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彭杨凌子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及心态调查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及心态调查
——对江西省永修县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且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4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数超过1.2亿,其中16—40岁的农民工占到了80%以上,平均年龄为28.6岁。可以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现实表明,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我国城市化的结果,而务工青年问题的解决对于三农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大影响。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状况,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这些都不是偶然地,因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中国人口社科院人口研究研究所前几年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30%以上,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岗位的一半以上,商业和餐饮业53%,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在中国的大工程建设中,有哪一项工程的建设能离开他们的身影呢?
但现实中,进城务工青年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培训就业、生活居住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发展还是从加强社会管理的角度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进城务工青年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培训就业、生活居住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并把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引起社会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关注,为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更好地工作提供一些条件。
2、永修县进城务工青年的现状调查
永修县简介——永修县是江西省的一个普通县城,总面积3025平方千米,人口36万多。作为一个典型的外出务工县,永修县每年约有五万的农村青年离开家乡,踏上开往异乡的火车,开始他们的进城务工生活。这些进城务工青年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他们的工种繁杂多样,从石灰匠到纺织工,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劳力工作。
永修县青年进城务工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乡镇企业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迫使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城市转移;二是农村实际收入相对下降,一方面农业收入占全县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为49.8%,2007年为39.4%,并且差距在逐渐拉大;三是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学习技能,求得发展,约有30%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是想换个环境,以便更好的发展自己,到城里学点本事,以便将来回去建设家乡;而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进城赚钱帮助家里的外出务工青年约有20%。可见外出务工青年是想
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
进城务工青年离别了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那他们的生活情况又是如何呢?此次调查,笔者走访了浙江省义乌市江湾工业区的丰恒袜厂,丰恒袜厂里的职工有一部分是来自永修县的进城务工青年。
3、永修县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所受的待遇
3.1进城务工青年的工种及待遇
据永修县民政局有关数据了解,永修县外出务工青年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其中85%以上是初中或小学学历,他们绝大部分是从事苦、脏、累、险的普通工,只有约15%的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从事带一点专业知识的技术工。
丰恒袜厂是一家中小规模的个人独资企业,以生产袜子和游泳裤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国外。约有职工200余人,其中90%为外出务工青年。这些务工青年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以其中一项叫“翻袜”的工作来说,由于制作原因,产品成形时是反的,这就需要把袜子翻过来,然后铺放整齐再扎一个捆,就算完工。一捆袜子有20只,依据翻的方式的不同给每捆袜子计费,即有一捆8分、1毛、1毛2三个不同级别的计费。为了能赚取足够多的生活费,他们每天都要重复上弄好几百捆也就是好几千只袜子,这可以说是很辛苦的,然而工资却只有30--40元。
3.2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条件待遇
丰恒袜厂有两栋职工宿舍,男女职工各一栋,每个寝室约有十五六个平米,有二张双层床,共住四人,其余就只有二张破的桌子和一盏白炽灯,一层楼有十个寝室,还有一个二十几平米的公共厕所当然也是公共浴室,这就是他们的住宿条件。虽然住宿条件有些简陋和不便,但大多数务工青年表示他们对这样的住宿条件还是满意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若到外面租房一个月也要一百来块,而住宿舍则可以节省不少开支;而且再加上人多热闹也可以减少一些在异乡的孤寂。
丰恒袜厂有一个职工食堂,员工们基本上都在这里吃一日三餐,早上六七点就来食堂,买二个馒头就匆匆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由于物价的上涨,而务工青年的工资却没有多少提高,所以他们只能靠更为辛苦的劳作和节省才能保证一定的收入。据浙江省有关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数据显示,63%的进城务工青年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24%的进城务工青年每月生活费在500元到700元之间,余下的13%的进城务工青年每月生活费在700元以上。
3.3进城务工青年与城里人的交往上所受的待遇
3.3.1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在丰恒袜厂的十几天里,笔者发现进城务工青年由于读的书比较少,不少人对法律根本就没有什么了解,当问到他们是否知道《劳动法》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模模糊糊的。至于《劳动法》里的内容,那对他们来说就更是闻所未闻了,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一些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发生。王恒(化名)来丰恒袜厂前在一家皮鞋厂做过二年,在那个厂里有个“规定”:每月的工资只给些生活费,留约一半左右下来,到年底时结帐一次性给清。但会扣除500块,目的是为了让工人明年继续来该厂工作。对此那里的员工们虽然抗议过,但法律意识的淡薄使他们无力改变,只好默认。去年,王恒想换个工作环境,离开皮鞋厂,遂去向厂里要求将其未给的500块钱付清,但皮鞋厂以厂规为由拒绝交付,王恒也和厂里的一些领导交涉过,但还是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王恒最终还是没能拿到自己的辛苦钱就离开了皮鞋厂。笔者也问过王恒为什么不去寻求法律的帮助?他说“我不知道如何去寻求法律的帮助”。像王恒这样受到过侵权的进城务工青年还有不少,他们亟待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笔者在几次访谈发现在权利遭到侵害时,很少通过集体跟企业交涉,大多是单个的交涉,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维权方式思考的缺失,使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利益不到保护,而交涉又没用,他们就容易去通过违法方式去解决。
3.3.2存在一定的城乡歧视现象
当笔者向员工们提问到有没有受到歧视时,约有三成的人表示当地城里人有排外思想,不能完全接纳外地人。城乡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青年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受到城里人歧视,经常遭白眼,与城里人交流由于语言上不清楚而被拒绝。李兰(化名)就说她曾经在一家小卖部买洗发水时,由于家乡口音较重,店主听了两句还是没听懂就干脆不搭理了,这让李兰很是尴尬,双方沉默几秒后,店主就连说没有你要的东西,便催李兰走,这件事让李兰很是伤心。当然并非所有的务工青年都感觉如此,大部分还是觉得和家里差不多,基本没有遭到歧视。
