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1:1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与思考》。

第一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与思考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与思考

邱陶丰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也乘隙渗透到青少年思想中去,使那些抵抗力不强的青少年逐渐沾染上了各种各样的恶习,导致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环境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及措施三方面,谈谈笔者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的一些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环境影响对策思考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力度,分析、研究并不断提出得力措施。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团伙化。青少年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等特点,他们会觉得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青少年团伙斗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那些经常违反纪律、无心向学的学生纠合而成的团伙斗殴。二是一些带黑社会性质的帮派为了扩大势力,通过引诱、拉拢、强迫等手段同化而成的团伙斗殴。

2、低龄化。即不满14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年增多,而且大都是辍学的青少年。

3、偶发性、暴力化。现阶段青少年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较慢,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冲动走向极端,他们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4、另外,青少年参与毒品犯罪日益严重;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逐渐增加。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环境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人们品德、性格培养的场所。青少年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社会文化、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很多是在家长的教育下逐步形成的。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主要有:父母过分溺爱,使其从小就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或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出了问题,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而往往是棍棒相加;或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而浪迹社会;或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由于家庭教育功能丧失,子女得不到父母及时悉心的管教,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终由小错走向大错直到违法犯罪。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青少年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校教学思路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

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仍有学校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有的教师对待学习差的学生态度粗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于是,一些差生索性破罐子破摔,他们或在校内惹事生非;或辍学在社会上

游荡,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时,就容易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2)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不够

青春期是一个人性格、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但一些学校放弃了对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性道德的教育,教师讲课时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使得一些学生丧失了从正当渠道接受教育的机会,而社会上不良的性信息与性观念则趁虚而入。

(3)法制宣传教育不够

法制课是学校的必修课,但一些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开展,或开展不到位,使一些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不知道什么行为是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而不能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一些不良文化也乘隙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社会上的腐朽生活方式、坑蒙拐骗以及周边的网吧,酒吧等场所,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容易产生消极影响。抵制能力低的青少年,一旦受这些不良文化影响,便会无心向学而导致堕落。

总之,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主客观因素,对症下药,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及措施

古语说得好:“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只有加强品德修养,注意防微杜渐,才能健康成长。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学校管理上来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加强对后进生的前途理想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固然重要,而学做人更为迫切,因此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前途理想教育,尤其要做实做细。因为后进生大多数学习成绩差,对个人前途不抱什么希望,有着畸形的价值观念,喜欢借别人的力量抬高自己,通过打群架来显示本领,还经常扰乱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我任教过的学生郭某,家庭经济比较富裕,但由于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并经常扰乱课堂教学秩序。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找其谈心,列出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实,对其进行正面疏导,终于使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异其实并不大,关键是有没有坚强的毅力来发挥自己的潜能。于是他把过去消耗在玩耍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上,终于成为班里尖子生中的一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为前途理想而奋斗。

2、抓紧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的教育。

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材料来看,法制观念淡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2009年7月14日零时许,事主黄某和女友罗某在汕头迎宾广场草地聊天。4名男子突然蹿到该处,动手殴打黄某并对罗某实施抢劫,被正在附近伏哨的民警当场抓获。经审,犯罪嫌疑人赵某校等3人交代了自2009年6月份以来与其他同伙分分合合,抢劫作案的犯罪事实。这个犯罪团伙其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16岁。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所以说,抓紧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一些思想认识模糊,行为不端的学生提高认识,改邪归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教育的力量遏制差生团伙的形成和延续。

在一些学校中,差生并非孤立存在的,他们会或多或少地组成一些小团伙。这不仅对其自身的发展造成障碍,也会严重影响集体的学习和工作。如某中学学生柯某因与同校的郭某有矛盾,便叫来同校的陈某等将对方殴打了一顿。隔天下午放学时,柯某等六人竟然再次在学校门口不远处拦截殴打郭某,被值班教师发现,将柯某等人带到派出所。所以说,必须加强班集体建设,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遏制差生团伙的形成和发展。

4、消除违法犯罪的隐患,居安思危

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当某个学生出现上课经常迟到,旷课,作业迟交甚至干脆不做,喜欢撒谎,男生抽烟喝酒,女生讲究打扮等可疑情况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密切注意其新动向,加强教育,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如有个姓魏的学生,小学时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上初中之后,他迷恋上了网吧,穿着讲究名牌,但家里并不富裕,于是他想到了偷,在第七次行窃时被当场抓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教育挽救他们。

