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月围城影评
《十月围城》
——电影随笔
“我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中国的明天。”当我看完《十月围城》这部电影,脑子里就只剩下这句话了。
《十月围城》一开始并不吸引我,只是冲着里面的演员去的,但后来它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里面一颗颗爱国心深深触动了我。《十月围城》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清末民初的香港,孙中山冒险到香港,与各地的革命代表会面,商议革命起义,而清廷则派出一名将军前来剿杀,于是,香港的革命志士陈少白和富商李玉堂就邀请了江湖高手保护孙中山。为了保护孙中山,香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
《十月围城》以护孙行动为线索,充分刻画了社会各界革命志士为革命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富商、知识分子、车夫、小乞丐„„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爱憎分明在这部电影中被刻画地入木三分,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那个**的年代,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恐怖、血腥的事件。每当看到那些英勇无比的革命志士被那些残忍无知的清兵杀害,每当看到那些不畏艰险的革命志士在为中国的明天战斗着,我的心就被揪着,愤怒、感动、憎恶、震撼的情感交织着。如果没有他们浴血奋战保护孙中山,如果没有他们智慧与忠诚的沉淀,如果没有他们奋勇拼搏,清政府会那么顺利被推翻吗?辛亥革命会顺利爆发吗?中国会有崭新的面貌,我们会有现在美好、幸福、充满阳光的生活吗?
在中国这漫长岁月里,我们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祖上留给我们的丰厚财富,更是那些仁人志士用生命换给我们的美好明天,尽管他们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人,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渊博的学识和万贯家财,但他们有一颗爱国的心、忠诚的心。“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代表的是信仰,若失去信仰,将永远停滞不前。
让我们带着信仰,守望明天!
第二篇:影评十月围城
影评:《十月围城》
——小人物之革命
这是一场小人物造就的革命,这是一部小人物造就的影片。影片《十月围城》讲述了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生率领一批仁人志士革命救国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不是孙中山,而是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龙其是处于底层的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目的不同,却在同一条名为革命的道路上先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混迹街头的小人物懂什么是“革命”吗?不懂,他们的思想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救国救民的大志向,但在这条革命的道路上,他们还是慷慷慨慨地把性命交了出来。这份慷慨就义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阿四,一个从小就被富商李玉堂收养的孤儿,少年时便成了李玉堂的专属车夫。他天性纯朴善良,对老板极为忠诚。阿四的天空很小,只有老爷和少爷。他生活理念也很简单:快乐最重要,而老爷和少爷的快乐比自己的快乐更重要。直到照相馆小妹阿纯的出现,阿四的生活才有了新的期待。他渴望爱情,渴望与阿纯在一起。但当老板李玉堂成为革命的组织者时,阿四为了“让老爷和快乐”,主动请缨参与行动,成为孙中山的保镖之一。其实阿四一点武功都不会,更不知什么是革命,他只知道,要保护老爷和少爷的安全。革命前夕,老爷帮阿四向阿纯家提了亲,兴奋不已的阿四还天真地想象着“过了那一天”,就可以与阿纯结为夫妻,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他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还记得他牺牲时的场景,为了不让敌人阎孝国伤害少爷,奄奄一息的他死死地拽住阎孝国不放,直至咽下最后一口气。是革命的热情让他作出这样的牺牲吗?我觉得更多的是感恩之情吧。阿四,一个车夫,离“革命”是那么的遥远,但他的纯真赤诚却是影片中最动人的一笔。
