛内”与“槛外”的尴尬之人的痛苦和无奈。

-5--5-

妙玉不是闺阁小姐,而是一个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的佛教弟子。书中林之孝家的这样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⑵妙玉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自幼失怙,寄人篱下,才貌双全,傲世孤高,目下无尘。不同的地方妙玉有栊翠庵作为屏障,没有直接投身到与封建政治与礼教的抗争中去,而黛玉却直接卷入了这场生死搏斗之中。但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二人却都以悲剧结束一生。

妙玉的出家并非出于自愿。她不似宝玉、惜春的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而是因为自幼多病,找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情况下被迫入了佛门。“自幼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是后者而非前者。”⑶所以,她有许多的不甘和挣扎。“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⑷由此可见,妙玉以后的身心无法合而为一,无法一心向佛是有根可究,有源可寻的。她是在一种被逼迫的环境中长大,是在少不更事的情况下向佛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妙玉才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要一心打破佛家的清规戒律,渴望自由、亲情与爱情。

其实,我们只要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妙玉与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她喜欢读庄子,自称“畸零之人”,精奕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而这些与佛家的“四大皆空”是不相容的。佛家讲“六根清净”摒绝世俗的一切欲望。而妙玉跟“六根清净”相去甚远,她对茶品、茶水、茶具有着那样的讲究,这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佛家是讲“世法平等”的,但妙玉却将吃茶之人分为四等。《般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妙玉却不是这样,她人虽在栊翠庵,心却已飞向了庵外的红尘世界。这些姑且不论,单是妙玉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也与《红楼梦》中的其它僧道佛尼有所不同。她不似“癞头和尚”、“跛脚道人”的“渺渺”、“茫茫”,也不似马道婆,张道士的虚伪、奸诈。她美丽、聪慧,“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孤僻、高傲,“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她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人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即人是有感情的,感情的欲望总是使人恋恋不舍,完全放弃一切遁入空门,就必然充满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妙玉本是读书仕宦之家的闺阁小姐,理应生活在“红粉朱楼”之中,却被迫在这古殿青灯旁,伴着木鱼经卷了此一生,她是多么不甘心,她必须去抗争、去奋斗。所以他所做的:一是冷眼看世界,傲视人间,藉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二是为爱的痴心寻找归宿,藉以实现自己做人的权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妙玉就如同栊翠庵内的梅花一般。红梅开在滴水成冰的严寒环境,就象征了妙玉处在阴森可怕又冰冷透骨的佛门;红梅冲破冰雪的禁锢,在寒冬中怒放,发出扑鼻的异香,就像妙玉那如兰的气质,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梅花枝条那如蟠龙,如僵蚓的曲折遒劲的形态暗喻了妙玉那被扭曲而又不屈的性格和灵魂;而梅花胭脂般的殷红又代表了妙玉外貌的娇艳和内心的温馨。这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外冷内热的少女、与雪中红梅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梅合一的境界。她

-6--6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内心充满着美好的情感。无情的佛门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但人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她内心的感情之花还是破佛门的清规戒律,迎风怒放,象雪中红梅一般。总之,“妙玉是一个既亲和社会又远离社会的人”。⑸她把自己的一缕情丝,束缚于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之中。这不是有点朦胧吗?是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朦胧也许更美、更有魅力、更加诱人。

