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2 06:5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的集中体现。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的3个中央1号文件和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举措,主要体现为“五个基本”:一是提出了“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了“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三是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四是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五是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既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又是建设新农村的实现途径和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是“五个统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至关重要。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从京郊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当前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增收途径;推进山区建设和发展,增强生态涵养功能。

1、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3、加快推进山区建设与发展

(二)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加强村镇建设和环境整治

1、加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力度

2、加大农村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

3、加大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塑造新型农民,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杂费和书本费,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规划建设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农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和救助条件。初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农村人口,鼓励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继续实施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读书益民工程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放活的力度,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1、推进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开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和试点工作,提高乡镇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研究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加大补贴力度。研究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审计监察力度,确保补助直接到村。

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实物补偿”、“留地安置”制度。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农民宅基地置换办法,加快制定旧村改造节约土地和废弃地整理土地的使用和指标置换办法。

3、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近郊区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远郊区县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搞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参与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健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机制,加快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4、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给农民的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力争到2010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60%以上;7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农民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有明显提高。

(五)坚持以构建和谐村镇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先进性教育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提高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服务协调能力,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村镇建设,保持农村的稳定。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逐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

机制创新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又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健康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参与机制和治理机制。

(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进一步树立“反哺”意识,努力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产品分配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级财政要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的项目,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等鼓励推广的项目,应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购买服务等办法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坚持和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也是全市各职能部门共同的重要责任。各部门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职能作用,在工作指导、资金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新农村建设出实招、使实劲、办实事。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统筹村镇规划,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市级资金与区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要统筹联动,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政府投资与人力资本联动,实现“资金随着人才走、资金随着机制走、资金随着管理走”。

(三)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项目面广、量大、单体规模较小,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研究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完善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各区县要做好基础工作,完善新农村建设项目储备库。

(四)建立全社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新农村建设信息平台,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规划、计划和项目信息。探索奖励机制和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好首都信息、技术、人才和区位等方面的特有优势,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围绕经济工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工作,激发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示范引领、帮扶带动、凝聚群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开展道德、普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认真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从京郊“三农”发展的实际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把握关键点。

1、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调动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做到要民主商议而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农村特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切”从主观出发。也就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的标准是农民的满意度;衡量各级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农民的参与度。

3、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农民成为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大“放活”的力度,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要加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均衡发展;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保障联动的服务机制,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农民所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把握好三个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1、社会力量参与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如何发挥首都优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针对首都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如何按照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共建新农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2、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多、小、特色各异等特点,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直接影响项目进展和效果。新农村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并经村民同意,经镇乡审核后,上报区各有关部门。对需要审批的项目,区级主管部门应按照简化审批手续的原则尽快给予审批,需要市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审批工作。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建设项目的编制工作,按照市主管部门的项目申报要求,需要打捆包装的项目由区主管部门负责完成。

3、完善工作思路与方案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各异,各区县、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20字”方针,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处理好尊重客观实际与适应超前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逐项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注重质量,优质建设;总结经验,稳步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避免走弯路,造成大的浪费。

第二篇: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拥有多位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设计专家,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CCTV农业频道等紧密型外部资源。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多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发展产业模式、旅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化升级、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经具备了大量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意农业产业园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农业旅游教育科普园区、特色采摘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特色新农村景观建筑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田园俱乐部、民俗村落规划、古村古镇、农家乐聚集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乡村会所、温室建筑、水库旅游开发等等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

