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时间:2019-05-12 19:3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第一篇: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文章标题: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至少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固的农村基础。然而,当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甚至处于完全不同的方向。如何从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一

个紧迫的任务。本文中,我试图从中国发展道路的角度来谈一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城市化的路径

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显然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化艰难的认识。依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3,有近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今后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30年后,我国的城市化率可以达到73,相应的农村人口约为4亿。也就是说,按乐观的估计,30年后我国有约4亿人生活在农村。由8亿人减少到4亿人,是一个巨大的变动,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也是人财物流出农村的过程。数亿人大规模流出农村,农村会日渐衰败,对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会造成严重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国家投入来缓解农村衰败所造成的严重问题,从而使农村人口也可以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问题不止如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数据,是按居住地来统计的,即将那些务工经商的进城农民工算作城镇人口。而事实上,虽然有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已经在城市购房并在城市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从而可以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但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却不能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不得不在城乡之间流动:他们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老时回到农村;自己在城市务工经商,却依托农村的土地赡养父母、养育子女。这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不能真正地算作城市人口,而只是城市中的过客,他们必须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来建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系。如果将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农民工排除,则中国的城市化率仅略略超过30,农村人口(或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约为9亿。

而且,在未来30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不太可能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建国以来,前33年(1949—1982),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32个百分点,后17年(1982—1999),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57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加入了WTO组织。但事实上,加入WTO并没有使得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更容易到城市定居,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中国的城市化率。因为进城农民工固然在增加,而农民工成为市民的难度却也在加大。即使不考虑发生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或其他意外事件,在未来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几乎不可能持续地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

也就是说,30年以后,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可能还要占到中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30年后中国还有约7亿人口需要依托农村生活,需要在农村完成劳动力再生产。

如果不考虑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社会风险防范,中国未来30年,也可能通过政策和制度调整来加快城市化速度。具体来说,正如一些学者建言的,可以通过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取消户籍制度,降低了农民进城的制度成本;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使农民可以将承包地置换为进城准备金。

但是,进城农民工不可能因进城居住就自然可以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不稳定的就业和很低的收入,无法支撑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体面生活,大量进城农民工将不得不住进城市贫民窟中。

农民工住进贫民窟中,的确可以提高城市化率,却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当今世界,除中国以外,所有发展中大国都有巨大规模的贫民窟,所有贫民窟的生活都极其糟糕,没有希望。贫民窟的生活是远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的。贫民窟中的贫民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不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联系,而且无法形成对未来的有效预期。而当前村庄中的农民,却不仅温饱有余,而且由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之上,子子孙孙也许还会继续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生活有根,也有预期,生活是有价值的。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们,因为祖祖辈辈的共同生活而建立了稳定的人际关系,这赋予了他们生活的意义,也使他们有了共同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依托不多的土地,不仅可以衣食无忧,而且居住十分宽敞;因为有预期、有稳定的人际关系,而在村庄中生产出各种价值与意义。一句话,同样的收入水平,在农村可以过得舒适,可以过得体面而有尊严,在贫民窟中,却变得毫无希望。

如果选择贫民窟式的城市化,中国城市人口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这种的城市化不仅不人性化,而且很危险。如果中国的城市化要避免所有其他发展中大国的贫民窟式城市化,则国家几乎必然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

二、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如果中国不选择贫民窟式的城市

化发展路径,则依托于农村生活的人口将长期保持一个很大的规模,农民工流动和往返于城乡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也将长期存在。

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分析中国发展道路的起点。城乡二元结构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之一是,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同样的经济收入,在城市生活十分艰难,而在农村却可能过得舒适。

城市是市场化的,农村却有相当部分非市场因素存在,比如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存在(如粮食、蔬菜的自给等)。总体来讲,中国进城农民工之所以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劳动而接受很低的报酬,就是因为农村生产劳动力的成本比城市要低。何新早就指出,农村低成本生产廉价劳动力的机制,正是中国可以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的秘密。