根据在哪里?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对宝玉的爱情已初露端倪,但必须在袈裟的掩盖下偷偷进行,而且要神不知鬼不觉,这就是妙玉的烦恼。“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又见妙玉另拿了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杯,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乔’。妙玉斟了一乔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一回把妙玉身在佛门心向尘俗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精妙无双。或许,她请宝钗和黛玉吃体已茶是出于真诚,但这真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大秘密,那就是她二人是引宝玉入室的诱饵。一般的闺阁女子的房间岂容异性男子出入,更何况是佛门女弟子的耳房?她明知宝玉和黛玉是形影不离的,所以她“拉”了钗黛而宝玉“随后跟了来”就是在本意之中的。珍奇的古玩茶具可能只有两个,但稍次些的贵重茶具却不可能没有,一个闺中少女怎可能“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是未出家之人,又刚吃过酒肉,难道妙玉就不嫌他“肉食腥脓”吗?并且当宝玉说要把茶杯送给刘姥姥时,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宝玉却能用妙玉“常日”用的茶具饮茶,并且是“仍”,可见并非第一次,这就说明妙玉对宝玉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情。爮斝杯与杏犀乔是稀奇宝贵,但这也更衬托出妙玉将绿玉斗斟茶给宝玉的更加稀奇宝贵。因为通过这件事情,她勇敢地向尘世迈进了一步,把袈裟下难以掩盖的爱情透露了出来。但是,一向被称为“情种子”的宝玉却未察觉出妙玉对他的爱慕之情,不了解妙玉的此番苦心。他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了此言,既刺痛了她,又提醒了她。因此她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了”。随后又用了一个障眼法来转移钗、黛的注意力。用一只九曲十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来代替绿玉斗,又发了一通“饮牛饮驴论”,同时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聪明如黛玉者,怎可能看不出一些苗头?这在后回的宝玉折梅中体现出来。妙玉用真情来待宝玉,却又要用矫情来掩饰这种真情,那领袈裟与项上的一串念珠太沉重了,沉重到如泰山压顶一般。这真是“不绣鸳鸯偏绣佛,恼人最是戒珠圆”。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宝玉因落了第,李纨要他去栊翠庵折一只梅花插瓶,并命人跟了他去。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称是,聪明的黛玉已经察觉妙玉对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感情了,但愚钝的宝玉却只说出“不求大土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以为妙玉乃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洁之士。此回妙玉并未亲自出场,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更见效果。对于乞梅的过程,只宝玉一句“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但对于这枝乞来的梅,作者却作了详细描绘,“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

-7--7-

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⑹这段话,句句写梅,却又句句写得是妙玉。那枝梅的形态色气,象征了妙玉被扭曲的性格和被压抑的人性,也体现了她高洁的人格和横溢的才华。但是这些同时也暗示出妙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岫烟的“魂飞瘐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借用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山遇到梅花仙女的故事,实质上暗示了妙玉如梅花仙女,影射妙玉的思春之情。至于“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两句,则写出了妙玉独立于风雪中的艰辛与她内心的痛苦。但是妙玉的付出未得到宝玉的回应,因而她是痛苦的,焦燥不安的,因而她又有了第二次的“主动出击”。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岫烟与妙玉相识多年,有半师之交,情义深厚,她过生日妙玉并无任何表示,却偏偏给宝玉送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笺。这足以说明妙玉情窦已开时的内心不平静,于是她又一次出动向宝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但宝玉仍未理解妙玉的一番心意,还拿着粉笺四处张扬,着实刺痛了妙玉的心。小说这样描写生日,就表现了妙玉爱情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的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来她痴痴的问宝玉“你从何来?”宝玉答不出,红了脸,惜春从旁打趣,妙玉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也脸红,马上表示要回家,她和宝玉一起在潇湘馆附近听了林黛玉弹琴后,回到禅堂“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魂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弄得精神错乱,完全丧失理智,几乎发疯,生了一场大病,这病当然不是什么“走火入魔”之类的鬼话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正是不可压抑的剧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发展到理智所能控制的限度之外的一种变态反应。妙玉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生存,造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万人不入他目,“世人皆脏,唯我独洁”。这是她对当时整个压迫她的社会恶势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但妙玉的内心世界是善良的,并且有着“馥比仙”的才华,连黛玉和湘云都自叹弗如。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妙玉,这枝古殿青灯旁的寒梅,孤僻如深山的石碑,清冷似冬天的早晨。在花柳繁华的大观园里,她企图用蒲团载着青春去寻找空寂;栊翠庵的大门虽然整日关得紧紧,但并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她并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硬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她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小姐,又是一个心在朱楼的幽尼。

