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管理小论文

时间:2019-05-14 01:4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营利组织管理小论文》。

第一篇:非营利组织管理小论文

《非营利组织管理》形成性考核-小论文部分要求

一、参考题目

论文一:二选一:2013年11月8日交

1.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研究

2.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二:二选一:2013年11月22日交

1.非营利组织战略案例分析

2.非营利组织营销环境分析

二、格式要求

(1)封面: 横向逐行书写:天津电大**专业(本科)《**》课程论文(小三号字宋体,加粗);标题(居中,三号字宋体,加粗);作者、学号、所在分校、班级、辅导教师姓名(居中、小三号字楷体、加粗)

(2)内文 :横向逐行书写:标题(居中、三号字宋体、加粗);作者(标题下空一行,居中、小三号字楷体、加粗);正文(作者下空一行,小四号字宋体)。

正文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使脉络清晰,应有纲、目、子目之分,建议加上小标题,标示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或用加简捷准确的观点句表示。序号的规范应是“

一、(一)、1”。每页36字×28行,可以设置1.5倍行距,标示页码。

(3)注释(正文下空一行,五号字宋体)

(4)参考文献目录(注释下空一行,五号字宋体)

注释、参考文献目录是评定论文作者的研究状况及钻研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要依次列作者,文章名,出处,出版社(或刊物),出版时间。注释应注明出处页码。文中加注释序号,一律采用尾注形式。

课程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

三、字数要求

字数控制在1000-1500字之间。

第二篇:非营利组织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改革的问题和解决途

径——基于中美德的对比分析

班 级: 15级会计科硕1班 姓 名:俞丽贞 学 号: 2*** 指导教师:罗朝晖

目录

一、引言...........................................................................................................................3

二、中、美、德非营利医疗机构对比............................................................................3

(一)与政府的关系.......................................................................................................3

(二)资金来源...........................................................................................................4

(三)内部治理机制...................................................................................................4

(四)监督机制...........................................................................................................4

三、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4

(一)非营利界定不清...............................................................................................4

(二)所有者权责不明...............................................................................................5

(三)政策配套不完善...............................................................................................5

四、解决途径...................................................................................................................5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医疗服务体系.......................................................6

(二)政策配套,提高民办非营利医院的积极性...................................................6

(三)完善监督机制,保证社会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的非营利性...........................6

五、参考文献...................................................................................................................7

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改革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基于中美

德的对比分析

[摘要]针对近些年热议的医疗改革问题,本文通过将中国与经历过类似公有制医院改制历程的德国、各项法律制度非常成熟和完备的美国在非盈利医疗机构制度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美国、欧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场以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利用社会力量发展医疗机构,实现多元办医的改革浪潮。这些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激发公立医院活力,促进公共服务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多样化和多层次供给,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效率。

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启动,医疗市场的开放性明显提高,大量社会力量参与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等系列文件都对社会力量办医做了具体规定,并明确要求制定和完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201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明确了社会办医的方向是优先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这是符合公共事业发展目标的。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支持和推动下,社会力量办医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社会办医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平等竞争机制尚未建立,其作用也远未体现出来。本文接下来通过对比美国、德国和中国的非营利医疗机构,试图针对我国非营利医疗改革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二、中、美、德非营利医疗机构对比

(一)与政府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以商业健康保险为主,社会医疗保险为辅的国家,美国私立非营利医院占到全美非营利医院的80%以上。美国的非营利医院不隶属于州、市和地方各级政府。非营利医院的举办者是个人、社区或者社会团体,没有政府背景和附属关系。

在德国,虽然非营利医院只占到全德医院的1/3,但是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非营利医院也是独立于政府的自治组织,一般归宗教组织或慈善团体所有,仅仅从政府处获得一些基本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我国的非营利医院主要还是政府所有为主,由政府出资设立,并接受政府的管理。即使是民办非营利医院,也有政府背景。

(二)资金来源

美国的非营利医院的资金渠道主要来源于社区内市民和社会团体的自愿捐赠。非营利医院承担了给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员提供医疗救助的公益职责。美国医院中志愿者提供服务也十分普遍,这些志愿者通常为高中生、大学生或者退休人员。

德国非营利医院的筹资渠道也是非常广泛的,收入来源于政府、疾病基金会、私人部门以及慈善组织。

我国非营利医院资金目前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虽然有一些民营资本的加入,但并不规范。