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非市场因素的存在,还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社会主义一词,显然不是虚词,而是大有妙处的。通过调动村庄中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农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组织建设,可能为农民增进大量非经济的福利,从而使农民在经济收入以外,获得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好处,即获得体面和尊严上的好处。

只需要较少的经济收入,村庄中的人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较高质量包括经济上解决了温饱,人际联系稳定,生活意义明确)。村庄可以低成本地获得高质量生活,构成了村庄与城市二元对立的一个根本点。因为可以低成本地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就使只能获得很低收入的农民工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的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这种再生产机制,使中国经济具有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现代化也因此有了希望。

也因为农村生活具有意义,当城市就业机会较多,劳动力报酬较高时,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当进城农民工过多,就业竞争激烈,劳动力报酬太低时,农民工可以返回村庄依靠一亩三分地生活。中国加入WTO,出口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便流入城市生产出口产品,发生世界性经济萧条,出口减少,进城务工劳动力可以返回农村。农民工自由往返城乡,就使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因为劳动力灵活供给的优势,而占据有利位置。

城乡二元结构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因为农村社会不仅是农民的生产场所,而且是农民的生活和娱乐场所,不仅是物质生产的场所,而且是意义和价值的生产场所,就为低成本的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绝好的空间,从而为中国赶超型现代化提供了机会。

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基本出发点是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而农民转移进入城市需要相当长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必须站在农民主体的角度考察他们从现代化中的获益状况。不过,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流思路,却与此有些差异。

当前新农村建设主流思路的两个代表人物是林毅夫和温铁军。林毅夫一直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以拉动农村的内需。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没有内需支持的经济发展,终究不可持续。林毅夫的思路是有价值的,这一思路似乎也已成为当前中央政策的主导思路。林毅夫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基本办法是发挥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扩大低端产品的出口。林毅夫的思路是矛盾的,因为正是中国缺少战略产业,低端制造业无利可图,而使进城农民工报酬很少,不能真正在城市安居。如果中国一定要在发挥所谓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就只能是贫民窟式的城市化。

温铁军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与林毅夫有很大差异。温铁军关注的是农民能否组织起来应对市场风险和外在强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以土地均分为基础的2亿多户小农的经济规模太小,无法应对市场风险,也不能有效抗御外来强力。曹锦清也非常认同温铁军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意见,认为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是唯一出路。此外,潘维也认为,当前中国农民之所以穷,是因为没有组织起来,从而不能“劳动创造财富”,他甚至设想将农民组织起来造大城。

温铁军、曹锦清和潘维显然都是希望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在农民人口极其庞大的前提下,国家不可能通过财政补贴给农民以持续的收入增长,唯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抵消中间环节的剥削,才能抗御外来强力,才能“劳动创造财富”。这种组织起来思路的典型是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民数量极其庞大的情况下,即使农民组织起来,也缺少与其他阶层谈判能力。而农民能否组织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作社只能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末端组织起来获取不多的利润,却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组织成本。低组织收益和高组织成本,使农民合作社很难生存下来。农民数量庞大,也决定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很少。农民收入增长较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要慢,似乎是一个无法愈越的难题。发展合作社以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将发展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的思路,似乎有些一厢情愿。

更重要的是,在上述两种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中,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难以体现出来。林毅夫试图在不对市场经济作任何反思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温铁军建设农民合作社的思路虽然需要国家对农民合作社的财政和制度支持,其框架却仍然是市场经济的。这两种思路都难以解决9亿农民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出路问题,也缺少农民本位的关照。在当前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得到了好处还是利益受损,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补偿农民利益的受损,缓解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的不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打造牢固的农村基础,才应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所在。

四、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建设

在中国农民数量极其庞大的背景下,无论是务农还是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都几乎不存在。也因此,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而以拉动农民需求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则近乎于农村破坏了。

站在农民本位的角度,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态。当前农民的困境,不只是或不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是支出增长太快。农民支出太快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民合作机制的解体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农民应对生产生活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举例来说,在我们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因为乡村组织退出农村生产领域的事务,农民又不能自下而上地组织起来,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大中型水利设施无法使用,农户不得不打井灌溉水稻。打井灌溉不只是成本高,而且不能有效应对旱灾,从而使农业生产的风险急剧增加。

