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随州野生兰花破坏严重

时间:2019-05-14 00:3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报告 随州野生兰花破坏严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报告 随州野生兰花破坏严重》。

第一篇:调查报告 随州野生兰花破坏严重

调查报告 随州野生兰花破坏严重

“近山挖不到兰花,挖兰人得到离集镇15公里的深山去挖,他们几乎是‘见兰就挖’,这样下去随州以后就没有兰花了。”前不久,接到湖北随州惜兰人士的电话后,笔者马上赶到随州调查。

随州大洪山区和桐柏山区生长着大量野生兰花,品种有121个、数量2亿株以上,其中九花、春兰红花、蕙兰等21个珍稀品种享誉海内外,是与韩国、日本齐名的世界三大兰草产地之一,涉兰乡镇(场)达40多个,60%集中在万和、殷店、三里岗、洪山、武胜关、蔡河、郝店等地。

笔者来到万和镇,给我引路的小龚称,前几年,山上遍地兰草,每年清明前后,兰草翠绿一片,十里花香袭人,但要找到一株兰花却相当不容易。

我们离开山路拨开荆棘直穿山地,在草丛、低树中寻找,约行了600多米后,终于在一棵矮树下发现一株兰草。小龚说,采兰人一般闻香下手,它能幸存是因花还没开。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偶遇一个中年男子,他手持一把短锄,背上扛着一个编织袋,这就是山中的采兰人。我们想靠近看个究竟,但那人面色慌张,闪离山路,很快消失在山中。

小龚说,这样的扛袋人前些年山中比比皆是,如今兰草少了,他们已深入到更远的山区去了。

调查显示中外兰商驻随收购不少农民见兰就挖

万和镇距随州市区有60多公里。青苔村的孙新华在村集场附近购地建一栋房子,70平方米土地花了4万多元。万和镇经管办的孙湖平指着公路两侧一栋栋新房说:“这些人家都发了兰财。”

孙湖平说,富了的兰农都要建房,造成当地地价上涨。青苔、曹家沟、吉祥店等村集镇的地价每亩约40万元,是随州城区的4至10倍。

青苔村党支部书记曹某说,兰农宁可高价买地住在农村而不愿意住在城里,除了故土难离外,更重要的是便于采兰、养兰、运兰、卖兰,谁都不愿舍弃贵比黄金的兰草。

去年6月,随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胡清兰一行,对随州市的兰花资源、产业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相继出现“兰花热”,浙江及韩国等地的兰商闻香来到随州,以每蔸2元的价格收购兰草,随州满山遍野的兰草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金条”,农民纷纷投入采兰队伍。

据调查,随州目前有20多个乡镇近4万余人常年从事兰花采集、培育、经营活动,年交易额达5000万元以上。其中,珍品兰花资源丰富的万和镇有2000余人从事采兰、养兰,港、台地区及韩国商人常年驻点收购。2000年,车店村农民梁继武卖给外商一蔸奇花梅瓣素芯,获利10万元;2002年,吉祥店村农民刘建国等5人共同采集一蔸九花兰草,售价8万美元,创随州兰花单株销售最高记录。

这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些驻随州的中外兰花商人见草就收,论斤购买,或高价请人挖兰,而采兰人则是“地毯式”挖掘,见兰就挖,连残根剩苗都不放过。过度采集使随州野生兰花资源正走向枯竭。

大声呼吁封山育林护兰草规范市场做产业

据了解,自1997年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实施以来,随州市林业局从保护兰草资源出发,明文规定不允许采挖山上兰草;在各乡村建立了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但由于多方原因,挖兰者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

随州市有关部门也曾鼓励兰农发展家庭种植,仅万和镇就有种兰户近1000家,每年兰花成交额高达4000多万元,但兰农都是家庭式种植,无科技繁殖技术,各家的兰草种源还是来自于野生兰草。家庭种植并没减慢野生兰草资源的消失速度。

随州市政协的调查报告指出,随州市的兰花市场不规范,有市无场,绝大多数为自发的私人交易,市场的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兰花知识普及不够,技术和信息滞后。全市没有一个能为兰友服务的组织。

报告呼吁发展有组织的兰花产业,大力加强兰花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兰花。

兰花喜阴,与树为伴。许多随州人希望能真正做到封山育林,让兰花有树木的呵护,恢复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大打击挖采、运输和交易野生兰花的力度,让家养兰花走上规模化、技术化,政府在市场上加以引导,让随州兰花资源得到恢复。

专家痛斥商业炒作灭绝资源产业优势尚需科学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春仁在对湖北省兰花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后,非常痛心:湖北的兰花资源开发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重上山采集,轻科技投入;重商业炒作,轻产业创新。

刘春仁称,原来可看到成片的春兰、蕙兰,但现在却为数不多了。在湖北省兰花销售中心武汉港的花卉集市,一堆堆砍头去根的兰株,惨不忍睹,有的农民用一个麻袋就扛了几十公斤兰草,此中不知有多少野生兰草遭毁灭。生物资源本来属于再生资源,但把物种和它赖以生长的生态环境破坏了,资源就无法永续利用了。

刘春仁称,畸形商业炒作的掠夺式挖掘,让兰花遭受灭顶之灾。湖北发展兰花要使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相结合,增强产业优势。兰花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第二篇:随州干旱实况调查报告

湖北随州抗旱实况调查

------以随州市随县和曾都区为例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2013年7月30日

调查地点:随州市新街镇、唐镇、何店镇、小林镇、万店镇、殷店镇

调查对象:在校师生、各地村民、村干部、政府领导等

调查方法:制作调查问卷分发到调查对象手中,自由填写;现场访谈及拍照

一.前言

我的家乡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是特大城市武汉向西北辐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和107、316、312国道以及即将兴建的“汉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国家正在兴建的西宁铁路经过随州北部,西宁铁路与汉丹猛跌的连接正在随州建设,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随州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棉、商品牛基地。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其中黄金、铁、磷矿石、大理石、重晶石、钾长石等18种资源已经开发使用;特产众多,茶叶、香菇、银杏、蜜枣等产品驰名海内外。随州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一般高度海拔200-800米。境内最高点为北部太白顶,海拔1140米;最低点为东南平林镇忄免水出境河床,海拔37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城区海拔68米。全市河流476条,大都是常流河,主要有涢水、应山河等。

随州一直以来风调雨顺,然而近些年来的随州却遭遇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致使随州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相继有CCTV等三十多个电视台及网络媒体报道了此次新闻,中央国务院对随州的旱情比较重视,6月21日国家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李保俊带领救灾工作组专程来到随州视察旱情,并指导救灾工作,民政部救灾司救灾处主任科员曹榕,省民政厅副厅长刘树生,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俞远汉及副处长崔鹏飞一同视察了此次干旱情况。作为一名随州的农村女孩,作为一名随州的大学生,我深深的理解家乡父老长辈们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我利用暑假回家时间对此次的干旱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既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锻炼,也是对家乡事情的真切关注。

二.灾情简介

自2010年7月份以来,湖北省随州市遭受持续3个年头、25个月、60年一遇的特大 干旱,2012年成为该市有水文和气象记录以来,降雨量最少、蓄水量最少、旱情最严重的一年,全市23个月累计平均降雨(含雪)量1101.9毫米,月平47.91毫米,该市降雨量较历史同期减少52%。受旱农田面积172万亩,其中重旱63万亩,绝收12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8%。持续的干旱加上历史罕见的高温高蒸发天气,使得随州旱情持续加剧,蓄水量同期减少79%,防汛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466条河流,已断流349条;全市699座水库,接近死水位或者到死水位以下的已有489座,占70%,有80余座小水库甚至完全见底。

