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5 06:0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第一篇: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题目: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和古典诗词曲的联系

作者:**********8**88

专业:*****88888*本科

准考证号:************

成绩: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年*月*日

摘要:在流行歌词创作的领域中,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歌词创作既遵从普通大众的审美习惯,又着力于借鉴古典,向古典诗词曲的意境美回归。他的歌词对古典的借鉴主要表现在艺术技巧和主题两个方面。艺术技巧方面又分为使事用典、语言押韵、意象、意境氛围、比兴象征手法、口语化特征等。思想观念和主题方面分为时间生命、爱情、社会政治、爱国、乡愁、自然等主题。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古典诗词曲;艺术技巧;主题

Abstract: Among the field of popular lyrics writing, the influence of Fang Wen-shan’s works which have Chinese style is profound and they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y fit general people’s 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return to classical lyrics on purpose at the same time.By means of the inheritance of classical lyrics in theme and in artistry, he succeeds in the transform from classical poetry to current general culture.In artistry, there are literary quotation, rhyme, images, artistic atmosphere, analogy.In theme, there are time and life, love, society and polity, homesickness, nature.He makes it in the blend of popular and classical poem.Though it’s controversial, we can’t deny its success.His lyrics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cultural value.Key words: Fang Wen-shan;Chinese style lyrics;classical poetry;artistry skill;theme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和古典诗词曲的联系

近十年来,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受到了广大歌迷的欢迎,同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当代大陆的流行歌词创作状况一直不景气,尤其是《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求佛》等趣味不高、内容尘下的网络歌曲出现并大行其道,更是使流行歌词的整体创作水平下降。而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则使听众耳目一新,重新体会到古典意蕴的浸润。其实在音乐创作方面对古典的借鉴一直没有中断过,像黄霑,林夕等,他们都创作了一些具有古典意蕴的歌词。但综合作品量和对普通大众的影响程度及范围来看,他们二人不及方文山,至于词作的质量高下,则另当别论。整体来看,方文山歌词的中国风意味是比较浓的,它多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曲。它的继承既有使事用典、语言押韵、意象、意境氛围、比兴象征手法、口语化特征等艺术技巧方面的的传承,又有时间生命、爱情、社会政治、爱国、乡愁、自然等思想观念和主题方面的传承。

一、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传承

第一,使事用典方面。他的中国风歌词善于通过使事用典融化古典诗词,有的是直用,有的是化用。

直用的有方文山歌词《东风破》对宋代苏轼词作《东风破》的借鉴。苏轼《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窗前白鬓头。奄奄门后,人未走。月圆寂寞旧地重游。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君去后,酒暖思谁瘦。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岁月流离,不解时候。仍记总角幼,琴幽幽,人幽幽。琵琶一曲东风破。枫染红尘谁看透。篱笆古道曾走。荒烟蔓草年头,纷飞后。”方文山的《东风破》整首歌词几乎和苏轼的一样,不仅是整体意境的借鉴,连句子、词语的变化都很少,只是将文言转化为现代汉语,如将“奄奄门后,人未走”改写为“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将“君去后,酒暖思谁瘦”改为“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化用的例子更多,如“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化用“但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语出《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中贾宝玉之口)“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青花瓷》)化用王维《无题》:“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以及唐代郑谷《蜀中寓止夏日自贻》的“骤雨闹芭蕉”。“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化用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还化用李煜《相见欢》的“剪不断,理还乱”表达愁之繁乱,此外还化用李白《月下独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表达了只有影子为伴的孤独寂寞。“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发如雪》)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千里之外》)化用“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的题目。其实自屈原诗歌就出现了“采芙蓉”的意象,如“集芙蓉以为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青花瓷》)化用宋徽宗为汝窑颜色御批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以及李白醉酒捞月的传说。“所谓的距离,是不知道你在哪里,写好的想你,却没办法投递。”化用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素尺,山长水阔知何处。”“等满满的水位,全身而退我不会,我等时间惭愧”(《花恋蝶》)化用《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来不去,抱梁柱而死。”的典故。“柳絮纷飞,毕竟不是雪,感觉再也找不回。”借《世说新语·言语》中谢道韫“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典故。“愁入眉头如锁”(《黄金甲》)化用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口粮,一张床,一面墙,一扇窗”(《刀马旦》)化用六一居士的“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翁”的典故。“岸上的芦苇,如我早生的华发。”化用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雨初落,风满楼”(《铜锈》)化用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生行走望断天涯”化用唐代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断天涯不见家。”,“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的马儿有些瘦,天涯尽头,满脸风霜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娘子》)化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和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以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第二,语言的押韵方面。方文山的歌词象古代诗歌一样,都讲求押韵,只是对押韵的标准要宽泛得多。此外他的歌词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其实方文山歌词和古诗词曲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歌唱的唱词。先秦的《诗经》就是配乐演唱的,到后来的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以至到宋代的词都是如此。《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但是关于诗入乐的记载很多。《左转·襄公二十九年》中的季札观乐,《孟子·公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司马迁也说孔子曾弦歌三五百篇。汉代乐府诗也是用来歌唱的诗。乐府本是音乐机关,但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文心雕龙·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南北朝民歌更加是配乐演唱的,《乐府诗集》:“吴歌西曲,并出江南„„其始皆徒歌,继而被之管弦。”唐代的近体诗本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当它们不能很好地配合时,就不免增减诗的字句来合乐,就形成了词。中国的诗歌,有与音乐结合的传统,只是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方文山的歌词也是乐和辞的结合,有音乐性,讲求押韵。方文山称自己的歌词是“素颜韵脚诗”,古诗是双行押韵,方文山歌词基本上每句句末一字都押韵,有时句中节拍点的字也押韵。如《千年之恋》中“谁在悬崖沏一壶茶,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爱恨全喝下,岁月在岩石上敲打,我又留长了发,耐心等待海岸线的变化,大雨就要下,风狠狠地刮,谁在害怕,海风一直眷恋着沙,而你却错过了我的年华„„”其中茶、挂、差、打、发、化、下、刮、怕、沙、华都是押a韵。《爷爷泡的茶》:山泉,在地表蜿蜒,从很久很久以前,我有一张稚气的脸,泉水渗透进矿层岩,爷爷栽种的樟木树苗在上面。犹记得那年,在一个雨天,那七岁的我躲在屋檐,却一直想去荡秋千„„其中泉、蜒、前、脸、岩、面、年、天、檐、千都是押an韵。