农民支出太快的另一个原因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现金收入有限;另一方面,农民又与所有人一样承受着同样的消费主义理念的广告和时尚的狂轰滥炸。消费主义是市场逻辑的必然产物。问题是消费主义调动起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很少的现金收入却无法让这种欲望得到满足。消费主义一再向人们暗示节俭是不对的,花钱是体面的,无钱是可耻的,农民却没有金钱过这种体面的生活。他们羞愧于自己的贫穷。而他们努力赚钱的机会,却因农民数量过于庞大而缺少结构性的空间。

农民增支压力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农民增收不多,他们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却过快地市场化了。

也就是说,当前农村的根本问题不是农民的收入没有增长,而是支出增长的速度比收入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不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而是消费主义文化告诉他们无钱消费是可耻的事情;不只是农民被市场化了的社会边缘化,而且是农民自己瞧不起自己;不仅是公共品供给机制在解体,而且是人与人的之间的联系在减弱,人际价值生产能力在降低。外在于农民的消费主义文化时时刻刻在向农民说他们的地方性知识是错误的,信仰是愚昧的,人生目标是无趣的、可笑的。消费主义文化却不能为收入很少的农民提供正确的生活方式。

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与农民这个被卷进市场经济却又无法被市场经济完全容纳的庞大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冲突。消费主义文化使农民这个庞大的却收入增长缓慢的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农民群体天然具有反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动力。

站在农民主体的立场,一方面,农民经济收入在缓慢增长,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已大大下降,温饱问题早已解决,闲暇时间很多,农民的物质福利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因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农民的主体地位在逐步丧失,人际联系解体,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福利迅速减少。因此,当前农民的苦,不苦于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而苦于正在丧失生活的意义;不苦于现实的物质生活匮乏,而苦于未来生活预期的不确定;不苦于消费水平没有提高,而苦于人与人的信任正在减少;不苦于生产劳动强度太高,而苦于生活方式变化太快;不苦于经济收入没有增加,而苦于整体福利正在减少。总之,不是苦于纯粹物质的方面,而更苦于精神和社会的方面。当前的农民问题,不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不纯粹是生产方式的问题,而更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因此,在农民事实上不可能快速转移进入城市,农民收入不可能得到迅速提高的情况下,站在农民主体立场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农民的生活意义提供说法;是从社会和文化方面,为农民提供福利的增进;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不同于消费主义文化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建设一种不用金钱作为生活价值主要衡量标准,却可以提高农民满意度的生活方式。举例来说,我们在湖北洪湖和湖北荆门四村建立老年人协会,只投入很少的钱,就极大地增进了农村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提高了农村老年人闲暇生活的质量,使农村老年人感到“心情愉快了”,“时间过得快了”,“身体好了”。农村老年人在老年人协会交往和相互诉说,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提供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空间,从而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使中青人看得见未来的希望,从而降低了生活的贴现率,提高了合作的可能性。

老年人协会只是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设的一个很小的项目,在我们实验区,中老年妇女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组织,如腰鼓队、健美操,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使农村妇女有了生活的主体性,增加了村庄的社会资本。温铁军总结他所主持的乡村建设经验时,也认为“文化建设,收效最高”。

毛泽东时代有人民体育、人民教育、大众文化和大众医疗的说法,如果国家在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过程中,注重农村人民体育和大众文化的建设,虽然不能改变消费主义文化对农民福利的负面影响,却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这种负面影响,从而可以减少农民福利的损失,增加农民整体的福利水平。

有了农民对人民体育和大众文艺的内在需要,有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中的大量资金及人力投入,虽然市场经济及其背后的消费主义文化依然会对农民福利造成负面影响,这些活动却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在缓慢增加,一方面,农民的主体性依然存在,社会联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依然存在。农民虽然消费的物质财富不多,却因有较多的文化活动而福利水平较高。

