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基层干部调查报告
目录
一、概述……………………………………………………(2)
二、调查内容………………………………………………(2)
1、受教育程度。…………………………………… ……(2)
2、对教育需求程度…………………………………………(2)
3、获取自身技能途径。……………………………………(3)
4、农村基层青年干部个人收入情况…… ………………(3)
5、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3)
6、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3)
三、影响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的问题……………(3)
1、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少…………………………………(3)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弱化了青年干部的学习激情……………………………………………………………(4)
四、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4)
1、与时俱进,强化培训学习,提高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整体素质。………………………………………………………(4)
2、转换角色,装满农民的钱袋子。………………………(4)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4)
4.加强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5)
五、附件《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关于对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一、概述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是国家青年不可忽视部分。他们扎根农村基层,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推动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我乡农村基层青年干部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了4名年龄均在35周岁以下的农村基层青年干部。
二、调查内容
1、受教育程度。
在随机调查的四人中,大专学历的2人,占总人数的50%; 本科学历2人,占总人数的50%。在这四位农村基层青年干部中,有三人在基层政府工作,一人在村委会工作。调查表明,此次调查的四名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历层次偏高,基本文化素质较高,但专业技术技能素质较低,他们大多从事乡镇某一方面的行政公共事务工作,收入较高。高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低水平专业技术技能素质,使他们只能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承担一定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而不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起指导和直接带领作用,这样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了“三农”的发展。
2、对教育需求程度。
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其中50%的希望通过脱产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另外50%的则希望通过业余学习和自学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
调查表明,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获取自身技能途径。
在对农村基层青年干部获取自身技能调查中发现有3名调查对象希望通过中专技校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1人希望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表明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并希望通过高效能 低成本的方式成才。
4、农村基层青年干部个人收入情况。
从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收入调查表中可以看出,个人年收入1--3万元的有1名,个人年收入3--5万元的有3名。说明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基层青年干部的收入大幅提高。
5、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注的是家庭生计、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问题,其次是农民权益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民养老。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基层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6、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在调查四名调查对象中,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和专业技术技能,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有逻辑的人生目标。
三、影响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的问题
1、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少
由于在农村基层单位工作,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近年来流失严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利用各种关系流向县级部门;二是部分优秀人员被县级部门“挖走”;三是不愿扎
根基层,外出“下海”经商。然而当前基层的工作是“上有千条线”,最终都要在基层落实,加之基层工作人员严重缺失,所以每个基层工作人员的肩上的担子都很重,尤其是青年干部负担的各种业务最少的都有四、五种,更有甚者达十多种。真正能静下心来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单位领导还常常以各种原因阻止青年干部长时间(一星期以上)参加学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弱化了青年干部的学习激情当前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导致相当部分的农村学生还没有接受完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便外出务工挣钱为家庭的生计贡献出力。部分村民缺少各种致富知识,但他们并不认为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现象使得长期与他们在一起工作的干部缺少了竞争意识,也就缺少了对各类知识的需求。这是一个瓶颈。
四、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与时俱进,强化培训学习,提高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整体素质。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对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依法行政水平及致富能力的不平衡问题,我们要积极结合农村的现状,强化对农村基层青年干部的素质教育。教育思路是:贯彻一条主线,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培训学习始终;树立两种观念,即终身教育观念和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观念;提高四项水平,即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依法行政水平和为民致富水平。