(三)内部治理机制

美国的非营利医院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治构架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董事会、首席执行官和医务人员,还有一小部分的辅助机构,如后勤、财务和专业配套服务等部门。另外还有董事会成员、首席执行官和医生代表在内的协商委员会。这些部门在决策、执行、监督和辅助等方面分工配合和相互制衡。

德国之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医院自治,经过改革之后,德国在市县一级,地方政府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的私立公司作为医院的直接管理者,对医院进行私人管理,使医院在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德国政府不对医院直接管理,医院主管人员通常由医院的所有者任命。近年来,逐渐采取短期而不是无限期的任命。另外,疾病基金会和医院之间可以自由选择签订合同,通过协商就服务量、补偿额等达成一致,这也提高了医院在财务上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的非营利医院主要还是政府管理“单位”一种,由政府任命医院的管理者,而民办的非营利医院也缺乏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

(四)监督机制

在自治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和州、地方政府虽然不直接干预,但关于非营利医院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非常完善,并且非营利医院的内部治理不仅接受政府税务部门、社会团体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监督,还接受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居民团体的监督。社会公众可通过互联网查询医院的财务数据和董事会成员信息。

德国非营利医院也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医院需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并由疾病基金会定期向社会公布。德国政府还颁布了相关措施以增强公立医院的透明性。联邦质量管理办公室曾发布报告,要求德国所有的医院每年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并由疾病基金会每两年在网站上公布质量报告。由于我国的非营利医院大部分还是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主要受政府的行政监管,社会监督参与度极小。而民办的非营利医院由于内部治理机制薄弱,也谈不上社会监督。

三、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非营利界定不清

何为非营利在政策和实际运行中并不明晰。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定义,非营利医疗机构一般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策细节还是具体执行,都没有对非营利医疗机构进行具体的界定,其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显著差别只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需要在民政部门注册,而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而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运营过程中如盈余分配、收支用途、财政补贴等方面的具体界定不明确,从而导致非营利医疗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

(二)所有者权责不明 一方面,非营利医疗机构利益相关者角色尚未界定。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一般是由社会出资兴办,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一般来讲,医院的所有权、产权、经营权及相联系的权责界定是否清晰,影响到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影响到管理行为和医疗行为。我国目前虽然大力提倡民办非医疗医院,但是政策中没有明确提出产权的相关问题,产权不明将带来权责不明、承担责任和获得收益的主体不明等问题,这就不能保证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董事会由投资方构成,很多医院并没有正式的监事会,缺乏内部监督,医院董事会即出资方享有医院资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往往缺乏对决策失误、经营管理失控的有效监督,难以从制度上保障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良性运行。因此,目前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由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监督机制并未形成,各自的角色界定尚不清楚,导致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另一方面,非营利医疗机构盈余处置问题存在隐忧。从非营利医疗机构的界定上来看,非营利医疗机构的盈余只能用于自身发展,不能用于分红,但对于非营利组织投入人是否可享有合理回报,目前政策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而各地区之间的政策规定也存在较大差异。正是由于政策模糊以及监管机制不到位,目前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资人或医疗机构管理者存在将经营收入通过发放高额奖金和福利等方式进行变相分红的现象,这违背了非营利医疗机构将盈余用于自身发展和公益事业的初衷,违背了其非营利的性质。

(三)政策配套不完善

目前由于社会力量办医相关政策之间的衔接不畅,部分政策之间甚至相互矛盾,严重制约了民间资本办医的发展。在机构审批方面,许多地方社会办医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需要先获得用地批准,而申请卫生用地则需要先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导致存在“循环审批”的情况;在价格政策方面,尽管国家已经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价格,但医保支付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政策”,这使得非公立医疗机构自主定价成为一纸空文;在优惠政策方面,国家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规定民办医院在医保定点、土地使用、政府购买服务、学术地位、技术准入、融资政策和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但由于缺乏对相应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民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很难获得,主要表现在医保定点难、用地政策在基层政府落实难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融资政策难、科研课题申请立项难等方面。

四、解决途径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出台民办医疗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晰产权归属。捐赠行为或慈善,产权属于社会,应委托管理;属于投资行为的,应定性为营利性医院,产权属于投资者所有,投资人可自行经营或委托经营。另外,对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的管理、税收等方面也做出规定,使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的定位具有法律效力。并以此为基础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具体对医疗机构分类,便于国家税收、医保等的衔接与政策联动。

