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发展和青年成才双重需求导向下团的工作机制研究
企业发展和青年成才双重需求导向下团的工作机制研究
作者:李登辉[ 2009-8-29 ]
【字体: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关键词]团工作 新局面 新机制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影响下,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青年思想状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团组织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贴近青年认知特点,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和青年成长成才需求,才能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于员工队伍的素质、核心技能水平以及组织结构的运转效能。青年员工作为最具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群体,其素质高低与工作积极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影响下,青年员工思想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个性化、独立化、务实化、多元化的特征明显。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引导和激发青年将其聪明才智自觉投入到企业发展进程方面,团组织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为此,创新企业团的工作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的情况为例,对当前企业团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如何创新团的工作机制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创新企业团的工作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外资企业不断进入,产品生命周期迅速缩短,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总体而言,已经由供不应求的卖方主导市场转变为供过于求的买方主导市场,逐步由投入驱动型发展转向科技和管理创新驱动型发展。面对新的形势,企业必须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管理和科技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青年员工又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团的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以有效服务青年成才,充分调动青年工作热情,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创新企业团的工作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和谐度的内在要求。青年员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面临婚育、购房、学习进修等一系列家庭生活方面的重大任务,对于个人利益的高度关注以及理想化色彩相对浓厚,加之商业文化的外在影响,导致青年员工在面对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时,不能完全正确认识,不能完全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部分青年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与同事协作不畅,甚至出现一些较为激烈的冲突。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团组织在青年的教育、管理和引导方面的功能,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和谐度。
(三)创新企业团的工作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青年员工具有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成长成才需求迫切的特点,企业团组织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技创新、学习培训活动,教育、管理和服务好青年,引导其积极学习,努力工作,勇于创新,健康生活,促进青年员工自身素质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新形势下团组织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青年员工的心理压力较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
阶段,企业改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直接关系
青年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青年员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波动加剧。调查发现工作中困扰青年
员工的主要因素是业务技能不熟练以及工作任务太重。在生活压力调查中,59.2%的人认为压
力很大或比较大,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依次是:住房问题;收入差距和生活费用上升。
(二)青年员工对自身的期望值偏高。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企业青
年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青年员工比较强调自我价值实
现。调查发现,52.3%的人表示目前的工作岗位不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47.2%的人表示
自身才能的发挥受到限制;而被问到自身才能为什么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时,主要因素依次是:
个人发展机会问题、工作岗位问题、领导重视与否问题,而认为自身素质制约了个人发展的只有7.5%。58.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压力偏大,而收入偏低;只有32.7%的人表示工作
压力与收入基本相称。
(三)青年员工工作和生活存在实际困难。国有企业青年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存在诸多实际
困难。以长庆油田公司为例,青年员工日常生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地分居、住房两个方面。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42.9%的已婚青年存在两地分居问题;55.1%的未婚青年认为目前婚恋的最大障碍是工作地点远,不在对方身边,另有17.2%的人认为是单位异性少。而在住房方面,当
问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住房困难被列入前三位,调查显示青年员工普遍认为最大的生活压力源于住房问题,50.8%的人希望能在工作所在地购买住房。这些问题由于紧密关系
到青年员工的日常生活,急需得到解决。
(四)企业共青团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继续加强。长期以来,企业团组织长期处于“地位靠党
组织给,经费向行政要”的被动局面。此外,近年来,随着招工时对员工学历要求的提升,新进员
工普遍年龄超出团员的年龄限制,出现青年员工越来越多,青年工作越来越重要,而团员越来
越少,团组织的覆盖面越来越小的矛盾。受用人指标限制,目前企业基层团干绝大多数均为兼
职,普遍缺乏开展团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于围绕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广大青年
这一中心开展工作,部分团干部手段、方式显得呆板,缺乏力度。
三、加强企业团工作的新经验与新思路
(一)健全青年学习引导机制,将团组织打造成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学校
一抓网上团校建设。积极联系有关专业结构和高等院校,协调公司内部相关部门,针对公
司青年员工学习需求,筹建网上团校,开展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员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数
字资源和网络教学、交流活动,为青年员工提供学习条件。二抓青年日常学习活动。团委可
以通过设立青年书架、建立专业技能学习角或者“青年学习月”、“青年读书节”,开展各类的业务竞赛交流和专题讲座活动。三抓青年业余学习组织。通过鼓励和支持业余青年社团组
织的发展,将志趣相投、兴趣相近的青年员工组织起来,开展集体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提升素
质。
(二)丰富团的活动形式,将团组织打造成青年员工的文化之家
首先,要增强团组织工作的开放性。积极推动公司各级团组织的工作计划、工作报告、重大活动开展情况、各级团干部的选拔、团内优秀人才的选拔、荣誉评选向等向相应层面上的团员和青年员工公开,广泛吸收青年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公司各级团组织各类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执行均应尽可能地吸收基层青年参与,使广大青年员工成为团组织活动的组织者、决
策者。
其次,要增强团组织活动的趣味性。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借鉴现代综艺节目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安全教育等传统活动中加入娱乐要素;根据青年员
工需求,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大力开展受到基层员工普遍欢迎的拓展训练、郊游活动。
再次,要增强团组织活动的开放性。鉴于公司重组整合尚未完成,同一地区各基层单位之
间由于体制分割,交流不够,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的特殊问题,基层团组织应积极联合,共同开展
活动,扩大青年交往范围,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组织基层单位与驻地单位之间的文体交流活
动,活跃青年业余生活,促进青年身心健康。
最后,加强团的产品建设。第一,加强青年工作成果汇编工作;第二,积极争取创建期刊,将其建设成为青年员工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第三,增强团的工作宣传力
度,利用企业电台、报纸、门户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宣传青年典型,推广团的工作,加强对基层
团组织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及时发现并支持其创建青年活动品牌、青年文化产品品牌、青年
优秀人才品牌。
(三)建立青年员工的心理调适机制,将团组织打造成青年员工的心灵驿站
一是组织开展心理保健活动。可以聘请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定期围绕专题进
行心理调适知识方面培训和讲座,开展个案咨询工作,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疏导;二是建立
青年员工心理压力监控网,及时发现青年员工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并及时向上级团组织反
映,以便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三是增强团组织对青年员工心理问题的干预能力。组织各二
级单位团委书记或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团干部开展短期培训或函授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增强团组织的心理干预能力;争取公司支持,为公司团委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外聘也可)心理
咨询师。
(四)健全青年员工意见调查反馈机制,将团组织打造成青年员工的代言人
各级团组织应定期开展思想状况调查问卷或座谈会以及个别谈心等活动,及时了解并向
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反映青年员工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青年服务,帮助
团员青年解除后顾之忧。如青年员工最为关心的住房问题、夫妻分居问题、技能培训、身份
转换、薪酬制度等问题。
(五)健全团组织自身建设,打造覆盖公司全体青年员工的组织网络
一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带团建机制,将基层团的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
内容,强化团组织的党政支持,建立团的经费随企业发展稳定增长的机制,逐步缓解团组织经