据统计,今年灾害共造成全市45个乡(镇、办)、862个村(居)、146.34万人受灾。截至6月18日,全市受灾农作物达60305公顷,饮水困难人口82.618万人,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96亿元。目前,随州市共有32个乡镇供水水源不足,只能采取限时供水、隔日供水、打井取水等措施,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最为严重的随县连续25个月未出现有地表径流的有效降雨,154.7万亩农作物受旱,47.04万人口和4.23万头大型牲畜饮水困难,为

应对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全县目前正在投入紧张的抗旱自救行动中。

三.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家乡父老长辈们的生产和生活,更真实的了解他们的心声,让家乡的人们进一步了解灾情,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关注灾情,积极应对灾情,同时也希望提高我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特对该市的主要受害区的几个镇进行调查。

2.调查方式

①在随州车站随机挑选50名人员,其中不分男女,但大致比例相等;

②采访并询问村干部及政府领导受灾情况及抗旱措施;

③搜集有关随州近三年来干旱的新闻,资料。

3.数据统计及初步分析

现选取关键问题分析,调查问题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近三年来随州干旱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

A类:无明显影响------人数为1人,约占2%

B类:有轻度影响------人数为6人,约占12%

C类:影响较重--------人数为28人,约占56%

D类:严重影响--------人数为15人,约占30%

第二类是相关领导对随州干旱的关注程度及采取抗旱措施的措施

A类:漠不关心,没有任何行动-------人数为1人,约占2%

B类:只是视察,没有抗旱措施-------人数为5人,约占10%

C类:较为关注,抗旱措施未能解决问题--------人数为14人,约占28%D类:高度关注,抗旱措施效果较好--------人数为30人,约占60%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随州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对农业和养殖业的影响突出,对打工层和经商层无明显影响,一些地方例如新街镇的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干旱这一事件,由于相关部门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开展了“生产自救,灾后帮扶”的大行动,积极主动帮助农民抗旱,指导救灾,化解矛盾。,大部分地区解决了暂时的生存和基本的生活问题。

4.原因分析

对于随州干旱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些老百姓认为由于炎帝神农雕像过高,并且政府又在大洪山风景区建立了金顶,破坏了当地的风水,得罪了真神,才会闹干旱的,当然这只是迷信说法。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中盐银港毁掉随州的树林,无法形成对流层,加之城镇化的建设,工业废水的排放,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地球膨裂说认为,湖北省随州市连续三年发生干旱,根本原因是北回归线北移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前后的3月21日——9月23日时,因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大,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因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的时间为3月—9月,所以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为每年的3月—9月,较强时间为5、6、7三个月,最强时间为6月22日。虽然厄尔尼诺现象的最强时间为6月22日,但因为热量的累加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的最强时间应为7—8月份,这就象一天的最热时间是每天的13点一样。因此地球膨裂说认为,我国南方每年7、8月将发生严重干旱,北方将发生洪涝。然而作为一名随州人,在调查和了解相关情况后,我总结了四点原因:一是资源性缺水,我市为封闭性流域,无一客水过境,境内河川径流主要源于降水,年均降雨量在全省占倒数第三位,干旱极易发生;二是工程性缺水,全市虽然有各类水库699座,但分布不均,水库灌区外的地区水源不足,全市仍有35万亩水利死角;三是管理

性缺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直接导致水资源供需紧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资源水利意识淡薄,难以应对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困局;四是水质性缺水,污水的随意排放,化肥、农药的滥用,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枯水年景全市主要河流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加剧了城镇供水紧张。因而降雨量逐年减少,气温持续升高,蓄水量急剧减少,旱情日益加重,受灾损失迅速加大,这是近三年我市干旱的突出特征。

5.解决措施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建立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协调会商机制,及时掌握雨情水情旱情,实行动态跟踪分析,建立重旱应对机制;

二是抓好种植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当前农业备耕插播工作,对于水源严重缺乏之地,建议改种耐旱作物;

三突出抓好饮水安全。对城区和乡镇用水留有余度应对终端天气,加紧城区白云湖水库蓄水,加快封江水库复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供水工程

四.我的感想

在开始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开始前,我对于学校提出来的社会实践有几分的不解和埋怨,因为我们在高中时也弄过类似于社会实践之类的东西,感觉都是打酱油的。在大学里,我从最开始的选题到实践都花费了很多心思。依稀记得当时在网上搜了很多社会实践的题目,但总觉得不满意,突然灵光一闪,自己的家乡正在遭遇干旱的袭击,于是便毫不犹豫的选下了这个题目。从构思问卷调查的内容,到正式调查,之间长大3天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什么叫坚持,虽然中途也很想放弃,直接从网上粘贴复制一篇完成任务就行,可我还是选择了做点实际的。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懂得了交流的艺术,在这个纷繁冗杂的社会中,怎样让陌生人对你产生信任感很重要,而且可能还会遇到不识字的老奶奶们,我需要很耐心的把题目念给他们听,再让他们选择并作记录,也可能遇到有的人觉得没多大意义,根本不想填,我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也会有一种挫败感。在向政府领导咨询有关干旱的情况时,由于他们很忙,怎样让他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也是很难的一件事,但这个过程也被我克服了,在开始之前一直在想他们会不会拒绝,所以有几分的担心也有几分的害怕。在这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接触了为干旱焦头烂额的朴实的农民,接触了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村干部和政府领导,接触了自己镇上初中学校的师生们,接触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的作风及观点,了解了家乡人的和善和热诚,点点滴滴都令我难以忘怀。

烈日炎炎,带不走我对家乡人的牵挂和思念,这次调查的过程中留下来的回忆将是我一生的财富,这个过程使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学会了怎样与不同的人相处,怎样去学会换位思考,怎样在坚持不下来的时候依然坚持,怎样在别人都敷衍差事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怎样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的生活,怎样去尊重农民的劳动,因为这一切都是千千万万的勤恳的农民们留下来的,他们让我看到了生活的艰难,他们让我明白了只有努力学习,去不断的完善自己,才可能改变现实情况,才能走出大山。

此次的社会实践虽已接近尾声,但真正意义上的果效却在延伸……

何艳

2013年8月5日

第三篇:随州核桃栽培调查报告

随州核桃栽培调查报告

一、随州有悠久的核桃栽培历史

1.核桃是随州市的乡土树种之一。

据调查,随州现有野生核桃面积达3万余亩,全市45个乡镇,就有40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野生核桃,几乎遍布随州各个乡镇,尤其在大洪山、桐柏山,胸径30-60公分以上的野生核桃树不低于万株,胸径10-30公分的核桃树更多,连片1000—5000亩的野生核桃10余处。

2.随州市核桃种植历史悠久

随州人民祖祖辈辈有种植核桃的习惯,核桃也是随州人待客的果品之一,特别是在林区,四旁之地都有散生核桃树,只是管理粗放,人种天养,效益较低而已。上世纪60年代,随州市一度发展核桃产业,面积上万亩,由于当时引进的核桃品种品质差、效益低,群众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低,需求不旺盛,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技术不成熟,核桃栽培失败。90年代种植核桃的呼声又起,但由于技术、政策的限制,加上干部、林农认识不到位、顾虑重重,使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再次受挫。2003年以来,以随州市联创核桃种植公司为主开发引进系列优质薄皮核桃,在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随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技术支持下,公司投资700多万元,先后在大洪山林场、厉山、何店、府河、洛阳、均川、封江、草店、新街、环潭等乡镇发展优质核桃示范园9500,苗圃基地1050亩。通过杂交对比初步选育出了适合随州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早熟新品种(中林1号、中林5号、元丰、辽核1号等4个品种)。