(二)政策配套,提高民办非营利医院的积极性 我国已经在2013 年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提出“民办非营利机构享受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但是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着障碍和差别对待。因此,必须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切实调整和完善配套政策,给予其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并督导政策的执行,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和落实对于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的“社会办医”政策。

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民办医院的一个瓶颈。营利性医院往往通过有偿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而对民营非营利性医院来说,通过购买等有偿方式获取办医土地压力很大。因地制宜,制定社会办医的土地优惠政策,包括政府划拨土地以及协议出让或租赁的方式等政策使民营非营利性医院获得土地使用权。

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及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欢迎和鼓励社会资本对非营利性医院进行捐赠,以扩大资金来源。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将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纳入补助范围。以及在指令性急救任务方面,按公立医院同等待遇给予补偿。

由于我国的社会投资办企业缺乏免税政策,极大地影响投资人设立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的积极性,所以,对非营利医院给予并切实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成为鼓励社会办医的当务之急。美国和德国对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的投资和运行活动实施免税或在相关税种上实行零税率。在税收的具体执行上,从政府层面将民营非营利性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对待,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服务项目上实施免税政策。

(三)完善监督机制,保证社会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的非营利性

在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运行过程中,出于逐利的目的,许多非营利医疗机构或多或少可能会采取一些隐性的手段产生营利性活动,这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不利于社会办非营利机构本身的持续发展,还浪费了公共资源。因此必须像美国和德国一样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的完善,防止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营利行为,从而维护多方权益。

首先,需要明确权责。对于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只能保证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却不能保证其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必须实现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制衡,形成权责明确、经营自主的管理体系以及合理的约束、激励与监督机制。

其次,需要彻底切断出资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经济利益关联。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虽然规定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不能有收益分配权,但却保留了出资者的资产所有权,一般是根据出资多少成立董事会来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可能存在营利行为。只有彻底切断出资者与医疗机构的经济联系,使其丧失资产处置权,才能保证机构的非营利性。

五、参考文献

[1]郑红,刘海涛.引入管理会计指标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体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7):57-59.[2]乐虹,董婷,李丹,裴益,吴奇飞.我国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现状对比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52-55.[3]练乐尧,毛正中,杨洪伟.我国医院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8(3):111-114.[4]黄毅.论非营利性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J]医院管理论坛,2007(125):14-18.[5]郑红,刘海涛.国外非营利性组织的运营与管理对我国非营利性医院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7-9.[6]朱炜,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发展与挑战[D].杭州:浙江大学,2012.[7]严妮,社会办医的新时期: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8-72.[8]谢春艳,施莉莉,何达等,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条件探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4):14-18.[9]李大壮,魏东海,丁伯凤等,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医院动因与政府激励性政策实施[J].中国医院,2015(19):21-23.

[10]赵淳,陈方,赵婧,陈伟等.影响我国营利与非营利性医院发展的政策问题分析[J].中国医院,2015(5):3-5.

第三篇:非营利组织管理

浅析非营利组织策略性营销

(以希望工程为例)

众所周知,希望工程自从1989年以来资助贫许多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了许多希望小学、希望图书馆等。可以说希望工程20多年的健康发展,与其采取良好地营销策略密不可分。一个组织要想健康的发展,就离不开战略分析、战略确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四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营销策略:

一、组织内外环境的分析:战略分析是指一个组织通过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综合分析和评估,以识别该组织对十其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过程。外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及法律等因素;内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把握组织内部涉及人员安排、资金安排和物资调配事物,准确的外部和精准的内部分析,为希望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的产品战略: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开发适合的产品,并为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任何组织或机构都要为自己的目标群体提供产品,产品不仅是指有形物品,而且还包括了无形的服务等附加利益。非营利组织要向目标群体充分展示产品的核心利益,增强公众的信心,通过使目标群体满意来维系其忠诚度。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并创造出公众所接受的产品,通过由指导到引导的过程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希望工程向失学儿童捐赠的活动,从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产品的性质介于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营利组织提供的私人产品之间。

