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试不能跟着感觉走
我曾经招聘过一个全国市场推广经理,此人曾经在非常知名的企业做过产品经理,后到某小型企业任职副总经理,人长的仪表堂堂,言语表达和沟通能力都很不错,待人接物礼貌周到。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感觉很不错的人,入职以后工作消极被动、思路贫乏,还不时抱怨企业不能提供其发挥的空间。还有一个省级销售经理,外表英俊,谈吐非凡,在面试中很快就获得了销售总监和招聘主管的青睐。可入职没多久,就被公司发现有兼职行为,而且业绩也没有丝毫起色。另有一个求职者,她的外表不能用一般来形容,估计大多数面试官会因此否决此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入职后,表现出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深得上级和公司称赞。当然她应聘的不会是前台、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需要经常抛头露面、展示公司形象的职位。凡此种种,无不说明通过感觉来主导的面试,会让你录用不胜任岗位的人,或者错过恰恰你需要的人。
无数理论和实践表明,靠感觉主导面试的面试官,会招到一些面试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面试高手”。但试想一下,有多少职位的任职要求仅仅是表达能力强、外表出众和出身相同呢?我们通过面试真正要找的人是那些符合任职资格要求并能做出未来预期业绩的人,而不仅仅是我们感觉较好的人。实际上,组织中的不少科研、技术、质量等能力出众的人才,可能曾经是言语木纳、沟通能力欠佳的非明星求职者,那些销售、广告、设计等业绩不凡的人才,大多都是面试官看起来比较怪异的另类求职者。也许面试官瞬间形成的不好印象(感觉),会让组织失去一个急需的顶尖人才,面试跟着感觉走的危害可见一斑。
虽然我们不推崇面试跟着感觉走,但并不是说面试中的感觉就一无是处。作为具有丰富经验的面试官的一种直觉,它仍然可以提醒我们注意考察求职者身上的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对老练的面试官来说,我们要避免的是不要让感觉成为面试进行和结果判定的主导因素,而要使它成为在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的一个辅助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甄选人才。我们今天很多组织之所以推崇结构化面试,除了因为它的公平性以外,还有就是它能获得求职者大量有关工作的信息,防止面试官在面试刚开始时就形成对求职者的好感觉或偏见,防止因“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影响面试的正常进行,从而让面试官在做录用决定时依靠的是大量事实的数据而不是求职者的外表、言谈等因素,面试的结果也会更加可靠。
最后,我套用曾经流行全国的一首老歌《跟着感觉走》作为文章的结尾,希望所有面试官都能为自己的组织找到合适的人才。“跟着招聘职位的任职要求走,面试官的脚步会越来越轻松,人才会离你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
原文的出处,还是比较客观的写出来了
第二篇:让数学跟着感觉走
让数学跟着感觉走
藤县朝阳小学 肖莲坤
【摘 要】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能使学生对数有充分的感知、感应和感受,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从五方面着手:生活是体验数感的源泉,创设情境是感悟数感的前提,综合运用是提升数感的基础,进行自主探究是发展数感的动力,反思活动是促进学生数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数感 生活 情境 探究 反思
《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数感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数学家与教学专家对数感已经作了很多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着争议。美国学者Grouws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应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笔者深深感受到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下面想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生活是体验数感的源泉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的理解数的内涵。只有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在认数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的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互为”这一含义,列举了生活中的同桌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帮助学生理解互相依存的含义,使学生对倒数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有在小数除法的解决问题中,经常出现“每组有8.5人,”“平均每人种3.2棵树,”“小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6.5千米”等等答案,当我把这些答案念出来时,惹得学生满堂大笑,我就可以请笑的最开心的同学说出发笑的理由,其它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结合小数的意义举出生活实例每组有8人了,还有半个人可把一人平均分吗?这样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纠错,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中感受和体会错因,以此成为体验数感的舞台。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创设情境是感悟数感的前提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我设计一组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小兔有个正方形的房间,边长是8米,它还有个长方形的花园长20米,宽是15米。(1)小兔的房间有多大?(2)小巧以16米/分的速度绕着小兔的房间走一圈,要多少时间?(3)如果小兔在它的花园上围上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学生从具体情境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来解决实际问题,又在情境中感悟数感,良好数感的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在知识的应用中,学生的数感又得到加强。
三、综合运用是提升数感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请你用15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四、进行自主探究是发展数感的动力
