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约集约用地助推生态湖北建设

时间:2019-05-14 00:5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节约集约用地助推生态湖北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节约集约用地助推生态湖北建设》。

第一篇:以节约集约用地助推生态湖北建设

以节约集约用地助推生态湖北建设

陈平

2012年第10期 ——生态建设

当前,建设用地指标紧缺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粗放浪费并存的现象已引起了政府、公民和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与重视。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来摆脱现实困境成为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我省区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建设生态湖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和辨识节约集约用地与生态湖北建设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建设生态湖北的内在要求

节约集约用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总目标。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避免土地资源的低度开发和损害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减缓城市外延发展速度,走集约内涵式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土地的保值增值,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节约集约用地是破解“两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规模的扩展使大量的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在这一“转型期”,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推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节约用地可以保护土地资源,而集约用地则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节约集约用地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土地利用集约化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般都经历了从劳动力资本型集约到资本技术型集约,再到结构型集约,从而转向更高层次的生态型集约的发展阶段。所谓生态型集约利用指的是区域用地结构、利用空间和利用强度合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佳。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工业、交通等非生态用地不断扩张,农用地不断减少,可补充的后备耕地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在强调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安全。

二、生态湖北建设目标为节约集约用地指明了方向

生态湖北建设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宜居”为目标,不仅有明确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而且有区域生态网络框架和生态格局方面的建设规划目标及分区控制要求。这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节约集约要求是一致的。

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变化关系是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依据。国土空间布局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我省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凸显出人均耕地面积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增长迅速,耕地减少快,土地投入程度与土地效益产出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省情。“一主两副”、“长江经济带”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属于需要优化开发的区域。鄂北岗地、荆襄走廊等地区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属于可以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农业开发的重点区域。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较优,但发展水平较低,属于限制开发区域。鄂西生态旅游圈及其它少数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属于禁止开发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对生态湖北建设规划具有制约作用。根据全省各地人口经济与发展同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可以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与管理绩效、单位人口与GDP增长所消耗的土地面积等指标的相关关系,分别将各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划分为挖潜发展型、集约扩张型或低效扩张型、发展迟滞型、粗放扩张型等四种类型。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我省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大致维持在2万公顷左右,呈弱增长态势。用地增长速度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用地类型属于低效扩张型。必须在转变就业模式、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用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现代产业取代现有的传统产业,提高土地承载力和单位建设用地经济产出。

土地承载力调查评价成果对节约集约用地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资源禀赋及其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从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要求来看,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土地承载力为基础。近年来,我省在土地调查评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大批基础成果。通过二次土地调查摸清了全省的土地家底,通过农用地质量调查评价已初步掌握了全省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通过城镇土地调查评价,了解了全省城镇土地产出效益和潜力水平。上述成果不仅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全省土地利用总体方针,而且对于指导各级政府如何在不超过土地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去进行具体的土地利用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节约集约用地是建设生态湖北的重要途径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生态项目建设必然涉及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为建立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和谐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应该在生态建设中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三旧”(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城镇工矿废弃地复垦和调整利用、旅游产业用地准入条件等试点试验中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创新。这既是提高用地效益的需要,同时也是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

就我省当前的形势看,节约集约用地的重点工作任务应包括:第一,完善土地利用绩效

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将经济发展状况、环境质量变、污染排放强度、用地节约程度、耕地保护责任、公众满意程度等多种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建设用地使用标准执行力度和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第二,落实国土资源部下达给我省的“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1%的目标,将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的用地节地标准体系,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引导城乡建设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第三,积极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将评价成果作为各级各类开发区升级、扩区和区域调整审核审批的主要依据。第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和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等配套政策,把城市中的一些建筑质量差、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配套差,需改造的地区和土地闲置、濒于倒闭的工厂企业作为重点部位进行治理或改造,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拓展用地空间,通过治理“脏、乱、差”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推进“两圈一带”重工业基地外迁、推进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减少城市污染,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城市发展共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第二篇:节约集约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第三篇:节约集约用地

江阴市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

发布日期:2011-10-25 17:19:34 浏览数:242

字号:〖大 中 小〗

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

江苏江阴,一个面积仅有988平方公里县级市,2009年却完成17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1.7亿元,连续八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名列榜首。