三、组织的渠道战略:非营利组织不仅要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还要以适当的销售渠道传递给对象,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实现产品的销售。营销渠道是指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的组织或机构。多数非营利组织都相对缺少资源,必须获得其他机构的支持与协助,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目标群体。例如希望工程向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募集资金,来维持其继续活动。非营利组织在制定渠道战略时,利用有效管理手段,处理好与每一个渠道成员的关系。为了有效管理好渠道成员,组织必须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四、组织的促销战略:对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而言,促销意味着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在促销过程中,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产品、服务、价格、员工、形象以及各种措施等,都在无时无刻不在对外进行着信息传递。非营利应该将促销看作是传播信息的沟通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案。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目的往往是改变行为和观念,这种改变包括认知改变、行动改变行为改变和价值观念改变。认知改变是使人们掌握新的信息,增加对某个既定理解程度。希望工程也不例外,希望工程在救助失学儿童的同时,不断的对其组织的宗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希望工程从而带动更多人参加希望工程。

综上,希望工程在采取以上几个营销策略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发展新的营销战略。不仅发展壮大了自己的组织,还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第一,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既要规范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又不抑制非营 利组织创新能力,同时要放宽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控制,加强服务机构运作期间的 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促使这些机构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起 到应有的作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创 造一个规范的社会发展环境,促使非营利组织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十非营利 组织规范自身的行为。

第二,完善内部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任用问题对十组织的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外很多非营利组织都聘用政府的前任官员作为自己的 高层管理人员,非营利组织可利用这些政府官员和政府的关系,来获得发展所需的 资金。其次,由十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的特点,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志愿义务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是有偿工作的。非营利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制度,以防止贪污 浪费等腐败现象的形成。同时,必须对其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人 员素质从}fn提高服务质量和组织活动的效率。最后,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内部要避免 政府的官僚作风,坚持民主作风,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 制度。

第二,处理好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是介十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二部门”,它 的作用在十提供政府和市场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公共物品,协助政府做好公共 事业工作。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由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所以,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但同 时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丧失其独立性,成为准政府,失去它存在的意义。非营利组织要保持对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从}fn

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捐助。此外,非营利组织要不断创新,不仅要在生产技 术等硬件方面创新,更要在组织管理方式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营利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在发展中不断探求创新,每个非营利组织必须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取得良好、健康的发展。

第四篇:非营利组织营销论文

浅谈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现状

【摘要】 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及竞争的加剧,要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引入市场营销理念,掌握市场竞争的手段和策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还需要各种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导,本文通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现状浅作分析。

【关键字】 非营利组织 营销 发展 战略

1.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性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

营销是辩明预测并满足顾客有效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非营利组织的营销主要是满足“顾客”的要求。事实上,所有非营利组织都拥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顾客”并且在供应者和最终顾客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要求层面,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由于营利不是动机,也不是目的。因此“满足顾客要求”----即以顾客要求为导向,要求非营利组织应该更多地关注公共产品的提供,并有义务说明如何有效地交换这种产品。总之。无论动机是什么。营销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态度和观念。

非营利组织通常预算不足,资源缺乏,其营销工作受主观因素影响,往往在利用某种媒体。或使用某种产品都受一定 的影响。与营利性企业不同,有关非营利组织经营业绩的资料目前仍完备,缺乏对消费者行为观点态度及偏好等一手资料的了解,因此给营销带来了难度。有些非营利组织认为营销没有必要,他们认为营销会使预算紧张,过多地实施营销会干扰人们的生活。

2.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营销

中国大陆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尚没有典型的西方意义上非营利组织。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实际上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从雇员到资金来源都有很深的官方背景。近年来,许多和西方非营利组织近似的社会组织数量呈不断增多之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这些组织在到政府部门注册时,要么选择挂靠某个政府部门,成为同青联、妇联一样的半官方组织,要么注册成为普通的营利性公司。许多国外的跨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它们中国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多国外非营利组织选择注册为营利性公司,还有一些干脆选择不进行注册。

2.1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

尽管总的来看,非营利组织已经并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就其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和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相比,和正在兴起并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和改革开放中社会巨大变迁带来的需求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显得明显的先天弱质、后天困难。它们在获取和运用资源、协调关系、发挥作用等方面都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艰难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难以展现像我们在国外非营利组织身上看到的勃勃生机。调查显示,41.4%的非营利组织认为资金缺乏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他相关的重要问题依次是:缺乏活动场所和办公设施(11.7%),缺乏人才(9.9%),政府支持力度不够(8.5%),组织内部管理问题(7.5%)等。

2.2 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问题

具体来说,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资源不足。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也有一些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与其自身业务不相干的经营性活动或者违法活动。在人力资源方面,绝大多数受到政府支持的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则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这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家长制等问题。

