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新农村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建立新农村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的必要性
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和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基层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繁荣发展农村和社区文化事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镇各级部门(单位)高度重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完善阵地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保持了健康的发展势头。但是,全镇文化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活动内容仍不够丰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推进成立全镇文化艺术中心,加强文化引导,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镇经济发展再上台阶提供强大的“软实力”。
建立新农村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农村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新农村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3)新农村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4)新农村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是“全民文娱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
建立新农村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的可行性
新时期建设和发展新农村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建设新农村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中心,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社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村和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中心,大力发展XX镇文化艺术活动,是顺应旅游兴镇的内在需求。经过几年的旅游业打造,在全县乃至全市产生了较大影响,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随之而来的他们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但是由于原有条件有限,基层行政部门对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很难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应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建设镇文化艺术中心,促进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的快速发展;(3)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为农村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农民的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都使农民实现了减负增收的目标。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对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也更加迫切;(4)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艺术活动。虽然新时期在党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下,农村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农村文化艺术活动仍然是我国文化事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由于基础薄弱,历史以来农村文化艺术活动建设投入较少,农村公共文化艺术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活动需求同农村公共文化艺术活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制约着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文化艺术活动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增加了新农村社区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地方的文化个性,是当代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的阵地。近年来,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篇: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一、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理性论证
(一)行政权是否可以处分
“公权不可处分”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由于行政权不可处分,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在诉讼中没有可供妥协的空间,而和解是试图在当事人双方相互妥协让步的前提下通过合意的方式解决争议。既然行政机关在诉讼过程中不存在妥协的空间,也就不存在通过合意解决争议的可能性。因此行政诉讼中不适用和解。但司法实践中,很多行政案件虽然被诉的是具体行政行为,但争议的核心却往往是民事纠纷。与将行政活动仅理解为行政权力活动的单一性相一致,我国行政诉讼是以撤销诉讼为典型形态进行的设计。撤销诉讼主要适用于干预行政领域,特别是警察、安全和秩序等方面。随着公共行政改革和行政争议类型的变化,今后我国行政诉讼课予义务诉讼、给付诉讼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行政诉讼课予义务诉讼、给付诉讼与民事诉讼中的给付诉讼差别不是很大,适用调解、和解并没有什么问题。行政复议与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对不当具体行政行为的改变,实际上也是处分了“公权”。既然行政机关能够在行政程序中改变其行政行为,当然也就能够在行政诉讼程序中改变,且在行政诉讼程序中改变还能够接受司法的监督,更能保证其合法性。因此,“公权不可处分”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公权不可任意处分”。行政机关在诉讼程序外放弃、变更公权力的行为的大量存在,更是足以说明与其放任行政机关在诉讼程序外对公权的处分,倒不如设立和解制度,名正言顺地对其予以司法监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权不受任意处分。
(二)行政诉讼和解是否影响到公共利益
