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
吴婉冬
【内容摘要】关羽一代英雄人物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他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让人非常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更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刚毅果敢、深通谋略;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他高傲自负,并且缺乏战略眼光,所以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乃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 悲剧命运
我国四大名著其一的《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常言说三个诸葛亮顶一个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一代英雄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给人们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所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名作家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 1
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他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让人深深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叹息。
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共知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所以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他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现在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行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关羽面对如此强敌,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现在想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英雄人物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传说中的历史上“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
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
智勇双全足智多某的关羽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胸有成竹的指挥,使的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聪明善战的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而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在这紧急时刻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
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交口称赞。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常言道忠义难全。名著中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拍案叫绝“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有关关羽的义更是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名著人物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屡战屡胜,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最终一败涂地。分析关羽骄傲自满,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其自身是一重要原因:他创业时身经百战从没有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也不是自己的原因,仍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乃是自己骄傲的资本,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还有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想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道关羽生性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虽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陆逊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蜀军连营就是出于其手,可以说是据蜀汉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他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道,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悲剧命运
虽然关羽是为英雄人物,但是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因为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虽然英雄但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名著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下的悲剧处境。所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以至于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但是在这里却突出了他的义,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关羽的这种表现,更突出了他的忠义。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
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外,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也写出了他的有勇没谋的个性。以至于后来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正是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军心,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
鉴于这种原因,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有勇无谋的策略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荆州失守,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化作乌有。
结束语:
因为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罗贯中在这里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此作品让人读了拍案叫绝,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他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让人非常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更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作者:
学校:
年级:
指导教师: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范进中举》通过强烈的对比、夸张、白描、细节描写等,突出了作者吴敬梓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慼而能谐,婉而能讽”。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如果说,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到发展并初步成熟,到了钱钟书《围城》一书里日臻完善。那么,请将讽刺小说的历史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儒林外史》当数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作者吴敬梓本人曾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苦。因此,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犀利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勾勒、对比、细节描写等,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无情的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节选《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本故事在结构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和艺术特色上却充分体现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范进中举》既是喜剧,也是悲剧,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概括道:“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也就是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中。那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才形成了如此显著的讽刺艺术特色呢?
首先: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对比度最鲜明、最强烈、最精彩的要算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了。范进中秀才时,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进门却开口就骂范进是“现世宝”,最后将“贺礼”吃光喝光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当范进去找他借盘绕参加乡试时,却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范进被他骂得“摸门不着”。此时的胡屠户是何等的高傲、自私冷酷、粗野霸道。然而当范进中举后,他马上又带着不同的贺礼上门去了,连连夸赞女婿是“天上的文曲星”,甚至范进喜极而疯需要他用巴掌将其打醒时,他忙说“天上的星宿打不得。”最后迫于无奈,连喝了两碗酒壮胆之后才“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范进回家途中,他一路上低着头为范进扯了几十回皱了的衣后襟,当他得了范进的赏银时,是如此的虚伪,如此的贪婪。此时,一个活脱脱的市侩小人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是如此的前倨后恭,嫌贪爱富,一付奴颜媚骨与之前高傲的胡屠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讽刺效果,让我们看到了在那腐朽的科举制度背景下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还有那拥有“万贯家私”的张静斋,在范进中举前从未曾听说过此人,然而在范进中举后,这位“大人物”却主动登门“攀谈”来了,又送银子,又送房,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年谊世好”“至亲骨肉”了。这时范进的门前从以前的门庭冷清到如今的门庭若市,这是何等大的对比。
还有那些与范进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左邻右舍们,在那个病态社会的熏染下,心灵变得冷酷而扭曲。范进中举前,邻居无人借他一文钱,甚至于他与老母亲饿了两三天,也没有一个邻居送来一口救命粮。这是一群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的,冷漠的邻居。可是当范进中举之后,这群邻居却蜂拥而至,他们前来贺喜,看热闹,甚至于慷慨地从家里拿出鸡蛋酒米、鸡款待报子。范进发疯后,众人齐想办法齐动手一起救治“老爷”的疯病。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来“替他穿上”。众邻居极尽谄媚讨好之能势,丑态百出。
就算范进本人在中举前后的区别都是如此的强烈。中举前,范进生活落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受尽世人的白眼和嘲讽,尤其是其岳父胡屠户对他更是开口便骂,肆意羞辱。而面对“岳父”的责骂和羞辱,他已习惯于逆来顺爱,低眉顺眼的认为“岳父见教的是”。长期的科考失败让范进长期备受“希望”和“失望”的折磨,在这种折磨的交织下他“卑怯屈辱”的性格形成是必然的。终有一天他“中了”,却也“疯了”,这极度欢乐的一瞬转眼被逆转,让人在觉得可笑的同时不禁悲从中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范进几十年赴考的辛酸悲苦。正当我们同情他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他醒了。醒来后的范进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所以,对平日惧怕的胡屠户也不怕了,称呼也由之前的“岳父”改为“老爹”了。作者通过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了,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作者就是通过这几组强烈的对比,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向往富贵的普遍倾向。正是在这种恶浊的社会空气的引诱下,在由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社会环境中,范进才会那样舍生忘死、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举业的成功。这种从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着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表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现实主义特色。
其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掀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进行夸张,从而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作者却将范进发疯时的动作进行了细致而夸张的描写,通过“一拍、一笑、一跌”几个动作,将范进每一次赴试都充满希望和幻想,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以至于当他真的中举时他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刺激时的心理刻画深入木三分。发疯的描写是夸张的,可是范进的发疯又有其社会原因和心理依据,因而又是“真实存在”的。
再次,白描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作者对讽刺对象从不直接评说,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描摹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写来似乎非常冷静客观,但爱憎情感却十分鲜明,这是本篇讽刺艺术的突出之处。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可是一听到范进中举,不用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作者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然而张静斋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已经跃然纸上,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也极具讽刺性。
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讽刺效果。其中,最精辟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通过这一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胡屠户贪婪而又虚伪的内心活动昭然若揭,他见财心喜,所以“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可他又不得不假意推让,推让的同时他又怕弄假成真,生怕到手的银子飞了,所以他的手慢吞吞的“舒过来”,却仍紧攥着拳头,刻画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脸,一听范进是真心相送时,他就不再“客气”,“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此时,他的动作做得那么快,跟“舒过来”时的不爽快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攥”、“舒”、“缩”、“揣”四个字便将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纵观《范进中举》一文,吴敬梓正是借助对比、夸张、白描及细节描写等这些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来体现出它独特的讽刺艺术。在讽刺艺术的刻画下,作者不仅写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因而《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就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小说行文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而字里行间却时时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痛。正应了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儒林外史》“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儒林外史》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顾鸣塘)
《漫说儒林外史》(张国风)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文艺理论方向
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
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
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
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
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作品而言)
6、作品分析
7、某作家或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
8、西方现代文论在某作品中的运用及分析(包括:精神分析批评、英美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等批评方法的运用)
9、试评方方小说
10、试评池莉的小说
11、试评先锋派的文学
12、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13、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
14、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
15、通俗文学漫谈
16、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17、儒道文学观之比较
18、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 20、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
21、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
22、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
23、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
24、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
25、说“意境”
26、也谈无言之美——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开去
27、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28现实主义新论 29现代主义新论
30、优美的实质与特征
31、崇高的实质与特征
32、中西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
33、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
34、“意境”与“典型”的比较研究
35、中西悲剧观比较
36、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研究
37、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38、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
39、论审美距离
40、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
41、自然主义新探
42、简论形式美
43、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
44、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
45、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6、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
47、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8、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
49、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 50、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
二、语言文字方向
1、“说文解字”与汉字规范
2、古人用字现象分析(通假、古今、异体、通用字)(可以某一古籍为例)
3、古典文献简体转繁体的注意事项
4、汉字简化的历程
5、成语语义演变析(案例分析,如“水落石出”)
6、词语羡余现象研究
7、词语考证(如复音词)
8、“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应该读什么音?(“叶音”与语音演变)
9、在语音规范中旧读音应如何处理?
