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

时间:2019-05-14 07:5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

第一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已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可见,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等各方面现状,分析了我国生态建设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以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重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保意识;科学技术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然而,伴随着我国的逐步繁荣,相关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例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资源越来越稀少,森林大面积减少,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石油等资源日渐枯竭;居民生活环境受到威胁,据有关数据表示,全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达到400多亿吨。其中70%——80%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中国目前有近2000种各类水中污染物,据监测,其中有190种是对人体有害的,甚至有20种有致癌的可能。再如近期严重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无疑成增大了我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成为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道理上的一大障碍。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我国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去,形成了“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也间接体现出处理生态问题的紧迫性。

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导致了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破坏了生存环境。而生态文明又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以及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等。[1]因此可见,我国在许多方面是不能完全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针对这一方面,党中央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纵观国内国际形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为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资源紧缺及环境恶化的相关问题。同时,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过程中的一定规律,这对进一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又快又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我国目前而言,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虽然我国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越剧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学会使用创新的思维,争取能加快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所以,我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理论要点为:坚持和谐的原则,人类身体、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等素质的不断丰富与提升时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具体基本面。秉持人文原则,用人类特有的人文关怀温暖自然生态,是自然物得到滋养与滋润。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蕴含了和谐、循环、协同、适度、有限、人文等方面在内的规则。[2]

三、我国面临问题应采用的相应解决方案

然而,仅仅靠制度来约束人民行为时远远不够的,若想真正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民的环保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史的角度上讲,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大力鼓励人民开拓进取,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不惜以牺牲环境为大家来发展经济。甚至直至现在,仍有很多人怀抱着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发展经济的想法。这一想法已经根深蒂固,很难转变。甚至,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之前,我国多数本着“先污染,再治理”的原则。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将环境问题放在末位,不给于其重视。因此,突然提出“生态文明”这一词对其来说无疑是很难得到接受的。其次,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人与人,甚至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经济的较量。所以,经济发展将始终作为首要任务不能动摇。然而,就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科技能力是无法达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同时,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又拒绝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相应的技术支持,最终导致环境问题继续恶化。因此,若想真正的实现“生态文明”,首要任务还是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增强科学技术。3.1加强教育

环境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我国大部分居民的重视,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没有得到一个系统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例如我国已经倡导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很多年,但是若仔细观察,街边的垃圾桶中的垃圾很难真正按照其要求得到分类,里边的垃圾还是杂乱无章。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大多数人民无法真正的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拿着垃圾不知道放到哪个垃圾箱中的问题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因此,最后还是随便将垃圾放入方便的垃圾箱内。再者,许多人不懂得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处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对环境保护会起到一个多么大的作用。所以,对我国居民实行一个环保知识的普及是十分必要的。3.2奖惩有序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更多人重视经济问题这一现象是无法忽视的,因此,实行一个有效的奖惩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德国在此方面做的就比较先进,其采用相应的方案使其居民在环境问题上付诸行动。在提高国民队环境问题重视的同时也有效的控制了环境污染的现象。因此,此方面问题应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灵活合理的在我国得到有效运行。3.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长久不变的话题。我们不能一味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问题,但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因此,若想找到二者的一个平衡点,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在实现生态文明得到重视的同时又不影响经济水平的进步。例如许多国家开发出新型环保能源,这样既能解决资源的供给问题,又能有效的减少环境的破坏程度。当然,不同国家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为实现全球的合理发展,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很重要的。只有互相分享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有效方法,才能实现共同进步,保护全球环境的目的。

四、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我国以及全世界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并且,其得到的重视度也势必逐年提高。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就相关文献介绍可知,目前,许多国家在此方面的努力已经得到相应回报。包括我国,我国预计将在2013年达到有效碳排放量减少的目标。可见,只要在此付出努力,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其自律意识。同时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科学合理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进而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其从粗狂式发展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鸣谢

此论文的顺利完成要感谢陈宪章老师的耐心教导。此外,还应感谢众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探索的学者。通过阅读他们的论文,我了解到了许多之前不曾思考过的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引用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予以注明。此篇论文也是通过对众多学者提出的问题的总结与进一步思考讨论而得出的。参考文献

[1]、王雪梅.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对策设想.2012.[2]、涂晨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2.

