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嵩阳书院文化艺术中心申请报告
关于成立《嵩阳文化艺术中心》
申 请 报 告
尊敬的孔部长:您好!
本人尚建涛,与共和国同龄,就职于郑州华威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会董事,与公司一起历经四十年风雨,一直从事营销工作,并兼任中国建材报特邀记者、《建材技术》杂志编委会成员,多次被评为企业标兵、新密市劳模、新密市销售状元、郑州市先进个人、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今赋闲在家,仍担任公司董事。
本人自幼酷爱艺术,现任河南省人大书画院理事,多年的艺术追求实践,结交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大师,并与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风民俗研究会等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幸结识世界艺术家联合会郑发祥秘书长,促膝相谈,于2006年6月正式聘请本人就职于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北京代表处,任发展部部长。
本人非常崇尚文物保护,1994年自己出资,修复了新密老家一座古龙王庙。现正为修复家乡的汉朝开国功勋之首-大将军纪信的遗迹而奔波,该文化遗迹为明朝洪武正德十三年修建,清康熙年间又重修的纪信祠、老君庙。按古迹原貌着手修复,为此,在向国家文物局董明康副局长请教的同时,又请来古建筑专家实地查看,有幸结识河南几家古建筑施工队,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已准备筹建一支高素质的古建筑施工团队。
前不久,郑发祥秘书长发来电子邮件,有意成立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嵩阳文化艺术中心。对此,本人思索了许久,没急于答复。只因本人成长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培养,尤其不能忘恩生我养我的家乡,即使要成立,还是先以河南名义办好嵩阳文化艺术中心,河南才有自主权,然后再与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共谋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华夏河南嵩阳艺术圈,为推动河南文化艺术走向世界,为河南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基本构思如下:
一、文化艺术流通
1、首先要建好、办好嵩阳文化艺术中心。只要栽好了梧桐树,本人有信心有能力引凤凰来,将国内外众多大家、名人的艺术大作聚集于中心,供世人参观欣赏或收藏。
2、以嵩阳书院为中心,分别在少林寺、中岳庙设立三个文化艺术展示厅。
3、继续聚集国内外大家、名人的精美作品,并辐射到国内外。
4、建好河南嵩阳文化艺术中心网站。
5、在全国有选择性的建立几家嵩阳文化艺术分支机构,以后逐步向国外
发展,最终形成华夏中原文化艺术大航母。
6、一旦嵩阳文化艺术中心成形,就可以考虑邀请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前来商谈合作协议,双方优势互补。借助世艺会的渠道,让中原文化更快更好的走出国门。
二、艺术产业园:
1、在建设嵩阳文化艺术中心的同时,计划在郑州市辖区内着手建设河南文化艺术产业园基地。喜闻古荥修复古建筑群,借此东风吸引一批专业艺术人才在艺术园落户,生根发芽。
2、在文化艺术产业园基地设立大型文化艺术展示中心。
3、逐步扩展至以竹子、木材、玻璃、有色金属为主材的文化艺术产品。
4、把艺术产业园基地与嵩阳文化艺术中心合为一体,遥相呼应,共同发展。
三、组建河南省级古建筑修复团队:
1、今年七月,郑州市委、郑州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实施意见》的决定,市委王文超书记在中华文化园项目策划方案汇报会上也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把古荥阳城作为中华文化园展示的核心,要对古荥阳城进行修复性保护。为此,古荥古建筑群修复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借助古荥恢复古建筑的契机,把那些拥有古建一技之长,现在湖北、江浙、福建、两广古建公司打工的河南人召集回来,组建一支属于河南自己的古建筑团队(这方面本人有很多人才资源,有信心反聘回来)。
2、受古荥管理处主任张振林的邀请,本人与张主任作了深入交谈,并受张主任委托,前往山东台儿庄古运河实地考查,感触颇深。计划推行台儿庄古运河复古建筑的运营模式,即首先成立台儿庄古运河古建筑公司,有关古运河所有复古修建工程均由古建筑公司负责。
3、由古建筑公司负责,面向全国招标,择优选定那些国内资质高、工程质量好的古建公司承揽工程,同时要在外古建公司内派遣自己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走边管理边自强的道路。这样一来,即可水到渠成的发展自已的古建筑团队。
以上浅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孔部长指教!并恳请孔部长对该项目的审批给予大力支持,不吝致谢!