第二,能力不足。资金、人才等资源不足之所以制约组织的发展,除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与社会文化方面的限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能力不足。这里所说的能力是综合来看的,包括一个组织的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资金筹措能力比较低,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加上组织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不民主,又缺乏评估和社会监督,使得它们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社会公信,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能力不足的背后是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人。国内外无数成功的经验表明,优秀的领导人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但我国现行组织人事制度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非营利组织,使得其中难以产生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的领导人。

第三,缺乏自治。从前述非营利组织的五个特征属性看,无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还是自治性、志愿性或组织性,在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身上都表现得不鲜明。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缺乏自治。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通过获取自上而下的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或者由各级党政机构所直接创办,或者本身就从党政机构转变过来,或者由原党政官员及与党政关系密切的知名人士所创办。这些组织,不仅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且在观念上、组织上、职

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即使民间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在业务主管单位上,也会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限制和干涉。这种状态随着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解决这种政社不分的问题,需要实现体制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革命,充分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使其成为真正具有自主性的自治组织。

第四,发展不平衡。这表现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领域之间,呈现巨大的差距。就区域不平衡来说,不仅东西相比西部发展严重不足,沿海和内地相比内地发展严重不足,而且同为东部和沿海,区域之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有很大差距;就城乡不平衡来说,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非营利组织发展得较快,开展的活动较为集中,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和公信度也较高,但是在中小城镇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除了扶贫开发的少数外来的非营利组织之外,真正当地的非营利组织很少,社会对这些组织的关注和支持也很少;就不同领域之间的不平衡来说,非营利组织在那些相对说来政策宽松、易于得到资源而进入门槛较低的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但那些存在大量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公民参与的领域,包括一些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如失业与就业、社会保障、劳工权益保护、国际区域冲突和外交等领域,却因种种原因极少有非营利组织进入。这对于非营利组织整体部门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2.3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问题

第一,社会转型中基本价值与制度构建的双重缺陷。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相比社会经济的迅速变迁,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空缺。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言,首先面对的是来自现行法规和政策上的严格的制度限制。当前我国在民间组织管理上的基本特点是:门槛高、限制多、监管不力。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10]、分级管理原则[11]和非竞争性原则[12],都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关,它们设置了一个对于普通公民来说高得难以逾越的门槛,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通过登记注册来获得合法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一个组织一旦登记成立,除了象征性地接受财务管理方面的“年检”之外,没有任何日常性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约束,同时也难以落实有关公益事业的减免税待遇。其结果,使得整个第三部门内部良莠皆存,实际上损害了真正的公益组织。

第二,非营利组织自身理念的缺乏。理念或使命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灵魂。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使命感、责任感最强的组织,它们以“点化人类”和“改变社会大众”为目的,“以使命为先”[13],没有理念就没有非营利组织。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诸多问题,除有一定客观因素外,都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动力不足、定位不明确有很大关系,根本在于缺乏理念和使命。换言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真正困难,并不在于缺乏资金、人才、管理和专业技术,甚至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好坏,而在于缺乏明确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使得它们难有拔地而起的能动性、创新性和艰苦创业的自觉性,并从而带来被动、盲目、短视、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动力不足,使组织发展难有后劲。因此,非营利组织要提高活动能力和社会作用,首先要提升理念意识,明确自己的定位,继而完善组织的制度化建设和改善环境,从而实现自己的使命。

第三,政府改革的滞后效应。在转型时期,非营利组织扮演着承接政府逐步退出并转交给社会的部分社会职能的角色。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职能移交,而是反映着整个社会治理结构与观念的根本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府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过程,其中政府自身的改革与相应的社会进程密切相关联。目前,中国的政府改革显然滞后于相应的社会进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观念和认识上的落后,例如对多元治理模式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关乎政府职能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认识不足,担心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会危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基础,等等,这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左右摇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无力打击在“非营利”名义下开展的牟利等不法行为。政府改革滞后的第二个表现是制度和政策上的不配套。比如:在机构改革中调整了的政府职能迟迟不能落实到位,在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监督管理、优惠税制等诸多方面,不仅约束过严,且彼此不配套、不协调、不到位,严重影响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角色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基于资源优势和权力优势,政府必然在许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增加了其对社会转型负有的责任。一个好的和负责任的政府,会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来积极影响社会进程,同时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计划地培育公民和非营利组织的自治能力,从而有选择地逐步退出直接控制的社会领域,实现在政府有效治理基础上的社会转型。

