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市菠萝庙船厂青年状况调查报告
沙市菠萝庙船厂青年状况调查报告
08秋行政管理0944001450420王海
随着两厂的合并、人员调整的顺利到位,我厂迎来了良好机遇,又面临着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增强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严峻挑战。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在修造船企业中能更稳定地工作、生活。针对我厂青年状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一、员工的结构、分布和基本状况;
菠船厂共有职工600余人,据调查统计,目前28岁以下青年共计 480 人,大学本科以上 23人,大专80人,中专以下 377人,其中技师 8 人,高级工68 人,中级职称 3 人,初级职称 40 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厂已经由3.5万顿举力浮船坞改造成现在的6.5万吨级举力浮船坞,而且修船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现在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厂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不断地冲击,现在青年人的思想动荡不堪,青年人跳槽已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2000 年以来,共计流失本科生 23 人,大专生 16 人,中专及以下 7 人。分析原因共有以下几点:、经济利益的诱惑。据调查,一般跳槽的青年人才一年收入较之原来在厂里辛辛苦苦一年挣的要超出很多。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加上社会现象的影响,现在青年人对经济比对任何一切都看得更重要。、生活的压力。由于我厂招聘的青年人才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这些青年人才的收入不仅要供自己还要供家里。日子过得非常紧张。再加上还要余钱结婚、买房,所以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来自同学、同事的引力。邻看邻,亲看亲,凡跳槽的人,不仅囊中丰足,而且经了风雨,见了世面,了解了更多的市场信息,增强了搏击市场的能力,对在市场上如何挣钱,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于是传一带十,跳槽的潮流正在厂内汇聚。特别是跳槽人中涌现出为数不少的成功典型,对青年人的引诱力更强。4、发展前景。现在青年人的期望值很高,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也很重视,虽然在厂里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发展前景不是很乐观时,也会有跳槽的念头。
三、针对以上现象建议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认真做好青年的培养教育工作;
现阶段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青年岗位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单位领导要敢于向青年压担子,交任务,尽量多地让青年参加重点船舶的修造,试验,攻关,帮助青年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大力开展促进青年成才的活动.认真开展“导师带徒”,“青年优秀技术论文评比”,“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活动,促进青年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当“青年文明号”等活动,为青年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加大青年工作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宣传,让青年了解企业青年培养规划;引导青年学习专业技术,为青年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2、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走岗位成才之路;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支持并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利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企业的文化,把“按期交船是硬道理”,“我们交船不用优惠期”等理念,贯串于生产,工作中,提升企业的形象.加强岗位成才意识教育.繁重的任务,给我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青年成才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必须加强岗位成才意识教育,引导青年高度认识任务,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青年认识到,岗位实践是青年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立足岗位,刻苦钻研,顽强攻关,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事业发展前景教育.在调查中,部分青年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认识不清,理解不够.因此,我们要在青年中大力开展企业发展战略,修造船事业发展前景教育,帮助青年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要通过宣讲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帮助青年树目标,加压力,快成长.3、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帮助青年成才;
教育和培训是青年最关心的问题,是青年最好的福利,是稳定青年,促进青年不断发展的最好措施.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制定,完善和落实青年培训规划,为青年培训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机会,建立起具有特色的青年培养机制.二是要加大青年培训力度,扩大培训的范围,增加参与培训的人数;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上,要专也要博,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三是根据任务情况和青年职工的实际,对青年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建设学习型组织.四是要鼓励青年开展多种形式的自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4、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方面;
一是制定完善青年人才库建设.二是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做好新进大,中生的分配工作.在招聘和分配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专业,爱好,兴趣和特长等多方面的因素,保证学以致用,尽量做到让青年可以干,乐意干,干得了.三是要和基层单位一起帮助青年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激励青年不断自我发展.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改进管理,为青年扩大交流,开阔视野,调动青年积极性提供保障.用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给予每个职工平等的竞争机会.五是拓宽选用人才的视野.结合重大任务,科研攻关,发现有真才实学的人,把他们放到关键的岗位上.六是尽力满足青年的学习,学历需求.探讨建立比较规范的学历培养制度,避免“忙人干活,闲人考研”,“越能干越没机会”等情况出现.5、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发挥好培养青年的主渠道作用;