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具体目标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依据学段目标,在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因此建立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重在让学生自己去通过观察感知,体会数的含义。第一学段,学生在数的领域的学习由整数部分扩充到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对于整数部分由于学生从小就在生活中接触,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对数表示的意义、自己用数来表示量,比较容易,所以建立数感相对而言也有一定基础。而小数的认识,传统教学是在认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通常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十分之一写成小数是0.1,由此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停留由于对小数意义的强化认识,而对于一种新的数的全面认识、建立数感起到阻碍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广泛,因此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认识小数的启始课前,先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的小数:有收集人民币的、有收集身高的、也有收集路牌上表示路程的„,通过展示收集的信息,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了集体性的直观感知。由于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最熟悉,因此在讲小数的意义时,除了可以结合图还可以借助人民币的单位来理解,这样把抽象的小数转为具体化,对于建立小数的数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再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学生对建立1千米长度单位的概念比较困难,于是我让学生自己亲自跑步体验1千米,学生自己还亲自拍摄走一段大家熟悉的一千米长的路记录下所用时间进行体验。其他学生借助时间可以推断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比1千米长还是短;还可以推断哪两个地点的路程是1千米。我把原本在头脑中想象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从视觉、听觉到真实感受,对1千米的长度进行了成功地体验,使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由建立数感发展到形成良好的数感。
五、反思活动,是促进学生数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
“小数的认识”一课在具体学习小数前,先让学生说说想了解小数的哪些知识?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小数各部分名称、小数点的作用、为什么0可以在最前面?(如0.8元)。由于第一学段是初步认识小数,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在本学段中不作为研究范围。因此,教师把小数点的作用作为一个反思题,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解决,把这道题安排在学生对一位小数进行充分认识、感知后再进行。在习题中设计了一个用小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3.3),让学生可以说说自己对它的认识,目的就是明确两个3表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问:“那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小数点的作用,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因为经历了前面的大量的直观感知体验,因而学生自己总结出“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的是几个一,后面表示的是几个0.1。虽然学生的语言不够精炼、清晰,但表现出学生在运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的数感,反思自己的问题,能“数学地”解决问题,沟通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域中给类数的数。
再如:教学用小数进行简单的单位间换算时,学生解决一道长度单位之间换算题:3米5分米2厘米=()米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你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方法的反馈:(1)按照不同单位间的换算(2)把它们看作是元、角、分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单位间关系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理解比较容易,因此学生运用迁移的学习方法,把数量关系进行巧妙的转化。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反思,促进学生的数感在结合数量关系运用过程中得到发展。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新:《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基本策略》,《江苏教育》,2002年第7期。
3、《小学数学参考·数学版》2004年第4版
4、刘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第三篇:跟着老师走
《跟着老师走》教学反思
《跟着老师走》这节课是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一课。安全工作重于泰山,这节课主要是教育幼儿不能随便离开老师和集体,要遵守幼儿园的活动规则。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我先表演木偶剧《跟着老师走》,然后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进而因势利导提问小朋友能不能随便离开老师?如果离开老师,容易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要紧跟老师的脚步,不离开队伍,不离开老师。
之后,我带领幼儿去参观幼儿园的餐厅,在参观的途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对于遵守纪律、不离开老师的幼儿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紧跟着老师走的幼儿。
最后,我们一起做游戏《跟着小旗走》,引导幼儿紧跟着小旗走,不要掉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虽然我对于整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但是个别幼儿还不能完全管住自己,还有不遵守幼儿园活动规则的现象,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去教育。
第四篇:跟着党走
党啊,我们永远跟您走!
落日州头,惊鸿声里,是谁,谈笑历史,贯看春秋。
嘉兴红船,南昌楼头,是谁,怀千载思绪,发出革命的怒吼。
延安厚重,天安门锈,是谁,抛血洒泪,挥军策营,弹指成风云,将时代的凯歌演奏。
是他,用斧头镰刀劈出个锦绣天地。
是他,小米加步枪冲出个盛世中华。
就是他,演绎了一则春天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他,就是共产党,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永远跟您走!
九十年前,他一如新生婴儿,稚嫩的肩膀,却誓言扛起拯救中国的大梁,腥风血雨,举步维艰,可他相信:希望就在前方!
七十五年前,他赤脚长征,深深浅浅,走出了光明一片。他不畏江险索寒,不惧雪山泥泞,征服了自然,也征服了我们的心。
六十年前,星星之火早已成了燎原之势,红色革命赢的鲜艳,胜得辉煌,他以成熟的姿态带着崭新的中国,向发展进军,向宏伟的蓝图进军。
跟着党走,我们战胜了枪炮,迎来了和平;跟着党走,我们战胜了分裂,迎来了统一;跟着党走,我们战胜了孤立无援,迎来了国际化的中国。跟着党走,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三年,我们团结一心,直面挫折,我们积极向上,风雨无阻。党啊,我们永远跟您走!
