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3 10:2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在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简新华

非常感谢论坛邀请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和新农村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话题,我想从六个方面把一些基本的观点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三农”问题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第二、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利弊,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第四、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制度和生产经营方式,第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途径。

一、“三农”问题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我们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也不是90年代以后或者本世纪初才提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农村合作化完成以后就提出来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年龄大的同志们都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新提法,是早就有的。当时提出来目的就是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为什么要重提这样一个说法,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来说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富裕和繁荣。

什么是三农问题?我概括主要是三个方面。三农早就存在,农业、农村、农民早就存在的,怎么成了问题呢?是什么问题呢?

(一)是农业落后。就是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农业还没有实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特色化、绿色化,这些方面特别是优质化的水平方面还比较低,还没有实现现代化。

(二)农民收入比较低。不仅比较低,而且增加还非常的困难。有很多的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现在的这些途径都面临着困难,我大致归纳了六个方面:(1)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这应该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农产品的供求是基本平衡的,甚至有的供过于求,想通过增加产量来增加收入相当困难;(2)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由于现在供求平衡,所以从国内来看,要想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相当困难的。当然现在的农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影响,有时候可能大起大落,也有可能要涨,但是这个涨价的好处大多数不是农民得到的,而是中间商得到的;(3)农产品的深加工。这需要有资本和技术,所以农民自己做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

(3)办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曾经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乡镇企业面临第二次升级换代,第二次创业,它必须要优化升级,所以要发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5)进城务工经商。大家也知道面临着很多的困难;(6)劳务输出。到国外去打工,这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想尽了办法,主要就是六大方面,现在都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收入低而且增加困难。

(三)农村非常贫穷,农业也落后,收入也低,当然就贫穷了。而且城乡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大家都知道2000年时,湖北省监利县的一个镇的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信,当时信里就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在全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为什么说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大家都很明白,因为三农问题不解决,农民就不可能富裕,农村就不可能繁荣,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不可能消除,内需也难以扩大,经济发展就缺乏动力,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就不能改变,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我们的社会也无法和谐稳定。

二、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利弊

为什么会产生三农问题?我们说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根源就在于中国农村实行了集体所有的公有制。也就是说为什么会产生“三农”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是公有制带来的结果。那么,我认为为什么“三农”问题会产生,(早上温铁军院长也说了),我这里归纳的主要原因包括这些方面。我很赞同他的一个观点,就是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资本,无论是原始资本积累还是后来的资本,无论是工业化的初期还是工业化的中期,相当大量的发展工业和搞城市化的资本都来自于“三农”。而且农业是弱质化的,所有的产业里面最弱的是农业。而这个是长期以来就有,不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才存在“三农”问题的,改革开放以前实际上也存在着三农问题,所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我们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和计划经济体制,采用了计划价格,人为地把农产品价格压得很低,人为地把工业品的价格提得很高,出现了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这样把大量的农村的剩余就变成了工业的利润,用来发展工业,直到工业化。所以建国三十年来,中国还改变不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2.5亿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改革以后,我们实行了市场化的改革,那么这种情况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说是有变化的。在改革的初期,特别是80年代,我们采取了几项措施,一个是转变了战略,优先发展的战略转变。另外,我们进行了体制的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家知道农村最重要的两条改革措施,一个就是承包制,第二个就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那么农民的收入很快就提高起来了,这时候三农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是扩大而是缩小了,这是在80年代。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工

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我们的三农问题又加剧了,所以现在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靠工业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引进外资,(大家说我们的外资引进也是非常有限的,)资金从哪儿来?还是要从农业来。所以农民就进一步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做贡献,提供资本。主要表现为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都是从农民那儿来的,所以进一步又做了贡献。而且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早上温铁军院长也说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它的效率低、生产率低,而工业、商业是强势产业,是先进产业,它的效率高。大家知道在市场作用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向什么产业、什么领域流动?当然是向效益高的领域流动,那就是向工业、向商业、向城市这些领域来流动。所以农村里的资本、人才、劳动力大量向工业、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生产要素转移了,这个三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吗?当然就很困难了。所以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了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应该说是最基本的。

另外,土地的使用、流转、征用、补偿的制度有缺陷,农村里的经营管理有问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还没有完成,城乡统一的生活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相当部分没有转移,农村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在建设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三农问题这么严重,解决起来非常的困难。归纳起来、总结起来主要就是这些方面的原因。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没办法详细解释了。

由此可见,三农问题不是土地公有制的必然,也不是说就不可克服了。那么怎么样解决三农问题呢?这个已经讨论好多年了。从新世纪提出来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了。很多人提出要做加法,就是说要增加农业投入,要搞好农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路、建房、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等基础设施。要发展农业生产,要美化农村环境,要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要提高农民的素质,这都是什么?做加法,是否需要?当然需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人们没有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一个方法,就是要做减法。减法比加法更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在“农”字上做文章,因为造成三农问题并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自己造成的,而是外部的因素造成的。自己有没有原因?有,比如说农地制度、其它的管理制度都有缺陷,但是重要的因素是外部。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跳出“农”的圈子。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做减法,减什么?减少农民。看一看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他们成为发达国家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他们之所以现在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大量减少了农民。美国有3亿人,现在农业劳动力多少?只有285万。整个美国的农业只有285万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美国3亿人的需要,还有大量出口。所以更重要的是减少农民,把农民减到哪儿去?通过什么途径来减少农民?那就是通过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也就是说使得大多数农民要进厂做工,要进城务工经商,要成为市民,不光是要非农化,而且还要市民化。