服务.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服务工作最重要的是针对不同青年的特点,找准“切入点”,解决他们在成才路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针对青年职工的心理“迷惘期”,就应该探索如何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岗位,早日做出新的成绩;针对青年易动的特点,交友的需求,多组织,多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联谊活动.促进.就是要促进青年成才环境的优化.一是要发挥密切联系青年的优势,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反映青年的意见和呼声;二是要加强和有关部门协调,共同建设有利于青年稳定,成才的大环境.宣传.就是加大青年的选树和宣传力度,为青年树立学习的榜样,满足青年的成就感.在青年典型的选树宣传上,坚持典型的先进性和群众性,不能为选树而选树,切实为先进青年罩上“光环”,戴上“花环”;要通过群众评选等形式,使典型选树过程公开,透明,坚持典型的群众性标准.二要做到注意典型选树的层次性,使不同的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不断提高.创新.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青年情况的变化,创新工作方式,活动载体,确保工作的效果.通过本次青年状况调查,基本掌握当前企业青年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后期各级组织将在厂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带领团员青年茁壮成长,为企业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青年思想意识状况调查报告
开拓一队青年思想意识状况
调查报告
自公司团委“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活动开展以来,开拓一队团支部根据上级指示全面进行青年引导工作,现已开展到第二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制定的落实方案,三月份开拓一队团支部分类引导小组对本队青年群体结构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摸底调查,来掌握青年结构。
一、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本团支部青年思想动态,了解他们都关心哪些重要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存在哪些模糊认识和思想困惑。把各类青工的思想状况摸清摸透,找准其思想意识中的关键点。从而能够“对症下药”,及时为问题青年释疑解惑,努力帮助青年打开思想症结。特进行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调查摸底。
二、调查模式
一是在本单位青年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围绕生活和工作两大部分,主要涉及到青年比较关注的一些理论及现实问题,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和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
二是分三班各召开一次青工座谈会,一起探讨发言,提出自己或他人存在的问题、困难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三是进行一对
一、面对面“一对一访谈”,深入青工群体,了解青工思想状况。
通过以上三项措施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本支部青年思想状况,找出他们思想意识中最主要、最集中的关键点。
三、调查结果统计
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深度访谈等手段对本单位群体结构进行深入调查后,经过统计发现,开拓一队35岁以下青工有76人,其中问题青年25人,大约占三分之一,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问题:
(一)25%的问题青年(22至25年龄段)自制力差,吃不了苦,上几个班够生活费了就不想想着出去玩、上网等。
(二)20%的问题青年性格倔强,不服从安排,我行我素。将矿规矿纪不放在眼中,经常跟领导唱反调。
(三)40%的问题青年因工作经验少、工分不如老工人多,挣的钱相对来说比较低,心里感觉不平衡,工作没干劲。
(四)还有一些青工过度追求时尚、娱乐、游手好闲。与大众文化格格不入。
四、问题解决手段
由统计结果可见,问题青年占青工总人数比例较大,这对青工身心健康和区队管理很不利。为对不同类别问题青年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内容的引导,开拓一队分类引导小组尽最大努力加强青年分类引导。
首先,撰写思想引导提纲。针对本支部青年思想意识的关键点,研究、探寻有效解答本单位青年思想困惑的引导思路和观点素材,总结探索出能够广泛吸引青年、有效引导青年的工作路径和载体。
其次,探索创新,开辟引导青年的新途径、新手段、新载体。按照贴近青年特点、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探索创新,开辟引导青年的新途径、新手段、新载体。从形式、手段、途径、载体等方面,探索将思想引导内容有效传递到青年中去的工作路径。灵活运用以下几个主要路径:
(1)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引导青年;
(2)帮助青年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
(3)创新引导青年的活动载体;
(4)使优秀青年典型更加贴近青年、真正走进青年;
(5)开展对面的思想交流和引导;
(6)借助时尚元素和文化形式引导青年;
(7)借助员工帮助计划调整青年心理;
(8)用好“青年驿站”来更好的帮助青年等。
通过以上手段,从而更好地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开拓一队
2011-3-15
第三篇:青年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机械公司青年职工
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本次问卷调查从了解一线青工思想状况及心理诉求入手,立足于青年职工,分析当前公司在生产经营、基础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确立共青团开展工作的方向及思路,最大限度的调动青工积极性,服务公司生产经营。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其中男青工占93.3%。此次调查覆盖了各部门及车间各个岗位30周岁以下青年职工,比较具有代表性。经总结分析,青工思想状况有如下趋势。
一是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93.3%的青工认为企业发展了,个人利益就有保证;27%的青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46.7%的青工对未来的打算取决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
二是职业价值定位更加务实。57%的青工平均月收入在1000—1999元之间;80%的青工认为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工资待遇;63%的青工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最苦恼的是收入低的问题;33.3%的青工在回答“工作上成功的最主要标志是什么?”时选择了高薪收入。
三是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或者发展有信心。70%的青工十分愿意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53%的青工对当前岗位表示非常满意;33%的青工有5年以上的发展规划。
四是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及用人机制有自己的看法。33.3%的青工对公司目前的管理状况十分满意;37%的青工认为目前公司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40%的青工认为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希望采取更为得力的措施。
五是对入党的态度很积极。33.3%的青工认为当前青年要求入党最主要的动机是政治上要求进步。53%的青工对入党持积极努力争取的态度。
六是普遍依赖网络而很少读书和业务学习。53%的青工平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只有20%的青工平均每天读书和业务学习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
