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时间:2019-05-14 04: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第一篇: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节约用地,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通过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厉行节约集约,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土地过度消耗与闲置浪费并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破解保障发展的用地难题,要求我们走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来说,关键是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推进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节约集约用地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而在强化节地责任的同时,健全相应的考评奖惩机制则是促进节约集约的重要抓手。浙江等地将节地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的实践探索,显示了节约集约用地促使地方政府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的巨大潜力。随着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初步形成,节约用地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各地在用地思路、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层出不穷。但是,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还需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以切实做到“评价科学、考核严格、奖惩分明、问责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用地企业和个人的激励机制,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型工程技术措施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构建以节约集约用地引导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土资源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体系。其中,规划引领和标准控制是最基础的调控手段。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健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的用地节地标准体系,通过“供需双向调节”的机制引导城乡建设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对于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要合理确定规模,统筹安排供地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坚持有保有压、差别对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此外,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向地上、地下拓展发展空间,科学开发并节约集约利用荒山、荒滩、荒坡等未利用地。

节约集约离不开市场手段,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利益引导。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探索招拍挂等竞争性出让方式,市场化配置在提升用地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97年~2010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从每亿元188亩下降到每亿元38亩。如今,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强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对节约集约用地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不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通过价格、税费、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健全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利益导向机制。

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30%”首次写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使节约集约用地有了量化约束。中央领导同志将节约集约用地放在一个全新的工作格局下进行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应以此为契机,主动作为,积极服务,通过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切实推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尤其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兼顾好“吃饭”与“建设”的双重问题?如何合理利用稀有的土地资源?„„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应对的严峻问题。因此,在土地管理领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其意义更是十分重大。

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国民经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认真落实最严格的土地制度,坚决杜绝土地违法行为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解决用地指标紧缺这一难题,确保重点项目和社会发展用地的需求。因此,科学的土地资源观就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逐步形成节地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粗放,另一个是浪费。一些地方搞GDP至上,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拼资源、高浪费、低产出;一些地方建设盲目铺摊子.建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占用城效良田。有的地方近几年来建设用地成倍增长,占地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有的地方在今后几年之内,就将用完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全部耕地,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来自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字表明,1990年到2004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近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4万平方公里;同期,4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增长超过50%;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2.28,大大高于1.12的合理水平。除了土地利用平面上的粗放之外,土地空间利用也存在低效利用情况。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宋启林1996年计算显示,1994年我国的612个城市总平均容积率为0.246,他认为我国城市平均容积率偏低,土地潜力挖掘不够,当时,他提出将我国城市平均容积率提高到0.5左右是可行的。但是有数据显示,截至到2003年我国仍有很多省市城市平均容积率为达到0.5——这个1996年理应达到的标准。对比城市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04年全国村庄用地2.48亿亩,按当年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村庄用地高达218平方米,约是特大城市人均用地面积的2到3倍,比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限额还多98平方米。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原本就比较突出的人地矛盾,在土地粗放利用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加剧恶化,因此,要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近年来,党中心、国务院对土地治理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严把土地闸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在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之时,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同志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经济建设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不可避免,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四章第十六条也明确规定:“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工夫。”因此,如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成为当前土地管理领域一项重要的任务。

要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树立全新的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纲领,土地利用观念的转变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前提。首先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无关紧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深刻认识国情,要从“地大物博”的误区中走出来。就我们国家而言,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拥有土地只有11.6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拥有耕地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以说这种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这种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其次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与己无关的思想,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节约集约用地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需要从每一级政府、各个单位和每个人做起,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真正把熟悉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心和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必须树立这种全局思想,假如缺乏大局意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那全国18亿亩的红线将无法守住。三是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与现实关系不大的思想,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类社会要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下去,对土地的依靠和使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假如毫无节制地使用,我们的后代终有一天将面临着无地可用的局面。“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因此,每一个有理智、负责任的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土地问题上必须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第二,正确处理保护土地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在土地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好突破指标限制、布局限制和调整限制,使建设用地保障能够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组合。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布局和结构,走集约化、节约型的经济建设之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关系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竭尽全力提供供地保障;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要果断不予审批、不予供地。各级政府、各级国土部门在积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要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的原则,大力开展节地挖潜工作,千方百计盘活城乡闲置的建设用地。拓展用地空间。只有正确处理好节约集约用地与促进发展的关系,才能使土地成为加快发展的保障而不是羁绊,才能真正做到集约节约用地。