以上所述是本人多年想报效河南的心愿,敬请孔部长给予支持为望。
报告人:尚建涛
第二篇:嵩阳书院导游词
导语:嵩阳书院是古代高等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嵩阳书院导游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位朋友:
欢迎你们来到嵩阳书院,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叫郑思秋,叫我小秋就行了。我们今天呢,主要是来游览嵩阳书院。相信大家也还不是很了解这里的历史和特点。待会儿,我会和大家详细地讲解嵩阳书院。
一、概况: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次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11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现在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生机出现在游客面前。
二、仪门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三、魏碑亭
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这里做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字体刚健、笔力圆阔,也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四、古井
古井和杏坛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当然成为我们凭吊历史、追思往事的凭证了。沿台阶向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为纪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而讲学的旧例所建。
五、大唐碑
现在我要向大家隆重推出嵩阳书院三宝之一的大唐碑。整个嵩阳书院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的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随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碑文为李隆基的幸臣李林甫所写,石碑上的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李林甫这个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他是个口蜜腹剑、疾贤妒能、臭名昭著的一个大奸臣。徐浩这个人有必要仔细介绍,他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父亲徐峤真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朝书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说这些皇帝的命令诏书大部分都要有徐浩来代书。他的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国保留下来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是字体最多--有1078个字、保存最好的。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
其实这块石碑原来并不在这里,原址在西北大约35米靠近悬崖地方。那里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纪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移过来呢?请大家耐心听我讲一个故事:石碑立起来之后,老百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为人,纷纷指着石碑上面文章痛骂,时间长了,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神龙下界来轰击摧毁石碑,不让奸臣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跟前,却发现上面字写得太好了,不忍心下手。左思右想没办法交差,就在没有字背面击下了一条痕迹。我们现在转到背面可以发现一条清晰雷击痕迹,上面碑帽也遭到了波及,被毁坏了一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面还住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地政府于1984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迁移技术,把石碑迁移了30多米,按照当时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代价了。
在石碑的背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个时期的游人来此旅游时留下的题记。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圣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刚才给大家讲的故事。
整个石碑不仅在书法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从石碑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筑大气、雄伟、壮观的风格。下面的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稳重,更衬托出碑身的挺拔流畅;上面的碑帽端庄飘逸,尤显整体的灵动和浑厚。说到碑帽,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当时没有起重机械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是怎样把这么硕大的碑帽带上去的呢?据说当时就因为这个难题无法解决,连续耽误工期,致使连着杀了三个县令和六名监工。后来,负责监工的大臣实在无奈,就对所有工匠说:我又向皇上争取了一百天时间,咱们就一百天的活头了,到时候所有人都陪着我一起死吧!一句话把大家都说的悲从心生,顿时工地上嚎啕一片。就在大家都只顾痛哭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身背木工工具,笑眯眯地来到工地,对领工师傅说:“师傅,念我年迈可怜,给份活干干,以便混口饭吃。”领工师傅心善呀,对老头说:“大爷,我们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不必要连累你老人家,您还是赶紧别处发财吧!”想把老人劝走。可是老头挺拗,说道:“什么死死活活的,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怕那个?什么时间黄土埋到了脖子,我不就省心了?!”说罢扬长而去。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领工师傅突然悟出了道理:是呀,用黄土把石碑围起来,从石碑的脖子处向下做一道斜坡,不就可以把碑帽拉到石碑上面了吗?就这样完成了这个课题,石碑的帽子终于戴了上去。后来,人们都说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为救一帮工匠的性命化身来点化他们的。
六、大门及汉封将军柏
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家,他曾在登封市旅游局工作,懂旅游、会摄影、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过了大门,我接着要给大家推出嵩阳书院的第二宝:汉封将军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的两棵柏树。那么请大家分辨一下:哪个是大将军,哪个是二将军呢?看来大家都弄错了,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览嵩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我们面前的这棵大树,惊为异种,叹为观止。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它为“大将军”。谁知道又往前行不久就发现了我们对面的那棵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个将军就有反映了,三将军首先表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现在屈居于它们之下,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呜呼哀哉,死了。其实呀,是明朝末年那场大火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给气炸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有人常常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入二将军粗,没有三将军壮,现在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
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以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树龄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至少在2000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树了,那么到现在,它们高寿几何呢?根据现在科学的测定,二将军至少有4500年的树龄了,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当年胡同志来此旅游,听说了汉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做“元帅柏”。
七、登封县图碑
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八、先圣殿
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造和开拓者。他把毕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编《诗》、《书》;删《春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儒家思想传播的第一人。一生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骑马)、书(书法)、数(数学),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主张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
殿里还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四大弟子。他们是: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见长,受到孔子称赞。被后人尊为“复圣”
曾子: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曾编《大学》。被后人尊为“宗圣”。
