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0一0年经济作物生产工作总结
2010年经济作物生产工作总结
双峰县农业局
2010年,我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开展经济作物公益性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落实科技示范点和各项措施,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品种和行之有效的适用技术,加大标准化生产工作力度,战胜4、5月的低温阴雨寡照、8、9月的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认真搞好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了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不懈努力,经济作物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统计,全县27.5万亩经济作物,实现生产总值3.6亿元。
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上升
2010年我县经济作物总种植面积27.5万亩,以药材、西瓜、水果、茶叶为主。生产形势总的来说有喜有忧。
(一)药材: 据统计,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0.87万亩,1
品种70来个,面积较大的有10来个,如:玉竹2.03万亩、百合1.17万亩、射干0.75万亩、丹皮0.55万亩、桔梗0.5万亩、芍药0.5万亩、玄参0.4万亩、杜仲0.35万亩、吴萸子0.35万亩。尽管遭遇了一些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全县中药材总产量还是达到了5.8万吨,总产值17290万元。
(二)西瓜:我县西瓜栽培历史悠久,曾经是全国100
个无籽西瓜出口基地县之一。常年无籽西瓜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有籽西瓜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近几年,还发展了大量的礼品西瓜。早西瓜、大棚西瓜、反季西瓜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多,初步统计,今年早西瓜、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1.2万亩。瓜农栽培、管理水平好,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是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经济作物,也是我县水果生产的主导品种。尽管受2009年空心瓜事件的影响,今年的种植面积仍然达到了4.2万亩,是2009年的87.5%,其中无籽西瓜3.0万亩,有籽西瓜0.4万亩,礼品西瓜0.8万亩。但由于受到长期低温阴雨寡照与洪涝灾害的双重灾害影响,产量仅2.1万吨,只有2009年的22.1%,瓜农连成本都收不回,损失惨重。
(三)柑橘:柑桔也是我县水果生产的主导品种。今
年栽培面积3.8万亩,投产面积3.1万亩,以温州蜜柑系列尾张为主,栽培面积2万亩,宫本、宫川等早熟品种0.66万亩,椪柑0.57万亩,沙田柚、溪蜜柚、卡拉-卡拉红肉
蜜柚等柚类0.3万亩,纽荷尔、朋娜等脐橙0.2万亩。由于品种结构不是很合理,上市一窝蜂,导致销售不畅、价格低迷,果农种植效益明显下降,挫伤了果农发展和生产管理的积极性。面对当前形势,我站提出了“稳面积、调结构、提质量、保增收”的发展思路,明确了走精品果、优质果、无公害果抢战市场的发展之路,同时,强调改变果农传统种植模式,逐步推行生产管理标准化、产后处理规范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广大果农用先进实用技术强化果园经营管理。
(四)小水果:我县的小水果以梨子、板栗、李子、杨梅为主,葡萄、桃子也有成规模种植的。梨子品种以金秋、黄花、翠冠为主,栽培面积0.7万亩,投产面积0.6万亩;板栗品种以邵阳它栗、九家种、中华板栗王为主,栽培面积0.5万亩,投产面积0.4万亩;李子以本地品种为主,栽培面积0.3万亩,投产面积0.3万亩;杨梅以东魁、荸荠、木桐为主,栽培面积0.2万亩,投产面积0.2万亩;从目前的挂果情况看,预计产量和去年持平。葡萄以藤稔为主栽培面积0.2万亩,投产面积0.2万亩,由于受到长期低温阴雨寡照与洪涝灾害的双重灾害影响,预计产量仅去年的20%。
(五)茶叶:茶叶3.0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0.2万亩,产量1479吨,产值1315万元,尽管有一些老化、低效、失管茶园被毁,但也新扩了一部分高标准无公害化生产的良种茶园,如永丰茶厂的李桥英在石牛乡新建了80亩良种茶园,全部选用桃源大叶、福鼎大白、槠叶齐、白毫早等良种,新研制的无公害省优名茶“九峰云雾”,今年共生产3200斤,均价60元/斤,最高价380元/斤,供不应求,全部抢购一空。
(六)蚕桑、棉花:蚕桑1万亩,产量469吨,产值1268万元;棉花0.5万亩,产量1575吨,产值977万元,其中转基因抗虫棉制种面积1500亩,由于气侯条件好,形势喜人,产量高,达520斤/亩,甘棠镇双建、龙集等村,达到了600多斤/亩,亩产值4500元,高的达6000元,总产量375吨, 总产值615万元。
二、推广经作优质品种
为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品种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针对目前的生产现状,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推广适宜我县发展的优良品种。今年共引进、推广果树新品种1个,无籽西瓜新品种1个,礼品西瓜新品种1个,试验无籽西瓜新品种2个。
三、做好蔬菜产业规划
一是编制了双峰县蔬菜产业种植规划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区位、生态、资源优势,加强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推广适销对路的品种,防止盲目大面积种植
新品种和大幅度增加同一品种蔬菜种植面积,以降低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提倡使用有机肥,推广生物菌肥、控释肥,合理使用高效毒低残留农药,保证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今年县检测中心全年共抽取蔬菜样品2500个、水果样品1158个,进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检测,检测出蔬菜农残超标样品2个,检测出水果农残超标样品1个,农药残留抽检率为千分之一以内;三是通过基地建设引导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今年在全县各地建设了多个蔬菜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青树坪单家井建立了200多亩高标准大棚,从事反季蔬菜和特色蔬菜生产,目前已播种了反季辣椒、茄子、西葫芦、西红柿等品种;印塘铁马山村高标准蔬菜和秋粮基地300亩,现已种植秋马铃著、香芋、反季辣椒等品种;其他在洪山殿镇永忠村、三塘铺欣荣村、永丰镇金田村,松坪村沙塘乡红云村等,因地制宜建设了多个蔬菜和秋粮基地。
四、开展柑桔溃疡病综合防控工作
从3月上旬开始,我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发生区定点监测,跟踪调查,及时掌握柑桔溃疡病发生动态,4月中旬开始狠抓应急防控部署与虫情预报。工作中,我们做到“三准两及时”:即调查数据准,预测预报准,防治药剂准,情报发放及时,防效检查及时。从4-9月,发放柑桔溃疡病防控专题情报6期1800份,安排防治战役七次,发放柑桔溃
疡病防控药剂4次,防治面积计1750亩次,技术人员检查药效20多人次。通过对发生区域公共区域的统防统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柑桔溃疡病的危害。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群众非常满意,反响良好。