国家旅游局明确要求旅游业要发挥优势,服务三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建树,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城乡交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是发展方向的引导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今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将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业发展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优势。同时,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发展互动,对丰富旅游活动,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是资源利用的依托关系。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乡村良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俗风情等为吸引物,能够向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购物等旅游活动。而仅仅依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大发展的,因此乡村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更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的配套服务设施。当前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阔了发展空间,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在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服务接待等各个方面也才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业不断切入农业,实现与“三农”的直接对接,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增长迅猛。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健康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区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吴中特色乡村旅游正日益受到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区、市游客的青睐,接待总量呈高速增长趋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道路硬化率不断提高,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乡村度假别墅、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等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探索了星级农家乐等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发展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旅游后劲十足。现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局面。新上乡村旅游项目竞相开工,抓紧建设。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途经,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展了致富渠道。如三山岛当年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推进和谐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农村生活风貌,传播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显着提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意识有待增强。乡村旅游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渐成气候,但是,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与集体促销的积极性,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较低。策划、管理人才匮乏。把握乡村旅游规划策划、设计包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匮乏,造成一些乡村旅游区(点)规划布局不够科学。有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不规范,小农思想较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有时甚至出现拉客宰客等现象。五是产品品质急需提升。目前,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比较粗糙,挖掘民风民俗内涵及体现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有些农家乐,“农”的味道不够浓、“家”的环境不够雅、“乐”的项目也不够多。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巨大。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领域,乡村旅游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首先在政治层面得到有力扶持。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1.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要在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设置乡村旅游发展补助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注重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与发挥农民作用关系,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将乡村旅游充分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要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无规划、不开发”的观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当前,发展乡村旅游要高起点规划,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抓好新型村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开展“以旅助农、以旅兴农”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3.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和保持本色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吴中乡村旅游开发,应将吴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吴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要突出特色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对于现代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镇古村、生态农庄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4.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开发是最富成效的保护,保护是最具远见的开发”。发展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要大力倡导“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浪费和破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直接关系到游客和农民身心健康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把吴中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理念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模式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

机制创新

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关键字:新农村、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面临新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剖析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较快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入手,深入剖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应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1.1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政府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具体意见。为保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2006 年3 月1 日, 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体发[2006 ]13 号)的通知。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 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路 径工程”。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出台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1.2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公路改建、电网改造等工作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硬件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改革、农民养老保险体制的试行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初步的保障,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也将逐年下降,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也奠定了基础。

1.3逐步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必然要求有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主管农民体育的机构。如江西省农业厅有主管农民体育的教育处,各市、县有主管体育的教育科或股,乡镇和村级机构有文化体育指导站和文化体育活动室。省体育局还有管理农民体育的群体处,各市和县一级的文化体育局有群体科或群体股,同时又有江西省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到市、县、乡的农民体育协会。在本次调查的23 个村(镇)中,有农民还自发组织了体育协会或乡村俱乐部。在农闲、节假日、盛事喜事期间,各级群体组织或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因地制宜,开展了喜闻乐见、丰富多彩 的农民体育活动,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有所增长。通过对江西上饶246 名农民的调查得知,6517 %农民愿意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81.4 %的农民喜欢看体育比赛。

1.4日益增长的农民健身娱乐需求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开拓了空间

以前,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曾使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游离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健全,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对其可支配收入不再仅仅是储蓄、盖房、给儿子娶媳妇、看病、防老等,他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健身娱乐有了一定的需求。本次实地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有71.6 %的被调查农民认为自己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并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文体活动,调剂农闲时节单调的业余生活,增强或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并由此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味。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是源于内心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随着农民对健身娱乐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农村体育具备了可能。

1.5农民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开封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业余、小型、多样的农民体育活动日渐增多,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正悄然转变,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消费方式正由单一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

2.1开封农村体育参与主体呈现弱势化

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 岁,其中16~25 岁的占45 % ,25~30 岁的占16 %;男性所占比例为66 %。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城镇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农民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好以女性和中老年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2.2开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但目前的现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体育人才严重缺乏,这不仅表现在指导农民体育锻炼的人才缺乏,而且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部分地方政府或机构却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感、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经济性、前瞻性的认知,正因如此,大部分的乡镇政府缺乏文化与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规划、运行与组织体系,体育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活动项目的单调抑制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3开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也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2.4开封农村体育经费投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镇)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镇)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

2.5开封农村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增加体育运动技能储备的主阵地,但由于体育经费的投资严重不足和一些地方、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学校体育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职体

育教师。二是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差,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职称难评,使得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师不能安心于体育教学工作。三是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后。如果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开封农村体育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开封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前提;依据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推进开封农村体育的发展。

3.1加强政府指导,加大舆论宣传,转变农民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生活居住点较偏远,信息较闭塞,农民的思想意识较落后,对体育的价值也认识不清,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的体育传统价值观念,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建设的内容。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阶段性发展指标,要把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要有效地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政府还应利用节日、集市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使农民逐渐树立科学的“三维健康观”,进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2树立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要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农民体育保障系统由硬件保障系统和软件服务系统组成。硬件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加强农村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软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体育组织服务、农村体育指导服务、农村体育信息服务、农村体育监测服务。现阶段软件服务系统的重点是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各类层次人才的培养。