第三,从意象的继承上看,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充满了古典的意象。月色婵娟、笛声遥远、荒烟蔓草、断壁残垣、枫叶、烛火、茶、泼墨山水画、琴声、琵琶、篱笆、古道、蝴蝶、风铃、芙蓉、船、梨花、屋檐、马蹄声、烟雨、檀香、芭蕉、炊烟、苔藓、月色、江南小镇、拱桥、牧笛、青石板路、孤城、残灯、骤雨、柳絮、雾气、野村、沧海、燕、菊花、红豆„„这些意象是古诗词写作的常用意象,如蝴蝶,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时时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月,《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关于梨花,李商隐《无题》:“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关于枫叶,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关于烛火,晏几道:“红烛自怜无好计,夜深空替人垂泪。”关于骤雨,柳永的《雨霖铃》:“骤雨初歇,对长亭晚”。方文山将这些意象用在自己的歌词中,创造出浓浓的古典气息。

第四,从意境上对古诗词的承袭来看。因为他的歌词中的意象都是古典的,所以意境也是充满了浓郁的古典美,虽然不能和古典诗词的意境相比肩,但粗略看上去还是相似的。意境有完整的篇境,也有句境,有景境,也有情景。《东风破》中以花开、琵琶、漂泊、篱笆、月圆、烛火、枫叶、琴声、古道、荒烟蔓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苦孤独荒凉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古代的游子漂泊、相思离别词中常见。《青花瓷》以天青色、骤雨、芭蕉、江南、烟雨、月色、檀香、青花瓷、炊烟袅袅等意象营构出一幅烟雨溟濛的江南泼墨山水图,有迷蒙、浪漫的意境。《娘子》中以杨柳、红豆、秋景、黄沙、塞北、牧草、瘦马等意象营构出一幅征夫孤独征战他乡,思妇寂寞但坚定地等待伊人回来的画面。《黄金甲》以如虹的旌旗、蜿蜒如龙的军队、万马奔腾、遍地烽火、黄金甲、狼烟、血染的盔甲、乱箭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旌旗蔽空、兵戈森立、将士奋不顾身的战场厮杀图,具有阔大的意境。