较高的福利水平增加了农民对现代化的满意度,并为流动于城乡的农民工提供了可以回得去的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意义的“家”,中国九亿农民有了牢固的“根”,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农村是可以回去的“家乡”,是廉价再生产劳动力的场所,又是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蓄水池。因为进城农民工可以回到家乡过上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会接受无限低的打工报酬,从而可以造成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情况下的城市“民工荒”状态,这无疑可以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进城农民工回得去家乡的农村,是他们的基本人权。必须让农民工可以回得去,而不是被迫生活在无根的苦难的贫民窟中,从而不得不接受无限低的劳动报酬。

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以上展示出来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是一种以社会和文化建设为主体,以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新农村建设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大建设并举中的两大建设的强调,是试图通过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及必然同时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但这是次一级的),来抵消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文化对农民福利的负面影响,使农民可以得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好处,从而使农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思路。也就是说,侧重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是要通过建设适应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从而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农村基础。

这只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重目标。新农村建设也许还可以做到更多。具体地说,当前中国现代化的预设中,是要建设一种美国式的“高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美国式生活方式是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料及严重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因此是一种“高消费、高污染、高能耗”基础上的高福利生活方式。美国式生活方式事实上不可能被全世界复制,尤其不可能为有13亿人口的中国所复制。

中国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侧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是在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相一致情况下,因此是在有9亿农民内在动力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低消费(因此可以是低污染、低能耗)、高福利”生活方式建设,就可能不只是要为收入增长不快的农民增加福利提供一种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因为有庞大群众的实践,而具有相当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不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环境来证明人的价值,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相处,来证明人的价值。这种正当性,就与中国传统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智慧,与东方文明中“知足常乐”的智慧,与环保主义中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的主张合拍起来,从而可能在地球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人类以高消费为基础的掠夺式文明不可持续时,为人类社会提供一种可能的文明选择。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将农村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打造牢固的农村基础,只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重意义。在此基础上,9亿农民实践着的“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可能使新农村建设战略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即转换为对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的寻找,转换为对中国传统文明伟大复兴的寻求。

《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有的人认为是不是我们所实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要停止了?也有的人认为这几年我们一步步在倒退,开始提“城市化”,后来改为“城镇化”,现在又改为“新农村”。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这次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就农村讲农村,而是在科学发展观地指导下,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在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要求

胡锦涛主席曾强调说,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全党同志都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二、实施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及其要求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可以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发挥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施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所以,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施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离开实施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实施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也不能离开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要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也是由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13亿人口,农村户籍人口9.4亿,而耕地只有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41亩,既不像欧洲人均几百亩,也不像北美人均上千亩。如果单凭这些耕地来发展农业,要解决9.4亿人口的富裕问题,要解决2.49亿户农户的居住条件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是无法想像的。也就是说,按照传统的思路是难以解决农村落后和农民贫穷等问题。必须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即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城镇化推进力度使之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

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相互配套,才能打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攻坚战。

四、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促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要实行以城带乡,让城市向农民敞开大门

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与同等工业化程度的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期。若城镇化率按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7%,城镇总人口8.28亿,比2002年增加3.26亿(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长0.37亿)。这意味着从现在到2020年,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数量之大,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过的。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和尖锐,也将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增大。而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

以城带乡,须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应统筹考虑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将其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增加投入。

(二)要实行城乡互动,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即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2010年农村人口仍会有7亿左右,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即使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必须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展开。应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进一步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活跃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着力破除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促进工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内在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今后农村改革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全面启动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配套改革。二是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完全脱离农业,土地向一部分农户集中,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具有长期性。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近年来,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应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和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土地征用应当有利于富裕农民,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三是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四是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第三篇:论新农村建设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院 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 级 07-02 姓 名 陈超超 学 号 20072923 指导教师 任鹏 报告日期 2009-10-10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浅析新农村建设现状