近十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倍,9家企业销售超百亿,11家企业挤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挤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江阴人以超乎寻常的创意之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隔江借地:跨区域联办经济园区

进入21世纪,江阴市的35公里长江岸线开发接近饱和,而一江之隔的靖江,尚有39公里的长江岸线有待开发。敢为人先的江阴人,把拓展用地空间的眼光投向了长江对岸。

2003年2月,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分属无锡和泰州的江阴市和靖江市签署协议,由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在靖江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3年8月,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8.6平方公里的靖江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江阴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20多家重点企业当年落户靖江。2004年,阳光、双良、申达等14家江阴上市公司在靖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2亿美元;2005年,靖江园区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3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4个,完成总投资10.5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3.62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工业气体、焦化、特种冶金、机械零部件、整车装备和造船为主体的产业链。2010年,园区可实现工商销售收入50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视察靖江园区后作出批示:靖江园区给予江阴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创新平台,江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和平台。

江阴的创新之举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各地纷纷学习效仿。目前,江苏省已有20多个跨区域联办的经济园区。

点评:当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的时候,必须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发展难题?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江阴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到政区外去寻找投资空间。

集中生地: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

从2001年开始,江阴市开始推行“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度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布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001年,江阴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全面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沿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重化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在进区项目用地审批中,开发区坚持规划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IT、能源、钢铁、化工、新材料等临江优势产业,目前沿江地区已初步形成5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全市各乡镇工业园区在建设中不是盲目求大,而是求专求精,建设一业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营造现代人居新环境。江阴先后出台了《江阴市城市规划区农民房屋拆迁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农民拆迁安置公寓房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彻底改变农村“独门独院”的传统居住方式,节省出了大量居住用地。同时,把全市28个镇撤并为17个镇和街道,524个行政村撤并为253个村和社区,为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创造了条件。新桥镇通过规划,将全镇19.3平方公里建成工业、生态农业和商贸居住三大功能区。目前,全镇建成了10个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80%。农民集中居住区后,全镇农民住宅面积由0.72亩下降到0.25亩,平均每户节约土地0.47亩。

三是实施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营造现代农业新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江阴把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园区、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园区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基地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璜土果蔬、青阳家禽、祝塘奶牛、新桥苗木4个特色专业镇,13个特色专业村,3个出口创汇基地,4个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十大集约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瘦肉型猪、奶业、优质家禽、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水果等八大主导产业。

点评:集中是把金钥匙。当新的发展任务提出用地要求时,江阴的选择是着力调整已利用土地的格局,积极引导“三集中”,不仅有效缓解了发展与用地的矛盾,而且使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业发挥出更强的集聚效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保障能力。

“三强”盘地: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

2006年以来,江阴以“三强”举措,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取得了调整使用一批土地、依法收回一批土地、推动新上一批项目的良好效果。

一是强势分割。江阴在政府与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明确载明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在出让合同和划拨土地决定书中也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并明确了相关违约责任,保留了政府对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分割的权力。2007年,江阴市临港新城的江苏准提机械有限公司,因资金和经济诉讼问题,导致300亩土地闲置未用,临港新城管委会将该宗土地强势分割给了11个急需用地项目。

二是强力征收。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如该宗土地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按每年每亩5000元征收土地闲置费;如该宗土地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则工业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5%计征土地闲置费,经营性用地和其他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0%计征土地闲置费。将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土地界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参照法定闲置土地的要求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从而突破了大量的未充分利用土地难以收取闲置费的障碍。

三是强制收回。对闲置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土地,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坚决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进行配置使用。如:石庄办事处辖区内的外资企业亿诺生化有限公司,由于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落实,在责成限期开发无效的情况下,江阴于2007年6月依法收回了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用地面积达500亩。

“三强”举措的实施,既严肃了土地管理法规,又缓解了用地压力,成为江阴破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一大亮点,被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管理创新奖。

点评:“三强”盘地,其实就是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置,方法并不新鲜,只是江阴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土地闲置并不可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生生灭灭,闲了再用起来就是了。怕的是一边闲置不用,一边又去占用新地,里里外外都是浪费。

门槛限地:政策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自2004年以来,江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文件,以政策为引导,提高用地门槛,保障江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江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的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标准厂房;市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250万元,镇工业集中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

