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4 08:4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刘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显的重要和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发展。

一、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

求,它是在以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 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生态文明可以从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并不是偶然,从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现在的“十二五”规划,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人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表明生态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关注和努力。近年来,由于生态被破坏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呈上升的趋势,更是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体来说生我国态文明建设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延续与发展。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

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难看出,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其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加之资源的有限,生态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更长远的发展。

最后,从我国的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来讲也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摆脱,争铺摊子上新项目,单纯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不高。表现在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整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长期过度需求过度开采。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且短期内不易解决,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

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社会环保机制,加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健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及使用资源、污染环境的补偿机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这样。如若环境成本超过了行为主体由于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利润,他就会三思而后行了。另外,还需健全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鼓励、支持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技术设备和产品。

四、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长期的战略问题。切不可以为发展经济就忽视生态文明建设。“求木之长者,必周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生态平衡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一旦这一根基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看,将生态文明建设引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意义重大深远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由企业物质的小循环,到区域物质的中循环,最终实现最高层次——全社会物质大循环的递进过程。只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推进,全国人民都将因“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朝全.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内在逻辑[J].软科学, 2009(8):69-73.

第二篇:论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必须协调发展

------浅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相互关系

[内容提要]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矛盾的统一体,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对矛盾,是事关国家兴衰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这对矛盾的分析,结合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提出要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之与国防战略部署相适应、相协调。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国家建设的一个重大关系。和平时期,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胡总书记提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深刻理解胡总书记的讲话,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现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两者存在着明确的辩证关系

一个国家的国防性质、国防规模、国防强弱以及国防建设的水平和发展速度,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经济资源、经济实力、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等众多因素决定的。国防信赖于经济,经济决定国防。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国家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研究表明,国家实力最终是两个因素互动的产物:一个是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主导经济创新周期的能力;另一个是利用主导成果创造有效国防实力的能力。同时,军事能力反过来加强现有经济优势,造就稳定的政治秩序,既维持着自身的战略优势,也有利于总体的国际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科学认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和时代内涵。(1)

(一)经济建设对于国防建设既具有直接的支撑作用,又具有长远的基础性作用。军队是人和武器的统一体,而人和武器的数量与质量及军队的编成、装备、战略和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保障。经济条件对国防建设、军队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防现代化问题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建设才可能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首先,经济建设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据统计,近2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共培养本专科和研究生1800余万人,其中博士生4万人,硕士生45万人。同时,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在迅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从总量分析,我国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的人员居世界第四,大大高于印度、巴西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一切都为军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贤觅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其中,从事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人员多达5000万人,高科技人才约占50万~60万人。

其次,经济建设可以为国防建设提供物力基础。经济建设中的许多物资、设备、设施具有通用性,可以直接满足军队需要或迅速转化为国防资源。近几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在港口、码头、桥梁、机场、道路、通信枢纽、仓库、水利和城市地下空间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考虑了国防和抗灾功能,不仅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国民经济的军民兼容程度有了新的提高,从而使这些经济建设资源可以方便地满足国防建设需要。

第三,经济建设可以为国防建设提供财力基础。军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建设经费需求量大。但是,由于军队的特殊性,不可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方法来获得建设资金,而必须依靠政府财正保障。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财政收入逐年增多,军费拨款也在近几年实现了连续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国防费支出总额大约稳定在8000亿~10000亿美元。我国从1956~1975年的近20年间,仅在“三线”地区就投入了1173多亿元资金。国富才能兵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增长为雄厚基础。

第四,经济建设可以为国防建设提供强力的科技基础。近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和促进了卫星、航天、电子、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银河”巨型计算机的应用,“神舟号”飞船的试验成功以及遥感技术、信息技术、数字移动