10、判断句研究综述
11、以“X”为例谈实词虚化的规律(如:被、将)
12、元杂剧“得”字补语研究
13、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结构分析(介词、连词)
14、用典与诗词赏析
15、元杂剧的修辞特色(比喻、引用、夸张、对偶)
16、影视剧(历史剧)台词字幕错误分析
17、新闻标题格律研究
18、语文教材、教参文言文注释评析(商榷)
19、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的“通假字”辨析 20、方言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2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
22、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提示:一般语文教学存在重写作能力轻口语能力培养的倾向,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 2 活动中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及规律)
2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
(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24、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
25、人民日报(或其他报刊)中的语言失误分析
(提示:搜集报中字、语、句等语言失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较有影响的报刊搜集材料进行分析)
26、广告理论与创造
三、古代文学方向
(一)1、论《山海经》的生命意识
2、论中国原始神话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派
3、论中国原始神话的生殖崇拜
4、论中国原始神话的审美
5、论中国原始神话中的宇宙意识
6、论中国原始神话对自然界秩序的认识
7、论原始神话中的初期社会矛盾
8、论“女娲补天”神话与《红楼梦》补天神话的承传、异同关系
9、论原始神话中的男女性别关系
10、论中国原始神话与中国地理的关系
11、论《诗经》中的个人抒情形象
12、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意识
1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英雄与美人或才子与佳人关系论
14、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论
15、中国古代文学中某一作家作品的审丑
16、中国古代文学中某类作品的处理悬念
17、论《诗经》作品的朦胧美
18、论《诗经》中作品的悲剧性色彩
19、论《诗经》的情爱描写
20、《诗经》的艺术表现或语言表达新探
21、《楚辞》中《离骚》、《九歌》、《九章》等具体作品的艺术表现
22、先秦神话的人神关系论析
23、《山海经》神话的艺术幻想
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分析
25、花木兰形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女中豪杰形象的关系
26、罗敷是民间女子吗?论罗敷形象的社会意义
27、木兰形象与罗敷形象的文学比较
28、刘勰《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在意象、想象、篇章结构等某一具体上的比
较
29、《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具体篇章或某类文章的风格论 30、《史记·酷吏列传》论
31、《史记》的悲剧美或喜剧性或英雄人物的类型分析
32、论项羽的悲剧
33、《史记》的个性化语言
34、《史记·刺客列传》论
35、《战国策》的策士形象论析,或《战国策》的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
36、《左传》的战争描写论析
37、三曹代表诗作风格比较论
38、贾谊《过秦论》或李密《陈情表》的艺术表现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9、《世说新语》代表作品论 40、《世说新语》中的名士风度论
41、李白、杜甫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
4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表现的人生意识论或人与自然的关系论
43、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多家诗作比较或承传关系论析
44、诗佛王维诗作的佛影
45、王维“诗中有画”诗作的绘画构图论或色彩调配论
46、论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家的群体风格(以代表作为例)与个性差异(以代表作为例)
47、唐代“三李”诗作的异同比较
48、山水诗作的艺术描写:从汉魏诗作到唐代诗作
49、“小李杜”诗风异同论 50、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51、李商隐朦胧诗与现代朦胧诗的比较
52、苏东坡、辛弃疾代表诗作艺术特色异同论
53、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54、陆游诗中的壮志与恋情
55、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
56、白居易诗中的山水描写
57、白居易诗中的平民意识
58、元散曲某一代表作家的作家流派论析
59、《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论技巧研究 60、《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 61、李白的诗与酒
62、宋诗的议论化或散文化论析 63、《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64、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或喜剧性)或猴性与人性 65、孙悟空(或猪八戒)形象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 66、潘金莲:从《水浒传》到《金瓶梅》
67、《红楼梦》的各种人物形象分析(择一即可),或某一情节的艺术表现分析 68、《红楼梦》中代表女性的内美与外美的联系分析
69、女性化的贾宝玉及其社会意义或文学意义 70、《聊斋志异》中女性与狐性或野性 71、明代唐宋派的诗文成就与文学主张 72、元杂剧某一典型人物分析或艺术分析 73、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74、论王维与泰戈尔诗作的比较 75、论艺术的快感与美感
76、论中西文艺批评方法的异同 77、古今武侠小说承传关系略谈 78、历代题画诗论(或某一问题)79、历代咏史诗论(或某一问题)80、历代怀人诗论(或某一问题)81、历代怀古诗论(或某一问题)
82、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某一问题论析 83、论历代六言诗的代表作家作品
84、唐传奇或宋话本的某种、某类作品论析 85、宋词的某一作家作品或某一问题的论析 86、柳永的慢词论析
87、宋代慢词的作家作品比较
88、宋词的分格—或豪放或婉约或清空或典雅或清殊或旷达或滑稽的分格论析 89、宋词与唐词在写作结构上的异同论 90、宋词与唐词特色异同论 91、元散曲的某一作家作品论 92、文天祥诗文作品论析 93、论龚自珍或魏源及其作品 94、论曾国藩的诗文
95、历代民歌的某一问题论析
96、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某一作家论 97、中国美学史的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论
98、中国古、近代文学史中的任一作家作品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类体裁的任一问题)
99、中西艺术法度论 100、中西艺术想象论 101、中西艺术意境论 102、中西艺术趣味论 103、中西诗画异同论 104、中西文学中审度意识比较 105、中西文艺批评的主体性论析 106、中西文学起源论
107、论艺术辩证法:形与神、虚与实、意与境、藏与露、隐与显、情与景等
(二)1、恣肆奔放
纵横开阖——简论李白诗抒情特色
2、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追求在诗歌中的表现
3、继三百篇余绪
创一代新风——论杜甫诗歌议论物法的运用
4、大漠空秋
奇情逸发——简论高适的边塞诗
5、篇篇无空文 句句必尽规——论白居易的讽刺诗
6、惨痛的亡国之哀 深沉的人生体验——李煜词简论
7、爱情意识的觉醒与执着追求——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
8、执着缠绵 刻骨铭心——论李义山《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9、美学境界的新开拓——温庭筠词中的女性情感世界
10、生命意识的悲歌及对渐变的感悟——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1、旷达的襟怀 深情的慰勉——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论苏轼对词内容的开拓
13、才情 个性——苏轼歌咏自然诗歌简论
14、新奇警策 深刻精彩——论苏轼哲理诗(论苏轼的议论)
15、幽迷 凄婉 微妙 含蓄——简论秦观词
16、灵魂 精华——论永安词中的“愁”
17、不践前人旧行迹 独惊斯世擅风流——黄庭坚诗歌主张及其实践简论
18、简论稼轩词之豪放风格
19、稼轩词中的议论和用典
20、苏东坡、辛弃疾农村词比较研究
21、催刚为柔 刚柔相济——论稼轩婉约词
22、所有小说、戏剧、传奇等(可作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结构分析等)
(三)1、先秦寓言的艺术论
2、儒家散文的人生理想
3、儒家散文的艺术范式
4、庄子散文的人生意义
5、道家散文的模糊美
6、法家散文的冷峻美
7、先秦散文的外交辞令综述
8、先秦历史散文的审美特征
9、周邦彦词的史性论纲
10、辛弃疾词发微(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内容:哲理、宗教、旷达等)
