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青少年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
姓名:韩静09广告(2)Z
社区问题青少年调研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韩静
实践的主题:正确采取措施预防网上虚拟组织对青少年的影响
时间:2011年2月2日
地点:江苏高邮某小区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也有人把他们比喻成“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正值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但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厌学、早恋、结伙、上网、偷窃等不良状况。为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进一步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张家港市南丰镇组织开展了对“问题青少年”的有关情况调研,对问题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诱因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
一、基本情况
通过在全小区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对在校学生及闲散在社会年上的25周岁以内的青少年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是针对厌学、早恋、结伙、上网、打架、偷窃等情况进行调查。据调查发现:张家港市南丰镇现有7~25周岁青少年8623人(在校学生4231人),其中共有问题青少年44人,占总人数的0.5%。在这些问题青少年中,被司法机关处理过及正在服刑的人有26人(男23人、女3人),“边缘青少年”有18人,其中在校学生14人(男8人、女6人),社会闲散青少年4人。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情况看,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2、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明显。
3、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
4、犯罪动机和目的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多数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是出于猎奇好胜,简单模仿,其目的往往是贪图一时享乐或好玩。
5、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增多。在07年的青少年犯罪中,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占
到了90%以上。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
6、犯罪类型主要是盗窃等侵财型犯罪占较大比重。此类犯罪易演变成暴力犯罪,形成恶性案件,教育改造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重新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身原因
1、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多数青少年由于年龄、心理发育等方面的原因,具有好奇、利己、攀比、逆反、模仿和喜欢寻求刺激等心理倾向,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江湖义气,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做事常常不计后果。
2、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法律知识相当匮乏,他们往往受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对行为后果不加考虑或缺乏正确认识。
3、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调查,5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好逸恶劳,贪图安逸享受,生活讲究,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私欲极度膨胀,争强好胜,固执偏激,一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常常铤而走险。
4、心理不健康。有些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心理长期受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放任自流型家庭对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娇惯型家庭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简单粗暴型,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经常对子女大打出手。恣意享乐型,父母自身素质偏低,忙于做生意或沉溺于酗酒、赌博、搓麻将,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家庭变故型,如父母离异、死亡及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贫病交加型,父母体弱多病,生活困难。
(三)学校原因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以下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一是重视智育教育、忽视品行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不力。许多老师与学生家长主动联系不够,与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沟通少,存在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管理脱节的“真空”现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三是学校法制教育不够,安排法制教育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少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四)社会原因
一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由于受网络、书刊等一些腐朽文化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对其中的不良因素片面模仿,从而对青少年产生了较大的腐蚀作用。二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抗力,很容易受到腐蚀和侵害。
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1、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模拟法庭,邀请表现好(改造好)的“问题青少年”现身说教,法庭审判旁听,赴监所警示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动因。
2、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防止歧视有问题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
错误。
3、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要尽量实行封闭式管理,同时采取措施丰富学生校内体育和文化生活,防止外部干扰,积极营造宽松、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利用网络。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指导家长搞好子女的家庭教育。
4、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是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教育提供健康和谐的大环境;四是学校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其计算机房,并增加体育活动场所;五是政法部门、文化部门对网吧等场所应进行严管重罚,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行为;六是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顿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社会环境。
5、营造好睦友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大力开展“五好家庭”(家庭团结好、尊老爱幼好、发展经济好、遵纪守法好、邻里关系好)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校路路通”的作用,向家长传输法律知识、教育方法等,积极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多关心孩子、用爱心去感化孩子。
6、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帮教机制。在抓好面上教育的同时,要对“对问题青少年”建档,充分发挥学校、群团组织、关工委和司法机关的作用,建立一对一的帮教机制,教育感化问题青少年,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预防问题青少年的犯罪。
7、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再过早凋零。
第二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小组成员: 贺杰1110010636
程世民1110010640
苏冠维11100106
42选题内容: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讨论该课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该课题的落实到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措施进行讨论。
选题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长久的富强,长久的发展下去,首要条件是要有不断的新鲜血液,而这些新鲜血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因此,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素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所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青少年思想素质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从我们自己做起对自身素质的加强和提高。