通信等高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进程。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大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推进军队质量建设、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二)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既具有促进作用,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国防建设是国家为增强国防实力和进行战争准备所进行的各项建设的总和,包括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国防工程、国防交通、人民防空、物资储备、国防教育、以及完善兵役制度、组织动员准备、健全国防体制(机制、法制)等各个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安全屏障作用。强大的国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现代“非接触式战争”打击的主要目标,已经开始转向经济目标,而不仅仅是军事目标。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50%以上的经济潜力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2000亿美元。其中包括:70%的机械厂、100%的炼油厂、40%的储油罐、80%的桥梁以及70%的公路和铁路,美军甚至还轰炸了南联盟的大水坝,给水坝地区的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南联盟军队只损失500人,装备只损失1%。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战争威胁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恐怖主、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日趋猖獗的背景下,加强国防仅可以有效地制止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而且可以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国防建设的安全屏障作用,就有可能会被战争和重大突发事件所打断。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无防而不安,经济建设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坚强后盾。

其次,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需求拉动作用。国防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全社会总需求明显不足和需求结构不甚合理的背景下,适度加强国防建设会对经济建设产生明显的需求拉动作用,在更多情况下则可以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新兴行业的兴起和相关部门的发展。

第三,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科技带动作用。国防建设领域既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的部门,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密集的部门。为研制和生产高新武器装备而日益发展壮大的国防科技和工业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发展,进而会直接和间接地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第四,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生产推动作用。国防建设领域不仅可以生产军品,还可以生产一部分军民兼用产品甚至专用民品,这些产品作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可以直

接满足社会需要,可以有效地改善社会总供给的状况,因而这种类型的国防生产会对全社会的生产起到一定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如我国原材料、元器件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呈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民用经济和国防经济的重要基础。

第五,强大的国防是谋求和维护平等的国际经济交往的后盾。国际经济交往指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借贷关系、劳务关系以及其他经济合作的关系。由于国家大小不同和经济力量强弱不等等原因,国际之间的经济往来不仅存在着不等价现象,而且还存在着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篈等附加不平等条约和不合理要求,直接危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主权的完整。因此,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为谋取经济交往的平等地位,都必须加强其国防建设,以强大的国防作后盾。

另一方面,超载国力的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国防产品是一种公共品,国家为了生产这些公共品必须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中拿走一定比例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资源而转用于国防建设领域,有时为了应付大规模的战争和武装冲突,甚至会占用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常备军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耗费最大的设施之一,它夺走了一个国家中最强壮、最必需的那部分居民,使这部分居民不能从事生产,国家不得不供养他们。”

二、国防建设必须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与经济建设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200多年前,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谈到:“在近代文明各国,一般推算,士兵的人数不能超过全体居民百分之一,过此,即不免负担太重,危及国家经济。”近年来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也曾推算,国防费用如果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7%,即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能不断增强国防实力。

从国外来看,根据2002年5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世界国防总支出达到7980亿美元。冷战后,美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大约在3%左右,欧洲的北约成员国平均在2.3%左右,但在冷战时期这两个比率则分别高达6.7%和3.7%。可见,在国外国防开支也是有调整的,要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相互协调,比例如果太高,显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

从国内情况来看,从1979~2001年,由于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这个时期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4%,但同期国防费占GDP的比率却由5.5%下降到1.5%左右,已明显低于目前世界各国平均3%和欧盟北约成员国平均2.3%的水平,甚至也大大低于俄罗斯20012.8%和印度2001~20022.7%的水平。考虑到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应适当地提高国防费占GDP的比例,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发展。

总之,国防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既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不动摇,又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

(一)逐步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以发展为主题,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国要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要靠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发展既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是正确把握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功能,在国防建设中充分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既有助于在和平时期把过剩的国防军工生产能力转用于民品生产的要求搞好分工协作,促进战时军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更有助于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真正把发展作为主题,使国防建设自觉地配合和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并能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适当增加国防投入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防费逐年有所增加,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看,我国现在的国防费规模,与我军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强质量建设、提高现代化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的基本需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国防费的保障能力是低水平的、维持性的。从中外国防费水平比较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都比较高,比如美国为3.2%,英国为2.7%,法国为2.5%,就是我们的邻国印度,也达到了3.6%,而我国国防费在每年增长的情况下,也仅为1.69%,低于世界国家平均3%;在国防费的绝对额上,我国仅相当于美国国防费的6%、日本的40%、法国的50%和英国的60%左右。因而,保持适度的国防费规模,符合我国国情,也与我国奉行的防御性国防政策相适应。

