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读后感(模版)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读后感
在初中的课本上就学过这句看似莫名但又蕴涵哲理的名句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以前也就胡乱的思考了一下没做太大的深思。这次在课堂听了老师讲解《自然辨证法》,有了一丝新的感悟。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可以说出这么一句“第一眼看上去似简单,第二眼看上去却并不简单”的话的人是赫拉克利。我首先在百度上搜到了这么一段有关他的句子“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 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我们也可以引用马克思哲学和基本原理 说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也许就是“变”的思想。我也只能说也许。不能很确定的说就是“变”。因为按他的理论没有东西是不变的。那么他的思想以后也许就又变了。但好像有绝对静止了咯。所以这也不对,就好像克拉底鲁说“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故我们就说他的思想是“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世界会变成太可怕了。无法想象的可怕。整个世界将成为混沌一团。我们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解说一个事物是什么了。
小时候,我只知道有条小河从我们村前流过,河水不大也不深,清澈透明。夏天,我们跑到河边,衣服 裤儿一脱,光溜溜跳进河里,打水仗、打汆头,学狗刨骚游泳,摸鱼捉虾,玩所欲玩,乐所欲乐,一天在河里玩多少次,河还是那条河,玩了多少年还是那条河。怎 么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想不通,弄不懂,只能死记硬背下来应付考试。
后来,我对河有了一些概念。河是水道的通称,有河床、河岸,能使水从它那大体固定的形式中流过。黄河从古至今流了多少年代,虽然其间也有过多次缺堤和改道,但黄河还是黄河,古人走进的黄河,今人走进的还是那条黄河,我们能说前一分钟走进的是黄河,后一分钟走进的就不是黄河了?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流了多少年也没有改名换姓,人怎么就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仍然不理解!
如果说前段听不懂全因感性所致的话,后来的不理解则已有一些儿理性了,但还是不懂。
再后来,我又注意到那个“同一条河流”中的“流”字。如果说这“流”指的是水的话,人确实是不能从某一河床走进同一段流水的,因为水之流动性强,后脚还没 有提起来,前脚下的河水已经流走了,你怎能两次走进那段河水呢?我以为我终于弄懂那位先哲的名言了,便沾沾自喜在同学中炫耀。可是,有人还是说这也不能服 人。为什么呢?
于是,我带着怀疑再学习“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名言。进一步发现人家说的“这是因为万物皆变,何况流水不息。任何真理都有其存在的具体条件。水在 不同气压条件下沸点不同。”这让我似乎懂了一些,但还是觉得这个比喻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了,物理的,化学的变化都有。学了几十年,至今对此内容仍未完全理 解,尚须继续学习。
赫拉克利的这个思想也许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它的影子。譬如“温故而知新”,但又不真正全然一样,有一丁点的异曲同工。“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是“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即温一百遍就明白了。若按赫拉克利的这个思想就是书是变化着的,显然不是这样。但好似又有一点内在的联系。这就需要一个中介来把两者结合起来。我觉得就那历史作为中介。因为我们不能重演历史,因为历史像长江之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啊。但是我们可以“以史为鉴”。达到“温历史而知兴亡”。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真理。
我们也可以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读出这样一个道理: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没了。不像玩游戏有无数条命可以OVER GAME 很多次。也可以这样读出这个道理“真理只有一个”。不相信真理就也OVER了。
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人生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当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让我们记住赫拉克利特的另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第二篇:广东解读劳动合同法 单位不能两次试用同一人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等于铁饭碗,只要符合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同样可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广 东省劳动保障厅昨日(8 日)首次正式解读《劳动合同法》,曾参与起草该法律的专家们,为企业和劳动 者释疑解惑。无固定期合同≠铁饭碗 无固定期合同 铁饭碗 无固定期劳动合同是会上商讨的焦点。很多企业和劳动者都误以为,签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企业就 不能再解聘员工了。对此,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无固定期”并不是没有终止时间,而是终止的 时间没有确定。该负责人指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等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固定工和“铁饭碗”,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 条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可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单位不能两次试用同一人 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个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这一规定包含以下几层 意思:1.