4、进城务工青年的心理状况分析
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都市,进城务工青年的内心又会有哪些变化呢?下面分析一下永修县进城务工青年的心理状况。
4.1不平衡心理
在工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与一般城市居民的差异上,进城务工青年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如觉得待遇不公,分配不公,有诸多疑问“为何城里人就比我们工作轻松,工作环境也更好,工资又高等”。笔者了解到该厂职工有10%左右的是当地人,他们的工作是车间主管、会计、维修工、监工等较轻松的工种并且工资还比较高,而外来务工青年占了90%左右,但是大部分都是从事体力较重的工作。据了解城市职工月工资多在2000元左右,而外来务工青年的月工资大都在1000—2000元之间。
4.2迷茫心理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进城务工青年对于未来感到比较迷茫。在调查中笔者发现45.3%的务工青年时常感到很迷茫,23.4%表示有时有这感觉,7.9%的则从来没有那种感觉,特别是在很明显的对比之下,心理方面的落差就更加严重。
4.3自卑心理
因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而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城里人交流时,经常会由于所知文化较少,往往与城里人话不投机。通过调查发现有76.5%的进城务工青年总感到很自卑,而36.4%的进城务工青年表示有时会有这种感觉,21.3%的进城务工青年则表示从来没这方面的感觉。在访谈中,张亮(化名)说他曾经买了一个MP3,却不知如何下载歌曲,就向一个城里朋友求助,可那朋友就回应了一句:“都什么年代了,连MP3都不会用。”当时,张亮就感觉很自卑。
4.4思乡情绪
在异乡的孤寂使得进城务工青年的思乡情绪普遍存在。当被问到是否会想家,觉得无聊时,近八成员工表示很想家,近四成表示经常感到寂寞、无聊,他们每年最多能回家两三次,大部分都是在过年时回家。王强(化名)每年至多回家两次,当笔者问他不想家吗,为什么不多回家几次,在家待长一点时间,他说:“想啊,但是回家车费蛮贵的,放假没有工资发,没办法”。
4.5高压心理
感觉压力大也普遍存在于进城务工青年当中。没有高学历,高技能,只能靠出卖体力来赚取每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除去各种开销,还要往家里寄钱,每月所剩无几。随着物价的上涨,这种压力就更显突出。在访谈中笔者问李明(化名)有什么方面的压力,他说:“竞争太激烈了,找工作越来越难,钱越来越难挣,但开销越来越大”。当问及其他人时,他们都说有同感。
5、进城务工青年问题出现的原因
5.1受教育程度低
通过调查得出具有小学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城务工青年占抽样总量的59.5%。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进城务工青年占抽样总量的13.4%。进城务工青年年龄比较轻,且以男性为主,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向往城市生活,有着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文化的匮乏和劳动技能的不足,导致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技术简单的工作。
5.2.重男轻女和 “读书无用论”思想
在农村的家庭中基本上都不止一个小孩,本来农村的家庭生活条件就不怎么样,这意味着在孩子们读书时要有所舍弃,再加上传统思想中的重男轻女,在家庭只能供养一个孩子上学时,一般都是尽量让男孩子读书;还有就是在农村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即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花了这么多钱,到头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出去打工呢。正是这种观点导致很多农村学生辍学,早早进入城里开始打工的生活。
5.3心理方面的原因
经过访谈发现许多务工青年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进城市工作后,城乡差别的碰撞对心理造成重要影响,容易产生不自信,低人一等的感触;由于从事的大多是较繁重的体力工作,并且时间长、劳动量大、工资低,而一些有知识有技能的人,他们工作时间比自己短,工资比自己高,就形成不平衡、自卑的感觉;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不够,很少有专门的平台供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未来很迷茫,很有思乡情绪的感受。
5.4政府管理职能不到位
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生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的机制性障碍,缺少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引导。据调查在务工青年之中很少有人参加工伤保险,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由于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发展观等因素影响,在处理劳资关系时往往偏向投资者和企业主一边,缺乏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5.5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大多数进城务工青年属于季节性的短期非稳定就业形式,流动性较强,因此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组织关系。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没有组织归属感。正是这种组织化的缺失,使得进城务工青年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集体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而往往以个人对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涉。由于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一旦权益遭到侵害,有的因不知法而放弃维权;有的因未签劳动合同,拿不出维权依据;有的则为了保全工作机会而忍气吞声;而有的则干脆采取过激行为。
6、解决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要各级教育部门确实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效性
若要确保无一因为学费问题而导致辍学,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仅要投入资金,还要有教师资源的投入和培训,对农村学校校舍建设的投资,对学校乱收费的惩处决不手软。加大宣传九年义务教育的必须性,对困难家庭的入学儿童进行补助,建立一个完善的补助体系。
6.2建立培训体系
要建立政府牵头、社会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参与的务工青年的培训体系,将务工青年的培训纳入社会教育体系之中。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务工青年,应由政府主办,相关社会力量建立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多渠道地培训。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6.3各级部门应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就业咨询部、图书馆及在务工青年的入出两地之间牵桥搭线,直接为他们就业提供定向服务。同时要继续做好优秀务工青年的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务工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建功立业。
6.4媒体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各种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对务工青年的报导,加大报道务工青年中的先进分子,使社会各界更加地了解他们,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城镇居民能正确认识他们,在城乡人民之间形成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和平共处的社会氛围。
6.5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首先是要使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能够知法守法,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建立相关维权机构,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法律服务热线电话,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务工青年维权举报投诉机制,努力做好务工青年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务工青年不受歧视、虐待、排斥,与当地人同工同酬、公平对待。