在行政诉讼被告与原告的和解中要顾虑公共利益的维护,尤其行政主体在与原告和解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是否有违公共利益的估量。可以说,不违反公益是和解得以成立的基础,但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达成的和解协议未必会影响到公共利益。这是因为,利益本身就存在着多个评价标准,并且即使同为公益利益之间,也会发生孰轻孰重的争执。随着法治行政和人权保障理念乃至民主主义原理的不断发展,作为现代行政法的特殊性质,公共利益优先论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日本学者南博方等即认为,“即使以案件的公益性为理由而限制和解,但由于行政案件的公益性具有不同的程度,故不能一概否定、取
消诉讼上的和解。”①在行政诉讼和解中,法院可以通过衡量多方面的利益,达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法院既是原告与被告和解的主持者,又是对某一具体案件是否进行和解的决定者。法院有权根据具体案件中的权利义务作出是否和解的决定。“本项案件审查的目的,在于控制行政诉讼上和解,除符合当事人之利益外,对于公益亦应有所裨益,或至少不造成损害。和解契约之内容,如因违反公序良俗,或违反法律强制或禁止规定等”,②法院可以作出不予和解的决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并非决然对立,“公益在现代国家,系以维持和平之社会秩序,保障个人利益、财产、自由及权利等项内容”,“保障私益亦是维护公共之一部分”③,不能不加区分的一概以公共利益由反对行政诉讼和解。(三)行政诉讼和解是否导致司法监督权的丧失
行政诉讼是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制度,通过司法审查监督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监督的方式就是就是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因而法院判决不仅有判解纠纷的功效,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实现行政法治,而和解会削弱行政诉讼制度为追求该目标所作的努力。行政审判权本身是一种权力对权力进行制约的法治架构,因而多数国家采取“司法自我克制”的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而不过多干涉行政机关在自由裁量权限内的行为。司法权是一种被动权力,“不告不理”是其行为的法律基础。另外,行政相对人逾期起诉的,法院不能受理。这与民法中的时效制度不同,在民法中,当事人超过法定时效的,只丧失胜诉权,而保留起诉权;但是,行政诉讼的起诉时效一旦超过,相对人就不仅丧失胜诉权,也同时丧失起诉权。由此可见,行政审判权本身就是一种有限的权力。在和解制度下,原告与被告行政机关之间达成互谅互让的协议,本身并不会消弱行政审判权。从严格意义上说,行政诉讼中司法权的运作并非追求权力运行的完整流程,而是通过案件的裁断来使双方当事人平复心中的怨愤,因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行政活动的正常进行。坚持行政诉讼不适用和解,实际上是假定和解脱离了法律的规制,现实中也不能排除和解协议违法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后续的制度安排——对瑕疵和解的补救措施来加以解决。如果和解客观上是违法的,那么就可能导致无效。之所以认为它不属当然无效,主要因为和解协议在实体效果上是一个新的行政行为,其违法后果应完全按照相应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加以判断。④
>二、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一)行政诉权保障的需要
行政诉权是请求法院做出公正裁判的权利,其内容包括起诉权、获得行政裁判权和得到公正裁判权。它是对公民独立人格的肯定、是对公民与政府新型平等关系的确认、是对公民“行政权益”的保障。行政诉权应当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自然权利的延伸,和其它诉权一样是一种反抗压迫和专制强权的权利,它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为宪法所保障。现代行政法中,民主、宪政理论不断发展,“个人权利”逐渐成为公众话语的趋势,公民有权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与政府平等对话,通过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原告和被告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行使诉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双方在行政过程中行使自主的权利或权力的一种延续。”⑤行政诉讼当事人的和解如果排除其诉讼法上的特殊性,则与诉讼前一般的行政活动并无本质差别。从它们都受到行政法治原则支配的角度看都是一致的。为根本上解决纷争,当事人可能不限于对被诉行政行为本身进行商谈,其他相关的因素和事项可能一并考虑。最终的和解方案中被诉行为只是一个环节,协议为双方设定了新的权利义务和行政活动内容,相对人诉权在和解中得以最大展现。
(二)行政诉讼经济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国家任务的膨胀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调整领域的扩大,人民权利保护范围的扩大,公民意识的增强等原因导致诉讼爆炸,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法院与当事人负担日益加重,程序进行严重停滞,如何追求以最少之人力、物力、时间,达成最佳及最终之解决纠纷,已成为诉讼制度创设时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⑥显然,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利于相对人及时解决其与行政机关的纠纷,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成本支出;而且还不会导致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敌视、对抗情绪,从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整个社会的成本支出。“诉讼对当事人是昂贵的,除了直接的法院成本和精力,因此人们可以预计理性的诉讼当事人可能会发现和解符合他们的利益。”⑦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行政相对人是否选择诉讼、选择在何时进行诉讼以及是否继续进行诉讼都是以其自我利益的最大限度追求为唯一目的的。如果某一项制度的选择符合其利益的最大限度的追求,那么毫无疑问,他就会理性地选择它。任何诉讼都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而判决的成本要
比和解的成本大得多。诉讼权利包括实体权力和程序权利。诉讼的目的最终是实体权利的实现。但程序权利的正当行使却可以对实体权力的实现以最大的优化。和解可以钝化矛盾,尽快结束行政诉讼程序,以实现自己诉讼利益的最大化。对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乃至法院都应是理性的追求。(三)行政诉讼效能的需要
行政诉讼制度乃至于整个诉讼制度的基本目的都在于判解纠纷,行政诉讼中所有的制度设计、规范构成、诉讼行为都必然要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关于判解纠纷与维护权益、促使依法行政,前者是最为直接、具体的价值,后者则是间接价值、抽象价值,只有当具体的、直接的价值实现后才可以进一步探讨间接价值和抽象价值问题。同时,后者是一个无法用具体标准予以证明的价值,而解决纠纷是最为现实的价值。行政诉讼中原告与被告的和解是以非常现实的方法解决了二者的纠纷,提高了行政诉讼的效能。在私法上,作为纠纷的解决方式,和解与调解已经获得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在倡导意思自治的私法领域,和解与调解已经成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和解与调解是由当事人自主协商、互谅互让、真正合意的结果,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事人的意愿。与司法裁判相比较,和解与调解具有迅速、彻底解决纠纷,稳定法律秩序的社会功能。行政诉讼判决与和解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合法性的实现,更多外在表现为对合法权益的保护。裁判具有宣示的功能,它可以体现国家对违法行政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和对合法行为的肯定评价。虽然当事人行为对裁判结果有制约和影响,但法官的判断居主导地位。和解依赖于当事人的能动性,追求对抗的完全消除。两者都有各自适宜的案件范围。有的案件不允许以和解方式解决,而有的案件和解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现实可行性
