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经济学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5 06:5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经济学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经济学毕业论文》。

第一篇: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经济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姓名:__ _ ___

准考证号:______ ___

所学专业:__ _ _

指导导师:_ ___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__ _ ____

联系方式:

论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发展、完善剖析了其本质,并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同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由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角度不同,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看法不同,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经济学家侧重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生态学家将侧重点放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上。总之,它是一种在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可持续增长的经济观、生态观以及社会观。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作为术语提出的。在此期间还提出了“可持续性”和“持续发展”等概念。而“可持续发展”概念应该是“可持续性”和“持续发展”的结合,既要考虑发展,也要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各方面保持一定水平。

1980年3月,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呼吁。同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一书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即“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要与欲望的潜力”。

1991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联合发表了《保护地球还应坚持可持续生存战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超出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内容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

我国学者樊懿德在其《名牌战略》一书中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显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强调发展。发展是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停止发展,人类就难以继续生存,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强调协调。经济增长目标、社会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三者之间必须协调统一,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强调公平。既要体现当代人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物质财富分配上的公平,也要体现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也要力求公平。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成为热点,其原因就是人类的发展由于陷入到片面性中,依靠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而自然界对人类采取了报复,各种灾害不断发生,对社会造成很大破坏。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要创造舒适的生存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就必须通晓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这就需要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尤其是令人不安的环境恶化、荒漠化在扩展、水资源危机、环境恶化趋势,此外,世界每年平均新增垃圾不包括工业废渣17.85亿吨,以年均8.37%的速度增加,垃圾平均密度达到87吨/km,未来的结果不是人类消灭垃圾,就是垃圾淹没人类。

二、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在加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切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制建设。通过环境治理,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区建设、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基本解决了城市防洪、城市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居民的安居问题,遏制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同时,还大力开展城市综合整治,按照建设现代、文明、清洁、安全的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把突出城市特色和提高城市品位贯穿始终,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这里要着重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把工业污染防治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治理力度,坚决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取缔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另外,还要下大力气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重要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关系》的第三大关系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短期的、局部的发展损害长远的、全局的发展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包括要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还要逐步提高生活质量,而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关键是要实行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环保工作发展进程来看,近年来我国环保工作强调的摒弃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一致的。从内容上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身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分,是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经营为特征,依靠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我国能源利用效益只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50%~60%。我国供电煤耗每千瓦时417克标煤,比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高20%~30%。水泥、合成氨和钢等主要耗能比国外先进水平高30%~80%。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是日本的9倍。

五、资源利用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界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资源勘探和保护投资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扩大资源可利用量,加强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但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采、滥用等 会使资源基础受到削弱,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资源利用优化最重要的涵义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使宝贵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走的是一条过度消耗资源的道路。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以矿产资源利用为例,1953~1988年,我国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8.6倍,但能源耗费增长了16倍,钢材耗费增长了29.5倍,生铁耗费增长了26.3倍,有色金属耗费增长了32倍,而水泥耗费增长了54.8倍。由于技术落后,加之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矿产资源的采选回收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开采贫化率又远高于国际水平;在矿山生产中采主弃副,或采副弃主,忽视综合利用的现象相当严重。这种矿产资源利用方面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模式经营,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持续发展与科技进步将为资源利用进一步优化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手段。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财富会日渐富足,科学技术会取得长足进步,资源利用的高度优化和永续利用就有了物质支撑和技术可能。目前,总体上我国已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内外经验表明,这一阶段如果继续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继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难以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走集约型的增长路子,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依靠技术进步来优化资源的利用。

总之,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在我国具有客观必然性,在具体组织实施时,必须在正确原则指导下进行,如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等。

参考文献:

1、刘铮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概论》 2009年版

2、刘学敏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年12月版

3、成升魁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 第五卷 2007年版

4、【俄】伊诺泽姆采夫 《后工业社会与可持续社会发展研究》 2004年版

第二篇:河南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问题的研究

姓 名_____ ___ 专 业_____经济学__ ____ 考 号_ _ 指导老师___ 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 ___ 完成时间____ _____

联系方式 编号: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研究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个人收入获得迅速增长,收入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依据多方面的统计指标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把贫富差距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政局的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具体政策考虑。,关键词:收入差距 市场经济 原因 对策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研究

一、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乡及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由缩小到扩大的两个阶段。1978—198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期间由于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198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变化

但在1994年到1997年间出现一次下降,并在1997年达到了九十年代的最低点;而此后,收入差距又持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表1反映了1978—2003年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比上的变化,这个比率大致按U型路径演变。

2、我国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演变

关于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测量,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测量一样,许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测算结果。国家统计局尽管没有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系统测量,但就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表2城镇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变化

从图l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与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大一样。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之上,而且它的起伏变化相对更小,上升趋势更加典型。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二)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居民之间,还是在不同的城镇地区居民之问,收入差距都是呈长期扩大之势。这种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从表6中可以看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依旧在东部,而最低的则依旧是中西部的省份。另外,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发展趋势来看,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

表3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区域对比(单位:元)

(三)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职工工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行业工资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并不相同,因此总体来看,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相对于职工平均工资最低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的倍数在改革开放前变化不大,1985年开始

表4不同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变化(单位:元/人)

下降,而1990年后该倍数开始提高,在1995年和1996年出现小幅下降之后又不断扩大。自1978年开始,各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也非常接近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呈现出了长期扩大趋势。

从表4可以发现的另一个特征是,从1989年开始到2002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年人均工资一直为所有行业中最低,而且与所有行业平均的工资水平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以至生活水平处在了全国的最底端。而1997年以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则一直是金融保险业或者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这两个都是智力密集型行业,由此可见,教育或者说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不同的收入差距结构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即都呈现出了长期扩大的趋势,但同时也兼具多样性。我国居民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大致呈锥形分布,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财富迅速向高收入者集中,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1978年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缩小了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在1986年后则出现了不断扩大的局面。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直线上升性,起伏变化小,而且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大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居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都不断扩大,而且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同样大于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各行业职工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路径相似,都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扩大之中又有小幅下降的过程。行业收入差距最明显地体现在农业与智力密集型行业之间。

二、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下,我国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都获得了较快发展,而且还在建立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方利益的制衡机制、建立具有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利润分享制度和在企业内部深化工资的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建立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合法收入与财产等各项收入分配原则.在这种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变动过程中,以市场定价机制实现的按劳分配,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以及开创性劳动与非开创性劳动等严格地区分开来,并给予完全不同的劳动报酬。这必然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同时,7 要素参与分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由于当前我国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供给短缺和低价劳动力无限制供应的情形非常严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边际产出要大于一般劳动的边际产出,这些都使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收益远远高于一般劳动的收益,直接引致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外,由于各个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加之经营能力的差别,在竞争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居民收入有高有低,甚至某一社会阶层、群体的收入远远高于另一社会阶层、群体的现象,因此,不论是按要素贡献率来分配,还是按要素拥有程度来分配,都必然会使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二)经济发展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决定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渐结束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经营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致使二者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也引起了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东向西的推进,我国地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更加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水平发达,人口素质较高,各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由东向西推进的序列进行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获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迄今为止,流入中国的外资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份额也是由沿海省份提供,因此,改革开放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内地的发展差距.而正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好、速度快、生产要素收益率高,才进一步促使其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力、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生产要素流入也比较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正是由于这种市场化的作用。我国地区之间 8 经济发展的差距才不断扩大,从而我国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