3.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未来探讨

在制定有关民间组织的基本法律的基础上,需要修改和进一步完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的专项法规体系。在现行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就基金会、行业协会等经济团体、海外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尽快制定专项法规,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探讨制定有关公益慈善团体、公共筹款机构等团体的登记管理方面的专项法规。其中,基金会作为非会员制的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当从现行的社会团体分类中独立出来,尽快通过制定专项法规来落实对基金会的监督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等经济团体发挥着市场的中介和枢纽的作用,它们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团体,在监督管理上需要专门对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海外民间组织进入中国,在各个领域开展着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对它们的登记管理也需要有专门的法规;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益慈善团体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筹款活动作为民间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也会逐步独立出来,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制定相关的专项法规来规范和监督管理这些方面的民间组织。

3.1改革有关登记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

对非营利组织严格的登记限制体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一种保守的观念,就是担心一旦放松登记限制,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会如洪水一般进入登记的门槛,导致管理上的失控。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事实上,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的推进,一方面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包括政府自身管理在内的整个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使得多元化格局下的社会控制不再是简单的门槛限制就能够奏效的,有效的管理更多地强调过程控制、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组织自律。在登记管理制度上我们可以更多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是日本的模式。对学校、医院等实体性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民政部门无力审批管理,登记便失去意义,常常得不到其他部门认可,因而可以指定教育部、卫生部等相关机关登记管理,取消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的程序,对于一般性的社团,则将民间组织管理局从民政部独立出来,专门负责这些组织的登记管理,而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的程序。这样既打破了双重管理体制的制约,又可以加强管理效果。随着管理体制的理顺,一些限制性的管理原则也可以逐步放开,给予非营利组织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3.2尽快落实有关公益捐赠减免税方面的法规政策

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系统、可行的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一般而言,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优惠;二是对面向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方的优惠。我国现行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主要依据1999国税发65号文件《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此前有1997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对社会团体收取的会费收入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规定了对社会团体的财政拨款、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会费等方面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社会团体规定标准的会费不征收营业税等。199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金会应税收入问题的通知》又对基金会的企业所得税问题做了规定。在对捐赠方的优惠方面,1999年国务院公布《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的捐赠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是涉及捐赠方税收优惠的重要法律。而以美国为例,其税法[17]规定了30余种免税组织[18],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包括所得税优惠、财产税优惠和失业税优惠;另外,向公益型非营利组织捐赠的机构和个人还享有应缴税所得额扣除和财产税、遗产税减免。[19]相比之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不明确、不具体、不系统。目前以所得税优惠为主,范围也比较局限;同时在财产税,以及我国主要的税种——商品税中,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专门规定,尤其缺乏对民间成立的非营利组织的优惠措施。如对非营利组织的进出口关税规定尚需明确,[20]在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的条例中均只规定了对“人民团体”[21]的税收优惠,[22]其中许多法规颁布较早,随非营利组织作为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第三部门”的迅速发展,这些法规需要作出调整。税法中应明确体现出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对不同类型非营利组织减免的税种、减免幅度等具体内容。

3.3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监督管理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采取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体制,资产来源属于国家资助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并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但事实上,尽管年检工作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成千上万个各式各样的非营利组织,有限的管理人员很难通过年检真正达到对非营利组织的有效监督。这样做不仅操作成本很高,而且假借公益名义谋取私利的组织往往并不能被发现,因为仅凭年检报表是不足以判断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和对之实行监督的。从国际经验看,社会监督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的首要原则是公开。非营利组织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包括被动公开和主动公开两种形式。前者指任何一个社会公众对有关数据、信息,包括组织的详细财务报表,有权随时索要、查询、置疑并得以答复;后者指每个非营利组织要将上述重要信息定期在简报或者在公共媒体上发布,需要公布信息的信息程度和具体要求一般依据组织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规模越大的组织其需要公开的数据越多、越要求完善。另外,非营利组织由于其民间性和非营利性,与政府和企业的财务制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如利润计算、报表项目、评价标准等,因而建立非营利组织独立的财务和审计制度,是对其实行监督管理的前提。

4.总结

总之,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营养不良的起步阶段,尤其是构建有效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但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大趋势已经不容改变,面对市场经济、多元治理的必然趋势,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用良好的制度条件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参考资料