五、推广先进经作新技术
今年来,围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局加大了经作新技术推广力度,先后推广了梨树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果实套袋、柑桔溃疡病综合防控技术、无籽西瓜高产栽培技术、葡萄高产栽培技术、果树高接换种、柑桔保鲜等适用新技术7项。
六、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指导工作
在乡、村上技术辅导课5堂,听课农户400多人,及时解答农民的咨询,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下乡技术指导200余人次,现场指导生产;接受技术咨询15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0余份;在县电视台“农事指南”节目开展技术讲座9次;“农业科技”小报上撰写文章2篇,宣传新技术、宣扬新品种。
2010-12-15
第二篇:2009年经济作物生产工作总结
2009年经济作物生产工作总结
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业局及经作站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作物生产布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西瓜、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建立一批优质高产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区的经济作物生产进一步向农业生态化、基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的方向发展。今年通过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战胜了干旱、病虫害等多种灾害,全区经济作物又取得了较好的收成。现将一年来的经济作物生产情况总结如下:
一、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2009年全区经济作物,水果、西瓜、香瓜、蔬菜、花卉苗木、棉花及多年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共21140亩,比去年增加750亩,增加3.7%;总产量4057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产值6000万元,比去年增加470万元,增加8.5%。
1、水果生产
水果总面积5190亩,主要品种有:脐橙、蜜桔、柚子、葡萄、冬枣、梨枣、桃子、李子等,总产量1580吨,总产值430万元,总产量和总产值比去年增加10%。
(1)柑桔面积3100亩,其中2800亩挂果,并进入丰产期,但由于遭受夏秋干旱的影响,柑桔总产量600吨,比去年增加155 1
吨,总产值80万元,比去年增加19万元。
(2)时鲜水果面积2090亩,总产量980吨,与去年持平,总产值350万元,比去年增加25万元。
2、西瓜、香瓜生产
西瓜、香瓜面积共3100亩,总产量4600吨,总产值450万元,产量和产值都比去年减少25-30%。减产主要原因是由于5月中下旬受到低温阴雨的影响,早熟品种丰乐5号西瓜出现空心瓜,面积达1300多亩,造成今年西瓜减产减收。
3、蔬菜生产
蔬菜总面积共1.2万亩,比去年增加200亩,增加1.7%;总产量34375吨,比去年增加1200吨,增加3.6%;总产值4495万元,比去年增加500万元,增加12.5%。增收因素:蔬菜价格比往来高出10%以上。
4、花卉苗木生产
花卉苗木生产基地8处,总面积达700亩,年总产值600万元,比去年增加50万元,增加10%。
5、棉花生产
棉花面积150亩,总产量15吨,产值25万元。
二、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全区经作生产基本实行无公害生产规程,重点抓好水果、蔬菜、西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一是在角山乡公路沿线建立了2000亩的冬瓜、丝瓜等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在松木乡沿河的三里、新安、金兰等村建立2000亩连片的无公害反季节高效蔬菜示范基地;三是在松木乡灵官庙村建立了1000亩的西瓜无公害生
产示范基地;四是在松木乡和角山乡建立四个500-1000亩的蔬菜、桃李、葡萄、脐橙等时鲜水果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及花卉苗木生态示范园。三星专业蔬菜基地设施建设和生产效益成效显著。努力提高基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搞好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监测。五是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强化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杜绝污染源头。开展农业综合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使用安全间隔期。使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硝酸盐和重金属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产地环境质量达标土壤、水质、大气指标监测评价合格。全区2万多亩水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产品上市质量合格,年内没有发生一起农产品食用中毒事件。六是积极搞好“三品”认定认证工作,全区共办理了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8100亩和无公害西瓜产地认定面积3000亩,今年7月份向省农业厅绿办申报南瓜、丝瓜、冬瓜、苦瓜、茄子等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由于申报条件合格,8月份农业部颁发了我区5个蔬菜产品无公害认证证书。
三、经作生产主要措施
1、加强基地建设
根据城郊农业的优势和特点,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发展时鲜水果、优质西瓜、特色和精品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结合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制定经济作物发展规划,加强基地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力度,加强区、乡、村及农户的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扩大水果、蔬菜、西瓜等经作面积,今年又新增700多亩面积,并建立了19个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涌现出180个生产专业大户,以点带面,促进全区的经济作物生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2、加强生产服务
在水果和蔬菜生产中推广新技术8项,推广面积8200亩,新技术推广项目,主要有蔬菜、西瓜、香瓜、葡萄等水果无公害高产综合技术,西瓜双膜覆盖技术,草莓大棚促成高产栽培,蔬菜大棚反季节生产技术,早春蔬菜大棚育苗,营养钵排苗、地膜复盖、夏秋蔬菜遮荫降温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时鲜水果套袋等项目。引进推广新品种18个,推广面积达1万多亩,柑桔类主要有:早熟蜜桔、早熟椪柑,时鲜水果类主要有:早熟桃、早熟李、早熟翠冠梨、梨枣、冬枣、酥脆枣和丰香草莓等;西瓜、香瓜新品种主要有:湘西瓜11号、18号、19号、丰乐5号、礼品西瓜系列、日本甜宝、新甜瓜、新青玉等;蔬菜类新品种主要有:水果黄瓜、珍珠小南瓜、湘研系列辣椒、一串玲早南瓜、早冠丝瓜、衡杂苦瓜、黑皮冬瓜、大白菜、青花菜、春包菜等新品种。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为农民排忧解难,宣传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举办科技培训班7期,参加人数1900多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200多份,现场咨询120人次,深受农户欢迎,收效良好。