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不管是用人单位解除还是劳动者解除,该用人单位再次招用该劳动 者时,不得再约定试用期;2.试用期结束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又招用该劳动者的,不得再 约定试用期;3.试用期结束后,劳动者无论是在合同期限内变换工作岗位,还是合同期满后再次续订合同 时变换工作岗位,用人单位都不得再约定试用期。无合同期的试用期不成立 另外,劳动合同只约定试用期而没有约定合同期,则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就是合同期限,用人单位和 劳动者均不能按照试用期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报酬方面不能按照试用期的规定支付工资,只能按同 工同酬的原则支付工资。期满终止合同补偿分两类 按国家现行规定,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是无需支付经济补偿的。但根据广东省现行规定,1986 年 9 月 30 日前参加工作的原固定工,其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不愿以原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劳动 条件作为最低标准续签劳动合同的,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一次性发给生活补助费。因此,1986 年 9 月 30 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的原固定工,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合同期满时,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仍需向其支付从参加工作之日起至 2008 年 1 月 1 日前的生活补助费和 2008 年 1 月 1 日后的经 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的计发标准和办法按广东省的规定执行;经济补偿金的计发标准和办法按《劳动合 同法》的规定执行,两部分费用合并计算。1986 年 9 月 30 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的经济补偿金计发年限,则从 2008
第三篇:同一人证明
证
明
兹有我辖区××县××乡××村×组×号村民×××(身份证号:×××××)同李柱金(身份证号码:×××××)是同一人。
特此证明。
××派出所 ×年×月×日
派出所经办人签名: 派出所联系电话:
第四篇:河流读后感
《河流》读后感
这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许开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巨大恢弘的画面,情感、权力、欲望交织在一起,坚守与背叛,纯净与肮脏,超脱与世俗,灵魂与物质,生存与毁灭,这是大的层面上的矛盾,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矛盾,比如:环境与发展,政策与人情等,矛盾层出不穷,但又并不错综复杂。而更大的矛盾,则是历史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却又日益恶化的矛盾。作者把历史的影子投向现实,使其笼罩其中,无法摆脱,使人物活在历史的阴影中,当然也包括这条河,最终,人无法摆脱早已注定的命运,河流更无法摆脱历史造成的种种伤痕,面临枯竭。
再结合作者本身来谈。翻开书的扉页,我饶有兴致地读了作者简介,才发现作者本身就是个传奇,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选择出家一年。这是一种怎样的决绝?!超然物外,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灵魂,审视人性。也难怪作品中要出现洛巴、宋佳宜这样的人物,也许宋佳宜本身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而青年洛巴,则是作者理想中能与神、与自然对话的媒介。不难看出,其他人身上,或多或少也有作者的影子,尤其是那些原本困惑,最终解脱的人物,如主人公邓朝露、秦雨,如原来的老学究秦继舟和原来满腹仇恨的楚雅等,他们解脱的过程,不乏艰辛,也许这就是作者许开祯能做出那样决定的过程吧。
而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人性的贪婪与欲望,表达了在自然界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知。恰恰是那些号称要保护河流,研究流域的所谓专家领导们,最终毁了这条河,而恰恰是被人们轻视的,不学无术的青年洛巴,化身为河流的保护神。也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大自然不需要人类去研究去开发去改造,只需要人类的尊重,就像尊重以为长者一样去尊重,因为大自然也有灵魂,而这种灵魂,往往比人类更纯洁,更不容侵犯。
回归到教师这个职业,我想每位教师在选择这个职业之时,也都默认了清心寡欲,自甘平庸的人生。在追逐金钱,地位,名利等物质享受的现实中,我们也难免被世俗的标准所牵绊,心灵得不到自由。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大家也想当然认为所指的是物质追求的高处,于是这便成为了激励人们追求物质的格言。而结合这部作品,所谓的高处,我想可以理解为是海拔更高的高处,心灵的制高点,像马牙雪山,河流的上游,当那些原本世俗的人们到达了这个高处,反而顿悟了,真正站在了自己人生的高处,俯瞰自己的过往,真正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这又何尝不是在给我们,这些自认平庸的人指引方向?
虽然,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虚假繁荣的现实面前,作者用悲怆的笔调,表达了自己的反感与无奈,但还是会有前赴后继的人们,挣扎着踏入这样的河流,就像作者所说:顺流而上,我看见马牙雪山,看见圣洁的天堂;顺河而下,我看见卑微的灵魂,看见死亡。那些顺河而下的人们,也许只有看见死亡,才会后悔自己选错了方向吧。
第五篇:同一人证明证明(范本)
同一人证明
元潭乡XXX村XX社XXX原《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南集(2000)字第150308号XXX属同一人属实。
特此证明村委会2012 年 4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