作者:陈超超*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自从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各地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的有声有色。暑假期间,为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我在我们周边地区采用问卷调查及与当地农民勾通交流的方式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并对其做了汇总和简单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对于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我认为是典型的多与、少(不)取,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农村政策是很好的,少的就是具体工程的配套,和对工程审批程序的监管,以及对腐败违规的惩治,因此,应在出具具体惠民政策的同时,强力推出对政策落实的具体监督措施,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直接惠民,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重拾政府的威信。其次,要针对农村农民加强科学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老百姓真正关心自己身边的建设,关心自己家园的建设,做自己家园建设的主人,和策划监督者,归一人民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共建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实现小康社会,农村是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而农民占了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绝大部分,所以,*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的加快,这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议题也提上了日程,并在加速进行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自从党中央在十六界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各地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的有声有色。值此暑假,我针对这一课题在我们周边地区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并加以汇总和做了简单的分析,抒发一下自己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暑假期间,我挑选了几个在农村比较突出和反响较大的话题在当地几个农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共总20份)

1.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先后顺序当地村民是否满意,A 满意(7)

B 一般(8)

C 不太满意(2)D 不满意(3)2.村里街道硬化建设的先后顺序是否满意

A 满意(5)

B 一般(9)

C 不太满意(1)D 不满意(5)3.针对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你的态度

A 满意(3)

B 一般(6)

C 不太满意(6)D 不满意(5)4.对于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以及政府补贴的额度和形式,以及时效性,请给出你的态度

A 满意(9)

B 一般(8)

C 不太满意(3)D 不满意(0)5.对于道路硬化的质量把关你是否满意

A 满意(4)

B 一般(5)

C 不太满意(4)D 不满意(7)6.对于农村住房建设(主要是宅基地规划问题)问题请给出你的态度

A 满意(2)

B 一般(2)

C 不太满意(6)D 不满意(10)有了调查问卷的答案,以及在谈话中对其的原因描述,我特针对每一问题做了一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村村通公路建设

村村通公路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极大地缓解决了农村交通条件差,雨天道路泥泞的问题,是一件惠民的大工程,但是建设不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能是同时进行的,必须有一个先后问题,这就有了一个极大的争议,到底是先建哪一段道路。现实的情况是那几个村里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就会先取得项目优先建设,其余的依次后排,各村为了争取优先建设就有了给上级送礼这一说,用了村里的钱鼓了官员们的腰包,这就引发了村民的极大不满,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现行制度的弊病,官员腐败已不是一例,已经近乎通病,因此应该从制度建设出发,从思想教育出发,从源头治理腐败,方能给人民一个具有强大公信力的政府。

村里街道硬化建设

村里道路的硬化与村村通道路一样,同样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在此不必多书,还有一个有较大反响的问题就是道路的硬化仅仅停留在道路的问题上,而没有配套解决排水的问题,道路的硬化必然抬升了原来的路基,这就有了排水难的问题,在雨雪天,村间到处积水已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夏天雨量大的时候,常常引发邻里的纠纷,我想这也是一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做到村间建设的配套方能建设一个真正和谐的新农村,方能达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的。

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

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的问题也是另一个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中央文件的指示是不用农民的钱给农民办实事,但是到了基层却不然,费用摊派依然存在,并且有的地方价格不菲,以至于村里主动放弃建设,这也导致了村民的不满,我村附近一个叫石坪寨的村子(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辖)曾因费用摊派过多而上访,结果是以村村通道路以及村里街道硬化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而告一段落,而在大多数村则是在摊派了一定的费用后才进行了道路的硬化,(例如:我村每人30元,邻村每家400元)

农村清洁能源沼气项目建设

为了节约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为了中国能源之大计,政府特资助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我家所在地区,因养有较多家畜,选择的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发展沼气,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欢迎,每个沼气池政府补助1000元,以实物和现金结合的形式补助,其中包括挖沼气池用150元,水泥一吨约230元,发放沼气灶 约120元,这些为实物补助,其余款项在检查厨房合格后才结算发放,按照一般的花费,每家就是在厨房的达标问题上有一点花费,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结余,因此大多数村民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一点不太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厨房的清洁问题上,我们地区以前都烧煤和秸秆,因此厨房的清洁难度要有些大,加之冬天天寒,沼气不足,又不得不烧煤和秸秆,因此,厨房的保洁又成了问题,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有点欠缺。