第二篇: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青年涌入城市生活与发展,我们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群体。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一次完整的调查。我们知道进城务工青年是农村青年中最少保守思想、最拥护市场经济、最具有开创意识的一个群体,进城务工青年队伍长年往返于城乡,大大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和相互交流。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于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总的来说,深入了解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生活心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关键词:进城务工青年 生活状态 生活心态
在翻阅了大量的材料以及相关的报道后,我知道了:早在十多年前,共青团就敏锐地关注到这一群体,从1993年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东西互助——劳务协作”开始,到1996年联合有关部委开展首届全国“十杰百优”进城务工青年评选,再到2006年联合11部委深入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进一步加强青年农民工工作,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做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所以,我就对进城务工青年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心态感到兴趣。那么此次我走访了一家制鞋厂,进行为期10天的关于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调查中,我对进城务工青年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产生了自己对进城务工青年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关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我将其分为收入待遇、权益保障以及精神文化生活三个方面。
收入待遇直接决定了生活状况的好坏。所以要想调查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第一个方面就必须要调查他们的收入水平及待遇保障。在我所调查的制鞋厂的进城务工青年里面,他们大多数的平均月工资为1200元左右,而较比与他们在原先农村地区约500元左右的平均月收入而言,在这里的工资所得算是不错的了。而且,每逢过年过节,公司都有发放一些生活用品之类的。从社会大方面来说,进城务工青年与在农村待业或就业的青年相比,收入还是可观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确实为他们改善其在农村的家庭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些落后农村,农民靠外出打工,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赚取买油盐酱醋和缴纳孩子学费、农业生产资料费、甚至税费等费用的钱。最近几年,农业收入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负增长,农民如果有一点收入增加,也大多是来自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务收入。因此,外出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农村和农民增收的唯一出路,也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一条主要途径。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进城务工青年对目前的工资所得逐渐有了自己的不满。原先1200元的工资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了。温总理指出,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进城务工青年工资问题已成为他们生活状况的关键。
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要落到实处。近几年,拖欠进城务工青年工资的现象是越来越严重,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经常发生,进城务工青年工资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切实提高进城
务工青年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必须要总结经验,寻找彻底解决拖欠进城务工青年工资问题的办法。一下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有时候得不到保障的原因。第一个方面就是要从进城务工青年自身的文化素质说起,我们都知道进城务工青年也是农民工的一部分,他们同样是来自落后的农村,而城市居民往往是意识上就已经在歧视他们了。当进城务工青年来到城市时,就会发现他们较难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是农民工不思进取,而是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乡教育不均衡所致。据调查,农民工的平均教育年限是7.5年,而城市人口的平均教育年限是12年,可见,农民工的素质相对低下是几十年来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所致。【2】更严重的是,近三十年来城市进城务工青年子女接受教育是比较困难的。在农村,因为父母要外出打工,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孤独、厌学等人性的阴暗面就会成为一种现象;而在城市的农民工同样也很难让孩子进入正规的学校读书,大多都在一些学费便宜、教育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就学,这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由于城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不够以及没有为他们向政府呼吁的组织,因此在这种社会排斥之下,农民工想让他们的子女得到城市教育公平性的愿望是很难得到满足了。第二方面就要讲到政府的约束力了,首先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令来有效的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其次,即使政府出台了有关的法令,但是也很难实施起来。因此,如何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就显得迫在眉睫。
丰富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进城务工青年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他们上班时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狭窄,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虽然许多务工者工资低、休息时间又少,不能顾及精神生活的消费,但主要还是一些城市居民不愿意与他们一起娱乐,一起开展活动,就增加了他们融入本地生活的困难。在我所调查的进城务工青年中,大多数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普遍存在无聊的感觉,希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如果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就有可能使一些人滑向赌博、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于进城务工青年的心态,我将其分为工作心态以及社会心态两大类。
说到工作心态,我们不得不从当今的就业形势说起。现如今社会上的进城务工青年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农村青年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工作收入的提高,虽然进城务工青年在思想上具有开创意识,但自身的素质文化却不一定能够达到目前社会上大部分用人的标准,必须要经过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业培训,可是有一些企业并不愿意给他们进行培训,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率。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中,从事建筑、餐饮、环保、搬运、保安、家政服务等普通工种占进城务工青年的比例最高,技术工人次之,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不到8%,表明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所从事的都是城镇居民很少有人干的最基础的工作,而且是临时打工或者应聘到企业的居多,自己独立从事生产经营的则较少。【3】所以进城务工青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大大影响了他们对于工作心态上的消沉。调查中,有一半多的进城务工青年对工作失去积极性,或者是曾今有过。而当我问到是什么使他们失去工作积极性时,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一个词——工资收入。所以如何处理好进城务工青年的工资问题是改变他们心态的直接方法。