我提出来,怎么解决三农问题?我有一个提法,叫做“三化一新加反哺”。就是既做加法,更要做减法,怎么做?首先一个方面,一化就是农业现代化,解决农业落后的问题。具体现代化就不多说了;第二个就是农民非农化。也就是说农民要到非农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去就业,要务工、经商、劳动服务,通过这来增加收入,因为这个收入更高,比种田的收入要高得多,这是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农村城镇化。解决农村贫穷的问题。这里讲的农村城镇化,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镇,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要把城市里的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要把工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向农村普及,把城市里的先进生活方式向农村普及。这样城乡差别就缩小了,这就是解决农村贫穷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家知道,我们即使是实现城市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甚至80%,这是发达国家现在的状况,我们现在还只有50%,而且这个50%里面还有的人是半城市化,也就是说在就业上城市化了,在城镇就业了,比如农民工。但是他实际上还没有取得市民的待遇,他还不是市民,它是农民工。大家知道农民工是中国独有的说法,因为他就业是工人了,但是他的身份还是个农民,所以给他取了个全世界都没有的名字叫农民工。也就是说他实现的是不是完全的城市化?不是的,是半城市化。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率是50%,实际上是有1亿多农民工还是半城市化。所以把这个去掉,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40%,发达国家是70%-80%。那么,即使是我们实现了城镇化了,城市人口占到了70%-80%,但是我们国家的现在是13亿多人,再过十年,肯定要达到14亿。那么14亿人口,按照70%来算,还有30%的农村人口,也就是说还有4亿多农村人口,他们怎么办?怎么富起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留在农村里面的农民问题和农村人口的富裕问题。因为进城了,务工经商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跟城市居民一样了,那么剩下的这4亿怎么办?就是通过新农村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还有一条就是要反哺,也就是说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反哺农村,为什么?第一个是因为原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直到现在为止,农民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做了非常大的牺牲。现在到了一个三农问题特别严重、特别突出的时候怎么办?那就反过来,工业要支援农业了,城市要支援农村了。依靠三农自身是没有办法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家知道,发达国家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了,应该是非常高的。但是美国也好,其它的发达国家也好,全部要对农业实行非常高的补贴,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补贴。农业现代化了还要政府补贴,那么中国的农业这么严重,问题这么突出,难道依靠三农自己能解决吗?解决不了的。所以,还需要进行反哺。那么这一些的实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相关的户籍、就业、社保、土地、财政等制度,这样,我们的“三化一新”加反哺,才有制度保

障。没有这些制度的改革,我们的“三化一新”加反哺能不能做到?很难做到。这个很难做到,那么三农问题能不能解决?解决不了。

这是我觉得怎么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观点、看法,不一定正确,提供给大家思考,不对的可以提出批评,我们可以讨论。

三、关于土地私有化的问题

有一个很敏感的问题,现在需要加以说明。因为有很多的学者写了很多的文章,也做了很多的报告,提出了一个主张,什么呢?中国的三农问题怎么解决?那就是要实行土地私有化。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主张土地私有化他们有没有根据,有没有理由。是有的,他们提出来了很多的理由,甚至是比较系统的依据。我归纳了几个方面,有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我也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个有人认为农地公有制,也就是所谓的集体所有制是“三农”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三农”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公有制造成的。土地私有化是“三农”的根本出路。既然根源是公有制,当然出路也就是私有化。这就是有非常严密的逻辑的。那么承包制,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村里在进行土改,如果说承包制是第一次改革的话,还只是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而现在中国还必须进行第二次土地改革,那就是要进行私有化,就是说要把农民原来有的土地所有权也要还给农民,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新的土地革命。大家知道,回顾整个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中国的农村进行了四次土改。有的学者提出来,中国农村要进行四次土改。第一次是解放初期,把地主富农的土地没收,然后无偿征收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雇农和中农,贫下中农。这是属于第一次土改,使得所有的农民都能够耕者有其田了。第二次是什么呢?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搞人民公社化,又把分给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了,建立了人民公社,这被称之为第二次土改。第三次土改就是刚才说的承包制。他们提出来现在要进行第四次土改。这是代表性观点的一个方面。

另外有的学者提出来,改革要彻底,就应该要采取俄罗斯在土地制度方面的做法,在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给予农民自由的转让权和买卖权。如果说给了农民自由的转让权和买卖权,那基本上所有权也就完全给农民个人或者家庭了,也就是私有化了。

甚至还有非常极端的观点,不知道大家看到过没有,我是看到过也听到过的。什么极端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现在只要土地私有化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中国的问题有什么复杂的?只要私有化,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非常简单。那么只要土地私有化,中国的大部分农民都会成为百万富翁。我是亲耳听到有的学者这样说的。

那么土地私有论者的立论基础和前提是什么呢?他们根据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在他们看来,只有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化,才是最好的经济社会制度,才能够实现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只有这样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经济才能持续有效的发展,否则做不到。而市场经济只能以产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这个实际上是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的基本理论观点。那么根据这个立论的基础和前提,他们形成了一套土地私有化的理论逻辑,应该说逻辑还是比较严密、完整的,这一套的理论逻辑,我归纳起来就是土地私有论者,按照他们的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常识是不能违背的,是要遵循的。推导出来的土地私有化的理论逻辑是什么?那就是土地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必然带来多方面的现代化的效果。为什么说它可以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就是因为私有化是个灵丹妙药,可以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现代化的效果,实现现代化,当然问题都解决了。实现了现代化,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的了吗?