四、2010年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认真组织实施省、市、区关于“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推进生态园地建设,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西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积极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经济作物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生产目标
水果新增1000亩,发展到6000亩;西瓜和香瓜新增1000亩,发展到4000亩;蔬菜新增1000亩,发展到13000亩,水果、西瓜、香瓜、蔬菜年总产量达50000吨以上,总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
3、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快产业调整,抓好示范样板,以点带面。二是优化品种结构,改良品质,开发名特优品种,重点发展特色水果和蔬菜品种,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三是强化服务功能,增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农户科技素质。积极扶持经作生产专业大户,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四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强经作生产基地设施建设,加强园地生态环境监管,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2009年12月
第三篇:2010年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工作总结(2011.3.23改)
2010年蔬菜、经济作物生产
工作总结及下步打算
2010年哈尔滨的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工作,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安全供应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农业、节能农业、循环农业观指导蔬菜、经济作物生产,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建基地、强龙头、扶组织、注重质量和名牌,全面推进我市蔬菜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年来,我们克服春季低温、雪灾、内涝严重的气候因素,按照“一圈两带”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规模化发展蔬菜基地,特别是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完成了2010年的工作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和基地建设情况
1、蔬菜生产情况
2010年全市菜薯种植面积146万亩,比上年减少11.9%。
总产量400万吨,比上年增长6.5%。蔬菜总产值达到6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春菜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40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46%、41%。夏菜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138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8%、8%。秋菜种植面积80万亩,比上年减少5%,产量222万吨,比上年减少10.5%。全市设施蔬菜面积16万亩,其中:蔬菜温室2.5万亩,蔬菜大、中棚13.5万亩。
市郊菜薯种植面积59.3万亩,总产量172万吨,总产值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68%。其中:春菜面积7.9万亩,产量2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7%、62%;夏菜面积15万亩,产量36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5%、3%。秋菜面积36.4万亩,产量10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4%。郊区设施蔬菜面积7.63万亩。其中:蔬菜大棚面积3.88万亩,蔬菜中棚1.66万亩,小棚蔬菜面积1.2万亩,温室蔬菜面积0.89万亩。露地蔬菜、设施蔬菜亩收入分别达到0.4万元、0.9万元。
2、经济作物生产情况
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2万亩。产量111万吨,总产值70亿元。其中:果树种植面积29万亩,产量30.3万吨,产值8.9亿元; “两瓜”种植面积22.1万亩(西瓜面积14.7万亩,甜瓜面积7.4万亩),产量57万吨,产值7.8亿元。食用菌面积15万亩(15亿袋),产量10万吨,产值31.9亿
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3.3万吨,产值8.4亿元。烤烟5.5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0.15亿元。绿化花卉、苗木面积13万亩,产值10亿元。向日葵面积2.9万亩,产量0.4万吨,产值0.25亿元,白瓜子面积1.5万亩,产量0.14万吨,产值0.15亿元,杂粮面积19万亩,产量3.8万吨,产值1.2亿元。其他作物面积14万亩,产量4.06万吨,产值 1.48亿元。
3、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情况
2010年基地建设总投资达到3亿元。其中:市投入资金6500万元,区配套资金4200万元,农民、企业、合作社自筹1.93亿元。围绕“一圈两带”,即郊区蔬菜圈和哈肇路、哈五路蔬菜示范带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新建与完善道里区的立业、望哈、万家,道外区的五星,南岗红星,松北的金星、呼兰的沈
八、晨光,阿城金源、巴彦的西集10个设施蔬菜基地。新建与完善阿城的阿什河、双丰,五常的拉林,呼兰的双井、沈家等万亩露地蔬菜基地10个。主要新建蔬菜大棚1200亩,新建节能日光温室350亩,新打机电井40眼,修筑田间道路30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
二、采取的措施
为确保工作任务完成,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蔬菜产业稳步发展。2010年为贯彻市委十二届九次会议提出的“北跃、南拓、中
兴、强县”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经过到区县(市)实地调查研究,结合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制定了哈尔滨市“一圈两带”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即郊区周边蔬菜产业示范圈,哈肇路(呼兰双井到巴彦西集)、哈五路(阿城阿什河到五常拉林)蔬菜产业示范带。并分解落实各计划,分步实施,在“十二五”期间,在“一圈两带”上,新建标准化蔬菜基地120个,新增蔬菜面积50万亩,其中,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0万亩,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25%,比2009年增加1倍多。新增50万亩蔬菜,产值20亿元,与大田相比,亩增收4000元,为农民增收15亿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就业20万人。