“小贩”王复明。他是一个巨人,高高的个子,强壮的身板,不禁让人有些害怕。他在离开少林寺之后,成为街头卖豆腐的小贩。他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单纯、嫉恶如仇。受李玉堂的正义启发,他接受了李玉堂“帮我保护一个人”的请求。从此,他就如同所有拥有深厚正义感和爱国之心的普通人一样,加入了这场前途未卜,生死不明的危险行动。是嫉恶如仇的侠义让他奋不顾身地前行,在被众多刺客的围攻下冲出重围,在推倒木柱截断刺客的去路时向阿四高喊道:“我叫王复明!王复明!走啊!”而后将自己和敌人埋藏在这片土地上。何为死士,何为侠者,王复明当之无愧。
“打女”方红,一个身手矫健敏捷,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生活的小女子。因为见证过革命的惨烈,所以当她看到父亲一口答应保护孙中山的工作时非常不悦,因为父亲突然被害,她举目无亲,所以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明知路途险恶,明知这一去就不能再回头,她仍毅然前行。为了什么?她的目的很明确:不为革命,只为报仇!在最后的激战中,方红终于寻找到了杀父仇人。在危急时刻,方红选择了与暗杀者同归于尽。“爹,请恕女儿不孝” 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句话。
这3个人物在影片中出现时间都不长,可以称之为小人物中的小人物。但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每个人的经历都有让你感动的理由,都能让你感受到小人物的革命力量。
影片中还有痛苦痴情的刘郁白,深沉父亲沈重阳,誓死革命的陈少白,大义广博的李玉堂,稚嫩天真的李重光等。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开始,却有着为革命牺牲的共同终点。不要忘了,他们只是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一群手无寸铁的小人物,一群甚至连革命是什么都不清楚的小人物。他们为革命献身的那份执着与信念,那份乱世中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值得敬仰。
第三篇:十月围城影评
《十月围城》影评——1906年,有个人叫王复明
首先感谢我所在的公司,让我有机会提前领略这部贺岁大片。《十月围城》拍的不错,特别是在三枪、风云、刺陵的卖力衬托下,更显得分外美好,略微治愈了咱受伤的心灵。
走进1906年的香港,《十月围城》并未如我想象一样靠几个或众所周知、或深藏不露的高手斗智斗勇、力挽狂澜,那些舍命保护孙中山,挽救革命于水火的,只是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市民,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个叫做王复明的和尚。
为王复明的牺牲感动,最初源于其临死前那句:“我不是臭豆腐,我叫王复明!”。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那个时候喊出来,分明透露着对同伴的不舍和对自己的骄傲,于是思绪瞬间被拉回到前面几幕,方始理解导演之深意。
感动于王复明,是因为他的原则。身为少林弟子,又天生人高马大,想要靠着武功独霸一方可能有点难度,但找个大户人家做个武师或者直接投靠清政府做个武官,过个小康生活是没问题的,但他没有,而是辗转向南来到香港,摆了一个臭豆腐摊,低调地做着勉强糊口的小本买卖,等待着出手的机会。
感动于王复明,是因为他的善良。身为武功高手,他不但没有仗势欺人,反而连盆花都舍不得破坏,而且也见不得别人破坏,别人送给他花就会很高兴,看到方红不安还会讲故事哄她安慰她,可见他虽
然被赶出少林寺,但信仰仍在心头,仍然保持着一颗锄强扶弱、侠义善良之心。
感动于王复明,是因为他的智慧。《十月围城》中参与保护孙中山的义士,目的各有不同:阿四是为报老板之恩,方红为继承遗志并报杀父之仇,刘郁白即悔前事又感李玉堂之恩,但求一死,甄子丹只为女儿的将来。可以说,他们对保护孙中山的意义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但王复明不同,这也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一个隐藏内容。
试问王复明为何会被少林寺赶出?为何一路向南来到香港?善良又有原则的他,为何在李玉堂庆祝儿子上大学的时候非要拿走五袋米?为何李玉堂训斥警察时他会刚好出现?为何他会主动提出要给李玉堂帮忙?为什么他的名字叫做复明?少林寺和清政府是什么关系?