第三,必须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国家调控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将在一定时期内决定地方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这也为进一步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应该本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统筹规划各类用地”的指导思想稳步开展。此外,还要注意与其它规划的协调,尤其是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合理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即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又避免用地超标。

此外,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划一经确定,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利用方向、方式供地和用地,严禁任意突破或改变规划,从严控制建设占用土地。对于擅自修改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个人或者单位,严加查办,追求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用地考核标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度挖潜和盘活存量用地。进行深度挖潜,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摊大饼”方式,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方面,土地的利用不能只局限于平面,要扩展至空间,在不影响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高度,提高建筑密度,提高建筑容积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益。加快消化闲置土地,盘活存量用地,就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对闲置1年的土地,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2年以上的,坚决予以收回,重新调整安排。另外,还要对城中村、空心村进行改造,整合破产企业、“退二进三”企业、乡村集体企业的闲置地。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除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之外,还需要建立用地考核标准,监督和推动用地单位高效合理用地。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针对工业项目用地的审批制定了控制标准,地方政府还应当结合当地自身发展水平,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详细制定各项建设用地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从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程度以及土地产出效益三个方面制定。并以此作为建设用地项目审批的依据,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项目不予审批或者核减用地规模。

第五,建立统一、公开、透明、公正的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大力建立成熟发育的土地市场,促使其公开、公正、透明,让市场彰显土地价值。通过价格杠杆,促使节约集约用地利益约束机制的形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市场运行制度,国土资源的需求信息、审批结果、价格水平、登记资料等要全部公开,接受社会公开查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划拨用地的之外,国有土地必须有偿使用。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对工业用地全部招标、拍卖、挂牌供应,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加强对土地协议出让行为的监管,制定出协议出让最低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只有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土地价值才能在市场中得以充分显示,土地取得成本就会明显提高。在利益与成本的博弈之下,用地者自然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摒弃粗放甚至闲置的土地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国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立法建设以及相应的法律监督和惩戒。

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以法律手段推进土地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规范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是搞好土地资源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当前我国有关土地利用管理法律体系中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规定较多,虽然,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或多或少有所提及,但土地法制建设相对于节约集约利用要求仍比较滞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如何从法律上确保节约集约利用的系统规定。鉴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缺位,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因地因时制定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完善土地利用法律体系,这既是对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有益补偿,也为行政、经济以及其它手段的正确行使提供了法律保证。

在加强和完善立法之外,还应在既有法律框架内通过严格执法和违法追究等法律手段,逐步推进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规范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这是搞好土地管理的关键,也是实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的根本保障。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监督首先要健全土地执法体系,当前应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简洁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督察体制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相对独立的执法监察体系,并且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从根本上遏制执法违法现象,另外,还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以增加执法透明度。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我们要深刻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路上,不断开拓新思路、建立新机制,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研究新情况、寻求新对策,加快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利用向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突破土地资源瓶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第三篇:人民日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高质高效发展

人民日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高质高效发展

2012年10月29日

诸城,被誉为“中国龙城、舜帝故里”,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市。全市耕地面积183.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2.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7亩。

近年来,诸城市围绕内涵式增长和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按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注重挖潜节约,努力盘活存量,强化综合整治,有效破解了土地资源保障难题,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健全机制 筑牢根基

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诸城市按照上级统一要求,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搞好政策宣传,使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组织领导是关键。诸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层层抓好责任落实,确保实现创建目标。市政府召开专题常务

会议,研究制定创建方案,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创建活动各项工作,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制度建设是保障。在创建活动开展过程中,诸城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暂行意见》、《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制度,明确了合理分配计划指标、科学认定闲置低效土地等工作的标准要求,保证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政策宣传是基础。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4〃22”世界地球日、“6〃25”土地日等有利时机,全方位、多层面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以及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措施 整体推进

为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实效,诸城市围绕创建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节地挖潜工作。通过统筹调控、挖潜盘活、综合整治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节地挖潜增效。

一是统筹调控。抓好土地利用规划,是统筹利用好土地资源的基础。为此,诸城市结合全市产业发展战略,根据需要对规划适时进行调整,为全市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2010年,诸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市,积极开展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并将南部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纳入规