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曾著《中庸》。被后人尊为“述圣”。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著《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儒学教育更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北宋《洛学》名家程颢、程颐在这里讲学期间,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咱们知道,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也叫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可以说,嵩阳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九、讲堂
清朝时期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的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第一,嵩阳书院当时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研结合;二,实行会讲制度,允许不同门派、不同见解的人士来此开坛辩论;三,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国各地的学子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四,主张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主张“苦读死书”;五,嵩阳书院里面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象我们平时理解的旧私塾里那样的师道尊严。在这里老师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同时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染和熏陶学生。
十、泮池及道统祠
过了讲堂,我们前面这个池子叫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要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
来到殿内,大家看到的是三尊石膏塑造的艺术像,他们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帝尧: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为庆祝自己100岁寿辰,巡狩阳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个非常仁慈的首领,为今后子孙生计,下令把围场的四面围网“网开一面”。但是,他这此巡狩之后就不幸死在了阳城,百姓十分悲痛。
大禹:舜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启母化石”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地区,其中的启母石就在书院东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称由来也和大禹有关。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四弟,曾辅助武王伐纣,后又辅助成王治理国家。为营建东都洛阳,他来到嵩山“立杆见影”,验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两千多年来直到今天都为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十一、藏书楼及武后金简
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嵩阳书院的第三件宝贝:武则天除罪金简。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为纪念她封嵩山登中岳,把当时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
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咱们知道,武则天有创造文字的爱好,连她自己的名字“曌”就是出自她的发明。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历史上也很少真实可信的记载。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不过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块金简是复制品,真的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国家文物局也有专门的要求,鉴于金简的文物价值极高,为防止意外,不得进行出外展出。
十二、侧殿及附属文物
两旁的侧殿现在分别是嵩山著名碑刻拓片展和嵩山著名书画作品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在东侧殿廊下,放有嵩山出土的一些古树木化石,由此可见,将军柏是原始森林的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另外,这里还有在整修嵩阳书院时地下挖出的一块刻在石头上的围棋盘,由此可以看出,嵩阳书院在以前的学习气氛并不是埋头读死书,而是主张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十三、二程手植槐及御碑亭
我们走到这里,看到一棵茂密的大树,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此讲学时亲手所栽,应该有千年左右的树龄了。
旁边的亭子中,树立着一块石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览所写的诗书碑:“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请大家留意中间的这两句: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说的就是外面的大唐碑,你花这么大的代价为一个道士立石碑,而为什么不把钱花在培养人才、花在教育事业上呢?可见乾隆还是一个比较开化和明智的皇帝。
第三篇:嵩阳书院导游词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嵩阳书院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位朋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国家4A级景区少林寺,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前去参观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的嵩阳书院,在到达景区之前呢,我先将嵩阳书院的大致情况给大家作以简单的介绍。嵩阳书院们于登封市区3公里处,书院后面的山叫太室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嵩山,因为该书院坐落于嵩山之阳。
自宋代以来一直是传授理学,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理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叫“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书院和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是我国宋代时期的最高学府。嵩阳书院最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当时的名称叫“嵩阳寺”,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宋代儒教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及司马光,范仲淹等均在此讲学,美名远扬,其中司马光的伟大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名为嵩阳书院,自此以后,嵩阳书院一直是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被誉为“中州教育史上的明珠”。嵩阳书院明末毁于兵火,清朝康熙十三年重建,现在的嵩阳书院大体上保持了清代的建制,现在房舍一百余间,面积1万多平方米,共有五进院落,分别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另外,嵩阳书院最具特点的就是其院内的两棵大柏树,它是嵩阳书院内特有的汉封将军柏。将军柏原为三棵,现为两棵是“二将军”,高约20多米,围粗13米,据考证这两株柏树为原始柏,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那么为什么较小的称大将军,较大的称二三将军呢?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本汉元封元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率领文臣武将游历嵩山来到此地,他老远就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盛,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封罢大将军,汉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继续往前走,这时迎面又看见一棵比大将军大几倍的柏树,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朕封我为二将军”。
然后他们继续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汉武帝犹豫了一下,对最后一株柏树说:“你再大也只能是三将军了”。三棵受封大柏树,因皇上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感到无颜面活于人世,一气之下,引火自焚。二将军柏反肚皮氮源炸了,现在该树树干下部,还有裂迹。大将军呢,因深感受之有愧,因而经常低头弯腰,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弯腰树,后人有诗写道:“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被气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羞愧低下头,金口玉言谁评价”。当然,这吸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好了,各们朋友,前面呢就是嵩阳书院,等一下请大家带好相机以及贵重物品下车,跟随我呢参观这座古代学府“嵩阳书院”
一、概况: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次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11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机出现在游客面前。