2006年,江阴出台《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用地门槛,规定对达不到江阴市集约利用土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2007年,江阴出台《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规定生产性工业用地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30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200万元以上,用地规模在10亩以下或总投资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一般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绿化率不得超过1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一般应大于50%。

2010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规定省级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必须分别达到390万元、260万元以上和500万元、400万元以上;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工地规模15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

点评:门槛限地,就是用政策来抬高用地门槛。江阴几次抬高用地门槛,是因为江阴的土地实在太珍贵了,只能让那些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进来,而不能来者不拒。

论证核地:超百亩用地专家质询论证

2010年,江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市发改、经信、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在项目用地论证中,各职能部门和各位专家在对企业投资强度、生产规模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精确计算,帮助投资方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核减用地。文件出台后,已先后对3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共核减项目用地510亩。

通过实行项目用地专家咨询论证,一是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二是节省了用地指标,为安排更多项目腾出了空间;三是不仅满足了投资方的用地需求,还给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用地单位都很满意,没有一家企业因专家论证而撤销投资。

点评:其实,衡量一个企业的大和小、强和弱,不是看铺的摊子大小,而是要看产出。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产出越大、效益越好,就越能说明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差别定地:按产业定价、按园区定价

在土地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地租和土地价格是调节土地在各个行业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也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力杠杆。按照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精神,结合江阴实际市情,2010年,江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差别定价机制。

一是实行按产业定价。对列入现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江阴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在市场评估的前提下适当下浮,其中对项目投资大、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工业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按国家发布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其他工业项目一律以市场评估价为底价进行公开出让。

二是探索按园区定价。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按照园区特色和区位,确定各类园区相对统一的用地基准价格,用价格杠杆显化区位地价,促进工业行业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点评:这项政策刚刚实行,作用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创新之举必将对江阴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次用地:鼓励企业提高用地效率

在江阴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文件中,都明确了对存量工业用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位于夏港街道的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受这一政策的启发,于2009年通过科学论证、技术创新、合理布局,拆除原有的一层旧厂房,建起了五层标准厂房。在未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该公司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万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2.2万平方米,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该企业还计划于2011年将厂区内近3亩地的绿化用地拆除,再次建造3至5层生产用房,并将绿化搬至房顶,在不新增用地面积的前提下,生产厂房增加至3万平方米。

点评:鼓励企业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原有土地进行二次利用,企业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解决了生产用地,又节约了用地成本。想方设法让企业立足现有土地谋发展,可以说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方向。江阴乡镇企业发达,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土地的企业,手里都或多或少有着存量土地,或利用不太充分。把这些土地盘活了,就是下好了保障发展的一步绝妙好棋。

分期供地: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

江阴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的现象,对企业的新增用地需求,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江阴按照整体规划、总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开发的原则,按照其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

江阴市吉鑫风能科技股份公司于2009年年初提出了265.16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通过详细地考察和周密的论证,最终在2009年4月、9月和2010年2月和6月分四期对企业进行了供地。江阴贝卡尔特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于2008年提出了349.97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根据其资金到账情况,分别在2008年8月和2010年的6月及8月分三期对其进行了供地。

同时,对企业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江阴国土部门要求必须优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同一企业有多处土地,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或已批土地尚未建设的,不再安排新的用地。

点评:项目到底需要多少地、每一阶段土地建设利用得怎样、如何防止假借项目圈占土地,江阴分期供地是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按照企业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大手大脚用地、违法违规用地就没了市场。

合并省地:拆迁企业集中安置

南闸街道是江阴的南大门,为打造江阴城市“南花园”,江阴启动了老镇区改造工程。街道镇区北部,北新街两侧,是原南闸镇办企业的密集区域,农机站、供销社、食品站等30多家老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低矮陈旧的厂房占居着南闸的北大门,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借着镇区改造这一契机,按照新的规划,南闸把北大门的老企业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内。

搬迁过程中,南闸街道对涉及的国有土地全部进行回购,对涉及的企业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安置。除少数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和货币安置外,大部分企业都接受了集中安置。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被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起了标准厂房,有的还共用了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和食堂,与原来相比,节省了近一半的土地。

点评:老镇区改造,是许多城市都会碰到的问题。江阴南闸街道在老镇区改造工程中,特别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压缩工业用地数量,提高用地效率,整个镇区改造涉及30多家企业搬迁,没有新增一分建设用地,而且工业集中区内有些土地和厂房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因搬迁企业的进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回头”找地:低效用地退出,闲置土地处置