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一样是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也许是由於礼教条规,或是由於她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自己对宝玉那似有若无的情感,却还是不禁走火入魔。尤以她这样古怪的个性更容易落人口实,说她是凡心大动,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这其中的确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一个原在栊翠庵这样清灵潜修之所的空门女子,偶然触动了庵外天地一阵撩人心悲的秋声弦音,总是会引起一些内在的、淡忘的关於情感和欲望的东西吧!即使是收心摄魂这么样的压抑自己而不愿去面对,那些属於本质的„„可是终身履践洁净的她,一只成窑茶杯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便弃置不用,像这样一个屏绝尘俗的人却落得遭盗匪强掳玷污的下场,原本已经是够嘲讽的了,却还不

-8--8-

免流言口舌之讥,说她是暗通贼人,甘愿受辱,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便蒙受了如此的污名而亡。这也正应对了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和必然的结局。

注释:

⑴《红楼梦》第五回133页 ⑵《红楼梦》第一十八回417页

⑶《红楼梦学刊》【J】1997年第一辑 第52页 ⑷《贝多芬传》【M】〔法〕

⑸《红楼梦学刊》【J】1986年第二辑 第115页 ⑹《红楼梦》第五十回1270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0020版

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22002年年110月月版⑵《红楼梦学刊》【J】1997第一辑

⑵《红楼梦学刊》【J】1997年第一辑⑵《红楼梦学刊》【J】1997年年第一辑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

傅雷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版

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年版⑷《红楼梦学刊》【J】1986第二辑 ⑷《红楼梦学刊》【J】1986年第二辑 ⑷《红楼梦学刊》【J】1986年年第二辑

-9--9-

第五篇:赵芳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剖析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姓 名:赵芳

写作时间:2015年9月22日

联系方式:***

目录

目录........................................................................1

一、人生经历.................................................................3

二、前期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4

(一)自豪自信、乐观进取.................................................5

(二)关心现实、抨击黑暗.................................................7

二、后期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9

(一)生活上半官半隐...................................................10

(二)思想上崇佛好道....................................................12

【内容摘要】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影响与其诗歌创作。前期他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人生态度。这时期的创作主要是游侠诗和边塞诗。这些诗笔力雄厚,情调激昂,风格豪放,意境雄浑,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后期因政治挫折和妻子去世,生活上半官半隐,思想上崇佛好道,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巨大变化。这一时期他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诗情与画意、乐感、禅趣高度统一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心路历程;影响;诗歌风格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作于其心路历程相应。王维一生中最大的那次变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基本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状况和人生历程,显示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思想上,他一方面积极进取,入世立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信佛参禅,流露出空静自然的性情。前者使他写出或丹心报国、或仗义游侠、或讽喻现实的豪迈诗章;后者使他在较为闲适的生活中独辟蹊径表现自然,写出一些或空灵秀美、或壮丽多彩的山水诗篇。当然,这两种思想在他的诗中相互联系,是相互影响的。

一、人生经历

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

人,出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父亲都曾任司马,祖父也做过一个协律郎的小官。其父亲任汾州司马时,全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王维在蒲州出生。他少年早慧,富有诗才,精通书画音乐,而且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他十五岁写的《题友人云母障子》可见一斑。

十八、岁时,他和弟弟王缙游历长安、洛阳两地,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等作品,很受上流社会的推重,显示出卓越的才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官廷乐队,从此走上仕途。不过,他的官运难尽人意,使他后半生不得不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就在他任太乐丞时,因为让伶人表演黄狮子舞(只供皇帝观赏的舞蹈),被指责为越禁犯上,贬为济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司仓参军,一去就是十来年,竟使今人很难 3

去了解他的这段生活。再回长安,王维已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此时的他,父亲早已亡故,爱妻去世不久,母亲一心奉佛。于是他隐居终南,研究佛理,并为母亲经营辋川,有时还去他的离东都不远的嵩山别业小住。