(三)正建立起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更好地促

进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军民两用技术、军民通信产品、军民兼容设施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进程明显加快,从而为国防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奠定了重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基础;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世进程的推算,特别是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的有效贯彻落实,为国家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法制和政策基础。因此,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既具有现实可行性,也有助于加速建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更有助于促进国家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三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和谐中国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十八大中,生态文明建设被反复提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当初被提及到上升到国家战略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从解读十八大报告为开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美丽和谐小康社会 的宏伟蓝图。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十八大 生态文明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自然环境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

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环境事件。

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比如水污染会使渔业生产率下降;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和土壤肥力下降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我们必须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对保护资源环境的高度自觉和警醒;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

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把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一是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等。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和谐中国。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平《环境与人类心理 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08

[2] 田文富《环境伦理与和谐生态》郑州市: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0.05

[3]卢升高《环境生态学》 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0.02

[4] 郭耕 《天人和谐 生态文明与绿色行动》 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0.04

[5]刘向群 刘一群 刘铮等《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 论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必然性》 北京市:学苑出版社 , 2009.06

第四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人们所熟知的物质,精神,政治等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惟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为不可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则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战略意义。中国是人口、幅员大国,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人所共知,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百年的工业革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先走了一步,生态文明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刚刚萌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有人说,30年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生活会这样富足;同样,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环境会如此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是薄弱环节,亟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应当通过生态道德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为此,必须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收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希望党和政府能转变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标准,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五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论文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国内形式,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并说明生态文明的意义,以下大决心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 引言

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式,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并说明生态文明的意义,以下大决心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势

2.1 “生态文明”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成就,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他说:“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胡锦涛说:“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2 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兴起,中国“生态文明模式”的创造

在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精神的号召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14个省如浙江、山东、贵州、海南、河北等建设生态省,1000多个市如宜春、贵阳、杭州、无锡、佛山等建设生态市。据报道,2006年,全国约有300个市、县、区、镇被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截至2011年2月,全国28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进展。

2002 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省委全体会议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3 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

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十八大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人民群众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创造和经验,特别是总结一些地区的“生态文明模式”的创造。

十八大报告专辟一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发展战略从“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要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其他“四个建设”中,贯穿到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内涵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诞生就客观地存在着,但人类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则是随着人们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升华的产物。

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源于自然而产生、赖于自然而存在和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类绝不是可以任意支配自然的“主宰”;另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又有不同,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改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并创造着人类自身的文明,因此人类也绝不是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的“奴仆”。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老老实实地承认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绝不能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狂妄错觉。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当然,顺应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驱使,停止发展甚至重返原始状态,而是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求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之需的同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理念与道德准则贯穿于经济、社会、人文、民生和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4 生态文明意义

4.1 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经济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乃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场硬仗。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途径。这是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要求。

4.2 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政治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报告强调保障人权和民主,提出“协商民主”制度,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政策;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止要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这是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生态文明的政治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

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政治建设,是从资本专制主义向人民民主主义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4.3 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报告强调,全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等,以及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创造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4 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工业文明社会实施资本专制主义战略,不仅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形成社会危机,而且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领域形成生态危机,威胁社会安全,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实施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实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解,走向人与人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小结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繁重而又光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参考文献

[1]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2] 王治河.中国和谐主义与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46-50 [3] 陈寿朋.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N].人民日报,2008-01-08.

[4]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赏源科学,2013,35(1):2-13 [5]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N].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 [6] 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J].桂海论丛 第29卷 2013年第1期 [7] 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杂志 2013年第9期3-9 [8]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杂志 2013年第24期3-11

下载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编辑:admin 时间:2011-1-31 21:19: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我们......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省发改委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1年5月31日 今年以来,我市在前几年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部署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编制了《丽......

    生态经济建设

    关于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些思考 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GDP的增长步伐让全世界侧目。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态环境的负担也都“领先”于......

    浅谈如何促进人民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浅谈如何促进人民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日益加大,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为避免出现人民武装......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已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可见,我国对生态文明......

    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全文5篇]

    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摘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