2、转换角色,装满农民的钱袋子。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青年干部要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归根结底取决于能否团结和率领他们致富奔小康。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基层教育培训经费的支出比例,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更新理念为广大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4.加强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树立良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点、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篇:桑植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桑植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但是,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日前,我们对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了专门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基本情况及现状
近年来,县委把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使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文化、年龄结构通过逐步调整趋于合理。全县336个乡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24人,占7.1%,大专文化205人,占61.1%,中专文化53人,占15.8%,高中文化54人,占16%。35岁以下的202人,占60.1%,35?45岁的129人,占38.4%,46?50岁的5人,占1.5%;全县548个村级领导班子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大专以上文化的8人,占0.7%,高中文化444人,占40.5%,初中以下文化643人,占58.7%。35岁以下103人,占9.4%,35岁至45岁的431人,占39.4%,45岁以上的561人,占51.2%。从文化、年龄结构来看,乡镇干部的结构趋于合理,而村级干部文化、年龄结构较以前有所改观,逐步向合适的结构发展,但整体来看,仍显文化偏低,年龄略大。
2、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人员冗肿的现象得到较大改变。近几年来,通过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大力压缩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全县共清退临时雇请人员369人,分流富余人员704人),乡镇干部形成了一人多岗,一人多职,责任明确的局面,在岗的干部工作量增加了,人人头上有了压力,闲着不干事的人少了,踏实工作的人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人多了,有效地防止了互相扯皮、拖沓懒散的现象。各乡镇也相继实施了村级人员精简工作,以人口、土地和村级可用资金等为标准,采取定编制、定职位、定人员、定待遇办法,实施村支两委成员交叉兼职,采取村主任兼任文书、村支书兼任村主任、村党支部委员兼任村委会成员,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村里其它职务相互交叉兼职等形式,共精简各类人员1600多名,初步改变了过去村级机构多、人员冗肿、经费负担重等现象,在全县着力构建了精干、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3、农村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县委为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领导水平、工作水平、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采取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学研结合、长短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仅2002年共培训乡镇干部887人,村干部2450人。通过教育和培训,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利用乡、村两级领导换届之际,对领导班子进行大力调整。经过调整和强化培训,村级领导班子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偏弱现象得到改善,创业精神强、致富能力强、工作合力大的领导班子呈上升趋势,全县548个村级领导班子中,较好的班子354个,占64.6%,一般的班子153个,占27.9%,差的班子有41个,占7.5%。乡村领导班子能较好地贯彻上级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沙塔坪乡党委、黄家台村党支部、燕窝村党支部等一批
省、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但从现实看,我县农村干部队伍与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和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要求不适应。全县3/5的村干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5岁以上的村支书、村主任所占比例达51.2%,这种年龄、文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这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力不从心。农村工作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时时要求村支书翻山越岭,进家到户开展工作,年大力衰,力不从心,必然影响工作。二是思想观念滞后。有相当部分村支书(主任)思想仍然停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死死抱住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观念,等、靠、要的思想意识严重,总是用过时的眼光、过时的观念、过时的标准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是工作水平较低。部分村支书(主任)干工作还是凭热情和干劲,靠过去的实践经验、靠过去的条条框框,因循守旧,不善变通,不能创新,对上级政策或指示当成“收发室”,照抄照搬,根本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所创造,不能捕捉发展机遇。导致任职多年,无所建树,村里面貌没有多大的改观。四是领导方式单一。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有相当部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低。有的农村干部反映,现在是“老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有些干部感叹现在工作“行政命令不行,思想工作不灵,物质刺激少钱,法制管理没权”。无论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处理突出事件上,总感到办法越来越少,工作越做越被动。