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产党员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共产党员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则国家兴盛。看不到世界发展大势,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就要落伍。鸦片战争前,中国曾经有过一段“康乾盛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加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
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被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共产党员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深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在许多领域和更深层次方面去探索和开拓;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和党的自身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也都有待切实地解决。所有这些,都需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有敢闯敢试的探索勇气。必须打破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敢于提出“老祖宗”从未有过的理论创见;必须冲破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敢于拿出前人未曾有过的新办法;必须破除对“洋教条”的迷信,敢于走人家没有走过的新路。惟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发展,党的事业才能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推进。
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一个解放思想的潮流正在发展壮大。但是也应看到,解放思想是无止境的,有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方面还存在着同形势任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有的搞本本主义,习惯于拿本本去框实践,不能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有的食洋不化,热衷于照抄照搬西方的“洋教条”,以为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有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单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有的不注意汲取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不尊重客观规律,急功近利,盲目蛮干。这些都是违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也影响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要做到:
1.不断地摆脱旧的理论、观念、偏见、思维方式、做法、体制的束缚。在思想领域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观点、有的结论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的东西,但由于思维的惯性,或者其它原因,往往不容易改变,陷入某种迷信。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从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观点束缚下解放出来,打破思想僵化和迷信,努力使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的形势,得出新的结论,这是解放思想的实质。党的十六大要求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所谓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条件在变化,形势在变化,任务在变化。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由于这些变化,过去某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已经显得不再管用,过去某些延续下来的体制已经老旧过时。对待这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必须坚决地改革,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所谓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兴旺发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随着时代的发
第二篇:弘扬“红船精神”,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弘扬“红船精神”,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作者:主持人:本报记者 严红枫 嘉宾:陈越强 胡承槐 陈水林 郭维平《光明
日报》(2016年06月28日 05版)
2005年6月21日,在庆祝建党84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本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第一次提出并阐述“红船精神”。资料图片
【我眼中的95年·圆桌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嘉宾:
浙江省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陈越强
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胡承槐
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原执行主任 陈水林
嘉兴学院教授 郭维平
编者按
湖水轻柔微漾,嘉兴烟雨楼前,一条普通的小小游船静静泊岸,而从这里起航的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把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载向胜利的彼岸。95载风雨,共产党人无私无畏、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和变革的精神风貌凝聚在了这条红船上,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璀璨夺目。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劈波向前。
“红船精神”填补了建党到大革命之间中国革命精神史的空白
主持人:2005年6月21日,在庆祝建党84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第一次提出并阐述“红船精神”。习近平同志对“红船精神”的论述饱含了对84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的深刻总结。在历史的视角下,“红船精神”的意义在哪里呢?
陈越强:“南湖红船”逐渐成为党诞生的重要标识是历史沉淀的结果。中共一大最后一天会议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召开,在南湖红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案,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了党的诞生,完成了建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用“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这一极具想象力和美感的语言,阐释了“红船精神”是中国革 命精神之源和党的先进性之源,给人一种扬帆起航、劈波斩浪以济沧海的革命浪漫主义感受,形象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这艘历史航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这90多年的历史大潮中,执着于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以及不畏恶浪险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红船精神”表述又富含深刻的哲理。用“我们党的‘母亲船’——红船”命名建党精神是最恰当的。
胡承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华民族被迫着发出阵阵呐喊,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应人民和历史的召唤,从“红船精神”中发出中华民族在历史危急时刻最强劲的呐喊: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世界。这一声呐喊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了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看清了中国的危局和出路,找到了中国变革的道路和革命的物质力量,明晰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历史自觉。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船精神”的诞生,还标志着民族脊梁的历史性、时代性再造。
陈水林: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红船精神”之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从“井冈山精神”开始讲起,缺少了从建党到井冈山时期这一段历史的空白,造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在时间序列上的不一致。习近平同志在文中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学习这段话,有两层含义是明确的:首先,习近平同志指出,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对于共产党来说是从其建党精神开始的。因此,习近平同志概括的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然后,才说它“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习近平同志在文中把红船称之为党的“母亲船”,要“永远铭记我们党的 ‘母亲船’,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这个“历史沧桑”显然不仅仅是指一天的南湖会议,而是整个建党的历史。因此,用我们党的“母亲船”——“红船”来命名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最恰当的概括。把“红船精神”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建构上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大革命之间的中国革命精神史的空白,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时间序列上实现了一致。
郭维平:“红船精神”凝聚了党的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先进性之源。“红船精神”是与中国共产党相伴相生的,在整个建党时期以其走在时代前列开创新社会的价值目标发挥了精神凝聚作用,推进了建党伟业。它是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动力,其内核就是党的价值目标、价值信念与追求。在这种精神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改天换地的彻底革命精神,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可见“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源。
“红船精神”导引了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虽然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是一个整体,各种精神之间具有同质性。其中“红船精神”从时间来说最早,它以一种先进的政治思潮发端,逐渐演进为我党的精神文化,以其蕴含的共产主义价值信念,促进了早期党的建设;它从内涵来说,是党诞生时期价值目标的体现,导引着新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首登历史舞台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从此使中国革命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所以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开篇和源头。
“红船精神”体现了党的价值思想,从精神上引导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
利
主持人:“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在危急时刻发出的最强历史呐喊,是中国人民及其先进分子的历史自觉,是民族脊梁的历史再造。95年来,党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无数的艰难困苦,“红船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保障。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弘扬践行“红船精神”呢?