二、仪门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三、魏碑亭
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这里做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字体刚健、笔力圆阔,也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四、古井和杏坛
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当然成为我们凭吊历史、追思往事的凭证了。沿台阶向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为纪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而讲学的旧例所建。
五、大唐碑
现在我要向大家隆重推出嵩阳书院三宝之一的大唐碑。整个嵩阳书院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的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随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碑文为李隆基的幸臣李林甫所写,石碑上的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李林甫这个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他是个口蜜腹剑、疾贤妒能、臭名昭著的一个大奸臣。徐浩这个人有必要仔细介绍,他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父亲徐峤真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朝书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说这些皇帝的命令诏书大部分都要有徐浩来代书。他的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国保留下来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是字体最多--有1078个字、保存最好的。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
其实这块石碑原来并不在这里,原址在西北大约35米靠近悬崖的地方。那里的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纪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移过来呢?请大家耐心听我讲一个故事:石碑立起来之后,老百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的为人,纷纷指着石碑上面的文章痛骂,时间长了,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神龙下界来轰击摧毁石碑,不让奸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跟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写得太好了,不忍心下手。左思右想没办法交差,就在没有字的背面击下了一条痕迹。我们现在转到背面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雷击痕迹,上面的碑帽也遭到了波及,被毁坏了一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面还住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地政府于1984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的迁移技术,把石碑迁移了30多米,按照当时的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的代价了。
在石碑的背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个时期的游人来此旅游时留下的题记。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圣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刚才给大家讲的故事。
整个石碑不仅在书法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从石碑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筑大气、雄伟、壮观的风格。下面的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稳重,更衬托出碑身的挺拔流畅;上面的碑帽端庄飘逸,尤显整体的灵动和浑厚。说到碑帽,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当时没有起重机械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是怎样把这么硕大的碑帽带上去的呢?据说当时就因为这个难题无法解决,连续耽误工期,致使连着杀了三个县令和六名监工。后来,负责监工的大臣实在无奈,就对所有工匠说:我又向皇上争取了一百天时间,咱们就一百天的活头了,到时候所有人都陪着我一起死吧!一句话把大家都说的悲从心生,顿时工地上嚎啕一片。就在大家都只顾痛哭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身背木工工具,笑眯眯地来到工地,对领工师傅说:“师傅,念我年迈可怜,给份活干干,以便混口饭吃。”领工师傅心善呀,对老头说:“大爷,我们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不必要连累你老人家,您还是赶紧别处发财吧!”想把老人劝走。可是老头挺拗,说道:“什么死死活活的,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怕那个?什么时间黄土埋到了脖子,我不就省心了?!”说罢扬长而去。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领工师傅突然悟出了道理:是呀,用黄土把石碑围起来,从石碑的脖子处向下做一道斜坡,不就可以把碑帽拉到石碑上面了吗?就这样完成了这个课题,石碑的帽子终于戴了上去。后来,人们都说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为救一帮工匠的性命化身来点化他们的。
六、大门及汉封将军柏
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家,他曾在登封市旅游局工作,懂旅游、会摄影、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过了大门,我接着要给大家推出嵩阳书院的第二宝:汉封将军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的两棵柏树。那么请大家分辨一下:哪个是大将军,哪个是二将军呢?看来大家都弄错了,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览嵩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我们面前的这棵大树,惊为异种,叹为观止。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它为“大将军”。谁知道又往前行不久就发现了我们对面的那棵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个将军就有反映了,三将军首先表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现在屈居于它们之下,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呜呼哀哉,死了。其实呀,是明朝末年那场大火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给气炸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有人常常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入二将军粗,没有三将军壮,现在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
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以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树龄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至少在2000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树了,那么到现在,它们高寿几何呢?根据现在科学的测定,二将军至少有4500年的树龄了,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当年同志来此旅游,听说了汉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做“元帅柏”。
七、登封县图碑
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八、先圣殿
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造和开拓者。他把毕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编《诗》、《书》;删《春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儒家思想传播的第一人。一生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骑马)、书(书法)、数(数学),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主张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
殿里还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四大弟子。他们是: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见长,受到孔子称赞。被后人尊为“复圣”
曾子: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曾编《大学》。被后人尊为“宗圣”。
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曾著《中庸》。被后人尊为“述圣”。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著《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儒学教育更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北宋《洛学》名家程颢、程颐在这里讲学期间,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咱们知道,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也叫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可以说,嵩阳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九、讲堂