费困难的问题,彻底解决基层团组织无固定活动经费的问题;二是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扩大
各级团组织遴选干部的用人视野和范围,推行团干部差额选举制度,把真正热爱共青团事业,具备领导能力和群众基础,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的优秀青年人才
选拔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建立团干部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并积极落
实团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三是推广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模式。特别是覆盖所有因团员数
量过少不能建立基层团组织的基层单位,确保企业青年工作无盲区;建立各级青年联合会组织,以社会团体的方式作为组织、动员和团结青年员工的重要组织形式。
(六)健全团的人才工作机制,将团组织打造成优秀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一是推行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注重团干部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提
高团干部的素质,特别是争取企业党政领导支持,实现制度化地安排团干部在业务单位挂职锻
炼、轮岗,激发团干部的工作热情。二是强化团组织的人才推进功能。各级团组织充分利用
自身优势,广泛发现基层优秀青年人才,及时向同级组织人事部门举荐,将团组织建设成为优
秀青年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李少兰:《浅谈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8,4[2]高智勇:《人际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党政干部论坛,2003,2[3]把握时代特点 迎接新挑战 有效地开展国有企业团的工作,来源于构建团学工作体
系,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云南财经大学团学工作体系建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4 更新时间:2007-10-2
5近年来,在团省委、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各级团组织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主
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育人为中心,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按照“定位——
聚焦——提升——超越”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确定了“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八个工作体系” 的工作思路,在政治思想教育、校园文化
活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建设、自身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
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团学工作体系的内涵
自2002年始,校团委秉承“传承五四精神,高举团旗跟党走;服务青年成才,评建创
优作贡献”的工作训言,经过广大团干部和团组织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三
条主线,八大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
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三条主线即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内部建设;八个工作体系即在三条主线的基础上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制度保障等八个工作体系。
二、云南财经大学团学工作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及成绩
(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体系
共青团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政治思想教育服务的,政治思想工作体系建设既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共青团工作的归宿点,校团委一直将其放在三条工作主线的首要位置。
以“双学”、“推优”、学术讲座、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为载体,努力搞好青年思想教
育体系建设。建立思想教育阵地,定期举办团校学习班,搞好团学干部培训活动。专题开展
主题团日活动,以《团支部工作记录本》为载体,推进团支部建设和工作。广泛开展增强团
员意识教育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模范意识、使命意识都得到增强。
做好团的宣传工作,定期出版《财大青年》,建立校团委专题网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的各种宣传渠道,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二)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以“挑战杯”竞赛活动为载体,构筑校园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引导广大同学从事学术探
索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自2002年至今,我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组织逐年规范,作品
数量和质量随届提高。三年来,我校共举办学术报告会、科技讲座513场,参加人数达10.36
万人次,有8.46万余人次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908人次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
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达345件。
2002年以来,我校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铜奖2项;“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省赛中,先后获一等奖
(金奖)8项、二等奖(银奖)16项、三等奖(铜奖)21项、优秀奖17项;还连续三次获
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校级优秀组织奖和学术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奖。
(三)社会实践工作体系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从1987年起,每年都组织社会实
践活动,大批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学校社会实践管理规范,成果显著,形成富有特色的点、线、面有机结
合的组织方式。每年组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服务队,建立了95个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
地。近三年来,学校统一组织了637名学生,组成43个校级社会实践服务队,分赴全省各
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15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
单位;2006年,我校社会实践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评比三等奖。连续四年被
云南省评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优秀服务队,并获优秀组织奖。
(四)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目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创立起三大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学生社团文化节)、“三大系列讲座”(探索之旅、成才之路、艺术之韵)、三大晚会(五四文艺汇演、庆国庆晚
会、元旦晚会)、三项比赛(计算机技能、英语口语、现场书画摄影赛)、三大球赛(足球、篮球、排球)、志愿服务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形成了财经大学独特的校园风景线。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在校内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肯定,各项品牌活动在云南高校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2006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评比中,我校
获得全国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奖;在2002年和2004年的全省高校大学生辩论赛中获冠军一次,亚军一次;文化艺术类活动获国家集体奖21项、省级奖28项;2003年,我校1位同学获
首届全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奖赛优秀奖,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获得全国
合唱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21世纪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3项、优胜奖
2项;“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全国优胜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
1项;“上海电通”青少年电视公益广告大赛一等奖1项;获云南省首届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
赛“方正杯”网页设计大赛团体二等奖,作品三等奖1项、优秀奖6项。
(五)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以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院系青年志愿者分会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大量志愿服务
活动,同时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校内志愿服务活动
十分活跃,形成了“火花”烫衣小组、义务加气、翠湖护鸥、志愿服务西部等一系列在校内
外有着广泛影响的服务活动。这些活动受到省内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
大影响。
(六)学生社团工作体系
2005年,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学校的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逐渐步入规范。全
校现有58个学生社团。学生参与社团的人数在急剧增加,社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学生社
团联合会成功组织了三届社团文化节和社团工作会。近三年来,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积极开
展各种类别的科技文化活动,2003年组织40次,4000余人次参加;2004年组织130次,15000余人次参加;2005年组织200次,有25000余人次参加。社团活动呈现生机勃勃的局
面,对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2006年,蓝色力量协会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七)组织建设工作体系
不断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是全省共青团工作蓬勃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对学校共青团组织
提出的更高要求。学校党政从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建设方面贯彻落实“党
建带团建”为共青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也是推
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动力。通过多年的努力,云南财经大学团委在“一体两翼”工作格局、“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八大工作体系”、“五讲五求”优良工作作风和“共建共享”规范工