第一,土地私有化可以使得土地自由买卖,就可以实现合理的流转。为什么可以实现合理的流转?自由买卖嘛。这个土地用在哪个方面?是卖还是种,还是搞什么,怎么对我有利,怎么对我收益最大化就怎么干,所以可以合理地流转。而且还可以实现土地的资本化,把土地变成钱,变成资本。怎么把土地变成钱、变成资本呢?那就是可以卖地,换来钱、换来资本可以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获得资本了。那就解决了农民资本缺乏的问题。农民还可以拿着这资本到城市去务工经商,赚钱发展,不是非常好吗?然后,农民还可以转变土地用途。我不一定要拿着去种庄稼了,因为现在种庄稼、种田,种得越多,亏得越多,收益比较低,收入很低,刚才也说了。那么为什么非要拿那个农地拿来搞农业?我不搞农业,我就搞工业和商业不是很好吗?因为工商业的效益更高。同样1亩地,如果要是搞工商业带来的价值收益,可以说是我们搞农业的许多倍,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可以转变用途增加收入的。因为土地私有化可以鼓励资本下乡了,可以去收购土地。收购了土地,土地的规模就可以集中了,通过兼并就可以达到集中。那么土地集中了就可以达到规模经营了,就可以高效率地配置、利用土地了,就会使得土地大大地增值了。既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更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它连片了,当然更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现代化,这样就可以达到农村里的繁荣,农民就可以获得很多的利益,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是农业现代化。

第二,土地私有化解除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原来是集体所有,农民都有一个承包地,但是你不能卖。那么他们认为这对农民是一种束缚,就使他很难离开农村。而私有化以后,这个束缚就打破了,他要离开农村,完全可以把土地卖掉以后就走人了。打破了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有效地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转变农地的用途,实现农地的非农化。什么叫农地的非农

化?大家知道,工业化、城市化,同时也是另外两化,和三农有关的,就是农民的非农化,大量的农民要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去就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现在要变成工业和城市用地,就像现在大城市周围原来的菜地现在全都没了,干什么?用于工业、商业去了,用于城市建设去了,这就叫做农地非农化。他们认为土地私有化以后,就有助于实现农地非农化,从而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和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就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就是现代化。第一个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第二个方面是工业城市的现代化。

第三,土地私有化还能够还产于民。把土地这个最重要的资产还给农民,还权于农民,把所有权还给农民。这样就把官方控制的资源,特别是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减少到最小的限度,这样他们认为就可以铲除现在存在的官权、特权、专制腐败产生的经济基础。所以在他们看来,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样的官权特权、专制腐败,经济基础是什么?公有制。所以,如果要是私有化了,这个基础就没了,就可以建立宪政民主的制度。什么叫宪政民主?可能不是学者的不太了解,这实际上是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另外一种说法。所以它把公有制去掉了,当然就可以建立像西方议会民主这样的所谓宪政民主制度。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了,就可以消除特权腐败引起来的贫富两极分化,使相对贫穷的农民也富起来,这样就可以防止社会上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从而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政治也可以实现现代化了,维持社会稳定。

这就是我看了几十篇,也有几本关于主张土地私有化的论著归纳出来的他们的观点。应该说是比较系统的,很多都是他们的原话。所以土地私有者实际上描绘出了一份他们认为的非常美好的理想的图景,所以他们非常自信地说,只要土地私有化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三农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这种观点怎么看?大家知道,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特别是我们国内,存在着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一种就认为土地私有化,另外一种认为中国是不能土地私有化的。我个人是什么观点?我是不赞同私有化的。为什么不赞同私有化?怎么看待私有化的这种主张?客观地说,不能说土地私有化一无是处,一点作用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土地私有化的确可以使农民获得完全的产权,使得各个方面,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更加不可能。那么就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农村里的干部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在集体土地的征用、流转、分配、使用,包括土地承包权的调整这些方面谋取私利,因为不存在这些问题了,也就不可能利用这些去谋取私利了。但是总的来看,土地私有化在中国是弊是大大多于利的,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就是因为私有制不是万能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土地私有化不是三农的出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农村始终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农民始终没有富起来,长期陷入轻徭薄赋,均田兴农,经济发展了;然后就是贪污腐败,土地集中兼并,兼并集中,贫富两极分化,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然后就是改朝换代,改朝换代以后,接着又是轻徭薄赋,又是均田兴农,经济发展,然后又出现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就长期陷入这样的治滥循环之中。土地私有化不仅不能够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相反还可能导致新的贫富两极分化,使得少数人暴利,严重损害农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庞大,在农业落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的农业转移、就业和居住的条件有限、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私有化会很快地导致农民的贫富两极分化,造成大量的“三无”农民,也就是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大量增加,从而使得农民总体状况恶化。这种判断绝对不是主观臆断,危言耸听,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解放初期,中国土地改革以后,就出现过这种情况。经过土地改革,无地少地的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我那时候七八岁,我在农村里面就看到过农民欢天喜地的去分地主的财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但是在人多地少、农业落后的情况下,农村很快出现了两极分化。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劳动力短缺等等原因使得不少农民不得不卖地,救急、求生,重新失去土地。又由于缺乏能力和就业机会而无法进城务工经商,所以只有再一次沦为无地的雇农和等待国家救助的穷人。这是中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绝不是说我们那时候的集体化是少数领导人主观臆断,而是有它的客观经济原因和基础的。虽然中国在农村合作化、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着过急、过快、过猛,经营管理体制上不合理等等严重的缺陷,但是合作化、集体化的大方向是不能全盘否定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者有其田是农民世世代代追求的,但是土地私有化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大家觉得可能很奇怪,你这不是瞎说吗?土地私有化了,他就有田了嘛,怎么说不能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呢?我们说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即便你现在把他承包的地给他了使他拥有全权了,也就是他个人的私有土地,他不就有地了吗?怎么说他没地?我们说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这一个土地私有制不能保证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甚至有可能集中在少数不种地的人的手中,造成耕者无其田。私有制就肯定是耕者有其田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土地地主私有制中的雇农,雇农是不是耕者?是的。他有没有田?没田。他没有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而是要租种别人的土地。从租种别人的土地来看,他是耕者无其田的。那么即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场里的农业雇工,他们也是耕者,但是也无其田。为什么?因为土地私有制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很多农民会失去土地,变成无其田的农民了。相反,土地公有制都能够保证耕者有其田,为什么?因为除了国家合理必要的征收和有人非法剥夺的特殊情况之外,农民一般是不可能失去他们共有的土地的,他们耕的是农民自己集体所有的土地,不是哪个私人的。

