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为落实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一、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为5学分。
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旨在系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2.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3.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4.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汉语文学专业范围。撰写毕业论文既是一项科研活动,同时也是学习过程的一个步骤。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选题还应鼓励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5.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6.毕业论文不得少于5000字。
7.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
(1)封面
封面既可以提供有关信息,又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封面可统一在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网上下载)
封面所登载的内容主要有:
1)分类号
分类号要在封面的左上角标注,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类号,同时也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制分类法UDC》的类号。
2)标题
要用大字号标于显著位置。
3)责任者
包括论文作者、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及学位授予单位。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所在单位名称及其地址,应当一并注明;责任者如为单位或集体,应当写明全称和地址。
4)申请学位级别
学位主要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本科毕业生如果申请学士学位,要标注清楚。
5)专业名称
是指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名称。
6)工作完成日期
主要包括论文提交日期、答辩日期和学位授予日期。
7)印装日期
(2)衬页
封面之后和封底之前各有一张衬页。
(3)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首先,摘要应具有客观性。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客观反映,要避免主观评价,避免使用诸如“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词句;其次,摘要应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摘要应为一篇相对完整的短文,读者即便不读论文全文,也能通过摘要对论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能够获取必要的信息。最后,摘要应具有简洁性。摘要应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不宜写得过长。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
一篇论文应有3-8个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5)正文
毕业论文的内容和结构要比交流论文复杂,为使文章的脉络更为清晰,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大都有章节之分,而且要尽可能加上小标题,标示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6)注释
毕业论文的注释一般采用尾注的形式。
(7)参考文献目录
参考文献目录是评定论文作者的研究状况及钻研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毕业论文的篇幅长、容量大,用作参考的文献多,所以毕业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的数目要多于交流论文。
8.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装订。(正文宋体小
四、标题黑体三号)
9.毕业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文件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电大的本科毕业生合乎有关条件的,可以提出学士学位授予申请。
二、毕业论文的答辩
1.毕业论文的答辩,是审查论文的真实性并考察论文作者对课题的把握程度及综合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均应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2.毕业论文的答辩过程主要由答辩人介绍研究概况、答辩组提出问题、答辩人回答问题及答辩组评议并评定成绩几项程序构成。
3.各试点电大应设立答辩委员会,负责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组。答辩组根据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设立,由5人以上单数。小组成员结构:答辩主持人1名,答辩教师若干名,秘书1名(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负责汇总答辩题目及答辩评语、成绩)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不少于两人。指导教师在其本人指导的学生答辩时不得担任答辩组成员,但可以列席参加。答辩组应在认真审阅论文的基础上对论文作出初步评价,并在论文的研究范围内,提出相关质疑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答辩。答辩组成员的资格不得低于指导教师。
答辩主持人应当具有本专业副高(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持有中央电大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经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统一培训、考核取得。答辩主持人主持毕业论文的答辩及评定工作,并对评定意见和成绩签字负责。
4.完成答辩的毕业论文交由试点电大教务处集中存档、保管。
三、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1.评定内容
(1)论文质量
对论文质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1)学术性
2)独创性
3)逻辑性
4)规范性
(2)答辩情况
态度是否端正、认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到位;语言表述是否清楚、流畅。
2、.成绩评定的步骤与办法
指导教师和答辩组成员分别给出论文初评成绩,答辩组根据初评成绩和答辩情况给出论文综合成绩。
毕业论文成绩应在答辩结束时当场公布,论文综合成绩和评语一同记入学生成绩册中。
成绩评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 ***
所在院(系)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
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 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
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开题人(签名):***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与义
姓名:朱世建 学号: 201107011007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工作单位:诸城市昌城镇小学
内容摘要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他勇武超群、人品出众、义薄云天。他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 :关羽 ; 忠 ;义; 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许多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 1
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 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
(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 “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
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
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1罗贯中 《三国演义》 巴蜀书社 1998《<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1991 巴蜀书社,.《三国演义学刊》 1986年第二期陈寿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59.毛宗岗 《三国志读法》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6周思源 《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 中华书局 2006年8