作机制的形成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校团委自2002年以来,历年都被评为云南省五四红
旗团委;在2005年度团内工作考核中获得一等奖;在增强团员意识教育中被评为高校优秀
组织奖。
(八)工作保障体系
顺利推进各项工作离不开良好的工作保障体系,校团委多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源于有
较好的工作保障体系。在工作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包括:努力争取各级领导、上级组织的支持、各部门、团干部、团支部、学生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全体教师支持,形成全员参
与共同关注的良好机制;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积极协调活动场地、人才、经费、政策等
资源,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建立起了内部组织机制、活动机制、合作机制、联动机制、激励
机制等;逐步建立完善的团内工作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大学生艺术团管理制度、学生
会管理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社会实践制度、评优奖励制度等;建立了各级团组织、学生社
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活动载体,同时也建立起刊物、橱窗、网站等宣传工作载体,促进了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内宣传、校外媒体宣传、表彰大会等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校风;通过团干部培训、工作研讨会、调研等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锻炼,为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年轻干部;注重分
析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完成工作,创立的许多自己的品牌工作。
我们相信有了团省委和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有了不断推进组织建设的基础,有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规范的工作体系,通过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团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一定能
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共青团云南财经大学委员会
第二篇: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作者:王逸远
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03期
【摘 要】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是供应链管理风险防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分析和把握财务风险是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传导及其作用的具体机制,是正确地防范供应链财务风险的基础和前提。文章指出了财务风险在供应链范围内的几种传导方式,即供应链内部的企业直接风险传导、内部间接风险传导以及供应链外部企业间风险传导;接着从集聚传导、放大传导、助推传导、加剧传导、改变传导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机制和流程;提出了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供应链; 企业; 财务风险; 传导机制; 研究
一、引言
供应链财务风险是指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及财务管理决策所引发的企业自身财务损失以及由于这种损失而引发的包括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大量的供应链管理财务风险传导联动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会对与其具有紧密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中间商等的财务状况产生关联性影响。对于供应链中成员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方式和传导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供应链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这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内容和业务领域。
二、供应链范围内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方式
供应链范围内的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传导性,这已经为大量的案例实证研究所证明。供应链成员节点企业的财务风险通过供应链业务媒介作为载体向成员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的过程称为供应链企业风险传导。供应链财务风险传导方式是指财务风险因子在财务风险传导载体的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传播路线或作用方式。
供应链范围内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三篇:大型活动青年志愿者社会化工作机制的研究
大型活动青年志愿者社会化工作机制的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志愿者工作机制不断成熟,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其行动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对志愿者需求也有增无减。但由于经验不足,我国志愿者工作仍面临很大困难,最为明显的就是社会招募志愿者在招募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此次调研,我们采取研究、分析、比较为主要方法,特别是调查翻译了很多国外志愿者工作机制的材料,对我国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现状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志愿者的社会化机制及立法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关键词大型活动志愿者 社会化机制 管理 法律保障 激励机制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志愿者工作在我国起步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发展迅速,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开放,愈来愈多的国际性会议、赛事在我国举办,对志愿者需求量更大。在上海举办的2004年中国F1大奖赛中,就有将近2500名志愿者参与各项服务。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但是我国志愿者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组织管理上,都与起步相对较早的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突破性的招募10万名志愿者,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预计需要培训多达40万名志愿者。志愿者将在以上这些大型活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人员招募、培训、管理方面更上一层楼,将直接关系到这些活动最终的成功与否,更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志愿者选拔方式存在局限性
1、人员广泛性不足对于大型活动来说,服务对象和要求多样化是其一大特点。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确定的志愿者服务项目涵盖了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交通运输、安全保卫、医疗卫生、沟通联络、场馆运行支持、新闻运行支持、开闭幕式服务等职能领域。这就要求志愿者能力及构成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领域的服务要求。目前我国的志愿者选拔的成员较为单一,在校大中学生是主力军,缺乏全民化社会化意识。虽然学生群体本身有着其天然的优势,他们热心参与大型活动,相对素质较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接受培训和参加大型活动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大学生力量有局限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比如会议翻译,场馆技术支持,医疗急救等等,大学生并非能够通过短期培训就能满足这些岗位的专业要求。因此需要一批专业人士来充实志愿者队伍。那些专业人士比起大学生来说拥有专业技能且具备相关社会经验,这是大学生所无法替代的。一些成功的志愿者工作组织者在这方面考虑得都比较周到。例如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中,有许多年过半百、甚至六七十岁的雅典本地老人,对雅典的了解是他们的最大优势。他们的主要工作在检查证件、交通及引导等部门。中国代表团里就有3位50岁以上的司机,其中一位有40年以上的驾龄,并不懂英语,但对雅典的城市交通了如指掌。另外,在日本爱知世博会中也有不少退休的老人来做志愿者,60~69岁的志愿者所占比例是23%,平均年龄为55岁,他们对日本和爱知县风土人情和历史情况的了解远非一般大学生能比。由此可见,非大学生志愿者们也能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弥补大学生们的不足。造成志愿者构成单一的现状的一个很关键原因就是:在我国的成年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志愿者就是学生的事”,甚至不接受成年人的报名。目前,多数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多是通过学校组织下达,以张贴校园公告,并安排专人进行面试的方式为主,很少通过大众媒体,以政府公告等形式将招募信息面向广大市民甚至外国友人。招募没有真正社会化,在职人员对志愿者不了解,也缺乏便捷的渠道报名参加并且进行志愿者活动。其实,志愿者的内涵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因此,志愿者工作并不应只接纳青年人,他欢迎所有愿意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在国外,志愿服务源远流长,其志愿服务工作已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全民化的趋势。在日本,有50%的国民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在美国,参与过志愿工作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0%至40%,其中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和退休的老年人占相当大比例,许多志愿者终身从事志愿服务,且志愿服务的科技含量高。