每年年初,江阴都要组织“回头看”活动,由市长率领监察、财政、发改、招商、规划、国土等部门领导,深入各镇、街道和开发区,检查企业投入产出情况和用地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对查出的部分投入产出达不到要求或存在闲置、浪费土地的企业,由原招商部门与企业签订补充投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要达到的最低投入产出标准和开竣工日期。对不积极主动配合、无正当理由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或转让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单位使用。

同时,对各镇、街道和开发区处置闲置、未充分利用土地工作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处罚。

通过开展“回头看”,督促部分企业盘活利用了闲置土地,促使部分低效用地企业增产增效。

2008年,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回头看”检查后,将大部分厂房由原来的一层改建成以二至四层为主,容积率达到1.96,并将闲置的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建造了一些存储池,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6200吨,2010年7月底已完成销售额近7.5亿元,亩产出超过600万元,成为江阴高效利用土地、高投入、高产出的典范。

点评:低效用地要退出,闲置土地要处置。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怎么落实。“回头”找地,其实是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查地,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从而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说到底,土地就应该是这样“多家用、多家管”。

规划控地:划定“不开发区域”

科学规划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江阴市一直以来都将用地规划作为各项规划的龙头,建立了以规划为中心的宏观调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业聚集区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电力能源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包装新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仓储)产业基地等8个主题园区,基本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2010年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用4年时间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了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益。

不开发区域规划,提升节约用地水平。江阴市按照全面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要求,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模式。2010年,江阴编制完成了《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扩大了集约用地的内涵,在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6个镇专辟200平方公里列为禁止建设区域,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以保护促节约,进一步提升集约用地的水平。

点评:划定“不开发区”,是件新鲜事。按照各自特点划定禁止建设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本身就是集约用地,也拓展了集约用地的内涵。

履约取地:用地先交履约保证金

从2010年起,江阴对企业拿地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办理出让的工业用地,要求企业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向企业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依据出让合同约定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经项目用地竣工验收,达到出让合同中约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与相关集约用地要求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或集约用地指标不符合出让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对办理出让的经营性用地,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验收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和竣工验收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点评:对土地加强批后监管,用好经济手段非常有必要。江阴通过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强化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了企业按时开竣工和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促进了土地高效利用。

宕口垦地: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采矿业和砖瓦窑业曾经为江阴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行业成为了两只吞噬土地的“老虎”,引发了土地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2004年,江阴市政府作出了全面禁止开山采石的决定,将全市91家矿山企业全部关闭。2005年,又对砖瓦窑厂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关闭砖瓦窑厂71家。

关停矿山宕口后,对部分在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废弃地,国土资源局积极引导进行盘活,先后建成火车站、垃圾发电厂、殡仪馆等一大批建项目,盘活存量土地3800余亩,保障了发展用地。

同时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875亿元,先后完成矿山整治,复垦土地13251.32亩,完成窑业整治,复垦土地6929.79亩。

经过整治,原来犬牙交错、怪石林立,浅坑深潭、砂土遍地的矿山宕口废弃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用地;通过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周庄生态园、南闸狮子山生态园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深受入民群众赞偿的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废弃地整治、土地盘活、环境保护多赢。

点评:关停矿山、窑业,整治废弃地,既有效增加了土地,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虎口”夺地,方法并不稀奇,关键是有没有去做、有没有真正去做。江阴做得早、做的实,所以收获大。

向天要地:建立高层农民公寓

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阴华西村,曾被人们称为“别墅村”。如今,别墅村不再盖别墅,一幢幢高层农民公寓让华西村“长”高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西人提出了“多借天,少占地”的发展理念。2001年,华西把周边16个村并入,组成了一个拥有3万人口、30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华西村。合并前,16个村共有113个自然村8417户村民,农民居住分散,住宅占地面积达6210亩。合并后,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了两个集中居住区、近百幢6层以上的农民公寓,节约土地4800多亩。

2006年,华西建成了9座“塔楼”式农民公寓,每座15层、占地面积仅2.4亩,可住48户村民。2007年,华西村节约用地又添大手笔,一幢74层、高328米、名为“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农民公寓破土动工。大楼占地面积23.89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达到12.4。大楼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有200多户村民搬出别墅,搬进高楼,此举可为华西村节省近400亩土地。

