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扬光荣传统 站在时代前列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奋斗在改革和建设各条战线的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以及所有坚守工作岗位的广大职工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突发非典型肺炎疫情。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果断采取措施,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全国各条战线特别是医疗卫生战线、科技战线,夜以继日地奋斗,全力以赴地工作。广大职工以实际行动支援抗非典斗争,心系大局,立足本职,坚守岗位,扎实工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为了表彰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国总工会决定,授予3个医疗单位和6名医务人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这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是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与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一样,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胸怀全局、目标远大,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弘扬正气的光荣传统。我们一定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广大医护工作者的英勇无畏和敬业奉献精神,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再接再厉,顽强拼搏,为控制疫情传播,尽快消除疫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表现出无比豪迈的英雄气概。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包括遭遇到像非典型肺炎这样的疫病灾害。越是艰难困苦,越是危难关头,越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沿着十六大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一手抓防治非典型肺炎这件大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坚决打胜防治非典型肺炎这场硬仗。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扎实地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维护社会生产、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坚定不移地完成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坚贞。中国工人阶级一向具有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品德,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有几个月艰苦努力探索的防治疫病的宝贵经验,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雄厚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一定能够同舟共济,渡过难关,夺取抗击非典型肺炎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在抗击非典的英勇斗争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我们的坚强意志,升华我们的民族精神,凝聚我们的智慧力量,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的历史篇章。
第二篇:发扬光荣传统 推进改革
发扬光荣传统 推进改革创新
——《拂晓报》由军报转型地方党报迎来70华诞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是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这是著名儒将、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在为《拂晓报》写的创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中对“拂晓”的解读,也为《拂晓报》的新闻宣传定下了永恒的基调和特有的风格。
1938年9月29日,彭雪枫将军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亲手创办了《拂晓报》,并亲自撰写了创刊词,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发扬光荣传统,牢记“拂晓精神”
今年9月29日是《拂晓报》创刊70周年纪念日。历经70年的风雨沧桑,《拂晓报》创刊以来,无论是作为军报,还是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都始终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成为一支时代的号角,一面飘扬在党的新闻宣传战线上的鲜艳旗帜。报纸初创时期,环境十分艰苦,条件简陋得难以想象,连油印机、调墨板都没有,只有一盒油墨、两支铁笔、两块锈钢板和半筒蜡纸。尽管设备差、困难多,但大家情绪饱满,都想方设法要把报纸办好。创刊之初,报社只有3个人,每个人都得当多面手,既要当记者,又要当编辑,既要当美工,又要干刻印。他们白天随军行动,晚上开展工作,每天都在油灯下面伏案刻印,不知送走了多少长夜。
《拂晓报》创刊者彭雪枫将军对报纸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经常到报社检查工作,尽力解决报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还经常亲自撰写社论和文章,用以指导根据地的发展和建设。彭雪枫把《拂晓报》是当作一支战斗部队来使用的,他对《拂晓报》的训练,像他的治军一样严格。部队进军睢杞太的时候,《拂晓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消息,副题上写着“我们这次进军的任务是打击消灭汉奸武装”。彭雪枫看到以后,立即通知把报纸收回,重新编印。他同政
治部主任肖望东来到报社,对同志们说:“政策是报纸的生命,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根据党的政策进行宣传。在这期报纸上,把我军的任务说成是消灭汉奸武装,很不全面。我们的任务首先是打击日寇。对汉奸武装也不能光靠打击,还要瓦解、争取。”
彭雪枫处事精细,对报纸上的缺点一次也不放过。有一回报道一个班长牺牲,新闻中用了“惨不忍睹”一词。他看后在报纸上写了眉批:“这个班长诚然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但却不能说他的死是惨不忍睹。”当时报社的单斐同志,对此还不完全理解,说“《铁流》也有类似的描写,不是有血有肉十分感人吗?”彭雪枫在一次座谈会上解释道:“描写战士的惨死,并不能体现他们的勇敢。这种纯客观的报道,是不足取的。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写出敌人的残暴,战士牺牲的壮烈,激起群众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这才是我们的写作思想。”还有一次,报道青年农民踊跃参加新四军,小标题上说他们是“从家里开小差”。彭雪枫指出:“这不是幽默,是卖噱头。这样的标题出现在党报上,是不严肃的。”
在彭雪枫的亲切关怀指导下,《拂晓报》社的新闻战士深入基层,积极参加根据地减租减息、大生产和政权建设等项活动,不仅采写到了大量新鲜生动的稿件,还和根据地的军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使《拂晓报》在他们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982年,彭雪枫的战友林颖同志来到泗洪县半城大王庄看望战友和乡亲们时,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双手颤抖地把一张她曾缝在棉被里跑反、冒着被杀头危险,珍藏了几十年的《拂晓报》送给林颖同志,望着这张浸满了乡亲们真挚情感的报纸,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份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的报纸,在彭雪枫将军的精心呵护下,在老一辈拂晓报人的不懈努力下,历经风雪磨难,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光荣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拂晓精神”,即“五个精神”、“六个作风”。“五个精神”,即勤奋学习的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认真负责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乐于奉献的精神。“六个作风”,即边学边干,学用结合的作风;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作风;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深入采访,联