3.我国垄断性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及其内部的工资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状况也导致了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在我国,具有垄断性和带有明显的垄断性经营条件的行业,例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邮电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经贸业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这些行业的生产和经营应该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或者可以垄断某种生产要素,或者可以垄断经营范围,或者可以垄断产品价格。由于垄断,这些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可以较少或基本不承担竞争风险,也就可以较快和较容易地获得利润。这种利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垄断利润,从而垄断行业与其它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就因此而拉开。由此看来.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垄断.笔者认为,导致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行政垄断,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带有倾斜性的政策制度以及政府权力的经济化必然导致行政垄断的形成。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阻碍竞争,享受国家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其谋取的部分高额垄断利润以不同的形式分配给职工,导致行业高收入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内部控制侵蚀大量国有资产,增加职工收入。某些垄断性行业在行业性亏损时仍然发放高工资,出现了企业亏损而职工收入反而增加的怪现象。其原因是他们手里有可以分配的垄断资产。许多单位通过设立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及福利,增加职工的收入,侵蚀垄断资产:影响了垄断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我国政府行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习惯于凭借权力直接参与并且力图控制经济生活,这使权力易于经济化、利益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强化了部门利益。一些政府机关,如税务、工商、环保也不适当地实行高收入政策。而且行政垄断还渗透到某些基础行业和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中去,也造成了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它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又通过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就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必然导致我国居民之间,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问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具体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使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使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长期存在,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在客观上也严重制约了 9 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的弱势产业特征,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低是合理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形态基本上是市场经济或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有效地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但由于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管理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所以,我国的广大农村基本上被排斥在信息社会之外,无法分享信息技术进步的成果,这就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处于分散、原始的状态,据有关专家估计,当前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给性占4096左右.o这必然使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也必然使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三)人力资本的差异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本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现。但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发展的不平衡,也引起了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这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虽然大家所持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人力资本水平不同所造成的相对收入差距是致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及其分配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个人所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同就必然导致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状况与城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1982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36%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工人这一比率是7%,就职工平均在校时间而言,前者是4.8年,后者是8.6年.而到199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仍有22%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已经降到3%,职工在校时间分别升为5.8年和9.5年,两者的差距并未有显著的变化.当前,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透露,我国城市本科生人数是农村的281倍.在广大农村,无论是在农业部门工作还是在非农业部门工作,无论是在农村劳动还是在城市打工,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都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四)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图政府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首先,我国 10 个人税收的公平分配功能弱化,它不但没有缩小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大效应。其次,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完善,导致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这不仅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再次,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实施造成了我国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1.税收公平分配功能弱化。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税收公平分配的功能是非常微弱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税制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国际上,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被称为是“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良税”。但是,目前我国的遗产税还没有开征,公平分配功能最强的只有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也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起到明显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大量滋生。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并非全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引起的。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非正常扩大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都还不是很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利用各方面的不完善来获取高额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据有关权威部门估计,从1982年至1993年同,国有资产流失达6000-8000亿元,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个人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近些年来我国出现高收入阶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府经济政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和评价标准.相应的,所制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也就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而缺少对公平的重视.因此,在实践中也就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

三、解决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存在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通过生产要素或资源的市场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调节资源收益。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提高入人力资源质量,调节劳动力资源收益。通过调节分配收益,实现收入分配效率 11 的最大化。为此要做到:(1)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尤其要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两产生的收入差别。(2)全面实行国民待遇。打破行业垄断,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同样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同样的管理、引导、激励规则。比如一揽子解决以户籍管理等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问题,对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两言,不是实行国民待遇,两是落实《宪法》基本准则的问题。(3)完善市场规则,构造部分机制,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严肃法纪,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和侵吞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二)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在收入再分配中,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政府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看得见的手”调控全社会收入分配,是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条件。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收入分配和社会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再分配的体制构架存在不足。第一.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一是税种不全,现在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税种是靠个人所得税和储蓄存款利息:二是高收入者对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率不高。加大个人所得税对初始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还有很大的空间。第二,我们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制度设计上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三)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税收体制及收入调节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

我国高收入者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合法收入,另一部分是非法收入。有的高收入者完全靠合法收入,有的则完全靠非法收入,而不少人是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部有。针对我国高收入者的现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征收合理税赋,并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来补贴低收入者,同时控制或减少高收入者的非法收入。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工作,保证弱势群体的合法收入。

(四)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农民人数众多,而且是低收入者的主体,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是实现“扩中”目标的关键。把农民引入市场,通过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保护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的 12 利益,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激励广大的农村劳动者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几年那些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将成为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来源。但是,当前他们的职业技能仍然不足以成长为较高收入者,还必须通过职业培训来提高其职业能力。如果把劳动保障部出台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范围扩大到这些农民。将这些农民中的优秀部分培训成高中级技术工人。不但会增加我国目前急需的技术工人队伍,而且会确保城市化过程中进城的农民安居乐业,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为农民提供各种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也是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乎,降低低收入者比重,让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我国目前大约有4000万人处于收入的最低层,这些弱势群体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下岗后长期未再就业的职工、部分提前退休和早期退休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因疾病年老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者、迸城靠出卖体力为生的农民、中小民营企业中的体力劳动雇工等。对这些处于最低层的弱势群体,需要给予重点关注,采取的政策取向是强化社会保障,确保其最低生活,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对于城镇低收入者,应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失业救济标准。对低收入者中的农民,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收入。一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三要建立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需求,向农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制度;四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村贫困户的救济纳入全社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六)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

第三种力量是指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之外的力量,包括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宗教组织、民间团体等)和居民个人。从收入调节的角度看,可以将其视作为调节的一种力量。营利和非营利机构以及居民个人通过无偿地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实物或货币形式的援助,会使低收入阶层收入增加。营利机构向低收入阶层提供援助的来源一是其利润,若为利润则实际上是收入从股东或所有者与职工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二是职工(雇员)捐助,若如此,则是营利机构职工的收入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非营利机构向低收入阶层提供的援助的来源一般是各种机构和个人的捐助。非营利机构的活动就是使收入从援助机构和个人向低收 13 入阶层转移,亦即使一部分收入减少,而使另一部分收入增加。因此,第三种力量能够发挥收入调节作用,消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能忽视第三种力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国物价》2002年第七期 [2]伞锋、刘红:《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协调增长》,《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1期。[3]《2001年城市居民收支的特点分析》,《中国信息报》2002年5月20日。[4]陆纯:《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5]中国社会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人民日报2002年7月9日。