11、宋词的“南方色彩”论略
12、宋词鉴赏模式论纲
13、宗教词初探
14、张炎《词源》简论
15、李清照《词论》的简论
16、王国维《人间词话》窥略
17、台州词发微
18、唐代古文家传记文学研究
19、晚唐传记文学研究 20、传记理论研究
21、唐代散文研究
22、李渔小说研究
23、李渔戏剧研究
24、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四)1、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
2、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
3、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4、论中晚唐咏史诗的美学特征
5、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7、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
8、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
9、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
10、南北朝乐府不同论
11、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
12、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
13、论宋代的爱国诗
14、汉代楚歌诗简论
15、《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
16、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
17、论晚清宋诗运动
18、对“同光体诗”的评价
19、论晚清“中晚唐诗派”的诗 20、王鹏运诗歌论
21、论晚清“诗界革命派”的诗
22、论谭嗣同《莽苍苍斋诗》
23、元杂剧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题)
24、论范成大的使金诗
25、论辛弃疾词
26、试探江西诗派
27、论陆游的爱国诗
28、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
29、试谈《西游记》主题 30、《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31、《红楼梦》人物论(可任选其中一个人物)
32、论《左传》的成书时代
33、论司马迁的世界观
34、汉赋的艺术价值
35、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
36、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
37、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
38、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
39、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 40、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
41、论曹植的宴游诗
42、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
43、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
44、论陶渊明的《饮酒》诗
45、论陶渊明描写**现实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论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艺术特色
47、论中古诗歌词藻、偶句典故和声律的发展
48、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
49、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 50、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手法
51、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52、《花间集》作者群的心态分析
53、论温庭筠、韦庄词风格的异同
54、李煜词的抒情特征
55、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
56、苏东坡词抒情艺术探讨
57、辛弃疾登临词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58、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59、论李清照的深层苦闷 60、二晏词比较
61、论柳永词的铺叙艺术
四、写作方向
1、写作的模仿与创造
2、论写作模式
3、论写作灵感
4、论写作想象
5、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
6、论文章的开头艺术
7、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
8、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
9、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
10、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
11、从《论孙超现象》(《文汇》86年第12期)或其他作品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
12、试论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的写作特色
13、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14、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
15、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
16、浅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的艺术进步
17、评《芙蓉镇》
18、论陆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9、长篇小说《劫波》的结构艺术 20、论新诗的音乐美
21、论诗歌的意象
22、论小说的抒情趋向
23、论童话的假定性和逻辑性
24、论儿歌的艺术特色
25、为何短篇不短
26、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
27、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28、论唐传奇与中国短篇小说的关系
2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30、试论小说的叙事艺术
31、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32、论散文的“散”
33、论《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艺术成就
34、童话的意境
35、论写作的自我意识
36、谈文章的结尾艺术
37、略论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
38、论诗歌的音乐美感
39、散文的真实性刍议
40、论利用转折关头写人的技巧
41、从《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艺术风格
42、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3、论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
44、诗歌的音乐美感
45、论冰心的散文艺术特点
46、论诗歌的象征
47、小说的时空艺术
58、论小说模式
五、现当代文学方向
(一)1、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言说——前期丁玲作品诠释
2、现代文学中被放逐的一支——鸳鸯蝴蝶小说艺术品格论
3、《故事新编》叙事特征
4、一个被遗忘的女子——时评梅论
5、穆旦乡土诗歌的主题构成
6、鲁彦小说的文化诠释
7、陆蠡散文审美品格论
8、现代情绪的古典包装——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
9、丰子恺散文综论
10、中国都市文学现代与当代之比较
11、中国乡土文学现代与当代之比较
12、海派研究
13、俞平伯创作研究
(二)1、鲁迅作品研究(既可以是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单篇的作品研究,题目自拟,如《鲁迅小说艺术的独创性》、《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等)
2、郭沫若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3、茅盾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4、艾芜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5、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
6、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7、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8、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9、评《雷雨》中周朴园对待萍的怀念
10、《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11、《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12、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1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14、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5、莎菲女士之我见