划,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积极改进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将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投向民生、基础设施以及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项目,保证了全市重点项目用地。2012年3月份,诸城市建立了新的用地指标管理办法,对使用计划指标的工业项目,配套一定比例的挂钩周转指标,对优化全市土地资源配置、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9月底,已累计为42家用地企业落实用地指标600亩,筹集挂钩资金2000余万元。

二是聚集发展。近年来,诸城市借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发展区的重要机遇,统筹规划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并打破招商引资行政区划界限,引导新上项目按产业门类向园区集聚,推进“产业集群、园区集聚、用地集约”。目前,全市在对省级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了12个重点园区,囊括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服装纺织、高端食品、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生态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

三是挖潜盘活。搞好挖潜盘活是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2011年下半年,诸城市政府组织国土、规划、经信等部门,对全市10亩以上工业用地进行了拉网式清查,并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明确闲置低效用地现状。2012年8月,诸城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加快推进高效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全面推进盘活挖潜工作,在全市营造了高效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带动了企

业盘活挖潜的积极性。山东美晨科技公司是一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上市后,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公司新建厂房全部采用多层设计,均达到18米以上;车间全部使用立体货架,实际利用面积提高了2—3倍。这种“零增地”扩建,不仅没有影响企业生产,反而加速了企业进一步扩张,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亿元,利税3200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2000余亩。先后有50多家企业通过使用低效利用土地或原有厂房实现增资扩产,总投资20多亿元。

四是综合整治。集中整治各类土地资源,提高产出效益。对城区建设用地,实行片区拆迁、组团开发,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到目前,累计完成旧城拆迁改造1.4万亩,高层楼宇主体封顶370栋。城市片区容积率由原来的0.6提高到现在的1.5。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点,纳入聚合区建设规划,申请上级列入增减挂钩项目区,统一拆旧复垦,集中安置,并高标准配套道路、供水、供气以及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不但解决了农村建房粗放式用地问题,而且推进了农村社区化发展,提高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用地,积极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龙都

街道大源社区的大源生态园林是依托当地优势苗木产业发展的社区特色经济,引导社区农民流转土地45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160多万株,吸纳就地就业的社区劳动力800多名,实现了社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增长。推进土地整理,如位于诸城市辛兴镇和百尺河镇的诸城市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总规模2万亩,投资3970万元,共平整土地42万立方米,修建田间道路8.4万米、各类沟渠8.7万米,栽植防护林10万株,整理后新增耕地600亩,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标准。2008年以来,诸城市先后承担实施县级以上土地整治项目45个,整治规模2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

严格管理 注重实效

加强日常管理是推进创建活动走向深入的重要一环。诸城市着力强化日常执法和后期监管效能,并健全激励措施,调动了全市上下创建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强化执法效能。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执法长效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镇街土地管理责任,公开查处、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在全市形成了依法依规用地的良好氛围。同时,创新巡查机制,在全市构建起了市、镇、社区、自然村四级执法监察网络,对违法问题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置。

二是加强批后监管。健全建设用地批后共同监管机制,建立保证金制度,作为办理供地手续的前置条件;强化用地合同管理,明确项目开竣工期限、投资强度等,并落实相应的违约责任;实行用地信誉档案管理,对信誉不良的用地企业,不予受理土地抵押、转让和新的用地申请。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诸城市委市政府将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对各镇街科学发展考核,并将盘活挖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出台了《鼓励科学发展暂行办法》,鼓励企业挖潜改造。对设备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扶持。对翻建厂房由单层改多层或利用闲置低效土地进行扩建,经认定年内每新增2000平方米厂房的,给予法人代表一次性奖励0.5万元,充分调动了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长远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诸城市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第四篇: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第四期6.25土地日网上论坛综述

许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为配合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中国土地学会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中国土地学会网、国土资源网、人民网房产频道和中国地产投资网上,同时举办第四期6.25土地日论坛,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总编辑刘允洲做主题发言。有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专家、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还有一位农民朋友,共26人,分别就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土地资产管理与土地市场规范,征地制度改革与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等问题,发表了意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