针对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这些情况,当前要想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抓思想。要强化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宣传和教育,尽最大努力帮助广大青年职工树立远大理想,把握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满足现状,要有追求、有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建桥梁。各级团干部要经常下到基层,融入到青年职工群体当中,在不断地了解沟通的基础上,增进友谊,培养共识,让广大青工的心理诉求能够及时表达出来。同时,要将青工的困难向上级领导反映,积极配合领导解决青工的实际困难,让广大青工认识到,公司党政领导是真想事真干事的。
第三,学技术。鼓励广大青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配合公司工会及劳资部门开展青工技术培训及技术竞赛。同时也要让青工了解,在做大做强自己本职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关技术知识的储备和积累。
第四,定好位。成功的定义不仅仅是高官厚禄,成功可以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小惊喜。青年人要加强学习,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提高执行力;多提合理化建议,培树思考力。
作为企业中新兴力量的青年团体,共青团要立足本职,搭建平台,鼓励建功,培树典型,营造氛围,为青工成就自我指方向,定思路,出方法!
机械公司团委
2012年3月20日
第四篇:青年党员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青年党员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普教系统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的思想政治状况,进一步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和团市委联合组成调研组,对我市普教系统35岁以下青年干部和 青年党员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汇报、座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召开了汇报会、座谈会20余个,参加座谈的近300人,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1097份,回收率达99.7%。在此基础上,还对宣武、朝阳、通州三个区及部分学校进行了典型调查。
一、当前普教系统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思想政治状况
通过调查,反映普教系统广大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思想政治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表现在:
1、政治理论观点基本正确,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党的指导思想,国家根本政治、经济制度,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等重大问题,多数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认识是正确的。94%以上的同志赞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95%以上的人赞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有助于理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多数人同意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写进《宪法》,对“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认同; 赞同“我国应当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充满信心。
对胜利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把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持肯定态度;对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表示理解和接受;对我国人民能战胜洪涝灾害,给予高度评价,在抗洪救灾中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发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带头捐款捐物,支持灾区建设,并利用这一生动教材向教师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好的教育;对党和国家在处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表示支持,要求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 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积极进取,敬业爱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据调查,91.8%的人认为“奉献是人生最大的乐趣”,95.13%的人同意“在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多数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没有过时。认为面向21世纪,教育系统青年人提高素质,应首先增强对事业高度的责任心。他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敬业爱生,无私奉献,多数人乐于从事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他们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有84.76 %的青年党员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充分和比较充分发挥了作用;99.9%的青年干部认为将自己全部和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本职工作中。
通过向青年干部了解对本校青年党员的评价,他们认为青年党员在协作精神,学习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较高或较强。他们积极进取体现在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日益先进,他们感到,教育工作者责任的重大。有的同志在座谈中说,那种以为精通某种知识就足以将其传授给学生的说法,那种把理论知识简单传授作为目的的教学已经过时。只有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并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不被陶汰。在强烈学习需求下,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有的甚至推迟婚期,放弃休假,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他们打破独专一门学科的观念,广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教学法及其它学科知识;他们努力学习并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他们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到管理和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被调查的1100名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中有28人获省、市级,56人获区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称号;285人获校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65人被评为市、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24人破格晋升高级职称。