在随州市联创核桃种植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再次兴起核桃发展热潮,很多房产企业放弃房产业转而购买山场种植核桃,出现了丰年、田丰、康鑫、玉树堂等林业开发公司,他们大规模流转林地栽培核桃,如随州丰年公司2012年一家就栽植核桃1万余亩,近3年随州栽培核桃近6万余亩,全市出现了核桃种植的蓬勃态势,林农种植核桃热情也跟着高涨。

二、随州核桃栽培的特色

(1)随州已走出了一条产科研相结合的技术支撑之路,种植技术日臻成熟

随州核桃联创公司培养和聘用了多名技术人员,他们中既有研究生、博士生,也有自己培养的长期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还聘用了全国有名的专家教授数名作技术指导,公司技术阵容比较强大,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林科院、湖北生态技术学院都有科技攻关合作,目前,在随州进行核桃栽培技术科研的有华中农业大学、郑州果树研究所、湖北生态技术学院、湖北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加之随州市各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随州市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科技支撑网络,制约核桃发展的育苗、嫁接、品种选择、栽培等关键技术已经攻克,多年的栽培种植,很多林农也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逐渐熟练掌握了核桃种植关键技术,成为核桃种植能手,为核桃种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2)核桃种植已成规模

近五年,联创公司先后对洪山、何店、洛阳等地的3千亩野生核桃进行了高位嫁接。嫁接后,长势良好,有的已当年结果,3年后即形成丰产林。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嫁接

改造野生核桃2万多亩,新造核桃基地7万余亩,核桃种植面积近10万亩,而且每年还在以2-3万亩的速度增加。

(3).群众种植核桃积极性逐渐提高。正常管理情况下,核桃嫁接苗栽种后2-3年就能挂果,4-5年进入丰产期,盛果期可长达30年以上。四五年核桃林亩产可达110公斤,按市场收购价每公斤20元计算,亩产值2200元,扣除每亩施肥、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等成本及劳务投资200元,每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盛果期核桃林亩产平均可达30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6000元,扣除投资400元,每亩纯收入5600元左右。优质核桃市场销售价格更高。同栽植国外松、麻栎、速生杨相比年收益至少10倍以上。随县环潭许庙农民汪德军,2008年种植核桃30亩,亩平22株,今年就进入了丰产期,平均每株收获青果8千克,其中有几株高产的每株就采青果80千克,亩产值超过2000元,一家人望着堆如小山似的核桃,乐开了怀,周边慕名前来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由于示范点的榜样带动及核桃价格的逐年攀升,群众对核桃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发展核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4)随州有丰富的山场资源

随州市是林业大市,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国土面积1442万亩,林业用地836万亩,占版图面积的58%。其中阔叶林面积500余万亩,立地条件非常适宜核桃生长,优中选优,落实50-60万亩核桃基地不用费很大气力,所以随州发展核桃的地利优势十分优越。

(5)政府扶持力度加强

三、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品种定性 2.技术力量分散 3.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几点建议 1.整合力量 2.加大扶持力度 3.严格标准

核桃,又称胡桃、羌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核桃仁含脂肪65%~74%,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据测定每千克核桃仁的热量比牛肉要高出7倍,国外称之为“大力士食品”,核桃仁还是很好的滋补品,古人誉称核桃为“万岁子”、“长寿果”,现代人称之为保健和美容食品。核桃是医药和食品的加工原料,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既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制糕点、糖果等。兴隆县地处燕山山脉深处,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核桃的生长。兴隆县核桃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老化,缺乏优质品种。现今兴隆县生产的核桃大多数是采用实生繁殖没有经过培育的品种。1.2 管理粗放。核桃栽培仍沿用传统技术,苗木质量差,种植地选择不当,栽种不规范,缺乏管理等。1.3 病虫害严重。核桃举肢蛾、核桃小吉丁虫、核桃根象甲、核桃黑斑病等病虫害十分严重。据调查,以举肢蛾危害造成黑蛋核桃,在盛果期树上约占30%,在初果期树上约占70%,全县每年仅此一项核桃减产10万kg以上,年造成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1.4 规模小,产量低。全县核桃栽植过于分散,大多数核桃树分布在荒沟野凹、沟边、路边,据调查成片面积占不到10%,年产量只有几百吨。

1.5 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懂核桃生产的专家能手,仅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核桃生产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系统性的研究,再加上科研经费和管理措施跟不上,造成核桃产量低和质量差的问题。

1.6 早采现象严重。由于核桃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大多数核桃园的产品于采收前几个月就被客商定购一空,不等果实成熟开裂,就一次性打落,甚至有的核桃园在果仁未饱满时就提前过早采收,严重影响坚果质量、出实率和出仁率。2 兴隆县核桃生产的对策

2.1 发展优质核桃新品种。近年来,我国培育了许多核桃新品种,如中国林科院选育的中林1号、中林5号;山东果树研究所选育的香玲、鲁光;辽宁经济林研究所选育的辽核1号、辽核3号;河南林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绿波等等。应结合兴隆县的地理、气候、土质等自然情况,从“优质、丰产、早产、抗病”等指标出发,认真选好品种。目前,适合兴隆县的核桃优良品种主要是中林1号、香玲和中林5号。2.2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提高我县核桃产量质量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抓好现有挂

果树的垦复扩盘,施肥改土,修剪等工作,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其次,要广泛开展对核桃病虫害的“群防群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核桃病虫害降到最低成度;再次,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把病虫害控制在萌芽状态。对已发生的病虫害要做到及时防治,可以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用40%氧化乐果、50%磷胺等乳剂1000~2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防治核桃举肢蛾、黑斑病,天牛可于盛期人工捕杀或用蘸有乐果、马拉硫磷30~40倍液的药棉球封蛀孔。2.3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认真做好核桃的种植工作,并鼓励大规模生产,提高产量。

2.4 合理修剪。对于幼树的修剪,多采取刻芽等措施迅速增加枝叶量,及早结果,并要及早培育好树形;对于进入结果期的核桃树,要及时回缩过弱的骨干枝,回缩部位可在向斜上生长侧枝的前部,以利抬高延长枝角度;对内膛密挤枝可适当疏间和回缩,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达到“外围不挤,内膛不空”;对有一定空间的徒长枝要适当选留,改造成枝组,增加结果部位,防止大小年现象的出现。2.5 适时采收,保证质量。在兴隆核桃最适宜的采收时间为十月下旬。

2.6 增加科技投入,搞好嫁接改良。核桃实用技术普及推广是当前我县核桃生产的燃眉之急。开展核桃嫁接,防虫科管等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县、乡村和重点核桃大户培训网络,培养一大批对核桃生产懂嫁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能手,同时,建立良种采穗圃,对品种不良,树形不好的核桃幼树,高接换优。2.7肥水管理。核桃喜深厚沃的土壤。秋季采果后结合深耕,盛果期树株施优质农家肥100~200kg,初果期树株施50~100kg,有条件的树下压绿肥,同时混合施入1.0~1.5kg磷肥。萌芽后,分别在开花期、新梢速长期、花芽分化前喷施0.3%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可有效促进花芽分化,提高产量。核桃树耐旱,但在萌芽期、果实硬核前期(约花后6周)、花芽分化前若遇干旱应及时灌水,采收后越冬前还应再浇一水,以提高树体的越冬性。夏季暴雨后地面积水或水涝时要及时排水。

1.4项目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泡核桃是临沧林果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品种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临沧市泡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28.5万亩,挂果面积65.7万亩,年产量1.3万吨,年产值2.08亿元,涉及8县(区)80个乡镇30多万农户130多万人口,人均收入达160元。农民从核桃产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但是,从以往泡核桃产业发展中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苗木生产不够规范。一是穗条采收困难。在苗圃规模化生产中,接穗需求量大,但群众没有自己采穗条的意识和习惯,至使穗条严重不足。二是采收不规范。各县为了满足嫁接的需要,用“下任务”的方式到各乡镇收购,造成穗条乱采、盗采现象突出,使干群、邻里关系恶化。三是苗木生产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调查,规模化生产的泡核桃苗木中,假苗(用铁核桃接穗嫁接及用果枝嫁接的苗)、不合格苗(达不到国家一、二级苗标准)不同程度存在。比如,2003年永德县在崇岗实施的万亩高优泡核桃园,合格苗仅占20%左右,目前不合格苗的长势令人担忧。