7陈寿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年版陈寿 《三国志•关羽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年版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作者:赵航
准考证号:100109195045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0 年 10 月
目 录
论文提纲·····················3 内容提要·····················4 正文: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5 内容摘要和绪论··················5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5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6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8 注释·······················9 参考文献·····················9
-2--2-
论文提纲
一、序论 1.内容提要 2.绪论
二、本论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三、结论
四、注释和参考文献
-3---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她就是妙玉。妙玉与林黛玉不同,二人虽都是痛失双亲,才华馥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她却是身陷佛门,带着无数的枷锁和羁绊。同时,妙玉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那么,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她呢?这个人物身上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妙玉的性格特征,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探讨,以对妙玉这个人物及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地位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
-4--4-
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古殿青灯旁的一枝寒梅——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
绪论: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她就是妙玉。妙玉与林黛玉不同,二人虽都是痛失双亲,才华馥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她却是身陷佛门,带着无数的枷锁和羁绊。同时,妙玉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那么,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她呢?这个人物身上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妙玉的性格特征,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探讨,以对妙玉这个人物及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地位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中专论妙玉的那支《世难容》的曲子: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脓,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⑴作者以“世难容”三字来评述这只曲子,这三字不仅概括了妙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也道出了她曲折独特的一生。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内容,熔铸着耐人寻味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锋芒所向,遍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涉及到上层建筑之一的宗教。书中描绘了大量的宗教仪式,道观寺院,僧尼道士,妙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妙玉是一个介于幽尼与闺女之间的尴尬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教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也体会出了妙玉这个介于“槛内”与“槛外”的尴尬之人的痛苦和无奈。
-5--5-
妙玉不是闺阁小姐,而是一个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的佛教弟子。书中林之孝家的这样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⑵妙玉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自幼失怙,寄人篱下,才貌双全,傲世孤高,目下无尘。不同的地方妙玉有栊翠庵作为屏障,没有直接投身到与封建政治与礼教的抗争中去,而黛玉却直接卷入了这场生死搏斗之中。但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二人却都以悲剧结束一生。
妙玉的出家并非出于自愿。她不似宝玉、惜春的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而是因为自幼多病,找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情况下被迫入了佛门。“自幼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是后者而非前者。”⑶所以,她有许多的不甘和挣扎。“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⑷由此可见,妙玉以后的身心无法合而为一,无法一心向佛是有根可究,有源可寻的。她是在一种被逼迫的环境中长大,是在少不更事的情况下向佛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妙玉才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要一心打破佛家的清规戒律,渴望自由、亲情与爱情。
其实,我们只要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妙玉与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她喜欢读庄子,自称“畸零之人”,精奕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而这些与佛家的“四大皆空”是不相容的。佛家讲“六根清净”摒绝世俗的一切欲望。而妙玉跟“六根清净”相去甚远,她对茶品、茶水、茶具有着那样的讲究,这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佛家是讲“世法平等”的,但妙玉却将吃茶之人分为四等。《般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妙玉却不是这样,她人虽在栊翠庵,心却已飞向了庵外的红尘世界。这些姑且不论,单是妙玉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也与《红楼梦》中的其它僧道佛尼有所不同。她不似“癞头和尚”、“跛脚道人”的“渺渺”、“茫茫”,也不似马道婆,张道士的虚伪、奸诈。她美丽、聪慧,“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孤僻、高傲,“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她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人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即人是有感情的,感情的欲望总是使人恋恋不舍,完全放弃一切遁入空门,就必然充满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妙玉本是读书仕宦之家的闺阁小姐,理应生活在“红粉朱楼”之中,却被迫在这古殿青灯旁,伴着木鱼经卷了此一生,她是多么不甘心,她必须去抗争、去奋斗。所以他所做的:一是冷眼看世界,傲视人间,藉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二是为爱的痴心寻找归宿,藉以实现自己做人的权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妙玉就如同栊翠庵内的梅花一般。红梅开在滴水成冰的严寒环境,就象征了妙玉处在阴森可怕又冰冷透骨的佛门;红梅冲破冰雪的禁锢,在寒冬中怒放,发出扑鼻的异香,就像妙玉那如兰的气质,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梅花枝条那如蟠龙,如僵蚓的曲折遒劲的形态暗喻了妙玉那被扭曲而又不屈的性格和灵魂;而梅花胭脂般的殷红又代表了妙玉外貌的娇艳和内心的温馨。这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外冷内热的少女、与雪中红梅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梅合一的境界。她
-6--6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内心充满着美好的情感。无情的佛门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但人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她内心的感情之花还是破佛门的清规戒律,迎风怒放,象雪中红梅一般。总之,“妙玉是一个既亲和社会又远离社会的人”。⑸她把自己的一缕情丝,束缚于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之中。这不是有点朦胧吗?是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朦胧也许更美、更有魅力、更加诱人。