有的甚至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局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2、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浮在面上,热衷于坐办公室,不愿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不愿把自己融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不少群众反映,现在的干部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融洽感情,除非象“农业税”等硬性任务,平时基本看不到。有的基层干部即使下去了,也只是起到传话筒、留声机的作用,上面开了会、下了文,带着精神下村,给村干部交待一番就打道回府,把工作交给了村干部,自己不参与。在指导群众的生产上,开会号召的多,具体指导的少,出现了问题,指责的多,帮助的少,与群众之间没有融洽的关系,因此不能了解到群众的要求和真实的思想,把不住问题的症结,从而导致基层群众中的遗留问题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发展为重大的信访、集访问题,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同时,调查中发现在基层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普遍反映现在的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资料多、事务多,不少工作任务停留在纸上,落实在数字上,总结在报告上。有的基层干部热衷于搞花架子,好大喜功,喊大口号,做大文章,搞大形式,办事做决策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不从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想问题办事情不以群众的意识、利益和承受能力出发,往往是为个人出政绩,求升迁,急功近利。
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太稳定。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状况不佳,不安心工作。一些干部认为农村工作没有什么干头,也干不出什么成绩,做农村干部无望,以至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比较差,国家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待遇难以全部落实,村干部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享受不到任何待遇,现行的养老保险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特别是农村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村干部越来越难当,大到税费征收、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小到邻里纠纷、村民吃喝扯撒拉,村干部都得管,上面的各种检查、评比、达标、验收等具体工作都得村干部去落实,村干部对农户又不能动用行政命令,遇到不讲理的群众,村干部往往感到十分为难。用他们的话说是“上头压,下边骂,哪里有我说的话”。实行承包制后,农民有了自主权,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由领导型转变为服务型,村民中流行这样一条顺口溜:“土地到户不靠你,大事小事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来解决来骂你,要钱要粮不给你”。村干部思想上压力很大,工作放不开手脚,以至于工作干不下去,造成村干部自御担子的事屡见不鲜。
4、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缺乏。主要表现在农村村级后备干部来源不足,相当数量的村几乎没有后备干部,有的村有几名后备干部仅仅是挂名而已,应付上级检查而已,平时没有加强教育培养,形同虚设。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农村中特别是贫困落后山区农村的一些年龄轻、素质好、能力强的人都通过各种渠道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等,他们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村干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其中大部分人不愿意当村干部。二是村主要领导对培养后备干部有抵触情绪,怕后备干部抢了自己的位子。三是村里工作的实际困难打击了年轻后备人才当村干部的积极性。四是部分乡镇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只重视现行村级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忽视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指导。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建议制订出台《村干部选拔使用条例》、《村级规范化管理章程》,以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为原则,有效地指导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以便基层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完善选任机制,推行群众参与评议、干部共同推荐、主管部门审定、党委集体表决、接受社会监督的一种“群众公评、干部公推、部门公审、党委公决、社会公示”制度,落实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要大胆探索和尝试“两推一选”、公推公选村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做法,在选拔村支部书记时实施“两票制”(群众信任票、推荐产生支委候选人;党员投票选举支委成员),以扩大党支部成员产生的竞争度、民主度和群众公选度。二是要统一选拔标准。要坚持“德、才、财”标准。我们认为,在坚持德、才为先前提下,加上“财”,即村主干要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切合实际的一条村干部选拔途径。三是要拓宽选拔渠道和视野。要运用立体思维选拔任用村支书(主任),可从机关干部中下派、从邻近的先进村选调、从外出务工经商的经济能人中回引、从乡镇企业的党员干部选派、从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从复员返乡的退伍军人中启用。这既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又可以发挥人才的潜能,还可以改变贫困村面貌。
2、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当前,必须把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干部素