二、核桃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在泡核桃丰培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防治体系不健全。作为基层林业站,没有相关专业人员抓森林病虫害工作,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点,群众咨询、购药困难。据调查,临沧市只有凤庆县的雪山镇设有服务点;另一方面是病虫害防治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政府督促引导、部门技术服务、群众投资投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致使资金筹措无着落、防治措施不力等问题突出。

三、技术要求落实困难。“一担农家肥”是泡核桃丰产栽培中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但由于临沧市一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家庭畜禽散养的养殖习惯,肥料集中不起来;另一方面是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种树没有施肥照样能种好;还有就是种植区离家较远,运输困难,造成在泡核桃定植过程中,“一担农家肥”的要求落实不到位。

四、部分干部群众发展意识还有待提高。泡核桃产业是临沧市的传统产业,但由于8县(区)泡核桃栽培历史、发展现状不同,故此,致使各地的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识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核桃产业化发展滞后、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干部群众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

针对存在的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加以解决:

一、切实抓好苗木生产工作,培育高质量的泡核桃苗木。一是建立苗木基地。本着优质高效、就近育苗的原则,以县局中心苗圃为纽带,辐射各乡镇,建立县、乡两级苗圃基地。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对育苗的责任人,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市、县(区)林业局认可后,方可进行苗木生产。三是尽快建立采穗圃。接穗是苗木生产的基础,为迅速繁殖优良品种,实现临沧泡核桃良种化和规模化,各县(区)苗木基地应建立1至2亩(每亩可采接穗6000条3万株)接穗培育园,培育一年生优良的“营养枝”接穗,满足大田育苗需要。四是出圃苗木必须取得县林业局核发的“一签两证”方可出圃上山。五是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长效苗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网络,推行社会化服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市、县(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体系。在配齐市、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人员的基础上,设立乡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员,并在乡镇设立服务点,保证群众常用药物能及时买到,常见病虫害能及时得到防治。二是加大投入。多方筹措防治经费,采取“向省争取一点、市拨一点、县财政支出一点、林业部门筹一点”的方式,添购防治器具和药品,确保防治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以“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以“部门出技术,群众出钱力”的有偿防治方式,把群众作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体,推动泡核桃病虫害防治工作健康发展。四是总结推广基层群众防治的良好经验。比如,在凤庆及其它个别县

(区),群众在冬季采取对泡核桃进行主干涂白防治方法,起到防冻、防日灼伤、防枝枯病、防蛀干害虫产卵和其它病虫害的作用。有的群众自发地进行冬季落叶、杂草烧除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同时使土地更加肥沃。这些方法和习惯都值得总结和推广。五是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生物工程防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站在建设无公害食品的高度,对具有假死性、趋光性,能进行人工捕杀的害虫,尽量采取生物防治。六是推行联防治理。由于泡核桃病虫害具有相互传播、相互感染的特点,不管是药物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都必须进行联防,对个别不进行防治的农户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家肥施足施够。一是引导群众进行家禽圈养。特别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宣传和引导,改变传统的家禽饲养习惯,集中肥源;二是严格进行检查验收。在泡核桃基地建设中,要把定植前的“一个1米见方的塘”和“一担农家肥”作为硬指标进行严格验收,在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苗木;三是加强培训。打塘和施肥是两个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打塘过程中,要把熟土与生土进行分类堆放,在定植回土时,第一层要回熟土,第二层才施入农家肥,最后是回生土。

四、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泡核桃产业的积极性。一是机关干部带头发展。在今年的泡核桃产业发展中,镇康县林业局提出:要指导好全县泡核桃产业发展,家在农村的机关干部职工先回家把自家的核桃种好。机关干部做出表率,群众自然跟着干。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二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群众算通经济账、生态账,激发群众自发种植的积极性,自觉把核桃当粮食种。三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搞好参观学习,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发展泡核产业的光明前景,增强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泡核桃是临沧林果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品种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临沧市泡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28.5万亩,挂果面积65.7万亩,年产量1.3万吨,年产值2.08亿元,涉及8县(区)80个乡镇30多万农户130多万人口,人均收入达160元。农民从核桃产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但是,从以往泡核桃产业发展中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苗木生产不够规范。一是穗条采收困难。在苗圃规模化生产中,接穗需求量大,但群众没有自己采穗条的意识和习惯,至使穗条严重不足。二是采收不规范。各县为了满足嫁接的需要,用“下任务”的方式到各乡镇收购,造成穗条乱采、盗采现象突出,使干群、邻里关系恶化。三是苗木生产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调查,规模化生产的泡核桃苗木中,假苗(用铁核桃接穗嫁接及用果枝嫁接的苗)、不合格苗(达不到国家一、二级苗标准)不同程度存在。比如,2003年永德县在崇岗实施的万亩高优泡核桃园,合格苗仅占20%左右,目前不合格苗的长势令人担忧。

二、核桃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在泡核桃丰培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防治体系不健全。作为基层林业站,没有相关专业人员抓森林病虫害工作,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点,群众咨询、购药困难。据调查,临沧市只有凤庆县的雪山镇设有服务点;另一方面是病虫害防治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政府督促引导、部门技术服

务、群众投资投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致使资金筹措无着落、防治措施不力等问题突出。

三、技术要求落实困难。“一担农家肥”是泡核桃丰产栽培中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但由于临沧市一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家庭畜禽散养的养殖习惯,肥料集中不起来;另一方面是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种树没有施肥照样能种好;还有就是种植区离家较远,运输困难,造成在泡核桃定植过程中,“一担农家肥”的要求落实不到位。

四、部分干部群众发展意识还有待提高。泡核桃产业是临沧市的传统产业,但由于8县(区)泡核桃栽培历史、发展现状不同,故此,致使各地的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识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核桃产业化发展滞后、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干部群众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

针对存在的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加以解决:

一、切实抓好苗木生产工作,培育高质量的泡核桃苗木。一是建立苗木基地。本着优质高效、就近育苗的原则,以县局中心苗圃为纽带,辐射各乡镇,建立县、乡两级苗圃基地。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对育苗的责任人,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市、县(区)林业局认可后,方可进行苗木生产。三是尽快建立采穗圃。接穗是苗木生产的基础,为迅速繁殖优良品种,实现临沧泡核桃良种化和规模化,各县(区)苗木基地应建立1至2亩(每亩可采接穗6000条3万株)接穗培育园,培育一年生优良的“营养枝”接穗,满足大田育苗需要。四是出圃苗木必须取得县林业局核发的“一签两证”方可出圃上山。五是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长效苗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网络,推行社会化服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市、县(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体系。在配齐市、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人员的基础上,设立乡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员,并在乡镇设立服务点,保证群众常用药物能及时买到,常见病虫害能及时得到防治。二是加大投入。多方筹措防治经费,采取“向省争取一点、市拨一点、县财政支出一点、林业部门筹一点”的方式,添购防治器具和药品,确保防治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以“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以“部门出技术,群众出钱力”的有偿防治方式,把群众作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体,推动泡核桃病虫害防治工作健康发展。四是总结推广基层群众防治的良好经验。比如,在凤庆及其它个别县(区),群众在冬季采取对泡核桃进行主干涂白防治方法,起到防冻、防日灼伤、防枝枯病、防蛀干害虫产卵和其它病虫害的作用。有的群众自发地进行冬季落叶、杂草烧除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同时使土地更加肥沃。这些方法和习惯都值得总结和推广。五是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生物工程防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站在建设无公害食品的高度,对具有假死性、趋光性,能进行人工捕杀的害虫,尽量采取生物防治。六是推行联防治理。由于泡核桃病虫害具有相互传播、相互感染的特点,不管是药物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都必须进行联防,对个别不进行防治的农户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家肥施足施够。一是引导群众进行家禽圈养。特别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宣传和引导,改变传统的家禽饲养习惯,集中肥源;二是严格进行检查验收。在泡核桃基地建设中,要把定植前的“一个1米见方的塘”和“一担农家肥”作为硬指标进行严格验收,在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苗木;三是加强培训。打塘和施肥是两个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打塘过程中,要把熟