[6] 陆纯:《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7]肖俊彦:《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中国财经论文资料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2年1月22日

[8]胡静波、李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2年11期

第三篇:河南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问题的研究

姓 名_____ ___ 专 业_____经济学__ ____ 考 号_ _ 指导老师___ 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 ___ 完成时间____ _____

联系方式 编号:

摘要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与上述变化相联系,收入分配差距同时扩大,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极为深刻的转变,经济利益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重新调整和社会不同群体收入分层的加剧,己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只要人们的经济行为与选择与收入相联系,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家庭或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收入水平,而且会以同样的关注程度关心别人的收入水平。它同时也是企业和政府关注的对象,并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不同社会群体收入水平数量上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是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本文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对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其趋势作一探讨。最后提出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控的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收入差距,市场经济,原因,对策

Abstract Accompanying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ecutive increasement of the GDP, the incom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ve widespreadly increased due to the economic reform started from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go.Contacting with above changes, the income margin between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large, and the income alloment's structure has appeared extremely deep changes.The readjustment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realloment of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community have became hot and focus problems.As long as economic behaviors and choices have mutual relation with income level, the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as the corpu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ctivities, not only concern own income level, but also concern other PeoPle’s income level as the same way.As the same time the mutual relations is the target the enterprise and sate concern, and has been an important field where government take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and control in market economy system.The difference of income level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community and mutual relation are the objective phenomena widespreadly exist in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Form the viewpoint of economic structural the paper has made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t of income alloment’s difference.The last par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field of adjust and control on income alloment difference.Key words: income difference, market economy, reasons, measures

目录

前言

1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城乡及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1.2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1.3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演变

2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2.2经济发展因素 2.3人力资本的差异 2.4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

3解决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存在的对策

3.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3.2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3.3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税收体制及收入调节机制 3.4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3.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3.6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伴随着国家发展,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从生活困苦、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再到步入小康,现在是全面建设小康、构筑和谐社会,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一直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一切工作为人民着想。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光要求经济发展,还要求社会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我国现时存在着许多问题都无法达到这些要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处理得当则有利于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界发展经济的动力,否则,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因此,我们在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时,也必须关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我国的基尼系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改革开放前的 0.16 到 2007 年的 0.485。富人越富,社会上大量的财富被少数人所占有,许多人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还是较低,无法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社会阶层结构仍没脱离“金字塔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个体收入差距等,其中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其趋势做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若干建议。1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城乡及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1.1.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由缩小到扩大的两个阶段。1978—198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期间由于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198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变化

但在1994年到1997年间出现一次下降,并在1997年达到了九十年代的最低点;而此后,收入差距又持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表1反映了1978—2003年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比上的变化,这个比率大致按U型路径演变。1.1.2我国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演变

关于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测量,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测量一样,许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测算结果。国家统计局尽管没有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系统测量,但就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

表2城镇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变化

从图l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与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大一样。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之上,而且它的起伏变化相对更小,上升趋势更加典型。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2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居民之间,还是在不同的城镇地区居民之问,收入差距都是呈长期扩大之势。这种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从表6中可以看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依旧在东部,而最低的则依旧是中西部的省份。另外,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发展趋势来看,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

表3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区域对比(单位:元)

1.3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职工工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行业工资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并不相同,因此总体来看,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相对于职工平均工资最低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的倍数在改革开放前变化不大,1985年开始下降,而1990年后该倍数开始提高,在1995年和1996年出现小幅下降之后又不断扩大。自1978年开始,各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也非常接近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呈现出了长期扩大趋势。

表4不同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变化(单位:元/人)7

从表4可以发现的另一个特征是,从1989年开始到2002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年人均工资一直为所有行业中最低,而且与所有行业平均的工资水平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以至生活水平处在了全国的最底端。而1997年以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则一直是金融保险业或者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这两个都是智力密集型行业,由此可见,教育或者说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不同的收入差距结构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即都呈现出了长期扩大的趋势,但同时也兼具多样性。我国居民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大致呈锥形分布,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财富迅速向高收入者集中,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1978年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缩小了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在1986年后则出现了不断扩大的局面。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直线上升性,起伏变化小,而且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大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居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都不断扩大,而且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同样大于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各行业职工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路径相似,都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扩大之中又有小幅下降的过程。行业收入差距最明显地体现在农业与智力密集型行业之间。

2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下,我国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都获得了较快发展,而且还在建立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方利益的制衡机制、建立具有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利润分享制度和在企业内部深化工资的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建立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合法收入与财产等各项收入分配原则.在这种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变动过程中,以市场定价机制实现的按劳分配,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以及开创性劳动与非开创性劳动等严格地区分开来,并给予完全不同的劳动报酬。这必然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要素参与分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由于当前我国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供给短缺和低价劳动力无限制供应的情形非常严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等要素 9 的边际产出要大于一般劳动的边际产出,这些都使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收益远远高于一般劳动的收益,直接引致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外,由于各个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加之经营能力的差别,在竞争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居民收入有高有低,甚至某一社会阶层、群体的收入远远高于另一社会阶层、群体的现象,因此,不论是按要素贡献率来分配,还是按要素拥有程度来分配,都必然会使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2经济发展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决定的。

2.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渐结束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经营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致使二者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2.2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东向西的推进,我国地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更加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水平发达,人口素质较高,各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由东向西推进的序列进行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获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迄今为止,流入中国的外资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份额也是由沿海省份提供,因此,改革开放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内地的发展差距.而正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好、速度快、生产要素收益率高,才进一步促使其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力、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生产要素流入也比较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正是由于这种市场化的作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才不断扩大,从而我国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2.2.3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在我国,具有垄断性和带有明显的垄断性经营条件的行业,例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邮电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经贸业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这些行业的生产和经营应该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或者可以垄断某种生产要素,或者可以垄断经营范围,或者可以垄断产品价格。由于垄断,这些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可以较少或基本不承担竞争风险,也就可以较快和较容易地获得利润。这种利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垄断利润,从而垄断行业与其它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就因此而拉开。由此看来.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垄断.笔者认为,导致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行政垄断,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带有倾斜性的政策制度以及政府权力的经济化必然导致行政垄断的形成。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阻碍竞争,享受国家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其谋取的部分高额垄断利润以不同的形式分配给职工,导致行业高收入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内部控制侵蚀大量国有资产,增加职工收入。某些垄断性行业在行业性亏损时仍然发放高工资,出现了企业亏损而职工收入反而增加的怪现象。其原因是他们手里有可以分配的垄断资产。许多单位通过设立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及福利,增加职工的收入,侵蚀垄断资产:影响了垄断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我国政府行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习惯于凭借权力直接参与并且力图控制经济生活,这使权力易于经济化、利益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强化了部门利益。一些政府机关,如税务、工商、环保也不适当地实行高收入政策。而且行政垄断还渗透到某些基础行业和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中去,也造成了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2.2.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它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又通过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就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必然导致我国居民之间,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问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具体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使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使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长期存在,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在客观上也严重制约了 11 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的弱势产业特征,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低是合理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形态基本上是市场经济或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有效地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但由于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管理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所以,我国的广大农村基本上被排斥在信息社会之外,无法分享信息技术进步的成果,这就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处于分散、原始的状态,据有关专家估计,当前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给性占4096左右.o这必然使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也必然使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3人力资本的差异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本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现。但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发展的不平衡,也引起了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这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虽然大家所持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人力资本水平不同所造成的相对收入差距是致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及其分配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个人所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同就必然导致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状况与城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1982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36%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工人这一比率是7%,就职工平均在校时间而言,前者是4.8年,后者是8.6年.而到199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仍有22%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已经降到3%,职工在校时间分别升为5.8年和9.5年,两者的差距并未有显著的变化.当前,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透露,我国城市本科生人数是农村的281倍.在广大农村,无论是在农业部门工作还是在非农业部门工作,无论是在农村劳动还是在城市打工,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都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2.4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图政府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首先,我国 个人税收的公平分配功能弱化,它不但没有缩小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大效应。其次,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完善,导致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这不仅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再次,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实施造成了我国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4.1税收公平分配功能弱化