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应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有专家认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最直接动力。新加坡、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等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多采取高密度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从土地利用的粗放到集约利用转变时,采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土地上的产出率。而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得了“建设饥渴症”、“用地饥渴症”,总以为用地指标多多益善,占地越多发展越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无限膨胀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又源于当地领导一味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冲动,其中,既有干部发展观、政绩观上的偏误,又有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在作怪。克服这些问题,还得综合置措,寻找治本之策。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少投入多产出,目前我国地方上也有许多创新启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规划设计也是当前特别应当强调的。

有专家认为,循环经济的关键是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是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课题,近几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持续利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研究还远远不够,还须深入研究城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表现和特征,进行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城市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及差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开展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导则研究,提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综合模式。

2、开发区管理应以用途管制为核心

有专家认为,国土资源部目前对各类开发区进行规划审核的办法十分严格,但从一些开发区的实践来看,开发区实际用地情况与审核情况相去甚远,严格的审查和审批并没有起到控制开发区扩展的作用,上级所能见到的有关开发区面积的信息,已变成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一场极不严肃的数字游戏。建议开发区管理以用途管制为核心,对开发区土地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把好农地转用审批关,并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计划。

3、耕地保护应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有专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判断我国未来15年耕地变化的宏观趋势是:2005-2010年耕地减少数量将继续较多,2010-2020年减少数量变小,只有在2020年以后耕地减少数量才趋于平稳。因为到2020年以后,我国工业化处于后期阶段,当城市化发展到70%以后将进入到逆城市化阶段,城市重建将得到重视,耕地作为绿色空间的功能将得到加强,而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也将趋于平稳。

有专家认为,耕地保护战略应从区域之间的差异入手,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才能解决区域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比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实施以资金和技术替代稀缺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战略,土地资源利用走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道路。西部生态脆弱区应实施以资金、政策替代土地资源的战略,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部集约化农区应实施有利于粮食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的战略,要在粮食生产方面进行政策、资金、信贷的支持,吸引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

二、征地制度改革与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1、规范征地程序应建立监督机制 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地方通过取消农业户口,撤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制,建立社区居委会等方式推进城市化,并将城市化后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直接宣布为国家所有;一些地方在“城中村”改造中对于剩余的少量集体土地也采取转地的方式直接变为国家所有。这种不通过土地征收而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直接变为国家所有的做法,既不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被征土地一旦通过划拨、出让等方式交给用地单位使用后,征地程序即告结束。这种方式欠缺对用地单位使用土地情况的有效监督,在实践中容易造成土地闲置现象的发生。因此,有专家建议建立土地回购制度,即允许被征地单位可以依法请求购回被征土地的制度。将土地回购制度作为征地的附属程序或补救程序,是一种有效地对土地征收进行监督的机制,能够有效地保护耕地、保障农民权益和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有专家认为,既然保护耕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要求,是全国人民的安全保障之一,就没有理由让农民一方做出牺牲。保护土地的农用状态,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正外部性效益,但有可能造成直接权利人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该采取补贴等方法鼓励正外部性的产生。例如,效仿一些国家,通过政府出钱购买农地发展权的方式,使得农民因不能将土地投向最佳利用方式而承担的经济损失得到补偿。

有专家认为,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把高产值、高投入的耕地和无产值、无投入的荒地完全处于同一补偿水平。其结果直接导致对土地投入越多、越是勤劳、对土地依赖性越强的真正农民越吃亏。相反,对那些懒汉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土地抛荒的农民,则显得相对便宜。实行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政府所打击的是勤劳和守法的农民,所褒奖的是懒汉和违法者。

有专家认为,征地实际包括了土地的所有权由集体转为国有和土地使用权由农民承包户转让给用地单位两个过程,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规定,征地补偿费实际上就是对这两种权利的共同补偿,因此应为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所共有。

3、管好土地应重视依靠农民 有专家认为,土地管理制度的建设要考虑行政成本和交易成本。我们放弃离土地最近、最懂得珍惜土地的农民不依靠,却勉为其难地完全依靠行政体系,以至于虽然付出了高昂的行政成本,但却收效甚微,实在有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之嫌。在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中,最有资格当行政监察员的,应该是亿万农民。而历史也证明,这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路径。