说到进城务工青年的社会心态,我们知道进城务工青年和城市职工相比,不论是工作环境、工作待遇还是社会保障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很容易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一些社会问题频频发生,有不少就是因为进城务工者不满于社会现状,有的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对于这一步分的人群,我们要是避而远之,那么这种现象将会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躲避这个问题,认
为进城务工青年会处理好他们心理问题的想法是幼稚的。
分析了以上的各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进城务工青年所处的困境,一方面是城市人民的冷眼,另一方面则是自身思想文化上的束缚。因此,要使这一人群健康和平的发展,我们首先希望城市人民尊重他们,企业各单位多给予他们帮助。其次是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为进城务工青年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疏导,一解决他们的难处。这样对于进城务工青年建立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意义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卢雍政,《全面加强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卢雍政同志在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2007年04月28日
【2】重庆师范大学,《论我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3】共青团溧水县委员会课题调研组,《农村青年就业状况调查及思考》,2004年11月
第三篇: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与心态研究报告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与心态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城镇化业已启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前往城市寻求人生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其中以20-30岁之间的青壮年为主。为了更深入地调查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现状,实地了解进城务工青年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特作此调研实践。
关键词: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态心理状态
导语
本实践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调查研究的个例入手,从中分析得出普遍的社会性质问题。然后找到解决之道,通过最终的报告形式体现出来,提升社会关注度,为他们更好的工作提供一些潜在条件。
本实践地点选取**********************,借助村里众多的进城务工青年群体资源。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之下,于7月16日至7月29日共十四天顺利完成。期间通过走访聊天,QQ聊天访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取得第一手原始材料,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统计制作图表等工作。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进城务工青年作为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存在即合理,但其中不免存在各种生活、工作、心理等自身问题。作此社会实践调研,不仅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我们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以后工作情况的机会。
正文
一、进城务工青年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状况
1.性别和年龄构成:
以20-30周岁之间的青年为主。在此次参与调查的50名进城务工青年中,男青年占74%;女青年占26%。其中20周岁以下4%;21至25周岁64%;26至30周岁24%;31周岁以上8%。从以上数据得出:进城务工青年队伍的整体年龄偏低,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是适龄青年。但也不排除调查的普遍性和地域性。分析:
调查发现,进城务工青年以制造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这类职业普遍要求年龄稍低,灵活性较强的青年男女。而35周岁以上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则大多数从事于建筑业,介于并非调查范围,所以本报告不过多涉及,只是作为一种比较。
男女比例只是本调查数据,不代表任何地域特征。由于本地区人情风俗的原因,男人为一家之主,所以大多数男青年进城打工。女青年一旦结婚之后,很难选择,或者“被迫”留守家中,抚养小孩照顾老人操持农活。这一现象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女青年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具有较高学历的女青年则会选择快节奏且繁华的城市生活。
进城务工青年年龄趋于低龄化,甚至存在未成年人打工的情况。在农村有很多人抱着“念书无用论”,加之孩子不好好学习,于是让其早早退学打工赚钱。或者说相比较之下,有些大学生的工资确实不如初中生的。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学生早早辍学打工的比率增高。
2.文化和收入构成:
文化程度基本持平,主要以初中、专科两大群体。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30%;高中6%;大中专38%;本科及以上20%。相对而言,收入并非普遍的与学历成正比。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工资分布主要在2000至3000元之间,占到42%;2000元以下24%;3000到4000元为28%;4000元以上6%。被调查者85%能达到调查所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所有收入情况高于或持平在家乡打工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并非普遍情况的收入与学历成正比。从事一些技工、厨师、建筑行业的初中、中专毕业生很多比大专、本科毕业生工资要高,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72%。同样地,有个别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远高于相同文化程度或其他人员。本数据不包括奖金、提成等,只是“取整”之后作为调查的数据样本。
或许这就是新“念书无用论”最有力的证明,但事实并非如此。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收入只是与所从事行业有关。比如建筑业、餐饮业(这里只就厨师而言)、制造业(高级技工)等,相对来说处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工资相对来说较低。并且服务业大多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女青年为主,不排除有学历或性别歧视。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新的工业变革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能操作各种电子生产流水线、工业机器人,还有就是高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种种因素导致高级技工工资高就业好,甚至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时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房地产业越发火热。所以从事建筑以及相关行业的工资相对来说高于大专、本科毕业生,也就不足为奇。
(二)工作状况
1.对企业经济状况的认知:
绝大多数人没有很强烈的集体意识,感觉随之也很一般化。这个分水岭即是文化水平的差距产生的。有很多人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应付工作,企业的前途好像与自己无关似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年,他们对所在的企业、公司,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希望发展壮大希望不断强盛。