分析当前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向上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20年,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并日益深入人心,已被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所认同;市、区县教育党政部门加大了对青年干部培养力度,积累了经验,一批青年干部脱颖而出;在党员中开展学理论、学党章的“双学”活动使青年党员的理论素质和思想觉悟有一定的提高;认真落实《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稳中有升,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实较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实施,尊师重教的风气正在形成。这些都调动了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在看到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向上主流的同时,对他们在思想政治方面反映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问题是:
1、在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重大问题上,部分同志存在模糊认识。
如,对“私有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14.43%的青年干部和25.73%的青年党员表示同意和基本同意,有13.4%青年干部和16.54 %的青年党员表示说不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有9.28%的青年干部和16.32 %的青年党员表示同意和基本同意,有8.25%的青年干部和14.16%的青年党员表示说不清。
2、对深化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产生忧虑。
一部分同志对党中央提出用三年时间使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摆脱困境能否实现表示疑虑。对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认为“久治不愈”而缺乏信心。对深化普教改革和发展工作的评价,有22.05 %的人认为成就不大;对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一部分同志认为是上级领导热,基层学校冷;理论说得清,实际操作难。近三分之一的青年干部面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人员超编,感到教职工思想工作难做,改革步履艰难。
3、人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调查表明,一部分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在价值选择上,同意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有7.22%的青年干部和5.3%的青年党员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个人主义价值观趋于主导地位,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有3.03%的青年党员不同意在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少数人对“奉献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对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表示不同意和说不清。
由于价值观出现偏差,少数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政治意识不强,对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政治是“虚的”,是“软的”;业务进修、评职称是实的,是硬的。有的青年干部工作原则性不强,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个别青年党员违反职业道德,擅离职守,受到党纪处分,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分析,这些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生在和平时代,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学历层次高,但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锻炼;他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不浓,自觉性不高,马列主义理论功底较浅,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缺乏严格党内生活锻炼,抵御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抵制个人主义思想侵蚀的能力不强。从客观上分析,有的领导干部在对青年工作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上有差距,存在着“不放心”、“不放手”,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工作使用多,思想教育不够;工作要求多,具体指导不够;另外,青年同志在学习、工作、生活上还有一些实际困难有待解决。
三、建议
基础教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大生力军的使命。要完成好党和历史赋予的艰巨重任,关键是建设一支适应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的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队伍。他们政治、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关系教师队伍能否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问题,关系到北京21世纪基础教育水平能否持续提高的问题。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要站在面向21世纪战略高度,从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的实际出发,加大培养教育的力度,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1、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切实提高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各区县教育系统党政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要加强领导和指导,坚持领导干部中心组和党员学习制度,切实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学习,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注重出改革的思路,注重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政治理论学习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针对青年同志思想实际,帮助他们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澄清模糊认识,回答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要使理论学习同改造世界观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集体、社会的需要相联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政治理论学习要结合青年特点,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实效。通过各级党校、教师继续教育和干部培训等多种渠道,如举办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政治理论读书班、培训班,组织时事政治报告,开设政治理论课程,把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要继续组织时事政治报告,市教育党校配合专题学习编发辅导资料。要通过自学、辅导讲座、专题讨论、社会实践和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对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政治理论学习要建立必要制度,严格管理。区县教育党委(工委)组织部门应建立青年干