小组讨论过程:
贺杰:首先,我的观点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应该放在社会各项建设的首位。
在我们想在这个法律与人情存的社会,青少年在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是我国新鲜血液的来源,是我们国民素质总体提高所需要做的首要事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在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未成年人”这一主体的存在。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担负着神圣的职责。从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来看,德育是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以此,进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途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程世民:的确,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很重要,然而,当代社会许多事例却表现出我们在进
行其建设问题上的漏洞,社会上每天还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各式各样的犯罪事件看似只是青少年的一是过错,可是这背后却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反思一下我们平时对这些青少年的教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其实,通过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们没有放松对他们的教导,但是,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讲究一个方式方法,不仅仅在思想上重视它,而且在落实到行动上时要通过正确的渠道以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就我们对于那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的查询,大多数都是教育的不恰当,好多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他们的思想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平时生活环境的影响,比如好多生活在素质低下的家庭的孩子会崇尚暴力…因此,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得改善做起,在学校和家庭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苏冠维:其实吧,贺杰和程世民说的都是我们要完成这项建设的两个保障。在我看来,我们
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要在行动上落实下去。首先,我们应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重视德育是我党的一贯政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自觉运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能和义务,让广大青少年在学校受到全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劳动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等,把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从而教育学生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其次,把挖掘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潜力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青少年正处于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要让他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在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同时,因材施教,传授给青少年丰富的知识,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使其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再次,要把甘于奉献、服务社会教育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言传身教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进而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相连,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让青春无悔、让青春永恒
小组讨论总结、思考:
通过这次讨论,我们可以更加的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党的宗旨,让我们当代的以及以后的青少年都具有高素质、高品质,高德育,更好的让我们国家优良传统传承下去。除此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在一个小组内讨论问题,是我们学会了共同协助,一起寻找材料,学习小组伙伴的观点,增进彼此的友谊,加深感情。
第三篇: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
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电脑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以信息丰富、传递快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但网络也以混乱的信息和虚拟的交往特点,阻碍了青少年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冲击了他们的价值观念,束缚了他们的现实交往,造成了他们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意识弱化,阻碍了其人格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尝试去去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并寻求消除网瘾的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上网青少年有1.6亿人,其中约有16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网瘾,而深度网瘾者占1/4。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网时长为5.3小时,其中每天上网时长为8小时及以上的占37%。21.9%的少年表示“对网络有依赖”。62.32%的少年遇到过QQ号码被盗、虚拟财产被盗、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况;48.28%的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14.49%的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产或身心的伤害。
认识“网络沉迷”和“网络成瘾”。2009年11月4日,卫生部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表示,“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需要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判断。在指导中用到两个词“网络使用失调”和“沉迷于网络”。跟大多医学术语一样,“网瘾”是一个舶来品。不同的是,它
一开始就是一个玩笑。1995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恶搞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模仿它对于赌博成瘾症的描述,编造了“网络成瘾症”这个词。2007年,美国医药协会拒绝了对美国精神病协会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疾病的建议,批准对“网络游戏滥用”进行进一步研究。直到今天,网络成瘾究竟为何还是尘埃未定。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观方面:
1、好奇心的趋使。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新鲜事情,而相当大一部分的信息来源就是网络,而且人们会通过网络聊天、游戏,获得工作之余的休闲和娱乐。青少年对身边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刚开始接触网络时或许只是想获得最新的资讯。
2、孤独感。现代社会,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小孩,而父母因为生活压力的增大,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也在发生转变,母亲也不再陪伴孩子的成长,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小孩都有过父母上班,把小孩锁在家中自己玩耍的童年经历,孩提时就缺乏陪伴,让他们长大后都有深深的孤独感,渴望别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如果这种渴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话,就有可能向其他方面转移,比如网络。
3、挫败和失落。每个人在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都有可能遇到挫折,有些人遇到挫折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自闭,不愿意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下。而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聊天的双方在现实中是不认识的,不了解相互情况的。所以许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人都会试图在网络上去寻求自信心和满足感。
4、心理不够成熟,减压方法的缺乏。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心理还不够成熟,一旦遇到烦恼和感到压力
时,缺乏减压的方法,容易掉进网络的漩涡。客观方面:
1、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不够,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增大,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采取不过分干预的态度,但有些父母过于放任,而且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很多孩子的父母出外打工,孩子就处于没人管的状态;父母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一旦下降回家面对的就是父母的批评,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大;父母把网络看作洪水猛兽;家庭不和谐如单亲家庭等。
2、学校因素,学校的教育体制不完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在大部分学校这门课程的实际操作性不强,由于硬件和软件方面资源的缺乏。
3、社会因素,政府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够,网吧经营者默许未成年人进出网吧;商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不问年龄和身份,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上网;网络游戏业的发展缺乏一些监管和限制;传播媒介对于网络游戏的大力宣传必然使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诱惑掉进网络游戏的漩涡中。
4、其他因素,网络自身的优越性和强大的吸引力,如聊天、游戏、小说等。
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类型。
一、内隐性“网迷”和外显性“网迷”从青少年上网的现象和心理行为特点来分类,分为内隐性“网迷”和外显性“网迷”。内隐性“网迷”:在家不出门;不和家人交流,但是和外人交流很好;自我评价过低,自我虐待,自我苛求;内心中道德规则很高。心理行为:内敛的、退缩的、消极的外显性“网迷”;
在网吧不回家;和任何人交流都可以;自我认同偏差,内省能力较差;不认同道德规则。心理行为:弥散的、扩张的、积极的。
青少年“网络沉迷”有三种类型。从以上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内在心理表现上是相同的“缺乏自信心、低自尊”;两者在行为层面上的表现却是相反的。所以他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指向自身内部的;一个是指向外在客观事物的。分析二: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内隐性学生可能会逐渐放弃学业回到家庭,沉默的消失在社会中,自信心的缺失会弥漫在他的一生中,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自杀或者产生仇视社会的变态行为。分析三:缺失引导的外显性学生将会过早的放弃学业,积极的出现在社会的负面群体中,产生诸如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二、间歇性“网迷”和持续性“网迷”。根据青少年上网的频率和程度来分类,前者还能坚持在学校上学,后者已经彻底离开学校。
三、单一性“网迷”和综合性“网迷”根据心理诱因来进行分类,前者的心理诱因相对单一,比如:师生关系不良;后者的心理诱因比较综合,比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存在问题。
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主观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社会以及家庭成员都应该积极地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能使青少年在面对网络时能够正确的看待网络,使用网络,而不沉溺。构建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父母应该在工作之余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让青少年体会到父爱和母爱;
青少年应该加强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同学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在现实中寻求朋友和陪伴,在现实中形成的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会减少青少年通过网络寻找朋友的意愿.正确的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朋友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但久而久之,缺乏一个正确的向导,就会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在遇到困难自身无法排解时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及时的排解烦恼,使青少年能够自尊、自信。老师和家长应该指导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应该如何排解,使青少年掌握更多的减压的方法,而不会只是通过网络来释放压力。客观方面:家庭角度,父母应该增强对子女的关注度,建立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要让青少年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大部分青少年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做事情会考虑父母的感受,从而减少上网的时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换位思考,相互体谅。青少年应该理解有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放任是一种磨练,而父母也应该给与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一些适当的指导;父母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响应社会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应该把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当父母都有了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后,就不会对青少年学习成绩差过于苛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减轻后反而更有利于他们保持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也不会去寻求网络作为一个释放压力的窗口;家长要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近40%的家长根本不了解电脑。所以他们无法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电脑,还把电脑作为洪水猛兽;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家庭破裂等因素对子女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能够在家庭中得到足够的支持,而不会去寻求网
络上的虚无的精神满足。学校角度,完善教育体制,真正做到青少年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追求,不盲目追求升学率,不把孩子作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应该在课程安排上更加合理化,美术、体育课不再是一种“装饰”,而真正的落到实处,减轻青少年过高的学习压力,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对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网络知识其中的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为祖国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又能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正确的使用网络,而不沉溺。社会角度,加强政府对网吧经营体系的监督。严格控制网吧的数量,在学校附近限制网吧数量甚至不准许开设,对于经营中的网吧可以不定时的进行检查,杜绝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完善法律制度,增加处罚力度。很多网吧经营者乐意接纳未成年上网,就是因为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即使被发现也不会有多大的处罚。完善网络游戏业的准入审核制。如注册某款游戏时要输入正确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对于未成年人不允许其进入游戏中;加强游戏内容的审核,杜绝色青和暴力等。传播媒介的报道应该更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过滤和杜绝对青少年不利内容的传播。
综上所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网络成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家长、学校以及社会都应该更多的关注到青少年,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并获得长远的发展。
第四篇:青少年问题报告
要重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健康引导
——中期实习成果研究分析
撰写人:储中彬
摘要:在某种角度上讲,社会的进一步飞跃,更有赖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当前社会环境多方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犹为直接。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而往往忽视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的青少年,大脑思维不断发展成熟,他们慢慢摆脱了孩童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青少年学生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对解决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种种青少年问题将会有莫大的裨益。因为无论是健康的身心发展,还是在各种方法下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与青少年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际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途径。
关键词:人际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引言