第二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和谐中国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十八大中,生态文明建设被反复提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当初被提及到上升到国家战略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从解读十八大报告为开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美丽和谐小康社会 的宏伟蓝图。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十八大 生态文明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自然环境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

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环境事件。

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比如水污染会使渔业生产率下降;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和土壤肥力下降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我们必须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对保护资源环境的高度自觉和警醒;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

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把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一是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等。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和谐中国。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平《环境与人类心理 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08

[2] 田文富《环境伦理与和谐生态》郑州市: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0.05

[3]卢升高《环境生态学》 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0.02

[4] 郭耕 《天人和谐 生态文明与绿色行动》 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0.04

[5]刘向群 刘一群 刘铮等《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 论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必然性》 北京市:学苑出版社 , 2009.06

第三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人们所熟知的物质,精神,政治等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惟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为不可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则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战略意义。中国是人口、幅员大国,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人所共知,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百年的工业革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先走了一步,生态文明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刚刚萌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有人说,30年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生活会这样富足;同样,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环境会如此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是薄弱环节,亟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应当通过生态道德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为此,必须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收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希望党和政府能转变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标准,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四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论文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国内形式,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并说明生态文明的意义,以下大决心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 引言

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式,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并说明生态文明的意义,以下大决心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势

2.1 “生态文明”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成就,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他说:“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胡锦涛说:“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2 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兴起,中国“生态文明模式”的创造

在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精神的号召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14个省如浙江、山东、贵州、海南、河北等建设生态省,1000多个市如宜春、贵阳、杭州、无锡、佛山等建设生态市。据报道,2006年,全国约有300个市、县、区、镇被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截至2011年2月,全国28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进展。

2002 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省委全体会议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3 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

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十八大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人民群众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创造和经验,特别是总结一些地区的“生态文明模式”的创造。

十八大报告专辟一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发展战略从“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要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其他“四个建设”中,贯穿到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内涵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诞生就客观地存在着,但人类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则是随着人们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升华的产物。

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源于自然而产生、赖于自然而存在和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类绝不是可以任意支配自然的“主宰”;另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又有不同,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改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并创造着人类自身的文明,因此人类也绝不是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的“奴仆”。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老老实实地承认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绝不能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狂妄错觉。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当然,顺应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驱使,停止发展甚至重返原始状态,而是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求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之需的同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理念与道德准则贯穿于经济、社会、人文、民生和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4 生态文明意义

4.1 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经济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乃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场硬仗。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途径。这是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要求。

4.2 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政治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报告强调保障人权和民主,提出“协商民主”制度,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政策;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止要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这是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生态文明的政治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

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政治建设,是从资本专制主义向人民民主主义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4.3 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报告强调,全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等,以及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创造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4 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工业文明社会实施资本专制主义战略,不仅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形成社会危机,而且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领域形成生态危机,威胁社会安全,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实施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实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解,走向人与人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小结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繁重而又光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参考文献

[1]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2] 王治河.中国和谐主义与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46-50 [3] 陈寿朋.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N].人民日报,2008-01-08.

[4]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赏源科学,2013,35(1):2-13 [5]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N].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 [6] 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J].桂海论丛 第29卷 2013年第1期 [7] 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杂志 2013年第9期3-9 [8]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杂志 2013年第24期3-11

第五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刘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显的重要和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发展。

一、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

求,它是在以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 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生态文明可以从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并不是偶然,从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现在的“十二五”规划,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人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表明生态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关注和努力。近年来,由于生态被破坏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呈上升的趋势,更是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体来说生我国态文明建设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延续与发展。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

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难看出,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其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加之资源的有限,生态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更长远的发展。

最后,从我国的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来讲也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摆脱,争铺摊子上新项目,单纯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不高。表现在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整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长期过度需求过度开采。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且短期内不易解决,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

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社会环保机制,加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健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及使用资源、污染环境的补偿机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这样。如若环境成本超过了行为主体由于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利润,他就会三思而后行了。另外,还需健全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鼓励、支持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技术设备和产品。

四、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长期的战略问题。切不可以为发展经济就忽视生态文明建设。“求木之长者,必周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生态平衡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一旦这一根基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看,将生态文明建设引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意义重大深远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由企业物质的小循环,到区域物质的中循环,最终实现最高层次——全社会物质大循环的递进过程。只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推进,全国人民都将因“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朝全.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内在逻辑[J].软科学, 2009(8):69-73.

下载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最终版]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城镇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建设......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实践途径[五篇材料]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实践途径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2级政治一班 侯丽丽 【论文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1102班学号: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过“低碳生活”?国家怎么办?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

    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定稿)

    专题六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蓝天碧水 命题角度一巴黎气候大会 1.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大会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说明了什么?) (1)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下午,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奖仪式举行,来自深圳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意全等10位市民代表捧走了这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环保大奖。他们中有为率先开展PM2.5数据民......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