2、选拔方式科学性不足志愿者团队形成的关键,是建立志愿者筛选机制。这一机制的实践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申请阶段,由专门机构对申请者的资格和条件进行初步评价;二是面试阶段,通过面试了解每个申请者多方面的准确的、综合的信息;三是竞争和选拔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相关机构按照预计的志愿者数量来确定适合人选。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时难以招募和选拔到预计数量的称职的志愿者。这可由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是将空缺名额暂时保留,待时机或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招募;另外可用数量的增加来弥补。以上的三个步骤是较高的志愿者队伍质量的基本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造成所招募的志愿者人员素质低下,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甚至活动进度。然而,据了解,一些学校的志愿者选拔过程没有严格的按照以上三个步骤实施。在“申请”阶段,采取“机会均等”的制度,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定,凡参加过同类型的志愿者活动的同学就自动放弃了下一次参加的机会,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人有均等的机会参加活动,但由于都是“新人”,经验欠佳,效率上的打折扣可想而知。在“面试”阶段,面试所提的问题往往缺乏针对性,常常只需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就完成了面试,一些简单的翻译性质的志愿者工作也仅仅要求申请者具有口译证书,并与面试官进行简单外语对话即可。而一些学校进行招募时,甚至缺失“竞争和选拔”环节。志愿者是志愿活动的核心,选拔优秀的志愿者是一切志愿工作的前提。以上这些志愿者选拔工作的不到位和不深入是目前志愿者工作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志愿者培训工作不到位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前者是形成志愿者团队战斗力的前提,后者则是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团队战斗力得以持续的条件和保证。一般来说,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培训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普通培训阶段(定位培训)、集中培训阶段和专业培训阶段。适当的培训不仅形成了志愿者团队的战斗力,而且明显有助于提高志愿者保持率、降低“逃逸”率。对于专业志愿者,更应进行定期培训,并为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应战能力。据我们调查,一些活动的主办方在高校招募志愿者后,对普通志愿者只进行一至两天的简单培训,主要涉及:活动情况介绍、规章制度及工作内容介绍、自我保护事项和工作用语等一般性培训。志愿者所需的工作技巧或注意事项常常是在工作中慢慢学习而得。通过采访一些参加过“世乒赛”和“国际沙排巡回赛上海站”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我们发现,他们普遍反映在几天的志愿工作结束后,没有学到更多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参加类似的志愿工作帮助不大。这种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实际上是对志愿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导致的。志愿者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志愿者,即使是普通志愿者工作的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活动和举办地锦上添花。悉尼奥运会中的志愿者工作是目前最为广受好评的一次大型志愿工作,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悉尼奥运会闭幕式上总结悉尼奥运会时,表达了对志愿者的赞美与认可:“他们是最棒的,他们准备充分,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他们和运动员一起构成悉尼奥运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者工作的良好配合,为悉尼奥运会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三)缺乏统一规范的志愿者管理系统,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国内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尚不成熟,如何更加规范合理地管理和协调志愿者工作、尤其是志愿者人数众多的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更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1、未有效利用志愿者资源目前国内不少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政”、“需要就找,用时才管,完事就了”的状态,没有建立起从招募、登记到日常管理的统一制度,不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队伍,不利于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上海的志愿者普遍分散在各个高校内,遇到规模较大的外事活动,志愿者的需求通常要先后经过团市委、各高校和学生组织来辗转,再由各高校自己选拔,确定志愿者名单,然后把汇总上来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临时培训。在一次志愿活动过后,这些志愿者就解散了,到下一次有类似活动的时候,仍然要走一轮程序……这样志愿者不能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不但在召集效率上不高,而且重复培训也不经济。另外,指挥和管理志愿者工作的部门过多,协调不到位。以第21届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例,大运会的指挥系统共分四级,第一层为组委会名誉主席、顾问、执行主席等;第二层为总指挥、执行总指挥等;第三层为组织工作系统;第四层为指挥中心、行政保障系统和14个专门的指挥部,在各部下面再设负责具体工作的项目委员会。志愿者一般由各项目委员会主管。但各项目委员会虽然决定志愿者的使用及方向,但他们并不控制志愿者资源,由此导致决策与执行的两张皮。由于决策环节较多,有时志愿服务已经取消,但来不及通知志愿者情况时有发生。志愿者工作的同时不设专门的管理机构,无形中加大了志愿者的工作诸多麻烦和问题。据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反映:他们参加的活动每天可以做的事很少,因为基本上没有人来管理他们,这些志愿者是全凭自己的感觉找事情做,这样不仅把他们的工作热情白白浪费了,而且就工作的成果而言也不一定最为乐观。管理的效率不高还体现在主办方未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相对优势上。我国大多数的志愿者活动中各个志愿者任务的分配都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即不论自身特长、意向如何,都集中接受指定的任务。比如一体育运动会的工作人员反映:分配到帆船计分系统操作的志愿者,不懂帆船,花费了很多时间教他们如何操作,可是他们还是很难理解,工作开展的相当辛苦。在活动中分配女生去搬箱子,留学生接触不到自己国家运动员的情况时有发生。志愿者参加工作,一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也会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统一分配的做法既浪费了志愿者资源,又消磨了志愿者的热情,给工作开展造成困难。
2、缺乏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性原则就是指在志愿者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适当的物质或非物质手段对志愿者的成绩与贡献给予认可与奖励,因为志愿者来去自由,参与动机多种多样,那么,激励机制就是在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十分必要的保证人才的手段。管理者不可能采用各种具有强约束力的方式让人们为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必须从各个角度来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参与动机:其一,激励人们对志愿活动的参与。大型活动和会议的规模巨大,需要相当数量的志愿者,为了建立充足的人力储备,必须善于发掘所有可能的志愿者资源。其二,激励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对志愿者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志愿者的中途“逃逸”问题。必须在活动的一开始制定激励策略并对外公布,这样志愿者可以事先了解这些利益,从而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对待。当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全面的考评制度。由考评结果决定具体的奖励对象。目前,我们的志愿者往往是几十个人一起做着大同小异的工作,每个人工作效果和态度的差异常被忽视,有些志愿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有些则游手好闲,但最后,他们的道德都是同一张志愿者活动证书,这既不利于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将那些不合格的人员逐出志愿者队伍。
(四)志愿者服务缺乏法制的保障中国志愿者发展的这几年,虽在不断壮大,但也还十分落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操作时又显混乱。一套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可以界定志愿者的权责,规范志愿服务运作,以解决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资金、人员调动、规范化培训等。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志愿服务三方的责、权、利也就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家参与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没有保障的志愿组织,也不会有社会认同度,妨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志愿服务的立法迫在眉睫。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的国家法律或国家法规。没有法制的约束与保障,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会出现一些问题:
1、法制不健全,对于志愿者义务规定不明确我国由于没有专门针对志愿服务的国家法律或国家法规,大部分与志愿者或志愿服务有关的法律条文体现在就业法规中。这给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带来困难。比如说在志愿者社会化运转中,由于没有法律规定,那些通过网络或其他社会渠道招募的志愿者与招募者相互之间没有约束,一方面提高了志愿者中途“逃逸”的可能性,一方面导致招募者在实际分配中由于担心志愿者诚信问题而不敢任用。例如,亚特兰大奥运会中约10%的志愿者中途退出;悉尼奥运会时,大约4%的志愿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在奥运会期间完成分配给他们的工作。这种组织的主动流入和被动流出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成员结构的失衡与管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的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上一届世乒赛中,仅有5%的社会性招募志愿者被正式录用。可以说,志愿者逃逸及组委会该不该启用社会性志愿者这两个问题,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得以解决。一些国家已对志愿服务进行专项立法。例如新加坡,志愿服务机构为法定机构,法律确认其地位;菲律宾法律规定,各级立法机构至少必须有一名负责青年事务的议员(称青年议员),保证了青年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国家虽没有组织过类似奥运会或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但他们完善的管理制度值得我们效仿。
2、志愿者的待遇和权益缺乏专门的部门来维护志愿服务工作性质不一,参办的部门较多,一些人视志愿者为免费劳动力,志愿者的服务动机被透支。例如2001年北京大运会期间,人民大学志愿者服务团曾受到过组委会的不公待遇,“组委会经常不给我们安排任务,结果很多学生志愿者无事可做;有的时候,组委会则对志愿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足够尊重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不能因为志愿者是低成本劳动力就任意支配。志愿者同样需要从服务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是他们能持续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证。此外,志愿者的经济待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凡参与我国大多数国家级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都可以得到每天50元不等的食宿补贴。然而,这与志愿者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相比显然是不成比例的。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志愿者,往往是单位里的专门人才,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更高;对那些从外地,甚至国外赶来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来说,这样的补贴也是远远不够的。志愿者管理机构不仅要为志愿者提供相当的经济补贴,还应给他们提供物质或非物质的奖励,以满足志愿者的精神要求。以日本爱知世博会为例,每一名参加志愿服务的普通工作人员都能在食宿补贴之外领取一定金额的奖金,甚至有人以专门从事志愿者活动为工作。他们认为,志愿者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它更能体现个人价值,为社会服务,奖金的数额虽然比一般工资水平低很多,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工资,而是他们奉献精神的价值体现。悉尼奥运会投资40,000,000美元为志愿者进行培训、购买服装、提供食宿和交通等等,但志愿者的服务为整个奥运会节省的金额超过了投资的三倍多。可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能够很有效的激励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让他们认清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从而更好地为奥运、世博等大型活动做好自己的工作。
