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使防卫控制教学课程与实践结合;

时间:2019-05-14 00: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如何使防卫控制教学课程与实践结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如何使防卫控制教学课程与实践结合;》。

第一篇:论如何使防卫控制教学课程与实践结合;

论如何使防卫控制教学课程与实践结合我校警察防卫与控制课程主要传授警察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自卫以及对不法分子进行有效制服的知识和技能,是关于警察保护自身安全、防暴制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有防身与自卫的技能,也有控制与制服的技能;既有主动擒敌的方法,也有被动擒敌的方法。课程的训练理念是:服务实战、讲究实效、追求实用、注重实效。课程的特点是临场变化复杂、技术要点多、技术多样化。课程教学目标是:掌握和运用防卫与控制技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场面做出正确反应,用最快的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制敌。

在警察防卫与控制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多以技术教学为主,片面强调本课程的系统性,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能系统化,在实战中不能运用,导致搏击技能的教学训练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必要的整合。另外从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警务搏击动作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有较长的时间保证,且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几十个学时的教学和训练是很难完整理解和掌握不同搏击项目实质和动作技能。所以如何让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了教学的首要问题。警察防卫与控制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否正确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发挥最大作用的前提,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呈现出的问题法、假设法、小群体教学法等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型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实战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警察防卫与控制的教学实践中凸现出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学习防卫与控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自觉实践,更好的掌握防卫与控制技能。让学生通过练习以及自我体会,让在课堂里学到的警察防卫控制技术从动作→技术→技巧→技能的转变。从而使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影响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的最主要因素是警察对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警察自身的体能。因此学生在进行防卫与控制的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还需要敦促学生进行体能锻炼。让学生的体能不成为实战之中的短板,从而很好的学习和掌握防卫控制的技能。

教师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实战,让学生真正体会防卫与控制技术。从而真正的了解技能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从中体会防卫与控制的重要性。警察的防卫与控制技能对减少警察执法伤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之中体会到技能是对自己生命的保障和抓捕敌人的利器。

防卫控制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良好结合,能让学生扎实掌握防卫控制技能。所以这是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必不可少的。

第二篇: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

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

摘要:警察防卫控制术是警察效制服暴力犯罪的警务技术,是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以法律为依据和准绳,,以徒手或警械武器为手段,以踢、打、摔、擒拿等技法,通过对防卫控制技能本身固有规则,特点及各种情况下实战运用和经验总结,从而形成的具有警察特色的特殊擒敌控制技能.是警察用来用来进行自我保护和制服、抓获、控制人犯的一种专门技术技能,它是警察执行职务中所使用的强制性手段之一。

关键词: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袭警

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是警察面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在执行缉捕、捉拿、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等任务时,能有效制服、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并保护好自身及周边群众人身、财产安全所具备的徒手实战能力。尽管每个警察自身的防卫与控制能力不同,但在警察行业中却体现了共同的特征:法制性、行业性、体育性。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是公安工作这一特殊职业能力的体现,它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支配。警察在公安工作中运用防卫与控制技能,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做到依法行事。法律既为警察使用格斗技能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同时又严格制约着警察的格斗行为。警察在执行职务时,可以因工作需要,实施摔、打、拿、夺、押、铐、搜等技能和手段,但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打击罪犯和控制犯罪为目的。近几年来,随着暴力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严重暴力犯罪越来越向着多元化,武装化,智能化演变,犯罪行为越来越凶残,人民警察在执法行职务中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警察防卫控制技术面临着如何进一步适应警察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的要求,以及向系统化、实战化、法制化和战术化方向发展的问题。