(二)增加投入,落实政策,促进基地快发展。为加快蔬菜基地由近郊向远郊的转移速度。一是增加对蔬菜基地建设的投入,2010年全市基地建设总投资3亿多元,其中市投入资金6500万元,比上年增加2倍多。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园规模200亩以上,露地蔬菜标准园规模1000亩以上,建设1亩温室补贴1万元,1亩大棚补贴0.5万元,1亩小棚补贴80元。露地标准园1亩补贴50元,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制定奖励制度。对当年完成标准园建设任务,当年投产、见效益,并有创新工作的区、县(市)给与奖励5-10万元。资金的引导,政策的
支持,激发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自发串地,自筹资金,规模发展蔬菜。新建的道里区太平镇的立业蔬菜基地边设计边备料,边育苗,从建设到生产仅用3个多月时间,太平镇立业蔬菜基地的1茬大棚番茄平均亩收入8000多元,最高1.1万,200栋大棚番茄收入160多万元,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三)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增加蔬菜生产与基地建设科技含量。各区县(市)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科普之冬”、“科技三下乡”活动,采取现场专家讲课指导、咨询,多媒体演示,有线电视播放,大户介绍经验等办法,举办蔬菜、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各类培训班92期,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市农委邀请省市农业专家,科技示范户召开典型经验交流会,整理编写易于农民可操作的《北方寒地园艺生产栽培技术》一书,印制5000册,做到送书、送讲到户,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农民的欢迎。
(四)启动应急预案,帮助农民抗灾自救。今年4月12、13日雪灾,导致市郊蔬菜棚室倒塌8559栋,7835亩。冻死春夏菜秧苗3000万株,给农民造成直接损失1.1亿元。灾害发生后,哈尔滨市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对受灾农户给与补贴,拿出资金500万元,补贴农民,修复棚室设施、调拨秧苗1000多万株。各区也起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组,深入现场了解受灾情况,组织人力、物力,及时清扫积雪,抗灾自救,组织了专业农技人员,进入灾区进行生产指导,积极协调落实贷款、棚模、钢筋、种苗、化肥和农药等各种生产物资,共帮助贫困农民贷款1000多万元,解决钢材500多吨,调剂秧苗300多万株,到5月中旬倒塌棚室已基本修复完毕,并恢复生产,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五)推进净菜上市工程建设,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2010年先行试点,把哈尔滨市净菜上市工程与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建设相结合,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试点企业中,选择5个蔬菜龙头企业,5个蔬菜合作社,3个超市,2个社区,推进净菜上市工程。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4月7组织试点单位召开了净菜上市工程推介会,制定并宣布实施方案,落实了目标任务。到目前,哈达果菜批发市场净菜专营区建成营业。经过检测合格,经有关部门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蔬菜产品进入销售,7月哈达市场又在南岗区设立1个净菜销售点。参加试点蔬菜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区净菜配送中心运转正常,基本资料已经归档,录入微机。试点单位蔬菜产品粘贴追溯码,已经进入到沃尔玛、中央红、新一百、远大超市销售。蔬菜质量追溯系统软件开发实现新的突破,产品追溯除微机上网可查询外,实现手机可查询,更加方便快捷市民查询,增加我市蔬菜产品的可信度。
(六)创新工作,办展会,扩宽蔬菜产业发展新领域。2010年6月14日我们把全国蔬菜会议与哈尔滨园艺节相结合,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全国城市菜篮子工作联络网会议与第四届哈尔滨园艺节,来自上海、武汉、沈阳、长春、哈尔滨、成都等全国30多个城市,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人数达到1500多人,这次会议以“低碳、节能、和谐、发展”为主题,推进了哈尔滨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促进了园艺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城市间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哈尔滨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宗旨。通过举办全国蔬菜会议和哈尔滨园艺节,推动北方特色园艺产业城市、北方特色农业旅游城市建设与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民生活、改善城市形象,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三、存在问题
今年蔬菜、经济作物生产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资料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小。蔬菜生产用工继续上涨,每天用工由原来的80-100元,上涨到150-200元,棚膜、钢材分别上涨10%、5%。蔬菜生产亩成本增加200多元,导致蔬菜价格上扬,番茄、茄子、黄瓜、白菜、胡萝卜等与往年同期比都上涨30%左右。蔬菜外销与出口也受到影响。二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蔬菜生产后劲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方
面的原因,我市蔬菜生产的基础设施较差,抗灾能力不强。大部分蔬菜棚室基地育苗设施、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新建的基地其灌溉、道路、棚室育苗设施尚不完备,从长远看,不利现代农业发展。三是资金支持力度小,不利于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种粮有补贴,种菜没有。新菜田费、农业发展基金、副食品风险金用于蔬菜基地建设逐年减少。影响了农民发展蔬菜积极性。四是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变化的大市场。农户蔬菜生产大多是小面积的分散种植,不超5亩的占约60%,虽然近几年在农业部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成立了一批合作社,但数量少、规模小,一般合作社有10多个社员,经营土地的面积几十亩,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能力弱。五是现有市场设施,不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2000年以前,市政府投入一定资金,在道里、道外、平房区建设6处占地2-3万平方米的产地蔬菜批发市场,随着城市扩容也改为他用。近几年由于基地建设资金减少,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未列入日程。
四、下步工作打算