(一)现代公共行政已从单纯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行政诉讼中能否实现和解的最大理论障碍,乃在于认为被告一方为国家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是一种公权力性质的行为方式,行政诉讼所解决的争议都是以行政权为核心而发生的,允许进行和解就有可能涉及公共利益问题,因此,它并非如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那样,可以自
由地处分“自己”的利益,故显然不存在和解的基础。传统行政法以行政权为核心展开其理论体系,凸现国家对个人的干预行政。行政机关与相对人,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具有明显的对立性,两者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显然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是完全不可能的。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70年代以来,这种强制——服从的行政关系受到了外部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展开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并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新公共管理关注政府实施的各项计划、项目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组织和部门,公共权力随着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而社会化,众多的非政府的公共管理组织成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特别是第三部门的兴起,填补了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上的很多缺失,同时也为行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和路径。现在比较时髦的民营化、公私合作以及外包等,都与第三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成为一种新型的实现行政目标手段,被政府越来越多地倚重。⑧与此同时,行政法的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法之任务不再限于消极保障人民不受国家过度侵害之自由,而在于要求国家必须以公平、均富、和谐、克服困境为新的行政理念,积极提供各阶层人民生活工作上之照顾,国家从而不再是夜警,而是各项给付之主体。”⑨
以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行政活动的新型方法应运而生满足了现代行政法任务的需求。现代行政法在保留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发展出了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行政活动,旨在解决现代行政中遇到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既然行政过程中行政活动能够以契约、协商的方式开展,为何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和解被严厉禁止呢?在此背景下,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表现为服务和合作的关系,一旦发生纠纷,两者在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诉讼中就存在相互妥协的余地,于是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就具有可行性。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大量存在 “广泛的裁量权与法治原则不相容,这曾经是一条古老的宪法原则,但是这一信条今天已不再被严肃对待,实际上人们也从未把它当真。”⑩由于现代行政管理面临的事务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可变性,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广泛存在并且渗透于行政过程的各个环节。由于行政本身具有执法的性质,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类似于法官形成判决的过程,即包含认定事实、适用法律、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作出决定的过程,其中必然渗透着执法者自由裁量的因素。既然在行政执行中,行政机关具有通过和解方式了结行政争议的权能,那么在法院主持下,行政诉讼的和解更加具合法性和合理性。行政裁量尤其有助于实现个别案件的正义,行政机关可以一方面斟酌法律的目标计,另一方面考虑具体的情况下,针对该个别案件寻求一个适当的、合理的解决。因为行政程序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大量存在,才使得行政主体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处分”权力,可以在考虑合适社会成本的条件下作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为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达成和解留有空间。笔者以为,自由裁量权与诉讼中和解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诉讼中和解是程序法上的一种制度,它是因为行政机关职权违法的行政行为侵害了公民个人利益,行政机关在法定权限内在不损害公共利益或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变更或撤销一个畸重或违法的行政行为与原告达成合意,而终止讼诉的行为。因此说诉讼中的和解是在自由裁量的范围内实现的,两者各有其独特的内涵,并不可以互相替代。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于争议事项具有裁量权。行政诉讼和解中被告行使处分权并非是对法定职权或职责的放弃,而是权力的具体行使,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灵活反应,可以看作是诉讼前已有的裁量权在诉讼阶段的重新启动和作用。在行政行为严格受法律约束的方面,被告没有裁量的空间,所以和解也被禁止。鉴于现代行政活动载量权的广泛存在,诉讼上的和解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建立起来。
(三)我国审判实践中行政诉讼和解的实效性
第三篇: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一、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理性论证
(一)行政权是否可以处分