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9、论莫言的小说
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22、论《凯旋在子夜》
23、论琼瑶的小说
24、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5、论《鸡洼窝人家》
26、论《棋王》
27、论老舍的戏剧观
28、论张贤亮的小说
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31、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32、论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33、谈莎红的抒情诗
34、论秦似的杂文创作
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7、李准的小说创作
38、秦牧的散文特色
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
41、闻捷诗歌研究
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
43、论《钟鼓楼》
44、论《北方的河》
45、论王安忆的小说
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47、论新诗潮
48、论北岛的诗
49、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50、论王蒙的小说
51、港台文学研究
52、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53、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54、论柯岩的创作
55、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56、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57、论刘绍棠的小说
58、论刘索拉的小说
59、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60、周梅森小说论 61、方方小说论
62、第三代小说家研究(余华小说论、苏童小说论、格菲小说论等)63、新生代诗歌论 64、金庸小说论 65、席慕蓉现象研究 66、论谌容的小说
(三)1、现代文学作品品格论(择某一作家的系列作品进行症候式的分析和系统化的认论述)
2、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读(运用文学批评新方法,以新思维和新视角重读某一作品)
3、现代文学作家创造论(重在考察、探究某一作家的主体精神结构及创造力)
六、外国文学方向
(一)1、试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的艺术成就
2、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征
3、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妇女形象(一个或几个均可)
4、试论《伪君子》的人物形象或艺术特征
5、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
6、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7、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对照艺术原则
8、试论《哈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9、试论雪莱长诗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0、试论巴尔扎克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11、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12、试论易卜生戏剧的主要艺术成就
13、试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4、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5、试论《怎么办》中的“新人”的形象
16、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
17、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18、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义
19、《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
20、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
21、莎士比亚戏剧的心理描写手法
22、斯丹达尔与意识流
23、巴尔扎克的环境描写
24、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25、斯丹达尔笔下的贵族女性
26、中西作家比较(如论惠特曼与郭沫若的诗作比较等)
27、中西作品比较(如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比较等)
28、中西文学形象或主题等的比较
(二)英美文学部分:
1、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探讨
2、关于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享利·詹姆士、德莱塞、海明威等作家作品的探索
3、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既可以是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单篇的作品研究,题目自拟。下同)
4、对英国作家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等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的探讨
5、现代戏剧(易卜生、奥尼尔)的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评析、研究
6、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品研究(拜伦、雪莱、济慈等)
7、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及作品研究(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等)
8、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研究(马克·吐温、海明威)
9、英美现代主义作家作品研究(乔伊斯、福克纳)
法国文学部分:
10、巴尔扎克作品评析、研究
11、雨果浪漫主义理论与创作研究
12、雨果与浪漫主义(含作品研究)
13、梅里美、莫泊桑短篇小说思想艺术探讨
14、左拉自然主义理论与创作研究
15、罗曼·罗兰创作思想与重要作品探讨
16、福楼拜、法朗士、都德小说研究
17、司汤达与《红与黑》
18、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研究(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
19、法国现代主义作家作品研究(萨特、加缪、贝克特)
俄罗斯文学部分:
20、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
21、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形象体系研究(多余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平民知识分子新人)
22、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2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巴赫金的叙述理论研究
24、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25、托尔斯泰三大作品研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6、二十世纪俄罗斯作家作品研究(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等)
27、中、俄“多余人”形象比较研究
29、中、俄作家作品比较研究(如巴金与屠格涅夫、鲁迅与契诃夫等)
30、七、语文教学法方向
1、论“中学语文教学法”在高师中文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2、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
3、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4、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5、论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6、试论中学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7、要完整地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8、“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读《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的一点体系
9、谈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10、语文教学发展智力的一些探索
11、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2、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3、语文教学现代化与教材建设