5、发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关心后进生 一些学生原来自身品行不错,有的甚至是学生骨干,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歧途。如某中学生吴某,本来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由于父母发生婚变,导致他无心读书,迷恋上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网上一些低级庸俗的黄色内容诱惑,渐渐思想被腐蚀了,终于在一天下午,他无耻地对幼女程某进行猥亵,并残忍地将她勒死,最终堕落成为一名杀人犯。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这类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发现情况及时解决,要坚持多次家访,并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力量,来保护他们,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这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把盐咸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以上是笔者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的一些对策与思考,但由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社会化问题,防患工程是一项综合治理的工程,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共议。

参考文献资料:

1、《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问题》(苏)达尔戈娃 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2、《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张文琴《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3期

3、《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研究》郑春霞《法制与社会:旬刊》 2009年28期

4、《谈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赖向明《中国农村教育》 2003年5期

5、《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学校教育对策》周显著《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年7期

6、《浅谈如何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吴拴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2期

7、《学校教育应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许拥军《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1年2期

8、《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对策学》周路 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9、《初中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版

第二篇: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

[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如何有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向变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一般化趋向。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山东省少管所王延海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数的24.61%。

(二)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传统上,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两种:财产问题和感情问题。但现在多了一个新的问题:性乱问题以及暴力倾向和团伙犯罪增多。

(三)滥用毒品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吸食毒品,沉溺于感官刺激,并因吸毒引发贩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2000年的《中国禁毒》白皮书记载:“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约52万,1999年为68.1万。吸毒人数中,吸食海洛因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

(四)电脑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究

人的违法犯罪总是在他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一)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学校原因。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

为重大的责任。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学校管理乏力造成校园治安环境恶化。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而差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则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把青少年学生进一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是家庭亲职教育弱化。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父母作为负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不仅不能发挥家庭亲职教育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家庭归属感与温馨感,并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他们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倔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象传统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建立适应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的、动态的控制体系。

1、家庭教育。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家庭是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天然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青少年初次社会化中切实地发挥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法制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不能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外单独居住,因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十分有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染上不良习惯。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受人教唆犯罪,所以父母也要担负起发现不正当团伙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的责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学校和教育部门所给予的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负有检查、指导、考核的管理职能,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责无旁贷。学校应对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使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和防范犯罪的意识有所提高,而不应只注重升学率不注重法制教育。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应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并对学生无故旷课行为进行管理和及时通知家长,确保青少年不进出不健康场所和不在不健康场所逗留。

3、社会环境。一是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有着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犯罪者大多存在着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受阻、中断或偏向。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青少年犯罪原因十分复杂,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4、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一个部门、几个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部门要承担起青少年的保护、教育、管理的责任,关心、爱护他们的成长,不断地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用活生生的事例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从而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02 法专

闫志友

第三篇: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与预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便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1999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了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1.4倍,而且,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势头明显,犯罪类型增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对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作以思考。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

青少年犯罪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违法犯罪以低学历男性为主,且年龄、身份比较集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2002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报告表明,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群体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而初中没毕业的占到了47.3%。在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犯罪年龄集中在16—18岁。身份比较集中,主要为城市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学生等群体。一项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数据显示,闲散青少年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2%。

2、从犯罪行为来看,具有贪利性、罪行严重、团伙性、智能化的特点。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易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绝大多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犯罪,犯罪动机具有很大的贪利性。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会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具有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的特点。青少年一本资料权属文秘俱乐部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俱乐部般与年龄相仿、趣味想投的伙伴形成群体,违法犯罪也多以团伙形式出现。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往往是由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失生所组成。这些人都是学校的落后群体,他们结识于游戏房、录放厅等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心理和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约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同时,由于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开始显现。并具备了一定的反侦察和逃避打击的意识。作案前策划周密、多次踩点,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犯罪手段趋于成熟化、智能化。

3、从犯罪类型来看,具有向成人化发展的趋势。

主要是从较为单一的犯罪类型向成人化犯罪类型发展,出现了盗窃、暴力抢劫、强奸、行凶杀人等严重伤害行为。如北京一菜市中两户来京商户发生争执,大人被警察带走后,自认为无过错方的十三岁女孩将对方的两岁幼儿杀死;有的因早恋矛盾杀(害)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有的因家庭矛盾上升为暴力犯罪。而且,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危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等作案。

4、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的特点。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有的青少年犯过去只是“一面手”,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则变成了“多面手”。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罪的要严重得多。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世界观尚未定型,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比较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自控能力又较差。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时有盲从、盲动,在不知不觉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违法犯罪,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加以分析。

1、从主观因素看

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其认知、感情和意志等还不成熟,容易兴奋、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如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的比比皆是。