“公权不可处分”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由于行政权不可处分,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在诉讼中没有可供妥协的空间,而和解是试图在当事人双方相互妥协让步的前提下通过合意的方式解决争议。既然行政机关在诉讼过程中不存在妥协的空间,也就不存在通过合意解决争议的可能性。因此行政诉讼中不适用和解。但司法实践中,很多行政案件虽然被诉的是具体行政行为,但争议的核心却往往是民事纠纷。与将行政活动仅理解为行政权力活动的单一性相一致,我国行政诉讼是以撤销诉讼为典型形态进行的设计。撤销诉讼主要适用于干预行政领域,特别是警察、安全和秩序等方面。随着公共行政改革和行政争议类型的变化,今后我国行政诉讼课予义务诉讼、给付诉讼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行政诉讼课予义务诉讼、给付诉讼与民事诉讼中的给付诉讼差别不是很大,适用调解、和解并没有什么问题。行政复议与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对不当具体行政行为的改变,实际上也是处分了“公权”。既然行政机关能够在行政程序中改变其行政行为,当然也就能够在行政诉讼程序中改变,且在行政诉讼程序中改变还能够接受司法的监督,更能保证其合法性。因此,“公权不可处分”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公权不可任意处分”。行政机关在诉讼程序外放弃、变更公权力的行为的大量存在,更是足以说明与其放任行政机关在诉讼程序外对公权的处分,倒不如设立和解制度,名正言顺地对其予以司法监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权不受任意处分。
(二)行政诉讼和解是否影响到公共利益
在行政诉讼被告与原告的和解中要顾虑公共利益的维护,尤其行政主体在与原告和解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是否有违公共利益的估量。可以说,不违反公益是和解得以成立的基础,但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达成的和解协议未必会影响到公共利益。这是因为,利益本身就存在着多个评价标准,并且即使同为公益利益之间,也会发生孰轻孰重的争执。随着法治行政和人权保障理念乃至民主主义原理的不断发展,作为现代行政法的特殊性质,公共利益优先论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日本学者南博方等即认为,“即使以案件的公益性为理由而限制和解,但由于行政案件的公益性具有不同的程度,故不能一概否定、取消诉讼上的和解。”①在行政诉讼和解中,
法院可以通过衡量多方面的利益,达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法院既是原告与被告和解的主持者,又是对某一具体案件是否进行和解的决定者。法院有权根据具体案件中的权利义务作出是否和解的决定。“本项案件审查的目的,在于控制行政诉讼上和解,除符合当事人之利益外,对于公益亦应有所裨益,或至少不造成损害。和解契约之内容,如因违反公序良俗,或违反法律强制或禁止规定等”,②法院可以作出不予和解的决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并非决然对立,“公益在现代国家,系以维持和平之社会秩序,保障个人利益、财产、自由及权利等项内容”,“保障私益亦是维护公共之一部分”③,不能不加区分的一概以公共利益由反对行政诉讼和解。(三)行政诉讼和解是否导致司法监督权的丧失
行政诉讼是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制度,通过司法审查监督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监督的方式就是就是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因而法院判决不仅有判解纠纷的功效,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实现行政法治,而和解会削弱行政诉讼制度为追求该目标所作的努力。行政审判权本身是一种权力对权力进行制约的法治架构,因而多数国家采取“司法自我克制”的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而不过多干涉行政机关在自由裁量权限内的行为。司法权是一种被动权力,“不告不理”是其行为的法律基础。另外,行政相对人逾期起诉的,法院不能受理。这与民法中的时效制度不同,在民法中,当事人超过法定时效的,只丧失胜诉权,而保留起诉权;但是,行政诉讼的起诉时效一旦超过,相对人就不仅丧失胜诉权,也同时丧失起诉权。由此可见,行政审判权本身就是一种有限的权力。在和解制度下,原告与被告行政机关之间达成互谅互让的协议,本身并不会消弱行政审判权。从严格意义上说,行政诉讼中司法权的运作并非追求权力运行的完整流程,而是通过案件的裁断来使双方当事人平复心中的怨愤,因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行政活动的正常进行。坚持行政诉讼不适用和解,实际上是假定和解脱离了法律的规制,现实中也不能排除和解协议违法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后续的制度安排——对瑕疵和解的补救措施来加以解决。如果和解客观上是违法的,那么就可能导致无效。之所以认为它不属当然无效,主要因为和解协议在实体效果上是一个新的行政行为,其违法后果应完全按照相应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加以判断。④
二、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一)行政诉权保障的需要
行政诉权是请求法院做出公正裁判的权利,其内容包括起诉权、获得行政裁判权和得到公正裁判权。它是对公民独立人格的肯定、是对公民与政府新型平等关系的确认、是对公民“行政权益”的保障。行政诉权应当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自然权利的延伸,和其它诉权一样是一种反抗压迫和专制强权的权利,它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为宪法所保障。现代行政法中,民主、宪政理论
不断发展,“个人权利”逐渐成为公众话语的趋势,公民有权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与政府平等对话,通过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原告和被告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行使诉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双方在行政过程中行使自主的权利或权力的一种延续。”⑤行政诉讼当事人的和解如果排除其诉讼法上的特殊性,则与诉讼前一般的行政活动并无本质差别。从它们都受到行政法治原则支配的角度看都是一致的。为根本上解决纷争,当事人可能不限于对被诉行政行为本身进行商谈,其他相关的因素和事项可能一并考虑。最终的和解方案中被诉行为只是一个环节,协议为双方设定了新的权利义务和行政活动内容,相对人诉权在和解中得以最大展现。
(二)行政诉讼经济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国家任务的膨胀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调整领域的扩大,人民权利保护范围的扩大,公民意识的增强等原因导致诉讼爆炸,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法院与当事人负担日益加重,程序进行严重停滞,如何追求以最少之人力、物力、时间,达成最佳及最终之解决纠纷,已成为诉讼制度创设时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⑥显然,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利于相对人及时解决其与行政机关的纠纷,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成本支出;而且还不会导致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敌视、对抗情绪,从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整个社会的成本支出。“诉讼对当事人是昂贵的,除了直接的法院成本和精力