部理论学习档案,组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并同干部的考核和民主评议党员结合起来。
2、学习贯彻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引导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中建功立业。
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和北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实现首都现代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各级教育党政领导要引导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带头领会全教会和市教会精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青年干部树立创新意识体现在开展创新工作,要有创新性品质和创新性领导方式。青年党员要在使学生爱学、会学上大胆创新,主动参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在教科研课题实践中,提高水平,增长才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及时总结青年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召开年轻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促进他们素质教育决策水平的提高。引导青年党员带头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建议,鼓励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在关心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思想的同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当前普教系统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社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生活待遇有所改善。他们渴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但教育经费不足;他们到了成家的年龄,但住房紧缺,尤其是近几年新引进的外地大学生住房困难亟待解决。市、区县有关部门要逐步提高教职工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满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正当需要。积极推进教育系统住房制度的改革,使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安心从教。
第五篇: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团区委 内容摘要 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课题通过对##区青年的文化与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状况、个人发展与幸福指数调查等方面展开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全面分析##青年素质状况以及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并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 ##青年 发展状况 满意度 调查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在“两港一城”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近年来多项经济指标走在上海郊区的前列。同时,##快速的城市化、现代化也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转变,大量农民转为市民,涌入的外来人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就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形势下##青年的发展动态,从而有效地推动全区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团##区委于2007年7-10月间对##青年群体开展了大规模的青年发展状况调研活动。截至2006年12月底,##14-35周岁户籍青年为19.64万人,其中男性9.92人,占50.5%,女性9.72万人,占49.5%;非农业人口13.45万人,占68.5%,农业人口6.19万人,占31.5%;初中和高中在校生人数约为4.07万人,占20.1%。14-35周岁的来沪青年为7.11万人,占##青年总数的36.2%。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抽样/配额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者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LS)和主观健康量表(GHQ-12)及其他自制量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年的基本情况、文化与生活、政府公共服务评价、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安全状况和文明状况、志愿行动和社团参与、社区参与和政党参与、归属感、自我认同与自尊、工作、家庭生活和自我发展状况、个人发展与幸福指数调查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年龄在16-35周岁的##常住青年(连续住在##半年以上),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60份,回收率98.0%,其中有效问卷1923份,有效率96.5%。问卷在##的十四个镇、工业园区、机关单位、企业和社区青年中按照各群体人数比例配额发放,样本对调查对象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覆盖面。本报告对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分析,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二、##青年的发展状况
(一)关于样本的基本数据 在本次调查的1923个有效样本中,平均年龄27.2岁。性别方面,男性占50.9%,女性占49.1%;户籍方面,上海户口占94.9%,非上海户口占5.1%;居住地点方面,城镇占45.7%,农村占54.3%;婚姻状况方面,有配偶的占48%,未婚的占50.6%,离婚的占1.4%,丧偶的占0.1%;宗教信仰方面,无信仰的占91.1%,佛教占4.4%,基督教占3.2%,其它宗教占1.3%;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占0.5%,初中占17.9%,高中、三校占38.2%,大专占22.4%,本科占20.2%,硕士及以上占0.8%;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占13.8%,共青团员占50.8%,民主党派占2.1%;个人月收入方面,低于1000元/月的占33.3%,1000-2000元/月占47%,2000-3000元/月占11.2%,3000元/月以上的占8.6%。
(二)基本特征