第五,比兴象征手法的继承方面。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在意境营构方式上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它通过奇特的想象、超强的陌生化搭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来拆解语言的使用惯性,以达到表现心理内情绪的目的,再加上它的词藻古典而色彩鲜艳,给人一种雕缋满眼之感,有人称之为“后现代词风”[1]。有人认为方文山歌词受到十九世纪西方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和叶芝的影响。波德莱尔的“感应论”认为各感官之间存在相互融会沟通的通感关系,形色味交相感应,应通过想象力去穿越表象,透视现实世界,洞悉感应关系,发现其中深藏的超自然的“精神上的含义”。爱尔兰的叶芝主张应回到人的内心,用象征、暗示的语言表现人的心灵世界,不能纠缠于客观的细节,应通过沉思使灵魂向上升华,抓住内心的幻想。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方文山一定没有受到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但从方文山的歌词的整体中国风风格上看,说他受到中国古代的比兴象征更让人信服。中国自从《诗经》、《离骚》就大量使用比兴象征手法,阮籍的咏怀诗便是“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方文山的这种创作风格尤其和唐代的李贺、李商隐类似。李贺的诗风便有凄艳诡激的特点,驰骋想象,自铸奇语,注入主观感受,并且思维方式独特,他就常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如酸风、香雨。而李商隐擅于把心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形成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其诗的意象组合错综跳跃,不受现实时空、因果顺序的限制[2]。方文山创作的这种创作风格不能说没有受到李贺、李商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歌词中来看,如“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千里之外》),这里的本体屋檐、风铃和喻体悬崖、沧海从外在看应该是没什么相似点的,但方文山却通过其超强的想象力将它们连在一起。“烈日下,我的自尊被焚”(《魂》),“漠北孤城,我一路泪奔,在乱箭中命如风中残灯,可见此比喻的形象。”(《魂》),流矢中生命的脆弱该不亚于风中的残灯。“落叶堆积了好几层,而我踩过青春”,“鲜血如红唇”,“老树根,像回忆般蔓延”(《醉赤壁》),繁枝茂叶象征着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青春年华,如今落叶满地,青春也如那飞出笼子的青鸟,一去不回。鲜血和红唇都有一种冷艳的美。老树根是屈曲蔓延的,回忆也是幽曲漫长的,以回忆比老树根,是以抽象比具体。“爱在雨中湿透”(《铜锈》)把虚无缥缈的感觉写得有实体感。“原来痛可以很辽阔”(《铜锈》)赋予“痛”这种感觉以空间感。“你从雨中来,诗化了悲哀。”(《千里之外》)这便是作者使用陌生化搭配手法来形成一种整体的诗意。“麦田弯腰低头,在垂钓温柔。”(《麦芽糖》)稻子成熟的穗垂将下来,形象类似鱼上钩时压弯的鱼竿,弯下腰的稻子形态柔软,如温柔的少女。所以说“垂钓温柔”,“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千里之外》)“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新鲜草莓”(《七里香》),将触觉转化为味觉。“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发如雪》),历尽人世沧桑,经历风雨坎坷,一切悲喜无从言说,唯有举杯以对。“岸上的芦苇,如我早生的华发。”(《风月花》)芦苇和华发在颜色上是相似的,但两者间更相似的则是飘蓬无依的形态,《诗经》中早有“首如飞蓬”的诗句。“沏壶茶,将过往的爱恨全喝下,炊烟染红晚霞。”(《风月花》)晚霞和炊烟在颜色上虽不同,但两者出现的时间一致,接近傍晚时分,晚霞红遍西天,这时野店人家的缕缕炊烟也升上了天空,所以说是炊烟染红了晚霞。

第六,元曲主趣化倾向的口语化特征的继承。他的有些歌词语言上有时尚化、口语化的特点,这和元曲类似。元曲诙谐幽默,村俗滑稽,语言上以浅白通俗的口语为主。如【越调】天净沙中“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和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方文山歌词也有这方面特点,“快使用双节棍,哼哼哈嘿”(《双节棍》),“我稍微伸展拳脚,你就滚到边疆”(《周大侠》),“我呸!谁也不服谁,我是龟,你是鳖”这些都有玩世不恭色彩。“穿越时空过瘾又嚣张,万一有去无回怎么办,老实说有点紧张”,“我小命差点没续集”,“黄巾贼,你不要吵,咱姥姥,和面擀面条,放下刀,若想吃饱,去向皇帝老爷讨”(《乱舞春秋》)。除了口语化特征,还有的是俗语化、民间化风格,如“一壶好酒,再来一碗热粥,配上几斤的牛肉,我说店小二,三两银够不够。”(《娘子》)“小鱼儿,甭靠岸,咱们不稀罕。小虾米,甭上船,咱们没空装。”这些都给人轻松幽默的感觉。(《牡丹江》)“生死不过,一刀的疤”(《黄金甲》)很像民间俗语“砍头不过碗大的疤”,有林间草莽义士的豪爽粗勇气概。“一次种下,一亩高粱,一个人在北大荒,一碗热汤,啊,温暖了我一个晚上。”(《刀马旦》)一次种一亩高粱,让人想起陶渊明为了得醉于酒,将五十顷田地种为秫以酿酒的典故。孤独一人在漠北,夜晚来临,黄豆般的昏灯下,没有高朋满座,举觞饮酒的热闹欢乐,只有一碗热汤来温暖我的一个晚上,用一个“啊”字来发泄他那无法用言语表达而又不得不发的感情。