2010年12月29日,德州市德城区发生一起杀人案件。2011年1月4日上午11时20分许,泰安市公安局泰山区分局刑警大队和岱宗坊派出所民警在协助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区分局侦查人员到案件重大嫌疑人之弟家中调查了解情况,在民警亮明身份,准备入户时,突然遭到室内两名犯罪嫌疑人员隔着栅栏式防盗门开枪射击,犯罪嫌疑人在将3名民警、1名协警打伤后,抢劫一辆过往汽车逃跑。接警后,泰安警方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令巡特警、武警、刑警、交警等各警种在全城布控堵截。犯罪嫌疑人在驾车持枪逃窜过程中,开枪打伤两名驾驶员,并不断向同级民警开枪射击。经广大民警英勇不懈追捕,最后将犯罪嫌疑人围堵住,但犯罪嫌疑人仍持枪、持刀拒捕,民警与其进行英勇搏斗,当场抓获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另一犯罪嫌疑人在绝望中开枪自杀。缴获双管猎枪一支,自制小口径手枪一支,匕首一把,小口径射击运动弹180枚,猎枪弹7发。

泰安104事件中,警察如此大的伤亡代价,充分显示出了我国警察在掌握防卫与控制的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和警惕性差;也说明了现代警察教育体制亟待改变。解决此类问题,不仅要求教育体制改革,也要求警察要从自身做起。

一、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意识是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的灵魂。警察实战中,一方面要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要制服对方,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对其防卫与控制能力的施展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是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运用的灵魂,分为防卫意识坏人战术行动意识。警察防卫意识是根据敌我实际情况,正确的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手的特长而采取有效地策谋行动。防卫意识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一定指导思想的熏陶,以及平时的训练中养成的。警察防卫意识直接影响到警察自身安全。德国警务专家海尔穆特·胡伯教授认为,警察的防卫意识是直接影响警察在警务活动中的伤亡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防卫意识在减少遇袭伤亡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防卫意识强弱与个体防卫技能掌握程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思维的积极性不同,便会造成训练结果的明显差异,在警察实战意识培养中,要加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让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在格斗训练中,要把距离意识、解脱意识、击打意识、中止意识、制服意识、配合意识贯穿于擒拿格斗技能训练中;在战术训练中,要把战术机场动作意识、战术方法施展应用意识及战术行动中的思想作风贯穿于战术教学训练中。警察安全防范能力是安全执法和提高自身战斗力的有力保障。在警务实战训练中,应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强化解脱与防卫技术的掌握,将战术配合与安全防范相结合,法律知识灌输与防护技术训练相结合,以达到真正提高警察安全防范能力和队伍整体执法作战水平的最终目的。警察安全防范能力是警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在善于利用相关法律武器 保护自身的权利,更体现在警察执法办案过程中能动的利用技战术保护自己的能力,是警察安全 执法和提高自身战斗力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警察没有较好的安全防范能力,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战斗力。

二、互相配合,搞好战术行动

战术行动运用的好坏是警察抓捕、控制对方的关键。战术行动运用不当,则可使自己处于被动,贻误战机,甚至影响自身安全。战术行动具有动态性,因控制目标和控制环境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警察要具备良好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战术行动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特点,摸清对方情况,熟悉作战环境,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同伴的优势,制定合理的战术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采取行动。公安实践中,因对抗控制的高危险、突然性,要求控制行动最好依靠多警的协同配合来完成。合理的配合能使警组成员之间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警力优势。在战术训练中,应加强多警察协调作战的战术训练,设计多种应急预案,通过训练,熟悉操作流程,形成默契配合,养成相互配合的优良习惯。同时也要加强个体战术训练,在训练中积极向警察灌输法律意识、防范意识,训练警察快速攻击能力和灵活性,通过实战案例评析,培养警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让警察储备多种个人战术能力,为协同战术训练打下基坚实的础。

三、将法律知识与防护技术训练相结合

合法防卫、依法控制是和谐社会背景下警察个人防卫与控制的关键。在警务实战训练中, 应该渗透和体现合法防护理念,使防护技能训练和律知识灌输密切结合,使警察在熟知关法律知 识的前提下合理运用防护技术,从而对防护适用情形和尺度把握有更清晰的理解,做到武力使用 随着危险状况合法地升级,侵害到了什么尺度,就以相应的防护技能进行应对,并使防护与进攻 合理转化,这无论对犯罪嫌疑人还是警察自身的权益来说,都是一种保护,也才能真正做到合法 防卫、依法控制,提高警察的合法防护能力。