3.4加强开封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必然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1)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2)制订符合各级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估体系;3)充实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4)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置;5)完善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6)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理论研究;7)注重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3.5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农民体育活动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孕育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间体育文化,如粗犷豪放的西北安塞腰鼓、闻名于世的山东淮坊风筝、历史悠久的河北沧州武术、如诗如歌的苗族阿细跳月、广州的龙舟和醒狮等。因此,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丰富农村体育活动内容。而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繁荣,又可开发成为当地一项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拓宽农民的体育消费能力。

第四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首都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课题组

中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的集中体现。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的3个中央1号文件和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举措,主要体现为“五个基本”:一是提出了“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了“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三是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四是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五是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既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又是建设新农村的实现途径和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是“五个统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虽然北京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仍有1.5万平方公里的农村和山区,还有300万农村人口。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北京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社会等三种经济社会形态共存的社会结构;农村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滞后、农民素质不高,“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2002年为2.12∶1,2003年为2.14∶1,2004年为2.18∶1,2005年为2.25∶1,城乡差距仍在扩大,与首都的地位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如果北京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上去,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高,就无法实现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新北京、新奥运”两大战略构想,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只有着眼于京郊大农业,把“三农”问题解决好,才能切实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努力着眼于城乡协调发展,又要努力着眼于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农民生活的新提高、民风民俗的新风尚、乡村面貌的新变化、乡村治理的新机制、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等,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农村全面进步。

当前,北京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已经进入了一个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顺应“两个趋向”的要求,充分发挥城区对郊区的带动作用和郊区对城区的促进作用,推进京郊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良好机遇,具备了现实条件,具有了工作基础。一是从面临机遇看: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面临政策促发展的机遇;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规划促发展的机遇;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推进“奥运行动计划”,面临开放促发展的机遇。二是从现实条件看:北京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丰富,城乡之间能够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北京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地方财政收入919.2亿元,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总体实力;郊区拥有全市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水资源的大部分,尤其是占全市总面积62%的山区,是北京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后劲所在和特殊优势。三是从工作基础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城乡统筹的领导体制不断完善;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的实现途径不断拓展;积极搭建项目平台,政策集成、资金聚焦、部门联动,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至关重要。

二、北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从京郊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当前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增收途径;推进山区建设和发展,增强生态涵养功能。

1、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北京的一产虽然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只有1.4%,占郊区经济的比重也只有10%左右。但农业是基础,一产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农副产品需求、保障首都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突出抓好五个重点:一是继续实施“221行动计划”,摸清市场需求,有条件地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点的唯一性农产品和有创意性的农产品,占领城市高端市场。二是进一步支持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如大兴的西瓜,怀柔的板栗、西洋参,平谷的大桃等等。三是进一步支持深度开发农业功能的项目。如乡村旅游、观光采摘等,开发与教育、文化、体育相结合的一些新的业态。四是鼓励发展设施农业。针对北京水、土地资源紧缺,全面推进节水灌溉农田建设,逐步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果品生产基地等建设。五是继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利设施等等。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二、三产业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增收的主要来源。按照规划和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区县现有的工业园区,积极盘活农村各类存量资产,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加快研究制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重点支持有利于本地劳动力转移和优势发挥的产业,发展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新型商业、会议会展、餐饮服务和文化创意等农村第三产业;鼓励城市工商企业拓展农村市场,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多渠道开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

3、加快推进山区建设与发展

山区是北京生态建设的屏障,实施富民养山、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生态建设,是增强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建设宜居城市的重点工程。要着力加大对山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扶持绿色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山区低收入地区和群体脱贫致富。建立山区煤矿和非煤矿山及污染企业退出机制,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扶持替代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采矿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矿产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山区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继续实施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搬迁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

(二)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加强村镇建设和环境整治

城乡差别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于城市。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切入点。

1、加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力度

2006年市里确定了80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试点村,组织编制村庄的建设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项目建设标准,抓好项目实施工作。通过试点村的建设,加快村庄街道硬化、安全饮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绿化、信息化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扶持、发展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今后每年都要确定一批试点村,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带动新农村建设全面、扎实、稳步推进。

2、加大农村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

积极适应“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让世界人民通过奥运会感受北京的现代化,感受北京农村的文明,应当在奥运举办前基本完成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具体目标任务是2006年完成40%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2007年再完成40%的村,2008年上半年完成最后20%的村,到奥运会开幕前让郊区3900多个村庄基本达到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十个字”的标准。