清朝时期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的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第一,嵩阳书院当时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研结合;二,实行会讲制度,允许不同门派、不同见解的人士来此开坛辩论;三,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国各地的学子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四,主张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主张“苦读死书”;五,嵩阳书院里面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象我们平时理解的旧私塾里那样的师道尊严。在这里老师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同时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染和熏陶学生。
十、泮池及道统祠
过了讲堂,我们前面这个池子叫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要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
来到殿内,大家看到的是三尊石膏塑造的艺术像,他们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帝尧: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为庆祝自己100岁寿辰,巡狩阳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个非常仁慈的首领,为今后子孙生计,下令把围场的四面围网“网开一面”。但是,他这此巡狩之后就不幸死在了阳城,百姓十分悲痛。
大禹:舜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启母化石”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地区,其中的启母石就在书院东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称由来也和大禹有关。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四弟,曾辅助武王伐纣,后又辅助成王治理国家。为营建东都洛阳,他来到嵩山“立杆见影”,验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两千多年来直到今天都为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十一、藏书楼及武后金简
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嵩阳书院的第三件宝贝:武则天除罪金简。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为纪念她封嵩山登中岳,把当时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
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咱们知道,武则天有创造文字的爱好,连她自己的名字“曌”就是出自她的发明。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历史上也很少真实可信的记载。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不过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块金简是复制品,真的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国家文物局也有专门的要求,鉴于金简的文物价值极高,为防止意外,不得进行出外展出。
十二、侧殿及附属文物
两旁的侧殿现在分别是嵩山著名碑刻拓片展和嵩山著名书画作品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在东侧殿廊下,放有嵩山出土的一些古树木化石,由此可见,将军柏是原始森林的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另外,这里还有在整修嵩阳书院时地下挖出的一块刻在石头上的围棋盘,由此可以看出,嵩阳书院在以前的学习气氛并不是埋头读死书,而是主张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十三、二程手植槐及御碑亭
我们走到这里,看到一棵茂密的大树,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此讲学时亲手所栽,应该有千年左右的树龄了。
旁边的亭子中,树立着一块石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览所写的诗书碑:“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请大家留意中间的这两句: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说的就是外面的大唐碑,你花这么大的代价为一个道士立石碑,而为什么不把钱花在培养人才、花在教育事业上呢?可见乾隆还是一个比较开化和明智的皇帝。
第四篇:嵩阳书院解说词
嵩阳书院
概况: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文物瞻丰,名扬古今,和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僧徒曾达数百人。隋时更名嵩阳观,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此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纷聚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及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此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大臣与其政见不和,便退居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因之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曾在此执教,《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也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末,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11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县不到一人,可单是嵩阳书院就考中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目前书院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占地近1万平米,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院,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西院敬义斋、东院博约斋等,共有古建筑25座108间。先圣殿内祭祀孔子及四大弟子像,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原为存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池。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纵观嵩阳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蔚然壮观。
一、仪门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像大山一样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作用,所以在这里设臵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二、魏碑亭
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这里作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字体刚健、笔力圆阔,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三、古井和杏坛 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用来凭吊历史、追思往事。沿台阶向上,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
茂密的杏树。清初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子杏坛讲学旧说,在此除地为坛,讲解学问,坛上古杏树,传为耿介手植。
四、大唐碑
书院门口,有一座唐碑。高9米,宽2米,厚1.5米。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碑制宏大乃嵩山之冠,是嵩阳书院三宝之一。整个嵩阳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献上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病,李隆基遂下令为其立碑表彰。碑文为幸臣李林甫所写、书法家徐浩所书。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疾贤妒能、臭名昭著的一个大奸臣。徐浩这个人有必要仔细介绍,他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其父徐峤真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书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经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他的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全国保留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是字体最多(1078个字)、保存最好的。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
