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对我站青年工作的影响调研
互联网对我站青年工作的影响调研分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对当代青年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冲击。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1998年6月上网用户为117.5万,到1999年6月已猛增至200万,并正以每年150%的增长速度发展,预计到2008年,中国上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群。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我站广大团员青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故此当前我站青年工作中,互联网对部分团员青年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青年上网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互联网对青年工作的影响,站团委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对我站管内113名团员青年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有9.7%的青年表示自己是网迷,“经常上网”;表示“偶尔上网”的青少年为20.4%,两项合计已有30.1%的团员青年进入互联网世界。如果加上21.4%的青年“准备上网”,未来可能上网的青少年将达到50.5%。同时有高达33.9%的团员青年表示“想上网,但没有条件”。这表明,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上网后备军的数量是极其可观的,网络市场的前景相当看好。另有15.6%的青年表示“不准备上网”。据调查,20至28岁占上网人数的75%以上。
被调查的青年“网龄”并不是太长。上网的青年大多数“网龄”都在3年以下,这是因为我国互联网在近两三年内才突飞猛进地发展,青年接触互联网时间不长。上网时间:一般每天平均不会超过2小时,极少有人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或以上。进一步分析表明,网龄越长的人上网的时间越长。上网地点:一般集中在三个地方,网吧、工作单位和家里。其中在外上网的比例较大。上网费用:自费上网的占70.6%,公费上网的占7.9%,既有自费又有公费上网的占21.5%。大多数人平均每个月的上网费用保持在60元以下,少数人每月花费在60元以上。
二、互联网对我站青年的影响
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就象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面特征。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进入其中的青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不良信息会对青年一代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调查中发现,网络与青年的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站团员青年已成为网络的一个很大的使用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稳定性,使得网络对
他的影响较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
1、积极因素
一是可以开阔青年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二是可以借助虚拟空间,广泛展开对外交流。三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促进青年的个性培养。四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促进青年自主学习,自学成才。五是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可以说,网络的发展为青年的交流、创新、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2、消极因素
一是网络病症问题。个别青年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有的已出现明显的网络病症,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二是不健康网点问题。一些渲染色情、暴利、邪教或反动的网站毒害了一批青年,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成为传播不健康内容的主要媒体;三是部分青年过分地迷恋网络,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四是网上交友问题。网上聊天和交友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青年承认自己在网上经常和不认识的网友聊天。
3、网络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将带来不良后果
显然,网络对青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处理不好,势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网络的复杂性易使青年产生思想混乱。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设备的同时,必然携带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个挑战。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途径,大量散播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屈事实。青年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政治观念淡化。这种状况对青年成长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二是网络过多的不良信息也易对青年造成“信息污染”。许多青年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但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的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同时因网上的信息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青年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严重的将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三是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年社会化的“不足”。青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不必知道对方是谁,许多青年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大都是虚拟的,过分的沉溺其中会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信心不足。
四是网络的隐蔽性会造成青年道德感弱化。据了解,有29.5%的青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5%的青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1%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
三、网络时代如何做好我站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面对网络时代的利弊权衡,如何加强引导,做好我站青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减小网络的不良影响是摆在我们共青团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监督管理,一手抓教育引导,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大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年的教育引导。加强对青年的全面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充分考虑青年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
2、要加强对青年的法制教育。大力宣传与电脑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要通过各种媒体力量,宣传网络的积极作用,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青年浏览的健康网站、通过开辟主题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教育青年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3、加强网站建设,完善管理手段,满足青年对互联网的需要。对网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不能采取简单的回避政策。事实证明,一味的禁止上网只能适得其反。我们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开辟适合于青年特点的、满足青年要求的网站,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大量地宣传正确的、健康的内容,占领青年的思想政治阵地。目前,我站网建设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下一步要积极筹划,组织设计相关网页,完善网络功能,并积极号召段爱好网络的团员青年投身其中,并制定网络管理办法和文明公约,使段网络真正成为青年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阵地。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年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青年团组织要在信息时代的号角下不断开拓新思路,紧跟形势,成为青年健康发展的引路人。