3、加大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村里的办公活动用房、卫生中心、图书室、文化体育设施、中小学校、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改善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配备音乐、美术教学设备,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积极发展村镇连锁超市、便利店,新建和改建乡镇客运站、推进“村村通公交”,配建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等等。

(三)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塑造新型农民,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杂费和书本费,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规划建设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农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和救助条件。初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农村人口,鼓励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继续实施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读书益民工程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放活的力度,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1、推进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开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和试点工作,提高乡镇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研究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加大补贴力度。研究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审计监察力度,确保补助直接到村。

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实物补偿”、“留地安臵”制度。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农民宅基地臵换办法,加快制定旧村改造节约土地和废弃地整理土地的使用和指标臵换办法。

3、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近郊区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远郊区县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搞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参与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健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机制,加快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4、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给农民的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力争到2010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60%以上;7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农民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有明显提高。

(五)坚持以构建和谐村镇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先进性教育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提高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服务协调能力,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村镇建设,保持农村的稳定。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逐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

机制创新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又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健康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参与机制和治理机制。

(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进一步树立“反哺”意识,努力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产品分配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级财政要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的项目,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等鼓励推广的项目,应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购买服务等办法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坚持和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也是全市各职能部门共同的重要责任。各部门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职能作用,在工作指导、资金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新农村建设出实招、使实劲、办实事。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统筹村镇规划,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市级资金与区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要统筹联动,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政府投资与人力资本联动,实现“资金随着人才走、资金随着机制走、资金随着管理走”。

(三)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项目面广、量大、单体规模较小,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研究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完善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各区县要做好基础工作,完善新农村建设项目储备库。

(四)建立全社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新农村建设信息平台,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规划、计划和项目信息。探索奖励机制和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好首都信息、技术、人才和区位等方面的特有优势,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围绕经济工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工作,激发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示范引领、帮扶带动、凝聚群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开展道德、普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认真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从京郊“三农”发展的实际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把握关键点。

1、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调动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做到要民主商议而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农村特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切”从主观出发。也就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的标准是农民的满意度;衡量各级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农民的参与度。

3、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农民成为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大“放活”的力度,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要加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均衡发展;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保障联动的服务机制,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农民所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把握好三个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1、社会力量参与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如何发挥首都优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针对首都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如何按照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共建新农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2、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多、小、特色各异等特点,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直接影响项目进展和效果。新农村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并经村民同意,经镇乡审核后,上报区各有关部门。对需要审批的项目,区级主管部门应按照简化审批手续的原则尽快给予审批,需要市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审批工作。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建设项目的编制工作,按照市主管部门的项目申报要求,需要打捆包装的项目由区主管部门负责完成。

3、完善工作思路与方案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各异,各区县、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20字”方针,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处理好尊重客观实际与适应超前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逐项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注重质量,优质建设;总结经验,稳步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避免走弯路,造成大的浪费。

(三)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政府起到先导、主导作用,又不能抑制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其他各项具体工作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各项具体工作相互联系,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要求;管理民主是对农民群众政治上的尊重。在五个建设当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支撑,社会建设是基础,党的建设是根本,这几个关系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有系统的目标,但是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村,一个乡镇,由于各个方面的情况差异很大,要根据群众的意愿有所侧重,在一个时期内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当中最迫切的问题。

2、处理好以农民为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一个重大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造福亿万农民的好事,农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关键环节。农民是主体,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新农村建设中,无论生产发展,经济建设,包括政府辅助搞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有民主政治建设等等,都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都是需要农民参与的事。作为政府,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尊重农民,特别是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3、处理好试点与面的推进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重大历史任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确定市级试点村,主要是总结一些经验,探索一些路径,包括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面上推广提供借鉴。做好试点工作,给予一定的扶持,很有必要,但是不能把全市各个区的资源都集中在试点上。试点村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试点单位的经验对面上的指导作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使整个农村经济得到大的发展,使全体农民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所以检验一个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不仅要有自己的试点或者典型,还要看这一项工作普惠的程度。选点和支持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度,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抓好面上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