鉴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相对大型公司等来说,低学历的青年男女比较多。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员工的厂情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2.对工作和收入的认知: 大多数青年心态平和,默认于现有的工作、收入等形势。因为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差距,倒是一种知足长乐的态度。倒是一些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面对不太“壮观”的收入,觉得憋屈。从而抱怨或者消极工作,导致差错不断等,产生恶性循环。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人都应该认清现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由低到高,在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业务和技能水平。这样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
3.对工作环境的认知:
根据调查统计,绝大多数人认为工作压力较大。由于工作环境造成的压力,工作负荷与劳动强度相对来说普遍存在。其中,工作设施和条件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工作情绪从而导致效率下降等。工作环境的“软硬”对整体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
企业应该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会有所提高,势必对企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三)心理状况
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进城务工青年的内心世界也随之有所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其心理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平衡、自卑、迷茫、思乡、高压等。普遍来说,主要由于他们所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个人自身心理问题,也有政府管理职能的不足。
1.进城务工青年身处大城市中,工作之余横向比较城市人的生活。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却不一定能得到应得的报酬。一方面羡慕一方面嫉妒,他们对自己低下的地位与收入差距的不平衡心理,极有可能导致内心的失衡与困惑。再加之有些城里人势利之行为,自卑与怨愤充斥,严重者还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自身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不能得到更好的工作待遇,同样也会造成心理不适。农村文盲半文盲的高比例是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空间和趋向,也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回报。他们不得不选择那些社会地位低下,而且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
3.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进城务工青年面对陌生环境,普遍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远离家乡导致家族家庭的约束无能为力,而城市人的鄙视和嫌弃又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自我调整,以自己的悟性来理解社会问题。但也有一部分进城务工青年在此种情况下,心态情绪极端化,肤浅地怨忿排斥社会存在的问题。面对心理上的种种问题,不能理智地调节而是选择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满足自己的利益,极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二、进城务工青年问题出现的原因: 1.受教育程度
调查发现,并非想象中的是完全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而造成诸如上述问题。随着我国切实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在义务教育期间实行全额免费政策的推广。在小学或者初中期间辍学打工的人数减少,大多数适龄青少年能够顺利完成初中或者高中学业。还有就是家长观念的转变,认为初中或者高中毕业没有前途。从而选择让子女继续中专或者大专学业,学得一技之长以充分适应新的生存挑战。
采访中的一位母亲说,“孩子高中毕业就不想念书了,想自己跑出去打工。可现在没有一点技术啥的谁会要他。再说了,他还小着,那些重活苦活咱能做他就没办法了。做不了几天吃不了那苦自己就跑了。还是让他读个大专吧,至少拿的本本能高级些。咱村里又不是没人上大专,他读我跟他爸供得起。” 2.心理方面原因
进城务工青年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城乡差别的不适应很容易造成自卑感,加之有些城里人的态度问题,更加使得他们感觉低人一等。由于从事的大多是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时间长、劳动量大、工资低待遇差,心里的苦闷无法有个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释放出来。长此以往,心情不好情绪易怒易躁,还会引起身体不适等病症。社会关注很少,没有专门的平台供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得他们对生活迷茫。
赵哥在采访中就抱怨说,他们搭乘公交都要受气,城里人见了还躲得远远的。有什么啊,不就是比我们祖宗好么。要不是我们整天幸苦给他们盖房,他们哪有的高楼大厦住啊。真是的……同样是人,同样高中毕业,我们队里一个小伙,就凭着他舅是我工程监理就弄了个管事的当着。把人就气的不行……一天干活下来想出去转转放松放松,可即使咱洗了澡换了衣服,人家城里人还是觉得咱老土,有些地方人家还不让咱进去…… 3.政府管理职能问题
调查发现很多进城务工青年缺少必要的劳动法律法规保护,即使有了侵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发生,他们也会忍气吞声或者采取非常手段解决。有时不仅解决不了,还会触犯法律影响社会治安等。政府管理职能工作不到位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机制性障碍,他们缺少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引导。有些地方甚至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处理劳资纠纷问题时,还偏向投资者和企业。极度缺乏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当被问及工资以及是否有保险的问题时,调查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只是希望老板不要拖欠工资就好,哪里还敢问人家要各种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的。在调查人群中,只有那些本科文凭的,或者是加入大公司大企业的正式员工才会享受到“五险一金”的待遇。甚至即使同一单位,职能不同级别不同待遇也随之不同。4.组织化程度低
就调查取材范围的人群而言,绝大多数进城务工青年都是小范围短时段外出打工,随季节随农活而迁徙。流动性较强,不能形成稳定就业。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青年对工作地没有归属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同时他们缺乏利益表达的机会,权益维护工作也较难开展。当他们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组织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而往往以个人对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涉。
李师曾经就在这方面吃过苦头。据他述说的,当时一同前去工作的只有他们两人。人生地不熟,再加之又是私人承建的工程。结果最后就是因为工资纠纷而拖了好长时间才讨要回来。与此相反的是,小王是我们县统一组织的外出务工。工作人员不仅亲自与企业交涉,给他们办了工伤保险,还督促企业按时发放工资。这点深得小王的欢喜。
三、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1.建立进城务工青年培训体系
政府应该牵头社会有关部门做好进城务工青年的技能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联系企业,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网络。确保他们享受到必要的待遇,确保他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督促培训工作的实效性。2.建立进城务工青年组织体系
地方各级部门可以开展外出务工招聘工作等,积极引导企业与进城务工青年约谈工作。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务工青年的就业,提供定向服务工作。同时在他们中间树立优秀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引导进城务工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3.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维权工作