其实这块石碑原不在此,而在西北约35米靠近悬崖处,那里的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纪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移过来呢?传说石碑刻立之后,百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纷纷指着石碑上的文章痛骂,久之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神龙下界摧毁石碑,不让奸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写得太好了,不忍下手。左思右无法交差,就在没字的背面击下一条痕迹。现在背面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雷击痕迹,上面的碑帽也遭到波及被毁了一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面还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地政府于1984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的迁移技术,把石碑迁移了30多米,按照当时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的代价了。
在石碑背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个时期的游人来此旅游的题记。其中最负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上述故事。
五、大门及汉封将军柏 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苏东坡字体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家,他曾在登封市旅游局工作,懂旅游、会摄影、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过了大门,就看到嵩阳书院第二宝:汉封将军柏。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刘彻游嵩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这棵大树,惊为异种,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为“大将军”。谁知前行不久就发现了对面的那棵柏树,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武帝无奈自嘲:“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将军首先表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却屈居于末位,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死了。其实,是明末那场大火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给气炸了,现在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常有人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如二将军粗,没有三将军壮,却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
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树龄了。至少2000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树了。根据林学专家鉴定,二将军至少有4500年的树龄了,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根据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当年胡耀邦来此听说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做“元帅柏”。
六、登封县图碑 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七、先圣殿
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至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先圣殿,又叫先师祠,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一生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72人。
殿内中央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东山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介绍。此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见长,后人尊为“复圣”;曾子,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编《大学》,后人尊为“宗圣”;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著《中庸》,后人尊为“述圣”;孟子,名轲,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孟子》,后人尊为“亚圣”。
儒家思想统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
八、讲堂
清代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座右铭。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殿内陈列的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
九、泮池及道统祠
过了讲堂,面前这个池子叫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示不忘先师之意。古代嵩阳书院凡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三周仪式,表示不忘先师教导、永效先师博学品德,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其产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泮池”;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
另外,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
道统祠是座面阔三间、棂门槛窗、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建筑。门额横匾上书“道统祠”三字,门联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殿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后壁悬挂帝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况的大型图案。
帝尧: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为庆祝自己100岁寿辰,巡狩阳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个非常仁慈的首领,为后世子孙生计,下令把围场的四面围网“网开一面”。但是,他这此巡狩之后就不幸死在了阳城,百姓十分悲痛。
大禹:舜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启母化石”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地区,其中的启母石就在书院东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称由来也和大禹有关。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四弟,曾辅助武王伐纣,后又辅助成王治国。为营建东都洛阳,他来到嵩山“立杆见影”,验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两千多年来直到今天都为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十、藏书楼及武后金简
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藏书楼存放着嵩阳书院的第三件宝贝:武则天除罪金简。武则天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为纪念她封嵩山登中岳,把当时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
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武则天有创造文字的爱好,连她自己的名字“曌”就是出自她的发明。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被销毁,历史上也少有可信的记载。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不过遗憾的是这块金简是复制品,真品藏于河南博物院。
第五篇:嵩阳书院的导游词内容
嵩阳书院是古代高等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导游词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嵩山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面对双溪河,背靠峻极峰,西依少室山,东临万岁峰,山峦环拱,溪水长流,环境幽美,景色宜人。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高宗时,高宗两访潘师正,都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时,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宋初又更名为太室书院,宋仁守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重修太室书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北宋鼎盛时期,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金、元时嵩阳书院曾被更名承天宫,明侯泰重修书院时复名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代叶封与耿介又重修之,使书院又得复兴。耿介曾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之后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书院内中轴线共五进,分别是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象,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原为存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pan 四声)池,为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绕行怀念宗师孔子的地方。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纵观嵩阳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蔚然壮观。此外,嵩阳书院内还有《汉封将军柏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明代的《四箴碑》及《汉封将军柏图碑》、《石刻登封县图碑》等50余通。