三、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一)丰富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服务质量针对志愿者人员构成单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
1、以学生和专业人士为主体,争取高素质、专业人士(青年白领)的加入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可以特别关注那些服务所需要的专业领域,并招募一定数量高学历及相关经验丰富的人士。根据职位需求协调好大学生和专业人士这两支主要的志愿者队伍,使之真正做到人尽其职。如此不仅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志愿者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去、为活动作贡献,而且保证了志愿者工作高效地开展。在1998年的长野冬运会中,学生、在职人员、退休人员和待业人员参加志愿者服务人数的比例为:21.5%、55.7%、11.7%和11.1%,在职人员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同样,悉尼奥运会中24岁以上志愿者的比例高达76%。
2、可适当录用中老年志愿者,他们在社会经验和对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了解程度上都占有优势他们依靠这些优势在某些领域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资历尚浅的大学生们所无法起到的。同时也满足了中老年人群想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在发达国家,发动老年人参加志愿者工作已成为了新的趋势,尤其是一些老龄化趋势显著的国家,老年人志愿者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然,考虑到中国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广泛发动老年人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但在一些如交通指引、历史背景介绍等方面的工作中,老年志愿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仍不可小觑。
3、大型活动中可考虑海外志愿者国外的一些大型活动,如雅典奥运中除了本国国内的志愿者外还起用了大量的国外志愿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国际志愿者服务力量,他们中间不但有希腊裔的加拿大人、瑞典人、澳大利亚人、美国人甚至还有许多没有希腊背景的国际志愿者。使用国际志愿者的最大优势在于语言,这些志愿者往往精通两国语言,即当地的希腊语和他们所在国家的语言,因为他们多是早年移民其他国家的希腊人,或是祖籍希腊,他们对这次奥运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在这一点上与希腊的情况十分相似,华侨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今后将举办的世博、奥运等大型国际活动中,吸引这些华侨或国际友人来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大大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水平,还能更好地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据悉,已有很多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表示十分愿意在2008年来中国继续为奥林匹克事业服务。希望北京奥运会不仅要积极吸引华侨及来自港澳台的同胞,更要加大海外宣传力度,组建一支强大的国际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志愿者培训。建议有关机构加强志愿者培训意识,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培训的真正意义,得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预期效果。相对于志愿活动起步较晚的中国来说,国外在志愿者培训方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在线培训;培训方面的经验也相当的丰富,比如有大量相关书籍供志愿者选读,指导志愿者尽快准确地进入工作状态。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他国之长,丰富我国的志愿者培训,完善我国的志愿者活动。
(二)提高培训水准
1、志愿者的定位与培训,是通过各种学习手段使志愿者最大限度地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相匹配
培训工作的开展顺利与否和志愿者的配合密不可分。但是培训活动不可避免地可能在时间、地点等方面与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发生冲突,国内目前的做法基本上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志愿者常常虽然有心参加培训,但由于自己时间安排不过来而放弃,这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志愿者组织机构应当采用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方便志愿者参与的培训计划。我们可借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做法,尊重志愿者本身的私人时间,将每个志愿者按照各自兴趣和职业进行适当的工作分派,并列出详细的培训时间表,使每位志愿者能结合自身时间完成适时的培训计划。
2、大型活动需要的志愿者数量庞大,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果培训工作全部由志愿者组织机构安排,需要临时召集管理人员与培训教师,往往力不从心,在培训专业性方面也没有保证。这样我们可以考虑专门的培训机构。比如悉尼奥组委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南半球最大的一家培训机构——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的科技继续教育学院(TAFE NWS),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培训机构独立承担为悉尼奥运会与残奥会培训所有的雇员、签约者与志愿者,它为11万名的奥运会大军(包括正式员工)提供了100多万小时的培训。当然,结合我国国情,将志愿者培训完全交由私人培训机构负责是不可行的,我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成立一个与组委会基本脱钩的独立组织,专门负责为各项大型志愿者服务工作收集志愿者信息、培训志愿者。
(三)整合资源,统一管理
1、建立志愿者信息库或采用会员制形式,统筹安排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在城市内或高校间建立统一的志愿者信息库,将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特长、兴趣爱好做分类管理,明确并掌握志愿者的相关资料。这样既有利于活动中志愿者的招募、分配等各类管理工作,而且在志愿者使用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通过加强选拔与指派部门的协调,在分配工作时尽量依据各志愿者在培训中的表现,结合志愿者个人的服务意愿,特长和兴趣作为分配的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者的优势与热情,提高服务质量。
2、共享大型活动的志愿者资源,免去重新大规模招募选拔等重复工作大型活动需要的志愿者数目庞大,如果每开展一次就要进行一次劳师动众的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显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建立志愿者信息库的基础上建议共享大型活动的志愿者信息。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志愿者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重复劳动。这一措施还可以和激励机制挂钩,为工作表现出色的志愿者提供更多参与大型活动的机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在日本,就有很多这样的青年人才库,虽大部分由个人组织建立,他们专门收集各项大型活动的志愿者信息,在政府需要招募大量志愿者时,这些私人志愿者库就向政府提供人员,免去了重新征集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志愿者服务质量。
3、大型活动组委会应设立志愿者管理部门,使决策与执行挂钩在“有人监管”的基础上,提高监管效率和力度,避免多人重复监管或无人监管的窘境。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明确组织结构,明确责任制,即使必须设立多层管理结构,也应明确上下级关系,既不能越级管理,更不能坐视不管。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类似核心机构的组织,采用扁平式结构的管理方式,尽量减少上下级传达的过程。通过设立一个核心小组,直接分管和解决所有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像传统中设立四层管理机构,造成人员的浪费和效率的下降。这一点有国外的经验可参考,比如从悉尼奥运到雅典奥运,在奥组委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志愿者的一系列工作,从招募、选拔、培训、到岗位安排等,几乎只由一个中心决策机构完成规划,由下一级,且相互平行的多个分支机构完成不同部分的工作。
4、实行志愿服务考评及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积极性虽然志愿者的激励表彰以精神鼓励为主,使志愿者获得有价值、令人愉快的工作经历,但是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可表示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例如在悉尼奥运会结束后,悉尼奥组委给所有大约5到6万名志愿者每人发了700美元奖金,桑迪·豪威说:“奖金并不多,但这却是我们组委会的一点心意。”桑迪·豪威在给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活动的10条经验中表示:“要让志愿者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想,奥组委也很清楚志愿者是一个无可替代的群体,那么,就给志愿者像付薪员工一样的待遇——充分与他们沟通,适时的给他们奖励以表达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其次,可以建立志愿服务考评体系,对那些为公益贡献时间和精力多的人,就应该给予鼓励,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志愿者在今后贡献更多的时间,提高服务的水平。象国外就实行“星级志愿者”的办法,其中一个主要评定标准即奉献时间越多,星级越高。当然,如果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在某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以给予他特别的奖励;如果志愿者服务不尽职,可以给他的服务时间打折扣。还可实行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通过评选“公益之星”和公益项目冠名等方法,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