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首先是要使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能够知法守法,自己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维权机构,开通法律服务热线。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维权投诉机构,努力做好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政府最好是,令有关部门随时监督用工企业工资发放情况,而不是事情发生了才去审查维权。4.媒体发挥其重要作用
各种媒体应该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的报道,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力度。使社会,特别是有些城里人,更加地了解他们,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公众引导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使城乡人民能够和谐相处,共同享受便捷化的都市生活。人人生而平等,莫论城市与农村。
结尾
借此社会实践,深入周围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工作状态。随着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形象愈加明晰。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生活、工作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回顾本次社会实践以及报告写作过程,由于水平跟经验的不足难免出现问题,希望提出批评指导意见。同时感谢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充分支持的村委会书记及相关工作人员。有50余人次直接或间接接受了采访,在此也对他们表达感谢之意。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未知.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6-21 [2]未知.关于农民工返乡问题调查报告[OL].互联网.2010-12-18 [3]未知.中国农民工网相关数据[OL].www.xiexiebang.com [4]未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2006-3-27
落款
调研者单位名称: 个人姓名: 完稿时间:
附录
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手册; 社会实践调查问卷样卷; 相关实践证明材料、图表、图片。
第四篇: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调查
题目: 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的调查 姓名: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膨胀,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为农村的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者的一员,活跃在城市的各个岗位上,为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农民工中的大部分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但是可以利用和支配的资源却是相当少。《中国民工调查》公布中国现有民工3.12亿,在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辛酸与故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又如何。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走进这个既庞大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
调查目的: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态
调查对象:xxxxxx进城务工者(建筑工人)调查方式:观察式、访谈式
调查时间:2010.7.19——2010.07.21
本次调查历经3天,通过与农民朋友的对话,对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了了解。主要从农民朋友的收入、权益维护、工作类别、自我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访谈,进一步去探究这样一个庞大人群背后的故事。
工作类别 脏苦累险俱不怕
进城务工人员多从事一些城市中二三产业,许多城市居民在选择工作上“挑肥拣瘦”,对于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顾,一些基本的生活往往都会依赖进城务工人员。而进城打工的农民一般为临时工、合同工,他们对工资的期望值不高,对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考虑。他们有的从事一些城市居民不愿干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环保工人、建筑、搬运、家庭保姆等。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大多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危险性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远不止一句“脏苦累险”就可以概括的。
工作收入 城市要比农村高
众所周知,务工收入要高于务农收入,但农民工仍属于低收入人群,其收入往往会很快转化为消费。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基本上都带回家里,用于修建新房,购买大宗家用电器、支付孩子的学费以及维持家庭的正常开销。由于国家的二元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剪刀差越来越严重,农民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相比,越差越远,所以,好多农民朋友才来城市寻找出路。总之一句话,城乡收入差距大,城市要比农村高。
与亲人联系上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进城务工人员在外工作,一般是按季度或者计算。很多务工人员,一次性离开家要长达半年之久,期间,只能靠电话与家人保持联系,了解家乡最近发生的事情,与远房亲戚的联系就更少了,回到村里,很多小孩子见了面,也变得生疏了,也就难免产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情况了。
流动性极强: 两脚踏遍异乡路
通过接触到的农民工,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通过亲戚、熟人的介绍,去不同的工地工作,活动范围大,就业流动频繁,经常在不同地区、城市间流动以寻找就业机会。这也容易引起工作纠纷,给当地的政府管理部门带来一定困难。当然,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也是由于许多客观因素所决定,但在当代,大量的农民工迁徙,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他们的生活也颇有“两脚踏遍异乡路”的感觉。
权益保障: 法律不如道义
农民工身处异乡,是城市的弱势群体,自身权益在收到侵害时,往往难以自我维护。农民工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讨薪问题。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愈发严重,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治安稳定,并且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暴力事件,已经引起政府高层的注意。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歧视,得不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就政府方面来讲,农民工在很多方面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大部分农民工低工资、高强度、高质量的工作,活动范围相对封闭,与当地工会或者相应维权机构联系缺乏,即使有过联系,维权之路也是相当艰难。所以,农民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基本是靠自己的努力,以及雇佣者自身的素质,法律很难帮上忙,所以,在这些方面就有“法律不如道义”了。
自我认知 我们仍是外乡人