执笔人: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夏胜银

第五篇:坚持“五个到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

落实“五个到位” 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永新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永新,地处赣西边境,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25个乡镇(场),241个行政村,2339村民小组,人口50万人。面对区位偏僻,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多的实际情况,四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强化措施、规范管理、突出亮点等手段和办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均衡协调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百里三带”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开展百里党建示范带、百里产业发展带、百里村容整治示范带的“三带”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均衡发展。四年来,我县共有426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涉及农户19955户,人口86490人,共完成改厕18919户,完成改水19955户;试点村所有主干道和巷道得到了整修和硬化,共硬化主干道370公里,硬化巷道612.3公里,绿化植树7.5万棵,实现了试点村群众“走平坦路,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的目标。同时,积极引导试点村发展农村产业,切实帮助试点村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一批蚕桑、蔬菜、苗木、油茶、鱼苗等特色产业,围绕县内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原料基地,促进试点村经济稳步发展。目前,一幅幅风格各异、环境优美的和谐新农村的动人画卷展现在众人面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由衷好评。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一、坚持领导到位,层层建立责任制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领导及县直单位抓新农村建设责任机制,在全县形成共识,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 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几年来,始终坚持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抓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领导做到挂一个乡镇,抓好一个点。在机构建设上,县、乡均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都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班子成员包片抓,一般干部驻村抓的工作格局。每个村点均做到了由乡镇班子成员驻村抓建设,县直单位班子成员带队帮扶建设的指导帮扶机制。配备了县新村办专职领导,强化了乡镇新村办的组织力量。在制度建设上,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抓手,编写了《永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操作规程》,具体制定了乡镇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和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每年县委、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十年为民办实事之首,纳入到全县重点项目工作进行跟踪问效。县、乡两级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了目标考核内容,从而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工作安排上,县委、县政府四套班子领导每年多次深入试点村调研,四套班子领导都坚持定期到自己所挂乡镇召开调度会,统筹协调关系,解决具体问题。强化工作督查作用,推行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考评”的督查指导制度。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带队督查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督查通报,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在坚持县乡两级高位推动的同时,注重发挥村组两级基层组织作用。试点村所在行政村党支部成立了试点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党支部书记现场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此外,注重发挥基础群众自治组织作用,要求试点村都要成立理事会,民主选好村理事长,试点工作做到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把高位推动与发挥基层作用融入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在组织领导上确保新农村 建设整体推进。

二、坚持资金到位,确保建设需要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县级财政拮据的实际情况,采取用活惠农强农政策,合理捆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引导社会捐赠和群众筹资等方法,建立了“财政出一点,部门帮一点,项目衔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群众筹一点,镇村垫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全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所需,做到项目资金不留缺口。

一是财政足额预算。四年中县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累计达1800万元(其中2007年、2008年、2009年每年均在500万元以上),是近几来县级财政预算配套用于社会事业资金最多的项目之一。二是单位尽力帮扶。每年都组建了县直单位帮扶工作组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做到了一个试点村安排一个工作组。同时,出台了《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视帮扶部门的经济状况明确规定每年的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并把它纳入到重点目标考核中,对增加帮扶资金的实行不封顶加分奖励。四年来县直单位帮扶资金达650万元,物资折价260余万元。三是合理捆绑项目资金。县委、县政府采取“统一安排,用途不改,各司其责,各记其功”的方式整合涉农资金,形成“以试点村为中心,涉农项目围绕试点村转”的投入格局。整合农村饮水、交通、“168”工程、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医疗所建设、农村阅览室信息文化建设等项目资金2800余万元,合理有效投放到试点村中,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增强试点村的建设能力。四是引导镇村垫资助建。通过对乡镇重点目标考核工作实行不封顶加分的奖励政策,鼓励乡镇多安排资金支持试点村建设。四年中,乡镇共安排了新农村建设资金300余万元。村组集体投入试点村资金162万元。如高桥楼镇莲花坪村利用拆除村中空心房后空出来的土地进行规划,打好建房基脚后拍卖给建房户,所得资金全部用 于本村的新农村建设。五是激发群众筹资投劳。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改变过去上报了就定点的做法,明确提出了群众自筹资金多、“三清三改”动作快,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先扶持原则。这一做法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起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的“杠杆”作用。经统计,四年中试点村农民共筹资1604万元。投工投劳51.3万工日,每个工日按60元计算,折款 3078万元。群众出了钱,出了力,对建设成果倍加珍惜,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烟阁乡烟阁老居试点村所用沙石全部由群众从河滩上采运回来,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开支。烟阁乡对门村原先没有进村道路,村民生产生活极不方便,为修好主干道,全村男女老少奋斗一个月,没花一分钱就开挖出一条长700多米3米宽的进村主干道。紧接着,又奋战了一个星期自己动手把这条主干道全部硬化完。六是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县委、县政府通过永新周报、县电视台、永新网站等媒体,大造声势,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捐资捐物,支持新农村建设。各试点村理事会也通过去信去函、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设想与做法,许多在外工作人员和创业人士得知自己家乡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后,纷纷慷慨解囊,回报桑梓,四年全县共接受社会捐赠资金近2000万元。