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元素是人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必须依赖于别人而存在。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人与人之间构造出一张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并且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多姿多态。确切的讲,人际关系包括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和应变能力等。
在某种角度上讲,社会的进一步飞跃,更有赖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当前社会环境多方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犹为直接。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而往往忽视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的青少年,大脑思维不断发展成熟,他们慢慢摆脱了孩童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青少年学生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对解决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种种青少年问题将会有莫大的裨益。因为无论是健康的身心发展,还是在各种方法下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与青少年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际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途径。下面主要谈一谈青少年在当前青春期发育中的人际关系及其对青少年问题解决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分析
在实习活动后,我们分析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可以发现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
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
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第四,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高中生间、小团体减少,反之,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应该说人际交往是当代青少年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人际交往既能给青少年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人际交往既能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人际交往关系处理得当,不仅在青少年心情陶冶、互助交流上起很大作用,而且对于他们形成美好理想、崇高的人生追求具有特殊的意义。但青少年由于自身成长过程中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交往障碍,当前,社会学界分析青少年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对于中学生这一人际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中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一是理想化。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与实现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二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主坏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而萌发,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青少年由于感情丰富、变化快,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和不重客观,重一时不重全面而使行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主各种障碍。恐惧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些青少年自主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有的孩子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使生活黯淡、不愉快,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产主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蔑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而产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从而引起交往障碍;自卑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出现深层体验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自傲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相反,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孤僻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人格障碍;人际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他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属胆汁质气质的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青少年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他们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孩子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主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青少年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人格障碍,还表现为有些学生人格不健全,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青少年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当前,不少青少年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我个人认为青少年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时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在培养过程中,我觉得让学生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加强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健康引导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交往,需要与人分享。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而是转向同伴和社会。他们对末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人,因为觉得有同感,所以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但由于他们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们对他人有很深的依赖性,重视感情,甚至于以感情代替理智。因此此期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十分必要。这不仅仅有利于我们对青少年学习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会在很大力度上推动我们对青少年问题的积极解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当代的青少年存在着许多的发展性问题,在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等的影响下,青少年问题有日渐严重之势。社会学界分析认为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负担或困惑,大体上可以从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探讨。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交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机关报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我们要对青少年加强教育的关键是要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把他们的问题挖掘出来。同时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可能把青少年隔绝开逐一进行教导,而
且也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空谈教育,所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而积极的人际交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关键性的任务。这对解决目前青少年的相当部分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我国已故的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就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重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指导青少年消除交人际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一、得信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中,新信息如钱塘之潮,汹涌澎湃、层出不穷。通过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后,人就能以各种方式迅速地获得信息。作家肖伯纳曾经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人际交往比之于从书本获得信息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速等特点。