二、在思想观念和主题的传承方面

他的歌词的主题可以概括进古诗词的主题中,古典诗词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六大类:时间命主题、爱情主题、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乡愁主题、自然主题[3]。

第一,时间生命主题。自古及今,人们对时间都有一颗敬畏之心,因它的流逝匆匆,少年转眼白头,红颜刹那衰老。在浩瀚的时间之海中,沧海桑田也不过是转瞬。察觉到了生命的短暂、渺小,诗人们惜春悲秋,伤离恨别。屈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种时间生命意识在方文山歌词中的表现有“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东风破》)“岁月在岩石上敲打”,“岁月在岩石上剥落”(《千年之恋》),“弹指岁月,倾城顷刻烟灭”(《兰亭序》)所谓岁月弹指老,冉冉物华休,以“弹指”来形容时间之逝,确实让人有怵目惊心之感。“秋末花落泥”,“又是黄昏几许”(《葬花笛》)。黄昏时分是一天时间的终结,最易触发人的感伤情绪,悲落花实际是悲自己的青春将逝。

第二,爱情主题。爱情也是历代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之一,《诗经》中的“风”,很多都是爱情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也不乏爱情诗,如《迢迢牵牛星》。至于在唐诗和唐宋婉约词中,表达爱情的更是不胜枚举。在方文山的歌词中,表现爱情的也很多。“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你无暇的爱。”(《千里之外》)“窗外雨洗,极浅极淡的你,原来曾爱过的回忆,抹不去”(《葬花吟》)。《东风破》是错过的爱,《发如雪》是沧桑的爱,《千里之外》是遥远的爱,《菊花台》是绝望的爱,《青花瓷》是等待的爱[4]。《千年之恋》是超越时空的轮回之爱,《小小》是懵懂的青梅竹马之爱,《风月花》是只身行走天涯的江湖侠客和苏州人家女儿之间迫于世俗而相隔万重山的无奈之爱。

第三,社会政治主题。古代的文人普遍有很深的参政意识,他们心中有囊括天下国家的气度,关心社稷江山,黎民百姓。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社会政治关怀。方文山歌词中《乱舞春秋》写社会战乱,朝廷腐败,天灾人害,有浓重的社会责任感。《祭魂酒》“烽火人间,战火连天,捍卫家园”。

第四,爱国主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非常重,屈原、苏武、杜甫、陆游、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代表。方文山歌词中的爱国情怀具体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现上。比如《双节棍》中的意象:国术馆、铁砂掌、杨家枪、金钟罩、铁布衫、于少林武当、练太极、飞檐走壁、一脚踢开东亚病夫的招牌。《本草纲目》中“外邦来学汉字,激发我民族意识。”“如果华佗在世,崇洋媚外都被医治。”《刀马旦》中和传统戏曲相关的耍花枪、后空翻、转腰身、扎马步、戏班、二胡、虞姬和霸王等意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豪。《龙拳》中“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长城是五千年待射的梦,我用手臂拉开整个土地的重。”此外还出现敦煌、蒙古高原、泰山、黄河、长江水、东方、洪荒、龙等代表中国的意象符号。《大敦煌》中“残破的石窟,千年的屈辱”深以国家耻辱为个体身心之痛,这也是爱国的表现。《爷爷泡的茶》中提到陆羽的《茶经》,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其实方文山歌词中爱国主题的体现是中国风景、习俗、历史、人物、地理、文化的有机整合。

第五,乡愁主题。乡愁是对故土家园的眷恋怀念,故土家园是人们的心灵栖息地,思乡和思亲经常是不分的,这是由古代乃至现在仍有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诗经》中《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葛藟》:“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方文山歌词中也有对故园、亲人的眷恋。《上海1943》:“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下一个‘满’,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映在斑驳的砖墙”,“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黑白照片”,“吴侬软语的姑娘”,“老街坊,小弄堂,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老唱盘,旧皮箱”那些老旧的岁月和爱情,营造出亲切温暖的家园感。这种家园,是传统道德和情感的家园,来自于古典文学的晕染。“怀旧”与其说是为了获得回归后的欣喜与满足,不如说是为了消解渴望回乡而不得的文化乡愁。读方文山歌词,收获的不仅是“回家”的温暖与感动,更是回不去的淡淡的忧伤。对家乡的思念在更深层次上是对故园文化的孺慕,文化制约着人类,一旦离开家乡,客居异地,人生地疏,满目异俗,便会从地域乡愁中生出文化乡愁[5]。