三、土地资产管理与土地市场规范

1、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改革现行土地税制

有专家认为,目前有些地方规定城区土地实施统一收购储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凭什么限制原土地使用者转让土地?土地转让后政府同样可以收取土地出让金,为什么要限制企业自行盘活土地资产?有什么法律依据?等等。对这些问题,从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确实是难以找到具体确切的依据。因此,应尽快建立土地收购储备的法律制度。

土地税制改革是目前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专家认为,我国的土地税制结构应按取得、保有、转让三个环节设计。土地保有税类应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荒芜税、土地闲置税。建议调整、完善原来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按照具体用地类型采用差别税率,同时规定该税要面向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征收;并新开设土地荒芜税和土地闲置税。其中,对建设用地的闲置,开征土地闲置税;对农用土地的闲置,开征土地荒芜税。在征收土地闲置税或土地荒芜税后,去掉土地闲置费或土地荒芜费,以避免重复;城市房地产税是对房屋课征的,应从土地税体系中删除,并入房产税;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2、规范土地市场发挥地价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有专家认为,我国国有土地配置已进入准市场配置与市场配置并存阶段,今天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当初不实行市场配置的资源均早已实行了市场化配置,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快国有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需要发挥价格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防治土地批租领域的腐败行为,稳定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有专家认为,我国提出没有登记的土地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无论在政策法律规定还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只要有政府批文或其他合法甚至是合理(不一定合法)的凭证,即使没有登记的土地也予以保护。这样一来,实际上基本否定了土地登记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应该提高土地登记的公信力,严格按照中发(1997)11号文件的规定:没有登记的土地转让,按非法转让处理。

有专家认为,开展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建立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我国城市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市场行情,充分发挥土地价格对土地利用的调控作用,更是实现土地信息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制度,逐步建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地价动态监测的长效机制。

3、实行依法行政应注意推行政务公开

有专家认为,政务公开既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又能增强透明度,防止外界不正当干预,因此,各地在推进依法行政时应注意推进政务公开。而土地政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1)土地资源配置公开。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进入公开市场。政府处置土地资产,有条件的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没有条件的,应在公开市场上挂牌;(2)办事程序、标准和结果公开。应注意凡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公开;(3)政务信息公开。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土地使用权处置结果、土地登记等,以及有关土地的规章和政策都应公开;(4)有关服务公开。如涉及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保证交易安全的单位或个人信息都应公开;(5)收费公开。如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代为国家收缴的有关费用,必须将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向社会公示。

注:本文刊载于《地政月报》2005年第9期。

第五篇: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

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

XX市国土资源局

XX东临上海,西接XX,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尤为宝贵。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潜在价值,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XX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是土地从“平面资源”到“空间资源”的认识深化过程,是集约用地观念从“要我集约”到“我要集约”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集约用地投资措施从“单一投资强度控制”到“既看投资强度,又看产出效益的多元化控制体系”的完善过程,更是XX市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XX市实行集约用地的背景及历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XX实际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思路,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回顾XX市集约用地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不断完善深化的阶段:

1.确立投资强度发展理念。2002年,在对全市1800多家工业企业用地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为杠杆的“5432”集约用地机制,又先后于2004年(提高到“6543”)和2008年(提高到外资不少于55万美金,内资不少于400万人民币)三次提高投资强度标准,明确以投资强度为主要内容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用地规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推行“三集中”发展模式。2003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大力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将农村1437个居民点按照集中居住的原则全面规划,确定合并集中为173个农村新型社区,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整合,用地结构得到优化,集聚效应得到显现。

3.建立“八个度”用地机制。2006年,在反复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投资有强度、配套用地有限度、企业厂房有高度、土地开发有进度、产业转移有梯度、盘活存量有力度、土地整治有深度、市场化运作有透明度”等“八个度”的集约用地机制,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走出了一条集约用地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XX节约集约用地的经验做法

1.企业投资要有强度。以投资强度为手段控制企业用地规模,是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2004年国务院28号文件下发后,我市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定额标准,从2002年最初提出的“5432”调整为“6543”,即:外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XX出口加工区每亩不得低于60万美元、XX开发区每亩不得低于50万美元、各镇配套区每亩不得低于40万美元。民营企业工业项目每亩总投资不得低于250万元人民币。凡不符合上述用地定额标准的项目,在建设用地预审时一律核减用地规模,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2008年,全市外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58.98万美元/亩,内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430.33万元/亩。2009年1—9月份全市外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59.8万美元/亩,内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501万元/亩。同时,对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工业项目、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民资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鼓励进驻原创型企业基地,租赁标准厂房取得生产经营场所。全市规划建设了八大原创型基地,吸收过去工业小区和创业“孵化器”的长处,建设标准厂房、提供公共配套设施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推出规划一体化、工厂立体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原创型经济发展新载体。