质提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多途径锻造农村干部的水平。一是提高学历水平。通过与大中专院校、成人学校联合办学模式,改善乡、村干部学历层次低的状况,力争在一定时间内,大部分乡镇干部的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大部分村干部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中专以上。二是加强能力提升。以县乡党校为基地,建立农村干部轮训制度,重点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农业知识、法律法规、WTO知识等,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三是开拓视野。有计划地选派农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取经,学习发达前沿地区的先进观念、科技和管理经验。四是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制定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目标,对村级后备干部建立档案,定期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队伍。五是建立考核制度。通过考试和考核,对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和检验,并将学习培训情况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在五年内对全体乡村干部进行一次轮训,努力使农村干部做到明政策、会管理、懂技术、灵信息,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3、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干部队伍。一是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统一投保的途径和标准,确保投保的连续性,实行县、乡、村、个人四级负担,使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步入长期、稳定、有保障的投保渠道,解决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村支部书记(主任)工薪制。实行绩效挂钩,坚持镇乡统筹,按月定期定额发放工资。根据土地、人口、经济总量、集体可用收入等要素,在年初由各乡镇党委、政府核定,一般应保证村支部书记(主任)月工资在300元以上。村其他干部工资由村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大小确定。三是建立完善村支部书记(主任)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村支部书记(主任)全年工作目标量化为若干具体内容,实行“三挂钩”:即与党建工作目标、村级经济发展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挂钩,年终由乡镇党委进行考评,对连续三年前三名的支部书记给予重奖,建议上级部门拓宽用人渠道,把一些长期从事行政村工作,且成绩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录用到乡镇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中,个别特别优秀者经上级党委考察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使他们确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工作有奔头;对连续三年后三名的自然淘汰。县委每三年进行一次“十佳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十佳示范村”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励村干部事业心。
4、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当前,重点要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支部、村委会议事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个人说了算,切实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充实村务公开内容,要及时准确地公布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土地使用情况以及村民关心的重要事项;大力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将有关政策法规、发展目标、乡镇财政预算、干部任用等方面作为公开的重点,将政务公开同乡镇领导班子考核结合起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三是日常工作制度。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如首问制度、重大事项向党员村民小组通报制度、财务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干部驻村管理办法、村级零接待制度、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逐步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加大干部调整力度。要结合农村后进支部整顿、培育先进村典型、三级联创、两学两带等活动,优化班子结构,严把入口,疏通出口,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及时淘汰没有实际本领、工作不力的乡村干部。同时,积极把能带头致富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班子中,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年轻干部选用机制。再次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要多管齐下,形成干部监督的整体合力,把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等组合,建立健全监督网络,扩大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的培养教育、考察考核、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中。同时,要完善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分层次定期对乡镇班子成员和村班子成员进行考核,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交际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走访其社交圈和生活圈等途径获取信息,了解其八小时之外生活中的思想品质表现,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对人民负责的意识,自觉地把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完成好、发展好,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第三篇:关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调查报告(共)
调查报告
通过一个月与农村基层干部的接触,实践报告如下
职责要求:
第一,要严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事不能乱来,既要做好工作,又要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不违纪,不违法。
第二,要讲大局,维护班子团结和社会稳定。
团结和稳定是各村的首要问题,它是能否搞好村的工作、能否加快村经济发展、能否搞好村的建设、能否奔康致富的关键和根本。班子不团结,社会不稳定,全村意见难统一,必然导致什么事都办不了
第三,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当好“三员”
要有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搞好新农村建设、福利事业,造福村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心和对党委、镇政府负责,对政府下属部门负责的责任感,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政府部门通过的决议决定及制定的措施和办法,每做一件事要首先考虑村民的利益,考虑后果,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一是当好宣传员。新当选的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各方面的能人,其工作上与上级组织接触多,离政策“近”,政治素养、政策水平、见识胆略相对较高。这就要求既要自觉主动地向一般群众宣传党纪国法、产业政策、市场行情和各类农科知识。又要利用长期与群众在一起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掌握情况多的优势,倾听群众呼声,归集群众意愿,积极做好宣传,同时向上级组织反映情况,帮助上级组织因地制宜决策工作。