根据哈尔滨市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为保证城市供应,满足市民需求,2011年全市蔬菜产业发展主要完成目标和措施
(一)蔬菜、经济作物生产与基地建设。
1、蔬菜生产。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产量550万吨,总产值60亿元以上。郊区蔬菜面积达到65万亩,产量200万吨,总产值38亿元。
2、经济作物生产。全市经济作物生产面积140万亩,产量120万吨,产值75亿元。
3、基地建设。围绕“一圈两带”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在郊区、宾县、双城1小时都市圈新建与完善国家蔬菜标准化20个,新建棚室2500亩。在“两带”上,巴彦、五常新建与完善标准化蔬菜基地20个,发展蔬菜面积5万亩,新建育苗棚室2000亩。
4、净菜上市工程建设
2011年继续推行净菜上市工程建设,实行“三个五”工程,完善哈达蔬菜批发市场净菜上市专营区建设,扶持蔬菜龙头企业5个、蔬菜配送中心5个,在社区新建5个净菜专营店。
(二)采取的措施
2011年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按照市委、市政府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南拓、北跃、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 “一 9
圈两带”全力实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城郊型经济发展,强化政策扶持,注重质量标准,规模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设施蔬菜与窖储蔬菜基地建设,保持全市蔬菜生产快速健康发展。
1、建立菜篮子领导工作责任制。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的要求,实行“菜篮子”工作市长负责制,成立哈尔滨市“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主管市长任副组长,市农委、工商、卫生、物价、财政、水利、农机、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各负其责。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长协调,菜篮子成员单位定期研究蔬菜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各部门互相配合、各尽其职,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措施和办法,齐抓共管共同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2、增加基地建设投资力度,全面落实扶持政策。一是设立专项基金。积极发挥财政投资引导作用,将蔬菜产业建设的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恢复设立的新菜田开发基金,按照国务院要求征地费70%用于新菜田建设,征一亩建3亩,加强新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制定副食品风险金、物价调节基金,农业发展基金对蔬菜生产基地建
设的投资制度,用于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蔬菜科研技术推广和蔬菜批发市场的完善。二是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制定基地建设发展补贴标准。在规划范围内,企业、合作社、农民规模发展蔬菜基地,发展1亩大棚补贴0.5万元,发展1亩温室补贴1万元。制定以奖代投政策,对当年规模发展大棚、温室300亩以上,增加投入50万元。当年发展大棚温室500亩以上,增加投入100万元,当年粮改菜1000亩以上,投入50万元,2000亩以上,投入100万元,主要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农机补贴政策。蔬菜基地配套小型农机具,享受国家农机补贴政策。
3、加快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为确保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推行蔬菜基地标准化体系建设。改变现在蔬菜大棚、温室设计建设标准混乱局面。根据我市气候的特点,并用途不同,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抓紧标准化蔬菜大棚、节能日光温室、园艺小型农机具、节水灌溉的设计和研制。建立棚膜蔬菜工厂化种苗繁育中心,创办科研生产联合体,大力开发、选育和引进适应我市生产蔬菜新品种,为蔬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服务。对国家、省确定的蔬菜标准园,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二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充实科技队伍,新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的乡镇,根据需要设立蔬菜技术推广站,基地村培训、配备1名专职农民技术
员。大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及各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推广标准化钢架大棚、节能日光温室、节水灌溉为工作重点,以示范园区为核心,加快推进蔬菜由露地种植向设施蔬菜转变,农户自主育苗向工厂化育苗的转变,切实提高我市蔬菜提前延后能力。加强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寻求智力帮助。强化技术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蔬菜技术人员和菜农进行培训,力争在5年内,使每个基地都有蔬菜合作社、一批科技带头人,每户菜农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加强科技示范,组织市、县(区)农业技术人员定点指导帮扶,强化示范引导,加快蔬菜产业建设步伐。三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对现有蔬菜市场进行改造,主要是扩大规模,增强服务功能。根据蔬菜产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加强现代物流建设,开辟蔬菜销售绿色通道。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蔬菜合作社,实行鼓励政策,对集产加销于一体,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贡献突出的企业、合作社给予表彰奖励。充分发挥笼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组织和促进营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在蔬菜主产示范园区,依托龙头企业、蔬菜合作社、专业生产大户,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生产过程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控制管理,加快我市蔬菜质
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示范推广工作,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建立蔬菜产品产地标识上市制度,加快建立蔬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检验和执法机关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确保居民知情权。政府鼓励企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开展GMP(农业良好操作规范)ISO9001、ISO14000、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