二、能自知、知人现在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优越感强,唯有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离开了交际对象或可供比较对象,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鉴自己的镜子。一个中学生如果终日独来独往,孤僻冷漠,缺乏交往,那他对自己的认识就缺乏了“参照系”,也发现不了别人身上有好或不好的东西,也就无法调整和改进自己。
三、形成健康的心理 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交际,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就会引起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时,向知心挚友一席倾诉,就可以得到心理疏导,身心也就更健康,学习更有劲。而那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烦恼和忧愁,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要提高交往认识,交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源于交往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动机。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对交往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放在首位。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伙伴,今天的社会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它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社会的开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方便,又使人产主了众多的欲望和更高的情趣,只有扩大交往才能适应社会,只有积极地进行交往,才有利于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另外,交往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心理学家认为,交往具有“整合”、“调节”、“保健”功能。“整合”是指以个体为生活与生存单位的人,通过交往纽带而连结成为社会群体,“调节”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使之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平衡,避免产生相互干扰与矛盾冲突,“保健”就是交往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向学生讲明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学生积极极、主动地进行交往。
小结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青少年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品德、心理个性的发展成熟期,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发展》雷雳、张雷 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谈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三水华侨中学黄东朗
3、《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消除》西张学校网站
4、《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几个误区》邹德菊上海心理辅导中心
5、《中学生人际关系浅谈》锡山市锡南高级中学杨震华
6、《预备青春期》詹姆士·杜布森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2004.08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要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
一、目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青少年负面情绪问题比较明显
所谓负面情绪就是对身体有害的、干扰身体平衡运作的情绪,如自卑、抑郁逆反等[1]。
1.自卑、抑郁情绪的恶化
自卑表现在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A·Ellis1962)的ABC理论认为这些负面情绪如自卑抑郁焦虑都是由个体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造成的。自己对自己期望过高,因而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也容易胡思乱想,把别人一些无关紧要的言行或与自己无关的事都能联系到自身,总认为别人会轻视自己不承认自己。这样他们就会刻意掩饰自己缺点,同时也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其他人沟通,进而导致抑郁情绪产生。
2.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采取的与常理相违背的态度和言行,随着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就特别想摆脱别人的管束。同时这个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自我意识较强[2]。自身对外界认识有较强自我认定,对别人的看法和见解难以接受,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都极力想摆脱。
(二)青少年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薄弱是指做事不够自信,没有坚持下去的恒心,容易被诱惑。
1.不能承受学习压力
青少年这个时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学习意识薄弱,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退宿;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待过高,学生精神压力压力大。这种情绪往复循环,使他们对学习无奈,害怕学习,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信心,严重发展为旷课、逃学、辍学,离开 学校,缺少知识的熏陶,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抵制不了诱惑力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很大的平台,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这一代吸取信息知识的渠道,缩短人际交往之间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给青少年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消极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在这眼花缭乱的的信息时代,受不了诱惑,抵制不了诱惑力。就被这种信息污染,颓废、不上进就成为青少年的最主要的心理特征,照此发展下去,就会将他们带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好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共同生活中过程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疏远
与朋友的关系问题,青少年这个敏感时期,因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就会导致一些错误的想法产生。如好朋友不信任自己,认为朋友不能为自己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觉得没有人可以信任。从而开始独来独往,不愿与身边的人沟通。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和父母经常吵闹,不乐意与父母沟通,然而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又觉得父母可怜,每天在这种矛盾之中生活,面对这种矛盾,对于孩子父母都不会静下心里来沟通,而让这种矛盾继续恶化。这种吵闹,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使孩子不愿在家里呆,整天往外边跑,心里烦闷。同时有些家庭父母有不良行为,如赌博,带给子女的不安全感,开始对父母产生厌恶。
2.师生关系紧张
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老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老师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希望得到老师关心。然而有些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予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会很失望。更有胜者,老师缺乏师尊,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心 理遭受严重创伤。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老师开始产生一种抵抗心理,消极情绪产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二、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家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人的行为习惯、生活作风和教育方式直接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生长环境要是先天不良,缺乏父母的爱护和教育,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问题。宠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青少年这个敏感时期,父母要过分溺爱,孩子就会形成遇事退缩,依赖性强,自制力和自信心比较差;放任型:父母属于完全放任型的,很少管教约束,给子女造成不呢能明辨是非,缺乏教养,性格孤僻冷漠。
