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建立综合农协与建设新农村
浅谈建立综合农协与建设新农村
论文摘要:资本、劳动力、土地要素的净流出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是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现状。交易条件恶化、交易成本过高是农村发展障碍的根本原因。效仿日韩模式,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在农村建立起金融合作、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农协,是解决农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综合农协;“三农”问题引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社会财富大幅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三农”问题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交易条件恶化、交易成本过高是农村发展障碍的主因,这一观点已取得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中国政府多年来通过财政补贴和引进现代金融体系等方式,试图解决农业问题,但收效甚微。2010年,中央再发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做出新的部署。文件宣示了一个新的趋向:更多赋予合作社多样化的职能——从承担新增农业补贴、进行产销对接、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党组织等诸多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反映了中央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专业性适度综合化的全面发展思维。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性决策。
本文将以分析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比较农业发展模式中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的差别,探究中国农业政策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如何建设综合农协提出自己的建议。2 交易条件恶化和交易成本过高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因中国小农经济土地规模化程度低、分散化经营、70%以上兼业的本质决定了农业部门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没有发生质的提高,而与此同时,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和附加值却取得了质的飞跃,生产率和附加值差距不断拉大的必然结果就是交易条件恶化。这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逆转的过程,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在乡土中国,事实上任何现代化类型的政府体制都不可能对农村提供全面的公共品,也无法克服外部主体与高度分散的九亿农民之间的“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如果这些相对于乡土社会而言属于外来上层建筑的实际费用没有被足额支付,就必定导致现代上层建筑与小农村社制经济基础之间的不适应,就必定带来三治问题。可以用改制之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来说明这个问题。由于小农经济的特性,农民的借款额度都是非常小的,再加上小农经济剩余小、风险高,放贷之前的信用调查往往都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因为农信社只能利用纯商业化的“纵向”信用,即通过工资单、房产局、土地局等途径对农民的信用做出评价,而在农村特有的人情社会中,这些信用评价则来自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两者之间存在着极高的信息不对称,正是这种极高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使农信社更倾向于把钱贷给城市工业部门而非农业部门。
因此,解决交易条件恶化和交易成本过高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大前提,旨在发展农业的任何政策措施都需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有效解决或缓解交易条件恶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农业的重要切入点。政府农业政策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农业衰败的问题,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希望通过财政补贴和引进现代金融机构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剩余过低和资金极度稀缺的问题,但是,大量的投入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农业衰败的进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其实,这些结果还是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特点所导致的。正如前述交易条件恶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前提,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2005年农村人口7亿4千万),每个农民所
分到的财政补贴不可能完全填补他的交易损失,农民获得的财政直补相较于其严重恶化的交易条件,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其结果就是政府虽然花费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对农民进行补贴,但仍无法改变农业附加值低、生产剩余小的状况,农民的交易条件仍然处于恶化的状态。在当前的农业要素构成中,劳动力是过剩要素、土地是短缺要素、资金是极度稀缺要素,在这种要素配置条件下,如果单纯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配置,农业绝对无法产生社会平均利润率,农民也无法得到社会平均收入。资金是农业发展的龙头要素,对农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为了解决农业资金极度稀缺的困境,政府曾希望使用金融政策,在农业部门中引入现代金融体系,以实现农业资金的融通和再投资、再循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行等现代金融部门应运而生。农业部门将其与工业部门交易后仅剩的资金存入这些现代金融部门,但是,这些农业部门仅存的生产剩余并没有起到在农业部门中再生产、再投资、再循环的作用,而是以每年数以千亿记的数额通过这些现代金融部门流入了城市的工业部门。因为农信社等现代金融机构均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小农经济利润率低、剩余少、风险高的特点,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导致现代金融部门更倾向于选择利润高、风险小、成本低的城市借贷。资本的净流出更加恶化了农业发展的资金基础,甚至直接导致了农村高利贷盛行的现象,对小农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综上,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在现有的条件下,没有达到其政策初衷。农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比选单看工业化阶段的农业模式,世界上大体是“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不超过十个的前殖民地国家实现了规模农业,并靠规模扩张、简单生产力外延扩张来积累足够资本,进行资本化农业;其二,以欧盟为代表的现代化市民农业,其中超过60%的农场主是无力进入高端资本市场的中产阶级市民,这种农业不可能完全靠机械化,而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资本半深化的农业和绿色主义运动导向的生态化休闲农业;第三种,以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所代表的东亚模式,因没有被彻底殖民化,留下了大量的原住民人口,由于人口密集、资源高度稀缺形成的是小农村社制。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争论就集中于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的选择上。欧美模式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其特点是由政府成立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政府进行农产品信贷担保,对农业提供高额补贴。