第六,自然主题。对自然的向往、回归,历代都不乏其人。古代文人遇到仕进无门或遭到仕途坎坷,便会转向自然寻求心灵慰藉。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人情世故反覆无常,很多人便转向自然去找回失去的心灵家园。陶渊明南山种菊作《归园田居》,王维《渭川田家》表现乡野田家的人情美。方文山的歌词也表现出对自然的回归。《稻香》:“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赤脚在田里追蜻蜓,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到,靠着稻草人吹着风唱着歌睡着了。”《蒲公英》:“风吹过整片山腰,野菊花慵懒的笑,叶片的舞姿曼妙,菊花香,千里的飘。”椰子树、葡萄、啄木鸟、蜻蜓、芦苇、篱笆、泥土,方文山像田园诗人般解读着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从以上解读中可以看得出方文山歌词在意象、意境、音韵上对古诗词的借鉴,诙谐幽默、浅白通俗的口语化表达和元曲的联系,意象之间的陌生化搭配和通感手法的运用与李贺、李商隐诗的联系以及主题上和古诗词作品的一致。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润泽了生活在焦虑中的心灵失根的现代人,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当然也有人批评方文山创作的歌词是时空错乱的意象堆砌,属于拼贴的娱乐元素。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但是相对于当今歌词创作令人担忧的现状,方文山能走对古典借鉴这条路,大致方向还是正确的,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 朱贤高、胡勃.论方文山歌词“歌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月 第27卷第1期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6—269 2005.357—361.[3] 杨景龙.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2—11.[4] 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J].鄂州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第15卷第6期

[5] 杨景龙.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2—11.作者简介

朱红光,男,1991年月 日 生,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第二篇: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7、猪八戒形象分析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5、《水浒传》的忠义观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

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26、《长生殿》的爱情观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7、狐鬼花妖尽世情30、论林黛玉

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31、论桐城义法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6、论《子夜歌》

49、论李白的梦诗

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8、岑参边塞诗初探

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7、论诚斋体

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7、宋玉赋试论

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66、论蔡邕的碑体文69、曹植诗风的衍变

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97、江西诗派宗杜论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

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6、《伤逝》再解读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

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44、冰心“小诗”简论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3、巴金《寒夜》新论

56、李瑛诗歌论

59、公刘诗歌论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

58、论李季的诗歌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3、论舒婷的诗歌

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 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72、论柳青的《创业史》

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3、《创业史》艺术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2、张洁小说创作论85、张炜小说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

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93、《茶馆》艺术论

第三篇: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从《荷塘月色》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姓名:赵 丹 妮

准考证号:011003100117

指导教师:杨 乐 生

写作时间:二〇一三年八月

联系方式:***

第四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家》中觉新形象

论文作者:郑巧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电信公司指导教师:孙志刚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050104122851

2010年12月

论文提要

高觉新是《家》中的男主人公,是小说里面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他生长在封建没落的大家庭中,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养成了懦弱、服从的性格。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成为他的哲学。他与梅相爱,却因母亲间的嫌隙无缘结合,他不敢反抗也不反抗,至使其郁闷痛苦,梅也因此郁郁一生,年轻早逝。然而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因为,觉新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五四思想影响了一代人。觉新在这样的年代里,既有向往新生活的想法,又有被旧时代旧思想的束缚,成为一个夹缝人,使其性格具有双重性。他对家庭有一种无奈的责任感,他顺应时代,又按耐不住内心的彷徨恐惧、对于弟妹的追求,先是反对,最后于梅、瑞珏的死使他产生了叛逆之心,背着家庭给弟妹以支持,将希望寄予觉慧身上,显示出他的思想已发生巨变,也预示着封建大家庭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论《家》中觉新的形象

《家》写成于1937年2月,它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历史,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高觉新从小生活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弟的大家庭中,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就是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注定要继承家业以续高家,同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生活的开端。

懦弱的服从与内心的呐喊

(一)高觉新的服从性。

1、觉新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受孔孟之道影响极深,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

(1)他中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本可以上大学,而且他本人也梦想着走进大学校门,并想上德国学化学,但毕业的当天,父亲的一句话便将他的梦击碎。当父亲让他早日成婚,以续家业时,他无言以对,“不作声、只有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温和的”,他把父亲的话“都听懂了,只有点着头,表示愿意服从父亲的话”。而当他回到房中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破灭的梦想而哭”。这一切都显示了他性格上的懦弱,他没有勇气为自己争取幸福,对于抓阄而决定的婚事,对于自己前程的安排他一点反抗的意见都没有,毫无怨言地顺从了父亲的意愿,做高家“贤孝的儿子和孙子”。

(2)新婚后,觉新短时期内满足了,忘掉了一切,以为自己是幸福的,直到父亲又安排他去做事,才又回到现实中,对于父亲的安排,他不表示“愿意或不愿意”,只是听着、应着,心中想着“一切都完了”,便上班了,从此平淡、麻木地与妻过着平静的家居生活,这也明显的体现了,他性格上的服从性。