那么土地私有化可能使得农民丧失最后一条保障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使农民处境更加悲惨,引起社会的动荡。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当然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责任,但是还没有建立

起来。因为大家知道要建立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8亿农民、7亿农民,那将是一大笔基金,现在国家是一次拿不出来的。现在已经提上日程了,已经在建了,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必须要有一个最后的保障线,那是什么?农民有地。市民是没地的,市民就是靠社会保障,但是农民没有社会保障怎么办?他就靠地。那么保持农地的公有制,农民一般来说不会丧失土地这一条最后的保障线。那么农民在城市务工经商失败以后,还有一条退路,回家种田。2008年,美国和世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东南沿海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回流,大家想想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要回流,要是没有地,他就没有退路,那么后果将是怎么样的?肯定是不堪设想。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失业了,又不能回家,怎么办?大家想想这个后果将是怎样的。如果土地变成私有化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进城务工经商了,他已经把土地卖了,没了,他就没退路了,这后果会是怎么样,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而且大部分土地增值收益是有限的,大部分农民也不可能通过卖地致富。为什么有人现在农民可以卖地致富啊?因为大城市周围1亩地可以卖上百万的,甚至还不只是上百万。深圳市农民通过拆迁出现了不是一个两个,我所知道的出现了几十个亿万富翁,就是征地拆迁成了亿万富翁。所以有人就根据这个,农民把地一卖,不说全部至少大部分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我觉得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为什么?因为不是什么土地都存在着增值收益的,不是大部分农地,更不是全部农地都可以产生大量的增值收益的。只有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和将要开发和占用的那一部分土地才能有较多的增值收益。即使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土地价格可能存在上涨趋势,但是这种上涨是长期的、缓慢的、有限的。而由于中国人均土地非常的少,我们18亿亩,13亿人,平均下来一人只有1亩多一点,大多数农地远离城市和交通线,不少是穷乡僻壤,难以改变用途。这些土地,大部分土地是不那么值钱的,不是非常值钱,不是1亩地可以卖一百万的,而且农民还是弱势群体。大家知道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如果没有政府和制度的保证,即使土地私有化了,那么农民同样没有土地的定价权,土地的价格到底是卖高还是低是不能由农民说了算的,而且甚至还不见得真正能够有自由买卖权。强势群体可以通过强力,你不卖也得卖,这方面的例子还少吗?所以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的。大部分农民,何况全部农民都不能通过土地私有化、通过自由买卖改变农业的用途,获得巨额的土地增值收益,卖地致富成为百万富翁。

如果土地私有化真的能够使全部或者大部分农民变成百万富翁,这样神奇的力量。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理念,轻而易举的事,我们的政府不去做,反而还要费尽心思,伤透脑筋,想法设法去增加农民的收入,结果还不理想。这不是很简单吗?把地一卖,农民都富起来了,那社会不就稳定了吗?我们国家现代化就实现了嘛。为什么不去这样干?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尽心思、伤透脑筋、千方百计、想法设法地去做。这是说不过去的,而且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的竞争市场。大家知道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者的收益是存在着递减趋势的。生产得越多,竞争越激烈,生产者得到的收益不是更多而是更少。资本下乡,兼并土地,搞规模经营,搞特色农业能否赚钱?能赚钱。但是这些钱大部分收入是装进了农民的腰包?还是装进了投资者的腰包?大部分的收入是被资本拿走了,而不是农民得到了。农民通过这个是难以致富的。土地资本化的效果也是有限的,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土地抵押是否搞得成,无论是国外,无论是国内,他们的研究证明非常的困难。许多的银行,特别是一些一般的不是城市周围的土地,是不愿意拿这个土地进行抵押贷款给农民的。而且土地私有化,有的学者说就能够消除土地抛荒,那么从理论分析上来说,还不是实践,因为还没有这个实践。土地私有化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土地抛荒,为什么?因为那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他们还有地,那么他们还种不种?他们就不种了,但是他们又不会马上卖掉给种地的人去种,为什么?因为他想等到涨价,卖高价,那就放在那儿宁可荒着,等着土地涨价他卖高价,那不是土地抛荒吗?而且私有化以后,国家想进行监管、控制、调控更困难了,那很难了,你管不住他了。所以土地抛荒并不见得就能够根本解决。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只要少数几户农民不愿意卖地,想实现连片的规模经营,把土地连起来成片的规模经营,想进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可能面临困难。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真正的钉子户,你拿他没办法,印度就是这样的,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搞不起来,就是有钉子户,一条铁路甚至为一个钉子户可以转弯的,那个成本代价是很高的。从社会的利益来说,成本代价是很高的,保护了个人的利益,但是社会利益、公众的利益牺牲了。土地私有化可能造成土地地价的上涨,从这方面来看,虽然卖地可能增加一点收入,但是带来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增加了,妨碍了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建设。所以任何一个方面,不能只是考虑到一个后果,实际上还有另外的后果的。

四、土地增值收益应该怎么分配

这个争论很大,在社会上也是得不到共识的看法,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也想说一下。我估计今天的时间只能讲三农问题,新农村可能没时间了。我把PPT文件留下来,感兴趣的同志可以拷下去,我们以后可以研讨、商榷,一起探讨。