日韩模式的特点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由政府对于农民合作社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日韩等国的农业金融体系是以合作形式为主体,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同时政府放开有盈利条件的涉农领域,例如生产资料供应,生产的储运、销售、加工,农业金融、保险等,允许农民组织形成合作社进入这些有收益的领域,研究表明,日本农户收益中的80%得益于此种模式,日韩模式集生产合作、购销合作、信用合作为一体,通过资金互助加强了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日韩模式真正实现了农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从而拓宽了农村经济及金融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既不可能通过殖民的方式来成倍扩充土地以实现土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也不可能每年安排大量的财政资金对涉农领域给予高额补贴,所以我们应该走日韩的农业发展模式,学习日韩综合农协经验,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性合作,保障其在部分非农领域的收益,同时给予普惠性的财政和税收支持,以达到农民增收、农业脱困的目的。日韩模式中国化发展方案5.1 专业合作社应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合作社
过去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就土地谈土地,忽视了小农经济的实际情况,忽视了“综合性”这一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点,而且把农民合作局限在收益率很低的农业生产领域,没有放开有盈利条件的涉农领域,这是中国“三农”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
我国小农经济的现状是两亿多农户、70%以上兼业、专业性差、高度分散化以及缺乏组
织化,在这种条件下组织各类完全局限于生产领域的专业合作社,让一家只种了几亩地、养了几头猪、几只鸡的农户分别去参加蔬菜合作社、养猪合作社、养鸡合作社,非但不会解决农民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失败也就成了必然。因此,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小农经济,就需要一种综合性的合作社来提供合作服务。
多种经营领域中的综合合作社是以合作形式为主体,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同时政府放开有盈利条件的涉农领域,例如生产资料供应,生产的储运、销售、加工,农业金融、保险等,允许农民组织形成合作社进入这些有收益的领域。农民通过这种综合合作,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交易条件,综合合作社在有盈利条件的涉农领域取得的利润可以反哺农业,真正实现农业资金的再生产和再投资。
5.2 综合农协的核心是金融合作
前面提到,资金在农业中属于极度稀缺要素,而且资金是发展农业的最关键要素,缺少资金支持,农业将寸步难行。但是交易条件的恶化决定了现在的农民无法取得社会平均收入,农业无法产生社会平均利润率,而现代金融部门是追求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这就意味着,现代金融部门不会主动进入农村农业,即使在政府政策指引下进入,也会使交易条件更加恶化,不会起到融通农业资金,促进再生产和再投资的作用,改制前的农信社、农行离农而去,与农业渐行渐远,正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发展以内部化多种金融业务合作为核心的多种不同经营领域中的综合性合作社。“内部化”的意思就是利用中国农村特有的熟人社会特点,建立起一套有别于现代金融信用体系,但适用于农村的信用体系。这种内部化解决了现代金融体系与农民信用体系的信息不对称,使信用成本在综合农协内部就被消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农村资金能有更加有效地融通,促进农业的再生产和再投资,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5.3 制度创新是建设综合农协的保证
综合农协作为发展东亚小农经济的重要组织保证,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我国发展综合农协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全国推广综合农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努力,制度创新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综合农协的发展存在着制度上的阻力:“综合农协是什么样的组织机构,是民间团体,还是经济组织,目前我国尚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 因此,如何解放思想,积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努力推动综合农协的发展,是中央乃至各地政府都应考虑的问题。结语东亚小农经济条件下,综合农协为解决农业交易条件恶化、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中国农业摆脱困境指明了方向。解放思想、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大力扶持综合农协的发展符合七亿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国内已经开始了综合农协的探索,浙江瑞安、山东莱芜、湖北恩施等地就是突出代表,这些农协通过制度创新、引进激励机制,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更带动了农村的综合改革,在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第二篇:综合农协问答
综合农协问答
1问:综合农协的全称是什么?
1答:新农村综合发展协会。它是由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为主要成员,以互助合作为基础,跨地域、跨行政村、覆盖全体农户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并通过该组织提供与“三农”相关的购销、加工、商业、信用合作、农业推广、文化教育与福利事业等多功能服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和农村的繁荣稳定。
2问:综合农协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2答:新农村综合发展协会是兼有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职业农民团体,是以经济手段完成社会目标的社会企业类型的经济社会组织,是政府各项“三农”政策贯彻实施的组织平台,是中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结构。
3问:综合农协的目标是什么?
3答:农民增收、增权、增能;农业可持续;农村稳定发展;城乡和谐共进。
4问:综合农协的特点是什么?
4答:具有中间性: 联结政府与农户、市场与农户的中间组织; 互助性:会员互助,自我管理;
社区性:以超越行政村的较大社区为基本单位;
社会性:以实现共同富裕、集体发声为目的;
经营性:企业方式运作,重视积累,要有盈余;
服务性:为会员提供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各类公共服务。
5问:综合农协和专业合作社有什么不同?
5答:专业合作社是以单一产业为链条的经济组织。在发展产业经营、带动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它们以松散型为主的多,经济实体的少: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与农民买断关系的多,可持续的成熟发展少;局限于技术、信息服务的多,农产品加工、销售、投资的少;发展运作依靠大户的多,独立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品牌、有市场影响度的少;多产业覆盖、跨区域经营的多,能够在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上有带动作用的少;最终,是大户得到的利益多,小户得到的利益少。
综合农协是一个伞状组织,可以容纳各类专业合作社作为自己的团体会员,同时,为实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可以试办农村金融、兴办大宗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社区教育、社区健康、社会福利、社区文化事业等等。办好了,不但可以大大增强带动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农民的收入和公共服务消费水平。
6问:综合农协和一般社团有什么不同?
6答:综合农协是一个会员制组织,和一般会员制社团的相同点:①拥有社团法人的财产权,其财产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②会员自愿参加,一人一票。③最高决策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监事,组成理事会、监事会。④实行权(理事会决策)能(总干事执行)分开原则——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总干事领导的工作团队为专职人员,负责具体操作。不同点主要是:①为保护农民权益,规定正式会员必须具有本地土地或者山林的承包经营权证或者农业学校毕业或有农业专著或发明,在当地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不符合以上条件的愿意加入者可以做赞助会员。只有正式会员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赞助会员只有备选一名监事的资格,无其他资格。②为服务农民所需、积累农协资产、帮助农民增收,章程规定农协具有广泛的经济功能,同时也严格规定了总盈余分配规则。③为
广开经费来源,章程规定很宽泛,除了会费、和社会捐赠外,可以有政府补助、本会事业盈余、会员自愿出资、政府委托事业的委托经费以及活动或服务的收入。④由于有大量的经济收支,监事会的财务监督十分重要。⑤为了实现规模效益,综合农协需要建在乡镇一级。
7问:综合农协主要做什么?