陈越强:“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同时“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逻辑起点。“红船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品格、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奋斗奉献,是其他革命精神价值追求的基础,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可以从“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中追根溯源。“红船精神”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进程中。
胡承槐:“红船精神”可以这样理解。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克服和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险阻;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不曾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不断奋进;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感染和召唤广大人民群众,进而带领广大人民用28年的时间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67年的时间将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为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基本小康的新中国。
陈水林:“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我认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应该是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进程的主线,也 5 是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个革命精神的实质。从这个要求来看,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可以提炼出以下四种基本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这四种精神中,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求实精神是生命线,是立党之魂;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执政之基。
郭维平:“红船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首创精神蕴含着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开创新社会的价值目标。“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就是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勇敢地登上历史舞台,建立起新中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奋斗精神蕴含着党对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自信的价值信念。早期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教训,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价值信念。所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并为此百折不挠地奋斗。这种“坚定理想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来自于对共产主义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信不疑,来自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自信,体现了党的价值信念。
奉献精神蕴含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最高价值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不仅是党的历史起点和生命要素,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也是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蕴含着一心为民的社会主义道德,这是党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正是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才有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
以“红船精神”为价值和精神指向,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主持人:“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续以“红船精神”为价值和精神指向,谱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进而荣耀和光大“红船精神”?
陈越强:我们党之所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根本在于其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关键在于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党始终恪守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和最高从政道德,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尺”。
我们党之所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都充分展现了勇于担当这一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这也是检验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标尺。
胡承槐:弘扬“红船精神”,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不断内化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就是要不断地培植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各项工作 的出发点和工作目标,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就是要廉洁自律、清白为人、干净做事,自觉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地位观、权力观,做到思想纯正、品行端正,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其次,不断增升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红船精神”。确立创新意识,敢于思维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新来推动工作,用创新来解决问题,用创新来保障、落实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进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次,不断增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勇于奋斗的“红船精神”。我们必须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必须丢掉前进路上一帆风顺的幻想,克服害怕遭遇困难、挫折和失败的软弱气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百折不挠长期奋斗的精神品格,不怕曲折和反复,勇于与各种困难斗争,勇于与错误思想和行为斗争,勇于与敌对势力斗争,不达目标,决不言退。
陈水林:“红船精神”中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升华。90多年来,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虽然党的历史地位有所变化,但我们党始终承载着红船的意愿,依水行舟,与人民风雨同舟,努力践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精神”中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已经发展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充分体现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90多年来,中国革命和发展的道路异常的艰难曲折。面对困难挫折,革命的敌人认为我们必败无疑,帝国主义以为他们会“不战而胜”,内部的意志薄弱者或放弃理想半途而废,或背叛革命与敌人同流合污。但中国共 8 产党却能每每攻坚克难,起死回生,开创出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靠的就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红船精神”中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慎终追远的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的升华,由过去少数仁人志士的英雄行为成为许许多多普通共产党人的集体的革命英雄主义,成为整个党、整个军队的光荣行为。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章中所说:“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郭维平:“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具有理想信念价值,为确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红船精神”与中国梦在理想信念与价值目标上完全一致。“红船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梦的精神本源,以“红船精神”来影响与引领民众的精神世界,能帮助民众看清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和美好未来,激发革命精神、坚定共同理想。