根据在哪里?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对宝玉的爱情已初露端倪,但必须在袈裟的掩盖下偷偷进行,而且要神不知鬼不觉,这就是妙玉的烦恼。“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又见妙玉另拿了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杯,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乔’。妙玉斟了一乔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一回把妙玉身在佛门心向尘俗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精妙无双。或许,她请宝钗和黛玉吃体已茶是出于真诚,但这真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大秘密,那就是她二人是引宝玉入室的诱饵。一般的闺阁女子的房间岂容异性男子出入,更何况是佛门女弟子的耳房?她明知宝玉和黛玉是形影不离的,所以她“拉”了钗黛而宝玉“随后跟了来”就是在本意之中的。珍奇的古玩茶具可能只有两个,但稍次些的贵重茶具却不可能没有,一个闺中少女怎可能“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是未出家之人,又刚吃过酒肉,难道妙玉就不嫌他“肉食腥脓”吗?并且当宝玉说要把茶杯送给刘姥姥时,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宝玉却能用妙玉“常日”用的茶具饮茶,并且是“仍”,可见并非第一次,这就说明妙玉对宝玉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情。爮斝杯与杏犀乔是稀奇宝贵,但这也更衬托出妙玉将绿玉斗斟茶给宝玉的更加稀奇宝贵。因为通过这件事情,她勇敢地向尘世迈进了一步,把袈裟下难以掩盖的爱情透露了出来。但是,一向被称为“情种子”的宝玉却未察觉出妙玉对他的爱慕之情,不了解妙玉的此番苦心。他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了此言,既刺痛了她,又提醒了她。因此她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了”。随后又用了一个障眼法来转移钗、黛的注意力。用一只九曲十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来代替绿玉斗,又发了一通“饮牛饮驴论”,同时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聪明如黛玉者,怎可能看不出一些苗头?这在后回的宝玉折梅中体现出来。妙玉用真情来待宝玉,却又要用矫情来掩饰这种真情,那领袈裟与项上的一串念珠太沉重了,沉重到如泰山压顶一般。这真是“不绣鸳鸯偏绣佛,恼人最是戒珠圆”。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宝玉因落了第,李纨要他去栊翠庵折一只梅花插瓶,并命人跟了他去。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称是,聪明的黛玉已经察觉妙玉对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感情了,但愚钝的宝玉却只说出“不求大土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以为妙玉乃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洁之士。此回妙玉并未亲自出场,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更见效果。对于乞梅的过程,只宝玉一句“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但对于这枝乞来的梅,作者却作了详细描绘,“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
-7--7-
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⑹这段话,句句写梅,却又句句写得是妙玉。那枝梅的形态色气,象征了妙玉被扭曲的性格和被压抑的人性,也体现了她高洁的人格和横溢的才华。但是这些同时也暗示出妙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岫烟的“魂飞瘐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借用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山遇到梅花仙女的故事,实质上暗示了妙玉如梅花仙女,影射妙玉的思春之情。至于“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两句,则写出了妙玉独立于风雪中的艰辛与她内心的痛苦。但是妙玉的付出未得到宝玉的回应,因而她是痛苦的,焦燥不安的,因而她又有了第二次的“主动出击”。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岫烟与妙玉相识多年,有半师之交,情义深厚,她过生日妙玉并无任何表示,却偏偏给宝玉送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笺。这足以说明妙玉情窦已开时的内心不平静,于是她又一次出动向宝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但宝玉仍未理解妙玉的一番心意,还拿着粉笺四处张扬,着实刺痛了妙玉的心。小说这样描写生日,就表现了妙玉爱情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的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来她痴痴的问宝玉“你从何来?”宝玉答不出,红了脸,惜春从旁打趣,妙玉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也脸红,马上表示要回家,她和宝玉一起在潇湘馆附近听了林黛玉弹琴后,回到禅堂“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魂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弄得精神错乱,完全丧失理智,几乎发疯,生了一场大病,这病当然不是什么“走火入魔”之类的鬼话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正是不可压抑的剧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发展到理智所能控制的限度之外的一种变态反应。妙玉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生存,造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万人不入他目,“世人皆脏,唯我独洁”。这是她对当时整个压迫她的社会恶势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但妙玉的内心世界是善良的,并且有着“馥比仙”的才华,连黛玉和湘云都自叹弗如。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妙玉,这枝古殿青灯旁的寒梅,孤僻如深山的石碑,清冷似冬天的早晨。在花柳繁华的大观园里,她企图用蒲团载着青春去寻找空寂;栊翠庵的大门虽然整日关得紧紧,但并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她并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硬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她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小姐,又是一个心在朱楼的幽尼。
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一样是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也许是由於礼教条规,或是由於她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自己对宝玉那似有若无的情感,却还是不禁走火入魔。尤以她这样古怪的个性更容易落人口实,说她是凡心大动,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这其中的确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一个原在栊翠庵这样清灵潜修之所的空门女子,偶然触动了庵外天地一阵撩人心悲的秋声弦音,总是会引起一些内在的、淡忘的关於情感和欲望的东西吧!即使是收心摄魂这么样的压抑自己而不愿去面对,那些属於本质的„„可是终身履践洁净的她,一只成窑茶杯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便弃置不用,像这样一个屏绝尘俗的人却落得遭盗匪强掳玷污的下场,原本已经是够嘲讽的了,却还不
-8--8-
免流言口舌之讥,说她是暗通贼人,甘愿受辱,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便蒙受了如此的污名而亡。这也正应对了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和必然的结局。
注释:
⑴《红楼梦》第五回133页 ⑵《红楼梦》第一十八回417页
⑶《红楼梦学刊》【J】1997年第一辑 第52页 ⑷《贝多芬传》【M】〔法〕
⑸《红楼梦学刊》【J】1986年第二辑 第115页 ⑹《红楼梦》第五十回1270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0020版
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22002年年110月月版⑵《红楼梦学刊》【J】1997第一辑
⑵《红楼梦学刊》【J】1997年第一辑⑵《红楼梦学刊》【J】1997年年第一辑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
著
傅雷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版
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年版⑷《红楼梦学刊》【J】1986第二辑 ⑷《红楼梦学刊》【J】1986年第二辑 ⑷《红楼梦学刊》【J】1986年年第二辑