土与生土进行分类堆放,在定植回土时,第一层要回熟土,第二层才施入农家肥,最后是回生土。

四、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泡核桃产业的积极性。一是机关干部带头发展。在今年的泡核桃产业发展中,镇康县林业局提出:要指导好全县泡核桃产业发展,家在农村的机关干部职工先回家把自家的核桃种好。机关干部做出表率,群众自然跟着干。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二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群众算通经济账、生态账,激发群众自发种植的积极性,自觉把核桃当粮食种。三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搞好参观学习,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发展泡核产业的光明前景,增强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泡核桃是临沧林果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品种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临沧市泡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28.5万亩,挂果面积65.7万亩,年产量1.3万吨,年产值2.08亿元,涉及8县(区)80个乡镇30多万农户130多万人口,人均收入达160元。农民从核桃产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但是,从以往泡核桃产业发展中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苗木生产不够规范。一是穗条采收困难。在苗圃规模化生产中,接穗需求量大,但群众没有自己采穗条的意识和习惯,至使穗条严重不足。二是采收不规范。各县为了满足嫁接的需要,用“下任务”的方式到各乡镇收购,造成穗条乱采、盗采现象突出,使干群、邻里关系恶化。三是苗木生产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调查,规模化生产的泡核桃苗木中,假苗(用铁核桃接穗嫁接及用果枝嫁接的苗)、不合格苗(达不到国家一、二级苗标准)不同程度存在。比如,2003年永德县在崇岗实施的万亩高优泡核桃园,合格苗仅占20%左右,目前不合格苗的长势令人担忧。

二、核桃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在泡核桃丰培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防治体系不健全。作为基层林业站,没有相关专业人员抓森林病虫害工作,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点,群众咨询、购药困难。据调查,临沧市只有凤庆县的雪山镇设有服务点;另一方面是病虫害防治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政府督促引导、部门技术服务、群众投资投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致使资金筹措无着落、防治措施不力等问题突出。

三、技术要求落实困难。“一担农家肥”是泡核桃丰产栽培中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但由于临沧市一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家庭畜禽散养的养殖习惯,肥料集中不起来;另一方面是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种树没有施肥照样能种好;还有就是种植区离家较远,运输困难,造成在泡核桃定植过程中,“一担农家肥”的要求落实不到位。

四、部分干部群众发展意识还有待提高。泡核桃产业是临沧市的传统产业,但由于8县(区)泡核桃栽培历史、发展现状不同,故此,致使各地的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识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核桃产业化发展滞后、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干部群众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

针对存在的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加以解决:

一、切实抓好苗木生产工作,培育高质量的泡核桃苗木。一是建立苗木基地。本着优质高效、就近育苗的原则,以县局中心苗圃为纽带,辐射各乡镇,建立县、乡两级苗圃基地。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对育苗的责任人,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市、县(区)林业局认可后,方可进行苗木生产。三是尽快建立采穗圃。接穗是苗木生产的基础,为迅速繁殖优良品种,实现临沧泡核桃良种化和规模化,各县(区)苗木基地应建立1至2亩(每亩可采接穗6000条3万株)接穗培育园,培育一年生优良的“营养枝”接穗,满足大田育苗需要。四是出圃苗木必须取得县林业局核发的“一签两证”方可出圃上山。五是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长效苗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网络,推行社会化服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市、县(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体系。在配齐市、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人员的基础上,设立乡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员,并在乡镇设立服务点,保证群众常用药物能及时买到,常见病虫害能及时得到防治。二是加大投入。多方筹措防治经费,采取“向省争取一点、市拨一点、县财政支出一点、林业部门筹一点”的方式,添购防治器具和药品,确保防治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以“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以“部门出技术,群众出钱力”的有偿防治方式,把群众作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体,推动泡核桃病虫害防治工作健康发展。四是总结推广基层群众防治的良好经验。比如,在凤庆及其它个别县(区),群众在冬季采取对泡核桃进行主干涂白防治方法,起到防冻、防日灼伤、防枝枯病、防蛀干害虫产卵和其它病虫害的作用。有的群众自发地进行冬季落叶、杂草烧除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同时使土地更加肥沃。这些方法和习惯都值得总结和推广。五是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生物工程防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站在建设无公害食品的高度,对具有假死性、趋光性,能进行人工捕杀的害虫,尽量采取生物防治。六是推行联防治理。由于泡核桃病虫害具有相互传播、相互感染的特点,不管是药物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都必须进行联防,对个别不进行防治的农户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家肥施足施够。一是引导群众进行家禽圈养。特别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宣传和引导,改变传统的家禽饲养习惯,集中肥源;二是严格进行检查验收。在泡核桃基地建设中,要把定植前的“一个1米见方的塘”和“一担农家肥”作为硬指标进行严格验收,在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苗木;三是加强培训。打塘和施肥是两个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打塘过程中,要把熟土与生土进行分类堆放,在定植回土时,第一层要回熟土,第二层才施入农家肥,最后是回生土。

四、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泡核桃产业的积极性。一是机关干部带头发展。在今年的泡核桃产业发展中,镇康县林业局提出:要指导好全县泡核桃产业发展,家在农村的机关干部职工先回家把自家的核桃种好。机关干部做出表率,群众自然跟着干。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二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群众算通经济账、生态账,激发群众自发种植的积极性,自觉把核桃当粮食种。三是采取“请

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搞好参观学习,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发展泡核产业的光明前景,增强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为引导林农发展核桃产业,各地应首先建立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园。对示

范园要实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培育核桃种植大户,实行核桃园的集约管理;、政策鼓励引导。为鼓励发展核桃产业,对符合产业规划、一次性开发荒

山荒地,种植核桃

亩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免费提供苗木,及时确权发证,对符

合退耕还林政策的优先给予验收;、林业部门和乡村成立核桃产业协会、核桃专业合作社等,合理组织,科

学管理;、定期开办技术培训,及时发布病虫害测报信息,组织技术人员和承包大

户结对扶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解决果农的后顾之忧,建立了区域性的较大型的核桃市场;组织核桃

经纪人及时提供信息、市场和销售服务。

(丁向阳)

E-mail:

dxydd@yahoo.cn

Q Q: 654543466

1.4.1地理位臵: 本市位于湖北北部,地处大别山脉、桐柏山脉、大洪山脉之中,地理坐标位臵东经112°43′--114°08′,北纬31°19′--32°26′,东与孝感市的大悟县相接,南与孝感市的孝昌县、安陆市,西南与荆门市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西与襄樊市的枣阳市、宜城市毗邻,北与河南省信阳市的狮河区、南阳桐柏县接壤,素有“荆豫要冲”、“汉襄咽喉”、“鄂北门户”之称。

1.4.2地形地貌: 本市地处淮水以南,汉水以东,属淮阳山地,北部桐柏山和南部大洪山遥相对峙,支脉四延,两山之间形成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四级阶梯。总体上呈东北和西南高、中部和东部低地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200—800米之间),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平均海拔100米)。