7答:主要的功能有信用、供销、保险、推广教育和三农政策执行。以湖北建始县河水坪新农村综合发展协会为例,业务范围包括:
(一)提供农户生产、指导、示范和经营咨询服务。
(二)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做好良种引进、试种、繁育、防病、防虫、防疫,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工作,增进劳动效率。
(三)指导及推行会员间的共同经营、委托经营、代耕业务和土地流转服务,促进农业的规模效益。
(四)开展农畜产品运销、仓储、加工、冷冻、包装、输出输入及批发、零售市场的经营。
(五)进行农业生产资料进出口、加工、制造、配售。及会员生活用品的供销。
(六)致力于会员以合作方式共同利用各类设施的活动,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七)兴办会员金融事业。
(八)致力于会员保险事业。
(九)举办会员生活福利及救济事业。
(十)兴办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保护事业。
(十一)协助政府进行有关土地农田水利改良、水土保持、林地保护及环境保护等工作。
(十二)改善农地利用,防治农业灾害。
(十三)保障农民权益、维护会员利益。向政府反映农户的要求,传播农事政策,调解农事纠纷和其他纠纷,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十四)接受政府或其他社会团体委托事项。
(十五)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自主开发符合本会宗旨的其他业务。
第十条 为办理第九条所提出的各项事业,经业务主管单位核准,可组织共同经营机构,联合经营,并可与个人会员直接交易。
8问:综合农协的模式是在哪里产生的?
8答:主要来自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小农户社会和组织经验。同时,中国在民国时期、以及1949-1956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都曾有过局部性的同类经验。在“一五”时期,还有过从互助组走向合作社的经验,只是,后来演变成政府公共机构(人民公社),没能处理好两者关系:既要保持农民经济合作的自治组织性质,又要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超越经济的各项公共服务。
9问:日韩台综合农协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现在怎样?
9答:日韩台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建设综合农协的,综合农协成为农村最重要的社会基础组织,由乡镇基层农协联合而成的农协集团是经济资产最庞大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而成长,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而改善,已经屹立百年。
10问:日韩台综合农协有什么基本经验?
10答:农协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民自治(非会员无选举权);
农协的决策与执行分开——权能区分;
农协组织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内部互补、实现内部再分配—自成一体;
农协进行科技、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推广教育——社会推广;
政府大力支持农协,给农协社会投资 ——政府助手;
台湾所有涉农部门都统一归口农委会——大农委体制。
11问:中国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综合农协?
11答:第一,是走出三农困境、实现农村就地现代化的需要。
有人说,中国要想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是必由之路,应该让农民和农民工成为历史。但是,中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过剩,采用欧美大农户、机械化、工业化模式,硬要走完全城市化、消灭农民的路,不但不能解决农村的贫穷问题,还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倒退。
这些年,土地先行的城市化已经造成了农村和城市发展两方面的灾难,农地荒芜,老幼留守,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生态毁坏,气候反常,生物圈循环遭到破坏。还有,两三个亿的农民工漂泊在城市中,无法扎下根。他们在城市打工收入很低,而且职业不稳定。都像城市人一样消费,资源耗费不起,盖房子这一项就做不到。在农村,农业收入更低,加上分散小农户无法抵御市场风险,丰产往往歉收,增收很难。
要走出这个困境,需要在建设好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进行农村就地现代化建设。不能将农村排斥在现代化之外,农村的就地现代化要和城市现代化并行、共进、共存。
农村的就地现代化指的是生态维持、资源保护、多种就业、多样收入、公共服务、方便生活、组织自治、城乡接合、综合生活质量提升。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打造农村的社会基层组织,这种组织要让农民抬头——达到共同富裕、集体发声的目标。这种组织要有集体的资产、集体的规则,既要为全体农民服务,也要为执行政府富民政策服务。这样的组织,就是综合农协。
第二,是走出乡镇治理困境,重建农民和政府之间关系的需要。
当前,尽管政府大力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过,由于缺乏一个能够同时整合分散小农户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团体和政府链接(村委会没有经济职能,专业合作社没有社会职能),导致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政府的政策贯彻不下去,大量对农村的投资被浪费和侵吞。现行的乡村治理结构缺乏自我发展的需求和动力,陷入发展的困境。要走出困境,进行乡村治理结构的创新,就必须形成让农民和基层政府都能有作为的新的组织和机制。
从建设基层农村治理结构的长远方向考虑,一个乡镇建设一个将经济、社会功能统合起来的全体农民都参与的经济社会组织,并与政府之间形成指导、监督关系,是最合理的组织和制度选择。
12问:怎样建设中国综合农协?