其次,具有共识凝聚价值,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驱动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船精神”具有内涵一致性、精神延续性:它们具有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就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同质同源;它们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同宗同根;它们具有共同的道德情操与价值标准,就是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并实现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由于它们具有极大的同一性与连续性,所以“红船精神”能天然地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精神本源和实践支撑。
最后,具有先进文化价值,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建设构筑先进文化根基。文化是一种价值现象,“红船精神”代表了先进文化,起着社会导向作用。它具有示范价值,具有开创性、科学性、民族性等先进文化的特性,回答了当下应“追求什么、坚持什么、摒弃什么”的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建设构筑了先进文化根基。
第三篇:重温“红船精神”-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重温“红船精神”,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红船本是嘉兴南湖的一条普通画舫,但中国共产党赋予她新的灵魂,凝聚和熔铸了96年来一以贯之的‚红船精神‛。1921年7月31日,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为躲避搜查和密探,分两批乘火车抵达嘉兴,登上了事先租好的游船,继续进行党的一大的议题。正是在这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横空出世、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选举成立中央领导机构。‚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些后来响彻海内外的政治宣言,也正是在红船上发出的新的号角。
2005年6月21日,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017年10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从上海来到浙江嘉兴南湖边,瞻仰复建的南湖红船。‚红船精神‛是融入中国共产党身心的精神血脉,是每一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进灯塔。当前,我们要在新的时代实现新的目标,就要认认真真、扎
2345678-
第四篇:永葆政治本色 走在时代前列
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永葆政治本色 走在时代前列
“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根本点”,既是9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面向未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只有牢牢把握,我们党才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负民族先锋、时代先锋的历史使命。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找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意愿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殊为不易;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现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更为重要。90年来,正是依靠坚实的思想建设和不懈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才能在团结带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离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0年的经验证明,正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我们党才得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才使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先进性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紧迫。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管党丝毫也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都不能放松。
历史经验证明,先进性既非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回首征程,经验和教训我们应牢记于心;展望明天,我们没有丝毫理由骄傲自满。全党同志务必承担历史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更加奋发有为地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
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从“赶上时代”到“走在前列”
如果说“赶上时代”是拉开改革大幕的目的,那么“引领时代”则是开启深化改革历程的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思所望,是顺应大时代的潮流,坚定不移让改革乘势而上,不失时机让发展更上层楼
要读懂当代中国,先要读懂改革的逻辑。这样的说法,道出了改革在当代中国至关重要的分量。
正因此,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一个新的改革时代,由此启航。
把这样的再出发,放入中国改革30多年的壮阔历程中审示,更能感受历史方位的演进。从“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摁下包产到户手印的悲壮,到落后的中国会被“开除球籍”的忧患,35年前我们所面对的,是“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巨大压力。今天,风险犹存、挑战仍在,但站在巨人的肩上描绘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对改革的设计更加科学系统,深化改革的脚步也更加稳健从容。
或许以世界为坐标,更能看出从追赶到引领的转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访问日本,在一家汽车厂听到这里人均年产汽车94辆后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比中国最先进的长春一汽“多出93辆”,“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了”。今天,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日本,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连沃尔沃这样的国际品牌也被中国企业收购。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35年前的关键抉择,不仅将社会主义中国推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更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改革,是中国人寻求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把握,又何尝不是人类对文明未来的求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美国《全球邮报》判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经济未来方向,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影响。
从赶上时代步伐到走在时代前列,于中国改革,可谓转折,堪称飞跃。如果说“赶上时代”是拉开改革大幕的目的,那么“引领时代”则是开启深化改革历程的目标。从总书记履新之后首次考察选择改革地标深圳,深刻阐释改革方法论、深入研究改革重大问题,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思所望,是顺应大时代的潮流,坚定不移让改革乘势而上,不失时机让发展更上层楼。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国改革的再出发,也是因为中国站在了一个历史的关键点上。国际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战略窗口随之浮现;经济社会飞速向前,转型发展基础沉雄;更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点燃亿万人民的高涨激情。“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了才能赢得主动。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凝聚起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力量。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引领时代的潮流,新一轮改革必须直面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满足高起点上的期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功时,如何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全世界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中,怎样消除城乡二元壁垒?当温饱早不是问题,公平正义如何更好地实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深化改革破解这些难题,是时代赋予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放眼全球,美国奥巴马政府“我能”的誓言在艰难中渐渐降低了音量,欧盟一体化进程正经受主权债务危机的考验,经历了长时间经济低迷的日本,仍在苦苦找寻良性改革的方向。“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实验”,多年以前,邓小平就以战略家的胸怀,道出了中国改革的深远意义。引领13亿人参与全球范围的文明试验和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既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
雨果曾说:“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个时代已经到来的想法。”伴随着三中全会的号角,一个新的改革时代已经到来。而勇毅坚韧的改革者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想法”,更会把它变成不可阻挡的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