华西村走过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江阴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村用地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每个乡镇都建设了颇具规模的高层农民公寓,新桥、申港、南闸等镇的大型农民公寓,将几千户农民集中居住,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点评:有钱了盖别墅,这是中国农民最大的住房消费逻辑。然而在江阴,这条逻辑行不通,因为江阴人多地少,盖不起那么多别墅。江阴停建别墅建高层农民公寓,是可贵的觉悟和理智的选择。

考核节地:以考核促节约集约

2004年起,江阴成立了由“一把手”市长任组长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领导、任务下达和监督管理。领导小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每年对镇(街道、开发区)实行分级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根据差距程度,市政府不予安排或减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受理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审批等相关用地手续。同时,每年对各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产出、土地资源消耗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并进行综合考核,将全市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进行奖励,对集约利用水平较差的责令整改。对市各有关部门执行不力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关责任,有效促进和全面提升全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点评:不以GDP论英雄,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论英雄,是江阴的一大创举。难得的是,江阴出台了这项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

置换增地:向农村土地要潜力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江阴市打响了以土地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战,率先开展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改革试点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

按照“先试先行、积累经验、梯度推进”的原则,江阴选择了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通过农村住宅置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根据规划,5个试点村共可节约土地2200多亩。其中周西村积极实施镇村规划对接,打破行政界限,向邻村调剂168亩土地集中建设小高层安置房,至2012年,可将全村958户、3525户村民全部安置进新型小区,预计可节约705亩土地。

2008年10月,江阴启动万顷良田一期工程,总面积18331亩,位于徐霞客、青阳、月城镇范围内,分别命名为高效设施农业区、优质粮油生产区、生态经济林果区。投资总额达5.6亿多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可新增耕地1500多亩。

据统计,近年来,江阴市累计共完成复垦整理土地2.4万余亩,净增耕地有效面积1.15万亩。

点评: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既挖掘出了一些建设用地,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优质耕地,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是一项利在当前、公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科技管地:摸清全市土地家底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全市节约集约用地,2003年,江阴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投资35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程,建立了城镇1:500、农村1:1000的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该项目无论是工程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属全国领先,被广泛用于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修编等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领域,为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报批、违法用地查处等国土资源业务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使江阴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对提高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大比例尺调查的空白,被国土资源部领导誉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获得了“2005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点评:土地怎么用,家底须摸清。建立城镇1:500、农村1:1000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依法管地、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点供奖地: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且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高新技术类工业项目,采用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点供用地计划指标的创新办法予以重点保障,提高了有限计划指标的使用效益。

自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实行点供办法以来,江阴共争取点供项目25个,涉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8300亩,涉及总投资额34.8亿美元、243.9亿元人民币。

同时,江阴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了项目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仅要看项目的规模和科技创新含量,还要看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和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点供政策不仅保障了江阴重大项目的用地,同时也提高了项目质量,促进了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点供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产出率达450万元/亩。同时,点供政策也促进了产业层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点供的重头戏,25个点供项目中,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有17个,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市的产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

点评:通过“点供”,不仅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破解了发展中的用地难题,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全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篇:节约集约用地素材资料

存在问题

2.1 缺乏产出指标

现行浙江省实施的控制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容积率、建筑系数),土地投入指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结构指标(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例、绿地率)三个类型五个指标。对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浙江省内各地普遍认同,但从集约利用内涵分析,土地的产出水平也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角度分析,控制指标应当包括土地产出指标。省内不少地方提出要增加产出类指标,温州等地设置了税收等产出类控制指标,作为项目引进及现有企业需扩大生产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企业自觉纳税的积极性非常高。2.2 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偏低 2.2.1 物价、地价水平逐年提高

目前浙江省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标准为2007年修订,距今已近6年。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快,6年间物价水平与地价水平已有很大程度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价格2011年比2007年上涨了19%,工业用地价格2012年比2007年上涨了59%,目前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控制指标标准,实际上比2007年下降了20%左右,如果考虑我省日益尖锐的土地供需矛盾及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新目标,目前的标准明显偏低。2.2.2 与其他省市区横向比较,浙江省控制指标偏低