12答:综合农协的建设模式如下:
法人登记、拥有产权:
在现行的法律规范下,综合农协是社团法人注册。其组织建设包括地区协会、会员小组(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和会员(家庭)三个层级,农民会员以家庭为单位缴纳一定会费加入综合农协,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的会员组成会员小组,由覆盖区域各行政村组成地区协会,并登记为地区性的社团法人。综合农协的房屋、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经营性事业的产权属于组织集体所有。
农协盈余公共分配:
综合农协是运用组织多种经营事业和多业务手段增进组织的公共资产积累和社会福利建设,满足农民的经济增收、科技益智、健康快乐等多方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综合农协的业务建设大体可分为供销业务、信用业务、推广业务、产业发展四位一体,并根据这些业务成立相应的供销部、信用部、推广部、产业发展部等。综合农协的业务发展最终要达到通过信用事业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链接农民发展利益,实现组织盈利;通过供销业务保障农副产品的有效流通和农业生产生活用品统购统销,通过推广事业进行农民教育辅导,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目标,并使各业务之间相互促进,功能互补。实现组织经营事业盈余的公共分配。
权能分开、企业化经营:
综合农协的组织治理实行权能划分,选聘分开。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属于选任人员,各小组会员选举会员代表组成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理事会、监事会推选理事长和常务监事各一人。总干事领导下的工作团队属于职业化、专业化的聘任人员,由理事会招聘总干事,总干事聘任工作团队,由此保障了农民的组织权力与职业化、专业化管理职能的有效结合。总干事领导下的职业团队对组织经营事业实行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政府支持、民主监督:
综合农协作为覆盖全体农户的地区性协会,是政府各项“三农”政策贯彻实施的组织平台。政府具体可从如下方面提供支持:
1、成立综合农协上级统筹主管部门,提供行政统筹管理和与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
2、支持综合农协职业工作团队,鼓励政府事业单位干部甚至公务员加入工作团队;
3、制定综合农协组织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对综合农协的业务考核和总干事的绩效管理;
4、支持综合农协业务发展,支持成立信用部、供销部等业务部门,并从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
综合农协的监督一方面是政府根据组织制度对综合农协进行业务绩效考核和财务监督,另一方面综合农协组织监督包括理事会的决策,监事会的监督以及财务和日常工作的公开公示等。
全员参与、推广教育:
综合农协作为全体农民的职业团体,其组织发展必须体现参会农民的切身需要,并体现农民互助合作、祸福与共的团结精神,会员是综合农协发展的基础,只有牢固的会员基础,综合农协的事业才能繁荣昌盛,利益也才能使所有会员公平、平等享有。
为使组织的各项事业深入基层,让会员了解组织的工作和业务环节,并推动这些工作和业务在会员中间推广,凝聚会员的团结力和组织发展的公信力。综合农协的组织和业务建设必须建设全员参与的机制,建立协会下属的会员小组或农事小组作为组织事业发展和会员公共参与的组织载体,各组选举产生小组长,承担协会在各小组的事业联络和传递作用,发挥协会的网络功能。并通过综合农协的组织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农技推广和健康卫生等服务,提高参会农民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5月12日至5月26日,我有幸随鸿举市长率领的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加拿大、日本、韩国。特别是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的做法,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现将日韩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两国农协发展总体概况
访问期间,我随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广岛农协、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农协),考察了日本广岛安佐南区塑料大棚栽培、韩国现代农业,拜会了两国农协高管人士并与之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韩国新村运动及日本、韩国农协发展的认识。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延续至今,是韩国在城乡失衡的背景下由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韩国新村运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70年代主要是精神启发、创新经营、改善环境和帮扶贫困;80年代主要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共助;90年代主要是发展国家级服务组织,对农民福利进行改革;21世纪以来主要是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近来又发起了第二轮新农村运动--泛国民的“城市关爱农村”运动,核心是推进“一社一村”结对子,组织一个企业或学校对口一个村,帮助农村进行宣传、采购其农副产品,组织城市义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农业旅游观光活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实施了三类工程项目,即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项目、精神启蒙项目。新村运动实施初期,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整修村内小巷以及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合作耕种、发展养殖业和牧业、普及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立新村工厂、发展非农产业等,精神启蒙主要是指通过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40的村不通汽车,80的农户不通电,80的农民住茅草房。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这一运动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关注,“新村运动”已列入《大不列颠大辞典》,称之为“汉江奇迹”。据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已成为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由70年代初的70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4000美元,增长了200倍,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日韩两国都建有非政府组织性质的农协。日本ja农协是由集结人出资、自主性的非盈利法人组织,在全国拥有872个分支机构。农协向入会农民收取会费,年终按投资分配利润并接受会员监督。其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统一为入会农民购进农药、农用器材等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二是进行经济指导性工作;三是开展以金融为主的信用、储蓄贷款以及农业保险、医疗服务等。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确保安全放心的国产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二是发挥区域农业“指挥塔”作用;三是开展支持区域合作的有关活动;四是提供城乡交流所带来的农业价值;五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目前大约有24000名成员及1327个分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它不仅组织农产品销售,而且在器材购买、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流通化以及农业信用合作社等领域有广泛的业务,在韩国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通过农协进行的市场份额占整个韩国农业流通的40,由农协为主组建的农业银行目前在韩国整个金融界排名第一。韩国农协发展贯穿于新村运动全过程,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化、农业机械化升级改良、农业产业化机构改革以及农民福利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突出的是,通过农协的作用推进了农村合作社事业,根除了农民承受不了高利贷的现象发生。
二、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和农协,亲眼目睹韩国的农村发展面貌,其主要经验是:
(一)精神改造立意,把农民发动起来。上世纪60年代,韩国城乡差距巨大,农民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农村无序现象普遍存在。自70年代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启动新村运动以来,韩国农业农村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之外农村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对国人的精神启发。新村运动初期,他们通过机制创新,在农村大力培育“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整个运动营造了强大的思想氛围,纯正了民风;尔
第四篇: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
**县位于贵州省的东部,黔东南东北部。东与天柱交界,南与剑河接壤、西邻镇远、北连湖南省新晃县。320国道和65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310省道和830县道交汇县城,交通便利,是黔东公路交通枢纽。全县辖5镇4乡,159个行政村、4个居民社区。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8万人,乡村劳动力10.93万人,女性劳动力5.09万人,有苗、侗等14个少数民族。**属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达55,全县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是开国上将杨至成将军的故乡,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也是黔东南州粮食生产基地和全州畜牧养殖重点县。
一、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自2006年6月底全面启动以来,有县委的高度重视,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全县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共投入资金210多万元,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21公里,建沼气池315口,改厨306个,改圈504个,改厕853个;完成商品蔬菜种植1000多亩、清香型烤烟600多亩;出栏生猪11万头,果林面积达5.1万亩;举办56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参训农民达10000余人次;开办2期产业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合格人数450人,其中,获初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有209人,就业380人。全县年收粮食5000多万公斤,年养鸭超过100万只,出栏肥猪3万多头,存栏牛9800多头。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我县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加快了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村公路471公里,村村通公路率达82.6;协助国家65号高速公路建设,玉三、三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县境内320国道改造36公里、县道改造1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完成坡改梯1.3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48万亩,基本农田建设8691亩;新修水窖(水池)716口5.53万立方米,维修农田灌溉渠道62.6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251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4326公顷;新修人畜饮水工程47处,解决1.50万人和1.3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完成定点屠宰场异地搬迁改造,机械化屠宰处于州内领先水平;完成县城自来水扩建工程,增强了供水能力,保障了县城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加强小水电建设,完成木良电站增容技改和平坝电站建设;完成农网改造378.89公里,新建35KV变电站4座,安装配电变压器521台,覆盖全县9个乡镇159个行政村。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27576万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32460万元,比2005年增长3.44,年均增长2.2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419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的1847元,年均增长6.8。生态保护得到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完成天保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7.5万亩,植树造林54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5,比计划提高3个百分点。建成农村防洪堤18.7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17平方公里。加强污染整治,基本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一是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近年来,全县共投入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00万元,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及希望工程学校建设10所、面积1.37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1.51万平方米。向外引进和对内培训教师3500人次,投入培训经费790万元。“两基”巩固提高和“普实”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民族高级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成效显著,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被评定为省级重点职校。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创办幼儿园8所,在园儿童1191人,创办民办高中一所。二是全面推行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就医状况得到改善,卫生进一步加强。新建扩建卫生医疗用房1.52万平方米,其中县直属单位7800平方米,乡镇卫生院7400平方米。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9.6,新法接生率达99.8,传染病发病率呈较快下降趋势。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3.79万人,参合率达到74.47。三是全面加强和提高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水平。坚持以村为重点抓好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强化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实现了计生优质服务达标县目标。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2年的7.06‰降到2006年6.35‰,人口出生率由12.72‰降到11.71‰。四是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启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