【1】非营利组织营销 作者 冯炜,孟雷 2009-10-1

【2】我国非营利大学营销管理模式研究 于萍 2007-07-25

【3】非营利组织营销问题研究 张忠英2004-09-08

第五篇:公共管理小论文《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读书报告

众多公共管理学著作中,偶然发现这本彼得·德鲁克所著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出于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好奇以及相关方面知识的需要,我毫不犹豫放下手中已经读着的《公共部门标杆管理》,选择了这本书,比起对于地方政府,或是公共部门如何提高绩效的探讨,我认为这本书更具有实际研究价值,起码于我而言,着实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自身实际出发,联系到老师课堂教学内容,再到个人未来的发展,从多个方面让我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有了个清晰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

那么,下面让我来对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做一个回顾。

一、作者及学术背景简介

彼得·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

著作成果

德鲁克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德鲁克著述颇丰,计有15部管理学著作,13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问题著作,2部小说,1部自传。他的著作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畅销于世界各地。他卓越的学术成就给他带来了2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作为管理学界的“智叟”,德鲁克年逾九旬而不辍耕耘,目前仍执教于加州克莱蒙特研究院,并不断解深刻的著述。代表作有《管理的实践》,《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公司的概念》、《有效的管理者》、《后资本主义社会》、《旁观者》、《剧变时代的管理》等。发明成果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一位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广阔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要

本书出版于2007年,其写作动机源于过去40年间非营利组织在美国的蓬勃发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卫生保健机构,如美国心脏协会;或公益服务社团,如分布为全球最大的少男少女组织的美国男童军和美国女童军;又或是在迅速变化、浮躁不安的美国已开始成为社会活动中心的其他承销斐然的非营利组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非营利性部门已成为美国的“公民社会”。然而,如今非营利组织却面临巨大而不同以往的挑战。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为非营利组织量身定做的领导和管理理论。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很少关注非营利组织与众不同的特征和特殊的关键性需要。另外,关注非营利组织活动的资料更为匮乏。因此非营利组织迫切需要大量总结经验、关注其实际情况和焦点问题的资料。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非营利组织虽然赋予并增强个人旅行公民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虽然志愿者们并不满足于有偿工作,希望从无偿奉献着获得更大的满足,但仍然需要把他们当做义工加以管理。因此,德鲁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阐释了应该如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管理,也就诞生了这本书。

本书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 首先确立使命:领导者角色

第二章 从使命到结果:市场营销、创新和基金发展的有效战略

第三章 绩效管理:绩效定义与测评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关系网络:职员、董事会、志愿者和社区

第五章 自我发展:个人、管理者和领导者

在每一章中,首先阐述主题,紧接着是对一两个在非营利性领域获得卓越成就者的访谈。每一部分均包括一个简短的、以实践为中心的总结。

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根据我的查阅,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六种:理论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试验分析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而在该书中,我认为德鲁克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四种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

全书内容理论分析方法贯穿始终,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出套用企业管理方法管理非营利组织是行不通的观点。又从非营利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义工、志愿者等)的本质和特点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理念:

首先,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要确立具有指导意义和长远意义的组织使命,并根据使命确定阶段性的目标,以使组织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强调领导者要担负起领导角色,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保持组织的精干、热情和创新能力,要树立榜样;

其次,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战略,非营利组织需要营销战略来把客户和使命整合起来,概况起来有如下几点:非营利组织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的战略;非营利组织还需要制定弓箭捐赠者基础的战略,需要发展捐赠团体;非营利组织战略的下一步工作是人员培训,包括对员工和志愿者的培训;战略也要求非营利组织进行自我调整,放弃那些不再有效的措施、方案和服务,充分利用面临的机会并把握好时机;

再次,说到绩效和成果的问题。书中德鲁克的一个观点我十分认同,绩效是任何组织的最终检验标准。德鲁克也指出,绩效可能是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最重要的区别。非营利组织必须确定在每个关键领域的绩效,美好的愿望、合理的政策和准确的政策都必须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工作需要时机的行动和踏实的人来完成,需要让人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需要经过培训的人来完成,需要哪些对结果负责的人来完成;

接下来,德鲁克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观点:人力资源决定了组织的绩效。从乔治C·马歇尔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学到:首先应该关注组织成员的优势,在制定严格的标准要求,然后花时间和精力去评价组织成员的绩效。非营利组织的一个优势是组织成员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理想而工作,为了保持追求理想的激情,不要让工作变成例行公事;

最后,德鲁克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提出自我发展的观点。追求卓越是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自我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将带来满足感和自尊。而自我发展的最佳方法是自我评估,我们须在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适合的是什么之后去承担责任。