与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最新修订实施的工业建设项目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比较,浙江省现行使用的2007版控制指标值明显偏低。在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方面,上海市2012年投资强度最高等别是浙江省现行控制指标最高等别的1.59倍,最低等别是浙江省最低等别的2.34倍;江苏省2010年投资强度最高等别是浙江省现行控制指标最高等别的1.69倍,最低等别是浙江省最低等别的1.88倍;安徽2012年投资强度最高等别是浙江现行控制指标最高等别的1.89倍,最低等别也是浙江现行控制指标最低等别的1.89倍。

在省会城市层面比较,广州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最高等别则是杭州市现行控制指标最高等别的1.58倍,最低等别是杭州市最低等别的1.93倍;成都2010年投资强度最高等别是杭州市现行控制指标最高等别的1.18倍,最低等别是杭州最低等别的1.31倍;合肥2012年投资强度最高等别是杭州市现行控制指标最高等别的2.08倍,最低等别是杭州最低等别的2.33倍。

省内各地区调整指标,大辐度提升标准

2007年浙江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修订方案公布实施后,全省不少地方依据当地的产业特点及集约利用目标,在不低于国家、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条件下,制定了适应当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1个地级市针对市区或开发区均在国家、省制定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标准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适应更高要求的控制标准,这些标准较之国家、省制定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标准显著提高。如温州市2011年相关政策规定投资强度国家级开发区每亩300万元(含)以上,省级区(市)属开发区(工业园区)每亩250万元(含)以上,省级县属开发区(工业园区)每亩200万元(含)以上,较之国家、省标准提高30%~100%倍;并对项目产出进行了控制,规定项目达产后单位土地产出率,国家级开发区每亩800万元以上,省级区(市)属开发区(工业园区)每亩600万元以上,省级县属开发区(工业园区)每亩500万元以上;目前,温州市新出让的工业用地容积率普遍在2~2.5左右。

义乌、海宁、兰溪等相当数量的县市也在国家、省制定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标准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适应当地更高要求的控制标准;如义乌市2008年相关政策规定年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每亩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工业建设项目建筑密度控制在35%~40%,单层大跨度厂房建筑密度控制在45%以内,容积率控制在1.6~2.4,工业厂房及辅助用房层数一般不低于3层、不高于8层。2.3 行业内部差异大

浙江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7年修订)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GB/T 4754-2002)》的行业大类进行分类,将工业项目分为30个类型进行指标控制。项目分类过粗,同一类的项目设备、投资及对用地要求差异巨大,几乎每个类型都存在很容易达到或达不到控制指标要求的项目。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类(代码37)既包括火车、汽车、电车的整车制造,也包括诸如多排气管、方向盘、水箱等小的零部件生产;又比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代码24)既包括过山车、观缆车等大型设备,又包括棋类、飞镖、橡皮擦等简单产品,显然这些不同类型或产品生产项目对投资及用地要求显然是不一样的,采用同一指标标准控制科学性显然存在一定问题。

另一方面,国家已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GB/T4754-2011)》,对部分行业重新进行了归并和拆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应与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衔接,避免实际工作过程中因分类不同造成的问题。

修订建议

综上所述,浙江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实施几年来,成效显著,对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作用巨大,但是,也存在更新不及时、指标偏低、目前标准体系与浙江省实际状况有所脱节等问题,所以急需对浙江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进行修订更新。3.1 行业分类调整

控制指标修订更新基于的行业分类应以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GB/T4754-2011)》为基础,行业类别要及时更新衔接。同时细分到中类,条件允许可适当根据浙江省情况,对浙江省重点行业细分至小类。另外,由于同一产品不同生产规模、不同质量档次的项目对投资和用地的要求差距也很大。一个典型例子如羊毛衫生产厂,高档羊毛衫生产采用进口横机,一台价格达50万元,生产车间只须8平方米左右;而普通羊毛衫采用国产横机,每台横机只需几千元,单台设备用地与高档横机基本差不多。因此在行业细分类基础上,对省内重点行业,可以依实际生产情况,进一步按大型、中型、小型或高级、普通、低级分类,确保设置控制指标的合理性。此外,浙江省2003年及2007年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都只针对工业制造业项目的建设用地设置最低或最高控制值,随着集约节约用地适用范围不断延伸,不仅是工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也均要严格执行集约节约用地根本方针。目前,现代服务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为规范土地利用市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对象应该由工业制造业扩展至整个产业项目用地,增加设置土地利用效率急需提升的其他产业项目准入门槛。3.2 投资强度控制指标调整