二是当好带队员。作为村里的领路人,要有服务村民的意识,戴上“望远镜”,立足村情,着眼长远,制订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排出阶段性实施目标,组织全村群众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打胜,切忌患上“多动症”,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切忌患上“近视病”,哪里黑了那里歇。切忌患上“红眼病”,百姓富了不服气,百姓穷了看不起。切忌患上“健忘症”,只埋头自己致富,忘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见到利益朝前跑,听到问题躲着走。
三是当好趟路员。在农村市场经济尚不发育,农民种养潜在风险较大的今天,农业生产怎样对接市场?种啥养啥?怎样种养?作为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要有
敢为人先的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带头示范推广,真正把教训留给自己,把经验传给群众。
当前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年龄、文化、性别结构不合理。一是党员年龄普遍偏大,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年龄结构比例失调。二是从男女党员的比例看,女性党员偏少。三是党员文化层次较低,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一个村几乎没有一个大专生。
2、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干部缺乏技能培训,致富办法少,起步难度大,思想惰性大,观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
3、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大多数行政村几乎没有任何积累;三是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低,工资少,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农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主动性差。
4、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能力、有知识的党员流失严重,由于民主自治机制不完善,干部能力得不到发挥,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或者离开家乡从事其他活动,履行干部职责成为农村干部的“第二职业”。
5、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经费不足,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市、县的转移支付,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村级事务的开支。加之原农村集体负债较大,仅靠转移支付这一项,连正常开支都还不够,而且每年还要偿还一部分欠款,使村级财务运转艰难。他们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最具体、最直接,长期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是复杂的,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制约,如修路架桥、五保户、残疾人的供养等等,都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没有资金作保障,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但群众不那么认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就应该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否则要你干什么?收入少由于工作压力大,条件艰巨,工资又不是很高,群众又不能理解,影响了一部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篇:浅析农村基层干部腐败
浅析农村基层干部腐败
近几年来,农村基层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直接危及基层政局稳定。检察机关通过打击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我从解剖基层干部腐败的案例入手,从基层反腐败工作的现状,分析当前基层不稳定的腐败因素,探讨检察机关打击基层干部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对策。
一、引言
某基层检察院2006年至2010年,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件38件39人,其中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贪污贿赂案件19件19人,占查办案件数的50%,其中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案件6件6人,基层站所贪污案9件9人,村干部贪污5件5人,所查办案件起诉到法院均作出有罪判决。这些案件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粮食补贴、退耕还林款、计划生育、拆迁补偿、扶贫项目资金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等问题,这些腐败因素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基层干群关系,削弱了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作用,还是越级上访、进京上访乃至暴力事件等情况的导火索,不仅影响恶劣,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检察机关通过查办基层干部的腐败案件,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威望,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检察机关“加大办案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既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巩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的迫切需要。”
二、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成因分析
目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利益的诱惑,少数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追逐利益,因此,分析农村基层腐败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一)经济上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基层干部的工资收入不断提升,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他们的工资水平却偏低。基层干部收入偏低,严重地挫伤了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低收入、高工作量、高素质的要求,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腐败也就成了一种可行的选择。某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得部分人先富起来,巨大的差异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由于这种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的强烈反差,基层的干部容易产生产生不平衡心态,在思想上萌生权钱交易的念头,进而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该镇出现了分管矿山的副镇长、两名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前腐后继”,在矿山中占有干股和收受贿赂被检察机关查处后获刑。