-9--9-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 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性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学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 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 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 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 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
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是”字用法研究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新兴词缀研究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新兴辞格研究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代词的语用研究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时下新词描写 句型的语用研究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的心得综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分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 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 《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
读《说文解字》X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率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的《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
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 《呐喊》与《彷徨》之比较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 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 读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 《繁星》、《春水》简论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 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 论《子夜》的人物刻划 论《子夜》的艺术结构
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 论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与京味小说 老舍《茶馆》浅析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 《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 论曹禹的悲剧艺术 曹禹创作的前后期比较 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 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
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 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艾青诗歌的意象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 论陈奂生 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 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 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 析李瑛诗作艺术
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 读舒婷的诗 冰心小诗研究
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故事新编》研究 “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腐蚀》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胡风的诗和诗论 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瞿秋白杂文论 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试论高觉新形象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苏青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论徐志摩的诗 论闻一多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论穆旦的诗
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论沈从文的《边城》 萧军小说研究 论田汉的戏剧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丁玲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 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 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 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谈《诗经》中的婚嫁诗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西厢记》
《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论《水流》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论《诗经》的“思无邪” 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
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 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 《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 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 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屈原的人格美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
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 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 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
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 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 李白与民歌
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 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 杜甫绝句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 李贺诗的格调 杜牧七绝风格试议 苏、辛词风异同辨 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 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 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 苏东坡诗中的四川 王维诗歌的情、景、理 论唐代的边塞诗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 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 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 《红楼梦》中的众丫鬟 《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 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 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自”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茶馆》简论
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金庸小说主题论
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张平《抉择》的意义
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写作部分 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论小说的误乐性 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文学创作情感论 论张洁小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