浙江省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控制指标偏低,各生产企业达标容易,未能充分实现土地“规模效应”,指标标准有很大提升空间。投资强度控制指标的调整应以大量的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现状企业的生产投入状况,结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推导出适度超前的达标标准。同时,浙江省可参考其他省市先进经验,例如上海、广州等地最新的产业用地指南。特别是上海市,由经信委、发改委、规土局、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建立了全市工业项目图数一致,包括项目现状用地、规划、投入产出及产权等信息完整的大型数据库,这些基础为上海产业建设项目控制指标标准修订提供了完备的资料,而其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浙江望尘莫及的。借鉴上海等地的经验,对于完善浙江省产业建设项目控制指标标准修订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条件下提高修订成果科学性的重要路径。

当前的控制指标研究多侧重投资强度标准的提升和修订研究,但是,投资强度控制指标的调整要适度。盲目的提升投资强度标准,超过集约边际,当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时,继续加大投资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企业也将难以承受过高的成本。简言之,并不是集约度越高越好。而且,我国当前的工业用地政策和供应模式也需要改善,就投资强度控制标准而言,并非投资强度达到准入门槛即可供地,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未达到某一额度的项目不应再实行单独供地,企业可以转而以租赁等方式使用统一建设的标准厂房。这种模式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新加坡实行得很成功。新加坡通过实行“统一开发+政府管制”的工业用地供应模式,工业用地主要采用租赁方式,既保证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又提高企业在成本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研究者和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前期投资中R&D强度(研发投入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对于企业效益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我国工业项目研发投入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强度为1.05%,同年全部制造业的R&D强度仅为0.54%。根据OECD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都在10%以上,德国和法国也在8%左右,而韩国和意大利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也在4.5%以上。目前的集约利用控制体系指标较简单,均不包含该类指标。为促进建立更合理的控制指标体系,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中土地投资强度一项,可以考虑增加R&D强度控制指标。3.3 容积率控制指标调整

经过现状调查,浙江省工业用地容积率现状平均水平约为0.7左右,高于上海、江苏等地,说明相比于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企业容积率整体已较高。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个工业用地利用强度仍然偏低。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国的工业用地项目容积率平均只有0.3~0.6,而发达国家一般是1.0,浙江省容积率水平虽处于全国前列,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但同投资强度一样,容积率也不应强调过度提升。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与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容积率不同,工业建设项目由于制造工艺的要求,有些行业建筑层数不应加高,而有些行业的堆场、仓库等又很难统一容积率计算标准。并且,从城市规划、环境和气象学等角度出发,过高的容积率也会带来环境上、社会上的一系列负效应,因此,城市规划角度多设置容积率上限,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一般只考虑容积率下限,即不低于规定容积率。综合以上,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浙江省容积率控制标准的调整应以现状企业水平为基础,在现状企业水平基础上可略微提升,兼顾城市规划、环境、生态、气象等影响。3.4 增加产出指标

对于新增工业建设项目,由于产出指标是后置指标,只有在项目完全竣工,产品市场需求基本形成,才能进行有效评价;在当前市场条件急剧变化的条件下,企业不可能准确预测到项目建成后的产出,所以产出指标纳入控制指标体系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但对于存量建设项目的评价考核,特别是目前国土资源部在浙江开展的城市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试点,产出指标是确定低效建设用地的重要依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增加产出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大规模地扩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标准的应用范围,将控制指标标准从主要应用于新增工业用地项目审核,扩展到全部建设用地,提高控制指标标准的应用效果,某种程度上产出指标比投入指标更重要。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和省内地区执行情况,目前国内省级层面设置产出指标的地方不多,典型例子如上海市,产出指标主要为主营业收入和税收两类。初步现状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浙江省规上企业亩均主营业收入与亩均税收均低于上海市现状水平。要确定浙江省产出指标的具体标准,需要以详实的现状企业调查数据为基础,考虑未来控制目标,对鼓励产业,适当降低相关控制标准,对电镀铝、纺织业等省内整合提升产业,适当提升相关控制标准;整体按照控制标准略高于现状平均水平,兼顾与周边省市标准的平衡,同时考虑省内自身企业特点,综合制定各行业产出控制指标。