4、保证供给,建立蔬菜生产储备与应急机制。为保证蔬菜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稳定,一是设立专项应急资金。市政府从关注民生,保护菜农减少损失的角度出发,每年从农发基金、价格调节基金中拿出一定资金,建立蔬菜生产储备金制度,予以应对。遇到雹灾、冻灾等自然灾害,农民遭受损失,给与一定补贴,正常年景,用于发展蔬菜生产。二是建立淡季蔬菜储备制度。市政府出台蔬菜窖储基地建设补贴政策,鼓励农民、龙头企业建设储菜设施,规模发展,达到一定面积,给与一定补贴。缓解蔬菜价格波动对我市影响,提供应急能力。
5、办好园艺节,扩大影响力。筹备办好第五届哈尔滨园艺节,力争把第五届园艺节办成农民科技致富“金钥匙”,农业生态游的助推器,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提升我市园艺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程度。
6、大力推进净菜上市工程。继续做好净菜上市工程试点单位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一条从基地到餐桌的净菜产业链,培育配备整理、冷链、检测等系统的蔬菜生产,配送、运输、销售等市级以上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完善与培育市级以上净菜上市名牌产品10个。在蔬菜批发市场、超市、社区设立净菜专营区、专柜、专店20个。力争实现由蔬菜产品进入中心城区的蔬菜所产生的垃圾减少60%以上,超市净菜上市率达到70%以上,集贸市场净菜上市率达到50%以上,蔬菜的包装、标识率达到30%以上。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整理、净菜率达到50%以上,专区、专柜、专店销售的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其中5%以上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郊区耕地面积:道里36.68万亩,道外46.64,南岗8.06,香坊19.01,平房6.53,松北50.94,呼兰216.11,阿城115.69。这是2010年统计局数据。自己加吧
市农委蔬菜与经济作物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鄄城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情况调研
鄄城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情况调研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鲁西南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万亩,其中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5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近年来,随着经济作物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何又好又快提高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机化工作科学发展,是鄄城县农机部门今后工作的一项重点,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经济作物种植和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情况
鄄城县经济作物种植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蒜、大葱、瓜类、蔬菜等,其中种植面积较大且占主导地位的是花生、棉花。大葱、瓜类、蔬菜只是小面积的小范围的种植。近几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花生种植和收获基本上是人工操作,费时费力,种植面积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瓜果、蔬菜的种植和收获以及田间管理也完全是人工劳动。经济作物由于种植工艺复杂、环节多、费工量大、技术含量和要求标准高等原因,目前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尚满足不了当前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要,也成为制约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整地、开沟起垅、作畦、打洞、铺膜、播种、制钵、育苗、移栽、植保中耕、追肥、节水灌溉、插播(收获)等机械化技术。
二、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
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粮食作物效益相比,产出效益较高。但是,经济作物由于种植工艺复杂、环节多、费工量大、技术含量和要求标准高等原因,目前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尚满足不了当前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要,也成为制约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整地、开沟起垅、作畦、打洞、铺膜、播种、制钵、育苗、移栽、植保、中耕、追肥、节水灌溉、插播(收获)等机械化技术。
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管理、收获到贮存保鲜等环节机械化应用程度还较低。全县主要经济作物(、花生、棉花)机械化播种、收获程度很低,生产环节中,耕整地机具已形成系列化、通用化,生产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机具已经部分解决,但土豆、花生、棉花等播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但机具的总体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收获是经济作物生产最薄弱的环节,定型的机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产的机具更少,不少作物(草莓、棉花等)的收获机械还没有破题。
三、存在的问题
1、与粮食作物相比,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投入少,专业人才少,研制、开发、引进等力量弱,许多想法不能变成现实,致使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2、宣传力度不够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机械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机具通用性差。有些机具在沙壤土地里作业效果较好,但在粘壤土地中作业效果较差,甚至不能作业;二是有关机具可靠性差,影响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三是有关作业环节中,机具作业效果达不到农民要求。
4、培训不到位。对部分技术含量高、操作较复杂的经济作物机械,由于对农民培训不到位,致使在实际作业中操作不正确、不规范,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和问题,从而使老百姓对机械失去信心,影响了机具的推广。
5、机具价格相对较高。部分新型机具生产厂家和生产商,为了尽快收回机具研发所投入的资金,把产品价格定得较高,让农民“望机兴叹”,一定程度制约了机具的推广。
6、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大。目前全市尚没有经济作物机械合作服务组织,农民抱团创市场的局面还未构成,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服务处于分散经营、小打小闹阶段,示范带动力远远达不到要求。