1、##青年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持乐观预期 第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在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中,青年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前四位依次为经济发展现状(55.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3.1%)、文化发展水平(39.7%)和城市建设(38.4%)。这与##近年来依托“两港一城”,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密切相关。目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临港开发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经济指标在近四年中均实现了翻番,年增长超过20%,##青年目睹了近年来##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和发展持高度的认同。第二,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识更为客观。物价快速上涨和贫富差距成为##青年最为担忧的问题。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调查结果来看,##青年认为“物价快速上涨”(48.8%)、“贫富差距”(17.3%)、“交通拥堵”(6.6%)、“干部腐败”(6.2%)和“精神生活贫乏”(6.1%)排在前五位。通过和1997和2003年青年发展状况的比较可以看出,##青年看待社会问题更加客观深刻。1997年和2003年对全国青年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年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的观察主要在现象层面,对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治安恶化等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为“党风不正、腐败现象严重”,说明青年对中国国情和改革的最大困难因素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党风问题、腐败现象解决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偏激而不失天真的想法。本次调查中,##青年虽然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是他们不再简单地认为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物价快速上涨”、“贫富差距”、“交通拥堵”等问题同被青年列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说明##青年更加关注民生,认识问题更加客观深刻。第三,政治意识、社区参与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保持与##发展同步。在##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青年政治意识较强,关心和热衷参加社区事务。调查显示,有56.9%的青年表示对参政议政有一定的兴趣,有66.6%的团员表现出很强的团员意识和责任感,有74.5%的青年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具有比较端正的入党动机。在社区参与方面,有82.1%的青年愿意参与社区问题的解决并愿意处于主导者的角色,有73.5%的青年愿意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而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就目前社会转型阶段来看,##青年所保持的这种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热情,是保证##继续迅速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同时,##青年积极参与各类社团,以参加志愿者组织的比例为最高,占50.4%,其余依次为校友会、业余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工会、教育组织、行业协会等。由此可以看出,##青年的社团参与面广,类型也多种多样,显示出青年多元自主选择机会非常多。另据数据显示,89.9%的青年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快乐的、有意义的、有实效的,有92.4%的青年认为应该援助弱势群体。##青年对志愿活动的热衷是一种爱心的传递、文明的传播,对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青年直面知识经济的挑战,渴望高质量的学习文化生活 调查显示,##青年已经感受到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不少青年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求知欲望强烈。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有57.4%的##青年对继续学习培训持积极态度,并且表示出了一定的兴趣。从学习培训的方式看,##青年的选择比较多元,包括短期培训、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自学考试等等。其中在一年内参与过短期培训的比例达到49.4%,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比例达到37.6%,参加自学考试的占到37%。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才来##工作,本地##青年感受到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随着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产业层次在逐步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高校的扩招逐渐形成了一个素质较高的待业人群,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本次调查的抽样结果看,##青年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21%,低于2005年徐汇青年的33.2%。可见,目前##青年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中心城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地区的平均文化水平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青年作为促进发展的生力军,其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区而言,教育普及工作完成较好,但高学历的青年人才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引进和积累。第二,渴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标志。尽管##物质文明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但是“精神生活比较贫乏”依然被##青年列为##社会发展中的第五大问题。为数不多的文化体育设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使用频率不高,甚至出现文化室变为棋牌室、篮球场变为晒谷场,不少活动场所名存实亡。因为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和活动空间,所以当问及“您的家庭成员之间最主要的共同活动是什么?”,有79.8%的青年将“看电视”作为第一闲暇方式。而网络也逐渐成为青年人较多采取的闲暇方式,##青年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4.47小时。由此可见,##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基本上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形式单一,交流范围也很窄。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正日益成为##青年的渴求。
3、就业观念保守,求职途径比较单一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青年充分就业问题更是目前就业问题的焦点之一。本次调查显示,##本地户籍青年的失业率为12.12%。这一数字远高于2007年上海市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4.4%,也远高于《上海青少年发展规划(2004~2010)》中确定的到2010年,把青年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青年就业现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就业压力更多地来自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就业状态进行分析(见表1),如果不考虑征地青年劳动力和农村户籍青年,##原城镇户籍青年的失业率仅为6.5%,远远低于农村户籍青年失业率(13.3%)和征地劳动力失业率(13.5%);该人群稳定正式工作人口达到了80.9%,更是远远领先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在该指标上表现。征地青年劳动力在失业率指标上与农村青年相近,稳定就业人口比例比农村青年高4-5个百分点,但就总体而言,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之间的就业情况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郊区青年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许多郊区青年在户籍身份转变的同时,其就业能力与原城镇青年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表1 不同人群就业状态比较(卡方检验p=0.000)