2.配套用地要有限度。第一,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不影响城市景观、城市消防、城市生态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高度,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自2005年下半年起工业项目的容积率要求从0.6提高到0.8以上,建筑系数从30%提高到50%,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15%。对容积率偏低、绿化率偏高的现有工业企业,鼓励业主经规划审批后在原厂房上加层,或利用厂区内的绿化用地、空地建造厂房。第二,严格控制企业在厂区范围内建造员工宿舍楼和中层管理干部住宅。对投资额超过5000万美元或外来打工人员超过3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确需在厂区内建造的宿舍楼和住宅,须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但不得以任何形式销售,相关部门不予单独分割发放证照。不符合在厂区内建造的,由开发区、各镇统一规划、合理布点、集中建设,用于安置企业员工。第三,对具体建设项目的绿化控制指标适当下调,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规划设计方案时严格控制,不允许在工业开发区(园区)或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花园式工厂”。

3.地上建筑要有高度。鼓励企业用地向空中发展,对企业建造多层厂房的,第二层减半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第三层起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对于一些不符合集约用地标准的老企业,通过增资或收地的形式提高集约用地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对于土地的使用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纷纷向上争取“空中优势”,很多厂房都在三层以上。像XX先创电子有限公司,厂区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4.4万平方米,层高达到5层,容积率达到2.0。2009年,我市开始探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过招拍挂方式成功出让了两幅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将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规范地下空间的管理。通过向“空中”、“地下”要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4.土地开发要有进度。为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开发利用,我市实行建设用地的全程管理,明确开发进度,避免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一,加强用地预审,从源头上把好集约用地关。明确各类建设规划方案必须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各类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向市规划、国土部门预报,由规划部门审定项目选址,国土部门核定用地面积后供地,有效地规范用地秩序。第二,实行建设用地全程监管。对所有签约项目,都需在合同中明确项目开工的时限和进度。对已经供地的建设项目,建立用地跟踪管理制度,定期查验,随时了解每宗建设用地的建设进度和用地情况。从2006年10月份开始,对新批工业项目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三个月内未动工的发预告书,满6个月仍未动工的,将报市政府审批收回土地使用权,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村庄整理要有深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每年都有大量农户需要动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农民动迁工作与村庄整理、小城镇建设、现代化示范村建设和集约用地有机结合,我市从2002年开始,凡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农民宅基地动迁的,我们不再安排独家宅基地,而是统一建设高标准的多层公寓小区,实行“拆一补一”的安置办法。通过动迁安置,一是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完善了配套设施,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同时,还避免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二次动迁”;二是一户农民一般可以补偿到2~3套商品公寓房,可以住,可以卖,还可以出租,既有长期的房屋租金收入,又有一次性的房屋出售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通过村庄整理,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据调查测算,全市农村平均每户宅基地面积(包括公共用地和失去利用价值的边角地等)约为0.8亩,通过建设农民动迁小区集中进行安置,平均每户用地仅为0.3亩左右,每户可节约用地0.5亩左右,节地率达到62.5%以上,近几年节约土地2万多亩。

6.产业转移要有梯度。土地的集约利用首先需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要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寻求区域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用地结构。通过提高供地门槛,对投资规模、项目、区位的引导,促进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推动经济建设逐步转向高技术、高品位的轨道。通过强化土地供应管理,合理安排二、三产业供地,有效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2008年与2001年相比,第二产业项目供地面积占比下降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项目供地面积占比上升14个百分点,产业供地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2003年以来,我局与省社科院先后联合开展了《XX实现“两个率先”与土地保障战略》和《XX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题研究,通过对全市1800多家现有工业企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开展了从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整合产业区域布局的角度,提出了提高产业和企业集聚程度的政策建议,为实践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我们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投资密度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的行业,有计划地把那些投资强度低、占用土地多、排放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7.盘活存量要有力度。为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近年来,我们加大了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一方面,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督促企业按时开工建设,防止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无偿收回、协议收回和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处置方式进行处置,对依法收回的土地重新进行市场化配置。近四年来,我市累计盘活存量土地近3万亩。