5、加强宣传力度志愿者为某项活动服务的动机形形色色,有的人是受到奉献精神的感召,有的人愿意对社会、国家做出贡献,有的人希望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能,有的人想要结交朋友等等。但一旦成为了志愿者,最关键的就是要具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尤其是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型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我国志愿者积极向上、热情友好的整体形象。一些专门从事奥林匹克研究的学者,将志愿者素质要求概括为:仁爱心、公益心;定义为:“志愿者是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个人的心无私的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计报酬的人。”这一定义显示出志愿者除了专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一般规定之外,与奥运会之间共生互动的关系,凸现出志愿者的爱国爱岗的素质和品格。为了选拔和培训最合适和杰出的志愿者人员,前期和后期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宣传工作中,关键是要激发志愿者对即将服务的活动的积极性,并体会到能参与此项服务的自豪感,这就是充分发扬志愿者精神的重要前提之一。传统的说教式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在新时代下,公众人物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宣扬志愿精神的最好媒介和模范。在悉尼奥运会中,澳大利亚头号跳水选手迪恩·普拉在志愿者培训课上做了现场演讲,播放了悉尼奥运会组委会首席执行官桑迪霍威的录像讲话,Lee Ann Rimes表演了奥运会工作人员之歌《实现梦想》,对志愿者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为悉尼志愿者工作的成功奠定精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借鉴一下志愿者活动启蒙较早的一些国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效应,多管齐下----电视、网络、广播、书报等都是理想的传媒手段。而宣传的形式和内容则应赋有人性化,更具亲和力、感染力,从而达到最佳最广的宣传效果。比如开展一系列的文艺慈善晚会,传播爱心意识的志愿者精神;也可以在各社区张贴各种广告,或通过各媒体把一些志愿者活动及组织情况以记录片或访谈的形式介绍给社会各界。也可在大学的校园里,张贴一些简单但引人注目的公益广告或是活动的通知,这样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也就有了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让志愿者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樊娟)
领导点评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我校团学工作的一个特色和品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特别是自2001年ApEC会议来,随着上海举办的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的增多,我校的语言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仅2004年一年就参加了包括世界银行扶贫大会、世界工程师大会、F1中国大奖赛等近十次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在组织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组织动员有许多优势,如可操作、便于管理等等,但同时仍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志愿者的权益保护等。此次,我校团委承担了大型活动志愿者社会化工作机制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广泛参考学习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志愿者组织和管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大型活动志愿者工作机制上提出了一些探索性和可行性建议,希望可以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志愿者工作做出一点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月松
第四篇:加强党建带团建创新高校团工作机制的研究
加强党建带团建
创新高校团工作机制的研究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团委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对上海市12所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召开座谈会,分析了各高校党建工作中对共青团建设的重视度,当前高校在“党建带团建”前提下团工作现状及在新形势下对团工作机制创新的要求,以及各高校学生对团工作与团活动的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党建带团建,创新高校团工作机制的若干对策建议,如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从工作网络、阵地建设、物质依托、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情况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战地、壮大工作队伍等。
关键词
党建带团建 机制创新
领导点评
本文就当前高校团工作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从团组织的角度,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党建带团建的具体工作及效果做出了自己的客观评价,同时还就在党建工作的推动下如何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又可操作的具体建议。无疑,这对促进团组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适应青年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拓展教育和服务方式,努力把广大青年群众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加强党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有积极作用的。文章对我们基层党组织也是有启迪作用的:党建要有效地带动团建。我们党组织要了解青年,了解团的工作;要研究变化了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要加强领导,善于引导;要及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指导意见和措施,去开创党育青年成长,青年跟着党前进的新局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朱国强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网络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高校学分制的逐步健全,团工作机制的创新自然被提到一个重要的日程上。从团中央到团市委,团市委到各高校团委,团委到各团总支,团总支到各团支部都在积极探索。在民办非经济组织、新兴社团等领域,也在进一步贯彻“党建带团建”的方针,主动进行团工作的试点,探索发挥团组织和团员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法,调查对象主要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原上海印刷高等出版专科学校、杉达大学等12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涉及本科高职两个层面。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97份,其中有效问卷897份,回收率89.7%。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党建与团建之间的密切联系
团组织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表示党团组织有着天然的政治关系,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臵于党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之中,并按照党建的总体目标来安排部署。实践证明,坚持党建带团建,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游离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之外,孤立地对待和进行基层团组织建设,基层团组织建设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对待共青团工作,党组织应始终将其摆在重要位臵,经常研究共青团的问题,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解决共青团组织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基层团建薄弱环节,突出党建主体作用,将基层团建列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加强党建的同时,积极为团建工作出主意想点子,争取政策,提供支持,把团建工作与党建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使团建真正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生普遍认为党组织在“党建带团建”上应予以全力支持和重视 59.41%的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的党委对团建工作还比较重视,20.98%的同学认为不重视。当问到“在不断改善团建工作下能否忽略党建作用”这个问题时,有17.2%的大学生认为“能忽略”,39.52%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43.28%的大学生认为“不能忽略”。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对存在一些党建与团建工作的脱节,因此只有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党委把团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时地对团工作提出新思路、新举措,为团建出谋划策,才能真正贯彻“党建带团建”的方针。
2、大学生普遍认为贯彻“党建带团建”将给双方带来显著的成效 大学生普遍认为党建忽视团建会导致党团工作脱节、团组织凝聚力下降,党建工作难度加大。只有6.6%的大学生认为党建忽视团建不会有什么影响。在进一步推动党建带团建的情况下,团工作最为显著的成效是为党组织输送优秀人才,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在具体措施上,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团组织应积极构建新的团组织网络和工作体系,不断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的覆盖面,健全团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优势。
(二)高校团工作的现状
1、大学生对团组织活动的了解程度和相对评价
调查表明,73.91%的大学生对于团组织所举办的活动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但37.02%的同学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没什么效果甚至浪费时间。大学生们大多认为,现今高校的团工作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信息传递速度滞后,常规服务工作耗力太大。
2、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认同度和信任感
调查显示,不管是重点大学、普通本科或高职高专,大学生们都认为学校对团的工作比较重视。可见,近年来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组织对团工作、青年工作高度关心重视,为青年工作提供切实的政策保障,使青年有了更加明确的政治方向。数据显示,大学生周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团员比例在20%-50%的有27.84%,比例在50%-80%的有21.85%,比例在80%以上的有21.01%。只有10.4%的大学生认为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的比例在5%以下。但假设大学生遇到独立不能解决的困难时,35.8%的大学生坦然表示不会寻求团组织的帮助,这也许给我们一个今后健全团工作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3、广大青年学生和团员对于团建所持的态度
高校团组织要不断得到认可和肯定,需要党委、党支部、团委、团支部和全体大学生的不懈努力,在漫长的探索中不断奋斗下去。大学生普遍认为提高团的工作效率应该从团的组织凝聚力着手,着手从思想、生活、心理、学习、就业等各个层面加强党的带动作用,提高团干部的个人能力,进行团工作的机制创新。虽然有56.89%的大学生对团组织未来的建设不太乐观或无所谓,但只要在各级党、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及时了解大学生对团工作的需求,与时俱进,肯定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势头。
(三)大学生对于团工作机制创新的相关看法
团工作机制创新是团组织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进行主动适应、自我完善、自觉提高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外在凝聚力。
1、团工作机制创新的落脚点和工作重心
大学生认为,如果党建忽视团建,会产生团组织凝聚力下降,党建工作难度加大,党团工作脱节等问题。所以说“党建带团建”是团工作机制创新的根本落脚点。大学生觉得团的机制创新应广泛借鉴党建工作经验和深入基层团组织。