村10个,投入资金205万元,实施进寨道路硬化21公里,改厨、改厕、改圈850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五是积极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经常性开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有了新的进步。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8。全县有群众性体育组织11个,业余文艺演出队伍37个。六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情系百姓生计。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困有所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帮助城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加大非农转移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对外劳务输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顺利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广泛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共发放“两保”资金、遗嘱生活困难补助费和丧葬抚恤补助费1721.86万元、4万人次。七是认真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共争取并实施各种扶贫项目333个、资金2500.9万元。全县贫困人口从2002年的6.54万人减少到5.64万人。
三、农村综合改革情况
我县在确保国企改革改制取得新突破的同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除了农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运行良好,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投融资体制、市政管理体制、粮食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朝着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改革开放、诚信和谐的**形象逐步树立起来。
四、财政收入
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作为富民兴穗的第一要务,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是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9461万元,比上年增长7.65,超过计划年均增长9的目标;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5868万元,比上年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完成4002万元,比上年增长10.37,超过9的计划目标;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预计达到7319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3.2,贷款余额3695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8328万元;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59908吨。
五、金融支持
我县除了用好省、州的专项资金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县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向广大农民发放小额贷款,县扶贫办向农村组织扶贫资金,帮助农村发展各类产业。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0多万元,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立了优质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提升农民的合作化程度。
六、基层党建
我县各乡(镇)、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了村班子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呈现出“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思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将新农村建设纳入村级班子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新农村好不好,关键看村级班子”作为衡量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好坏与战斗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准。在中,各乡(镇)主要是继续抓好“双富十带头”、“三培两带”等工程的实施,发现、培养一批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并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排名滞后、战斗力不强的2个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
七、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建立机构,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自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县开展远程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党发〔2006〕13号)、《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穗党发〔2006〕20号)和《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党发〔2006〕23号)等指导性文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由县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相关科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同时,成立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小组、基础设施组、产业规划组、基层组织建设及社会事业组、宣传策划组、巡回指导组和督促检查组,明确了各组的职责。设立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了7名业务精、作风硬的同志专职办公。各乡镇、村也相应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度,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绩效列入乡镇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地推进。2007年,我县充实调整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要在所联系的乡镇、村,分别抓好1个村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个示范村由1个县直部门结对帮建,各部门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倾斜。从今年开始,计划实施“一村1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农业农村建设队伍力量。每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由联系乡镇的县领导督导,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督促检查进度,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及时向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反馈。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充分履行职责,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领导小组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各乡镇、村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并使之成为长效机制。
八、目标考核
建章立制、强化考核,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管理上的一个重大措施。为确保示范村建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在实际中,我县建立健全了四项机制。一是挂点联系制。县级领导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挂点负责一个乡镇,抓好一个以上示范点建设;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负责督促、协调本乡镇的示范点建设,并分别抓好1个以上示范点的建设;县直单位挂点帮扶一个行政村。二是全方位督查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对各乡镇示范点的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督查情况在全县通报。今年以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10余次深入到示范点进行全面督查。县级领导督查制,挂点乡镇的县级领导每个星期对所挂乡镇示范点的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查,督查情况在本乡镇通报。专项督查制,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每周对全县示范点开展1次专项督查。三是自我管理制。各示范点结合本村组实际,普遍制定了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道养护、庭院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合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甚至到人。四是严格奖惩制。年终,将对乡镇、挂村帮扶单位和示范村分别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根据是示范村建设的难易程度、质量高低和建设速度等方面情况,对成效好的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差的作了通报批评。
九、保障措施
1、规划先行、科学引导。我县本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原则,把规划设计摆在突出位置,县乡两级都成立相应的规划机构,建设的整个过程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要求、统一建设,并在具体中牢固树立二种意识。结合县情村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巩固现有成果。各乡镇、村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做到一村一规划,列出逐年实施日程表,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制度。村级规划中必须明确以下主要内容:基本村情、规划依据、产业规划、资金筹措、实施计划、效益评价、规划图纸等。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县各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我们要以规划为指南,紧紧围绕中央“五句话二十字”目标要求,逐年分步实施,巩固现有成果,争创新的佳绩。一方面突出典型示范。我们充分发挥桐林镇对河村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组织村干部到示范点参观学习,通过亲身感受示范点的巨大变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政策促动和资金补助。县财政安排专项配套资金;县直单位帮扶和捆绑部分农、林、水和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2006年,10个试点村的县级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出创业人员捐资。目前,累计捐款、捐物达42万元。县金融部门实行贷款倾斜,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享受低息。
2、农民为主、干部帮扶。一是农民为主。按照“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出资以农民为主,投工投劳以农民为主。二是村“两委”牵头。建设资金由村“两委”筹集、管理,工程进度和建设质量由村“两委”由
督促、监管。如八弓镇星光村村“两委”一班人连续6个月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促使该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12月底已基本完工。三是干部帮扶。针对当前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多数村寨脏、乱、差现象较严重等情况,我县组织县乡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一线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投工投劳,协助筹集资金、搞好规划。此外,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我县从2006年7月份起,从建设、交通、农业等县直有关单位抽调下派了40余名干部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规划指导。县领导也多方为新农村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如:县委副书记、县长樊昌林动员社会力量赠送了300吨水泥,用于瓦寨镇斗街村村寨道路硬化;款场乡的便路村,也由樊县长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近200万元、水泥近200吨,用该村家园重建。
3、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我县在充分用好上级专项资金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伸出援助之手,献出关爱之心。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0多万元,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