三、坚持措施到位,凝聚工作合力

四年间,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件大事来抓,通过建立“统分结合、分工负责”工作协调机制,引导和发挥部门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在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资金筹措,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坚持定期调度,科学安排,规范管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性的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时充实县新村办,配备专职领导,调备精干力量,充分发挥了县新村办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县新村办编印发《新农村建设操作规程》,规范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通过永新周报、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新农村建设简报和网站等媒体,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好作法及时通报表扬,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通过宣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全县形成了“赶先进,耻落后”的争先创优氛围,推动试点村建设一年比一年好。县水务局结合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把饮水资金优先配套安排到试点村;卫生部门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积极为试点村建设医疗服务室,疾病控制部门积极配合试点村改水工作,大力支持试点村进行水质检测;农业、交通、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都把建设项目配套到试点村;文化广电部门结合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万村书库”工程,大力实施文化进农村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培育农村文艺队伍,发展农民业余文艺组织,优先在试点村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网点和图书阅览室,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了试点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坚持管理到位,建立推进机制

一是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新村办及时协调有关单位和人员到试点村编制规划,并督促其按照规划搞好建设。在编制建设规划同时,加强对名胜古迹规划保护,做到建新村与保护古村文化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既很好建设了新农村,又让古村遗址、古村文化重焕光彩,再现生机。

二是加强资金监管。2007年,县纪委、监察局、新村办,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要求乡镇纪委书记和村纪检员参与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这一做法,一直得到了中央、省、市纪检监察部门的肯定。建立了资金测算制度。各试点村根据实际,做好项目建设计划,测算出所需建设资金,按照“已筹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安排建设项目和确 定群众自筹资金和应投工投劳量,做到资金使用有安排、有计划,量入而出。实行了建设资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各试点村对项目规划、上级资金补助、群众筹资、投工投劳等做到事前和事中公示,尤其对社会捐赠资金以喜报的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布。通过定期公布和公示,消除了群众对资金使用的猜忌和担忧,激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实行了用奖补资金调度试点村进度,坚持了改厕化粪池完成90%以上才能拨付第一期资金、完成改水才能拨付第二期资金的原则,通过按工作重点和进度拨付建设资金,有力地调度了各村的建设进度,确保了建设质量。对试点村建设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推行了建设资金“五笔”审鉴制度,即试点村发票均由理事长、村主任、村纪检委员、各乡镇新村办主任和乡镇纪委书记五人审核、审鉴,确保了试点村资金用到实处。

三是规范建设程序。在建设中突出改厕重点,坚持先改厕,后改水,再改路的建设程序。用政策推动去确保改厕工作开展,注重发挥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性,使改厕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改厕工作的推进,促进了改水和拆迁等工作。因为改了厕就需要改水,对此群众迫切要求在改厕的基础上尽快改好水。各试点村群众纷纷采取打井取水、引山泉水、单户供水、接自来水等形式开展了改水工作,并在改水的基础上,开展了拆迁和改路,使“三改”工作紧密结合,有序推进。

四是强化村庄功能分区。结合“三改”工作,因地制宜,强化村庄生活区、产业区、休闲区三大功能分区,注重亮点打造和细节处理,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切实改善村庄环境。