四、技术、技能是警察防卫与控制的根本 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是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运用的根本。防卫与控制技术属于操作性技术,是指合理有效的发挥自身身体能力,并以操纵他人身体运动的动作方法。防卫与控制技术掌握的程度影响着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的强弱,如动作技术的娴熟、巧用等,另外技术动作本身的结构是否科学也影响着其实用价值,警察学习和训练防卫技术,应以“简单、实用、好操作”的技术动作为主。技能是指能够按一定技术方法要求完成动作的基本活动能力,是运动技术赖以掌握提高的基础。身体活动能力越强,其完成动作的质量越高。防卫与控制技能是警察完成防卫与控制技术动作所应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和对抗控制的客观环境紧密结合,可以说公安工作中,技能比技术更显得重要,这也要求我们在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的训练中,要特别加强对技能的训练,我们要遵循”战训合一“原则,加强对那些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格斗技术动作训练,要结合警察个体特征,充分挖掘不同警察身体运动潜力,更要结合公安实战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环境、场所对象进行针对性训练。

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由体能、技术技能、意识、战术行动等要素组成,是警察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既有体育的属性和价值,又有着特殊的公安主页属性和价值,是当前公安工作不可缺少的战斗力,忽视或者放弃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能力的训练,再周密的战术意图也无法得到很好地实施,警察个体还可能受到伤害。因此,要加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的训练!

第三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完美结合

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吉利中学

何新英

[摘要] 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标志是教育信息化,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战线,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课堂改革,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完美结合

[正文]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教育的课堂已离不开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如传统教育中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计算机已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把现有的软件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在课程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以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理想效果呢?笔者认为它们的完美结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对于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的学生而言,网络和多媒体对他们有无穷的吸引力。信息技术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媒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及处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功能,对于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来说,充分集中了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君不见,孩子们在做作业时,打开电视,他们的视线、注意力会放在哪里?电视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表现,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把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呈现在学习的课堂上会怎样呢?课堂上,屏幕显示“恭喜你,答对了!”,扩音器突然响起热烈的鼓掌声,让堂上练习的学生充满成就感,精神为之一震。这样的课堂,总好过老师拿着一只粉笔在黑板上满头汗水地写写画画更有意思吧?如语文科的教学,在听课文朗读时,如果只是用传统的录音机,学生听着听着,可能就会去见周公了,但多媒体就可以展示画面,让学生看着不断滚动的场景听课文朗读,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浓厚了,注意力相应地也就集中了,不那么容易分神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这,不能说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完美结合的理想状态。

其次,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如今的生活节奏总是太快,快餐文化也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经常会因为生活太丰富,生活太精彩,就算现在书籍再多,他们也很难静下心来博览群书。试到图书馆,书海茫茫,进去找一本自己需要的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网络引擎搜索,一会儿功夫,自己的需要便可满足了,大大地节约了找书的时间。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就更珍贵了。一节课45分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语文学科的教学,一篇新课往往要涉及作家作品的简介,有了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就可更充分些,把作家作品的一些视频放出来,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在学科的关联上,信息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更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境界。如在语文课堂上讲到与历史、地理、生物等有关的知识,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展示给学生了解。多媒体电脑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子阅览室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学生阅读的信息量,拓宽了视野。学生参与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活动,利用搜索引擎,从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有用信息,利用各种教育主题网站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无论是课内不是课外,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学生获取知识便有了捷径可走,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所以信息技术与课堂完美地结合更大限度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主地探究问题,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随着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学校、虚拟课堂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限了。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改变接受一次性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因此,信息技术在运用到课堂教学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学习,让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备好课,促进学生学好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收获信息、协作交流、研发项目的手段。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方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完美整合,彻底改变现有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充分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多地是呈现学习过程,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悟,创设学生交流讨论的平台,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设问,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而主动学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四,提高教师技术水平,保证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这一过程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和媒体使用策略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要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境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保证优质的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展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战线,更应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步伐,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1)《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何克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信息技术教育教程》杨全玮主编青海电化教育馆编(3)《现代教育技术》祝智庭高等教育出版社(4)《创新学习论》龚春燕、何云山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 哲学命题。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对立。现在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5.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论的“圣经”)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6.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7.课程论中,社会、文化、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核心的原则问题。传承文化精华、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课程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教学论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是核心的原理问题。强调教学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动,这是教学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8.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9.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美国古德莱德把课程实施分为以上五个层次)