2、从客观因素看

青少年之所以违法犯罪,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环节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家庭的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和教育责任人,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家庭不良环境往往是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最初原因。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本资料权属文秘俱乐部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俱乐部家庭的4.2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形成青少年高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学校的因素,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部分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不少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有的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对劣等生、“双差生”弃之不顾,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后,产生悲观厌世和自暴自弃情绪。更有甚者,还有的学校对那些有劣迹的中小学生,不是积极采取挽救措施,而采取“劝退”、“改变环境”等做法,把包袱甩向社会。法制教育缺乏,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再次,是社会大环境的因素,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影响下,造成一些青少年心理上不平衡,诱发他们向往金钱物质,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理性思考

青少年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有相当的难度,他们连什么是“行为规范”都未必清楚。因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全社会都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应遵循的原则和须采取的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要遵循正确的预防原则

一是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是及时防治的原则。及时防治原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青少年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治。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青少年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三是依法综合治理的原则。违法犯罪,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青少年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四是科学预防的原则。在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材”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这表现在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起诉、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46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2、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

一要加强教育。一方面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石,而家长是家庭教

育的主体,因此,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各种修养和素质,让家长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召子女。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对子女的教育应当是平等、民主和宽本资料权属文秘俱乐部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俱乐部容的,而不是专横、权威、独断的,也不应是放纵、溺爱、百依百顺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的法制教育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采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二要净化环境。要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来自政府、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政法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严厉打击制黄、贩黄的谋利之徒,坚决取缔那些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发廊和网吧等;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要加大惩腐力度,优化社会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在打击的同时,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给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活泼的活动场所和更适宜青少年、受其青睐的优秀文化产品,陶治青少年的情操,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满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要,以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来占领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要完善法律。完善立法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要完善立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四要积极挽救。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教育和挽救制度。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起诉、审判、改造等环节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执法机关要建立追踪回访考察制度,建立帮教体系,对判处刑罚的青少年采取确定专人帮教,定期考察,会同工、青、妇等单位与所在学校或村(居)委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帮教,同时对后进青少年、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做好教育挽救工作。要形成社会本资料权属文秘俱乐部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俱乐部、学校、家

庭三位一体的帮教网络。对有前科的重点对象要重点帮教,对那些大错未犯,小错不断的青少年,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逐一制定帮教计划,进行积极的挽救。例如,这类青少年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顽童型”,学习上不去,调皮花样百出。对这样的青少年,要通过认真分析,发现他们在其它方面的特长,适当给他们创造条件,给予引导,发掘其潜能,不仅能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自弃的心理,而且可能帮助他们树立适应健康信心,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总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不能像掐掉一朵被病、虫侵害了的花朵一样,抛弃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而应从爱护“花朵”的角度出发,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和挽救。

第四篇: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的思考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频发,不良的思想、文化、风气随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充斥泛滥,导致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严重侵蚀,特别是寒暑假期间,青少年脱离了学校的教管,父母又忙于工作,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时期。据统计,2013年以来,华蓥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共27件,34名青少年进行拘留教育,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是当前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人员日趋呈现低龄化。根据近几年来的数据统计,青少年案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出现危害社会行为的逐渐增多,且年龄结构逐渐偏小,一般从10岁开始表现出劣迹的,13、14岁就容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到15至18岁,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阶段,使得这一阶段更加成为犯罪高峰年龄;当到了18到24岁初涉社会时,正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冲动的性格暴露无遗,这一阶段所犯案件都是。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呈现低龄化,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监管,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二)犯罪方式逐渐形成团伙化。2012年3月25日晚,华蓥市天池镇雷家桥老纸厂(原广安示范纸厂)附近发生一起杀人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杨某(男,24岁,广安市代市镇人)、贺某(男,18岁,华蓥市阳和镇人)、王某(男,19岁,华蓥市双河镇人),杨某某(男,21岁,华蓥市双河镇人),四名犯罪嫌疑人坐上受害人的出租车到达老纸厂后,见此处偏僻、寂静便将受害人赵某某拖下车,抢走其身上的600余元现金并将其杀害,之后又若无其事的回到双河镇网吧上网。纵观现状,青少年犯罪日趋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去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称号、有头目,而且有纪律、有章法,特别是当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的结伙犯罪发展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从而加大了作案的成功几率,一旦犯案就多是大案要案。而犯罪团伙中主要是靠“哥们义气”和利益一致的犯罪意识而达成一致,犯罪利益的相联,加上人多势众,很容易使其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三)犯罪行为往往是冲动和偶然。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均属临时起意,有的青少年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甚