(3)当马乐山为觉民提亲时,他不敢公然反对祖父,便求助于占卜,当占卜的结果与他的愿望相悖时,大失所望,自我安慰到“我算尽力做到了”,他以为他所能够做的就只是这么一点点。觉民不满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觉新遵从爷爷的吩咐,对觉慧施加压力,力劝觉民服从家庭的决定。

(4)瑞珏临产前,为避免陈姨太等人所说的“血光之灾”觉新遵从家庭的决定,毫无怨言的忍受了一切,将瑞珏迁往城外,当瑞珏一声声悲惨的呼喊觉新“他在哪儿?他为什么还不来看我”?„„当时觉新绝望的遵从张嫂的话,立在门前,不敢有越轨行动,导致了瑞珏的惨死。

2、由于觉新所处的环境与地位,传统的忠孝思想主宰了他的一切行为,做为人家要他做的事,在他看来好像是他应尽的义务。

他不敢用思想去想,他害怕面对现实,面对心爱的少女与原本美好的前程,于是他按父亲的意愿,打牌、看戏、喝酒,去应酬一切。自己明白是在演戏,但是他已麻木了,没有悲哀,没有快乐,“只有疲倦”。

“他的一生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是因为这所谓的“应尽的义务”使他放弃了前程、幸福,尽力去迎合他人,无论多忙都要陪陈姨太等人打牌替他们跑杂。

(二)、内心中的呐喊

1、尽管觉新没有勇气争取幸福,然而他毕竟是青年,当时代气息吹到成都之后,便马上迎合,迅速接受了新思想,于是他一方面信仰新思想,一方面又顺应旧环境生活下去,成为两个弟弟讥讽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具有双重性格的人。

2、觉新虽然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但他并不糊涂,生活中是非观念非常鲜明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更痛苦。

他渴望幸福,他深知对梅的感情无法忘怀,当他与梅再次相逢时,无限辛酸,不敢对面梅,苦涩地问梅:“你还肯饶恕我吗?”这一段无法忘怀的情感成为他一生痛苦的一个焦点,对梅的喜爱暴露出他内心中的痛苦和愧疚。

梅去世以后,面对心爱的人,他终于袒露了心事,露出他内心中强烈的情感。“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眼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在给儿子海臣喂奶的问题上,他内心中的呐喊喷薄而出,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他爱孩子,不愿雇奶妈来喂奶,而由妻子自己抚养孩子。”他坚持已见不为族人的流言所动,体现了他身为人父的爱之深之切。

作为感情的煎熬,他爱梅而欲求不得,爱得十分痛苦,两个女人在他心灵深处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在感情上他与梅、瑞珏处于相同的地位上,双方的态度是平等的,这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觉新如此压抑自己,把一切深埋于心,在他的心中也产生了一种呐喊,但是他不能反抗,没有能力去做争取幸福的努力,而把心中一切寄予觉慧,把光明留给他,自己不能做的事让觉慧去做,露出了他性格上的反叛的一点光亮。

彷徨、痛苦中生存的夹缝人

觉新生活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间,而对着新思潮与旧家庭,他内心中充满了矛盾与彷徨,他内心清醒地认识到大家庭的未来必然是崩溃的结局,但传统的伦理道德、孔孟之道,又使他痛苦的按家族观念等级观念去做,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维护者的角色。

他在新思想与旧势力的夹攻下,以逃避现实的“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去应付他人,在夹缝中苦苦地挣扎着,这个大家庭使他窒息,却又唯唯诺诺地服从他人的意见,他痛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与梅、瑞珏的感情纠葛,一是他的前途灰暗,他不敢正视自己,如同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于是他便逃避,装糊涂混日子。

1、当他在父亲去逝后,平静地担起大家庭重担时,对于大家庭 腐朽没落勾心斗角的另一面,他也曾抗争,但遍体鳞伤。奋斗毫无结果,于是他发明了新的处理处世方法:避免冲突,迎合他人。并在可能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因为他觉得陈姨太等长辈永远是那样,他不能够说服她们,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对于一个青年人在窒息的大家庭中,他已染上了十足的暮气,他活着只为了挑起担子,维持父亲留下的这个家,但他内心中为永远没有实现的梦想而哭泣。

2、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长子长孙的特殊地位使他成了众人的攻击目标,他想顺应时代,又时刻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感,自觉地循规蹈矩维护旧礼教。当陈姨太等人让瑞珏迁往城外时,并用绝望的悲声说:“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啊”。连自己也痛恨自己“连自己的妻子也无法保护”,当觉慧觉民劝他反抗时,他嘲笑自己似地说:“你们胜利了我才失败了,他们把对你们的怨恨全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你们得罪了他们,他们只向我一个人报仇”。“你们都可以向我说什么反抗、说什么奋斗,我又向哪个说这些漂亮的话?”