14、谈语文教材的科学使用
15、试谈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体系
16、简析中学语文课本的“思考和练习”
17、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
18、略谈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19、谈语文教学中的讲与练 20、“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谈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
21、文学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22、阅读教学的整体观
23、导读刍议
24、阅读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5、说明文教学的探索
26、中学文言文教学琐议
27、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的几点做法
28、试论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
29、谈预习
30、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31、讨论是一种好方法
32、朗读教学漫谈
33、快速阅读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34、几种阅读方法的比较研究
35、作文批改方法初探
36、作文讲评之例
37、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8、作文教学与智力开发
39、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 40、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好形式
41、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42、谈中学生课外写作指导
43、谈中学生课外听说指导
44、语文课词语教学点滴经验
45、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46、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建构
47、语文学科教育本质的研究
48、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49、阅读教学的课型结构设计
50、试评建国以来四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51、新课标之我见
52、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等语文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54、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
55、文学社团在语文教育中意义和作用
56、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中的作用与局限
57、课外阅读与学生成长
58、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意义
59、语文教学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
60、语文思维培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的探索
61、关于卫灿金教授《语文思维培育学》的一些思考 62、语文思维的模糊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的研究 63、语文思维能力的研究
64、语文思维品质(或者方法、风格)的研究 65、语文思维教学课堂模式的探索 66、语文思维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67、语文直觉思维(或者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育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语言:
新时期流行语发展与变异
微博语境下的言语表达
流行语在广告中的运用
言语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网络语体研究
化妆品商标的命名研究
鞋类商标的命名研究
网络语言中的通假现象研究
方文山歌词的修辞学研究
淘宝网服饰类广告文案的修辞研究
现代美发店店名的修辞研究
南阳市街道名研究
90后命名的调查研究
论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中美领导人新年讲话用语的对比分析
论景点广告的语言策略
90后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研究
论郑渊洁“皮皮鲁”系列作品的语言特色
化妆品广告的语言策略
网络称谓语研究
广告对抗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春晚流行语研究
近年来汉语外来词汉化现象研究
“老师”称谓语的泛化研究
环保类标语口号的语言学考察
当代女性社交称谓语研究
南阳企业内刊编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指向
——以***企业为例
企业文化在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以***企业为例
南阳与襄阳诸葛亮品牌文化比较研究
张仲景品牌文化的开发与推广研究
南阳旅游文化的现状与对策
当今企业文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的调查与研究 现当代文学:
柳青的当下意义——重读《创业史》
红色经典的永恒价值——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
论新时期文学的自然书写及其审美意蕴
永远的“先锋”——论先锋小说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创新
社会转型与“80后”小说创作
论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
论舒婷(北岛、食指)诗歌的人文主义理想追求
河南当代小说家(李佩甫、墨白、李洱、周大新、周同宾、乔叶、计文君、南飞雁等)研究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蕴含
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怀旧热”现象分析
论汪曾祺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
网络穿越小说研究
微博文学研究
穿越题材电视剧热播原因探析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网络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新世纪城市小说研究
新世纪农民工形象研究——以近年来的农民工小说为例
论现代(或当代)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炜、韩少功、毕飞宇等)小说创作论
新时代女性爱情婚姻观透视——以《新结婚时代》、《裸婚时代》为例
论蔡骏的心理悬疑小说
论余华小说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论当代小说中的“弑父”情结
盆地文化与周大新的小说创作
论刘震云小说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开掘
女性作家(池莉、方方、铁凝、陈染、林白、王安忆、北北、盛可以、乔叶等)创作研究 新世纪女性文学的走向研究
当代小说作者低龄化现象研究
从《山楂树之恋》看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史铁生的生存体验及其创作
王家卫电影的色彩研究
台湾青春偶像剧创作特色研究
TVB电视剧创作模式研究
阎连科/刘庆邦/刘震云等某部作品的叙事特色(语言特色)
革命加恋爱题材作品创作的历史演变
网络耽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
论苏轼诗(或词)中的自然美
从张先词题序到姜夔词题序——论宋词题序发展演变
论姜夔词题序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的咏梅词——论两宋诗词中梅花意象的嬗变
论清代公案小说中的清官形象
论唐传奇中的负心汉形象
论唐诗中的弃妇形象
论李白的“水”情结
论赋比兴手法对现代歌曲的影响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及现实意义
论影视剧《新三国》对《三国演义》的现代改编
论影视剧《新红楼梦》对《红楼梦》的现代改编
论影视剧《新水浒》对《水浒传》的现代改编
论影视剧《新西游记》对《西游记》的现代改编
论电影《画壁》对《聊斋志异.画壁》的现代改编
网络三国题材小说与《三国演义》之关系探讨
网络三国游戏与《三国演义》之关系探讨
现代三国评书与《三国演义》之关系探讨
汉魏之际“朝露”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丕诗文中建功立业精神的现代解读
《史记》与影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形象之比较
论西门庆形象的现代文化警示意义
《左传》中的梦境描写及其叙事意义
宋代都市风情词研究
论李贺诗中的感官意象
唐代寒食诗研究
宋代元日词(上元、清明、寒食、中秋)研究(任选一个节日)
网络购物广告中的古典文学化用情况研究
论唐传奇中的超现实情节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杜甫诗中的和谐文化精神
论宋词中的女性美
从现代视角看林黛玉薛宝钗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外国文学: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美狄亚形象