从整体思路和观点的阐述上看,大体与一般的管理理念如出一辙,但书中所有的实力已经阐述角度确实是从非营利组织出发的,书中德鲁克将非营利组织及其员工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一起视为一个系统(整体),按照目标-过程-结果的顺序分别阐述了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分析之后提出最优解决方案,每个阶段德鲁克都列举出很多发人深省的实例,在之前我从没想过这些表面现象之后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给人启示的管理学意义。如前所述,每一章都有两篇德鲁克对相关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访谈录,他从访谈录中总结出更有实践性的结论,给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指导意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德鲁克是应用了资料分析方法。而贯穿始终的还有比较分析方法,德鲁克一直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和政府做比较,这也是很多人关心但疑

惑的方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确是看到了非营利组织与上述两者之间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区别,我认为,理论上的清晰辨认是展开实际工作的基础,明确区别才不至于生搬硬套,才能另辟蹊径。

我想,正是因为德鲁克将这些研究方法交叉运用,才不至于使这部管理学著作枯燥乏味。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美国学者波兹曼(Bozeman)和史陶斯曼(Straussman)认为,各种非营利组织必须进行战略管理,才能解决非营利组织中所发生的问题,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效率。战略管理包含着处理组织的外部环境、使命和目标,战略管理途径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即界定目标和目的,提出能够协调组织与环境的行动计划,设计有效的执行方法。

我国学者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本身的使命决定了组织的业务相对稳定,而且非营利组织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回报董事,而是满足公共利益,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非营利性这个特征的约束,因此用战略管理的策略来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学者成志刚和周批改认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同属公共部门,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互补的社会治理职能,研究非营利组织管理能为改善政府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路;同时,研究非营利组织管理可以使政府充分了解各类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方法和运作模式,让政府更有效地制定与实施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治理与服务水平。

三、我的观点

不得不承认,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还非常不成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建立设有很高的门槛,这就导致很多非营利组织非法运行现象的出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的很多非营利组织都是由国外传来的,本土组织则非常少。我认为,社会发展至此,我们应该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建立,以弥补企业和政府在一些方面的不足,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程度逐渐加深,我们也要这个方面有所发展,虽然我们与美国的体制不同,但是在建设初期我们还是可以从美国获取很多已有的经验,比如彼得·德鲁克的很多观点,我认为对于我们国家在该方面的建设就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个人之所以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非常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我现在就任职于全球最大的学生组织AIESEC,AIESEC是一个由高校或更高学术机构在校学生和新近毕业生运营的全球性、非政治性、独立、非营利性组织,先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1700多所大学超过50000名志愿性成员组成。因为身在其中,所以想对这类组织有更多的了解,而且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很多问题。这次有机会读完德鲁克的这本著作,也让我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步骤有了一个更为深

入的理解,起码,我觉得AIESEC的愿景,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德鲁克对于组织使命的界定的:世界和平和实现人类潜能。AIESEC所致力于的工作也的确如此,再给学生提供领导力岗位、海外实习机会和全球性学习环境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国家,也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我想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是很难量化或者物质化的,更多的是一种内化的感染和改变,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为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去接触在国内尚未流行开来的非营利组织而感到自豪和高兴,也为我有机会拜读德鲁克的这本著作而感到高兴。我想,今后我会更加关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以及该领域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下载非营利组织管理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营利组织管理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营利组织管理2

    非营利组织管理 一、判断题 1、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经营性运作,不能赚取任何利润。( × ) 2、营利组织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捐赠后,可以干预非营利组织的运作。( × ) 3......

    非营利组织管理》模拟题

    《非营利组织管理》期末考试 不定项选择题 1.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的指标主要有(A.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B.组织的利润是否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 C.组织的资......

    非营利组织管理复习资料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非营利组织管理》单元作业 一、不定项选择题 1.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的指标主要有(ABC )。 A.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B.组织的利......

    345#——非营利组织管理

    年级________;层次________;专业________;姓名________ 复习资料,仅供参考,补充整理打印,试后上交 《非营利组织管理》A 一、 名词解释 1、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业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业题 姓名: 学号: 得分: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非营利组织管理》单元作业题(1) 得分: 一、不定项选......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NPO)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

    非营利组织

    关于中西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比较研究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及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志愿者的加入,可以有效的降低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成本,减轻资金压力,使得......

    非营利组织

    非盈利组织基本属性非盈利、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盖性 非营利组织或非牟利机构(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