为政2集约利用土地管理提供了目标及标准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要求以来,对于集约利用土地长期停留在理论研究及理念上,缺乏具体的实施目标,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很难将集约利用土地落到实处。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指标的实施,为建设项目集约利用审批及下一步的监管提供了依据,为政府进一步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和修订,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指标标准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土地使用标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公众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断提高

浙江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实施,促进了公众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断提高,控制指标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升。无论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还是企业,都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首先,与以往应付国家政策不同,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不但全力支持,部分地区还在实施过程中在省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指标标准,更加严格控制土地利用。2007年,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修订)刚公布,省内各地区就发文支持修订后标准,并且在2007年标准之上纷纷提高10%、20%控制指标。至2013年初,省内绝大多数地区均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标准进行了调整,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实际执行的标准甚至达到了2007年最低控制指标的3倍。其次,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也高度关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实施,浙江省政协专门就控制指标制定和实施提交了议案。最后,真正的生产企业也支持控制指标的实施,非常认可政府实施控制指标对于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作用。控制指标实施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上更大程度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缓解土地供应与需求的矛盾,促进了企业发掘自身用地潜力,在不扩大占用耕地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用地空间。

1.2 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一方面,依据每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反映工业用地投入水平的单位工业用地固定资产净值及单位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的两个指标,2007-2011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04%及6.87%,新增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地消耗量从2007年的55.2亩/亿元,下降到2011年的28.7亩/亿元,2007-2011年年均下降率达到-15.07%;反映工业用地产出水平的单位工业用地利润总额、单位工业用地利税总额、单位工业用地总产值、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单位工业用地销售收入2007-2011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93%、13.04%、9.44%、9.89%、9.19%,5个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指标增长率平均达到10.90%。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第五篇:节约集约用地自查报告

浮山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局:

根据晋国土资办发[2014]79号文件、《省厅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专项检查工作的补充通知》及市局11月11日会议精神,我局对2009年以来已审批的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和建设用地情况进行了逐项自查清理,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予以排查,现将自查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清理工作情况

局内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用地、国土资源交易、测绘等股室参与的专项自查工作组,对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浮山县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批次和单独选址的建设用地供应和使用情况开展自查。通过查看网络监管平台、查询台帐档案、实地核对信息,逐宗核实批准用地的利用状况。

通过自查,将供地和用地基本信息整理汇总,填表登记。2009年至2013年,浮山县共报经省以上政府批准13个批次和1个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涉及40个地块,批准面积101.9395公顷。截止2014年9月底,已征收土地面积90.3391公顷,供应项目使用92.5782公顷,平均供地率为90.82%。

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近年来,浮山县坚持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创建指标标准框架体系,出台了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10多项。按照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以及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规定,自用地获批后,及时上报县政府实施征地,并督促征地补偿款及时足额落到实处,发放到被征地村组和农民手中。县政府批准用地后,及时供应批准用地,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相关用地信息报至土地动态监测监管网络系统。

土地供应时,在划拨决定书或出让合同中,明确界定动工、竣工期限,根据土地用途和建设内容注明土地平面界址和竖向高程,规定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约束条件,要求土地使用者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集约用地。

下载以节约集约用地助推生态湖北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节约集约用地助推生态湖北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节约集约用地资料

    全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座谈会议材料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2008]3号文件 和国土资源部[2008]16号文件的情况汇报 晋城市国土资源局 (2008年4月23日) 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

    节约集约用地资料

    井冈山市节约集约用地资料 一、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情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落实国家房地产......

    陕西省节约集约用地实施细则

    陕西省节约集约用地实施细则(试行)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陕国土资发[2014]56号 2014年11月24日 第一章 总 则 1.为贯彻十分珍惜......

    节约集约用地(共5篇)

    必须长期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范文:必须长期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人民日报》评论员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通知要求必须长期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

    浅析节约集约用地转变观念

    文章标题:浅析节约集约用地转变观念近年来,随着我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落户旌德的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土地需求量随之加大,为尽快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县国土资源部......

    节约集约用地 保障科学发展

    节约集约用地 保障科学发展 土地资源问题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民族的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保护......

    银州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

    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运营水平(铁岭市银州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近年来,我局一直坚持以保障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资源节约的政策,着重把握方向,更新理念,在挖掘潜力上下......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资源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正值我市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用地需求持续旺盛,但随着国家土地调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