家庭的结构的缺失,如(离异、单亲、分居)不同程度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带来较大影响。现在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父母离异,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缺少教育,缺少家人的关爱,造成家长孩子之间关系紧张,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怀疑、冷漠、反抗、孤僻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而演变成自卑,自暴自弃不健康心理。
家庭生活环境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气氛和外在的生活条件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气氛就是在日常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行为,和睦融合的家庭气氛会给孩子安全感,有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相反争吵不断,牢骚满腹的家庭气氛带给孩子孤僻、冷漠、焦虑不良情绪,进而损害了青少年心理健康[3]。
(二)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的学习压力,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老师的个人素质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重大影响。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之间密切相关[4]。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以学生成绩好坏来论定学生的人格以及各方面素质,这种错误的判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应对不了这种压力,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到学生的不只是压力问题,甚至会造成学生在社会生 活和人格完善的障碍,这些突出表现在:学生为学习成绩而困扰,打破正常的生活习惯;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安排不合理,课程太多根本不会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了反面影响,这些极端问题就诱发了心理问题。
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言传身教、个人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很重要,首先老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平等对待学生,所有学生应当一视同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反之,教育理念偏差,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紧张、焦虑、恐惧抑郁不愿于老师、同学沟通;其次老师教育方式简单,例如变相体罚,致使学生精神压力增大,自尊心受挫,从而使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
(三)社会、社区反面信息影响
社会经济秩序,社区的文化、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永久性,社会、社区生活中各种不健康思想,行为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一些负面信息也随之出现,青少年的对社会认识出现了扭曲,社会认知观念出现偏差,例如贪污腐化,金钱美色,是个别青少年产生消极的认定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二代、富二代,这种认知的形成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社区的文化环境、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极大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在社区内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在适应社区生活的同时,也受到社区内各种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社区复杂的环境、消极文化因素给青少年带来百害而无一利的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及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对青少年带来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反之,要是邻里矛盾恶化,社区生活毫无秩序,那样给青少年带来的是懒惰涣散的生活作风,这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社区为家长孩子建立和谐的交流平台
1.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的全面关怀,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可以对父母对青少年的监护进行监督。(1)如果发现父母的某些行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就可以采取社区干预,可以把受影响的孩子组织在一起,进行“心理照顾”,以社区的名义找问题少年的父母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到错误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改变自己的恶性行为以及教育方法[5];(2)可以在社区内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通过活动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以及父母良苦用心,消除心理困惑,保持健康良好的的心理状态。
2.社区外展工作的实施
(1)社区可以成立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遭遇到的问题和目前烦恼做一个调查,及时沟通并和他们做朋友,及时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开展心理求助热线(免费),帮助问题少年与家人朋友沟通,(2)社区可以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社区宣传栏可以留一部分专门宣传心理健康问题,让家长孩子都能认识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学校教育采取的相关措施
1.建立“家庭学校学生联系卡”
(1)学校为学生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时向家长反应学生学校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家长老师学生一线沟通,能及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2)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参加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全面了解青少年的健康学习问题。
2.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方式、方法归纳为,通过引入故事,启发学生的联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经验。(1)组织学生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问题心理困惑问题,开展讨论,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的再现某些语言描述场景,感受和谐之美,感受心态起伏,营造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关系;(2)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思考、行动体验人物角色思想,心理感情[6]。进而增进自我意识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组织游戏,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在各种不安情趣中变得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自己的观点,充分放松,表现自我。
(三)社会更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1.政府加大投资心理健康医疗事业
(1)各地政府提供投资建立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心理医疗卫生中 心,招聘专业的人才,一方面,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专业化人才,定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人才,而且还可以创办“心理卫生”科普杂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民那个素质。(2)城市内可以把各种青少年经常爱去但没什么积极作用的娱乐场所改为规模大,项目比较齐备的公益场所。
2.优化社会环境
(1)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要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的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何自我调适;(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青少年问题行为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家长和老师更应 该把纠正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作为己任,不要消极地等待青少年问题行为,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及时科学的引导和矫正,让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直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为问题的矫正.本科毕业论文.2012.3 [2]黎少游,朱旭.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格因素.医学与社会.2006 [3]石有梅.《关注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吉林教育2006 [4] 张海霞,张涛.《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0.02.20 [5] 王婵.《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9 [6]彭厚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