,因此人们可以预计理性的诉讼当事人可能会发现和解符合他们的利益。”⑦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行政相对人是否选择诉讼、选择在何时进行诉讼以及是否继续进行诉讼都是以其自我利益的最大限度追求为唯一目的的。如果某一项制度的选择符合其利益的最大限度的追求,那么毫无疑问,他就会理性地选择它。任何诉讼都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而判决的成本要比和解的成本大得多。诉讼权利包括实体权力和程序权利。诉讼的目的最终是实体权利的实现。但程序权利的正当行使却可以对实体权力的实现以最大的优化。和解可以钝化矛盾,尽快结束行政诉讼程序,以实现自己诉讼利益的最大化。对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乃至法院都应是理性的追求。(三)行政诉讼效能的需要
行政诉讼制度乃至于整个诉讼制度的基本目的都在于判解纠纷,行政诉讼中所有的制度设计、规范构成、诉讼行为都必然要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关于判解纠纷与维护权益、促使依法行政,前者是最为直接、具体的价值,后者则是间接价值、抽象价值,只有当具体的、直接的价值实现后才可以进一步探讨间接价值和抽象价值问题。同时,后者是一个无法用具体标准予以证明的价值,而解决纠纷是最为现实的价值。行政诉讼中原告与被告的和解是以非常现实的方法解决了二者的纠纷,提高了行政诉讼的效能。在私法上,作为纠纷的解决方式,和解与调解已经获得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在倡导意思自治的私法领域,和解与调解已经成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和解与调解是由当事人自主协商、互谅互让、真正合意的结果,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事人的意愿。与司法裁判相比较,和解与调解具有迅速、彻底解决纠纷,稳定法律秩序的社会功能。行政诉讼判决与和解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合法性的实现,更多外在表现为对合法权益的保护。裁判具有宣示的功能,它可以体现国家对违法行政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和对合法行为的肯定评价。虽然当事人行为对裁判结果有制约和影响,但法官的判断居主导地位。和解依赖于当事人的能动性,追求对抗的完全消除。两者都有各自适宜的案件范围。有的案件不允许以和解方式解决,而有的案件和解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现实可行性
(一)现代公共行政已从单纯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行政诉讼中能否实现和解的最大理论障碍,乃在于认为被告一方为国家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是一种公权力性质的行为方式,行政诉讼所解决的争议都是以行政权为核心而发生的,允许进行和解就有可能涉及公共利益问题,因此,它并非如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那样,可以自由地处分“自己”的利益,故显然不存在和解的基础。传统行政法以行政权为核心展开其理论体系,凸现国家对个人的干预行政。行政机关与相对人,行政权力与公
民权利具有明显的对立性,两者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显然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是完全不可能的。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70年代以来,这种强制——服从的行政关系受到了外部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展开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并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新公共管理关注政府实施的各项计划、项目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组织和部门,公共权力随着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而社会化,众多的非政府的公共管理组织成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特别是第三部门的兴起,填补了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上的很多缺失,同时也为行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和路径。现在比较时髦的民营化、公私合作以及外包等,都与第三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成为一种新型的实现行政目标手段,被政府越来越多地倚重。⑧与此同时,行政法的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法之任务不再限于消极保障人民不受国家过度侵害之自由,而在于要求国家必须以公平、均富、和谐、克服困境为新的行政理念,积极提供各阶层人民生活工作上之照顾,国家从而不再是夜警,而是各项给付之主体。” ⑨
以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行政活动的新型方法应运而生满足了现代行政法任务的需求。现代行政法在保留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发展出了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行政活动,旨在解决现代行政中遇到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既然行政过程中行政活动能够以契约、协商的方式开展,为何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和解被严厉禁止呢?在此背景下,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表现为服务和合作的关系,一旦发生纠纷,两者在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诉讼中就存在相互妥协的余地,于是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就具有可行性。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大量存在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广泛的裁量权与法治原则不相容,这曾经是一条古老的宪法原则,但是这一信条今天已不再被严肃对待,实际上人们也从未把它当真。”⑩由于现代行政管理面临的事务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可变性,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广泛存在并且渗透于行政过程的各个环节。由于行政本身具有执法的性质,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类似于法官形成判决的过程,即包含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决定的过程,其中必然渗透着执法者自由裁量的因素。既然在行政执行中,行政机关具有通过和解方式了结行政争议的权能,那么在法院主持下,行政诉讼的和解更加具合法性