高质量抓好村庄生活区整治建设,突出整治效果,实现村庄美化净化。在狠抓改厕率的同时,提升对卫生间的建设档次,高标准打造卫生间,以乡镇为单位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材料,统 一安装,既方便了群众,又提升了档次,也节约了成本。此外,我县还结合改厕工作,大力实施沼气建设。在确保改水率的同时,积极实施自来水“进厨入厕”工程建设,将自来水安装到农户厨房、卫生间、方便群众使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安装热水器,对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统一补助500元,推进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在改路工作中,按照平基、开沟、垫层、硬化“四步法”扎实推进,保洁了道路质量。各村点在平整路基时,在房前屋后道路边开挖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和三面硬化,杜绝了村内污水雨水乱流,确保排水通畅,提升了村庄环境自净能力。加大对试点村整治建设力度,大力整治村民居住区环境,改变有“脏乱差”现象,加大茅厕、猪牛栏和破旧房屋的拆迁力度,做到村中不留茅厕和猪牛栏;对破旧房屋不能整修的,均给予拆除。在拆迁的基础上,抢抓时机,见缝插绿超前做好村庄绿化工作。试点村还结合本村实际,对村庄内的围墙、菜园围栏进行整修装点,提升了村庄建设品位。按照“户有桶、庄有炉、运有车、村有保洁员”的要求,加强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选聘了保洁员,通过划分卫生包干区,村民家庭保洁制度和分类分拣制度,使村庄长期保持干净、卫生、整治。

多形式打造产业区,充分挖掘各试点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根据镇村的区域位置、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等因素把试点村分为城郊型、农区型、山区型、集镇型等4种类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城郊型重点发展蔬菜种植,着力培育“两栖农民”,农忙下田,农闲进城务工。农区型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我县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建立农业基地。山区型大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集镇型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规范整治集镇农贸市场,引导农民从事工商产业,增强农村市场活力。根据各村群众发展养殖业的需要,对村庄内部的猪牛栏进 行拆除,加大了人畜分离力度,促进村庄干净整洁,同时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区,促进了试点村养殖业的发展。

在狠抓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结合试点村群众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增设各项娱乐建设设施,集文化、宣传、娱乐、健身于一体,高品位打造休闲区。各试点村都建有露天休闲场所,场所内建有凉亭楼阁、有石台石凳,花草遍地,有健身器材,供村民茶余饭后消遗游玩。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祠堂,对其精心整修、包装,打造成村民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内设置农民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等文化娱乐设施,让农民群众闲时到活动中心读书看报、打球娱乐。共建设露天场所371处,各类室内活动室289个,安装健身器材278套,修建宣传栏5922平方米。在文化基础好文艺人才较多的村庄组建农民文艺队,通过文艺演出,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知识,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加强对农村文艺人才培训,指导开展文艺活动,深入开展送书送科技、送法律进村活动,同时组织各乡镇、各行政村利用农闲节假日,以村组文艺队为骨干,采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试点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村点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新农村社区为平台,组织群众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妯娌、文明卫生户”等群众创评活动,引导群众参与“文明信用户、农村致富能手、农民创业标兵”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公德。

五、坚持督查到位,促进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形成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考评”的督查机制。一是建立县新村办经常督查制。县新村办成立了两个指导组,负责对全县所有试点村进行全方位常年跟踪督查,做到每月一通报;乡镇新村办主任,负责本乡镇所有试点村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督查,督查情况每月20日前书面报县新村 办。同时,县新村办工作人员负责自身工范围内试点村的指导督查工作,并向县委、县政府书面汇报督查情况。二是建立新村办主任会议例会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重点报告各乡镇建设进度、主要做法以及存在问题和困难。三是督查结果通报制。县新村办根据收集情况,采取会议、简报或文件等不同形式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四是县委县政府做到定期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对全县所有试点村进行检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和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五是半年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小结,由县新村办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对全县所有试点村进行现场评分排名,并形成通报,评比结果纳入到考评。对工作进度慢,质量较差的村点实行重点整改,年终由县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带队对试点村进驻以总考评,实行试点村和乡镇排名,并评选出6名先进乡镇,8个先进试点村,8名优秀理事长,由县委县政府进行奖励,从而形成“你争我赶”的争先创优态势,推动全县试点村全面均衡发展。

下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将新农村建设向城市延伸

    文章标题:浅谈将新农村建设向城市延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应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办法

    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与管理,强化环境卫生管理职能,提升品位,推进农村建设,打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和谐乡村,结合实际,特制定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办法。第......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要牢牢把握三条硬杠杠中国的巨轮已经再次踏上改革的航程。“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已成为当代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发展的主题词、政策取向的主路径。人们相信并期待......

    标准化与新农村建设

    质监部门将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水平,努力使更多的农产品评上地理标志产品、名牌产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一是大力推广无公......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思考出处:国家统计局最近,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就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赴孝感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孝感市在新农村建设......

    浅谈民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

    浅谈民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民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发扬大学生争先创优精神,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号 李豪杰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永不退色的时代主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继......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刘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