土地增值收益,现在有人主张应该完全由失地农民享有,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可能是少数派,甚至,我还可以说土地财政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现在人们认为土地财政是完全错误的,我认为土地财政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为什么土地增值收益不能完全分配给失地的农民?这就是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的土地,之所以能够大幅度增值,在城市郊区可以卖到100万1亩,但是在穷乡僻壤,1亩地能卖多少钱?那是非常少的,当然各地不一样,但比起100万来说,那不知道要少多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主要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国家和其他的投资者大量的投资,进行了“六通一平”,通路、通水、通气、通电、通油、通航,平整土地,这样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和工商业项目的建设,推动了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既增加了土地的需求,使土地需求大量增加了,大家知道一个需求的增加,价格当然要上涨。而且它又改变的土地的用途,以农业用地变成了工商业用地,而工商用地的经济效率要远远高于农业用地,所以,土地就因此而大幅度地增值,地价也因此而大幅度地上涨。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这样的说法,但是我认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原来武汉大学周围都是菜地,值不值钱?不值钱的,但是现在武汉大学的菜地全部都变成了楼房,值钱吗?非常值钱的。为什么值钱呢?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因为大量的投资带来的。所以主要不是由于失地农民改良了原来所占有的土地而增值的。并不是功劳不能记在失地农民身上的,(而是)不能完全记在失人农民身上的。所以土地的增值收益就必须在国家相关投资者和土地被征用的农民之间合理分配,所以土地的增值收益不能只是由失地农民独享的。因为造成这个收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当然相关的利益体、利益者都要来分享这个增值收益。主要就是三大主体。一个政府,一个投资者,还有一个是失地农民。当然,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农民取得的那一块太少了,这也要承认。现在在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方面,突出的问题不是说政府没拿,投资者没拿,而是政府和投资者拿得太多了,而失地农民拿得太少了,那么怎么合理配?那就是要首先保证处于弱势地位的,因为政府和资本是强势地位的,而失地农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在这个分配中,首先当然要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补偿。我提出来,这个补偿到什么程度?要保证他们的基本就业和生活需要和社会保障。也就是说要使失地农民有稳定就业,有社会保障,要能够保证他基本生活的需要,这个分配起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这一点,才谈得上怎么在政府和资本之间进行分配。但是,我们现在连这个最起码的都没有做到。但是,我说了,土地增值收益也不能完全由农民分享。大家说征地拆迁过程中,拆除了亿元户,这个合理吗?这个公平吗?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我觉得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对整个社会是有害的,是不利的。他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就是因为他占有那块地,就因为那个地理位置好,并不是因为他主观的努力。

超过时间了,那我就不讲了。最后一句话,就是土地财政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为什么有一定合理性?因为政府也要参加增值收益的分配啊。政府参加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是通过什么方式?那当然是土地财政,就是它取来的钱就作为财政的收入,香港就是这样的。大家知道香港政府相当一部分政府的收入是哪来的?除了收税以外,就是卖地。

我就讲到这儿了,已经超过15分钟了。剩下的问题,我刚才说了,已经把PPT文件留在这儿了,大家有兴趣可以拷去看一看。最后有不正确的地方,因为特别是后面一个问题,就是三农的出路、土地私有化的问题,是两大派意见,完全对立,我是觉得不能私有化的。到底对不对,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不对的,大家可以批评。谢谢!

(作者系武汉大学战略管理学院副院长,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第二篇: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要牢牢把握三条硬杠杠

中国的巨轮已经再次踏上改革的航程。“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已成为当代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发展的主题词、政策取向的主路径。人们相信并期待,体制机制弊端的淤塞被冲开后,巨大的活力便会奔涌而出,给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注入无穷动力。

改革可期,征途漫漫。在步入攻坚期与深水区以后,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探索可以没有边界。一方面,改革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历史上、世界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大国,走弯路的成本太大,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因此,在改革中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既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难,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又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底线和原则,坚持“硬杠杠”不动摇。

在深化农村改革这个范畴,最重要的底线和“硬杠杠”就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其作为生存保障资料的功能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其作为文明传承的载体蕴含着更多人文内涵。农村土地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农村土地制度不仅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也是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谋定而后动。因此,在农村土地改革这个问题上,必须审慎稳妥、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三条“硬杠杠”。

第一是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就是坚持农村基本制度的“魂”。特别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方兴未艾之时,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为各地土地流转的大胆探索划出跑道,在这条“硬杠杠”的严格要求下,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土地流转的底线。

第二是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必须始终坚持和巩固。农村家庭经营形式灵活,能包容多层次生产力发展,被证明是最适合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尽管当前种粮大户、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兴起,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主体的主要力量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广大农户,而且他们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旧是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我们必须依靠的基础力量。第三是要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核心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这就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农民有了长期自主经营的土地,才能有长远的打算;有了稳定的承包关系,才能去谋划怎样激活土地经营权,是种地还是流转?是抵押还是入股?另外,当前还要尽快研究出台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配套政策,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形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抓紧研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入股实施办法等,夯实“长久不变”的基础。

这三条“硬杠杠”是底线,必须长期坚持。当前,土地资源由于其稀缺性,成为工商资本抢夺的“肥肉”。资本的天性注定其终极目的始终是逐利的,这就需要政府规范引导,牢牢把握农村土地的“硬杠杠”,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转上一味求快,下指标、摊任务,搞长官意志;一些地方为了发展三农引入工商企业,可几年以后,不少工商企业就变了,先是非粮化,再是非农化,再慢慢就房地产化。这绝不是农村改革的方向,绝不允许这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继续下去。

深化改革没有穷期,农村改革再踏新征程。改革如逆水行舟,松一篙则退千寻。我们必须敢于担当,同心协力、锲而不舍,向农村改革要动力,为农村改革添活力,持续推动三农事业奋勇向前,为三农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我有一个城市梦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歌手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呐喊,嘶哑中衬托着他们面对现实时的沧桑心境:对生活的求问和对未来的梦想。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的农村,但却又属于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人群。据统计,当前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70%,约有1.9亿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进城不仅谋饭碗谋生存,而且谋事业谋发展。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这是他们每一个人心中久久萦绕的城市梦。