和合理性。行政裁量尤其有助于实现个别案件的正义,行政机关可以一方面斟酌法律的目标计,另一方面考虑具体的情况下,针对该个别案件寻求一个适当的、合理的解决。因为行政程序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大量存在,才使得行政主体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处分”权力,可以在考虑合适社会成本的条件下作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为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达成和解留有空间。笔者以为,自由裁量权与诉讼中和解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诉讼中和解是程序法上的一种制度,它是因为行政机关职权违法的行政行为侵害了公民个人利益,行政机关在法定权限内在不损害公共利益或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变更或撤销一个畸重或违法的行政行为与原告达成合意,而终止讼诉的行为。因此说诉讼中的和解是在自由裁量的范围内实现的,两者各有其独特的内涵,并不可以互相替代。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于争议事项具有裁量权。行政诉讼和解中被告行使处分权并非是对法定职权或职责的放弃,而是权力的具体行使,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灵活反应,可以看作是诉讼前已有的裁量权在诉讼阶段的重新启动和作用。在行政行为严格受法律约束的方面,被告没有裁量的空间,所以和解也被禁止。鉴于现代行政活动载量权的广泛存在,诉讼上的和解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建立起来。
(三)我国审判实践中行政诉讼和解的实效性
从立法本意上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的规定,主要是指人民法院不能以制作调解书的方式结案,实际并没有禁止人民法院通过和解的手段,在审理的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一些说服教育工作,促成当事人各方达成和解协议,解决行政争议。该法第51条关于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的规定,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和解等方式达到原告撤诉或者行政机关主动纠错等行政争议得到妥善解决的效果。《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4项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行政处罚显失
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这里所说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应该是执法阶段的结果。既然法院能够变更执法阶段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当然也能够矫正争讼阶段的和解。据相关资料反映,行政诉讼法施行15年,原告撤诉始终占全部案件三分之一以上,最高达60%撤诉案件中,被告没有改变、撤销或者另行作出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原告撤诉的,占一半以上。应当说这些撤诉案中,原告并非都是完全自愿的。但我们看到的是,法院对撤诉申请几乎一律“绿灯放行”,面对几十万撤诉申请,极少有不准的。行政诉讼不允许调解的规定被悄然规避名存实亡。行政诉讼建立和解制度确实可以解决行政诉讼裁判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发挥其解决争议的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些作用也是裁判难以替代的。行政诉讼裁判与诉讼和解皆有独特的价值,永远不会出现裁判完全被和解所取代或者相反的情况。两者不是对立关系,只要法院注意发挥判决与和解各自的优势,行政诉讼就能发挥更大效能。一方面,如果诉讼过程中当事人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受到保护,那么即便最后双方当事人达不成和解协议,建立在充分对话辩论基础上的判决也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如果和解失败法院将作出裁判,这种预期会给当事人以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尽可能地考虑对方的合理要求,促成和解的实现。第四篇:关于建立嵩阳书院文化艺术中心申请报告
关于成立《嵩阳文化艺术中心》
申 请 报 告
尊敬的孔部长:您好!
本人尚建涛,与共和国同龄,就职于郑州华威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会董事,与公司一起历经四十年风雨,一直从事营销工作,并兼任中国建材报特邀记者、《建材技术》杂志编委会成员,多次被评为企业标兵、新密市劳模、新密市销售状元、郑州市先进个人、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今赋闲在家,仍担任公司董事。
本人自幼酷爱艺术,现任河南省人大书画院理事,多年的艺术追求实践,结交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大师,并与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风民俗研究会等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幸结识世界艺术家联合会郑发祥秘书长,促膝相谈,于2006年6月正式聘请本人就职于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北京代表处,任发展部部长。
本人非常崇尚文物保护,1994年自己出资,修复了新密老家一座古龙王庙。现正为修复家乡的汉朝开国功勋之首-大将军纪信的遗迹而奔波,该文化遗迹为明朝洪武正德十三年修建,清康熙年间又重修的纪信祠、老君庙。按古迹原貌着手修复,为此,在向国家文物局董明康副局长请教的同时,又请来古建筑专家实地查看,有幸结识河南几家古建筑施工队,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已准备筹建一支高素质的古建筑施工团队。
前不久,郑发祥秘书长发来电子邮件,有意成立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嵩阳文化艺术中心。对此,本人思索了许久,没急于答复。只因本人成长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培养,尤其不能忘恩生我养我的家乡,即使要成立,还是先以河南名义办好嵩阳文化艺术中心,河南才有自主权,然后再与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共谋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华夏河南嵩阳艺术圈,为推动河南文化艺术走向世界,为河南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基本构思如下:
一、文化艺术流通
1、首先要建好、办好嵩阳文化艺术中心。只要栽好了梧桐树,本人有信心有能力引凤凰来,将国内外众多大家、名人的艺术大作聚集于中心,供世人参观欣赏或收藏。
2、以嵩阳书院为中心,分别在少林寺、中岳庙设立三个文化艺术展示厅。
3、继续聚集国内外大家、名人的精美作品,并辐射到国内外。
4、建好河南嵩阳文化艺术中心网站。
5、在全国有选择性的建立几家嵩阳文化艺术分支机构,以后逐步向国外
发展,最终形成华夏中原文化艺术大航母。
6、一旦嵩阳文化艺术中心成形,就可以考虑邀请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前来商谈合作协议,双方优势互补。借助世艺会的渠道,让中原文化更快更好的走出国门。
二、艺术产业园:
1、在建设嵩阳文化艺术中心的同时,计划在郑州市辖区内着手建设河南文化艺术产业园基地。喜闻古荥修复古建筑群,借此东风吸引一批专业艺术人才在艺术园落户,生根发芽。
2、在文化艺术产业园基地设立大型文化艺术展示中心。
3、逐步扩展至以竹子、木材、玻璃、有色金属为主材的文化艺术产品。
4、把艺术产业园基地与嵩阳文化艺术中心合为一体,遥相呼应,共同发展。
三、组建河南省级古建筑修复团队:
1、今年七月,郑州市委、郑州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实施意见》的决定,市委王文超书记在中华文化园项目策划方案汇报会上也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把古荥阳城作为中华文化园展示的核心,要对古荥阳城进行修复性保护。为此,古荥古建筑群修复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借助古荥恢复古建筑的契机,把那些拥有古建一技之长,现在湖北、江浙、福建、两广古建公司打工的河南人召集回来,组建一支属于河南自己的古建筑团队(这方面本人有很多人才资源,有信心反聘回来)。