4、强化宣传,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去年,我县制作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题问答》、《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告全县农民书》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竞赛试卷》,各部门和乡镇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让中央的“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深入民心,家喻户晓。在新的一年里,各乡镇还要继续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大力造势,使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主题,精心策划、制作好专题节目,及时跟进报道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兴起乡村组织和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5、以生产发展为核心,选准主导产业,强化支柱产业,培育多种经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培育产业,发展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围绕“三大品牌”(**鸭、山妹子系列、金穗系列)战略目标,集中力量抓好战略重点,努力提升“三大品牌”对财政的贡献率。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好“三大品牌”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扶持和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引导各方面及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股份合作。建立和抓好农业商品基地和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增收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精品果蔬基地建设、出口创汇畜牧基地建设,抓好清香型烤烟生产,全县力争完成清香型烤烟种植3000亩。引导和规范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三农”的作用。一是加大农村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基地(站)的作用,分期分批抓好农村党员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二是强化班子自身建设。继续创新和深化“三培两带”活动。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加强基层班子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着力提高基层班子把握方向、完善思路的能力,促进发展、破解难题的能力,抓好协调、统筹运作的能力,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处事公正、保持廉洁的能力。三是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贫困农民救助体系。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解决“吃得饱饭、穿得暖衣、看得好病、住得上房、读得起书”等实际问题。四是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结合“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政策法律进农家”等活动,进村入户开展政策法律集中教育。通过普法,逐步引导、促进农民法治理念的确立,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知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新型农民。五是依法打击“黄赌毒,偷盗抢”等行为。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露头就打”,并实行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制度,有力震慑和遏制各种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的“抬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六是树立文明新风。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诚信户创评活动,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非法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七是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鼓励各示范点在本地声望高、脑子活、心肠热的“五老”干部、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中,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协助村“两委”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发动、资金筹集、质量监督、后续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7、切实抓好“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确保取得实效。我县始终要坚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既可刷新创建,也可异地重建,或结合旧村改造实施。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制和摊派,不求“一刀切”、齐步走。村镇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有序推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抓好“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三建”: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三改”:改建村寨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改善人居环境(主要是改厨、改厕、改圈)。“五化”: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产业强化。“五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保能力、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从今年开始,以整脏治乱为契机,清理脏、乱、差的“三清”将在全县所有村镇全面铺开,明年内所有集镇和90%以上的村做到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各乡镇要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推进“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净化、村寨亮化和产业强化的“五化”目标。
8、加大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县督促检查组、业务巡回指导组、规划实施组和宣传组的作用,加强各项的引导、督促、检查和指导。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不制定考核标准,但要确保有人抓,抓出成效。建立“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的机制,每年底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县直相关单位对各乡镇、村进行检查,把项目资金投入情况与建设效果挂钩,对搞得好的一个乡镇、村,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对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要予以表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开展。
9、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和回归,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多年来,我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支持群众引资、合资开办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并向东部发达地区输送,以此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对那些在外务工多年、积累一定资金和技能的成功人士,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
10、培育新农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搞活农产品流通,壮大传统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使全县60%以上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致富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目前,全县已举办56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2期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合格人数450人,其中,获初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有209人,就业380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扶持壮大粮、猪、鸭、果、林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大力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全面启动绿色食品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广“市场 公司 基地”模式,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今年,我县将继续实施优质高产粮食工程。抓好2000亩杂交水稻制种稻基地、3万亩绿色大米三大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沼气工程。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全县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口以上,新建大中型沼气池l处以上。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稳步发展优质粮油基础产业,发展壮大清香型烤烟产业,做好“良上贡米”品牌产业,着力打造“**鸭”品牌,加快**鸭产业化发展,力争建成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建成一批上规模有档次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扶持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引导产、加、销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农业产业链。
2006年,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创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对我县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面对我县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各村的优势、特点,2007年,我县将继续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思路,协助县委、县政府实施好“促农稳县”战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落脚点,把“农业产业化”和“三大品牌”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治六乱”为主要建设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扎实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第2页)。D7p
村10个,投入资金205万元,实施进寨道路硬化21公里,改厨、改厕、改圈850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五是积极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经常性开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有了新的进步。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8。全县有群众性体育组织11个,业余文艺演出队伍37个。六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情系百姓生计。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困有所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帮助城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加大非农转移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对外劳务输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顺利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广泛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共发放“两保”资金、遗嘱生活困难补助费和丧葬抚恤补助费1721.86万元、4万人次。七是认真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共争取并实施各种扶贫项目333个、资金2500.9万元。全县贫困人口从2002年的6.54万人减少到5.64万人。
三、农村综合改革情况
我县在确保国企改革改制取得新突破的同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除了农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运行良好,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投融资体制、市政管理体制、粮食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朝着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改革开放、诚信和谐的**形象逐步树立起来。
四、财政收入
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作为富民兴穗的第一要务,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是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9461万元,比上年增长7.65,超过计划年均增长9的目标;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5868万元,比上年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完成4002万元,比上年增长10.37,超过9的计划目标;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预计达到7319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3.2,贷款余额3695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8328万元;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59908吨。