然而,梦想很诱人,现实却很沉重。农村户籍就像是一个烙印,哪怕他们在城市打拼、奋斗多年,却仍然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强烈的被边缘化和被排斥感不断地刺激着这些怀揣“城市梦”的新生代农民工。

其实,如果我们从中国发展这个更深更广的历史坐标上去寻找、去定位,我们会发现,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体力量,并且还将跃升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提供雄厚的人力支撑。我们还会发现,自我意识强烈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正成为中国深化改革的一股新的、强大的推动力,他们对文化认同、阶层流动、政治参与的诉求,将倒逼着中国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填补空白,涉向深水。

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明天也正是我们共同的明天。这是一个缺乏归属感的庞大人群,长此以往,一个城市就有可能形成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并存的双重结构,出现社会阶层之间互不认同难题和价值观差异,带来隔阂和矛盾,从而使城乡分割在地化、同城化,对社会和谐形成巨大挑战。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并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去接纳他们,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制度壁垒,实现“同城待遇”。这就要求我们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从输出地到接收地、从具体政策到人文关爱等方面下功夫,在户籍制度、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寻求突破和创新,真正弥合社会鸿沟,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从而让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另一方面,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靠的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是自信、自强、自立。这既需要社会各界更多地尊重和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在切实维护他们权益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完美的人格,增强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己树立志向,通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创造和贡献赢得尊严,赢得更加充实和体面美好的新生活。

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都有一个城市梦!让他们在城市寻梦的过程中获得一份关爱、一份支持和一份引导,这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胸怀和友善态度的彰显,也是当前中国转型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我们理应把关注之目更多地投向新生代农民工,让他们的梦想在城市的天空高高飞扬!

乡村旅游要突出“乡土味”“文化味”“休闲

味”

乡村旅游,要突出“乡土味”“文化味”和“休闲味”,让广袤的乡村成为常居者守望相依的美好家园,成为旅游者心驰神往的梦里故乡。

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身边的不少朋友都体验了一把乡村旅游。有的带着全家老小在家乡附近的山村看竹海、泡温泉;有的在西南少数民族集中地区赶大集、品美食,感受别样的民俗风情;还有的跑到了沿海渔村,和渔民一道出海捕鱼„„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生活迥异的乡村体验,让朋友们流连忘返。

但是,快乐的背后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朋友抱怨,热门的民俗度假村人满为患,饭菜质量、服务水平都打了折扣;有的朋友诉苦,农家乐的住宿条件咋还这么差?路咋还这么难走?

这几年,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紧密连接城乡的新型业态。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消费,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促进了城乡交流;农民则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农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收入快速增加。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低水平简单重复的多,兼顾乡土特色与人文景观的精品较少。加上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配套服务不完善,乡村旅游业人才短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采摘、吃农家饭上,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元化的休闲需求。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无疑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发展机遇。应当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护传统村落与民俗等方面的优势,把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在立足资源优势、尊重民俗民风、彰显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让广袤的乡村保持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常居者守望相依的美好家园,旅游者心驰神往的梦里故乡。

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应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根据乡土民情、地域文化、山水资源等做好长远规划,加强对旅游业的规范管理,加大扶持力度,让乡村旅游真正热起来。还要通过政策宣传、资金帮扶、典型示范等多种渠道,加强引导,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同时拓宽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主体,引导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乡村旅游的特色在“乡村”二字。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因此,与城市旅游项目和传统景区游览不同,乡村旅游一定要突出“乡土味”和“文化味”。要尊重农耕文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档次。同时,也要注重乡村旅游的“休闲味”,重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创意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城乡统筹改革破解现代农业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召开。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破解体制机制制约。众所周知,上届三中全会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产生重要影响。本届会议在继续推进农村发展上将推出哪些新的改革措施,着实令人期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改造传统农业面临许多难题。

改造传统农业,就是要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改造。农业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年劳动力种地的现象愈发普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大量土地抛荒。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土地可以进行流转。但由于农村土地收益率低、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等原因,目前有的地方农地流转有限。

农村不仅土地经营规模小,而且还缺乏资金。按照法律规定,农村耕地、宅基地等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不允许农民将耕地、宅基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没有抵押,就制约了银行向农村发放贷款。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经济空心化和农村儿童留守化的状态下,用先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改造传统农业难以大有成效。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深化改革。如何在农民外出务工后,特别是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后,建立合适的土地退出机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我国城镇化在快速推进中,要解决“半城镇化”问题,就要把农民逐渐转为市民,享受城市待遇。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住房。解决住房的一个办法是让农民在农村的宅基地上市,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即要求农民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工作。通过宅基地上市可解决农民进城第一桶金问题,同时,政府要让这部分人享受保障房待遇,以此来帮助进城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

在这种前提下,政府可以低价购进农民耕地使用权。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土地流转后会使得土地成本提高,影响农业收益,也影响我国农业竞争力,如果政府能够低价购买农民耕地使用权,这个问题就有望解决。当农民宅基地、耕地等资本化后,农村融资中的抵押问题也可以解决了。

除了实现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还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能与大市场对接。此外,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运用先进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也是现代农业应有之义。应该认识到,建立现代农业,并不是在农村范围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只有在城乡大局中,在深层次上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也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第三篇: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小议

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小议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第四篇: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现在农村基本没有了不让孩子读书,特别是不让女孩子读书的情况.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供给孩子读书的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但却有部分家庭的孩子不想读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些简要的调查,调查中发现„„摘要部分,以下是详细内容:

2010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港村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调查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湖北省农村及新农村建设有所了解,并且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经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调查人员对湖北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出几点认识,并且尝试提出必要的观点,具体如下:

第一, 国家政策好

全部被调查人员都说国家政策好,确实有利于农村发展,虽然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无法说出具体有哪些政策,但从最近几年新增补贴和村镇的变化中都可以感受得到政策的好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政策的宣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可能也与目前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关,国家政策的宣传方式主要以开会,看新闻联播等类似口头的方式比较有效.而有些私下的口头方式的互传容易导致政策的误传,虽然调查过程中没有对此类问题做进一步了解,但感觉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小的隐患.第二,家长重视教育,但却有部分学生不想读书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前辈们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很多爷爷奶奶们没有读过书,但他们从认识的那些读书的朋友们的发展状况也看到了其重要性,所以非常希望下一代,下两代能够好好读书.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现在农村基本没有了不让孩子读书,特别是不让女孩子读书的情况.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供给孩子读书的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但却有部分家庭的孩子不想读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些简要的调查,调查中发现:

1.本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和照片的形式获取信息和资料,有三部分来源:乡村干部访谈,乡村教师访谈和农户访谈.2.本次调查由负责访问的大学生进行同步记录,保证原始信息真实可靠.3.由于问卷问题不足以概括我们所想了解的问题,之后调查主要以访谈为主,回答都做了及时的记录.4.本次调查中社会实践小分队原计划去十堰市竹山县进行进一步调查,www.xiexiebang.com但在小分队到达十堰后,十堰市开始降雨,在当地人的建议下,考虑到安全问题,小分队在竹山县的考察被迫取消.首先,对于此次调查要做几点说明:

1农村家庭中如果有孩子,收入的主要支出便是在教育方面,大部分家庭的纯收入都只能是刚好够教育的支出;

2考上了好的学校的学生,家里无论如何困难都会让其读下去;

3农村的教育资源及质量相较于城市而言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部分孩子考不起好的学校,而读过书最后辍学的孩子都认为差一点的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认为读书不如打工;

4辍学的孩子有的是没考上好的学校后,差的学校读不起,没办法才出去打工,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存在读书不如打工的思想;

5目前社会上是存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大学生被称之为“蚁族”,这种现象助长了读书不如打工这种思想的成长;

6就我们调查的小港村而言,小港村小学教师出现明显的断档,教师高龄化比较严重,全校150名教师,50岁以上接近百人,同时又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教师的断代成为当地小学所面临的很严重的问题,而据当地老师说,这并不是一个个例.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浅薄的分析,部分学生不想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己的原因,教育资源缺乏和教学质量偏低,教师的断代,还有家庭负担不起,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当然面对这个问题,除了向社会呼吁,很多方面都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最为一个大学生我想就教师断档这个问题而言,我们还是有部分解决能力的,我们可以在各地了解情况后,通过学院爱心社,学校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展开定期的支教活动,了解当地的状况,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最终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

教育决定一个人的观念,新农村要想进一步发展,观念的转变时势在必行的,教育便是观念改变的根基,而全民教育便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将教育列入了阻碍新农村进一步发展重要一环.第三,农村农闲时的娱乐方式之我见

农村生活中农忙的时间毕竟有限,那么农村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又有哪些呢?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的主要娱乐活动集中于传统的娱乐方式麻将上.当然其主要目的不是赢利,而是打发空闲的农闲时间.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娱乐活动单一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当我们问到如果有人给你们做好了图书馆,篮球场,健身场地时,你们是愿意去锻炼一下,看下书还是打牌时,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看下书或者出去玩下.可能娱乐方式单一的部分原因在于设施的缺乏;

第二,部分年纪大些的叔叔阿姨们说自己只想打牌,也只会打牌,就算给他们设施也只会去打牌.我想这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了,一直习惯以前的方式,然后就不想有新的发展和改变,娱乐上如此,生活上便更可能如此了.感觉传统的生活方式饿不死自己就满足了.新农村想要进一步发展,这种观念必须改变,新的机器和技术再多,放着不去使用最后还是一样什么都得不到.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感觉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吧.我们从对农村一点都不了解开始,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国家政策为背景,做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卷时经不住考验的,没有人会耐心的回答完那些枯燥的问题.于是我们及时总结,重新删选了问题,做到既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也是农民朋友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反复实践和多次修改,我们终于选好了这样一份满意的问卷,这便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总结和反思在一次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感觉自己离社会又进了一步吧.虽然很多时间在赶车,虽然很多时间在正中午的烈日下度过,虽然有的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住在异乡的宾馆,虽然有些同学会说这是在烧自己父母的钱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没有一个人中途放弃过,我们一直相互鼓励着用尽可能节省的方式走完了全程.娱乐方式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但如果能够更好的利用这些空余时间也许就能做出更大的成就,而且从娱乐方式中便能看出部分人的观念,虽然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的.当然娱乐方式的单一也可能是一个风气的问题,如果乡镇干部能够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能让大家都有所收获的娱乐氛围,新农村应该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当然就像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的一句话,“总体的还是好的,比以前还是强多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今天的成果.这便是团队的力量吧,本次社会实践又一次让我看到了团队的伟大.而我们也确实调查出来了我们想了解的东西.大家的努力也都应此没有白费.回想全部调查历程,我们也是在一直收获着.从不知道怎么开口开始,到有了第一个聊天气氛很好的被采访者;从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开始,到有了一份很完善的调查问卷;从在家很少晒太阳开始,到晒蜕皮然后又有了一身健康的古铜色.一路走下来,我们一直执着调查着;而回首这几天的实践,却突然发现自己成长了好多好多.