开元二十二年(724)冬,张九龄作中书令,成为唐朝的开明宰相。王维曾去登门拜访,受到张九龄的赏识提他为右拾遗,从八品上。王维跻身朝堂,心中的激动自不必说,诗风也当向上豪放。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李林甫执政,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唐朝政治走入黑暗。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的转折,心中压抑不畅,便萌发了退隐的念头。不过李林甫虽然排斥异己,王维的官位却渐渐升高。他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巡塞上,写出《使至塞上》等名篇,也曾以侍御史兼殿中身份出知南选,写出《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佳作。天宝初年,王维任左补阙,后迁库部郎中,天宝十一载转文部郎中,官至五品。这年李林甫死,杨国忠任宰相。王维诗风又变得清新活泼,写出《敕赐百官樱桃》、《同崔员外秋宵寓直》等诗。天宝十三载,他升为给事中。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六月攻陷长安。王维被俘,被迫原职出任伪官。只是他伪装喑哑,被囚禁在长安菩提寺中,过后又转移到洛阳普施寺。在菩提寺囚禁时,他的好友裴迪去看他,他曾口占凝碧池一诗给裴迪。正是这首诗加上弟弟王缙自愿削官为其赎罪,才使得他在两京收复后免罪降为太子中允。不久升为太子中庶舍人,又拜给事中。其间他曾请求出家,不允。他献出辋川别业作为清源寺,又在终南山开了一片瓜园。乾元二年(760)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去世。卒年61岁,葬于清源寺西。

二、前期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

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 4

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国力的繁荣也促变了盛唐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深层次上塑造出盛唐诗人豪迈狂放的性格特点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养成了盛唐诗人无所不能、永不言败、不甘人后的精神气概。

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并且诗人这时仕途得意使得他自豪自信。这些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游侠诗和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一)自豪自信、乐观进取

盛唐的英雄意识、英雄主义,是以节义为本的秦汉侠士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激活和升华。在当时社会心理高度自信的时期,那种任侠行举的自由意志和节义精神被王维转换为狂放豪迈的主体意识和忘身报国的荣辱观念。这种人格理想,又对象化在他的那些游侠边塞诗中。

少年人都有少年人的梦想,盛唐时代的少年都梦想着建功立业,梦想着杀敌报国,而对于二十一岁刚中进士的王维来说,这样的想法也许更加强烈。其《燕支行》曰:“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画戟雕戈百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汉兵大 5

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诗歌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宏大的场面,用“完乘亲推”烘托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将军形象。随后八句几乎句句用典,将历史上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附于此将军一身,尽情地抒写了天朝将军英勇杀敌和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诗人跟随这位将军来到边关,来到战场,带我们领略了这位将军带部下行军、战斗和获胜时的情景。最后,又着重点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这一点正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这位雄才大略的将军才是此诗的关键所在。

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将军,而更多的是王维的梦想。他梦想着像这位将军一样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从“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句,可以想象作为刚刚进士及第的王维心中多么渴望有一天也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这四句句句用典,凸显一种狂放和自信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盛唐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还能从王维那描写战斗的场面感受到他那一颗飞往边塞的心,它热情、激昂、蓬勃向上。这种精神正是王维前期少年精神的附丽。

如果说《燕支行》是游侠少年从军戎边和建功立业的一种向往,那么《少年行四首》就真实而形象地描绘了从游侠到将军的转变,这正是王维所希望的。“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杨边。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这首组诗连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性格豪爽、风流倜傥的游侠少年是怎样转变为国家栋梁的故事。第一组诗写出那个时代游侠少年的普遍性格,他们性格豪爽、雄姿英发,遇见意气相投之士,则将战马系在高楼旁的柳树上,和来人把酒畅饮,也因此才有“新丰美酒斗十千”的夸张描写。在畅饮酒的时候,少年说到自己的出生和 6

其坚定的报国信念。作为羽林郎的他,也已经跟随大将出征过了,随后一句反问说那少年在经历了边塞艰苦环境的磨练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而这样艰苦的战争更坚定了他“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决心,就算死也要流芳百世。第三组诗进一步描写了少年在沙场上的英勇神武。他武艺超群、一身是胆、驰骋沙场,最终以辉煌的战绩赢得战争。也许就是这样的铁血男儿,这样的坚定信念,使得他终于成长为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他胜利凯旋,群臣欢聚一堂,论功行赏,而将军最终得以封侯,佩戴侯印。字里行间充满着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