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税收公平分配的功能是非常微弱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税制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国际上,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被称为是“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良税”。但是,目前我国的遗产税还没有开征,公平分配功能最强的只有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也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起到明显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4.2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大量滋生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并非全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引起的。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非正常扩大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都还不是很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利用各方面的不完善来获取高额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据有关权威部门估计,从1982年至1993年同,国有资产流失达6000-8000亿元,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个人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近些年来我国出现高收入阶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4.3政府经济政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和评价标准.相应的,所制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也就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而缺少对公平的重视.因此,在实践中也就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

3解决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存在的对策 3.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通过生产要素或资源的市场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调节资源收益。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提高入人力资源质量,调节劳动力资源收益。通过调节分配收益,实现收入分配效率的最大化。为此要做到:(1)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尤其要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两产生的收入差别。(2)全面实行国民待遇。打破行业垄断,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同样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同样的管理、引导、激励规则。比如一揽子解决以户籍管理等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问题,对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两言,不是实行国民待遇,两是落实《宪法》基本准则的问题。(3)完善市场规则,构造部分机制,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严肃法纪,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和侵吞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3.2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在收入再分配中,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政府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看得见的手”调控全社会收入分配,是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条件。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收入分配和社会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再分配的体制构架存在不足。第一.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一是税种不全,现在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税种是靠个人所得税和储蓄存款利息:二是高收入者对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率不高。加大个人所得税对初始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还有很大的空间。第二,我们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制度设计上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3.3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税收体制及收入调节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

我国高收入者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合法收入,另一部分是非法收入。有的高收入者完全靠合法收入,有的则完全靠非法收入,而不少人是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部有。针对我国高收入者的现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征收合理税赋,并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来补贴低收入者,同时控制或减少高收入者的非法收入。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工作,保证弱势群体的合 14 法收入。

3.4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农民人数众多,而且是低收入者的主体,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是实现“扩中”目标的关键。把农民引入市场,通过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保护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利益,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激励广大的农村劳动者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几年那些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将成为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来源。但是,当前他们的职业技能仍然不足以成长为较高收入者,还必须通过职业培训来提高其职业能力。如果把劳动保障部出台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范围扩大到这些农民。将这些农民中的优秀部分培训成高中级技术工人。不但会增加我国目前急需的技术工人队伍,而且会确保城市化过程中进城的农民安居乐业,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为农民提供各种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也是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3.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乎,降低低收入者比重,让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我国目前大约有4000万人处于收入的最低层,这些弱势群体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下岗后长期未再就业的职工、部分提前退休和早期退休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因疾病年老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者、迸城靠出卖体力为生的农民、中小民营企业中的体力劳动雇工等。对这些处于最低层的弱势群体,需要给予重点关注,采取的政策取向是强化社会保障,确保其最低生活,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对于城镇低收入者,应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失业救济标准。对低收入者中的农民,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收入。一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三要建立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需求,向农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制度;四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村贫困户的救济纳入全社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3.6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

第三种力量是指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之外的力量,包括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宗教组织、民间团体等)和居民个人。从收入调节的角度看,可以将其视作为调节的一种力量。营利和非营利机构以及居民个人通过无偿地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实物或货币形式的援助,会使低收入阶层收入增加。营利机构向低收入阶层提供援助的来源一是其利润,若为利润则实际上是收入从股东或所有者与职工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二是职工(雇员)捐助,若如此,则是营利机构职工的收入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非营利机构向低收入阶层提供的援助的来源一般是各种机构和个人的捐助。非营利机构的活动就是使收入从援助机构和个人向低收入阶层转移,亦即使一部分收入减少,而使另一部分收入增加。因此,第三种力量能够发挥收入调节作用,消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能忽视第三种力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国物价》2002年第七期 [2]伞锋、刘红:《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协调增长》,《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1期。[3]《2001年城市居民收支的特点分析》,《中国信息报》2002年5月20日。[4]陆纯:《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5]中国社会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人民日报2002年7月9日。

[6] 陆纯:《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7]肖俊彦:《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中国财经论文资料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2年1月22日

[8]胡静波、李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2年11期

致谢

在《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研究》一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经济管理学院许晓春老师的细心指导。从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到论文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使作者受益匪浅,在此特向许晓春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第四篇: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西部大开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作 者 :常 耀 辉 专 业 :经济学本科

准考证号:020612101174 成 绩: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2013年7月30日

目 录

一、西部大开发简介..................................................................................................................2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2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3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出成绩.....................................................................................................4

(四)关于做好2012年西部大开发工作的举措............................................………………..5

二、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基础.........................................................................................................5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决策依据.........................................................................................6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6 2.产业布局的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6 3.产业梯度发展理论.....................................................................................................................6 4.可持续发展理论.........................................................................................................................6 5.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6 6.先富与共富理论.........................................................................................................................6

(二)制度创新理论成为确立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依据....................................................7 1.西部大开发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开发................................................................................7 2.西部大开发的重点....................................................................................................................7

(三)“大推进”理论成为大规模开发西部的重要理论依据...............................................7

(四)城市化理论和发展极理论成为西部城镇建设的理论依据...........................................7

三、展望..........................................................................................................................................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反差也日益突出。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提出和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它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实现我国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战略意义 突出成绩 理论依据 展望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 contrast of the east-w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ur government put forword and start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consolidating border defense, to realize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Keywords: The develoment of the western,Strategic significanc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oretical basis,Outlook.一、西部大开发简介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任副组长、国务院和中央19个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对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把支持与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到日程上,邓小平同志也做了深入的思考,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3]现在到了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我国东部地区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了条件,而且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把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国家经济布局指向和区域经济政策做出调整,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总揽全局,做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到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此同时,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到2000年全国人民要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时机正在成熟起来。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这个有利时机,加快开发西部,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可以这样说,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拿出当年开发经济特区那样的气魄,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重大部署。