(二)政治上的因素。基层干部处于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全面管理农村农民事务,但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痪散,基层干部素质低下,成为农村稳定的一大隐患。由于基层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削弱,基层干部与农民面对面的沟通少了,群众直接向干部和组织反映情况的机会和参与政治的渠道相对变窄了。民主治理流于形式,村务公开内容不实、不详、假公开,流于形式,群众对干部且多心、不放心,有意见,这就使得农民不寻求正规渠道、手段解决问题,而采取群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等方式来表达诉求,造成基层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文化上的因素。腐败文化是一种陋习和糟粕的集合体,可是这种文化却很有生命力和市场,在基层农村,腐败文化像病毒一样感染着意志力和抵抗力较低的基层干部,这种腐败文化的具体表现是:
(1)对不良的习俗以及腐败表示理解和容忍。一些人认为,腐败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就要容忍腐败的存在;甚至有些人认为,腐败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一件事通过正常渠道也许三个月都办不好,而只要通过托关系、找门路、送票子,也许一天就办好了。
(2)对腐败羡慕和攀比的心理。“笑贫不笑贪”的心理在社会中普遍,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清廉的干部被孤立,原因就是清廉的干部与已经形成的“腐败文化”格格不入。而原本清廉者由于不能忍受这孤立、排斥和无端的打击,最终也可能走上腐败这条不归路。同时在某些人的眼里,认为腐败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认为腐败是一种社会能力,进而有人甚至以腐败为荣,清廉为耻。
(四)组织上的因素。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缺陷。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的改革极大地震撼和冲击了我国的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调整,各结构要素之间恒定的关系不复存在,分化与整合之间难免会出现失衡与失调现象,从而导致基层稳定难以持续维持,大量非稳定因素产生。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监管控制机制落实不到位,为那些滥用人民的公权搞腐败违纪和贪污受贿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就致使冲突和摩擦不可避免,极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的稳定。
(五)乡镇机构及村级财务制度不健全。乡镇机构及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 基层干部、村干部之间分工不明确,会计出纳是同一个人, 钱账不分,坐收坐支,缺乏有效制约,财务从不向群众公开,没有建立起并实施一整套的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度;虽然实行了乡镇统筹管理制度和村帐站管,但由于乡镇财政所要求各乡镇机构、各村报账要使用正规发票,但基层往往不可能都取得正规发票,就出现了先用正规发票套出资金再白条支出,监管和使用资金出现脱节,使得各乡镇机构、各村依旧将套出的资金作为自己的“私房钱”,个别的甚至直接中饱私囊。查处的14起基层干部及村干部贪污贿赂案件中均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六)基层反腐工作机制弱化。基层反腐工作没有形成合力,仅凭检察机关开展反腐败工作就显得力量有限。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新形势基础上做出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但从基层实际情况来看,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仍处于一种零散、孤立状态,存在着为搞宣传教育而搞宣传教育、为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为开展监督而开展监督的现象,甚至存在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错误认识。
三、惩治农村基层腐败的意义
(一)检察机关查处基层干部腐败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完成“十二.五”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管理文明、政治文明的新农村。但是基层干部腐败破坏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民主建设,而农村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因此通过检察机关打击基层干部腐败现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十二五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检察机关查办基层腐败案件可以稳定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一个安全的粮食环境。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是根本中的根本,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忽略农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部分基层干部虚报冒领各种农业补贴等腐败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和社会的不稳定,破坏了既有的生产关系,继而影响既有的生产
力的发挥,也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检察机关通过开展打击涉农腐败案件,可以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查办基层腐败案件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查办基层腐败案件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着基层的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农民群众大多通过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农村干部的言行来认识和评判整个党和国家,广大农村干部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查处基层干部腐败问题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打击腐败犯罪分子,使腐败必遭严惩的信息辐射到社会,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其他公民会产生心理效应,给那些欲腐败的分子以儆戒,使之悬崖勒马;另一方面,可以教育和鼓舞人民,使人民相信法律,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从而自觉敢于同腐败分子做斗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从而达到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运用法律武器同腐败现象斗争,而不是通过越级上访、进京访等形式表达诉求,同时通过严厉的打击基层村官腐败现象,可以提高基层干部对腐败成本的反思,达到从心理上防腐拒腐的效果。
四、基层腐败防治的具体策略