系群众的作风;淡泊名利,团结奋斗的作风。这些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弥足珍贵,不仅是拂晓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拂晓报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之源,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开辟党报新闻宣传的新境界提供了借鉴。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扬光荣传统与改革创新并不矛盾。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始终做到发扬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做到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为优良传统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拂晓报社》坚持把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当作行动指南,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了“利误论”,即“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地市级党报,我们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我们还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释疑解惑,增强党报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坚持典型引路,提高典型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关注民生,增强民生报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坚持聚焦热点,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不断适应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的新要求,用时代要求审视新
闻宣传工作,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五彩缤纷、瞬息万变的时代。报纸作为舆论的载体,应当灵敏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地反映社会的进步,让报纸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为此,我们把新闻触角深入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引起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发生的变化中去,深入到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新现象、新矛盾、新问题中去,深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金融危机等最新潮流中去,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引导读者紧紧跟上急剧变化的时代步伐。
同时,我们还高举创新大旗,在创新观念的前提下,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强化新闻策划,注重新闻包装,做到以大造势,以深取胜,以独见长,以近切入;做到新闻性、分析性、前瞻性、创新性、趣味性、时效性,应有尽有,新鲜可读;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的报道中,我们既注重对新闻事实轮廓的描述,更注重透视新闻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切入,采用从新闻事件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进行辩证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方法,增加读者对新闻的关注度。与此同时,在报纸版面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悉心研究版面工作的规律,善于吸取报纸传统编排艺术的精华,追赶现代流行版面潮流,使现代报纸版面更具魅力。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一切新闻宣传也都着眼于人,作用于人,离开了对人的影响,新闻宣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以人为本就是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
起来,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从行动上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使我们的新闻传播真正进入人民群众的心里,真正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人民群众想看、爱看、愿看。
新闻宣传系大局,舆论引导无小事。作为一张有着70年报龄的地市级党报,我们将发扬光荣传统,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努力把《拂晓报》办成一张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报纸,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原载2008年10月15日中华新闻报)
第三篇: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写写帮整理)
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
一在二地为人一落人是等用显由的的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品。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功过让世人争论不休。有人对他的评价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典型知识分子。
我认为曾国藩站的高,看的远,不愧为当时地主阶级先觉者。
一、曾国藩首创“反思”意识和“求变”精神
1、曾国藩较为清醒地认识到了侵略者的本质。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在人民抗英斗争的激发下,知识子、封建士大夫反侵略的热情十分高涨,曾国藩从中得鼓舞,开始关注海疆之事。通过与外国人打交道,他不看到了“洋人遇事专论强弱,不论是非。兵力愈多,挟愈甚”这一现象,而且认识了这一现象的本质:“惟利奇,是其本性。”这说明,他已看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掠夺。从他对侵略者本质的认识程度来看,应当说,他侵略者是不抱什么幻想的。更重要的是:他在认识了帝主义的本质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清政府的昏庸腐。如早在广州议和时,他就看到:“英夷在江南抚局已„„自英夷滋扰,已历时三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国威不无少损。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
2、曾国藩较为清醒地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
如果说顽固派在洋务面前是一群愚昧无知、痴人说梦徒,曾国藩则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了。他不仅看到了西方长处,而且敢于承认,敢于学习。他虽然出于儒者的本及对清王朝的尊重,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之上”,然而却又不得不说:“独火器不能及也。”他眼目睹外国侵略者正是凭借“轮船之速,洋炮之远”而行无忌的,从而决心以“师夷”之手段,达“制夷”之的。分到仅制居是对国败定于之的质人亲横目
3、曾国藩反抗侵略的手段是较为积极的。
曾国藩由于较为清醒地认识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所以他反抗侵略的一贯手段是“战”,“和”乃不得已而为之。这大大不同于极端守旧派的俯首贴耳,屈膝求和。早在鸦片战争期间,他就希望通过战争的手段,来消灭侵略者,他在给乃父的信中写道:“英夷„„此辈丧尽天良,不知何日恶贯满盈,始得聚而歼灭!”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更有以生命来捍卫北京的决心。可见国难当头,曾国藩是毫不含糊的。曾国藩这种敢于同洋人拼命的气概,一直到晚年也没有改变,这在他处理“天津教案”中也有所表现。曾国藩这种反抗侵略的精神,其进步性不言而明。
二、曾国藩是近代工业的发轫者
1、曾国藩率先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这个军工厂虽然一开始仍是一个手工作坊,但是它是以手工和现有的物质条件制造近代的船炮。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虽然这只轮船造得还不甚得法,但是它宣告中国的江河上第一次有了中国自造的轮船行驶。难怪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有其所不知矣!”这种充满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语言,难道不是宣告中华民族近代化运动已胜利起航吗?