第二篇:互联网对我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对我生活的影响
大二的第二学期,我选修了《互联网技术》,虽然这门课仅仅只上了半个学期,但它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和伟大。互联网是伟大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证明。它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节奏。
谈到互联网对我生活的影响这个问题,我觉得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表达我的感受是最适合不过了。在我看来,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刀,它在方便我的生活和学习的同时,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问题。
例如,1.网上购物。在夏天那炎热无比的天气,我常常由于讨厌那猛烈的阳光而不愿意出门,但又想享受逛街的乐趣,这个时候我只要轻松地上网点击,就有无数漂亮而便宜的衣服和其他东西等着我挑选,而且数天内,网上店主就会把我想要买的衣服送到我的学校。在寒冷刺骨的冬天,我也会因为讨厌外面大风而不愿意出门,但只要我上网简单的搜索一下,我就能方便地找到各种各样我想要的东西。2.网上看新闻或文娱节目,了解世界资讯。网络不但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帮助我,更是与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经常因为要上课或者工作等其他事情的关系而不能准时地收看到新闻,各种娱乐节目,电视剧等,这个时候,网络就能简单的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有了互联网,我不必再担心时间不够,我只要打开电脑,简简单单地上网,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就尽在我的掌握之中了。3.网上搜集资料。当我想要找资料,而时间不多,资料却需要齐全时,我不用再埋头工作在图书馆里苦苦寻找了,我只要在电脑里输入我要查询的资料,就可以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网络,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帮我大功告成。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我可以了解到更加课外知识,可以看到其他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提到的知识,可以搜集到更多精确的数据,可以解决到更多更多难题等。互联网给我一个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见识的好机会,通过互联网我看到了更多,听到了更多,了解到更多。在学习这个方面,互联网确确实实是我工作和学习的好助手。4.网上聊天。另一方面,在与远方的同学和朋友取得联络这个问题上,网络更帮了我不少,我有一些高中同学都出国留学,因为相隔两地,我们不能常常见面,但我们会常常想和对方联系。这个时候,我可以通过上网与他交谈,我们不但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还可以看到对方的一切,我们就像在面对面地聊天!无论我们相处多远,互联网可以使我们感觉近在咫尺。
5.网上交友。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作为大学生的我,在学习上常常会遇到挫折和苦难,生活上也发生各种各样不开心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会选择上网找一位我不认识的朋友向他诉说我的烦恼,这也让我学习到和一个不相识的人交往需要什么技巧,让我了解到要让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愿意听自己诉说需要什么技巧,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6.网上学习。更让人高兴的是,我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各样的视频,可以在网上听世界个著名教授讲课,学习更多更多的知识,也可以上网看关于跳舞唱歌等的视频,通过互联网,我找到自己更多潜在的爱好和能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的问题。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际交往方式为我们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排解不良情绪的巨大空间。互联网在丰富我的大学课余生活的同时,随着我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由于我不能时时刻刻以最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有时候会因为过分沉迷网络用游戏,网络小说,网络交友等,这个时候互联网对我的生活和学习就起着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浪费时间。大学生活是自在的,大学的时间大多数都是学生自己自由支配,我会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友而不知不觉地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在大学的生
活里,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我都会坐在电脑前,和朋友在网上聊天或者上网玩游戏等,因此我去图书馆学习和外出实践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知不觉大幅度下降,让老师和父母失望。2.学校效率下降。由于常常沉迷电脑游戏和网上小说,我会把自己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上网,会让自己的生物钟错乱,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由于沉迷上网而睡眠不足,上课的时候会昏昏入睡,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情投入听老师讲课。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和生后都带来了太多太多的便利,只要打开网络,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做功课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就会常常利用互联网的神奇能力来帮助自己,但利用互联网帮助自己,不必什么都自己思考,不用什么都自己手写的时候,我的认识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因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而越来越差。3.身体素质下降。常常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和视力,沉迷网络,运动和锻炼身体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使自己失去了许多锻炼身体的机会,让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电脑会发出辐射,让在常常呆在电脑前的我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也降低,视力下降,引发心血管,胃肠功能等各种疾病,对自己的身体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伤害。4.交际能力下降。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需要在实现的环境中去体验。但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使自己参加校园活动或者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忽略了身边的同学和社交活动,造成了和身边的同学关系越来越疏远,人际交往淡化,交往能力下降。5.过分依赖网络。由于网络拥有神奇的能力,每当我遇到不懂的题目和不认识的东西时,我第一时间不是自己思考,不是自己去图书馆查找答案,而是打开电脑上网搜集答案。长期下来,我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来强烈,常常利用互联网的神通广大帮助自己解决自己学习上的问题。让自己不知不觉地失去了独自思考的机会,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越来越差,而对互联网的依赖却越来越强烈。