(一)检察机关继续加大查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腐败,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
(1)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工作的领导。检察机关查处基层干部腐败案件事关基层稳定大局,加强基层干部腐败案件查处力度,首先要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在查办案件的同时要与党委配合搞好干部调整、宣传舆论引导及动员发动群众,协调各方的关系,形成反腐败合力。
(2)检察机关应运用“持久战”和 “歼灭战”的策略来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与腐败现象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和深厚的现实土壤有关系,因而,反腐败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把深入查办基层干部腐败工作常态化,突出查办支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的职务犯罪,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打好持久战。还要结合实际,围绕涉及民生利益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热点行业,适时组织力量打歼灭战,决不能让腐败分子为所欲为、逍遥法外。
(3)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参与反腐败。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开展反腐败斗争尤其应该走群众路线。在多年的反腐败实践中,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腐败案件,大量的线索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检举揭发。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赢得了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就一定能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二)要建立侦防一体化机制。
检察机关要建立侦防一体化机制,加强与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协作配合,结合办案加强职务犯罪犯罪预防,“充分利用已经查处的农村职务犯罪案件,抓好警示教育,检察院把办理的影响农村稳定,侵农、害农案件进行梳理,编选典型案例,在广大农村进行巡回警示教育。” [3]提高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筑牢清廉防线。引导基层干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教育基层干部认识清醒、行为清廉、干事清正,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在广大群众心中牢固树立基层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使老百姓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
基于农村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惠农政策出台,但是到最终的执行端就变样了,一方面是执行端的村官或者基层干部为利益诱惑,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农村大部分人是不了解政策,因此针对这个特殊的情况,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方法来解决,即建立国家政策直达农村的网络体系,五峰检察院尝试在扶贫联系村采花乡白溢坪村建立了覆盖全村的广播系统,每天定时为农民广播农村政策信息、科学种田方法,农民最大可能的知晓国家关于农村、农民的惠农政策,将给农民的惠农资金臵于阳光之下,让基层干部腐败无处藏身。
(四)健全基层财务管理制度,让人民监督。
目前基层和村级的财务公开制度是有的,但关键是执行制度流于形式,尽快建立基层、村级财务审计机构和制度是有效解决基层干部腐败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基层和村级财务管理权责不明、力量薄弱的问题,从实际出发,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基层财务监管制度,如民主理财小组审查报账单据、农村报账员要实行聘任制等。
其次加强财务审计。认真开展对基层干部的目标责任审计和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制度,检验基层干部任期目标履行情况,针对土地征占收入、农民负担、争取项目、集体资产处臵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并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五)建立有效实用的举报网络,让人民参与。
目前农民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信访,但是信访是一种被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检察机关可以将举报信访工作的重心前移至农村基层。从农村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聘部分信息员,结合建立乡镇检察室(办事处)的契机,定时在乡镇集中办公,接待来访和下访农村基层群众,真实掌握农村群众对基层敏感问题的意见和诉求,把收集的涉及基层干部腐败信息适时梳理,对成熟的举报信息进行初查,并定时向党委、纪委通报。
五、结语
腐败是文明社会毒瘤,基层腐败的危害更大,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直接危及政局稳定。加大对基层腐败的惩处力度,就是要做到“让腐败分子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心理上后悔莫及”。只有重拳反腐,才能让腐败分子认识到腐败的高成本,才能更有效地遏制基层腐败的发生。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广大村民法制观念的增强,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防控腐败的社会力量。”[4]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的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群众幸福生活。只有保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查处基层干部腐败、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从而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履行检察职能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水道口村党支部书记:陈占定2011-8-29
第五篇: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探讨
农村的发展,农民民主意识、政策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新农村、新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使之与不断富裕、不断觉悟的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村民自治条件下的农村工作。
一、运用政策,推动工作。