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与中国侠义小说中侠客形象对比(选两部具体作品对比)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论《罪与罚》对“超人”思想的批判
伏脱冷形象与靡非斯特形象比较研究
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中国曹禺《雷雨》比较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从《剪刀手爱德华》看哥特小说对电影的影响
但丁的《神曲》对电影《七宗罪》的影响
伊阿宋与陈世美形象比较
中小学教育:
多媒体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运用
学龄期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黄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 南方的堕落与诱惑——从《米》看苏童笔下的南方抒写
姓 名 程 琳
所在院系
亳州教学点
级 别 2013级
层 次 本科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201310100
5指导教师 苗心海
论文字数 5000字
日 期 2015年5月1日
方抒写
———从《米》看苏童笔下的南南方的堕落与诱惑
摘要…………………………………………………………………………1 1 引言……………………………………………………………………2 2 南方:阴柔而腐朽的美丽……………………………………………2 3 《米》:南方的诱惑与逃亡……………………………………………3 4 南方抒写中的文化反思………………………………………………7
参考文献……………………………………………………………………9
谢辞…………………………………………………………………………10
南方的堕落与诱惑
-----从《米》看苏童笔下的南方抒写
姓名:程琳 层次:本科 黄山学院
【摘 要】:苏童的华丽与奢靡是少有人及的,在此意义上,他几乎是为写作而生的天才作家。他的文字世界不仅有瑰丽的想象,阴郁的心灵,更有人性深处被撕裂的伤痛与苦楚。他以一种先锋的姿态,结合精致的语言,对南方的颓靡与堕落作了深刻的演绎,对人性里的复杂内涵也作了深度挖掘。
【关键词】:南方;堕落;诱惑;《米》;抒写
南方的堕落与诱惑
-----从《米》看苏童笔下的南方抒写
引言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米》、《红粉》、《妻妾成群》、《南方的堕落》和《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名声蜚声海内外。
他引领我们进入当代中国的“史前史”,一个阴暗潮湿,散发淡淡鸦片幽香和死亡气息的时代。每个作家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正如湘西之于沈从文,商州之于贾平凹,高邮之于汪曾祺……作家的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和艺术构建,而这种体验的形成通常与一片独具文化特色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之根只有深植于这样一方土壤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南方对于苏童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片土地,她给予了苏童感悟生活的灵气和艺术创作的才情。苏童以他的生花妙笔,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苏童笔下的“南方世界”是阴冷、潮湿、糜烂、肮脏的,这个世界的情形让人惊讶而神秘:一群处在青春期的旧城少年游荡在香椿树街上,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溃烂的血腥气息;枫杨树村的男人勇敢地逃亡又执拗地还乡,只为寻找那无法寻得的精神家园;美丽而腐朽的女人追求着无以名状的欲望且互相之间温柔地绞杀……一切是那么的让人不可思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笔下“南方世界”的主要特征。
一、南方:阴柔而腐朽的美丽
生长于南方历史名城苏州的苏童,深得南方地缘文化的神韵。南方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风俗民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苏童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河流众多,因此孕育出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鱼米之乡。南方的富饶是北方所不能比的,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南迁史。从哲学思想上看,南方人崇尚道家哲学,道家的哲学是自由奔放的,多有消极的出世态度,这与崇尚注重实践的儒家哲学的北方人有一定的区别。所有这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生存形态。他的小说表现的明显接近一个南方“旧式文人”的情怀:怀旧而唯美、颓废、伤感。他的小说在神韵上和江南的那些文人常有的纤巧、精致和华美气质有一脉相 承的气质。就好像李后主的词一样充满着哀歌一样的感人魅力。
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苏童笔下的南方世界的“阴柔而腐朽的美丽”: 有一条巷口叫书院弄。我上学的时候每天从那里经过,看见弄堂口一年四季排着一长可恶的马桶。它们在阳光下龇牙咧嘴,散发着难嗅的臭气。
――《南方的堕落》
春天的时候,河两岸的原野被猩红色大肆入侵,层层叠叠,气韵非凡,如一片莽莽苍苍的红波浪鼓荡着偏僻的乡村,鼓荡着我的乡亲们生生死死呼出的血腥气息。
――《飞越我的故乡枫杨树》
大水过后是大片空旷荒芜的原野以及东斜西歪的房屋,狗在树林里狂吠,地里到处是烂掉的稻茬和棉花的枯枝败叶,不知道有多少枫杨树人重返了家园。无论怎样,枫杨树乡村的冬景总将是凄凉肃杀的,无论怎样;五龙不想回乡,一点不想。
――《米》
从上面的这几段文字就可以看出来,苏童笔下的南方世界是一个散发着潮湿、糜烂、肮脏气息的世界。无论是香椿树街还是枫杨树街,都不是他理想的所在。生活在他笔下“南方世界”的人,无论是枫杨树村的男人,还是美丽而腐朽的女人,在他们的骨子里,都或多或少地散发着潮湿、糜烂、肮脏的气息,而这一气息和南方潮湿、腐朽的气息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种南方美的形态。
苏童极力表现“南方世界”的潮湿、腐朽和糜烂,我们就可以窥测到他对南方文化特质的深刻认识和复杂感情。他曾在作品中写道:“南方是一种腐败而充满魅力的存在。”“我生长在南方,这就像一颗被飞雁衔着的草籽一样,不由自己把握,但我厌恶南方的生活由来已久。”从这些表达里我们可以窥测到苏童的这种矛盾心理。“魅力”和“腐败”,“主观厌恶”和“身不由己”交融在了一起。生长于南方的苏童,由于大学是在北方上的,在南北文化的对比中,他深刻认识到了南方的颓废、堕落、腐朽。从理性上来说,苏童要反叛它,甚至是厌恶它。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苏童来说,要彻底与之决裂是非常不容易的,单从情感上他就无法做到,而且在不经意间总会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这种气息来。我想这可能就是他总是选择阴冷潮湿的环境作为故事的背景,而且是采用南方文化的视角,将那种细腻、阴郁、柔丽的南方色彩充溢其中的原因吧!“南方”之于苏童,早已不是一个实在的地域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心理概念,一个文化概念,它早已深深地进入了他的血液之中,无法摆脱。
二、《米》:南方的诱惑与逃亡
枫杨树的男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逃亡,起点是农村,终点是城。可是城市真的是他们理想中的归宿吗?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逃亡是不是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关于这些问题,长篇小说《米》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说明。《米》的主人公五龙,因为家乡枫杨树遭遇水灾,眼看要开镰的水稻却被洪水吞噬,于是他抱着希望来到城市,因为饥饿和贫穷而接连招致屈辱。这些屈辱在磨砺了他生存意识的同时,也在他的心理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发迹后,疯狂地占有大米和女人,开始了他残忍的复仇之路。但在他就以为实现了一个枫杨树男人的梦想的时候,却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他经常梦见自己躺在火车上,但不知道火车将会带他去哪里。在他的眼中,城市让他得到了许多,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因此城市并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归宿。最终五龙还是死在了回家的火车上,虽然没有回到梦中的故乡,但他至少作出了回归的姿态。主人公在经历了从乡村逃往城市,再由城市逃往乡村的过程,逃亡的结果是对现实无奈的皈依。逃亡和还乡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人物不断逃离又不断回归的历程正暗含着人类艰难跋涉的漫长的精神之旅。