也许这就是王维少年时期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几度宦海的沉浮,王维迅速的成长起来,他也真正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风光,他的诗出现了新的内容。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任监察御史,这一年他创作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通过自己在边塞的所见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壮美的边塞图。同前面的边塞诗相比,去往边塞的真实经历,使王维看到真正的边塞风光,也体会到真正的边塞生活。他从懵懂少年对边塞的憧憬中走了出来,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充实诗歌。其实,开元二十五年这次的边塞之行王维的心情大概是抑郁的,所以才会有“征蓬”和“汉塞”这样的比喻。但是“大漠”和“孤烟”是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相交,“长河”与“落日”是水平线和圆形的相切,这几个极为简单明了的几何图形,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辽阔、气象宏伟、意境深远的壮美境界。表现了诗人粗狂情怀与开阔的胸襟。歌颂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显示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更彰显出乐观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关心现实、抨击黑暗

王维在仕途上一直积极奋发,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朝气蓬勃的少年,王维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名,他也关心现实关注民生,7

为百姓而不惜与权贵对立。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是王维作于二十岁的《息夫人》诗。此诗以春秋楚国息夫人为原型,隐射当时宁王抢占饼师的妻子,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劣行径。诗中没有用词语来渲染息夫人的悲痛,也没用一个字形容楚王的蛮横霸道,但仅一句“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足以使闻者落泪,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可以想见,在当时王维依然能够一身正气,不怕得罪权贵为百姓说话,这正是他关心现实的一种体现。

作为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天下的少年,王维还有一些讽刺权贵当道无功受禄的现象和对不公平的黑暗社会的揭露。如《寓言二首》“(一)朱绂谁家子,无乃金张孙。骊驹从白马,出入铜龙门。问尔何功德,多承明主恩。斗鸡平乐馆,射雉上林园。曲陌车骑盛,高堂珠翠繁。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

(二)君家御沟上,垂柳夹朱门。列鼎会中贵,鸣珂朝至尊。生死在八议,穷达由一言。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这两首诗通过揭露贵族子弟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批判那些出生显贵,不需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出将如相的权贵子弟。而诗中“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和“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则揭露当时政治制度对出生贫寒人们的不公平。

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8

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怎么知道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怎会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在这些诗歌中表达出诗人希望能有个理想的政治环境,让那些能人志士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所作为,不要被不公平的制度所压抑导致终身不得志。王维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向上的,代表了一种进步思想。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形成一种对峙。

二、后期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

如果说王维前期诗歌精神得益于青少年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那样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那么经历安史之乱和人生低谷之后的王维,还会创作出怎样的诗歌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这是王维一生中最为屈辱的时刻,在其《谢除太子中允》一表中,王维深刻的忏悔自己的罪过。他说:“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又说:“污秽残骸,死灭余气。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侧群臣,亦复何施其面”,这样的检讨,可堪痛心疾首,近乎自虐。

王维在经历这样一场浩劫后,身心受到重创,他以文章为武器,和大乱带来的心灵痛苦展开了对决。开元十五载,长安沦陷,王维在狱中作《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写到: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又写了《口号又示裴迪》云: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在王维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他仍然忠君爱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诗表明自己永不叛国的决心。一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表明王维渴望平乱安禄山叛党,恢复祖国河山的迫切心情。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期,这一首诗引来了无数人的痛苦流涕,也成为王维后来获得宽恕的直接原因。后一首诗则表露出了王维归隐的愿望。

后期诗人生活上半官半隐,思想上崇佛好道,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巨大变化。这一时期他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一)生活上半官半隐

政局的变化使王维看到了仕途的艰险,他便萌生出归隐山林、超脱尘俗的念头。在王维为官期间他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这个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地方,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10

其间散布着很多房屋。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从官场走入林场,王维走了过去失意士大夫常走的道路。山林的清新空寂让这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有了更多新鲜的题材和灵感。隐居终南山是王维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的转折点。从此隐逸山林,不问政治,享受山水田园的无忧之乐。是这一时期诗人的主要生活内容。《终南别业》写的正是这一时期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中岁颇耗到,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写出诗人淡泊恬静,超然物外的风采。作为晚唐山水诗人的代表此诗也反映出这一时期诗人的精神面貌和创作风格。

这首《青溪》写: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题又名《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全诗描写了青溪的素淡美好。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