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幢幢高楼建起来了,条条铁路兴起来了,座座立交架起来了,所到之处富起来了;黄土高坡的高粱红了,黑龙江的水稻高产了,河南的小麦丰收了,百姓富起来了;中关村的科技发展起来了,深圳的电子产业崛地而起了,浦东的金融贸易领先中国冲向世界了,城市富起来了;北京申奥成功了,广州亚运举办了,上海世博圆满了,西安艺博会开幕了,中国富起来了。看吧,看他的锐意改革,科学发展,看他的不懈追求,高瞻远瞩,看他与时俱进的现在化建设,缔造了怎样一个盛世!
我们忘不了97年,紫荆花般的香港回归,忘不了99年,澳门也回到了母亲怀抱,忘不了08年,神舟七号发射升空,也忘不了就是在这一年,奥运会举办成功,一把“祥云”点亮了整个世界。当然,我们更忘不了98年的特大洪水,多少人无家可归;忘不了03年的非典,多少人命垂一线;忘不了08年的冰雪灾害,多少家庭新年之际却家破人亡、生离死别;更忘不了“5·12”大地震,掩埋了多少无助的眼。但是,我们没有就这样倒下,没有就这样放弃,因为,我们永远跟党走。是他带领救援部队在百姓垂死挣扎时伸出双手,在百姓饥寒交迫时送去衣食,也是他在百姓心碎无望时送去关怀与慰藉,他说:不抛弃,不放弃。
九十载的坎坷征程,见证了他苦尽甘来的艰辛,也见证了他茁壮成长的曲折,他以不屈的自信坚定了脚下的路,也坚定了我们心中的信念。
九十载的坎坷征程,成就了中国的覆地翻天,也成就了中国的日新月异,他以昂首的姿态撑起了头顶的天,也撑起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九十载的坎坷征程,展尽了历史的沧海桑田,也展尽了历史的世事变
迁,他以奔跑的力量扛起了新时代的大旗,引领我们,继续飞翔。
党啊,我们永远跟您走!
看,那是一道曙光。时代在召唤,我们注定是新时代的主力军,让我们把青春熔铸,塑成永恒的雕像,让我们跟着党走,谱写将成为历史的辉煌!
第五篇:永远跟着党走
光辉的旗帜
历史风云激荡,红旗招展如画。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历经了九十年的风雨沧桑,九十年的波澜壮阔,中国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党旗也是这样飘扬起来的。今年是党的90岁生日,无数爱党人士都把目光投向了那面镰刀和斧头相辉交映的,永不褪色的,光辉的旗帜上。
在这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九十年前,我们的祖辈生活在贫困、屈辱、悲惨的旧社会。今天,我们沐浴着阳光,享受着清新的空气,繁华、富裕、和谐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词。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因为我们的党,带领中华民族,外御强敌,内强素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迎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过这个伟大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成就了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他使我们有了一柄铁锤,能砸开所有的锁链,有了一把银镰,能聚拢遍地的收成。”是的,谁也不会忘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经历血雨腥风的考验,还有什么能让旗帜倒下;
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一穷二白的祖国,她从幼到强,忍辱负重,艰难成长,她带领全国人民反饥饿,反压迫,反侵略。八十年前,她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撒播了红色火种,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七十年前,她带领她的儿女们抵抗日倭,血战在太行山上。六十年前,她赶走腐败没落的蒋家王朝后,率领儿女们建设一个新中国。经过一场又一场殊死的搏斗,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四万万同胞如获新生,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建立起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主宰命运的新中国。从此没有列强欺压,没有殖民阴霾,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翁,古老而崭新的中华民族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在这九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几名党员,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八百余万党员的大党。风雨九十年,是她带领我们走过了近代历史上的坎坷磨难;是她为我们划破了长夜的黑暗、带来光明;是她给予我们战胜一切“不可战胜”的勇气和力量。九十年来,她虽然有过曲折,经受过挫折。但不经风雨,哪里有彩虹?三十年前,伟大的共产党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党和国家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为实现党和国家的理想目标指引了新的道路。一场改革开放大潮由南向北席卷而来,复兴的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和激昂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国人彻底摆脱了贫穷的帽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绩。国际舞台上,在政治、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众多领域,都活跃着中国人的身姿,洋溢着中国人的笑脸。
经历曲折道路的考验,还有什么能让旗帜偏向。这更加坚定了我加入党组织的信念,我坚信拥有13亿人民支持的、伟大的中国,将继续高举着光辉的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去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共同走向繁荣富强的党。
2011,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2011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弥足
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我会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我凝望鲜红的党旗,心中的热血沸腾。党旗是地球的红飘带,党旗是每天飘扬在晨曦里的希望,它飘扬在那里,那里就有阳光,就有温暖,就有希望,就有成功。然而,作为祖国的接班人,能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所以我要把最温馨的祝福,献给我们伟大的党,献给那面蕴满历史沧桑和时代激情的旗帜,并且以陈业文为榜样,时时刻刻拥戴着党,追随着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