四、措施及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此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研推广队伍力量,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进程。
2、加大推广力度,搞好新机具推广。把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首先列入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在种植集中地建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推广示范基地,统一种植模式,建立标准化的种植体系,引导规模化生产,为机械化收获作业创造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收获机具引进和研究的试验基地,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的机型,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3、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促进机具推广应用。把经济作物新机具纳入重点补贴范围,减轻农民的购置负担,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4.认真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宣传、技术培训列入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示范点为阵地采取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搞好宣传和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注重宣传效果,让农民接受并掌握这些新技术,促进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5、加大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力量。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新机具的研发、考查、选型、引进、试验和改进、调研等工作。抽调爱钻研、懂技术、业务棒的人员充实农机科研队伍,使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研发、推广有保障。
6、积极扶持成立经济作物机械服务组织。实行政策照顾、技术培训、重点服务等措施,不断壮大经济作物机械服务组织,增强示范带动效果。
7、制定对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考核制度。根据各镇街区不同的作物种植情况,相应制定经济作物发展考核标准,纳入年终社会综合事业的考评内容,督促各乡镇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重视。
8、建立并落实奖励机制。对在经济作物机械化推广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实行一定奖励,调动科研、推广人员以及老百姓对经济作物机械的研制、改进、示范等积极性,从而推进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篇:济宁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任重道远
济宁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任重道远
2009年,根据山东省农机办和省农机推广站关于大力开展 “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的工作理念和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实际,从10月下旬开始,我们济宁市农机局组织开展了全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现状与需求的调研工作。我们重点选取种植面积较大的花生、棉花、大蒜等经济作物,分赴泗水、金乡、汶上、曲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拍摄了照片,并进行了认真科学的分析总结。
一、经济作物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作物种植的基本概况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辖12个县市区,南北长167公里,东西宽158公里,面积10685.7平方公里,人口812万,耕地面积750万亩,东部是丘陵山区,中西部是平原、洼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棉花、大豆、大蒜、马铃薯、蔬菜等为主。经济作物种植分布广泛,全市十二个县市区都有种植,种植面积476万亩。其中花生、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东部曲阜、邹城和泗水的丘陵山区。花生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4万亩。棉花、大豆主要集中在西部、西北部和南部的嘉祥、梁山、汶上、金乡和鱼台,常年种植面积130万亩。大蒜主要集中在金乡、嘉祥和鱼台,常年种植面积90万亩。随着产业政策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将会进一步增加。
(二)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情况
1、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现状
据调查,全市经济作物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育苗、种植、管理和收获)基本上以人力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播种面积仅为4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4%,其中花生机播面积29万亩,占经济作物机播面积的72.5%,占种植面积的6.1%。泗水县花生机播面积14万亩,占全市花生机播面积的48.27%;机械化收获面积仅为3.79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32%。经济作物机械装备程度低下,2009年全市新增经济作物机械数量1871台,其中花生播种收获机械308台,棉花播种机、拔柴机80台,大蒜收获机41台,薯类收获机5台,设施农业机械1437台。花生播种机、花生收获机以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公司生产的机械为主;大蒜挖掘机以鱼台强进大蒜挖掘机制造厂生产的机械为主。
2、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市农机化发展正处于中级发展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时期,我市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5%,而经济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尤其是种、收,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是一片空白,经济作物机械化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今后几年,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市大蒜、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不断增加,面积逐年加大,但经济作物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农民迫切需要机械化作业来取代人工作业。以大蒜收获为例,全市大蒜种植面积接近110万亩,若大蒜收获实现机械化,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降低作业成本。经测算,机械作业和人工收获相比,生产效率可提高70倍,亩收获支出降低一半以上,而且能显著地降低损伤率。