还有死亡,死亡也是他的小说常见的主题之一。苏童好像从不忌讳写死亡,而且写得很坦然。一个张扬生命,追求理想的作家,必然会把视角转向死亡这个神秘的领域。苏童笔下的人物的死都带着某种神秘氛围和宿命的色彩:刘老信莫名死于火堆,“僵硬的身体发出木材的清香”(《罂粟之家》);《米》中的五龙坐火车逃离枫杨树,最后又死在回往枫杨树的火车上……作家对死亡的如此关注,也许正是他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童的小说《米》及其他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意象:米。“米”,这是一个颇具南方意义的词汇。自古以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稻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方人。《米》是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枫杨树系列小说”的延续。苏童曾经说过:“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我写了一个人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故里。五十年异乡漂泊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我想我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了某种历史,某种归宿,某种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多少南方人吃着米由乡村到达城市,又有多少乡村的南方人因为没米吃而怀着希望从乡村逃往城市。五龙正是为了吃上米而由乡村逃往城市的人中的一个。他以为到了城市就有吃的了,就不必饿肚子了。可到了之后才知道,城市其实是个地狱,并非天堂。他一心想征服城市,但却发现那是个充满了丑陋、罪恶和死亡的地方。而他自己也受此影响,变得更加罪恶和丑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选择了还乡。“米”这个意象始终是贯穿整个小说的一条线索,米店只是他在这个城市的一个驿站,而不是归宿。正因为他的“枫杨树故乡”因水灾而没有了维持生命的米,五龙才逃亡到城市中寻找生计,但在城市中的米却带着血腥的气息,因为六爷是凭借码头帮兄弟的抢夺甚至杀人才得到米的。在五龙眼里,只有米才是真正的靠山,才是生命的所在。流浪和饥饿使五龙在看到米的时候会产生了一系列习惯性的病态而疯狂的感受和举动,如看到女性和米粒在一起时就情欲勃发;喜欢生嚼米粒;喜欢在交媾后将米粒塞进米店姐妹和妓女们的子宫;躺在米堆上便陷入安详和宁静,似乎在梦幻的火车上缓行等等,甚至最后他也是躺在一车皮的白米上死去。
是什么使得五龙从一个单纯的农民变得病态而疯狂?是南方的城市,是南方有米的城市,因为他所在的瓦匠街就是一个充满了丑恶、病态的城市中的一条街,米店只是这条街上的一个小小的店铺。通过这条街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甚至是整个南方的病态,是病态的城市病态的南方吞噬了他。《米》中所有意象传达出来的都是丑陋和罪恶。五龙的沦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枫扬树故乡忍饥挨饿的日子,在逃离故乡的路上,在被阿宝踩在脚下让他叫爹的时候,还是在冯老板店里被压迫的时候?谁能说清楚呢!在他从乡村逃往城市的旅途中,他的想法非常单纯,单纯到只是为了有口吃的。“我不要工钱,只要有口饭吃,不行吗?”这是他最初进入米店当伙计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他满脑子想的只是有口吃的,有口能活命的吃的。他之所以选择大鸿米店作为落脚之处,与“米”也有很大的关 系。对五龙来说,米不单纯是一种物质性的象征符号,它已经幻化成了一种精神性的象征物,成为了他生命中潜在的梦想和诱惑。城市在他眼中,是一幅充满希望和生命的图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城市当中去,并在此寻找他幸福的人生,然而他遇到的却是城市对他乡土价值观念的吞噬和改造。在这一改造过程中,他失去了爱情(织云的放荡无耻对于乡村纯朴的爱情观和贞操观的破坏);失去了勤劳致富的劳动观(米店不择手段的发家史);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的道德底线(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破坏了所谓人伦和谐的观念)。城市不仅吞噬了乡村的物质财富(五龙看到码头堆积成山的米;冯老板曾经去过枫杨树运米),而且也吞噬了以五龙为代表的进城农民的爱情、道德、肉体的健康,精神的健全以及内在的人性。在这种意义上讲,“米”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对乡村剥夺、吞噬、蹂躏的象征。所以,他把“米”作为性虐待的手段和补偿性的报复手段。他希望用“米” 来占领城市的女人,进而占领城市,并以此来洗刷掉自己的耻辱感。逃离枫扬树故乡,五龙是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忍受别人施加的种种侮辱,是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对所有人的疯狂报复也是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五龙所有行为,都是想要生存下去,生存的更好。对此,他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混乱丑恶的世界中,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想要生存下去,别人自然要有所取,可是五龙给的起吗?“被城市吞噬了的五龙,丧失了乡村秩序的规范和约束,又不可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秩序,而呈现出一种失重的状态。”所以,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以五龙在火车上的感觉为“眼”,这里突出的是“失重”后的五龙的漂泊的孤独感。
在毁灭别人和自我毁灭之后,五龙似乎已经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大米,女人,金钱,权利。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他带着整整一火车皮大米启程回“枫扬树故乡”时,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了。躺在米堆里,五龙的神思飞越自己的一生。最后的梦,是乡亲们看到那些大米后,狂欢的场面。似乎一个人一生的轮回到此完全结束了,五龙完成了他的宿命,苏童完成了他所虚构的故事的高潮,而五龙的儿子,却在等着他死去,撬下他满口的金牙……故事说到这里,该出场的都已出场,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南方的米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生灵,但却在精神方面堕落了。光有物质方面的财富是不行的,这好比一个瘸子,仅有一条健康的腿的人是无论如何不健全的。而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所以,光有物质上的富足是无法换取全方位的富足的,还要在精神上加以充足。而南方虽然物质上非常充足,但在精神方面却后落堕落了。河流众多的南方,生长着维持生命的大米,但她养育的人儿却因为仅仅有物质财富没有精神内涵而沉沦。于是,南方堕落了。
可以说,大米是五龙在贫穷和屈辱中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真实而朦胧的精神理想,也是他生命中的一种诱惑。对象征着财富的米的追逐和报复性的江湖闯荡,最终给五龙留下的是:一个冰冷和无情的家,一家冷漠、冷血的所谓的家人以及最让他致命的一身的性病。五龙感到孤独,他敌视了整个城市和社会,整个城市和社会也同样抛弃了他。“他坐在一只竹制摇椅里,身子散漫地前后摇晃,脑子里仍然不断闪过两少年街头斗拳的画面。漂泊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事件,五龙突然产生了一种孤独的感觉,孤独的感觉一旦袭上心头,总是使他昏昏欲睡”。
五龙终是没有甩掉自己的乡村人格,乡村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撑,是他灵魂的洗涤剂。当他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他常会想到枫杨树故乡的大水和那些饥饿挣扎的乡人,他喜欢在米堆里睡觉,那里是最沉静最干净的地方,他老是觉得米店 是一节车厢,自己在颠簸逃亡的路上,他总会去聆听塔上的风铃声,他看到那个被米胀死的小孩和耍杂耍的枫杨树乡村人都会有的悲悯感伤的情怀,他甚至想用乡村的米来净化这个肮脏的都市,他有一个让别人不齿的嗜好——往女人的身体里装进米。可他最后仍然选择了带两车皮的大米衣锦还乡,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乡村。身体已经一点一点地被腐蚀掉了,可是他的骨子里仍然是属于乡村。在回往枫杨树故乡的途中,五龙死了,他的一口金牙也被柴生拔掉了,他只剩下腐烂的躯体和两车皮优质的大米,确实,他没有回的去,可他的灵魂肯定回去了,他的灵魂不再留恋都市,而是那么热切地向往着故乡。
“我是这米店的假人,我的真人还在枫杨树的大水里泡着”尽管他占有了米店的产业,占有了米店的姐妹,占有了子孙满堂的家,占有了一个大码头,但仍像飘忽不定的游魂。正如他起初不知道火车将把他带到什么地方去一样,他一旦离开了枫杨树,就永远找不到心灵的寓所,因此经常考问自己的灵魂“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到哪里去?”毫无奇怪,五龙逃离了被大水淹没的枫杨树,在城市里兜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圈子后,仍然将自己灵魂和肉体的残枝败叶带回到枫杨树去——终究是个传统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普通农民。
五龙是自己建构起来的都市梦想在一步一步的实现的过程中,自己也一步一步遭到了城市的报复,走到了悲惨的境地。他的欲望和野心是非常大的,他以恶占有报复了城市,但城市最终以恶吞没了他。最后五龙带着一车大米和残破不堪的躯体死在回乡的路上。前者没有实现,是毁灭;后者实现了,是破灭。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乡村人的精神家园不在都市,或者说,乡村有乡村的颓败,但都市有都市的不堪和腐朽,都是颓败线上的颤动。苏童说:“我的血脉在乡村这一侧,我的身体却在城市那一侧。” 作者写作意象中乡村与都市的二元对立,在《米》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在多年的苦苦寻找后,五龙依旧是漂泊“在路上”。这就意味着生命的居无定所,无法皈依的痛苦。他就象那只古塔上的风铃,孤独无助地发出凄冷的响音。最后他死在“衣锦还乡”的火车上,到死也没有回到梦中的家园。“在路上”实际上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内涵。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追寻心灵归宿的历程。苏童通过五龙这一形象,对人类生存的这一困境进行了深邃的探索。透过那纯净的语言和主人公阴冷的行径造就作品的张力,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野心、欲望,生存强度、人的毁灭,一个人被扭曲的自尊。苏童写就了一群植物状态的人,只知道疯狂地攫取阳光和雨露,别的什么也没有了。但是,我们在通过对《米》的分析中,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独有的文化心态。那就是欲望与罪恶感并存,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并存。这依然是“五四”以来,中国悖论性的文化生存境遇所导致的必然产物。首先,我们要看到,五龙这样一个寡廉鲜耻的进城农民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多。他不是陈奂生,他是一个进城后农民野心家。《米》也可以看作“五四”后“人的解放”这一过程的延续。暴力和性是欲望的解放,而人性的创作正是理性人的价值要求的解放。