10.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七艺:文法、修辞、辨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1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叫'综合课程' 13.隐性课程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如师生关系、校风、班级活动等。

14.如何开发学校的隐性课程:

15.影响课程发展(开发)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

16.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

17.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18.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的理解: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19.课程开发机制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

20.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美国学者泰勒提出)

21.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斯滕豪斯过程模式和施瓦布实践模式。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集体审议。

2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23.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2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是'以校为本'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25.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26.校本开发的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得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27.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28.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手机:调查研究、集体审议、课程编制。

29.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0.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

31.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32.现代教学形成的内在力量和基本标志: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2)课程体系的变革。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4)教育科学的发展。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

富。

3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34.优化教学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35.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

36.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主要是教学目标分类。他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六层次:知识 理解 运用 分析 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37.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按照学校结果不同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识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8.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1)掌握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

39.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的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40.编写内容点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由内容、目标层次和两维之交合 三部分组成)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

41.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 2)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 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 4)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4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44.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45.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46.谈话法的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谈话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47.运用谈话法应注意:1)设计好问题 2)善于提问 3)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48.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4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0.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主要分三个阶段:1)个别教学 2)班机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兰卡斯特创立了'导生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机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

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5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54.班级授课制的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生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5.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56.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和抛弃:1)文纳特卡制 2)设计教学 3)开放教学

57.教学组织形式的的制约因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 2)学校的教学设施 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 4)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1)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 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4)特定情况下,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会成为制约因素。

58.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9.教学评价大体经过考试、测量、评价等三个阶段。

60.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

61.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62.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63.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64.论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5.教学手段分为视觉手段,听觉手段,视听手段和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66.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从字面看,优化教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优化教学视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对教学进行优化,是教学变得更完美;二是把优化教学视为教学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即优良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这两种理解相辅相成,对教学进行优化的原因,形式和途径,教学的完美状态是结果,方向和归宿。因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优化教学的含义: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最佳教学状态。

67.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68.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9.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

70.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正公平。

71.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一.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2)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降低挫折水平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2)使用幽默3)创设情境4)有意忽视5)提问

学生6)转移注意7)移除媒介8)正面批评9)劝离课堂10)利用惩罚 三.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72.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有效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塑造新的行为模式。

73.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多奖少罚原则,坚持一致性原则,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74.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步骤: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制定矫正目标及方法,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评定矫正成效,塑造良好行为。

7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6.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

下载论如何使防卫控制教学课程与实践结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如何使防卫控制教学课程与实践结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

    课程与教学论.doc

    课程与方法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的概述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斯宾塞就认为,......

    课程与教学论

    填空15 选择10 名词解释20 解答题30 论述题 (要明确,有解释,3个观点结合实际 ) 第一章 绪论 1、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

    上篇 当代课程理论与改革 第一章 当代课程基本理论的变革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的概念,理解影响课程的基本因......

    课程与教学论

    一、泰勒原理提出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泰勒原理是对其“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不过,“课程基本原理”涵盖并发展了原先的“评价原理”,所以人们有时也把......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学习报告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 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辨析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1.1 5 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A)     a 纵向组织 b 连续组织 c 横向组织 d 序列组织 1.2 5 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