只有一条线索能把这些情节串联起来,那就是王复明其实不是被少林寺赶出,而是特意被派出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的。
事实上少林功夫在明朝的发展达到顶峰之后,却在清朝转入地下化,因为少林寺实际上是「反清复明」的一支重要力量。王复明就是少林寺派到香港——这个当时革命发源地——的重要人才,王复明来到香港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李玉堂暗中支持革命,于是故意想方设法接近李玉堂,最终参与到保护孙中山的行动中,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点从他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来,在开始阶段任由人喊他臭豆腐,只有在临死之前才大声喊出:“我叫王复明”,事实真相,呼之欲出。
王复明的智慧在于既能隐藏身份,又能掌握信息,在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因此他虽未能复明,但终为反清拓宽了道路,也算了了一桩心事。
电影里孙中山先生说到:“十年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革命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革命两字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日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革命是痛苦的。十年间,与孙中山道同者已经相继牺牲,但其仍坚持返港,并同意找替身来掩护自己,原因同样可用其自身台词解释:“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因要救国,孙中山明知道有人会因掩护他而死,仍须不得已而受之,以争取更多之时间。这个道理,重光懂,王复明也懂,因此他们也能受之。
我愿意相信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做过这么一件事,且在1906年喊出我叫王复明这句话,而100年后的我,通过这么一部电影,了解到当时有这样一个人,做过这样一件事,临死前传递给阿四和我们这样一个意思:“朋友,如果革命成功,盛世到来,请你不要忘记我,你曾经这个叫王复明的朋友,我们一起生死与共,保护孙中山先生,掀起革命之火,革命之痛苦,我愿意承担,请你以我为荣,这是我的骄傲。”于是我记住了他的名字,感动于他的所为,那么如
果他在九泉之下能感到一丝欣慰,我就会非常开心。
有人说《十月围城》没有大爱,是一群小人物被人忽悠去保护孙中山,所有的人都是晕的,我觉得这样说的人自己才是晕的。
确实,这部片子里很多保护孙中山的人不知道自己行动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但却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同样是保护,为何他们不去保护杀手?不去保护阎将军?不去保护清政府?只因为清政府不得“势”。
孙中山先生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什么大爱,什么时代”,李宇春弄不明白,但是孙中山明白,我们也明白。只因为孙中山能够创造陈少白、李玉堂、李重光和千千万万有识之士理想的世界,所以他们才不遗余力,想方设法的保护孙中山,而阿四等人,则是因为李玉堂等人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想要的东西,心中感念而加入到保护孙中山的行列,每个人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小爱,但最终在孙中山这里汇集成了大爱。时代至此,再无退路,天下大势,尽皆归于中山先生,因此此事必成。
第四篇:影评《十月围城》
影评《十月围城》
“一下子成熟,忘了怎样软弱,昨天的不满,现在换成开阔;也许我浅薄,可不是泡沫,只要为你活过,我就不是粉末……”
被《粉末》这首歌曲所吸引,我走进了《十月围城》。
以辛亥革命前1906年的历史作为为题材,地点选在了香港,这个反清统治的避难所,革命的发源地。参与的人员都是一些小人物。商人,青年学生,车夫,乞丐……他们谁都不是主角,革命之路上的烈士们太多太多,他们又谁都是主角,为了明天的幸福与明主而奋斗
孙中山先生说:“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革命。”我很喜欢这个对革命的解释,不是文绉绉,也不是说大话,将革命夸得气势磅礴,这种说法更踏实而有情感,充满诚意!就像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感觉一样。用小人物来讲述大事件,更加趣味,并令人感动!
故事巧妙的采用倒述的方式,清晰的讲述了大家为保护孙中山先生到港的安全,并为会议争取时间的拼搏。
孙中山先生到港前四天:暴动开始。
前三天:英国殖民者对清的包庇行为激起本来犹豫不决的商人李玉堂坚定勇敢的走向革命。
前两天:四处召集革命人士,队伍不断壮大。
前一天:精心部署计划。
随着离孙先生到港时间的逼近,我的心也随着倒计时开始砰砰的紧张跳动。
为了争取那宝贵的一小时商讨革命时间,所有人为之默默付出了血泪甚至生命。但最终我们胜利了,会议顺了召开完毕,孙先生也安全离港了。
《十月围城想着》中,革命者臆想着只要保卫组织,保卫领袖,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欺诈义士作为诱饵引开杀手,清廷官员们臆想着,只要保卫朝廷统治与社会的安稳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打开杀戒,血流成河。他们都认为自身是正义的。影片的主角并不是这“正义”的双方,而是为了这场理想之争,明天之争而付出生命的小人物。他们倒在政党,革命家,政治家,军阀,党魁,知识分子,大商人叱咤风云的舞台下,他们是渺小的配角,他们所求的无非是世俗的幸福。他们是了不起的主角,时代给了他们一小时,去成就历史!
在当年的青年们,“闭上双眼就能看到中国的明天”这深刻的幸福与乐观,在今天,我们很难体会到了。尽管时代不一,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臆想的正义与未来,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被时代所青睐,但是我们却也如影片中的小人物一样代表着进步的可能性。
《十月围城》的意义,铭记历史,读懂它,才会真正理解今日之中国从何出来,才有资格去思索今日中国向和而去。
革命成功了,明主不一定回来;千千万万人牺牲了,明主不一定会来,但是去过失去了对民主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对进步的相信。这个道理对于此刻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对成长,生活,对未来,对社会有所憧憬,为之奋斗!