半年以上正式工作 半年以下或非正式工作 失业 总计4、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不同人群差异较大 第一,##青年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较高,但社交范围狭窄。人际关系融洽是青年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调查显示,68.7%的##青年对目前的人际关系比较满意,11.1%的##青年对目前的人际关系非常满意,总体情况良好。当问及最近得到过的物质、精神或信息方面的帮助或支持时,家庭依然是青年获取支持的主体,均值为3.14,其它依次为朋友(2.80)、工作或学习单位(2.51)、邻居(2.03)、政府(1.96)、非政府服务机构(1.77)。这反映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家庭和朋友这一初级群体在对青年进行支持方面依然在发挥主体作用,但工作或学习单位这一次级群体在对青年的支持方面也已占有了重要位置。研究者认为,当政府以及非政府服务机构对青年的支持再进一步深入后,有望打破原先完全依赖初级群体获取支持的模式,而使青年获取社会支持的模式多元化将会对青年的成长更加有利。第二,社会支持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现象,失业群体社会支持最低。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从业状态几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从教育程度看,社会支持程度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情况。社会支持度最高的是硕士及以上人群(5.81),其次为小学以下群体(5.48),其他各个群体则呈现出教育程度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的现象。从业状态与社会支持呈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社会支持度最高的是农民,达到了5.34;其次是其他从业群体(5.29)和学生(5.13);失业群体的社会支持度为4.62,远低于平均值(5.34)。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失业群体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获取社会支持最低,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使弱者更弱,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还显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的主观健康度最高,而硕士及以上的群体主观健康度最低(2.60),这也表明高学历青年工作压力大,主观健康度比较差。无职业的群体健康度为2.61,低于平均值(2.68),比农民低了近0.3,这说明无职业的群体的主观健康度也较低。因此高学历人群和无职业青年人群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第三,新农村建设得到青年认可,青年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最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许多农村人过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对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调查显示,作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参与者,##青年农民的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健康度、社区归属感、安全感在青年中均是最高的,这与##近年来的“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关,也同青年农民自身素质和视野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对生活质量改善的要求较低,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密不可分。另外,从调研结果来看,男女青年的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健康状态以及归属感、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的得分都是相似的,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地位上逐渐平等。第四,##青年信任度、社区安全感总体较强,但各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安全感是市民对所处居住地区保障的主观感受,是他们对社会治安的破坏力和控制力的动态平衡状态的主观认知,是一种群体意识。而这种安全感常常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例如经济保障、食品安全、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人身保障、社区(村)安全、政治保障等等。因此安全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本次调研中,研究者发现##青年的安全感总体是比较强的,在几项描述性的选项中,八成青年都认为“我生活的周边环境是安全的”、“我乐意住在目前的住处”、“我信任我所接触的多数人”,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青年都对居住在##有安全感,对其他人的信任度也较高。但在各个子项目上也显现出不同,有47.8%的青年认为自己得到了健康保障,接下来分别为经济保障37.8%、人身安全37.5%、食品安全32.3%、环境安全29%、政治保障25%和社区(村)安全24.7%。同时,从性别、年龄、从业状态三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研究者发现女性的安全感要比男性低,而伴随年龄的增加安全感在降低,失业青年的安全感是最低的。
5、##青年对共青团组织评价积极,较为认可 第一,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调查结果表明,60.1%的##青年感到共青团组织在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但也有 20.0%的青年没有明显的满意或不满意倾向。在回答“你对自己是团员这一事实怎么看?”的问题时,67.8%的团员表示“作为团员,我比其他青年更先进,也肩负更多的责任”,但是也有22.2%的团员表示“我并没有感到和其他青年有什么不同”。从总体上看,青年们对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持较为肯定的评价,这充分说明近年来##共青团的工作得到了青年们较为广泛的认可,共青团组织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当前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者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青年需求的日趋丰富和多样,要想进一步提高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尤其需要加大服务青年的工作力度,把服务青年作为加强团的建设的突破口,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第二,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青年的认可。开展活动是团组织最基本的工作方式,也是##共青团组织最擅长的工作方式。调查数据表明,71.5%的青年对所在地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持肯定评价,而72.3%的##青年都曾主动参过共青团组织策划的活动,其中 32.5%的##青年表示自己通常会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这说明大多数青年都有参与共青团活动的意愿。