五、金融支持
我县除了用好省、州的专项资金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县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向广大农民发放小额贷款,县扶贫办向农村组织扶贫资金,帮助农村发展各类产业。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0多万元,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立了优质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提升农民的合作化程度。
六、基层党建
我县各乡(镇)、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了村班子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呈现出“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思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将新农村建设纳入村级班子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新农村好不好,关键看村级班子”作为衡量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好坏与战斗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准。在中,各乡(镇)主要是继续抓好“双富十带头”、“三培两带”等工程的实施,发现、培养一批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并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排名滞后、战斗力不强的2个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
七、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建立机构,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自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县开展远程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党发〔2006〕13号)、《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穗党发〔2006〕20号)和《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党发〔2006〕23号)等指导性文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由县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相关科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同时,成立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小组、基础设施组、产业规划组、基层组织建设及社会事业组、宣传策划组、巡回指导组和督促检查组,明确了各组的职责。设立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了7名业务精、作风硬的同志专职办公。各乡镇、村也相应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度,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绩效列入乡镇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地推进。2007年,我县充实调整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要在所联系的乡镇、村,分别抓好1个村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个示范村由1个县直部门结对帮建,各部门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倾斜。从今年开始,计划实施“一村1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农业农村建设队伍力量。每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由联系乡镇的县领导督导,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督促检查进度,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及时向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反馈。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充分履行职责,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领导小组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各乡镇、村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并使之成为长效机制。
八、目标考核
建章立制、强化考核,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管理上的一个重大措施。为确保示范村建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在实际中,我县建立健全了四项机制。一是挂点联系制。县级领导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挂点负责一个乡镇,抓好一个以上示范点建设;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负责督促、协调本乡镇的示范点建设,并分别抓好1个以上示范点的建设;县直单位挂点帮扶一个行政村。二是全方位督查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对各乡镇示范点的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督查情况在全县通报。今年以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10余次深入到示范点进行全面督查。县级领导督查制,挂点乡镇的县级领导每个星期对所挂乡镇示范点的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查,督查情况在本乡镇通报。专项督查制,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每周对全县示范点开展1次专项督查。三是自我管理制。各示范点结合本村组实际,普遍制定了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道养护、庭院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合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甚至到人。四是严格奖惩制。年终,将对乡镇、挂村帮扶单位和示范村分别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根据是示范村建设的难易程度、质量高低和建设速度等方面情况,对成效好的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差的作了通报批评。
九、保障措施
1、规划先行、科学引导。我县本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原则,把规划设计摆在突出位置,县乡两级都成立相应的规划机构,建设的整个过程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要求、统一建设,并在具体中牢固树立二种意识。结合县情村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巩固现有成果。各乡镇、村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做到一村一规划,列出逐年实施日程表,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制度。村级规划中必须明确以下主要内容:基本村情、规划依据、产业规划、资金筹措、实施计划、效益评价、规划图纸等。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县各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我们要以规划为指南,紧紧围绕中央“五句话二十字”目标要求,逐年分步实施,巩固现有成果,争创新的佳绩。一方面突出典型示范。我们充分发挥桐林镇对河村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组织村干部到示范点参观学习,通过亲身感受示范点的巨大变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政策促动和资金补助。县财政安排专项配套资金;县直单位帮扶和捆绑部分农、林、水和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2006年,10个试点村的县级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出创业人员捐资。目前,累计捐款、捐物达42万元。县金融部门实行贷款倾斜,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享受低息。
2、农民为主、干部帮扶。一是农民为主。按照“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出资以农民为主,投工投劳以农民为主。二是村“两委”牵头。建设资金由村“两委”筹集、管理,工程进度和建设质量由村“两委”由督促、监管。如八弓镇星光村村“两委”一班人连续6个月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促使该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12月底已基本完工。三是干部帮扶。针对当前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多数村寨脏、乱、差现象较严重等情况,我县组织县乡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一线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投工投劳,协助筹集资金、搞好规划。此外,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我县从2006年7月份起,从建设、交通、农业等县直有关单位抽调下派了40余名干部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规划指导。县领导也多方为新农村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如:县委副书记、县长樊昌林动员社会力量赠送了300吨水泥,用于瓦寨镇斗街村村寨道路硬化;款场乡的便路村,也由樊县长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近200万元、水泥近200吨,用该村家园重建。
3、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我县在充分用好上级专项资金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伸出援助之手,献出关爱之心。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0多万元,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
4、强化宣传,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去年,我县制作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题问答》、《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告全县农民书》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竞赛试卷》,各部门和乡镇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让中央的“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深入民心,家喻户晓。在新的一年里,各乡镇还要继续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大力造势,使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主题,精心策划、制作好专题节目,及时跟进报道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兴起乡村组织和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5、以生产发展为核心,选准主导产业,强化支柱产业,培育多种经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培育产业,发展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围绕“三大品牌”(**鸭、山妹子系列、金穗系列)战略目标,集中力量抓好战略重点,努力提升“三大品牌”对财政的贡献率。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好“三大品牌”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扶持和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引导各方面及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股份合作。建立和抓好农业商品基地和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增收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精品果蔬基地建设、出口创汇畜牧基地建设,抓好清香型烤烟生产,全县力争完成清香型烤烟种植3000亩。引导和规范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三农”的作用。一是加大农村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基地(站)的作用,分期分批抓好农村党员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二是强化班子自身建设。继续创新和深化“三培两带”活动。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加强基层班子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着力提高基层班子把握方向、完善思路的能力,促进发展、破解难题的能力,抓好协调、统筹运作的能力,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处事公正、保持廉洁的能力。三是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贫困农民救助体系。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解决“吃得饱饭、穿得暖衣、看得好病、住得上房、读得起书”等实际问题。四是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结合“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政策法律进农家”等活动,进村入户开展政策法律集中教育。通过普法,逐步引导、促进农民法治理念的确立,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知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新型农民。五是依法打击“黄赌毒,偷盗抢”等行为。