2、受古荥管理处主任张振林的邀请,本人与张主任作了深入交谈,并受张主任委托,前往山东台儿庄古运河实地考查,感触颇深。计划推行台儿庄古运河复古建筑的运营模式,即首先成立台儿庄古运河古建筑公司,有关古运河所有复古修建工程均由古建筑公司负责。
3、由古建筑公司负责,面向全国招标,择优选定那些国内资质高、工程质量好的古建公司承揽工程,同时要在外古建公司内派遣自己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走边管理边自强的道路。这样一来,即可水到渠成的发展自已的古建筑团队。
以上浅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孔部长指教!并恳请孔部长对该项目的审批给予大力支持,不吝致谢!
以上所述是本人多年想报效河南的心愿,敬请孔部长给予支持为望。
报告人:尚建涛
第五篇: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报告(精选)
北川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建立公司人力资源信息库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报告
现代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融合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所谓人力资本的观念已经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更不下于土地、厂房、设备与资金等,甚至超越,除此之外,人是知识的载体,为了有效运用知识,将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便需要妥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用。这就是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流程管理和实时监控还比较弱,组织机构、教育培训、薪资福利等方面工作尚未实现网上作业,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强内部监管。整个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还比较分散,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全系统人员的基本状况、层次、分布、发展等状况,不能及时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资料。这些现状都严重制约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已经不适应企业机会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逐步推进的企业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以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进一步发挥企业总部的管理职能和直属企业的主体职能,通过管理变革和技术支撑两个方面,推动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最终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目的。大力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工作,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核心业务提供人才支撑和机制保障,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开发使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与认为只要将员工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再用Excel或Word打印出漂亮的报表就行了。事实上,前后两种应用途径
/ 6
北川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大相径庭。而建立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优点在于:
一、整合的、集中的信息源
首先,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公司里现有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是如何保存和查找的?可能会用自编程序或Excel工作表来计算员工的工资,而员工的养老金信息、合同信息、个人信息等可能被存放于多个Word文档或Excel工作表文件中或打印出来放在文件柜里。这种分散的信息源,在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更新时会产生许多重复的工作,造成人工浪费,其保存和查找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而要使所有的信息得到及时的更新从而保持相容的状态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需要一份报表时,往往会从计算工资的文件里得到最新的员工人数和姓名,从另一个文件里获得他们的合同信息,再从其他文件里获取他们的年龄、生日、教育、性别等信息。由于它们都是分散保留的,因此将这些分散的信息匹配在一起,其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而由于信息的分散存储造成信息不一致或不完全的情况,则更令人束手无策。时常会出现凭记忆或拍脑袋,人为“调平”数据的现象。而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就可以用集中的数据库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信息全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减少了信息更新和查找中的重复劳动,保证了信息的相容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使原来不可能提供的分析报告成了可能。
二、易访问、易查询的信息库
在没有采用和实施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之前,当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数字时,往往依赖于某个人或某些人来获取。首先是找到人力资源部的相关人员,由他们从不同的计算机文件、打印件或档案柜中查找相关的信息,2 / 6
北川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再汇总后提交。这种依赖于人的过程往往会因为花费的时间较长或某个人不在办公室而不能及时完成。在采用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后,就会将依赖于人的过程改为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企业管理人员只要获取了相应的权限,就可以随时进入系统,直接查阅相应的信息。如某厂在采用和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库之后,一位老总在随意浏览全厂人事信息时,偶然发现某位员工在某月有多天的加班工资,而他记得该员工曾在该月请了多天病假。这种现象其负面影响往往会远远超出几十块钱的加班费。试想一下,如果同部门的另一位员工也请了若干天的病假并且被扣了部分病假工资,那么这位员工会如何对待工作?其他员工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像这种审计过程,在没有人力资源信息库支持之前几乎不可能实现。企业的老总可能会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无暇顾及“小事”,也可能会因为其他因素不便细查,或者他也想不到会有某种舞弊的现象存在。而人事部门提供的报告毕竟只是静态的、汇总的,可能是经过人为过滤的和一个侧面的信息。实施了人力资源信息库之后,老总也许只是利用五分钟的空闲时间就可以浏览一下系统,不仅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详细的、未经过滤的第一手人事信息,发现不公平的现象,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某些灵感和启发,从而改进企业的管理。这种透明性还可以规避企业管理中潜在的风险。