1.4.3气候特征:本市气候受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桐

柏山、大洪山、大别山综合影响,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冷暖适中,夏长冬短,冬干夏雨;多年平均降雨量940至104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5月至8月,蒸发量1450---1520mm;年平均气温13—16摄氏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干燥度0.6—0.8,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2.3℃,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日照时数2059---2083小时,日照率47%;无霜期200天至240天;全年多东北风,平均风速2.7—3米每秒。

1.4.4社会经济情况

随州市辖广水、曾都等一市一区,总人口256万,其中曾都160万,广水96 万,农业人口190万,年人均收入8000余元。本项目区交通便利,316、312、107国道、随岳高速公路、孝襄高速公路纵横南北,汉丹、西宁、京广铁路贯穿全境,全市农村都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正在向组组通发展交通十分便利。本项目区通讯发达,移动、电信、联通、铁通等公司在项目区内都建设了完备的通讯网站,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乡镇、农村都开通了程控电话,城乡通讯都有保障。

1.5.1森林资源现状及立地条件

1.5.1.1森林资源现状 1994年全国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随州市现有国土面积9613.57平方公里,林业用地5025.86平方公里,林业用地占国土总面积底52.4%,林

木总蓄积12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6%。

1.5.1.2立地条件 本项目所设地类主要为阔叶林、灌丛地,地形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平均海拔在200-600米之间,海拔相对较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小气候条件较好,造林地的成土

岩第四纪粘土为主,土壤以山地黄棕壤为主,土壤深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适合栽培核桃树种。随州交通十分发达,水泥公路村村相通,交通十分便利。随州河流或水库众多,水利设施设备健全,灌慨方便,造林用水和抗旱用水有保障。同时,项目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为项目建设提供劳力服务。

1.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落实全省低产林改造工作的需要。我省森林质量差、林地面积大产出率低、森林经营粗放、林业经济效益不高,林业发展潜力巨大。针对这种状况,湖北省委、省政府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作出了在全省实施低产林改造的举措。决定用8 —10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的低产林改造工作。我市山场面积750余万亩,低产林面积500余万亩,低产林改造工作任重道远。

2、是我市林业产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加速随州林业产业的发展,搞好我市林业产业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系、列林业产业化规划,在林果业上,也相继实施了桃、油桃、梨、李、葡萄、红梅李、板栗、白果、大枣等林果产业,但多为昙花一现,终成气候者寥寥无几,成大气候者则无一例,原因固有很多,但主要有二点:一是水果类难以长久储存,二是我市没有水果加工龙头企业,而核桃产业刚好弥补了这二个不足,可以说核桃产业是随州市林果业的朝阳产业、是随州林业产业化的希望之星。

3、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林生产,加强对核桃丰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对调整农业、林业产业结构,发挥山场面积大的雄厚资源优势,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7项目预期目标

1.7.1 建设期为十年,60万亩优质核桃生态经济林计划十年建成

1.7.2 计划 自2010至2019年每年建成6万亩 1.8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8.1用工量及工作量 1.8.1.1用工量及工资

1.每亩造林用工量标准:15个(林地清理2个、整地10个、栽植1个、抚育1个、管护1个)

2.每亩造林后三年管护用工量标准15个(抚育3个/年、管护2/年个含施肥防治病虫)3.工值 40元/个

4.每亩用工工资费用 30(15+15)×40=1200(元)1.8.1.2种苗、肥料、农药费用(前三年)

1.每亩用种苗费用 55株/亩×5.0元/株=275(元)2.肥料费用 300元/亩 3.农药费用 50元/亩

4.每亩材料费用 275+300+50=625(元)1.8.2总投资

(1200+625)×600000=1095000000(元)=109500万元 1.8.3资金筹措

1.国家投资 比照低产林改造政策 200元/亩 200×600000=120000000元=12000万元 2.自筹资金 109500-12000=97500万元 1.9效益评估 1.10结论与建议

1.10.1结论

本项目充分利用随州市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和优质的核桃品种及种植技术,营造生态经济林,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带动高效农业发展,实行规模化经营,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符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本项目经财务评价,年实现收入19133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前)为31.51%,全部投资回收期(税前)5.24年。是一个投资周期短、见效快、回报率高、收益大的优势项目。1.10.2建议

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稳妥地建设和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项目建设资金能否按时足额到位是本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建设资金,争取项目审批部门给予支持。

2、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尽早进入实施阶段。

3、待项目审查批准后,抓紧进行项目设计和施工招标,择优选择承建单位和供货厂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有效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措施,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

5、在项目实施中,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1.3.2.1.1核桃全身是宝、市场前景好

核桃用途广泛,可用做食用、榨油、药材、燃料、优质木材等, 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优良经济林树种。

第四篇:库峪河生态环境破坏调查报告

关于库峪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调查

调查时间:2008年10月1日----2008年11月1日 调查人:肖奔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

调查对象:库峪河中上游(库峪口村至黎明村段约8里)

调查目的:揭露库峪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程度及造成原因和解决措施

一、库峪河简介

库峪河系灞河第一大支流浐河上源,发源于秦岭北坡。流域面积广阔,沿河人口稠密,河流总长约80里,故称之为80里库峪河。因其发源于长安区库峪乡境内(库峪乡已于1996年撤销并入杨庄乡境内)故称为库峪河。库峪河自库峪口村出山于西安东郊灞桥镇以北2公里处汇于灞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库峪河被沿岸人民亲切称为“母亲河”、“大河”。它使整个中下游河段曾经成为米仓,这对于粮食增产、粮食稳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至今是下游地区重要的工业水源和饮用水源。足见库峪河对全流域内人民生产生活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库峪河生态破坏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河段: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库峪口村、小寨村、大寨村、高山庙村、南佛沟村、北佛沟村、陈家岩村、车家岩村、孙家岩村、天王村、黎明村共12个自然行政村。

根据库峪河被破坏的程度大小及破坏方式不同,将库峪河的破坏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2000年)小规模、渐进式破坏时期

(一)最美的一抹美景遭破坏

库峪河两岸原生态植被在人们破坏之前保存的还是相当好。据我调查访问的当地人讲,1990年以前河宽不过十米,河两岸总是青草绿油油,树荫片片,河水也是清澈见底,河中游弋的鱼儿清晰可见,库峪河宛若一位柔情少女。然而这样的美景在人们的破坏中悄然离去。这一阶段对库峪河的破坏具体表现在:村民滥砍滥伐河道沿岸树木、开垦河岸上的草滩为农田,在河道中进行小规模的挖沙取石活动。这种破坏在调查区域内河道十分普遍。(二)大自然警告性惩罚

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作法必然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滥砍滥伐河道沿岸树木使河堤失去了天然保护屏障,滥垦草滩使河滩经不起大水的冲刷,滥挖沙取石使河道随意改道的可能性增大。美丽的库峪河在人们的破坏下变得满目疮痍。当人们还未意识到这些破坏时,一场空前的灾难已向库峪河袭来。1998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大洪灾,库峪河流域虽未出现长江、松花江流域那样百年不遇的极度恶劣天气。但也出现了长达十几天的淫雨天气。紧接着涨水的情况让人震惊。库峪河第一次出现了河堤被冲毁、农田被冲毁的情况。在这次洪水中北佛沟村一座长安通往蓝田的六洞十二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被冲毁。我作为目击者曾亲眼目睹了那一幕:水在漫过足有两米五的桥面后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终于轰的一声桥被冲毁了。可见当时洪水的猛烈程度。据当地很多村民讲:这是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也是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此次断桥达半年之久,给长安和蓝田两县人民交往带来极大不便。然而这些破坏的程度远超过这些,这次洪水过后调查区域内河道的宽度普遍由原来的不足十米扩展到十五米以上。洪水退后,库峪河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这次洪水使调查区域内河段的河床普遍下降二十到三十厘米。也就是这次洪水后,高山庙、北佛沟、陈家岩村等几个种植水稻的自然村一部分水田停种水稻。库峪河所遭受的破坏人们并未意识到,破坏依旧进行着。