很明显,互联网对我自己学习和生活都起着双重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但我知道只要我对互联网能持着正确的态度,我就能好好享受互联网给我带来的便利和帮助。只要我能好好控制自己,我就能避免互联网给我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利作用。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给我们社会带来了许多弊和利。当今社会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网上游戏到网上课堂,网上购物到网上炒股,都可以在计算机前完成。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进入人们的生活。电脑录取新生的做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已经应用多年。从1996年广西高考初试网上录取,发展到2002年近1600所高校在网络录取320万新生。非典时期,网络保障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视频会议改变了面对面开会的传统习惯,及时方便。网络课堂进行高考辅导、答疑和试卷分析,中小学师生免费学习浏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网络影响广度的增大是以影响群体的增多为标志的,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接触和使用网络的个体本身的发展上,也反映出接触和使用网络的家庭的增多、不接触和使用网络者受网民的影响增多等方面。从网络影响深度来看,网络对人们的语言、价值观、行为方式、文化等深层次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整修世界经济的格局以及产业的组合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网络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履行和技术深化上。它使得人们有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有用的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过网络和电子商务,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商品。从生产者角度来说,网络的应用养活了企业的监督成本,缩短了生产的决策者和生产人员之间的距离,并使企业管理模式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变,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网络的应用,更有助于政府对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通过网络,政府能够及时地了解公民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和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有利于政府按照公民的要求为公民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网络使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数量逐渐减少,从而有助于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网络降低了政府运作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及时,并且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现现象。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正面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如它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开放性、多元化,促进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从独立性社会向群体型的转变等。然而,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并将长期存在着许多影响未成年的一些犯罪行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人们也不断地看到并感受到了这些行为及其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如天津市调查资料显示:未成年人因迷恋上网聊天而引起的刑事案件已达8件有28人嫌疑犯罪.其中就有21人.达到了犯罪人数上的一半以上.与健康的社会文化相比,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面也更广,在互联网上也是如此。虽然世界各国对垃圾文化的传播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要将这些东西如同犯罪行为一样从互联网上杜绝掉,还需要全人类漫长而艰苦的努力,统计报告显示,北京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中心具统计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其中让人惊讶的是24岁以下的网民占全国上网总人数的55%,在泡网吧的人群中青少年占80%以上。有的中小学生对上网非常着迷,一天不上网就浑身不自在;有的中小学生通宵达旦沉溺于互联网游戏而不能自拔,给中小学生的学业、健康和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不少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不诚实的,因而用假名、说假话、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成了一种“时尚”。另据调查,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大多数黄色网站中小学生可以随意进入。2000年,山海某一大学退学和转读学生237名,80%以上因为过度沉迷于计算机娱乐和网络游戏。现在的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玩“飙车、破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的大学生,在火爆刺激的内容影响下,及其容易使其道德认识模糊,使其淡化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无人唯一伤害他人达到目的的娱乐方式是合理的。
社会是进步的,发展的,前进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再前进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文明进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人们更是生活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而神通广大的互联网更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增趣不少。互联网,像一根很长的绳子,它把一个很大的世界连接在一起;互联网,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让你的梦想成真;互联网,像一片汪洋大海,有无穷的奥秘等你去探索。互联网,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得方便,更加得丰富多彩,也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
我深信,只要我们懂得控制自己,懂得分配时间,看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弊与利,善用电脑,那么,互联网一定会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好帮手,我们就能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帮助。
我对《互联网技术》这门课程的建议:1.我建议老师在上课时间多给同学们放有关互联网的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从而引起同学们对互联网的好奇心,让同学们对互联网的神通广大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2.我建议老师在每一节课快要下课的时候,留一些时间给同学们上讲台向老师提出今节课的疑问,或者他对这节课的感受。3.我建议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题或者多让同学们发言。4.我建议老师在讲有关互联网的应用知识时,多举实例。
第三篇: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调研报告
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调研报告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谢忠保
广东加入国际互联网始于1995年。起步时,全省仅有20多个网站,绝大部分挂在中国电信网上,人们知之甚少。1997年猛增到上千个,现在更达到1.6万个,占全国站点总数的11%,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广东已经打出了一些知名的品牌网站,如163免费电子邮局、21cn、湛江碧海银沙、汕头信息港、顺德“两家一花”等。据统计,目前登记注册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8 0万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广东省的共青团工作也开始步入信息化的轨道。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中山、江门、佛山、阳江共8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团委开办了自己的网站。一些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中学的团委也在学校的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阵地,尝试在网上开展共青团工作。县级团委建立网站的为数不多,南海市所建立的“南海共青团”(http://)网站,开办较早,运作得较好。
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据CNNI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按照这个比例,广东约有71万青少年有上网经验,这个数字占广东省15~35岁青少年总人数(2626万)的2.7%。尽管相对人数较少,但是绝对数字已经足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青少年群体了。