在嵩阳书院的东侧,有一株高大无比的古柏,其树龄均在400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汉封将军柏原有三棵,是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因见树高大而封之为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和三将军柏。三将军柏清初被火烧毁,现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其中二将军柏较为壮观,它高约30米,围径15米,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依然生机盎然。树干下部有一枯孔,南北相穿,好象一座门庭过道,洞中能容数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干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又如金鸡欲飞。著名诗人朴初曾留下“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诗句。
书院的将军柏,小的称为大将军,大的却称二将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刚一进门,只见一棵高大的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武帝仰望许久,随口封为“大将军”。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因皇帝是“金口玉言”,大将军已经封过,无奈只好封其为“二将军”。随从官员觉得武帝的加封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议,但不聚直讲,只好从侧面向皇帝提示说。“这棵树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巳见,说:“什么大呀小呀的,先入者为主!”随从官员一时无语。汉武帝继续向后走,又见一棵更为高大的柏树,他便一错再错,封之为“三将军”。由于汉武帝不公,封的三个将军都有情绪,“大将军”感觉自己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率腰树;“二将军”心生闷气,连肚子都气炸了,变成了空心树;“三将军”更为恼怒,于是自焚而死。为此,登封县内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更为生动地阐明了这事:“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嵩阳书院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刻于不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上详细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登封县文物名胜尽管志书都有记载,但用地图形式直接描述的,仅此一块登县石刻地图。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一览此图,对登封县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县图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在嵩阳书院大门外南侧,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即唐碑,高9米,宽2.04米,1.05米,为嵩山地区碑制之冠。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书法之珍品。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大都为唾骂撰文者李林甫的文字。
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两只卷尾石狮,后脚盘蹬在宝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宝珠,狮嘴吞吻在宝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壮观;中层较大,上面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该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阳书院历史及宗教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概况: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次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以办教育、传授儒学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
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11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机出现在游客面前。
二、仪门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三、魏碑亭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这里做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字体刚健、笔力圆阔,也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四、古井和杏坛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当然成为我们凭吊历史、追思往事的凭证了。沿台阶向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为留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而讲学的旧例所建。
五、大唐碑现在我要向你们隆重推出嵩阳书院三宝之一的大唐碑。整个嵩阳书院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的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遂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
碑文为李隆基的幸臣李林甫所写,石碑上的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李林甫这个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他是个口蜜腹剑、疾贤妒能、臭名昭著的一个大奸臣。徐浩这个人有必要仔细解释,他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父亲徐峤(qiao 二声)真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朝书法名家李邕(yong 一声))之下。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说这些皇帝的命令诏书大部分都要有徐浩来代书。他的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国保留下来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是字体最多--有1078个字、保存最好的。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其实这块石碑原来并不在这里,原址在西北大约35米靠近悬崖的地方。
那里的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留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移过来呢?请你们耐心听我讲一个故事:石碑立起来之后,老百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的为人,纷纷指着石碑上面的文章痛骂,时间长了,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神龙下界来轰击摧毁石碑,不让奸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跟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写得太好了,不忍心下手。左思右想没办法交差,就在没有字的背面击下了一条痕迹。我们现在转到背面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雷击痕迹,上面的碑帽也遭到了波及,被毁坏了一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
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面还住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地政府于1984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的迁移技术,把石碑迁移了30多米,按照当时的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你们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的代价了。在石碑的背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个时期的游人来此旅游时留下的题记。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圣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刚才给你们讲的故事。整个石碑不仅在书法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从石碑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筑大气、雄伟、壮观的风格。下面的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稳重,更衬托出碑身的挺拔流畅;上面的碑帽端庄飘逸,尤显整体的灵动和浑厚。说到碑帽,我想问一下你们,在当时没有起重机械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是怎样把这么硕大的碑帽带上去的呢?据说当时就因为这个难题无法解决,连续耽误工期,致使连着杀了三个县令和六名监工。