第二阶段(2000年-----2004年)大规模、更猛烈的、扩张性的破坏时期。

在这一时期破坏主要表现为:河道内机械化疯狂挖沙取石和滥挖鱼塘。

(一)2000年以后伴随着全国性的经济迅猛发展,库峪河流域也进行着大规模建设。这一时期由于住房结构大规模由土木结构向砖瓦结构的过渡,催生了农村一个新的暴利行业-------机械化采石挖沙。说它是暴利行业是由于沙石由原来一三轮农用车20元钱暴涨到现在的80多块钱,更重要的是现在还无沙可

拉,因此沙石价格现在还在不断上涨。调查走访后让人震惊,在屈指可数的12个自然村,短短的8里河道里一度居然有9个沙场之多。除了库峪口村、小庙村、大寨村三个自然村没有沙场之外,其余9村皆有。其中北佛沟、南佛沟、孙家岩、高山庙三村沙场因河道中沙尽石绝而于2003前陆续关闭。其余四家沙场至今还在河道中疯狂挖沙取石。并且由于这四家沙场规模颇大,其影响也令人担忧。其中车岩村沙场、陈家岩沙场各有大型压石设备两台、大型装载机各两台以上。黎明和天王沙场的规模则更大。两家沙场都有五条以上压石设备,大型装载机3辆以上,沙场占地也都在5亩以上,沙石成品堆积如小山一样,同时他们有着大面积固定厂房,已俨然成为以私家工厂。

沙场在河中采砂石采用皆取的方法即用装载机将河道中有沙石的地方一处一处往完铲,再用卡车将其送往沙场,结果只能是造成严重环境坏。这样做导致河道中沙尽石绝,其中高山庙至南佛沟段河段的河道中已很少能见直径20厘米以上的石块。在陈家岩至黎明段河段的河道中石质的河床也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是裸露在外面的形成年代更久远的黄泥板河床。这种河床经风吹、日晒、雨淋、冰冻极易造成起皮脱落使河水变浊、变浑,加之沙场形成的大量黄泥水直接致使河道水质变差,河床上沉淀着厚厚的黄泥,严重的地方已黄浊不堪,调查河段正是从陈家岩沙场往北就开始浑浊起来(注:沙石场在压石 过程中要用大量清水冲洗石头,这样就产生了大量黄泥水)“可谓一河黄水流西安”这可是咱西安人民的饮用水源啊!河道内疯狂的挖沙取石导致河道中无滞水、阻水之物,当河道涨水时,河流就会变得异常湍急,这样使河床

被河水猛烈冲刷下切。2004年后几次洪水库峪河俨然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痛。河床由原来而三十厘米变大到现在的两三米之多,也就是从2004年后调查区域内已全部停种水稻。

更可怕的是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懂得自然科学的人都知道河水和岸两边的地下水存在着补给与被补给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存在着季节性的变化。即河水处于丰水期时就会出现河水补给两岸地下水,当河水处于枯水期时就会出现河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的情况。但在我们库峪河,这种生态系统已成为一种假设。由于河床已低于河两岸足有两三米之多,河两岸的地下水始终流向河水,却没有地下水流向河水的可能。这也就是在2005年夏,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小寨村到天王村一线出现了井水水位急剧下降,发生了住在河边却无水可吃的笑话和肥沃水田变贫瘠旱地那令人痛心的一幕。同时带来的另一生态灾难是由于挖沙取石致使河道变宽、河水变浅、变浊而引起的物种减少。2004年后被当地人成为五色鱼、细鳞鱼(注:这两种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的两种鱼在被调查河段相继灭绝。由于缺少大石头的庇护,库峪河中唯一一大型食肉鱼---------鲇鱼的数量也在锐减,并且大有灭绝的可能。就连河道中曾经到处都是的螃蟹也变得稀少,以前沿河走不到一百米就可以抓到几塑料袋子,回家后就可以美美享用一顿,到现在沿河走上一百来米抓到可怜巴巴几个螃蟹,一切的一切无不让人心痛!

(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表现在饮食结构上,在农村,人们开始慢慢

用其它肉食代替单纯的食用猪肉。鱼肉因其低脂肪、高蛋白而倍受青睐。鱼价当然也是不菲,当地的草鱼价格从原来的3.5元/斤涨到最高时的6元/斤,鲫鱼和鲤鱼的价格也较好。据我向知情人了解,新挖一鱼塘、面积在两亩以上,水深在两米以上,若经营合理,第一年除外,以后每年收入都在五六万元以上。于是在库峪河沿岸,就有了鱼塘广布,波光粼粼景象。如单一个车岩村河道就有多达二百亩以上的鱼塘,其它行政村皆有鱼塘零星散布在河滩上,并且有多个村有开挖鱼塘的迹象。搞副业固然是一个经济效益高、发展经济的好手段,但是发生在调查区域内河段的开挖鱼塘现象则是一小部分人单纯为了追逐高额经济利润而不惜破坏环境的一种行为,我们值得思考。

这些鱼塘的开挖破坏了河道两岸的草甸、湿地、生态系统,这样又造成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湿地没了,小虾米失去了家,以之为食的水鸟在调查区域内也开始绝迹。白鹭、鹤、鹳、翠鸟等水禽在2003年以后在调查区域内已经难觅踪迹。草甸没了,河畔应有的“蛙声一片”也成为我们的一种回忆。青蛙的数量不仅在减少,而且种类也在减少,在调查过程中已经没有发现我们儿时常见的绿青蛙,只有一种小红蛙了,大量修建鱼塘的第二个结果是大量拦截库峪河干流水源,这样导致在干旱少雨的年份,河流几乎断流。河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令人震惊的一幕-------农用车居然在河道中通行。加之这些鱼塘大多建立在距河道不远的河畔且又无坚固的河堤保护,这些鱼塘往往经不住洪水的考验,成为其牺牲品。1998年大洪水陈家岩村两座鱼塘被冲毁,2004年车岩村四座鱼塘被冲毁,2005年以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鱼塘被冲毁的事件。据我调

查统计,在调查区域内水毁鱼塘共计一十六个,且这些地方已几近荒芜。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新问题的出现----陷入误区的绿化造林

2004年杨庄乡人民政府(注:除车家岩村、孙家岩村、天王村、黎明四村为引镇人民街办辖管外,不在造林之列。其余八村皆在绿化造林之列)根据西安市进行建设浐河绿化带要求,对杨庄乡境内库峪河沿岸树木实行采取皆伐后重新补种的方式进行了造林。

建设绿化带的出发点是好的,毋庸置疑,但采用的方式及带来的后果却值得我们思考。沿河树种繁多,生态多样性强。树龄参差不齐,有三四十年的成年树,也有两三年的新树。这些树对于维护河道两岸生态环境平衡,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河堤,有着巨大作用。然而它们却被砍伐殆尽,这样不仅不利于库峪河生态平衡。也不利于树木的更新,反而严重破坏了库峪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大大违反了原来的初衷。这也是导致2004年洪水破坏大的一个重要人为原因。在绿化过程中采取栽种清一色的杨树,这些树一般要在五年以后才有生态效益,在这期间却有一系列新的问题暴露。树种单

一、物种流失。河道沿岸常见的槐树、柳树、桐树、椿树、皂荚树等树被单一的幼小的杨树替代。而且在调查区域内以前很常见的喜鹊、啄木鸟,松鼠等动物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以前依附在朽木上的菌子也消失了。大自然给我们人类无穷的宝藏在我们手中被毁,让人痛心!我大声疾呼这是生态多样性的破坏,这是绿色荒漠呀,而不是绿化呀!