《米》中的两个女主人翁--织云和绮云,她们也都同样脱离不了堕落的命运。不同的性格,却同样被扭曲,以不同的方式沉沦着!织云,美丽,大胆,堕落。当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就经不住诱惑,可以为了一件皮裘大衣而出卖自己的肉体,注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她被六爷玩弄后,又不甘寂寞与阿宝通奸,结果被五龙撞见,五龙在仇恨和嫉妒中告诉了六爷。织云的命运改变了,五龙的命运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都改变了,但这种改变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宿命。当织云惨死在大火中时,似乎一切都结束了,殊不知,一切才刚刚开始,新一轮的命运转轮启动了。绮云,禁欲,古板,暴躁。她憎恶丑恶肮脏的世界,憎恶身边所有的人。可以说她最有希望成为正义的化身,可是苏童不这样去安排,绮云的性格依然是变态扭曲的。她憎恶污浊,却不同情善良。她把织云看成魔鬼的化身,从一开始就厌恶五龙。他嗅到了织云和五龙身上的罪恶和强烈的复仇气息。她了解五龙的阴险,从父亲收留五龙开始,她就想尽一切办法赶走五龙。可是从内心深处,她对五龙却是充满深深的恐惧。然而她最终和五龙结合,几乎生活了一辈子,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世界在一种混乱的秩序下一如既往的存在,虽然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亲情,爱情等等人类的所有情感,甚至连一点温情都没有,有的只是欲望和仇恨。正是这些欲望和仇恨才酿成了《米》这部小说的悲剧。南方的米、女人、金钱,对于五龙来说充满了诱惑,而对于六爷、阿宝、冯老板等人又何尝不是充满了诱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南方,在苏童的笔下一样也充满了诱惑。对于饥饿的五龙来说,大米是一种诱惑;“饱暖生淫欲”,对于吃饱了的五龙来说,女人是一种诱惑;对于拥有大米和女人的五龙来说,金钱是一种诱惑……南方充满了诱惑。
五龙一家人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和疯狂。米生等作为新一代的米店少东家,既没有织云的勇气,也没有五龙的毅力和胆魄,甚至缺少六爷、冯老板的心计,显得更加颓废和无用,更加无耻和道德沦丧。米生只知道打老婆、逛窑子;柴生迷恋于赌博、斗蛐蛐,更加缺乏生命力的强度,而雪巧所延续的还只是个不成功的偷情者和浑浑噩噩的刁蛮任性,就连抱玉也只停留在玩女人和报私仇上,他所胜于五龙和六爷们的,固然是教养和精明,但更多的是无耻糜烂和道德丧尽,比如他玩弄表弟的老婆,引日本人抓自己的姨父等等。这一切,都是围绕米店来进行的,或者说都是围绕着“米”这个意象来展开的。在某种程度上,“米”代表的是南方的潮湿、阴冷和恶毒。在书中,你无法看到一点点的美,全书充斥着人性的丑陋与恶毒,充满了无法拯救的人性的悲哀,充满了从骨子里对人性的绝望,每一个人物都是人性恶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敌对与仇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美”与“人性的闪光点”已经荡然无存,无论是作为男人的五龙、阿宝、六爷,还是作为女人的绮云、织云、雪巧等等,生存,已然是沉重的无法抗拒的堕落、沉沦与毁灭,谁也无法逃脱。何处还能立家?何处还能生存?《米》中的答案是令人绝望的。这部《米》的内涵,它的主题所表现的已不同于苏童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也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南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饿,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南方的堕落和诱惑才造成了五龙乃至所有人的沉沦。
三、南方抒写中的文化反思
我们再回到产米的南方,生长在南方的苏童,身上积淀的是深厚的南方文化意识,当他提起笔来写作时,就很自然地采用了南方文化的视角,那种阴柔、细腻忧郁的南方色彩就充溢其中。“南方是一种腐败而充满魅力的存在”。“腐败” 透露着陈腐的南方气味,这使苏童厌恶,这就是他的“反文化”的外在表现;而“充满魅力”则是他对南方的最后定论。这种语言上的悖论或许就是一种南方特有的情致。从这一点上说,苏童不可能真正地完成先锋文学的使命,或者说,他只能从形式上去完成。
历史上的南方是一个十分令人向往依恋的地方,任何一个南方文人都难免产生怀旧的欲望。遥想六朝时代江南山清水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且物质发达,文化开放,文人可以自由聚会抒发自我激情,间或吟诗作赋,饮酒填词,间或又有秦淮河畔管楼台,青楼林立,对于有传统血脉的文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而今六朝不再,繁华依旧,留在作家精神空间的“历史遗迹”,牵引着作家们的思维向“历史”前进,但在心理上却有强大的落差。所以他(们)会从破坏、颓废中提取美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因,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始终氤氲着一股感伤颓废的气息。苏童曾经明确宣称:“一切都令人作呕。人们想象中的温柔清秀的南方其实就这么回事。我不管别人是否说我有意给南方生活抹黑,反正我就这么看。我承认我是南方的叛逆子孙,我不喜欢潮湿、肮脏、人头簇拥的南方,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而事实上,苏童笔下的南方也是非伦理的,是腐败而充满魅力的存在,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存在,是非善恶,都是十分脆弱相对的,有着惊人的含混性和沉迷感。
在苏童的眼里,南方已经堕落了,作为一个南方的文人,南方文化的一个符码,他又身陷其中。这其实就是一种南方情结,它是泥泞的,走不出的。“南方”这个宽泛的字眼在苏童这里有了极具个性化的呈现,不仅构成了苏童小说中相当重要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而且成为一种意象,一座密不透风的象征群落。但南方既是养育苏童的土地,也是他小说主要的表现对象,它为苏童的艺术才情的舒展提供了一方广阔的舞台。苏童笔下的“南方世界”,独特而具有魅力,寄寓着作家深切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我们期待着苏童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对南方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参考文献:
[1] 苏童: 《南方的堕落》,[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3 [2] 苏童: 《苏童文集-世界两侧》,[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5.1 [3] 苏童: 《苏童文集-米》,[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4.1 [4] 苏童: 《苏童文集-南方的堕落》,[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3 [5] 苏童: 《纸上的美女》,[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6] 孔范今、施战军:《 苏童研究资料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7] 吴义勤: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8] 《思想政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9] 汪政、晓华 :《南方的写作》,[J].载《读书》1995第8期
[10] 苏童: 《南方的堕落》[M].见《刺青时代》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1] 丘迟: 《与陈伯之书》 朱东润 《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费振钟: 《中国当代文学》(下卷),[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 苏童:《南方的堕落》,[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3 [14] 张丽: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 [15] 肖绮: 《解读苏童笔下的南方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5 致 谢
本毕业论文是在教学点各位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们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各位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他们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他们让我想到了那幅对联:道无形,却经风雨传千载,积如山重; 师淡泊,皆是尘灰披两肩,备受人尊。在此,我还要感谢各位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