第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到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第四,西部大开发还关系到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我国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有50多个民族居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东西部差距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距。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起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从根本上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确保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总之,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二十一世纪前期全面推向前进的一项宏伟战略任务,其意义之重大真可以说是难以估量。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出成绩 西部大开发,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期间,多个重点工程已经开始运作或是已经竣工,比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选择西部地区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力争在西部开发头十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9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西部大开发的成绩首先体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包括国家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中公路建设,现在西部地区通车里程已经超过了7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了1万公里,三分之二左右都是西部大开发以后建成的。交通设施包括民航机场,一些枢纽机场的改建扩建和支线机场的建设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铁路、水运航道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还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自来水管网、天然气设施以及垃圾的处理等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西气东输工程提前一年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西电东送工程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提前完成,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全线铺通。

第二方面的成绩就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天然林保护措施,这些重大项目对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区累计退耕地还林8467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579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2.9亿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项目已经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成绩就是,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了良好势头,人才开发得到深入推进,民生事业建设得到加强,西部地区从各级政府到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以及改革开放的意识不断地增强,经济实力大幅上升。如图所示,自2000年至2008年,随着西部地区发展的脚步在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名称 2000年 2008年 年均增长率(%)

生产总值 16655亿元 58257亿元 11.7 工业增加值 5946亿元 24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111亿元 35839亿元 2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954亿元 19239亿元 14.9 进出口贸易总额

172亿美元 1068亿美元 25.6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一手抓关系西部全局的重大工程,一手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项目,使各族人民不断得到实惠。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

到村基本实现,县际公路、农村饮水、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工程积极推进,”两基”攻坚计划稳步实施,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动力和重大任务,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东西合作和对外开放领域。

“十五”时期,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7%。累计新开工7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但陈耀也指出,“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还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三农”和城乡就业矛盾尤为突出,改革攻坚难度大,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

“十一五”规划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东西部通道建设、西部区域铁路通达和大型铁路枢纽建设等铁路建设工程;全部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8条省际公路,加快枢纽机场改造和支线机场建设;抓紧建设完成若干大中型水利枢纽和灌溉工程等。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西部 大开发在这些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

(四)关于做好2013年西部大开发工作的举措

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说,西部大开发已进入第十二个年头。《规划》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主题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一是在开发理念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在开发方式上,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三是在开发布局上,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一手抓重点经济区培育壮大,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手抓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四是在开发重点上,更加注重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五是在开发机制上,更加注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划》提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强化指导服务,大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要素有序向西部地区流动,进一步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西部大开发。

六是在开发政策上,更加注重并支持差别化措施。《规划》要求,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落实好中央对西部地区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力度。

负责人说,“十二五”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水利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

二、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决策依据

自改革开放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强调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三线”地区建设的均衡发展战略转向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总体经济效率和优先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西部大开发是又一次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是要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它是在继续保持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广大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与“三线”建设的均衡发展战略相比,是一个相对均衡发展战略。

由非均衡战略转向相对均衡发展战略,其决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根据该理论,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时需要适时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有利于阻止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快扩大的趋势;同时它强调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不能以牺牲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效率为代价。

2.产业布局的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根据该理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绝对或比较优势,西部内陆地区在自然矿产资源、能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绝对或比较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可以发挥各地产业优势,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实力。

3.产业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该理论,我国的东、中、西部客观存在着经济技术差异和产业梯度,从而使产业存在着空间推移的梯度顺序,西部大开发就是按照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来组织地带间产业布局和实施有顺序的产业发展政策。

4.可持续发展理论

根据该理论,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观,实现人口空间布局的合理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统一治理与保护,这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5.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根据该理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家经济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影响,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认识到如何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统一起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的空间、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程度。

6.先富与共富理论

根据该理论,在东部沿海地区近3万人先富起来以后,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9亿多人快速富裕起来,将全社会由小康水平提高到现代富裕水平,实现全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上述理论共同决定了我国有必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部转向西部地区,通过长期开发,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这些理论就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空间调整和(西部)区域开发的决策依据。

(二)制度创新理论成为确立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依据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过程中,倾斜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实际是一种政策导向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导致了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1.西部大开发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开发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开发包括:一是各种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变物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优惠政策的利用,实现政策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通过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发挥制度的潜能和绩效,变制度劣势为制度优势。

2.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西部大来发的重点不应停留在表面的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西部所能争取的政策资源也是有限的,这决定了西部应该从“政策倾斜”转向制度创新,也就是开发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制度开发即加速旧制度的变迁,使新的制度安排成为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从正式制度来看,西部地区所需要的制度演化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适应扩大内需、建立统一的市场体制要求,西部应扩大对内开放,加快市场开拓,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使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其二,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这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从非正式制度来看,西部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道德约束,使这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非正式制度能成为推动西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因此,制度创新理论就成为确定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理论依据。

(三)“大推进”理论成为大规模开发西部的重要理论依据

发展经济学中的“大推进”理论是关于贫困地区反贫困、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理论。根据该理论,我国西部地区多为贫困落后的“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区产业基础差,资本稀缺(资本积累缓慢并且资本外流较多),技术落后,市场规模小,居民居于“低水平均衡陷阱”之中;为了使西部地区较快地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需要借助外力(资本、技术、人力),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开发建设,使西部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进而实现现代化。因为只有“大推进”式的大开发,才能降低资本的分摊成本,迅速形成市场规模,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进而产生业积聚的规模效应,因此,“大推进”既成为西部开发的途径,也成为实现大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城市化理论和发展理论成为西部城镇建设的理论依据

城市化理论和发展理论(以及“点轴”理论)说明了在二元经济条件下通过城市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由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在逐步实现制度转变的同时实现结构变迁即社会经济一体化。根据这些理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是西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因为西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极不平衡,重点开发西部城市,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可以使之成为更加强大的西部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城市和小城镇,又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规模的城镇及结构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因此,西部开发的立足点在城镇,尤其在小城镇;通过城镇化发展,推动整个西部开发和发展。

三、展望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 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2]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Z1期

[3]《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3卷第277~278页,[4]西部大开发7年成果巨大

[5]《中国西部科技》[J] 2003年,第六期

第五篇: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题目: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和古典诗词曲的联系

作者:**********8**88

专业:*****88888*本科

准考证号:************

成绩: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年*月*日

摘要:在流行歌词创作的领域中,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歌词创作既遵从普通大众的审美习惯,又着力于借鉴古典,向古典诗词曲的意境美回归。他的歌词对古典的借鉴主要表现在艺术技巧和主题两个方面。艺术技巧方面又分为使事用典、语言押韵、意象、意境氛围、比兴象征手法、口语化特征等。思想观念和主题方面分为时间生命、爱情、社会政治、爱国、乡愁、自然等主题。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古典诗词曲;艺术技巧;主题