据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团建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机制改革,大力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和团组织建设,而团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是团工作要有创新意识,而创造性地开展团工作关键要探索与时俱进的方法和有效的衔接载体。
大学生认为团工作机制应从单一性向多极化转型、从垂直行政性向交互网络管理模式转型。大学生认为高校在团建方面应以自身工作抓起,从而加强团组织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同学积极性。大学生对团工作最看重的是团干部的个人能力、组织凝聚力,认为这对团的工作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2、团员青年对于团建网络化高度认同
大学生普遍认为团工作机制的整体性转型应以单一性向多极化转型、垂直行政性向交互网络管理模式转型为主。他们认为团建网络化将是团组织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调查表明,有53.47%大学生认为团建与互联网关系密不可分。在信息一体化的当今社会,网络无疑将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团工作机制创新不仅需要高度凝聚力和优秀人才,更离不开与外界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号召。网络在其中正充当着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关于“在何种方式下开展团工作”这个问题上,呼声最高的是“在网上建立团支部”,比例占44.81%。如果团工作实现网络化,有20.2%的团员认为网络可以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39.9%的团员认为网络可以快速便捷地理顺信息渠道,有20.7%的团员认为网络可以灵活方便地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有19.2%的团员认为网络可以高效率地开展团员管理工作。
3、团工作机制创新要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
学分制改革既给团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调查表明,“学分制下团工作开展情况”大学生认为“好”的占36.91%,“较好”的占24.91%,“一般”的占26.19%,“开展情况不好”的占11.99%。数据表明,各高校团委在实行学分制后正在开拓思维,努力营造发展的机遇,团建工作基本令人满意,但还需要团组织针对学分制改革充分重视团工作建设。在学分制下的团工作机制创新这个问题上,仅针对“怎样建立团支部”这个问题,大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观点。有17.64%的团员认为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团支部,有44.81%的团员认为可以在网上建立团支部,有19.26%的团员认为可以由校团委组建“俱乐部”开展团工作。有18.29%的团员认为可以以团员所修的课程编排其所属的团支部。所以说,随着各高校学分制的逐步健全,我们的团工作也要顺应潮流,积极探索更有效地服务于广大青年团员的方法与途径。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取得党政领导的支持,把团建纳入党建轨道
纵观各高校,凡共青团工作做得好的,无不得到学校党政领导的充分支持。现在各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均由专职党委副书记负责,充分重视共青团工作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为团组织,要找到在学校中的最佳定位,就一定要发挥好大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桥梁作用,做好大学生的代言人,并要经常征求学校领导的意见,使学校能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措施和规划。
“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是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高校团建一定要围绕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团的组织活力,把党在高校的群众工作与团建融为一体,形成大学生对党团组织的政治认同,形成吸引大学生参与高校建设的动力机制来开展工作。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团建就必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工作合力。
(二)切实抓好团员青年的推优工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推荐优秀团员青年为党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与共青团中央,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与共青团上海市委有关“推优”工作的文件精神,各高校结合自身“推优”工作的实践,基本做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但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党组织指定发展对象,团组织就只做一下推优的表面文章,这违背了推优的真正涵义,体现不了推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想法,这也打击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热情,无法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践表明,推优工作是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并注重实效。团组织本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的原则,注重抓好推荐优秀团员入党,会有效地促进青年团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会使广大青年团员凝聚在团组织的周围,使团组织充满活力。
(三)把网络技术导入团建工作领域进行实践,使团建逐步网络化。团建网络化是适应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团组织与青年团员的重要手段。发挥网络的无时空性、广泛性、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这不仅是团建手段和方式创新问题,更重要的是拓宽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找到了一个在继承传统团建有效经验基础上,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接口。网络化后也使广大青年学生更快捷方便地与团组织亲密接触。团建网络化,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团务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时效性,提高团建工作层次与水平,开创出了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有一些积极有效的成功探索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由徐家汇街道团工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犹他科技学院共同举办的,以网络为媒体对社区中小学生进行综合道德素质教育的“网上传爱心,德育e—通道”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类活动,团组织在网上传递工作、活动信息,架起与广大团员青年的沟通桥梁。
(四)在实践创新活动中进行团工作机制创新。
在调查中,大学生强烈呼吁团组织要增强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力度,活动要广泛深入基层团组织,团干部要具备创新意识,并加大宣传力度,打好群众基础。为适应新形势,确立新优势,谋求新发展,高校团组织必定要对共青团传统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工作职能、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实践,进行新型团工作机制的探索、团的社会职能的拓展和社会化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这样,我们的团工作才有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为了满足现代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团组织要从思想、生活、心理、学习、就业、择友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团组织的影响力,从而找到了团组织的最佳定位。
(李伟华、乔薇、杨纯、寿婷、曹晓辰、陈霆、汪玲)
第五篇:加强党建带团建 创新高校团工作机制的研究
加强党建带团建 创新高校团工作机制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对上海市12所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召开座谈会,分析了各高校党建工作中对共青团建设的重视度,当前高校在“党建带团建”前提下团工作现状及在新形势下对团工作机制创新的要求,以及各高校学生对团工作与团活动的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党建带团建,创新高校团工作机制的若干对策建议,如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从工作网络、阵地建设、物质依托、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情况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战地、壮大工作队伍等。
关键词
党建带团建 机制创新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网络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高校学分制的逐步健全,团工作机制的创新自然被提到一个重要的日程上。从团中央到团市委,团市委到各高校团委,团委到各团总支,团总支到各团支部都在积极探索。在民办非经济组织、新兴社团等领域,也在进一步贯彻“党建带团建”的方针,主动进行团工作的试点,探索发挥团组织和团员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法,调查对象主要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原上海印刷高等出版专科学校、杉达大学等12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涉及本科高职两个层面。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97份,其中有效问卷897份,回收率89.7%。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党建与团建之间的密切联系
团组织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表示党团组织有着天然的政治关系,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置于党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之中,并按照党建的总体目标来安排部署。实践证明,坚持党建带团建,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游离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之外,孤立地对待和进行基层团组织建设,基层团组织建设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对待共青团工作,党组织应始终将其摆在重要位置,经常研究共青团的问题,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解决共青团组织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基层团建薄弱环节,突出党建主体作用,将基层团建列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加强党建的同时,积极为团建工作出主意想点子,争取政策,提供支持,把团建工作与党建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使团建真正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生普遍认为党组织在“党建带团建”上应予以全力支持和重视
59.41%的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的党委对团建工作还比较重视,20.98%的同学认为不重视。当问到“在不断改善团建工作下能否忽略党建作用”这个问题时,有17.2%的大学生认为“能忽略”,39.52%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43.28%的大学生认为“不能忽略”。