8.市场化运作要有透明度。国土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出让的实施,出让信息全部在国土资源局外网、《中国地产交易网》和《苏州日报》上发布,市纪检委、监察局负责监督,市公证处全程参与,做到了程序清楚、操作规范、监督到位,实行“阳光操作”。2000年首次尝试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获得成功;2001年全面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取消协议出让;2004年国务院28号文件下发后,根据XX土地市场发展需要,市政府明确要求试行工业用地挂牌出让,经过充分准备,2005年4月19日,首次尝试玉山镇两宗工业用地挂牌出让喜获得成功后,2007年,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2008年,围绕“土地出让”这条主线,实行土地交易电子监察平台,进一步规范我市土地市场运作。今年,为进一步促进土地交易业务的规范有序,保证了土地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我局探索实行了土地交易“两个分离”,即对土地交易业务“管办分离”制度,将管理土地交易业务的工作人员分离出接办竞买的报名业务,由原来的一处报名发展到多处报名,确保报名信息的分散,从而有效防治报名信息泄密以及竞买者相互串标等扰乱土地交易市场行为的发生;另一个是对土地交易现场实现“功能分离”,将竞拍现场与等候现场进行分隔,营造优良的环境,确保竞拍现场公开、公正运行。

三、下一步探索最严格的节约用地的设想和思考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具有XX特色、有效保障发展的土地供给新机制,推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1.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建立拓展发展空间机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村规划以及各项行业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本着科学、合理配置的原则,保证重点区域、重要载体、重大项目的规划调整,尽可能优化我市的发展规划。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保障发展用地机制。优先保障全市重点项目、实事工程土地供给,服务XX率先发展;优先保障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土地供给,服务XX科学发展;优先保障解决民生问题的项目土地供应,服务XX和谐发展。

3.以收购储备为手段,优化支持城市建设机制。积极发挥土地收购储备调控土地市场供需关系的作用,建立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支持城市建设新机制。

4.以企业转型为前提,建立优化用地配置机制。积极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供地,不断优化用地结构。

5.以集约用地为核心,建立高效用地倒逼机制。实行用地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不够的、出让金到账率不高的、促开工不到位的区镇减少下达用地计划数量。

6.以高效利用为目标,建立土地立体开发机制。积极鼓励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供地方式、产权登记办法。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地下工程采取划拨供地,对经营性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实行地价优惠鼓励政策。先行在东部副中心、西部副中心、娄南商贸区、花桥经济开发区等条件较为成熟的区域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点。

7.以存量挖潜为重点,建立土地再次利用机制。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益。

8.以质量并重为原则,建立耕地资源保护机制。既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又要注重耕地的质量。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加快推进花桥“双置换”工作,有效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9.以农村改革为动力,深化集体土地流转机制。适度放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使用范围,保障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权益。继续实行村级集体预留用地政策,壮大村级经济、致富农民。

10.以发展农业为契机,建立现代农业用地机制。积极主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对农业建设中的管理用房、仓储用房以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上级政策规定优先保障安排,确保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

下载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节约集约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节约集约用地

    江阴市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 发布日期:2011-10-25 17:19:34 浏览数:242 字号:〖大 中 小〗 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 江苏江阴,一个面积仅有988平方公......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熊征宇 2012年第10期 ——生态建设 嘉鱼县地属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1019.53平方公里,是全省的一个地域小县。近年来,随着全县工业化、城镇......

    关于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议

    关于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议近些年来,我市各地积极兴办工业园,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呈现出加快崛起的势头,成效十分显著。但......

    如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范文模版)

    如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议 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益,积极盘活和利用存量闲置土地,全力保障我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的......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几点思考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几点思考 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关键问题在于建立长效机制,让用地单位,设计单位和个人能够自觉地或者不得不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转型升级

    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转型升级 2010年7月18日 各位领导: 今天,XXX带领办公厅的各位领导专程抽出时间莅临检查指导,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对XX国土资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是XX的......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依法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依法节约集约用地 今天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