3、梅的问题上,觉新处于两难之间,梅回省城来,使他麻木的心重新被激活,一方面他在情感上难忘钱梅芬,梅的不幸勾起他深层次的愧疚感,一方面他又觉得多想到梅对不起深爱自己的瑞珏,毕竟他也有娇妻爱子。他无法宽恕自己当初的懦弱,痛恨自己,无法解脱两难的心情。他的情感被两个女人占据着。

在“团年”时,觉新故意逗引弟妹发笑,拣“母夜叉孙二娘”为绰号行酒令,引得举座皆笑,第二天却躲在“晚香楼”上想心事。觉慧劝他珍惜身体,不要拼命吃酒时,他终于说出了心底里的话:“吃醉了倒觉得日子容易过了,这也就是我的一个战略”。觉新渴望幸福,而父亲母亲的决定使他与瑞珏成为夫妻,许多事情与他内心的强烈愿望相违背,欲求不得,这使他痛苦,强做笑脸去应付他人。

4、觉新受弟妹的影响、爱生活,他的一切希望在海臣和弟弟身上,只有他人才可以完成他不敢去做,却极想做的事情,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当祖父做主,将淑英许给陈克家的儿子时,他说过几句在祖父看来是孝顺的话后便马上放弃了努力,在觉民的婚事上,他也曾努力想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但家族内部强大的旧势力,使他放弃了努力。正如他痛苦地对觉慧所说的:“他们(指长辈)只晓得他们的意志应当有人服从,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没有用”。他不敢反抗家族,但他内心也同情觉民,于是他最终也背着家庭给觉慧以最大的支持。

5、觉新代表了“五·四”时期具有朦胧新思想的受传统观念影响极深的年青一代,他在痛苦中生存,在夹缝中挣扎,他的心中除了懦弱,还有些自暴自弃,他没有勇气与旧势力抗争,眼看梅、瑞珏,鸣凤一步步被旧势力推向死亡道路,这使他更痛苦,更想逃避。可是现实生活无情的捉弄了他。让他亲眼目睹这一切,亲身体会到这一切,感到切肤之痛,使他内心的血一滴滴的向下流。

无奈的责任、胆怯的反抗

作为高家长房长孙的高觉新,不想过早负担起家庭的重任,可懦弱的服从性使他放弃了青春、幸福,面对父亲的嘱托,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当父亲把重担交于他手中时,他觉得只有牺牲,别无他法,正如他对觉慧痛苦的讲述一样:“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不会有幸福。”“我每想到爹病中的话,忍不住要流泪,我觉得我除了牺牲外,再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为了妈我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好好地做人,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以一生为赌注,以牺牲前途、幸福为代价负起了无奈的责任。对于高家这个大家庭来说,高觉新的家长责任是一个象征性的,表面上他是高家这个大家族中长房的主家人,实际上这个大家庭的决定权在高老太爷和那些男性长辈手中,他们主持着这一房的一切事情,高觉新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傀儡,他瞻前顾后,无法决定自己和弟妹的事情,一切都听命于他人。没有坚定的主见,没有反抗的念头。

对于觉新这一“贤孝”的行为,是封建大家庭对他灌输的“愚忠、愚孝、愚仁、愚义”造成的,这种“贤孝”是服从整个制度、整个礼教为前提的。

他想脱离苦海,内心里对觉慧觉民有羡慕之情,虽然说他对觉慧的思想行为并不完全理解。在这个大家庭中他躲避争斗,以求过几天平安日子,让自己变得糊涂一点。

对于自己的一生,觉新已失去了信心。对于儿子他寄予了一生的期望:“希望他将来不要做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他内心中明白这份责任的代价,可他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对于觉民的新事,作为长兄,他觉得应该帮助弟弟,而又不敢公然对抗家庭,便放弃努力,违心地规劝弟弟顺从爷爷的决定。当鸣凤、梅、瑞珏一个个相继去世,面对挚爱的亲人他终有所悟,明白了一生中控制自己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给予反叛的觉慧以最大的支持,虽然这些帮助是不敢公开的,并要觉慧出走后来一封信责备他,掩人耳目,以免遭到大家庭中恶势力的中伤,迈出了怯生生的反抗的第一步,这显示出了一线光明的希望。觉新的反抗是经历了痛苦的挣扎而迸发的。当妻子去世后,觉慧提出到上海读书时,他为了不失去弟弟,曾极力地劝阻觉慧的决心,他十分伤心,既害怕家族势力,又哀叹自己的命运。在觉慧的责备下,以坚决的语调说:“我做不了事,你可以做„„我们秘密进行„„”。