三、库峪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面对库峪河生态严重破坏的现实,我们必须了解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1.村民素质不高

村民的素质不高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体现为缺乏环保意识,缺乏科技知识,因此当很大一部分村民参与了在库峪河中取沙、在河道两旁滥伐林木时,但他们不将这种行为看做是对环境的一中破坏而将这看为是一种勤劳的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为村民对其权利的意识的淡薄,据我调查,村民对自己的权利始终保持着一种漠然的态度。要知道在我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是集体经济所有制,即在农村一切土地、河流、林木都归村民所有在调查区域内,然而当河道内出现滥挖沙取石、肆意开挖鱼塘时我们的村民放弃了抗争。2.基层组织建设混乱

我们国家的农村基本政治制度是村民自治制度即就是调动村民积极性来建设农村。但令人忧虑的是村民对自己基本权利--------选举和被选举权的淡漠。调查区域内十二个自然村中初中和五十五以上的村干部分别占到四人和五人,更严重的是选举中出现了贿选现象和有些程序明显存在违反村民自治条例直选规定象陈家岩村在2004年的换届选举活动由上届领导班子挨家挨户进行投票选举,而当这些村干部上台后他们会竭尽全力为自己牟利,出卖村民利益,这也最终导致了河道内疯狂挖沙和挖鱼塘。3.农村人才短缺

出现村民素质不高和组织建设混乱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农村人才的短缺,现在在广大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选择了去城市打工而农村辛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大都选择了去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只剩了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的村民。

4.河务管理部门和基层政府渎职和不作为

在库峪河被严重破坏过程中,河道管理部门和基层政府从来没有制止或进行相关的保护,这完全是一种缺乏责任意识、缺乏长远眼光看问题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基层依然坚持错误的政绩观--------片面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的保护,这更是我们基层政府依然坚持掠夺式开发的结果。

四、解决库峪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对策

1.大力提高村民素质。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搞好村民文化活动室建设,大力宣传环保相关法规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方面的宣传,让保护环境深入人心。

2.搞好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村民权利意识,村上的决策要做到村民充分参与与监督。改变村中就业与创业环境,吸引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积极投入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队伍中来,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效仿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搞好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结合本地特点可以有特色吸引大学生,尤其是当地大学生回来创业,解决农村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3.河务管理部门和基层组织切实履行职责。作为管理者,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转变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加大保护河道的力度,下定决心依法取缔河道内猖獗挖沙、挖鱼塘现象。实行责任包身制度,奖优惩劣。树立典型,改善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

4.坚持依法治理。针对还在进行者的破坏,坚决关闭沿河还在生产的4个沙场,有必要时可请求公安机关介入。同时面对本地区对沙石旺盛需求的现实,可以在距库峪口村三里处设立新的沙场,采用开山取石取沙的方法。(注:此地山体结构为石质,且该处人烟稀少,植被覆盖率低,以灌木为主,故在此设立沙场对环境影响较小,且距消费市场近便于运输)沙场的建立必须接受当地政府严格监督与管理,做到安全生产,防止新的环境破坏问题出现。

5.积极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对于生态破坏较轻可以恢复的生态环境,要做好有效的恢复工作。可以在林木皆伐区做好原有新生树木的保护,可以建立专人护林制度。可以在水毁鱼塘中进行植树造林,改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

6.争取政府支持。对于像河床严重下切且已无法恢复的生态破坏,一定要做好有效的保护,防止其继续恶化,可以争取上级财政补助和村上自出资金结合的办法,新建和修缮水毁河堤,坚持以生态河堤为主以混凝土河堤为辅。五----后记

库峪河环境的破坏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突出矛盾的一个缩影。我国经济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事关国家兴亡、民族复兴。做此调查报告仅愿引起人们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第五篇:全市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会议讲话

全市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

罪专项行动会议讲话

同志们:

11月27日,中央***播出了***县发生的非法猎杀、出售、收购野生动物的报道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分别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坚决依法查处、严厉打击非法猎杀、出售、收购野生动物的行为,举一反三,切实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央视相关报道播出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林业厅11月28日上午召开专题部署会议,要求严厉查处非法猎捕、经营野生动物案件,全力缉拿犯罪嫌疑人。省森林公安局工作组赶赴一线,开展专项行动。11月28日上午,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办、省林业厅、省公安厅、省工商局联合召开全省坚决禁止猎捕野生动物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办部署,从现在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杀、出售、收购野生动物的行为,要求各级党委、政法委协调政法部门,形成合力,重拳出击,加快办案;各级综治办要协调相关部门,引导群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措施,从源头上防止非法猎杀、出售、收购野生动物行为的发生;将保护野生动物列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对发生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严重的地方,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有关指示精神,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下午在这里召开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

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会议,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好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

一.充分认识野生动植物执法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多年的形势分析,当前正值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高发期。各乡(镇)、街道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打击行动的现实意义,结合辖区内违法犯罪动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要突出重点,有的方矢,全力以赴开展好专项打击行动。

二.集中巡护清查野生动物分布区等地

针对盗猎野生动植物现象,各乡(镇)、街道要联合公安、林业、森林公安等部门,以清剿猎枪猎具、查处盗猎行为为重点,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野生动物迁徙繁衍地、活动区域的巡护检查力度,严格监控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盗猎之风盛行的重点地区和进入林区等地的可疑人员,从源头上严防、严打、严治盗猎野生动物现象。要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问题集中、案件多发区域,采取严防死守的非常规措施,全力确保野生动物资源安全,对盗猎行为,一经发现,严厉查处,绝不宽纵,坚决把盗猎野生动物之风彻底打下去。

三.全力加强对重点市场和相关行业的清理整治

各乡(镇)、街道要会同工商、林业、公安、森林公安、邮政等部门,对存在违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现象的花鸟、集贸等各类市场、网站论坛和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集散地,以及非法加工利用、经营销售和邮递运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餐饮,工艺品、宠物经销、货运快递等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地毯式”的排查清理工作,及时摸排违法犯罪线索,准确掌握违法犯罪动向,严厉查处流通环节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取缔非法加工、经营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市场、商户及窝点,依法查没不法来源的野生动植物及制品,切实斩断盗猎分子运赃销赃的渠道。

四.积极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立即深入案件常发多发的野生动植物盗猎区、转运地、消费市场及猎枪猎具制造点、经销点等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专题法制宣传活动,加大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巡护员、林区居民和有关经销商户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将侦破的典型案件公之于众,以案说法,大力宣传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警示和震慑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邮箱等,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线索,并协调新闻媒体,对执法工作和打击行动的成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表明坚决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的态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下步工作几点要求:

1.林业主管部门要以此为警示,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要全面清查辖区内的集贸市场、餐馆、酒店以及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场所,对野生动植物重点分布区进行定期巡查,从重从严打击非法猎杀、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植物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杜绝非法猎捕、盗挖野生动植物的犯罪行为再次发生。

2.公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涉枪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枪支弹药管理。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力开展清查收缴行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人

物,坚决消除死角死面;全力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坚决铲除滋生涉枪违法犯罪的源头隐患;全力开展涉枪案件的侦破工作,对所有涉枪案件,逐条线索落实专人盯办。

3.林业、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涉事的野生动植物收购点、非法经营餐馆依法进行查封,对在逃的涉嫌非法捕猎人员要全力组织抓捕。公安部门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收缴非法捕猎工具的专项行动。同时,在媒体公布举报电话,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并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以政府通告的形式印发全市,由乡镇组织干部上门上户发放。

同志们,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充分认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强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打击和综合治理,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下载调查报告 随州野生兰花破坏严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报告 随州野生兰花破坏严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