后来,负责监工的大臣实在无奈,就对所有工匠说:我又向皇上争取了一百天时间,我们就一百天的活头了,到时候所有人都陪着我一起死吧!一句话把你们都说的悲从心生,顿时工地上嚎啕一片。就在你们都只顾痛哭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身背木工工具,笑眯眯地来到工地,对领工师傅说:“师傅,念我年迈可怜,给份活干干,以便混口饭吃。”领工师傅心善呀,对老头说:“大爷,我们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不必要连累你老人家,您还是赶紧别处发财吧!”想把老人劝走。可是老头挺拗,说道:“什么死死活活的,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怕那个?什么时间黄土埋到了脖子,我不就省心了?!”说罢扬长而去。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领工师傅突然悟出了道理:是呀,用黄土把石碑围起来,从石碑的脖子处向下做一道斜坡,不就可以把碑帽拉到石碑上面了吗?就这样完成了这个课题,石碑的帽子终于戴了上去。后来,人们都说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为救一帮工匠的性命化身来点化他们的。
六、大门及汉封将军柏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家,他曾在登封市旅游局工作,懂旅游、会摄影、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过了大门,我接着要给你们推出嵩阳书院的第二宝:汉封将军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的两棵柏树。那么请你们分辨一下:哪个是大将军,哪个是二将军呢?看来你们都弄错了,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览嵩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我们面前的这棵大树,惊为异种,叹为观止。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它为“大将军”。谁知道又往前行不久就发现了我们对面的那棵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
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个将军就有反映了,三将军首先表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现在屈居于它们之下,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呜呼哀哉,死了。其实呀,是明朝末年那场大火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给气炸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有人常常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入二将军粗,没有三将军壮,现在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以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树龄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至少在2000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树了,那么到现在,它们高寿几何呢?根据现在科学的测定,二将军至少有4500年的树龄了,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当年胡同志来此旅游,听说了汉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做“元帅柏”。
七、登封县图碑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八、先圣殿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造和开拓者。他把毕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编《诗》、《书》;删《春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儒家思想传播的第一人。一生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骑马)、书(书法)、数(数学),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主张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殿里还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四大弟子。他们是: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见长,受到孔子称赞。被后人尊为“复圣”曾子: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曾编《大学》。被后人尊为“宗圣”。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曾著《中庸》。被后人尊为“述圣”。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著《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儒学教育更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北宋《洛学》名家程颢、程颐在这里讲学期间,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也叫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可以说,嵩阳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九、讲堂清朝时期为留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的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解释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
第一,嵩阳书院当时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研结合;
二,实行会讲制度,允许不同门派、不同见解的人士来此开坛辩论;
三,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国各地的学子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
四,主张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主张“苦读死书”;
五,嵩阳书院里面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象我们平时理解的旧私塾里那样的师道尊严。在这里老师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同时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染和熏陶学生。
十、泮(pan 四声)池及道统祠过了讲堂,我们前面这个池子叫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留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要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留念这些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来到殿内,你们看到的是三尊石膏塑造的艺术像,他们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帝尧: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为庆祝自己100岁寿辰,巡狩阳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个非常仁慈的首领,为今后子孙生计,下令把围场的四面围网“网开一面”。但是,他这此巡狩之后就不幸死在了阳城,百姓十分悲痛。大禹:舜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启母化石”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地区,其中的启母石就在书院东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称由来也和大禹有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四弟,曾辅助武王伐纣,后又辅助成王治理国家。为营建东都洛阳,他来到嵩山“立杆见影”,验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两千多年来直到今天都为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十一、藏书楼及武后金简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在这里我向你们解释嵩阳书院的第三件宝贝:武则天除罪金简。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为留念她登嵩山封中岳,把当时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
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我们知道,武则天有创造文字的爱好,连她自己的名字“曌”就是出自她的发明。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历史上也很少真实可信的记载。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不过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们:这块金简是复制品,真的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国家文物局也有专门的要求,鉴于金简的文物价值极高,为防止意外,不得进行出外展出。
十二、侧殿及附属文物两旁的侧殿现在分别是嵩山著名碑刻拓片展和嵩山著名书画作品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在东侧殿廊下,放有嵩山出土的一些古树木化石,由此可见,将军柏是原始森林的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另外,这里还有在整修嵩阳书院时地下挖出的一块刻在石头上的围棋盘,可以看出,嵩阳书院在以前的学习气氛并不是埋头读死书,而是主张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十三、二程手植槐及御碑亭我们走到这里,看到一棵茂密的大树,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此讲学时亲手所栽,应该有千年左右的树龄了。旁边的亭子中,树立着一块石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览所写的诗书碑:“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请你们留意中间的这两句: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jing e)育俊英?说的就是外面的大唐碑,你花这么大的代价为一个道士立石碑,而为什么不把钱花在培养人才、花在教育事业上呢?可见乾隆还是一个比较开化和明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