每一句紧凑有力的台词,每一个勇敢无畏的小人物,每一个激动
感人的画面……让我对1906年十月的围城记忆深刻。这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这是一个深刻的故事。没有单方面的歌颂革命,不是简单的正邪好坏之之争。
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命运书写了一个宏伟的主题。我们又何尝不是小人物其中的一员呢。只是时代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更看到成长,未来……
长沙学院艺术系
10级影广2班陈希
学号:2010101601
2011年5月8日
第五篇:十月围城—影评
我看《十月围城》
——小人物与大革命
中国近代历史向来是国人不愿轻易触碰的一段辛酸史,国家内部的腐朽与外敌的侵略让我们泱泱大国在这一时期走得格外坎坷,然而时势造英雄,正如鲁迅所说: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这段曲折的发展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勇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爱国救民的革命运动中去,《十月围城》的故事则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展开。实际上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可能由于观看环境的关系,其带给我的感触不比从前,但依旧让我深深震撼,以下是我对《十月围城》这部电影的浅见,不足之处还望老师包涵。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复杂多样,学生、商人、车夫、赌徒、戏班主、乞丐„„看似主角的孙中山实际上被虚化了,全片讲述的都是这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小人物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敌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提前觉醒,发动革命,势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导演独辟蹊径,从小人物的角度入手,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刻画了一群为建立共和国而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营救孙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兄弟、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做是为了谁,然而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保护孙先生!当所有的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
记。
李重光——青年爱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接受西方教育,成长于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中,深受孙中山资产阶级共和思想的影响。影片着重展现李重光在思想宣传,鼓动青年民众情绪方面的作用,但最后他很不幸地牺牲了,这从侧面体现出清政府的极度腐朽以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亦启示我们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翻清政府。
陈少白——资产阶级共和派代表,受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相较之下更深知清政府的衰败,在我个人开来,李少白其实就是辛亥革命老辈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他一方面四处联系爱国人士加入革命,另一方面又为辛亥革命培养接班人,革命立场异常坚定,片中有一处细节恰当地体现了这一点:阎孝国抓住了李少白,劝降不成便恼羞成怒,将他晕血的缺点夸大成文人的懦弱,藐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李少白羞愤之余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凭着自己的力量逃出牢笼。
阿四——《十月围城》中谢霆锋饰演的阿四给我们留下了憨厚朴实的形象。阿四至少李玉堂家的一位小车夫,他是被收养的孤儿,从小和李重光一起长大,他羡慕李重光能上洋学堂,处处维护自己的少爷,他感激李玉堂的养育之恩,常把“老板好就什么都好”挂在嘴边,甚至为自己的老板卷入革命,从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阿四心里有着小人物最真实最简单而又最卑微的愿望,他希望老板一家能平平安安,他喜欢上照相馆里的阿纯,想和阿纯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庭,可是在这乱世中,这样的愿望都成了奢望。
李玉堂——在我看来,片中李玉堂是一个矛盾纠结的人物。他守
旧但爱国。一位优秀的商人不仅是要叱咤商场,而且更要讲仁义有商德,李玉堂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帮助弱小,无疑是一位值得我们敬重的商者。他明知好友陈少白热衷革命事业仍一次次慷慨地捐赠物资助他一臂之力。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经商远政,但却让李重光接受西方教育,学习先进的思想,还请革命工作者陈少白做他的老师。看着儿子渐渐地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奋力制止,但当李重光高喊着“不做亡国奴”的时候,他沉思了,没有国,哪有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加入革命,而李玉堂的加入为整个会议的顺利召开及孙中山离港创造了更多便利的条件,可也让他痛失了爱子。
常听人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素来觉得这个道理无可厚非,但反观《十月围城》,我心里有不免有些不平。《十月围城》的结局过于悲壮,参与掩护孙中山行动的众多人物均一一惨烈的牺牲,忠诚的阿
四、热血的李重光、武功高强的刘郁白、珍视妻女的沈重阳、憨厚的大个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条热血铸就的革命路,令人看后唏嘘不已。我不禁思索,腐朽衰败的清政府已油尽灯枯,何来如此强势的鹰犬爪牙?何来如此缜密的暗杀计划?又何以敢在英国租界大张旗鼓地放肆?可能是我一时狭隘,仔细想想,这种纪实手法的历史电影多少都想给观众这样那样的启示,若没有夸张那就谈不上其有多少观赏价值了,其感染力也必大大下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被了解,历史更需要被铭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十月围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视觉享受,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反思,中国落后挨
打的日子已经过去,我们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是否需要想想如何保持这种积极的发展状态,是否该想想日后会否再出现这种濒临亡国灭种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