二是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还是以收获大蒜为例,机械收获大蒜每亩收取作业费90元,按单机年作业量300亩计,机手每年作业收入2.7万元。同时,还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农村二、三产业。三是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是农机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当前,经济作物尤其是大蒜、花生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市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基本上还是空白。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特别是大蒜、花生、薯类生产机械化任重而道远。
二、我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规模小:济宁市经济作物大部分是个人种植模式,种植面积小而且分布零散,不适宜机械化的成片规模作业,不会产生规模效益,这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2、市场窄:由于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自然而然地导致市场面窄。济宁市所产出的经济作物绝大多数是在本市内销售,少部分才能销往邻近的省市县。就连济宁市目前发展势头最好、商品化程度最高的金乡大蒜,也难以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使得济宁市经济作物的发展缺乏动力,严重阻碍了济宁市经济作物的发展。因此,坚持“走出去”的政策,勇于向外扩展,开拓更大更广的市场,是济宁市经济作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3、生产技术低:济宁市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普遍偏低,农民仍然是在凭经验种植,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机、农技站普遍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农民文化素质低,不能通过自学来获得所需科学技术,这些都是导致济
宁市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偏低的原因。生产技术低,就意味着产品质量低,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销路不旺,价格偏低,收益减少。农民不能因经济作物获得较高收入,使得他们无力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了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4、投入少,经济作物机械装备数量少:在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投入方面,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是偏小的。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但还是“粥少僧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数量少,装备水平低。
三、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落后的原因
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落后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1、客观因素:地理条件:济宁市东部多山地、丘陵。山地多有利于林木业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但交通不便让林木生产成本较高,难以成为经济作物的支柱产业。花生、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又比较分散,种植成本高,运输困难。因此东部山地、丘陵成为济宁市发展大规模经济作物的制约条件。
2、主观原因:(1)农民观念落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农村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农民希望的是“小富即安”的生活,不愿、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尝试和创新。农民缺乏竞争心,不愿作“第一人”,正是这种心理让农民固守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上,不敢向收益更高好的经济作物种植迈进。农民观念落后是阻碍济宁市经济作物发展的根源所在。(2)政府投入少,支持和扶植的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引导:政府对农民的投入少,技术支持太小;缺乏合理的引导;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农民仍然认为现在税费太高,农民的收费太多,劳作一年,除去成本和税费已所剩无几。
四、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经济作物机械的科技投入,对生产企业进行科研补贴,研制出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可靠性的新型机械,不断满足经济作物生产对机械的需求。
2、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机以及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部门要积极推广应用示范新技术、新机具,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然后农民才会去购买新型农业机械。
3、推进经济作物生产的设施化、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产业信息,使经济作物生产与销售、加工企业紧密结合,延长经济作物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作物效益。
4、抓好关键技术的培训,提高经济作物生产者的技能和素质。经济作物种类、品种繁多,技术性强,更新快,需要较强的科技人员作支撑。因此必须抓好
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以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5、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农民购买农机实施补贴政策,就因为农业利润空间太小,农民收益太低,积极性不高。加大对机械购买、使用者的补贴力度,会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从而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对机械的需求展望
根据济宁市经济作物种植情况,目前我市急需购进以下机械,以满足经济作物发展的需要。
1、设施农业需要机械为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臭氧消毒机、蔬菜喷灌机等;
2、花生生产需要机械为花生播种机、花生收获机;
3、大蒜种植收获过程需要机械为大蒜挖掘机;
4、棉花生产需要机械为棉花拔柴机;
5、其他机械如核桃采摘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