一、青少年上网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为了深入了解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于2000年4~5月份,在全省的学生、职业青年、农村青年、团干部等不同青年群体中,开展了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39份,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 1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性别男女
52.8%47.2%
文化初中及以下 高中大 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程度5.1%32.9%17.9%43.0%1.1%
年 龄 11-14岁 15-19岁20-24岁 25-30岁 31-35岁 36岁以上
1.4%18.6%45.6%28.0%5.0%1.4%
职 业企业公司 机关事业 教科文卫 农民 学生
职工单位干部工作者
40.0%10.5%4.1%1.8% 42.5%
婚姻状况已 婚未 婚
13.1%86.9%
政治面貌群 众 共青团员中共党员
8.8%75.5%15.7%
“网龄”:
被调查的青少年“网龄”并不是太长。这439名青少年当中没有上网的人数为151人,占总数的34.4%。上网的青少年大多数“网龄”都在2年以下,这是因为我国互联网在近两三年内才突飞猛进地发展,青少年接触互联网时间不长,网龄达到3、4年以上的只占3.9%。上网时间:
青少年上网时间一般每天平均不会超过2小时,极少有人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或以上(1.2%)。进一步分析表明,网龄越长的人上网的时间越长。
上网地点:
一般集中在四个地方,最多是在家里(81.5%),其次是在学校的机房(36.8%),第三是在工作单位(29.1),第四是在学生宿舍(25.3%)。其它一些地方包括:网吧、公共图书馆和
亲朋好友的地方。
上网费用:
自费上网的占40.6%,公费上网的占17.9%,既有自费又有公费上网的占21.6%。大多数人(88.1%)平均每个月的上网费用保持在100元以下,极少数人(1.6%)每月花费在200元以上。
经常上的网站:
广东本地网上得最多,有87.8%的人经常上本地网;大陆其他地方的网站相对于港台及国外的网站又较受年轻人欢迎,前者上网人的比例为73.2%,经常上香港网站的占18.9% ,上国外网站的占16.6%,而上台湾网站的人最少,只有3.4%。
阅览信息:
阅览得最多的信息是文化娱乐类(45.7%),其次是时事新闻类信息(25.0%),经济类信息(12.7%),科研学术类信息(10.0%),其他信息占6.6%。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进入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的影响。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而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混乱。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意识,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得更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硬件、软件的更新换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经受网络平等性熏陶的青少年,自然会增强平等待人、待己的观念。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这次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16.6%)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这对于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大地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设备的同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个挑战。就语言来说,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这种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求知途径,过多的信息也易对青少年造成“信息污染”。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许多青少年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但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调查中,70.6%的青少年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表示“满意”。55.8%的青少年表示最希望能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的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网上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据我们的调查,有34.6%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4.9%的人承认“经常”去看(实际人数可能大于这个数字)。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就看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还有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
网上交友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青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
4、网络的互助性培养出众多“网上雷锋”,而网络的隐蔽性又会造成青少年道德感弱化。网络的互助性是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一大德性的创新。国内外关于互联网上紧急救助的动人事例屡见报端,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一位职业青年的妻子剖腹产后,手术伤口感染,医院治疗没有效果,他就在网上发布求救信息。时隔不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众多网民的电子邮件,有的是有这方面经历的人,有的是职业医师,还有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向他提供解决方法,即使一些门外汉也热情地告诉他可以在哪里获得帮助。后来他根据网友们提供的信息,与医院探讨出治疗方案,解除了他妻子的痛苦。
网络互助性的生成有多层次的原因:首先,一些网站需要培养自己的网民,就想方设法为来访的青少年提供各种真诚的、高质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大多是免费的。各大网站之间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上不断花样翻新,为互联网的互助性提供了大环境。其次,在网上给别人提供帮助可以满足大多网民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学生网民说:“当我给一些新手提供了帮助以后,他们会十分恭敬地对你,称你‘大师’,那种感觉很好。”还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性会广泛传播,助人者影响受助者,受助者大多会再充当助人者,这种良性循环就造就了网络的互助性。
另一方面,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去重视。据调查,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其次也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5、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网络的高科技特征易造成青少年单一的技术崇拜。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络建设领域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在这个领域里,较少存在不平等的因素和进入障碍,大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十几二十岁就出类拔萃,成为业界高手的人大有人在。一些在校学生甚至“休学创业”,进入红火的IT行业。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总是被看作受教育者,而网络世界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无中生有的世界,青年人在这里拥
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在网络世界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成为业界的宠儿,这取决于网络本身对技术及创新能力的高要求。IT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其高技术、高收入,他们的职业声望已经在众多职业中名列前矛。在广州大学生四位钦佩的人物中,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位于周恩来、邓小平之后,名列第三。青少年群体对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崇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青少年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容易造成对思想修养的偏废,认为个人素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包打天下。从青少年对“黑客”的认识上可以略见一斑。7.6%的人认为黑客是“侠客”,22.0%的人认为黑客是“能人”,而多达39.7%的人对其认识模糊,认为“说不清”。我们并不希望出现单一的技术崇拜,而忽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现象。“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是江泽民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四统一”要求之一。另外,技术道德、职业伦理对技术本身的发展也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没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就不可能把技术应用到合乎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上来。