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是犯罪,或者是根本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近日华蓥市局就成功破获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经查,2013年7月12日,犯罪嫌疑人柏某(男,20岁,华蓥古桥前进村人)、李某(男,16岁,双河镇人)约费某(男,21岁,重庆合川市土场镇人)到华蓥市老汽车站燕子茶馆谈还钱的事,双方因发生争执,遂用随身携带的刀具互刺,导致李某左肾失血过多休克性死亡,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偶然性。再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盗窃案件来看,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的享受,部分作案青少年就是临时起意,在看到别人房门未锁或是东西忘拿时顺手牵羊,却还没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

(四)犯罪动机简单却手段狠辣。青少年作案往往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突出表现为故意伤害、杀人、强奸、抢劫、投毒等,但他们作案的动机却往往又很单纯,甚至可能只是发生了口角争执或面子问题而冲动犯罪。2013年4月7日晚,年仅17岁的犯罪嫌疑人以自己过生日为由邀约受害人张某某(女,14岁,华蓥市庆华镇人)到其男友何某…家一起庆祝生日,以威胁、恐吓的方式,对受害人拍裸照,并拍下何某强奸张某某的视频资料对其敲诈勒索人民币7000元,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好面子,自认为是大姐大,而她和被害人之前却不认识。正因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薄,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给社会造成强烈的不良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追悔莫及。

(五)犯罪形式多以侵财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出由轻微向严重、由简单的一时冲动到有组织有预谋的实施犯罪发展。从往年已破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分析,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青少年常利用其年龄不大,行动灵敏,不易被人注意等特点,降低受害人的戒备,从而肆无忌惮的参与“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活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便大肆挥霍、享受,然后当犯罪所得用完后又继续抢夺,频繁作案,甚至形成团伙,共同实施犯罪。近日华蓥市城南治安交管中队巡逻时,抓获的正在偷汽油的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20岁,岳池人);谢某(男,18岁,重庆合川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交代曾伙同另外1名犯罪嫌疑人多次到广安、武胜、华蓥等地盗窃摩托车,盗得摩托车共10余辆,总价值约1万余元。

二、探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一是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不成熟,极度缺乏正确的自我省视以及辨明是非黑白的明辨能力,看待问题的想法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二是部分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心及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容易受一些网络不良风气、电视电影作品的误导,使其产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从而走上歧途。三是少数青少年自身性格内向、孤僻,他们往往感情冷漠,亲情淡薄,不服管教,再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各方面压力,使青少年对未来更加迷茫,强烈的想寻找答案,在心理长期受压抑后,加之缺乏好的倾诉对象,一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客观原因。一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不但不引导子女走“正路”,反而还教导子女一起犯罪。2013年7月1日,双河派出所就速破一起盗窃案件,其父亲教唆16岁的儿子进入厂区办公室内盗走电脑、手机等价值2万余元的物品后,于7月1日凌晨在工业园区红绿灯处接应其离开,可见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很之大。同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有缺陷的教育更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情缺失,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就指出,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父母离异后,近半数的孩子在很长的时间内会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问题,再建家庭中,后爸后妈往往不被接受,再加上很多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放任自流,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在心理与行为上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使其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父母的言行也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父母存在的不好的性格很容易会使子女学习、效仿,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

歧途。二是学校教育监管的缺失。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课堂,个别学校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盲目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区别对待,好学生老师喜欢学校重视,差生则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过早地走向社会,受社会这个复杂环境的侵蚀。虽然近年来,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教材上,我国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三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很难经得住各种不良诱惑,相比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色情、暴力、恐怖的东西更能刺激青少年感官,许多黑心老板就是看准青少年的这一特性,开设不正规的网吧、娱乐场所,以更多新奇刺激的方式诱骗青少年,而青少年往往因为好奇,落入不法份子设下的圈套。更有一些社会上的毒瘤,长期存在,青少年长期生活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受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误导,得不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身边有违法乱纪的人一多,就会让青少年觉得他们的行为是正常的,这种类似“从众”的心理,很大部分是由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产生的,所以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一要联合社区等有关部门,对有前科的青少年家庭多做走访,关心开导,对监护人明确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通过加大宣传,唤起广大家长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视,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二要引起父母重视。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可做到多留心注意青少年的言行举止,善于发现青少年的某些异常举止和反常行为,像有些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追求奇装异服或是突然有喝酒、抽烟等恶习,这些坏习惯和反常的行为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家长要做到细心观察,及时给以正确引导,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再就是要多与孩子谈心,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长辈的训斥,不要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恨铁不成钢,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也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伤孩子的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信任,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二)积极优化学校教育模式。一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的角度出发,“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作为教育者教育的重要思想,找到学