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露头就打”,并实行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制度,有力震慑和遏制各种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的“抬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六是树立文明新风。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诚信户创评活动,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非法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七是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鼓励各示范点在本地声望高、脑子活、心肠热的“五老”干部、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中,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协助村“两委”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发动、资金筹集、质量监督、后续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7、切实抓好“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确保取得实效。我县始终要坚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既可刷新创建,也可异地重建,或结合旧村改造实施。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制和摊派,不求“一刀切”、齐步走。村镇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有序推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抓好“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三建”: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三改”:改建村寨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改善人居环境(主要是改厨、改厕、改圈)。“五化”: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产业强化。“五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保能力、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从今年开始,以整脏治乱为契机,清理脏、乱、差的“三清”将在全县所有村镇全面铺开,明年内所有集镇和90%以上的村做到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各乡镇要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推进“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净化、村寨亮化和产业强化的“五化”目标。
8、加大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县督促检查组、业务巡回指导组、规划实施组和宣传组的作用,加强各项的引导、督促、检查和指导。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不制定考核标准,但要确保有人抓,抓出成效。建立“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的机制,每年底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县直相关单位对各乡镇、村进行检查,把项目资金投入情况与建设效果挂钩,对搞得好的一个乡镇、村,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对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要予以表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开展。
9、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和回归,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多年来,我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支持群众引资、合资开办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并向东部发达地区输送,以此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对那些在外务工多年、积累一定资金和技能的成功人士,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
10、培育新农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搞活农产品流通,壮大传统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使全县60%以上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致富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目前,全县已举办56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2期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合格人数450人,其中,获初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有209人,就业380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扶持壮大粮、猪、鸭、果、林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大力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全面启动绿色食品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广“市场 公司 基地”模式,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今年,我县将继续实施优质高产粮食工程。抓好2000亩杂交水稻制种稻基地、3万亩绿色大米三大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沼气工程。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全县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口以上,新建大中型沼气池l处以上。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稳步发展优质粮油基础产业,发展壮大清香型烤烟产业,做好“良上贡米”品牌产业,着力打造“**鸭”品牌,加快**鸭产业化发展,力争建成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建成一批上规模有档次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扶持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引导产、加、销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农业产业链。
2006年,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创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对我县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面对我县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各村的优势、特点,2007年,我县将继续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思路,协助县委、县政府实施好“促农稳县”战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落脚点,把“农业产业化”和“三大品牌”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治六乱”为主要建设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扎实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第4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第4页)。D7p
第五篇: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
**县位于贵州省的东部,黔东南东北部。东与天柱交界,南与剑河接壤、西邻镇远、北连湖南省新晃县。320国道和65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310省道和830县道交汇县城,交通便利,是黔东公路交通枢纽。全县辖5镇4乡,159个行政村、4个居民社区。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8万人,乡村劳
动力10.93万人,女性劳动力5.09万人,有苗、侗等14个少数民族。**属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达55,全县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是开国上将杨至成将军的故乡,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也是黔东南州粮食生产基地和全州畜牧养殖重点县。
一、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自2006年6月底全面启动以来,有县委的高度重视,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全县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共投入资金210多万元,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21公里,建沼气池315口,改厨306个,改圈504个,改厕853个;完成商品蔬菜种植1000多亩、清香型烤烟600多亩;出栏生猪11万头,果林面积达5.1万亩;举办56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参训农民达10000余人次;开办2期产业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合格人数450人,其中,获初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有209人,就业380人。全县年收粮食5000多万公斤,年养鸭超过100万只,出栏肥猪3万多头,存栏牛9800多头。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我县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加快了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村公路471公里,村村通公路率达82.6;协助国家65号高速公路建设,玉三、三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县境内320国道改造36公里、县道改造1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完成坡改梯1.3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48万亩,基本农田建设8691亩;新修水窖(水池)716口5.53万立方米,维修农田灌溉渠道62.6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251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4326公顷;新修人畜饮水工程47处,解决1.50万人和1.3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完成定点屠宰场异地搬迁改造,机械化屠宰处于州内领先水平;完成县城自来水扩建工程,增强了供水能力,保障了县城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加强小水电建设,完成木良电站增容技改和平坝电站建设;完成农网改造378.89公里,新建35KV变电站4座,安装配电变压器521台,覆盖全县9个乡镇159个行政村。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27576万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32460万元,比2005年增长3.44,年均增长2.2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419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的1847元,年均增长6.8。生态保护得到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完成天保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7.5万亩,植树造林54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5,比计划提高3个百分点。建成农村防洪堤18.7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17平方公里。加强污染整治,基本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一是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近年来,全县共投入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00万元,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及希望工程学校建设10所、面积1.37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1.51万平方米。向外引进和对内培训教师3500人次,投入培训经费790万元。“两基”巩固提高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民族高级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成效显著,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被评定为省级重点职校。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创办幼儿园8所,在园儿童1191人,创办民办高中一所。二是全面推行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就医状况得到改善,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建扩建卫生医疗用房1.52万平方米,其中县直属单位7800平方米,乡镇卫生院7400平方米。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9.6,新法接生率达99.8,传染病发病率呈较快下降趋势。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3.79万人,参合率达到74.47。三是全面加强和提高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坚持以村为重点抓好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强化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实现了计生优质服务达标县目标。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2年的7.06‰降到2006年6.35‰,人口出生率由12.72‰降到11.71‰。四是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