三、互联网给青少年工作带来的新课题
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互联网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生活在现时代的青少年一代,将与网络一起成长,他们会区别于“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而成为新的“网络世代”(the net generation)。网络世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给我们青少年工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带来新的课题,我们应该作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
1、如何建设青少年的网站,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
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war of eye balls),意即谁能吸引住网民的注意力,谁就会在互联网上取得获胜的优势。互联网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迫切需要共青团组织在占领网络阵地方面作出努力。在思想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
青少年网站的建立已经成为必要,关键是如何运作。目前,从团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同层次的团组织建立了工作性的网站,这还只是团的系统内部网站,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大。在上网的青少年当中,只有9.9%的人访问过共青团系统的网站,23.5%的人“听说过,但没访问过”,而多达66.6%的人“没有听说过”。有的网站甚至因为缺少网民光顾,而出现“空壳运转”的现象。因此,建立青少年网站首要因素就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住青少年的“眼球”,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增加吸引力就是要加强服务力度,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2、如何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社会化特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是改善了青少年工作者的物质工作条件,增加了开展工作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会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社会化将更多地充满“同喻”色彩,他们更多地是在同辈之间相互学习,老师、家长的社会权威地位逐渐削弱,青少年工作者的教育主导作用必将受到威胁和挑战,他们的主导地位将变为辅导地位。在网络时代,正确思想理论的“灌输式”教育仍然不可或缺,但思想教育的成效将更多地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平等、互动。
因此,就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内容来说,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就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形式来说,主要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
3、如何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
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而言,属于“亚道德”范畴,它源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体系,又有别于现实道德,它既可能对其进行补充、创新,也可能对其进行偏离、反叛。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整个网络伦理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网络是个新生事物,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处于建设过程之中。我们应加强对网络伦理规范的研究和探讨,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建议各种网络技术传授部门,在进行网络技术训练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模塑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
4、如何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据这次调查,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当中,18.8%的人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网络组织。网龄越长的人,参加组织的可能性越大。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这个比例会越来越高。
网络虚拟组织具有分散性和边缘化特点,它与社会生活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有许多本质的不同。从理论上讲,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可以不分民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或仅仅根据相同的爱好和对某些问题的兴趣形成“讨论组”之类的“团体”,这样由电子信息网络而产生了种种新的社会群体和关系。各种虚拟的或电子的共同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其他群体,甚至府组织机构的政策产生作用。
网络组织既有健康的、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类型,也有不健康的、带有反动色彩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类型。它们基本游离于有效管理之外,处于无规范的运行状态,对现实社会中合法的、健康的组织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以有效的方式介入网络组织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并不是不可以为我所用的。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组织的管理,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开展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活动。
5、如何加强网络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犯罪就成为网络发展的伴生物。网络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颗毒瘤。网络犯罪有多种形式,如:电脑病毒的制造和传播;电脑滥用,也称“非法访问”;电脑情报盗窃;电脑经济盗窃;电脑破坏;电脑失效制作;电脑欺诈;制作、出版、传播非法作品;电脑软件侵权;电脑泄密,等等。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哉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刑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
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网络犯罪日益严重的情况,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青少年相应地就缺少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对于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重要作用。就青少年群体自身来说,他们也大力呼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这次调查中,就有76.2%的人同意“政府应该加强网络法规建设”的说法,81.2%的人认为“网络犯罪应该受到惩罚”。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青少年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青少年工作成效。
第四篇:互联网对中学生学习及行为影响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自身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调查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发现中学生在上网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注重合理安排大家的上网时间,我组成员根据学校布置的任务,对近XX名的中学生,采用问卷法与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上网的目的、上网的时间、上网的地点、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以及对互联网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显示如下:
(一)现象
1、中学生上网地点和时间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XX%是在家里上网的。我想这正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拥有电脑的数量增加造成的。其他还有XX%在学校宿舍和XX%在学校机房上网。便利的上网环境为学生解决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提供有必要的帮助。
上网时间的长短代表中学生在网络上分散精力的多少。由图一看出:超过XX%的中学生表示上网时间在1--3个小时以内,XX%中学生使用网络时间为4---6个小时,只有大约占XX%的中学生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上网时间加长,中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不知不觉加大。在关于分享内容的调查上,不难发现有一半的中学生比较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各种视频、图片、文字,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多彩。这体现出当代中学生追求个性的一面,其次关注新闻网站与学术网站的人数比例相当。
2、上网的目的对于网络中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中学生的欣赏角度也不尽相同,那么,中学生平时都是如何在网上冲浪的呢?从我们对XX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得出如下结果:①浩如烟海的网络资讯要想成为中学生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还要很大的一段路要走;②目前,网络还是成为广大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
3、当下中学生及家长对网络的态度
在调查中,XX%的中学生对于离开网络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但仍有XX%的学生表示离开网络会感到很空虚很难过。周末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家长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XX%的家长认为只要时间合理就可以上网,还有XX%的家长反对孩子上网。大部分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而学生认为家长反对上网的原因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
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而当今学生是否经常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数据显示,多数的学生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利用这些网上资源,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经常浏览学习资料。
(二)存在问题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认为网络确实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对他们的学业有所帮助,但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网时间过长,关注娱乐内容过多。中学生属于未成年群体,太长时间的面对电脑,不管是对生理还是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害处。
其次,中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沉迷于网络。过多的浏览娱乐信息既会影响学业,又会对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过度迷恋网上交友,导致大部分中学生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同时,中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骗,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那般美好,不乏存在一些居心叵测之人,例如,网上聊天引发网恋,在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们脆弱的心灵,而且也耽误了学业。
第四,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对学业产生冲击。特别是男同学,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而网游中的暴力等不良因素会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最后,小部分家长坚决反对孩子接触互联网也存在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急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信息都是靠互联网来传播的,相比于现实生活,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如果中学生完全不接触网络,就是闭目塞听,不利于开阔视野。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1、建议上网时间每周1—2小时(最好在周末)。
2、将课堂上模棱两可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利用网络上的各大搜索引擎,搜索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3、老师可以适当布置了解时事的作业。
4、家长在家里督促孩子正确利用互联网,来帮助学习。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我们认为: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刻不容缓。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二是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各校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主页,向他们推荐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
第五篇: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1.在认知方面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2.在人格方面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4.民族意识的弱化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毋庸质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为此,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为此在正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要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普及互联网教育,尤其是在学校普及是当务之急。
一、是建立校园网,在网上实现同步教学、答疑解析,并且配合网下的定期面授。
二、是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不仅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还对他们实践所学的知识提供机会。
三、是以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将青少年保护在不良影响之外。
四、是加强立法。息产业部近日出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含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每日8时至21时;不得在限定的时间外向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违反规定将被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但无论是从立法的层次还是立法的内容来看,还远远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建议将立法层次提高到国务院法规甚至人大立法的高度,并从各个方面规范网络行为,以起到全面保护青少年免受不健康网页影响的目的。互联网络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肯定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参考文献】[1]《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分析》 彭文波 徐陶 [2]《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建议》游敏[3]《青少年网络情节的心理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志华2003,[4]《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新华文摘.朱美燕,朱凌云.2003[5]《网络心理教育刍议》中国教育学刊.崔景贵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