大量农民工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一方面是想通过进城务工获取收入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充满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然而,城市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遭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预期,使他们陷入了心理困境。一是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普遍产生失落感。二是被排斥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子女教育等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之外,产生“二等公民”的自卑心理。三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文化差异而导致交往的不适应,焦虑心理比较严重。四是基于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使他们产生封闭心理。五是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异常艰难,并遭到城市社会的歧视和排斥,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而缺乏安全感。六是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获得同等待遇,因而产生不平衡感。七是由于对乡土社会的依恋以及在城市所处的边缘地位而产生了过客心理。所以在大部分打工者心里,“我们仍是外乡人”。
对策建议 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1.从体制和政策上善待民工,为农民工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制度性缺陷是造成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原因。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转换,消除农民工权益保护中的制度性障碍。同时,要抓紧废除各级政府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清理各种对农民工的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降低农民工入户的门槛。2建立媒体对农民工常态的报道机制。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还原农民工生命和生活的原生态,多报道农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应有的话语权。针对农民工权益表达载体稀缺的状况,政府必须给予媒体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它们开设民工专栏、专版或专门频道,为他们做好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使其对各地劳动力的需求和政府的态度有所了解。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接受民工的新闻举报,对拖欠工资等侵权行为及时给予曝光,协助农民工维权。
3.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工服务的体制。进城农民工同样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城市财富的贡献者。但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公民他们无法共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带来的诸多实惠,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义务教育等。
4.注重全民、全社会的共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全社会的共同发展依赖于全民素质的共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抓好发展要务。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就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地方政府要做的工作是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尽量让进城农民工的孩子有学上并且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和城里人的孩子同条件入学。同时建议开展各项活动,开办各种培训班,以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增强道德观念、提高政治修养、强化法律意识,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当中。5.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农民工权益。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宪法的指导下制定有利于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与用人单位劳动争议的诉讼能力,遏制和减少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设置专门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劳动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社会保障和福利的监督检查。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用人单位。探索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有效机制,并逐步形成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政、法律和社会方面的保障机制。
调查总结:
历经3天的调查,走近农民工作这个特殊的工作群体,我们发现,他们为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同等劳动者,工资待遇较低,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俨然成为城市的“二等公民”,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是必然的,为转型付出代价也是必然的,但转型的代价不能全部由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来承担。从根本上说,改革和社会发展应遵循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和对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的原则。只有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从改革中获益、利益受损者能够及时得到补偿,改革才具有合法性,才能不断推进和深化,整个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五篇:关于福州市进城务工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关于福州市进城务工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来自福建省上杭县实地调查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不但的从一个由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一个由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现代性工业国家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弃农从工,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在全国城市里,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地增多,同时他们从事很多不同的事业领域,应该说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职工的主力军。农民工的概念是这些年来比较特殊的词汇,请先谈谈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的对“农民工”的表述如下: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一书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一文的表述是:“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从以上两处不同的对农民工的定义来看,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农民工的几个鲜明的共同特征:
一、他们户籍人在农村。
二、主要从事付费农产业。同时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的概念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它是指常年和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企业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一部分群体,以及人们常常所说的“打工农民”。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仍然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到城市里来了,有的是几年,有的是十几年二十年,不同程度地融入城市社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我们把这部分群体定义为农民工。农民成为我国职工队伍中的主力军,目前,中国农民工的数量约有2亿人,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中分别占57.6%、52%,在城市环保、家政、餐饮服务等行业,农民工的比例更是高达90%。(去年10月,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