第五篇: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

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现在农村基本没有了不让孩子读书,特别是不让女孩子读书的情况.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供给孩子读书的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但却有部分家庭的孩子不想读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些简要的调查,调查中发现„„摘要部分,以下是详细内容:

2010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港村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调查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湖北省农村及新农村建设有所了解,并且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经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调查人员对湖北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出几点认识,并且尝试提出必要的观点,具体如下:

第一, 国家政策好

全部被调查人员都说国家政策好,确实有利于农村发展,虽然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无法说出具体有哪些政策,但从最近几年新增补贴和村镇的变化中都可以感受得到政策的好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政策的宣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可能也与目前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关,国家政策的宣传方式主要以开会,看新闻联播等类似口头的方式比较有效.而有些私下的口头方式的互传容易导致政策的误传,虽然调查过程中没有对此类问题做进一步了解,但感觉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小的隐患.第二,家长重视教育,但却有部分学生不想读书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前辈们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很多爷爷奶奶们没有读过书,但他们从认识的那些读书的朋友们的发展状况也看到了其重要性,所以非常希望下一代,下两代能够好好读书.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现在农村基本没有了不让孩子读书,特别是不让女孩子读书的情况.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供给孩子读书的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但却有部分家庭的孩子不想读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些简要的调查,调查中发现:

1.本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和照片的形式获取信息和资料,有三部分来源:乡村干部访谈,乡村教师访谈和农户访谈.2.本次调查由负责访问的大学生进行同步记录,保证原始信息真实可靠.3.由于问卷问题不足以概括我们所想了解的问题,之后调查主要以访谈为主,回答都做了及时的记录.4.本次调查中社会实践小分队原计划去十堰市竹山县进行进一步调查,但在小分队到达十堰后,十堰市开始降雨,在当地人的建议下,考虑到安全问题,小分队在竹山县的考察被迫取消.首先,对于此次调查要做几点说明:

1农村家庭中如果有孩子,收入的主要支出便是在教育方面,大部分家庭的纯收入都只能是刚好够教育的支出;

2考上了好的学校的学生,家里无论如何困难都会让其读下去;

3农村的教育资源及质量相较于城市而言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部分孩子考不起好的学校,而读过书最后辍学的孩子都认为差一点的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认为读书不如打工;

4辍学的孩子有的是没考上好的学校后,差的学校读不起,没办法才出去打工,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存在读书不如打工的思想;

5目前社会上是存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大学生被称之为“蚁族”,这种现象助长了读书不如打工这种思想的成长;

6就我们调查的小港村而言,小港村小学教师出现明显的断档,教师高龄化比较严重,全校150名教师,50岁以上接近百人,同时又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教师的断代成为当地小学所面临的很严重的问题,而据当地老师说,这并不是一个个例.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浅薄的分析,部分学生不想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己的原因,教育资源缺乏和教学质量偏低,教师的断代,还有家庭负担不起,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当然面对这个问题,除了向社会呼吁,很多方面都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最为一个大学生我想就教师断档这个问题而言,我们还是有部分解决能力的,我们可以在各地了解情况后,通过学院爱心社,学校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展开定期的支教活动,了解当地的状况,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最终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

教育决定一个人的观念,新农村要想进一步发展,观念的转变时势在必行的,教育便是观念改变的根基,而全民教育便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将教育列入了阻碍新农村进一步发展重要一环.第三,农村农闲时的娱乐方式之我见

农村生活中农忙的时间毕竟有限,那么农村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又有哪些呢?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的主要娱乐活动集中于传统的娱乐方式麻将上.当然其主要目的不是赢利,而是打发空闲的农闲时间.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娱乐活动单一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当我们问到如果有人给你们做好了图书馆,篮球场,健身场地时,你们是愿意去锻炼一下,看下书还是打牌时,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看下书或者出去玩下.可能娱乐方式单一的部分原因在于设施的缺乏;

第二,部分年纪大些的叔叔阿姨们说自己只想打牌,也只会打牌,就算给他们设施也只会去打牌.我想这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了,一直习惯以前的方式,然后就不想有新的发展和改变,娱乐上如此,生活上便更可能如此了.感觉传统的生活方式饿不死自己就满足了.新农村想要进一步发展,这种观念必须改变,新的机器和技术再多,放着不去使用最后还是一样什么都得

不到.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感觉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吧.我们从对农村一点都不了解开始,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国家政策为背景,做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卷时经不住考验的,没有人会耐心的回答完那些枯燥的问题.于是我们及时总结,重新删选了问题,做到既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也是农民朋友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反复实践和多次修改,我们终于选好了这样一份满意的问卷,这便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总结和反思在一次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感觉自己离社会又进了一步吧.虽然很多时间在赶车,虽然很多时间在正中午的烈日下度过,虽然有的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住在异乡的宾馆,虽然有些同学会说这是在烧自己父母的钱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没有一个人中途放弃过,我们一直相互鼓励着用尽可能节省的方式走完了全程.娱乐方式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但如果能够更好的利用这些空余时间也许就能做出更大的成就,而且从娱乐方式中便能看出部分人的观念,虽然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的.当然娱乐方式的单一也可能是一个风气的问题,如果乡镇干部能够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能让大家都有所收获的娱乐氛围,新农村应该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当然就像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的一句话,“总体的还是好的,比以前还是强多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今天的成果.这便是团队的力量吧,本次社会实践又一次让我看到了团队的伟大.而我们也确实调查出来了我们想了解的东西.大家的努力也都应此没有白费.回想全部调查历程,我们也是在一直收获着.从不知道怎么开口开始,到有了第一个聊天气氛很好的被采访者;从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开始,到有了一份很完善的调查问卷;从在家很少晒太阳开始,到晒蜕皮然后又有了一身健康的古铜色.一路走下来,我们一直执着调查着;而回首这几天的实践,却突然发现自己成长了好多好多.

下载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中国三农问题浅谈

    中国三农问题浅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其中也曝露出许多的问题,比如十分重要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各项条......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一、中韩新农村建设异同比较1、相似之处(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宏观方面问......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一、中韩新农村建设异同比较1、相似之处(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宏观方面问题,韩国在1970年代初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包括: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文章标题: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至少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固的农......

    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研究

    四、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状况及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民的发展,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的......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2012---2017工作计划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作为扎根基层,推动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中国三农问题考察报告

    中国三农问题考察报告 电子学院 微电六班 51100629 张亦舒 三农问题的提出 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