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对存在一些党建与团建工作的脱节,因此只有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党委把团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时地对团工作提出新思路、新举措,为团建出谋划策,才能真正贯彻“党建带团建”的方针。
2、大学生普遍认为贯彻“党建带团建”将给双方带来显著的成效
大学生普遍认为党建忽视团建会导致党团工作脱节、团组织凝聚力下降,党建工作难度加大。只有6.6%的大学生认为党建忽视团建不会有什么影响。在进一步推动党建带团建的情况下,团工作最为显著的成效是为党组织输送优秀人才,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在具体措施上,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团组织应积极构建新的团组织网络和工作体系,不断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的覆盖面,健全团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优势。
(二)高校团工作的现状
1、大学生对团组织活动的了解程度和相对评价
调查表明,73.91%的大学生对于团组织所举办的活动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但37.02%的同学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没什么效果甚至浪费时间。大学生们大多认为,现今高校的团工作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信息传递速度滞后,常规服务工作耗力太大。
2、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认同度和信任感
调查显示,不管是重点大学、普通本科或高职高专,大学生们都认为学校对团的工作比较重视。可见,近年来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组织对团工作、青年工作高度关心重视,为青年工作提供切实的政策保障,使青年有了更加明确的政治方向。数据显示,大学生周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团员比例在20%-50%的有27.84%,比例在50%-80%的有21.85%,比例在80%以上的有21.01%。只有10.4%的大学生认为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的比例在5%以下。但假设大学生遇到独立不能解决的困难时,35.8%的大学生坦然表示不会寻求团组织的帮助,这也许给我们一个今后健全团工作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3、广大青年学生和团员对于团建所持的态度
高校团组织要不断得到认可和肯定,需要党委、党支部、团委、团支部和全体大学生的不懈努力,在漫长的探索中不断奋斗下去。大学生普遍认为提高团的工作效率应该从团的组织凝聚力着手,着手从思想、生活、心理、学习、就业等各个层面加强党的带动作用,提高团干部的个人能力,进行团工作的机制创新。虽然有56.89%的大学生对团组织未来的建设不太乐观或无所谓,但只要在各级党、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及时了解大学生对团工作的需求,与时俱进,肯定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势头。
(三)大学生对于团工作机制创新的相关看法
团工作机制创新是团组织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进行主动适应、自我完善、自觉提高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外在凝聚力。
1、团工作机制创新的落脚点和工作重心
大学生认为,如果党建忽视团建,会产生团组织凝聚力下降,党建工作难度加大,党团工作脱节等问题。所以说“党建带团建”是团工作机制创新的根本落脚点。大学生觉得团的机制创新应广泛借鉴党建工作经验和深入基层团组织。
据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团建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机制改革,大力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和团组织建设,而团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是团工作要有创新意识,而创造性地开展团工作关键要探索与时俱进的方法和有效的衔接载体。
大学生认为团工作机制应从单一性向多极化转型、从垂直行政性向交互网络管理模式转型。大学生认为高校在团建方面应以自身工作抓起,从而加强团组织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同学积极性。大学生对团工作最看重的是团干部的个人能力、组织凝聚力,认为这对团的工作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2、团员青年对于团建网络化高度认同
大学生普遍认为团工作机制的整体性转型应以单一性向多极化转型、垂直行政性向交互网络管理模式转型为主。他们认为团建网络化将是团组织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调查表明,有53.47%大学生认为团建与互联网关系密不可分。在信息一体化的当今社会,网络无疑将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团工作机制创新不仅需要高度凝聚力和优秀人才,更离不开与外界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号召。网络在其中正充当着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关于“在何种方式下开展团工作”这个问题上,呼声最高的是“在网上建立团支部”,比例占44.81%。如果团工作实现网络化,有20.2%的团员认为网络可以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39.9%的团员认为网络可以快速便捷地理顺信息渠道,有20.7%的团员认为网络可以灵活方便地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有19.2%的团员认为网络可以高效率地开展团员管理工作。
3、团工作机制创新要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
学分制改革既给团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调查表明,“学分制下团工作开展情况”大学生认为“好”的占36.91%,“较好”的占24.91%,“一般”的占26.19%,“开展情况不好”的占11.99%。数据表明,各高校团委在实行学分制后正在开拓思维,努力营造发展的机遇,团建工作基本令人满意,但还需要团组织针对学分制改革充分重视团工作建设。在学分制下的团工作机制创新这个问题上,仅针对“怎样建立团支部”这个问题,大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观点。有17.64%的团员认为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团支部,有44.81%的团员认为可以在网上建立团支部,有19.26%的团员认为可以由校团委组建“俱乐部”开展团工作。有18.29%的团员认为可以以团员所修的课程编排其所属的团支部。所以说,随着各高校学分制的逐步健全,我们的团工作也要顺应潮流,积极探索更有效地服务于广大青年团员的方法与途径。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取得党政领导的支持,把团建纳入党建轨道
纵观各高校,凡共青团工作做得好的,无不得到学校党政领导的充分支持。现在各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均由专职党委副书记负责,充分重视共青团工作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为团组织,要找到在学校中的最佳定位,就一定要发挥好大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桥梁作用,做好大学生的代言人,并要经常征求学校领导的意见,使学校能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措施和规划。
“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是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高校团建一定要围绕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团的组织活力,把党在高校的群众工作与团建融为一体,形成大学生对党团组织的政治认同,形成吸引大学生参与高校建设的动力机制来开展工作。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团建就必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工作合力。
(二)切实抓好团员青年的推优工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推荐优秀团员青年为党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与共青团中央,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与共青团上海市委有关“推优”工作的文件精神,各高校结合自身“推优”工作的实践,基本做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但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党组织指定发展对象,团组织就只做一下推优的表面文章,这违背了推优的真正涵义,体现不了推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想法,这也打击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热情,无法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践表明,推优工作是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并注重实效。团组织本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的原则,注重抓好推荐优秀团员入党,会有效地促进青年团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会使广大青年团员凝聚在团组织的周围,使团组织充满活力。
(三)把网络技术导入团建工作领域进行实践,使团建逐步网络化。
团建网络化是适应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团组织与青年团员的重要手段。发挥网络的无时空性、广泛性、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这不仅是团建手段和方式创新问题,更重要的是拓宽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找到了一个在继承传统团建有效经验基础上,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接口。网络化后也使广大青年学生更快捷方便地与团组织亲密接触。团建网络化,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团务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时效性,提高团建工作层次与水平,开创出了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有一些积极有效的成功探索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由徐家汇街道团工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犹他科技学院共同举办的,以网络为媒体对社区中小学生进行综合道德素质教育的“网上传爱心,德育e—通道”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类活动,团组织在网上传递工作、活动信息,架起与广大团员青年的沟通桥梁。
(四)在实践创新活动中进行团工作机制创新。
在调查中,大学生强烈呼吁团组织要增强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力度,活动要广泛深入基层团组织,团干部要具备创新意识,并加大宣传力度,打好群众基础。为适应新形势,确立新优势,谋求新发展,高校团组织必定要对共青团传统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工作职能、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实践,进行新型团工作机制的探索、团的社会职能的拓展和社会化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这样,我们的团工作才有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为了满足现代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团组织要从思想、生活、心理、学习、就业、择友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团组织的影响力,从而找到了团组织的最佳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