我认为,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但加深,一方面,城市因自身工业化的不但发展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劳动力因农村社会的资源贫缺而大量闲置;还有就是,随着电视等通讯技术的不断普及,城市文明不断的向农村地区传播。以上三个原因,基本上就是现代社会农民大量涌向城市的基本原因。
以上就是农民工的简单定义以及对现代社会农民工形成原因的简单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但发展,社会经济将不断的的集中,而集中的这一点就是城市,城市是一种由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随着现代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的不但深入和细化,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但的加深。一定意义上讲,城市化作为一场因现代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运动或指伴随着人口的集中,农村地区不断的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现代社会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人化”,进而把他们真正“化”入城市。由于城市本身的生态隔离(指城市内部不断的发生着一种分化与隔离的机构变化),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天然差异,农民工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群体(这里社会群体仅指“不进群体中的个人自己能意识到,而且也是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的”)。
作为现代城市中的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不得不引起广大社会人员的关注,因此我假期对福建省上杭县的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㈠ 查对象
2011年7月20号---8月10号,通过几个同学的帮助,走访上杭县部分地区,对部分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
㈡ 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以抽样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主,随机抽取70名农民工,直接调查在工地工作的和晚上回农民工居住地的农民工。调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学历、工作状况等;二是被调查者的生活状况,食宿、土地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三是被调查者对其生活状况的基本评价和主观感受。调查共计发放70份问卷,回收60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回收率为85.7%,有效回收率为85.00%。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进城务工农民的现状
1、样本特征
工资情况
农民工朋友在城市不容易找活干,其中有60%反映不容易找事情做。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加上城市自己本身有限的接纳能力导致了现在农民工朋友都不好找事做(占70%),这势必导致了农民工朋友在闲时就会回家务农,说明了农民工工作不固定、流动性强的特征。39%的农民工朋友收入每月为800—1000之间,月工资为1000—1500之间的为30% 的农民工朋友工资达到月1500—2000,每月2000元以上的为15%,可见70%的农民工朋友的工资在800-1500.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农民工朋友的每月支出平均为
586.27元。孩子学杂费、家里人看病、买或者盖房子三者是广大农民工朋友的主要支出。
因此可以说被调查的农民工朋友的平均工资水平不高,平均月工资为1303.92元,平均月纯收入为717.65元,而且工作不好找,平均每周工作6.31天,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
9.65小时。当农民工朋友的工资被拖欠时,有66.67%的选择了找劳动监察.工会组织等解决,威胁老板的只有4%,剩下的会找其他途径解决,这说明了广大农民工朋友的法律意识有所加强。
医疗情况
调查人员中50%的人没有享受城市医疗优惠政策,25%的人不知道什么医疗优惠政策,只有25%的人享有,说明大多农民工朋友没有享受城市上的医疗优惠政策。有45%的人买有医疗保险,10%的人买有养老保险,5%的买由工伤保险,其余的没有保险。说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普及。有60%的农民工朋友反映医院收费太高,看不起病,一方面因为农民工朋友自身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医院还没有建立健全关心广大农民工朋友的医疗优惠政策。
居住情况
有50%的人家中盖了新房,他们在外租赁房屋的平均价格为199.02元,对自己租赁房屋很满意的占40%,比较满意的为40%,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10%,这种满意程度说明了本县农民工朋友居住条件比较好。
2、农民工城镇社会融入状况
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镇定居的困难有:社会关系少,住房问题不好解决,在孩子入学题上麻烦太多,感到和城里人不一样,觉得被人看不起。据调查有70%的农民工选择住房问题成为他们最难的困难。
3、农民工永久迁入城镇的意愿
据调查所有人员都愿意在城里居住,并在政府提供适当的补助的情况下,愿意退出农地承包经营权,他们主要希望的补助有适当的补偿金,换取城里住房,如果子女都在城里工作等等。
三、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改善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关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程度。
除了提高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关注程度。用人单位应对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整体素质过低的问题。首先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减少农村新的低素质的农民工的产生;其次对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可有针对性开展一些免费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
三是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应从法律上确保农民工工资的合理性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其次,作为劳动保障部门还应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努力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最后作为企业来讲,也应该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巩固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确保农民工按时拿到合理的工资。
四是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
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因此,要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待遇。要坚持依法维权,发挥工会作用,提高农民工素质,强化政府职能。
五是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
农民工虽然有政策可参加社会基本保障,但相关政策缺乏强制性,农民工与用人单位都不愿执行,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办理各类社会保险,特别是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临时性、应急性的社会救济,为其在遭受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大病或失业期间生活拮据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须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严格保障农民工的人身安全。
四、结语
本次调查基本取得成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让自己明白了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的艰难,这次调查也有一些不足,总体调查对象不够多,范围不够广,今后的调查一定会改善这些方面。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 主编
农民工城里过年背后的深层期待2007年02月21日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