总的看来,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上,还是很得人心的,为政府赢得了好评,再做好冬天的能源保障工作,就可以把农村的能源问题解决的更好,这也是我的一点点建议。

道路硬化的质量把关

道路就好比人体的动脉,直接关系着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很是正确。我们现在在修路,就好比在发育自己的血管,有了道路,不一定就可以很好的发展,这与区域有关,更与道路的质量有关。血管羸弱,健康的肌体焉得求?道路都是自己本地人修的,质量的好坏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心和视角,我家地处县与县的交界,行政力量较弱,质量检查把关就相对较松,造成道路质量较差,用了一年有的地段就真的成了水、泥路,造成人民情绪的激化,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就我村而论,这与领导的不作为和不敢作为有关,我想这也可能是各地的一个通病,这也又归结到了行政制度和执行力度的问题上来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只是一个空口号。

宅基地规划问题

宅基地规划问题是农村矛盾有一个集中爆发点,在农村,宅基地是很难重要的一环,在宅基地的问题上,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本来宅基地是国家按照一定的程序下发批文,硬性的不可私自变更地点和面积的家有用地,但是,这两年,随着农村收入的提高,对房子面积和有利地位的追求,而政府对于违规建筑也只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处以罚款的较轻处罚,农村私自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逐渐形成了在自家耕地(非住房用地)上建房的混乱局面,有权势的家境好的有关系的很早取得宅基地或是已经建成,造成既定事实,而那些弱势群体只能在宅基地问题上没得作为,这就造成了一个村子群体的划分,滋生了群体分化的苗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大相违背,更与社会和谐的大主流相违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社会调研归总分析

经过这次社会调查,和对结果的认真思考,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也多我国的农村政策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里,我对新农村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了我的一些观点:

首先,对于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我认为是典型的多与、少(不)取,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农村政策是很好的,少的就是具体工程的配套,和对工程审批程序的监管,以及对腐败违规的惩治,因此,应在出具具体惠民政策的同时,强力推出对政策落实的具体监督措施,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直接惠民,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重拾政府的威信。

其次,要针对农村农民加强科学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老百姓真正关心自己身边的建设,关心自己家园的建设,做自己家园建设的主人,和策划监督者,归一人民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共建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

社会调研感悟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大学生仅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万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一定得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社会优秀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也是一次认识社会政策,了解社会动态的机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次锻炼,也是对自己的实践能力的一次自检,让我重新审视自我,为自己的规划调整有了很大的帮助。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使自己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为我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第四篇:论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

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那么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呢?我觉得无论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24个口号,还是后来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无外乎都是在农村的教育、医疗、道路、水利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才是最实惠的,也是真正的讲实干、不空谈。

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是很重要的。虽然近年来农村的教育现状有所改善,然而教育的问题却是最多最严重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短缺,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等方面。首先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实践性教育的投入,而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次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再次,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农村观念的落后。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

新农村的在卫生服务方面应当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比如曾于1980年实施过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现在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实施基础。但是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众多的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全国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处于勉强维持,三分之一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医疗人才大量流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在不能满足农民就近就医的需求。其次,农民对乡镇卫生院不满。无论是从价格、服务、方便性来说,乡镇一级卫生院都是“比上不足,比下不满”的状况,质量没有县级医院优越,价格和方便性方面又比不上村卫生室,实在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再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占全国总人口20%的城市居民享受着全国80%的医疗资源,大城市人均寿命比农村人均寿命高了12年,而贫困地区的孩童死亡率却是大城市的9倍。最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次又一次失败,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支出。虽然新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减轻了很大负担,但是当面临大病时,陈旧的医疗体制依然成为了农民看不起病的拦路虎,尤其在医药领域的改革可谓是饮鸩止渴。