2、曾国藩并不满足于手工制造近代船炮。他在安庆试办军工时,就议“派员出洋购买造器之器„„似可渐图自强之计。”1863年,曾国藩选派最早留学美国的容闳,赴美购办制造机器之机器,准备建立正式的近代机器工业。1865年,容阂向美国朴得南公司购回中国向西方直接购办的第一批机器。
3、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办起了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它制造出旧中国本国的第一艘兵轮和第一台车床,它炼制出旧中国第一磅近代火药和第一炉钢水,它造就出旧中国一大批近代技术工人和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它是中国近代工矿企业的母厂,在它的带动、示范和支援下,一批军用民用工矿企业迅速兴起。如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大冶煤铁矿、徐州煤矿、漠河金矿等等,都是在江南制造局支援下创办起来的。它们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
4、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在曾国藩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基地,而且又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扩散中心。1866年,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泰西声、光、化、电、营阵、军械各种实学,遂以大明,此为欧西文明输入我国之滥觞。”这些书籍不仅为培养我国近代科学技术人才做出了贡献,而且对近代思想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康有为、谭嗣同最初接触西学,就是从这些书籍入门的。江南制造局一创办,还附设了一些机械学校,培养生产技术力量,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1872年,曾国藩还采纳容闳的建议,派幼童到美国留学,揭开了我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历史。此举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5、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的海军建设。曾国藩在世时,我国的近代海军虽然还未形成,但近代海军的发展壮大,他是有谋画之功的。建立近代海军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经验缺乏,困难重重,但曾国藩不怕风险,勇于任事,从轮船的制造,到海军的建制,从水兵的招募与训练,到海军经费的筹集和水师章程的制订等,都作了许多的探索。以后海军的发展基本是按曾国藩制订的蓝图进行的。例如,江苏巡抚丁日昌当时提出在吴淞、天津和南澳建立三支外海水师的设想,当即就得到曾国藩的赞同和支持。曾国藩在给丁日昌的信中称这是“举一事而数善备,实届体大思精。”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作为洋务派首领的曾国藩,在与极端守旧派的激烈斗争中,明显地表现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超众之处,不愧为当时地主阶级中的先觉者。
第四篇:发扬光荣传统 坚定理想信念
近日,学习观看了中政光荣传统报告,接受了一场生动党性教育,加深了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理解认识,进一步加深了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岗位奉献的自觉性。
一、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光荣传统,是当前时代的要求
90年来,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克服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获得了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是无数前辈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当前,改革进入攻坚,各种矛盾突显。劳教事业中的每一名党员,必须坚持党的宗旨、发挥党的传统、结合劳教工作实际,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做实教育矫治,做公平正义捍卫者、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捍卫者、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捍卫者,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光荣传统,是履行职责的要求
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不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的的。劳教工作,肩负教育矫治违法犯罪人员的重任。党的劳教工作只有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从群众路线,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形成合力,取得辉煌成就。作为党员、劳教人民警察,应当严格按照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文明管理、科学管理的要求,做细做实劳教日常管理;依照循序渐进、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做好劳教教育矫治工作,切实把教育矫治质量的提高做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衡量工作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准,把违法犯罪人员教育成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履行劳教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
三、坚定正想信念,发扬光荣传统,是党性修养内在要求
我们党是伟大的党,有铁的纪律和要示主。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铭记入党誓词,严守党的纪律,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扎根一线,勤奋工作,不记得失,无私奉献;工作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维护组织团结,执行党的决定,积极为党工作,不断增加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履行工作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第五篇:发扬革命光荣传统
发扬革命光荣传统、争当时代先锋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90周年了。中国历经90年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前所未有的变化。90周年历史见证,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实。中国共产党是光荣、伟大、正确的党。
1919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等一批革命者,在上海召开了一大,从此,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当时,参加代表大会只有十三个代表,就是这十三名代表为起点,使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至今已召开了共17次代表大会,开始时,党员不足千人,至今已有七千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中华各民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员已成为中国各阶层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解救劳苦大众,消除压迫、消除剥削、消除贫困的重任。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向国民开了第一仗开始,从此有了自己的武装,从此这支武装在共产党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斗争,经历了井冈山的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漫长的艰苦革命岁月里,无数革命者不怕艰苦、不怕流血牺牲,是他们在共产党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的今天。
今天,中国胜利了,中国发展了,中国已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我们不要忘记了这是共产党领导和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热爱党、跟着党。发扬党的革命光荣优良传统,争当时代先锋,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继续为中国发展谱写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