这首《渭川田家》写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目睹万物在暮色苍茫下找到各自的归宿。这一切,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所以有闲逸的感觉。《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表达出诗人对归隐的喜爱之情。

(二)思想上崇佛好道

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因此其早年即相信佛教。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并师事大照普寂禅师。维平生亦虔诚奉佛,且素服长斋。他对佛学造诣亦深,每为诗文,辄寓佛理禅机于其中,故世有诗佛之誉。曾皈依荷泽神会,从之参禅。归隐后,常与高僧交游,并与裴迪泛舟往来于辋川之间,谈经说道,啸咏终日。我们可以想象王维之信佛是深受庭训的影响 ,他母亲正是北宗禅师普寂的虔诚弟子。王维晚年遭受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王维被俘拘禁在菩提寺中。于是意气消沉,一心向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愿意归耕为老农。他只好另外寻觅心灵的归宿,所以他皈依自然,皈依佛教。他的诗《叹白发》写到:我年一何长,鬓发日已白。俯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徘徊空日夕。何事与时人,东城复南陌。又有诗《山 12

中寄诸弟妹》说: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因此可以知道王维之所以奉佛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环境的逼迫,在丧乱之中,无可奈何,于是只有投靠佛门,奉佛吃斋;他归隐之后也是焚香打坐诵念佛经。

王维信仰佛教,他的思想更为深邃,而心境也更趋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王维在“凝碧诗”之事后,思想转变最大,深深领悟到富贵功名如过眼云烟。隐居蓝天别墅,游山玩水,和好友裴迪以弹琴赋诗为乐。而且不愿意为生活而忙碌,其衣食住行简单朴实。例如: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田家》)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在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调和的背后是对生活深刻的爱惜,他早已“倦于仕途,厌于奉制”,而所以“沉吟未能去”者,多因“世纲婴我故 ,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徊欲奋飞 ,踟蹰复相顾。”(《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人厌恶仕途之“人情翻似波澜”(《酌酒与裴迪》),又慨叹“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似是别无选择。然而,这不过是王维精神灵魂的逋逃薮,这里的“自在”“自由”属于诗,精神、灵魂对“世累”、“时累”的摆脱。但是,即使是皈依佛门,诗人的思想也并非浮躁和死寂,体现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为一种幽远、恬淡、宁静的佛理禅趣,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相对立,并非心灵空虚幻灭的反映。王维深知“亦忙亦闲”的真正滋味,他寄情于山水田园逃遁于佛禅借重于文学的炉砧进行熔冶锻打, 创造了量多特优的诗歌篇什,铸就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风格,山水田园诗到了王维那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壮丽的奇观。王维大多数山水田园诗歌在描绘自然美景和田园风情的同时,实则表露出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另一种层次的生命感悟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引导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人生。

综上所述,王维的人生经历是丰富多彩的,由于现实和心态的变化,决定了其诗歌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源于其不同的心路历程。而心路历程的形成和 13

变化则是由当时时代经历所导致的。

注释:

1、陈敏昭,《王维,<使至塞上>欣赏》,三门峡上阳书院,2009.11.25

2、刘德重,《唐诗鉴赏辞典》,秋水诗韵吧,2007.11.25

3、朱竞,《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道客巴巴,2012.1.4

4、陈氏论,《王维与佛教》,中华民族宗教网,2011.4.26 5,《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版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月第二版,P267

参考文献:

1、《王维孟浩然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6月第二版

2、《唐代文学年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6月第一版

3、王志清,《纵横论王维》,齐鲁书社,2008.7月第一版

4、柳晟俊,《王维诗比较研究》,京华出版社,1999.4月第一版

5、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月第二版

6、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黄山书社,2008.5第一版

下载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打印格式 论文题目 (居中、黑体、三号) (空1行)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XXX准考证号:XXX(宋体、居中、小四) (空1行) (空两格)摘要: XXXX......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论韩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家》中觉新形象论文作者:郑巧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电信公司指导教师:孙志刚主考单位:哈尔......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5篇材料]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5篇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规范(精选五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规范 毕业论文规范包含的内容:  格式项目齐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目、作者、摘要及关键词,论文主体,参考文献,致谢,附件(选)(字数:8000以上) 各个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