他热爱自己的弟弟,最终还是支持觉民逃婚了;在觉慧离家出走时,他打破了双重性格,为他筹措路费。他还在心里说:“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高觉新这一形象可以说是作者大哥的影子,同为长房长孙,作者的长兄在传统思想与旧势力的压榨下,不敢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忍受了一切不公,牺牲了青春、爱情、一生的幸福,最终走上了毁灭的道路。他不想死,他热爱生活,他想生存,可现实的重负使他痛苦,不能忍受,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巴金含泪写下高觉新这一最后露出一线光明前途的青年形象,正是以高家这一黑暗的大家族来控诉旧制度、旧礼教、旧迷信对青年一代的危害。但觉新比作者的大哥勇敢,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懦弱,在给海臣喂奶的问题上敢于坚持已见,他决心把自己整个被丢弃的抱负放在儿子身上实现。这也是高觉新身上的一个重要闪光点。

高觉新的这份无奈的责任,令他感到压抑、窒息,他想将这付重担摔掉,脱离苦海,于是他拼命挣扎,他内心清醒地认识到他是没有力量抵抗旧制度、旧礼教的,因为他懦弱。

觉慧的出走引起他强烈的震撼,对于弟弟的同情与支持也预示着觉新必将觉醒,义无反顾地与家庭对抗。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韬主编

――人民主学出版社

2、巴金原著――《家》

第五篇: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7、猪八戒形象分析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5、《水浒传》的忠义观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

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26、《长生殿》的爱情观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7、狐鬼花妖尽世情

30、论林黛玉

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31、论桐城义法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6、论《子夜歌》

49、论李白的梦诗

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8、岑参边塞诗初探

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7、论诚斋体

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7、宋玉赋试论

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97、江西诗派宗杜论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

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6、《伤逝》再解读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30、废名小说艺术论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

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44、冰心“小诗”简论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3、巴金《寒夜》新论

56、李瑛诗歌论

59、公刘诗歌论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

58、论李季的诗歌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3、论舒婷的诗歌

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 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72、论柳青的《创业史》 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3、《创业史》艺术论

76、论吴强的《红日》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5、张炜小说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 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3、《茶馆》艺术论四)格式

1、毕业论文应使用统一制定的论文格式。

2、论文格式包括论文封面(题目、作者、专业、准考证号、成绩,见《毕业论文封面格式》)、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

3、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8000---10000字左右,4、毕业论文正文段落层次划分标准:

一、(用于论文小标题)

(一)(用于重要段落的划分)

1、(用于要点的排列)

(1)(用于特征的排列)

①(用于分特征的排列)

5、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应在参考文献说明,并清楚地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等,引用其他参考资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6、参考书目规格为:

(著作)作者:《书名》,XX出版社XXXX年第X版,第XX页。(论文)作者:《论文题目》,《杂志名称》XXXX年第X期,第XX页。

7、打印格式

(1)页面设置:纸张A4,一式两份。(2)论文封面:见《毕业论文封面格式》

(3)摘要及正文、作者简介:宋体四号字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加阴影外,不得再使用其他任何样式;单倍行距,段落间距都为零;不得对整篇文章使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4)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字。

六、成绩评定

(一)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二)毕业论文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由我校上报省自考办。

(三)毕业论文须独立完成。如有抄袭、代写等作弊行为,一经发现,所写毕业论文无效并不准补写。正在撰写者,取消毕业论文写作资格;已评定成绩者,取消成绩;

七、毕业论文答辩

具体答辩方式及有关安排请与各主考学院联系。

下载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经济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姓名:__ _ ___ 准考证号:______ ___ 所学专业:__ _ _ 指导导师:_ ___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__ _ ____ 联系方式: 论可......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打印格式 论文题目 (居中、黑体、三号) (空1行)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XXX准考证号:XXX(宋体、居中、小四) (空1行) (空两格)摘要: XXXX......

    赵芳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剖析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姓 名:赵芳 写作时间:2015年9月22日 联系方式:*** 目录 目录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初稿 ) 题 目:《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浅议 指导教师:庄逸云 准考证号: 390102100569 考生姓名:陈阳武 资阳市雁江区 工作单位:资......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新旧计划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考些什么科目? [日期:2009-06-30]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网友 [字体:大 中 小]全面围绕出题规律,准确分析总结考点,精准预测命题趋势,培养应试思维,掌握高......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自我鉴定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自我鉴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三年半的刻苦自学,我终于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12门课程全部修完。漫长的自学考试是一个十分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渡边淳一作品《化身》中女性觉醒 酱缸文化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倾向 先秦寓言的艺术审美特征 追寻心中的风筝 程朱理学对徽文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