三、有利于体现公平性原则,留住人才
不少企业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现象;对此,除了抱怨外部环境以外,往往拿不出较为有效的办法。人才流失除了因为薪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领导公平与否、培训机会和个人前途等等。现在不少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很多的课程,得到了证书,有了一技
/ 6
北川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之长。但是,按以往的情形,除了有机会在领导面前显示外,他很难得到相应的岗位和报酬。同时,在掌握了充分的技能之后,该员工也不会安心现在的岗位,结果是远走高飞。如果将技能输入人力资源信息库,在某个岗位需要人时,先搜寻一下企业内部是否有合适的人选,这样也许会留住一部分人才。再如,在提拔干部时,是根据谁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多,还是根据他的知识、技能和以往的绩效呢?体现公平原则不仅在于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而且它还给员工一种暗示:个人在本企业的前途不在于是否善于在领导面前表现,而是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体现公平性原则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企业在制度上予以保证和必要的系统工具支持。人力资源信息库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
四、提高管理水平
采用和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库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应该看到,在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库系统后,经过整合的、较为全面、准确、一致和相容的信息不仅可以让企业领导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生成综合的分析报表供企业领导人在决策时参考。如在薪资普调或薪资体系变更前,生成按岗位的历史薪资分析报告等,可辅助企业领导决策科学化。
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库系统的过程本身也包含着回顾企业本身的机构和岗位设臵、管理流程、薪资体系等等,并根据软件中所蕴含的先进管理思想来改变现行的体系。同时,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反思先行制度,重组、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契机。
/ 6
北川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人力资源信息库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高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随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使用计算机对人事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的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一个运行稳定,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库管理系统成为一种必要。
在使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时,所有客户端对于数据库的操作都是由应用服务器完成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缓解了数据库及网络负担。采用严格的安全体系,通过遵循严格身份认证和有限授权原则、全面确认原则和安全跟踪原则,保证了数据在处理和传输全过程的安全性。还能够实现与现有OA系统、财务软件等相关业务系统的无缝衔接。并且信息系统还具有模块高度集成、信息实时共享、抗崩溃和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相关业务发生后,有关数据、资料就全面、实时的出现在系统中,并按设臵提交到指定的部门和人员,无需重复的录入或传输,实现全企业的信息共享,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业的运行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岗位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管理能力可以大大提高企业
/ 6
北川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根据对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可以总结出: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其再资源共享、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对员工的有效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加强竞争能力的有效保障。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者完成多方面的任务。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公司能否找到适当的员工,取决于公司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因为“选对人”会使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选错人”则会拖垮公司,一个企业基本上是考人来运作的,用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用人方面不可掉以轻心,没有一套好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就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吸引更多适合本企业的游戏员工,拟定具体的机会,逐步进行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员工的招聘、奖惩、培训以及调度等问题。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组织机构、岗位信息和人员信息库,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平台,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控流程信息化,形成一个集资源管理、业务操作、信息综合、研究分析等功能为一体,数据联通、资源共享、功能完备、技术先进、方便实用的智能化辅助决策应用平台,对于企业改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迈上科学化管理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管理部 二○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