相比于教育和卫生事业,农村的道路问题近几年得到了飞快发展。村村通工程,使得很多过去封闭的地区与城市连接了起来,成为城市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使得农村经济得到城市工业的反哺,互相促进,日趋平衡。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由于我国乡村土地面积辽阔,而受警力不足的制约,乡村道路安全成为了交警部门管理的盲区;农用车、三轮车、畜力车数量庞大,部分车辆性能低、车况差,有的已经报废依然在用;农村机动车驾驶员很多未经登记、培训,机动车、驾驶员底数不清,机动车无牌无照情况普遍;乡村道路路况复杂,路窄、弯急、视线差,道路标准低,质量差,很多地方无警示标志;农民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差,超载、乘坐不安全车辆情况很多,多拉快跑,违法载人,驾驶人违章驾驶屡见不鲜。而就在前日,乡村校车安全成为了全国人民关心的焦点,江西乡村校车车祸,致11名幼童不幸夭折,这一惨剧再次提醒公众,乡村交通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了。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村的经济命脉在于水利建设的成功与否,而我国的农村水利问题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关注了农村水利建设问题,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1、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2、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

4、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圩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

第五篇:论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尊重民权、扩大民主、培育民智、生发民力的基本指导思想,紧紧把握“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明确路径、依靠主体”四大要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围绕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趋势,农业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品种多样化、安全放心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要做好“三农”内部和外部两篇文章。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1-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把握重点———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说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长期以来,城乡差距的扩大,集中体现在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上存在着的不公平。解决这一矛盾,是政府的职责,需要调整政策,重建制度。

调整政策,转变投资方向,变基础设施投资向城市倾钭为向农村倾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恶化了农村发展环境,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农村的收益水平。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是“四两拨千斤”、“一石三鸟”的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走“政府拿钱、农民出工”的路子。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建制度,使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应该是公平享受国民待遇的农民。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分城乡都要由政府提供,因为农民有平等分享国家财政资源的国民权利。财政对农业、农村支出比例的提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这是由农业所具有的弱质性、公益性、生态性、基础性、战略性决定的。农业、农村发展了,全社会受益、全体国民受益,不能片面认为是对农民的恩赐和特殊照顾。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是欠账还债、欠情补偿。

三、明确路径———城乡统筹,工农互动

从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应当走一条政府主导,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路子。

政府主导怎么导?要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导。一是运用行政调控手段,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这两手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

要确立城乡统筹的新观念,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投入。经过努力,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平等机会和公平环境,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机制。实现城乡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以工补农,就是依靠工业提供的国民收入支持农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产业结构变化、国民经济实力、公共财政状况看,也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条件。要顺应这一趋势,把工业反哺农业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投入和对基层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包括财政对农民的直补机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

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四、突出主体———依靠农民大众,社会广泛参与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要由新型农民来建设。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发挥、调动、保护好农民大众的积极性,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振兴“三农”的根本力量在农村,而要真正把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要紧的是把握好还权于民、施教于民、公众参与三个环节。

还权于民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民的积极性来源于对物质利益的保障和民主权利的尊重。作为建设新农村主体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应当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建设新农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要还权于民,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健康权、就业权、发展权。要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在农村建立起讲文明、重权益、守法制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施教于民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民智。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劳务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扩大公众参与社会各界要互相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为建设新农村出钱、出力、出技术、出智慧。要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参加新农村建设,分别支持一县一乡一村,实行“城乡一带一,共建新农村”。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社会名流,可以帮扶一个村或几个村,为建设新农村建立功德。要扩大公众参与。保证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步骤、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下载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在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上的学术报告简新华非常感谢论坛邀请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和新农村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三农......

    村内主要道路和新农村建设

    第九节 村内主要设施和道路 小圈村:2006年投资20000元在入村主要干道上安装两排短架豪华路灯;完成办公地点搬迁。2006年种植绿化树木800棵,投资105万元修建村民活动中心;2006、2......

    关于新农村道路建设以及基础设施

    关于新农村道路建设以及基础设施 调查对象: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漹城镇永胜十队居民(退休老教师 75岁) 一、 你觉得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进度怎么样? 我觉得吧,国家的这个新农村建设还......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

    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多方面采取措施......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一、中韩新农村建设异同比较1、相似之处(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宏观方面问......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一、中韩新农村建设异同比较1、相似之处(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宏观方面问题,韩国在1970年代初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包括: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