交叉分析表明,学生群体对于共青团活动的参与度相较于其它职业群体而言是最高的,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是团组织覆盖面最全、团组织活动开展最活跃和正规的地方,学生有更多参与团组织活动的机会,故参与程度最高。第三,具有长效性的活动在##青年中认知度较高。调查表明,凡具有长效性、共青团经常开展的活动在##青年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数据显示在##青年中认知度最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有志青年下农村(87.1%)、青年志愿者行动(45.0%)、团员意识教育(37.5%)、创建青年文明号(32.2%)、亲农工作室(31.4%)。而这些都是近几年来在##共青团活动中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项目。由此可见,要进一步提高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力和向心力,更好地发挥团组织服务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作用,我们在继续深化原有品牌项目,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出新的做法的基础上,更要集中精力,精心设计、着力打造一系列规模大、影响广、效益好,具有##特色的新的品牌项目。
三、工作对策与建议
(一)着眼于健康成长,引导##青年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积极推广“人生发展导航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在青年中开展“人生价值”大讨论,促进青少年对人生发展的思索,加强对青少年人生发展的指导。鼓励青少年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文化素质和就业本领。建立“青年幸福指数”调查系统,不断跟踪青年群体的成长生态。以切实加强青少年,尤其失业青年的维权工作为重点,着力优化青少年和谐成长的社会环境。举办“与大师面对面——青年发展论坛”,促使青年在与杰出人物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服务社会、不断进取的职业意识,促进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团队合作精神,鼓励青少年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学会融入集体。以深入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为重点,着力推动企业青工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通过举办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青工技能比武、评选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等活动,引导企业青工立足岗位投身创新创效,努力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扎实推进青年科技创新行动为重点,着力激励各类高层次青年投身自主创新的实践。建立起高学历人才的服务体系,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排解他们的工作压力。
(二)着眼于职业发展,引导##青年把握自己的前途命运 要积极转变青年就业观念,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通过举办失业青年和青年就业、创业典型座谈会等形式,鼓励他们摒弃“眼高手低”和“一切朝钱看”的错误就业观念,建立起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青年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投身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亟待发展并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产业领域,努力提高为青年创业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青年职业发展服务中心,构建青年职业发展服务网络,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组织保障。依托“##青年就业联盟”和劳动局,发动基层团组织挖掘青年就业岗位,召开青年见习、就业招聘会。确立一批企业作为青年创业见习基地,为青年自主创业提供路径保障。加强和有一定资质的培训机构合作,推出符合青年需求的培训课程,切实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开设“青年创业服务超市”,创建青年创业导师团,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资源保障。探索区青年创业基金的申请、运营和管理工作。
(三)着眼于社团建设,引导##青年丰富文化生活。在本次调查中,有九成的青年表示愿意参加社团活动,但真正的参与者仅占五成,因此可以看出主观上青年人愿意参加社团活动,而是现有的社团还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参与的要求,因此要充分运用好社团这个阵地,真正服务好青年,需在三个方面引导社团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服务性社团。社团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兴趣或技能为主导,这类社团主要透过文体及兴趣活动发展青年的个人潜能。另一类以服务社会发展为主导,更多的是公益性组织,这类团体以激发个人潜能、服务社会及发展国家和国际视野为目标。从本次调查中发现,青年群体对这类组织(除志愿者组织外)的认同度不是很高,因此必须深化这类组织的建设。第二,进一步扩大社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青年存在着社团参与意愿,但对一些社团的服务内容和功能并不知晓。因此,应该给社会性的社团创造畅通的宣传渠道,帮助他们得到青年的更多的了解,从中得到更多的服务。第三,着眼于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活动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按照“社团+项目+骨干+机制”模式,不断加大青年社团的建设力度,完善青年中心职能,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体系。创新社团发展机制,加快培育各类青年社团,充分发挥青年社团的组织优势,实现社团文化的繁荣,切实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着眼于组织建设,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影响力 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把团的建设纳入党建的整体格局,结合郊区发展实际和青年流动分布情况,构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多样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实施服务新郊区新农村团建基础工程,使农村基层团组织实现“五个有”的基本目标。牢固树立“基层第一”的观念,把村级团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创新,推动村级团组织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按照“区域覆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建设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和充满活力的社区团组织。面向“两新”组织,突破原有的建团模式,探索联合建团、依托建团、产业建团等方式,实施有效覆盖。按照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建设“流动团员联络站”,努力消除团员联系的盲区。进一步做好发展团员工作,不断为组织输入新鲜血液,重点做好中学团员发展工作。不断加强青联、学联建设,更加有效地凝聚服务青年。履行好“全团带队”的职责,指导少先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加强##共青团的品牌建设,把“有志青年下农村”和“亲农工作室”等品牌真正做成党政认可、青年欢迎的社会品牌。
(文选才、施皓、苏国林、陈蓓丽、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