生的兴趣点,加强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将应试教育观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应求教育观转变。二是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多做宣传,开展专题讲座,积极组织多观看法制节目,提高学生的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三是开通家长热线或建立校园QQ群,多做沟通交流,传递教育经验心得,做到时时掌握孩子情况,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是否存在问题,便于与孩子及时沟通,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四是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多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做到不歧视问题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三)努力改造社会环境。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和采取多项有针对性措施,净化社会风气,大力整治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文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网吧等场所严管重罚,严格管理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推广一批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青少年网上空间。肃清校园周边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一切丑恶现象,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公安机关可在学校附近设治安值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司法机关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充分利用庭审教育,震憾他们的道德良心,促使认罪服法。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

进入的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积极落实各项帮教措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预防为主和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在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苗头时,充分考虑其成长经历和自身特点,以教育挽救为出发点,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生存发展环境的青少年职业教育,且学校学费不宜过高,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社会各界在面对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上,不能弃之不理,避而不谈,应结合他们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那些社会危害性不大,且为初犯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尽可能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从而使其早日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五篇: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

□傅孙满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本文是探寻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治理的一次尝试。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向变迁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一般化趋向。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山东省少管所王延海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数的24.61%。

(二)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传统上,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两种:财产问题和感情问题。但现在多了一个新的问题:性乱问题以及暴力倾向和团伙犯罪增多。

(三)滥用毒品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吸食毒品,沉溺于感官刺激,并因吸毒引发贩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2000年的《中国禁毒》白皮书记载:“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约52万,1999年为68.1万。吸毒人数中,吸食海洛因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

(四)电脑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究

人的违法犯罪总是在他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一)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学校原因。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为重大的责任。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

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学校管理乏力造成校园治安环境恶化。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而差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则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把青少年学生进一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是家庭亲职教育弱化。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父母作为负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不仅不能发挥家庭亲职教育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家庭归属感与温馨感,并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他们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倔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象传统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建立适应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的、动态的控制体系。

(一)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作为公权力的代理人,国家是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负责的责任主体,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只有它有条件也应该为此负责。一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首先要修改完善青少年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其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从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立法的基本理念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因而,相对应的,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受理机构的设置、处理原则的确立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探讨,以期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体系。最后要讲究青少年立法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一部确实能保护、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法。二要有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建立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保障。目前很多的执法部门对青少年涉足游戏厅、迪吧、夜总会等不宜场所该管的事不管,甚至参与包庇违法犯罪活动,导致社会环境恶化,违法犯罪大量滋长。因此,抓好执法队伍,推进规范化建设,培养一支强大严明的执法队伍,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有效消除各种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事物。三要大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就业的困难造成许多青少年处于无业游民的状态。因此,必须把我们的就业培训调整到与产业发展态

势相适应,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平衡。另外,政府应当通过教育培训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来实现对就业的指导,促进两方面之间的快速磨合,解决供需矛盾问题。同时,要引导青少年在选择专业时考虑与就业相挂钩。特别是对数量巨大的因各种原因而过早辍学的青少年,要加强对符合劳动法条件、有劳动能力青少年的就业援助,把他们纳入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救助体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有着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犯罪者大多存在着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受阻、中断或偏向。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二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庸俗化。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使一部份人的价值观转为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个人主义代替了集体主义。其结果是,社会出现一种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窘境,公德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青少年正日益成为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他制约了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因此,社会要建立有效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在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侵害方面发挥良性自我纠正、自我监督、自我制约的体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效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重塑社会公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三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加以重视的:(1)要明确教育理念。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以使这一理念切实落到实处。(2)要增加学生的法律教育。把法律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培养一批法制教师,开展系统的法律教学,以期培养青少年具备法律素质。(3)要重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

(三)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家庭是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天然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青少年初次社会化中切实地发挥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调查表明,那些感到与家庭、家人和学校关系密切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受暴力事件、自杀现象、性行为等不良现象的影响程度较小;如果父母在一天里的关键时刻比如早晨、放学后、晚餐和就寝前能够呆在家中,青少年的感觉就会好得多,安全感也就大得多;如果父母对学校抱有很大的期望,其子女遇到的情感问题比如自杀企图或沮丧忧郁就会少得多。这一调查结果,应当引起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下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材料

    团县委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汇报材料2012年,共青团会宁县委以“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情况多年来,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邢邦林 成员:尹玉明刘小兵董郑兵各班班主任詹喜元陈华果 和团韩志来学中......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预防、制止、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大局的稳定。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实行社会......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及措施

    特教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措施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根据我......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与预防研究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与预防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0应用物理丘贵玲)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预防研究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预防研究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当今社会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