Abstract: Among the field of popular lyrics writing, the influence of Fang Wen-shan’s works which have Chinese style is profound and they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y fit general people’s 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return to classical lyrics on purpose at the same time.By means of the inheritance of classical lyrics in theme and in artistry, he succeeds in the transform from classical poetry to current general culture.In artistry, there are literary quotation, rhyme, images, artistic atmosphere, analogy.In theme, there are time and life, love, society and polity, homesickness, nature.He makes it in the blend of popular and classical poem.Though it’s controversial, we can’t deny its success.His lyrics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cultural value.Key words: Fang Wen-shan;Chinese style lyrics;classical poetry;artistry skill;theme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和古典诗词曲的联系

近十年来,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受到了广大歌迷的欢迎,同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当代大陆的流行歌词创作状况一直不景气,尤其是《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求佛》等趣味不高、内容尘下的网络歌曲出现并大行其道,更是使流行歌词的整体创作水平下降。而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则使听众耳目一新,重新体会到古典意蕴的浸润。其实在音乐创作方面对古典的借鉴一直没有中断过,像黄霑,林夕等,他们都创作了一些具有古典意蕴的歌词。但综合作品量和对普通大众的影响程度及范围来看,他们二人不及方文山,至于词作的质量高下,则另当别论。整体来看,方文山歌词的中国风意味是比较浓的,它多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曲。它的继承既有使事用典、语言押韵、意象、意境氛围、比兴象征手法、口语化特征等艺术技巧方面的的传承,又有时间生命、爱情、社会政治、爱国、乡愁、自然等思想观念和主题方面的传承。

一、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传承

第一,使事用典方面。他的中国风歌词善于通过使事用典融化古典诗词,有的是直用,有的是化用。

直用的有方文山歌词《东风破》对宋代苏轼词作《东风破》的借鉴。苏轼《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窗前白鬓头。奄奄门后,人未走。月圆寂寞旧地重游。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君去后,酒暖思谁瘦。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岁月流离,不解时候。仍记总角幼,琴幽幽,人幽幽。琵琶一曲东风破。枫染红尘谁看透。篱笆古道曾走。荒烟蔓草年头,纷飞后。”方文山的《东风破》整首歌词几乎和苏轼的一样,不仅是整体意境的借鉴,连句子、词语的变化都很少,只是将文言转化为现代汉语,如将“奄奄门后,人未走”改写为“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将“君去后,酒暖思谁瘦”改为“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化用的例子更多,如“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化用“但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语出《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中贾宝玉之口)“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青花瓷》)化用王维《无题》:“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以及唐代郑谷《蜀中寓止夏日自贻》的“骤雨闹芭蕉”。“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化用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还化用李煜《相见欢》的“剪不断,理还乱”表达愁之繁乱,此外还化用李白《月下独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表达了只有影子为伴的孤独寂寞。“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发如雪》)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千里之外》)化用“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的题目。其实自屈原诗歌就出现了“采芙蓉”的意象,如“集芙蓉以为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青花瓷》)化用宋徽宗为汝窑颜色御批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以及李白醉酒捞月的传说。“所谓的距离,是不知道你在哪里,写好的想你,却没办法投递。”化用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素尺,山长水阔知何处。”“等满满的水位,全身而退我不会,我等时间惭愧”(《花恋蝶》)化用《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来不去,抱梁柱而死。”的典故。“柳絮纷飞,毕竟不是雪,感觉再也找不回。”借《世说新语·言语》中谢道韫“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典故。“愁入眉头如锁”(《黄金甲》)化用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口粮,一张床,一面墙,一扇窗”(《刀马旦》)化用六一居士的“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翁”的典故。“岸上的芦苇,如我早生的华发。”化用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雨初落,风满楼”(《铜锈》)化用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生行走望断天涯”化用唐代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断天涯不见家。”,“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的马儿有些瘦,天涯尽头,满脸风霜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娘子》)化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和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以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第二,语言的押韵方面。方文山的歌词象古代诗歌一样,都讲求押韵,只是对押韵的标准要宽泛得多。此外他的歌词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其实方文山歌词和古诗词曲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歌唱的唱词。先秦的《诗经》就是配乐演唱的,到后来的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以至到宋代的词都是如此。《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但是关于诗入乐的记载很多。《左转·襄公二十九年》中的季札观乐,《孟子·公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司马迁也说孔子曾弦歌三五百篇。汉代乐府诗也是用来歌唱的诗。乐府本是音乐机关,但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文心雕龙·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南北朝民歌更加是配乐演唱的,《乐府诗集》:“吴歌西曲,并出江南„„其始皆徒歌,继而被之管弦。”唐代的近体诗本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当它们不能很好地配合时,就不免增减诗的字句来合乐,就形成了词。中国的诗歌,有与音乐结合的传统,只是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方文山的歌词也是乐和辞的结合,有音乐性,讲求押韵。方文山称自己的歌词是“素颜韵脚诗”,古诗是双行押韵,方文山歌词基本上每句句末一字都押韵,有时句中节拍点的字也押韵。如《千年之恋》中“谁在悬崖沏一壶茶,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爱恨全喝下,岁月在岩石上敲打,我又留长了发,耐心等待海岸线的变化,大雨就要下,风狠狠地刮,谁在害怕,海风一直眷恋着沙,而你却错过了我的年华„„”其中茶、挂、差、打、发、化、下、刮、怕、沙、华都是押a韵。《爷爷泡的茶》:山泉,在地表蜿蜒,从很久很久以前,我有一张稚气的脸,泉水渗透进矿层岩,爷爷栽种的樟木树苗在上面。犹记得那年,在一个雨天,那七岁的我躲在屋檐,却一直想去荡秋千„„其中泉、蜒、前、脸、岩、面、年、天、檐、千都是押an韵。

第三,从意象的继承上看,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充满了古典的意象。月色婵娟、笛声遥远、荒烟蔓草、断壁残垣、枫叶、烛火、茶、泼墨山水画、琴声、琵琶、篱笆、古道、蝴蝶、风铃、芙蓉、船、梨花、屋檐、马蹄声、烟雨、檀香、芭蕉、炊烟、苔藓、月色、江南小镇、拱桥、牧笛、青石板路、孤城、残灯、骤雨、柳絮、雾气、野村、沧海、燕、菊花、红豆„„这些意象是古诗词写作的常用意象,如蝴蝶,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时时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月,《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关于梨花,李商隐《无题》:“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关于枫叶,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关于烛火,晏几道:“红烛自怜无好计,夜深空替人垂泪。”关于骤雨,柳永的《雨霖铃》:“骤雨初歇,对长亭晚”。方文山将这些意象用在自己的歌词中,创造出浓浓的古典气息。

