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多引出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学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师是否引导到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上去呢,虽然书上没有要求,但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否可以激发他更深入地自我学习呢?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初三在讲实验室制co2气体的选料时,特别强调不能用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理由是生成物caso4是微溶物,生成后影响碳酸钙和硫酸的接触,所以要用盐酸。此时已经间接指出了物质间的接触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接触机会越多、接触面越广,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在高中化学中,出现了钝化现象,提到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和浓硫酸的接触,而用硝酸汞处理过铝后,会看到铝失去致密氧化膜后的长白毛的现象。化学的教学从表象上升到反应速率理论,教师若将相关知识联想起来,把初中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拔高到理论层面,交给学生一把通用钥匙,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才能不变应万变。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自己的负担也减轻了,上课轻松了,两全齐美。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在慢慢转变我自己,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朝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
第 1 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中,我先利用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证明了积的对数等于两因子对数的和这一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类比这一思路探究其它方面的的运算性质并证明,最后将结果交流,学生除了得到书上的运算性质而外,还得到了方根的对数运算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思考和锤炼的。在备《对数的概念》这节课时,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流程是: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
第 2 页 数和零没有对数)。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由对数概念可直接得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者中间强行加入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会使教学显得生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较简单也较独立,不妨放在最后轻微地点一下就行了。另外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这一性质教材是直接给出的,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也略微做了改动,设计了两个题组,一组是负数的对数,一组是零的对数,由题组中的特例让学生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经过处理后我的本节教学流程主要是: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练习反馈。通过后来教学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上三点是本人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感受较深的几点,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 3 页
第三篇: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与教学,现把我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化学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关注的是如何向高级学校输送人才,面忽视了另一个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未来社会,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科学素质。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化学教育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和义务。
二、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活动演变成教师计,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单边活动,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不到很好满足,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以,学校应当力图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研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情境中去理解,认识科学概念和规律。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极其有效的方法。在探究的进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分析信息,表达和交流等过程,主动去发现化学知识和规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当然,科学探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三、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的知识来源于**常生活、生产、实践、自然界和化学实验等,并通过应用服务于社会。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教育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学校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现实世界的屏障。化学课程与生活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认识化学,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二、正确树立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 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这次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体会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图史巧妙结合,让保持学习兴趣,古今中外对比,探究异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关注焦点、热点、关心国家大事,让学生逐步形成相应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兴趣;思维;情感;判断
在过去传统的历史讲课中,人们对教历史课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历史课好教,照本宣书,这是由于过去我们教授历史的方法很死板,学生大多时只是被动接受造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历史责任感也在消退,我们必须正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实行新课程以来,我们历史老师在备教林、备学生、备教法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国家大事、生活小事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隐含于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较好的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图史巧妙结合,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我们历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特希望你给他们讲历史小故事,如果在讲课中穿插一些精彩故事的话,学生可能整节课都思维活跃,激情不断。其实我们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就隐含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比如在讲“故宫”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让他们充分感受故宫的高大、雄伟、神奇后,抛出问题,你知道故宫为什么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吗?一时之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完全集中在那半间上了。如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爱迪生发明的耐用电灯炮”“电灯照耀下的柏林街头”,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带给人类幸福的时候,再结合小字中对这一成果问世的介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讲解这些故事,费时不多,却使课程教学大为增色,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调节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古今中外对比,探究异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发生过的类似的事件,不同国家在同一阶段发生的不同的事件,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指导学生对这些事件加以对比分析,探究其异同,就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就可以回忆前面学过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从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上进行对比探究,学生就可以得出只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才会成功的结果,进一步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
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时,可指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中心城市暴动,再扩大到农村的道路,而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通过学习探究,学生可以理解到,当时的俄国和中国由于各自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悬差和社会经济模式的不同而取了两种不同的革命方式,在此基础上可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国情。
三、要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待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的功过是非,才有能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观点和立场,尽可能的避免观点立场的偏颇。
比如我们讲秦始皇,学生在很多的电视剧中都对他形成了不好的印象,孟姜女哭长城,阿房宫,认为他是一个暴君,是一个坏皇帝,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他的功绩,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开创了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引导学生认清他是功大于过的,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人物,引导他们评价毛泽东,评价身边的同学,评价老师,得出人无完人的结论,所以我们必须全面的分析历史人物。
四、关注焦点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一定的时事判断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及其涉及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心国家与民族发展相关联的事件和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尊严和历史责任感。
如我们在讲都江堰时,告诉学生这一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很快就从教材中知道了这一伟大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特点,再适时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完全符合今天的环保节能的观念,堪称世界卓越工程,再如讲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可联系现在2011年我们正在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都取和了辉煌的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内在的动力自觉的投入到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该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杜 芳 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马丽娟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初中历史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姓名:程根梅
专业:历史
工作单位(盖章):呼市赛罕区
巴彦镇二十二中
2011年5月28日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1997年7月毕业于呼市教学院历史系,后一直任教于呼市二十二中学到今,一直承担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同时一直兼任于班主任,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热爱本职工作,忠诚的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工作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任劳任怨。
一、师德高尚,为人师表
本人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2002年我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之后的工作中我时刻以一名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的师德,教育教学思想端正,方法恰当,热爱学校,服从工作安排,遵纪协作,集体观念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识大体,顾大局,关心同事,尊敬上级,爱护同学,同时不断学习,加强了自身的修养。
二、专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方面,我能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耐心捕导,及时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采集灵活性的、科学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我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同时注重了培优,转差工作,注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扩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们普遍喜欢我的历史课,中考历史成绩普遍较高,成了学生们的提分科目,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初一到初三新课的传授到初三几轮的复习课都有了自己的一套。
三、悉心带班,成效显著
我从参加工作以不定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班主任我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爱每一个学生,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综合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学生必须肩负责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学习自主,提倡个性自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开展各项丰富的活动,打造亲兵,培养高素质的班级骨干,努力打造班级文化,形成了强大的班级凝聚力,用爱心、耐心、诚心,做学困生的工作,转化效果很好,心理信箱的开设,我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了及时的疏导,巧用班级日记,我与学生之间公开交流,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民主性,我与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我班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很活跃,成绩很突出,2009年5月我所带的初
二、1班被评为2008—2009年学市级先进班级体。2010年7月,我被评为赛罕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9月10日我被评为赛罕区区级优秀班主任。
我认真外钻研专业知识,在首都师范大学修完了专科起点本科历史专业的全部课程,并陆续参加了好几期信息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各种继续教育,我还注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练习提高了教学基本力功,增强了教学技能,提高了业务的知识能力。
五、积极教研,不断担高
我承担着年级组长职责,组织本年级老师、学生的各项活动,成效显著,受到校领导的好评,我还积极参观集体备课,教学观课,优质课的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并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整理成集,2009年12月,我的论文《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评为内蒙级优秀论文一等奖。
六、坚持出勤,任劳作怨
本人自工作以来,坚持出勤,从不旷课。早退,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而且坚持提前到校和学生一起学习,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相关工作。
总之,正因为我一直在积极进取,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将更加努力、虚心学习,勇于创新,再创佳绩!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体会
岑丽芬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既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也既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我们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我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我就问同学们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
会和他一样聪明的,学生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细心领会,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