党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不断致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作保证的。因此,运用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农村基层干部的首要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首先掌握政策。农村政策很多,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农、林、牧、副、渔等各种产业;农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掌握政策关键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党的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就是“富民”。这是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政策的落脚点,是农村基层干部全部工作的归宿点。围绕“富民”思考农村工作的点子,展开农村各项工作,这是长期不变的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宣传好党的农村政策。在农民群众不了解党的政策的情况下,单靠农村基层干部动员加强调,或者采取行政手段是难以把党的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农村基层干部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民耐心、持久、反复地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尤其要教育农民群众把政策本身与执行政策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区别开来,及时消除群众对政策的误解。使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家喻户晓,自觉遵循,积极运用。
运用政策,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党的政策是指导全国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县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全县的,也具有相对的概括性,不一定能为每个乡镇、村、社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切不可不动脑筋,不顾乡镇、村、社的条件,照搬政策条文。
二、科学决策,减少失误。
科学决策是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必须掌握的重要工作方法。先行自省,再作决策。决策必须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自省能使自己清醒。因此,在决策前应当先行自省。一省:这项决策应该由自己来作吗?避免自作主张或干预下级的权利;二省:这项决策值得自己作吗?弄明白不作这项决策将会失掉什么,看到问题的重要性;三省:必须在什么时候作决策?把握时机,避免冒险或坐失良机;四省:已经掌握了作决策的必要依据吗?认真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五省:自己怎样作出这项决策?仔细权衡几个方案的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把握目标,灵活决策。在做决策时,要反复推敲,思考决策的目的是什么?这项决策最低限度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最低目标,这项决策就失去了意义。一项决策,往往也存在着“能不能为群众接受”的问题,为了让群众能够接受,折衷、妥协、让步是常有的事,妥协的边界就是最低目标。在对一些事情决策时,只要能够实现最低目标,又能够使群众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就应该运用折衷、妥协、让步的方法,灵活地作出决策,及时推进工作。
发扬民主,有效决策。大凡有效的决策都是在不同意见的反复比较中做出的。如果开会决策时,没有人提相反意见,出现“鸦雀无声”或者“众口一词”。这就很可能说明大家对需要决策的问题还不了解,提不出相反意见;或认为领导不可能采纳自己的意见,不愿发表相反意见;或害怕得罪“拍板”的同志,不敢发表相反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松松大家的思想包袱,让大家思考思考,再做决策。
三、抓住“中心”,提高效率。
讲究工作效率,现在已被愈来愈多的农村基层干部所重视。然而,还有不少同志对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得要领。任何一个乡镇、一个村、社,在一定时间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做一项或大或小的工作,都得考虑一下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主要矛盾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特别是乡镇、村的领导干部,更不能茫无头绪,四面出击,必须注意对整个工作作具体分析,区别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以找出其中对整个工作有影响和有支配作用的关键环节,这个关键环节就是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推动整个工作顺利发展。否则,就没有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轻重不分,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劳而无功。
四、群众至上,服务到位。
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光是组织发动,更重要的是引导、服务。给群众之不能,解群众之不解。
为民排忧。当群众遇到困难时,农村基层干部应主动出面帮助,出点子,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应从生活小事做起,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住房、婚姻家庭、生老病死、子女读书等实际问题;应特别关心那些不声不响、老实守法的群众,不让老实人吃亏。给群众办实事、好事,要讲究实际,说到办到,坚持一件一件、年复一年地办,做到把事情办实,把实事办好。办不到的事情不要乱表态,提虚劲。
关心发展。农村基层干部应经常了解和研究自己工作区域的群众,不但要知道群众的性格、气质、爱好、特长、弱点,而且要清楚他们生产、经营近况,了解他们的发展能力、潜力,预见他们的发展方向,为他们发家致富出点子和尽可能创造必要的条件。
全面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群众致富对社会服务的依赖性较大。农村基层干部应充当好对农民服务的尖兵,想方设法对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科学服务,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供资金服务,帮助农民启动发展;提供政策法规服务,帮助农民获得有关方面的优惠,利用法律保护正当权益。
五、民主管理,依法行政。
把握好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能摆脱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始终强调党对农村、农民的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的全过程。
把握好依法办事和建章立制的关系。村民自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制定任何一项民主制度,都要以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当然,也要尊重村情民意,结合农村现在的民主状况,使制定出来的民主制度具有合法性、针对性、操作性
把握好民主形式和务求实效的关系。推行村民自治,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村社干部民主管理水平的现状出发,从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出发,以能否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标准,以农民群众是否满意高兴为标准来确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