第四,从意境上对古诗词的承袭来看。因为他的歌词中的意象都是古典的,所以意境也是充满了浓郁的古典美,虽然不能和古典诗词的意境相比肩,但粗略看上去还是相似的。意境有完整的篇境,也有句境,有景境,也有情景。《东风破》中以花开、琵琶、漂泊、篱笆、月圆、烛火、枫叶、琴声、古道、荒烟蔓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苦孤独荒凉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古代的游子漂泊、相思离别词中常见。《青花瓷》以天青色、骤雨、芭蕉、江南、烟雨、月色、檀香、青花瓷、炊烟袅袅等意象营构出一幅烟雨溟濛的江南泼墨山水图,有迷蒙、浪漫的意境。《娘子》中以杨柳、红豆、秋景、黄沙、塞北、牧草、瘦马等意象营构出一幅征夫孤独征战他乡,思妇寂寞但坚定地等待伊人回来的画面。《黄金甲》以如虹的旌旗、蜿蜒如龙的军队、万马奔腾、遍地烽火、黄金甲、狼烟、血染的盔甲、乱箭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旌旗蔽空、兵戈森立、将士奋不顾身的战场厮杀图,具有阔大的意境。

第五,比兴象征手法的继承方面。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在意境营构方式上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它通过奇特的想象、超强的陌生化搭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来拆解语言的使用惯性,以达到表现心理内情绪的目的,再加上它的词藻古典而色彩鲜艳,给人一种雕缋满眼之感,有人称之为“后现代词风”[1]。有人认为方文山歌词受到十九世纪西方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和叶芝的影响。波德莱尔的“感应论”认为各感官之间存在相互融会沟通的通感关系,形色味交相感应,应通过想象力去穿越表象,透视现实世界,洞悉感应关系,发现其中深藏的超自然的“精神上的含义”。爱尔兰的叶芝主张应回到人的内心,用象征、暗示的语言表现人的心灵世界,不能纠缠于客观的细节,应通过沉思使灵魂向上升华,抓住内心的幻想。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方文山一定没有受到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但从方文山的歌词的整体中国风风格上看,说他受到中国古代的比兴象征更让人信服。中国自从《诗经》、《离骚》就大量使用比兴象征手法,阮籍的咏怀诗便是“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方文山的这种创作风格尤其和唐代的李贺、李商隐类似。李贺的诗风便有凄艳诡激的特点,驰骋想象,自铸奇语,注入主观感受,并且思维方式独特,他就常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如酸风、香雨。而李商隐擅于把心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形成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其诗的意象组合错综跳跃,不受现实时空、因果顺序的限制[2]。方文山创作的这种创作风格不能说没有受到李贺、李商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歌词中来看,如“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千里之外》),这里的本体屋檐、风铃和喻体悬崖、沧海从外在看应该是没什么相似点的,但方文山却通过其超强的想象力将它们连在一起。“烈日下,我的自尊被焚”(《魂》),“漠北孤城,我一路泪奔,在乱箭中命如风中残灯,可见此比喻的形象。”(《魂》),流矢中生命的脆弱该不亚于风中的残灯。“落叶堆积了好几层,而我踩过青春”,“鲜血如红唇”,“老树根,像回忆般蔓延”(《醉赤壁》),繁枝茂叶象征着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青春年华,如今落叶满地,青春也如那飞出笼子的青鸟,一去不回。鲜血和红唇都有一种冷艳的美。老树根是屈曲蔓延的,回忆也是幽曲漫长的,以回忆比老树根,是以抽象比具体。“爱在雨中湿透”(《铜锈》)把虚无缥缈的感觉写得有实体感。“原来痛可以很辽阔”(《铜锈》)赋予“痛”这种感觉以空间感。“你从雨中来,诗化了悲哀。”(《千里之外》)这便是作者使用陌生化搭配手法来形成一种整体的诗意。“麦田弯腰低头,在垂钓温柔。”(《麦芽糖》)稻子成熟的穗垂将下来,形象类似鱼上钩时压弯的鱼竿,弯下腰的稻子形态柔软,如温柔的少女。所以说“垂钓温柔”,“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千里之外》)“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新鲜草莓”(《七里香》),将触觉转化为味觉。“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发如雪》),历尽人世沧桑,经历风雨坎坷,一切悲喜无从言说,唯有举杯以对。“岸上的芦苇,如我早生的华发。”(《风月花》)芦苇和华发在颜色上是相似的,但两者间更相似的则是飘蓬无依的形态,《诗经》中早有“首如飞蓬”的诗句。“沏壶茶,将过往的爱恨全喝下,炊烟染红晚霞。”(《风月花》)晚霞和炊烟在颜色上虽不同,但两者出现的时间一致,接近傍晚时分,晚霞红遍西天,这时野店人家的缕缕炊烟也升上了天空,所以说是炊烟染红了晚霞。

第六,元曲主趣化倾向的口语化特征的继承。他的有些歌词语言上有时尚化、口语化的特点,这和元曲类似。元曲诙谐幽默,村俗滑稽,语言上以浅白通俗的口语为主。如【越调】天净沙中“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和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方文山歌词也有这方面特点,“快使用双节棍,哼哼哈嘿”(《双节棍》),“我稍微伸展拳脚,你就滚到边疆”(《周大侠》),“我呸!谁也不服谁,我是龟,你是鳖”这些都有玩世不恭色彩。“穿越时空过瘾又嚣张,万一有去无回怎么办,老实说有点紧张”,“我小命差点没续集”,“黄巾贼,你不要吵,咱姥姥,和面擀面条,放下刀,若想吃饱,去向皇帝老爷讨”(《乱舞春秋》)。除了口语化特征,还有的是俗语化、民间化风格,如“一壶好酒,再来一碗热粥,配上几斤的牛肉,我说店小二,三两银够不够。”(《娘子》)“小鱼儿,甭靠岸,咱们不稀罕。小虾米,甭上船,咱们没空装。”这些都给人轻松幽默的感觉。(《牡丹江》)“生死不过,一刀的疤”(《黄金甲》)很像民间俗语“砍头不过碗大的疤”,有林间草莽义士的豪爽粗勇气概。“一次种下,一亩高粱,一个人在北大荒,一碗热汤,啊,温暖了我一个晚上。”(《刀马旦》)一次种一亩高粱,让人想起陶渊明为了得醉于酒,将五十顷田地种为秫以酿酒的典故。孤独一人在漠北,夜晚来临,黄豆般的昏灯下,没有高朋满座,举觞饮酒的热闹欢乐,只有一碗热汤来温暖我的一个晚上,用一个“啊”字来发泄他那无法用言语表达而又不得不发的感情。

二、在思想观念和主题的传承方面

他的歌词的主题可以概括进古诗词的主题中,古典诗词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六大类:时间命主题、爱情主题、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乡愁主题、自然主题[3]。

第一,时间生命主题。自古及今,人们对时间都有一颗敬畏之心,因它的流逝匆匆,少年转眼白头,红颜刹那衰老。在浩瀚的时间之海中,沧海桑田也不过是转瞬。察觉到了生命的短暂、渺小,诗人们惜春悲秋,伤离恨别。屈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种时间生命意识在方文山歌词中的表现有“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东风破》)“岁月在岩石上敲打”,“岁月在岩石上剥落”(《千年之恋》),“弹指岁月,倾城顷刻烟灭”(《兰亭序》)所谓岁月弹指老,冉冉物华休,以“弹指”来形容时间之逝,确实让人有怵目惊心之感。“秋末花落泥”,“又是黄昏几许”(《葬花笛》)。黄昏时分是一天时间的终结,最易触发人的感伤情绪,悲落花实际是悲自己的青春将逝。

第二,爱情主题。爱情也是历代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之一,《诗经》中的“风”,很多都是爱情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也不乏爱情诗,如《迢迢牵牛星》。至于在唐诗和唐宋婉约词中,表达爱情的更是不胜枚举。在方文山的歌词中,表现爱情的也很多。“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你无暇的爱。”(《千里之外》)“窗外雨洗,极浅极淡的你,原来曾爱过的回忆,抹不去”(《葬花吟》)。《东风破》是错过的爱,《发如雪》是沧桑的爱,《千里之外》是遥远的爱,《菊花台》是绝望的爱,《青花瓷》是等待的爱[4]。《千年之恋》是超越时空的轮回之爱,《小小》是懵懂的青梅竹马之爱,《风月花》是只身行走天涯的江湖侠客和苏州人家女儿之间迫于世俗而相隔万重山的无奈之爱。

第三,社会政治主题。古代的文人普遍有很深的参政意识,他们心中有囊括天下国家的气度,关心社稷江山,黎民百姓。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社会政治关怀。方文山歌词中《乱舞春秋》写社会战乱,朝廷腐败,天灾人害,有浓重的社会责任感。《祭魂酒》“烽火人间,战火连天,捍卫家园”。

第四,爱国主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非常重,屈原、苏武、杜甫、陆游、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代表。方文山歌词中的爱国情怀具体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现上。比如《双节棍》中的意象:国术馆、铁砂掌、杨家枪、金钟罩、铁布衫、于少林武当、练太极、飞檐走壁、一脚踢开东亚病夫的招牌。《本草纲目》中“外邦来学汉字,激发我民族意识。”“如果华佗在世,崇洋媚外都被医治。”《刀马旦》中和传统戏曲相关的耍花枪、后空翻、转腰身、扎马步、戏班、二胡、虞姬和霸王等意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豪。《龙拳》中“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长城是五千年待射的梦,我用手臂拉开整个土地的重。”此外还出现敦煌、蒙古高原、泰山、黄河、长江水、东方、洪荒、龙等代表中国的意象符号。《大敦煌》中“残破的石窟,千年的屈辱”深以国家耻辱为个体身心之痛,这也是爱国的表现。《爷爷泡的茶》中提到陆羽的《茶经》,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其实方文山歌词中爱国主题的体现是中国风景、习俗、历史、人物、地理、文化的有机整合。

第五,乡愁主题。乡愁是对故土家园的眷恋怀念,故土家园是人们的心灵栖息地,思乡和思亲经常是不分的,这是由古代乃至现在仍有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诗经》中《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葛藟》:“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方文山歌词中也有对故园、亲人的眷恋。《上海1943》:“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下一个‘满’,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映在斑驳的砖墙”,“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黑白照片”,“吴侬软语的姑娘”,“老街坊,小弄堂,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老唱盘,旧皮箱”那些老旧的岁月和爱情,营造出亲切温暖的家园感。这种家园,是传统道德和情感的家园,来自于古典文学的晕染。“怀旧”与其说是为了获得回归后的欣喜与满足,不如说是为了消解渴望回乡而不得的文化乡愁。读方文山歌词,收获的不仅是“回家”的温暖与感动,更是回不去的淡淡的忧伤。对家乡的思念在更深层次上是对故园文化的孺慕,文化制约着人类,一旦离开家乡,客居异地,人生地疏,满目异俗,便会从地域乡愁中生出文化乡愁[5]。

第六,自然主题。对自然的向往、回归,历代都不乏其人。古代文人遇到仕进无门或遭到仕途坎坷,便会转向自然寻求心灵慰藉。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人情世故反覆无常,很多人便转向自然去找回失去的心灵家园。陶渊明南山种菊作《归园田居》,王维《渭川田家》表现乡野田家的人情美。方文山的歌词也表现出对自然的回归。《稻香》:“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赤脚在田里追蜻蜓,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到,靠着稻草人吹着风唱着歌睡着了。”《蒲公英》:“风吹过整片山腰,野菊花慵懒的笑,叶片的舞姿曼妙,菊花香,千里的飘。”椰子树、葡萄、啄木鸟、蜻蜓、芦苇、篱笆、泥土,方文山像田园诗人般解读着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从以上解读中可以看得出方文山歌词在意象、意境、音韵上对古诗词的借鉴,诙谐幽默、浅白通俗的口语化表达和元曲的联系,意象之间的陌生化搭配和通感手法的运用与李贺、李商隐诗的联系以及主题上和古诗词作品的一致。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润泽了生活在焦虑中的心灵失根的现代人,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当然也有人批评方文山创作的歌词是时空错乱的意象堆砌,属于拼贴的娱乐元素。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但是相对于当今歌词创作令人担忧的现状,方文山能走对古典借鉴这条路,大致方向还是正确的,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 朱贤高、胡勃.论方文山歌词“歌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月 第27卷第1期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6—269 2005.357—361.[3] 杨景龙.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2—11.[4] 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J].鄂州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第15卷第6期

[5] 杨景龙.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2—11.作者简介

朱红光,男,1991年月 日 生,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下载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经济学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经济学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附录五: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自考委和省自考委的规定,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考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且毕业论文合格,方能毕业。撰写毕业论文是......

    河南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全文5篇]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在不断加速。不仅是回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5篇)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 影响及对策 作 者: ××× 专 业: 经济学 准考证号: ××××××× 指导老师: 成 绩: 身份证号: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河南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写作的基本要求 在我校主考的自学考试专业中,部分本科专业要求考生撰写毕业论文。现就毕业论文写作提出以下要求,请考生认真执行。 一、资格 凡......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 专 业: 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 绩: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完成时间: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在......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s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人民币崛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 者: ××××××× 专 业: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 绩:性 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工作单位:完成时间: 经济学......

    河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我校主考的自学考试专业中,部分本科专业要求考生撰写毕业论文。现就毕业论文写作提出以下要求,请考生认真执行。 一、资格 凡我......

    河南大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毕业论文 农业与农村经济 作 者: 盛婷婷 专 业: 经济学 准考证号: 010411102166 身份证号: ***520 成 绩: 联系电话: *** 工作单位: 郑州环境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